【www.guakaob.com--春节】
春怨金昌绪阅读答案篇一
《春怨 金昌绪》
春怨金昌绪阅读答案篇二
《2015云南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云南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3月12日9:00~11:30】
云南省2015届高三第一次复习统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翻译的初义,原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译,现在也常用来指称同种文字之间的古文今译。只是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同种文字的古文今译,主要用来克服古今异言的文字障碍,只含古今的时间因素;不同语种之间的对译,则是兼含地域因素。《周礼•司寇》有这么一段文字:“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亲和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传之。”象胥是负责与周边蛮夷、闽貘、狄戎之类藩国交往事务的官。他们要负责传达王所说的话使周边藩国明白,以此密切王和藩国的关系。如果有使者来到王国,就要做好有关礼仪的协调和语言的翻译工作。
《礼记•王制》说:“无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寄”“象”“狄鞮”“译”就是周时负责翻译东南西北四方民族语言的翻译官名,也可作翻译术语使用。四者合称的‘象寄译鞮”也是用来指翻译的,或者称为“象寄”“象鞮”“象译”“译象”“译鞮”。其中,以“象”和“译”的使用面最广,为周时通称翻译意思的主要术语。既特指对南方和北方民族语言的翻译,也常用来通称翻译。和“象胥”一详,翻译官也有称“译胥”的,后未多称“译官”。“译”原是“易”之音训,唐朝经学家贾公彦疏《周礼•秋官》说:“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粗解也。” 所以“译”就是指语言转挽变易的活动。
然就文献记载而言,目前所见最早的“翻译”用例,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那时也有单用“翻”的。如北周庾信《奉和法筵应诏》的“佛影胡人记,经文汉语翻。”
第一个翻译佛经的,是古印度高僧迦叶摩腾。他于汉明帝永平十年与另一位僧人竺法兰,应邀以白马驮经来到洛阳,次年就在白马寺合译了《佛说四十二章经》,这是汉译佛经之始。这以后又有大约一百多位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学者,从事佛经翻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来自龟兹的鸡摩罗什,他翻译了《法华经》《金刚经》等重要经典。一些本土西行求法的僧人,也有从事佛经翻译的,如法显和玄奘。法显西行求法历时十五年,在公元412年七十几岁时带回大批经典,从此潜心佛经翻译。玄奘西天取经历时十七年,于公元
645年回到长安后也专事翻译,共翻译了佛经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为佛经翻译史上的集大成者。所以“翻译”一词的形成,与古印度佛教关系密切。早期我国翻译的主要内容,就是佛经。直至晚明西学东渐时,才开始转向欧洲的天文、几何和医学等新科技方面的翻译。“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是与翻译密不可分的。
(摘编自辛羽《说说“翻译”》)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既指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互译,也指为了理解的需要,把同种文字的古文翻译成今文。
B.不同语言文字间的对译,只需要考虑地域的因素,时间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C.象胥是周代的外交官,主要负责处理与周边亦夷等少数民族藩国的事务。
D.“寄”“象”“狄鞮”“译”和“象寄”“象鞮”“象译”“译象”“译鞮”一样,都可作翻译的官名或翻译术语使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礼•司寇》所说的“与其辞言传之”,就是现在所说的“翻译”的意思。
B.我国古代的翻译官肩负着语言翻译、传达王命、了解各民族思想愿望、改善民族关系等多重职责。
C.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至少在我国周代就已存在,但“翻译”这个词语则是到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才出现。
D.唐朝经学家贾公彦疏《周礼•秋官》说:“译即易,谓换易语使粗解也”,可以看出,“译”和“易”是同义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四方不同的民族,周代政府专门设置了相应的翻译机构和官员,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民族间的沟通了解,友好往来。
B.汉明帝之间,表示翻译含义的词汇比较多,佛教传入中国后,表示翻译含义的词语逐步固定和规范。
C.自从印度高僧翻译出《佛说四十二章经》以后,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也开启了西行学习佛法的历程,回国后更是把佛经翻译的事业推向了高峰。
D.晚明时期,欧洲天文、几何和医学等新的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翻译的方向和内容也由佛经转向欧洲先进的新科学领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源乾曜,相州临漳人。乾曜第进士。神龙中,以殿中侍御史黜陟江东,奏课最,频迁谏议大夫。景云后,公卿百官上巳、九日废射礼,乾曜以为:“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比年以来,射礼不讲,所司丱①费,而旧典为亏。臣愚谓所计者财,所亏者礼,故孔子不爱羊而存礼也。大射谓春秋不可废。” 开元初,邠王②府吏犯法,玄宗敕左右为王求才长史,太常卿姜晈荐乾曜,自梁州都督召
见,神气爽澈,占对有序,帝悦之,擢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累进尚书左丞。四年,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会帝东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师。治尚宽简,人安之。居三年,政如始至。仗内③白鹰因纵失之,诏京兆督捕,获于野,絓榛死。吏惧得罪,乾曜曰:“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遂入自劾失旨。帝一不问,众伏其知体而善引咎。
八年,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位侍中。建言:“大臣子并求京职,俊軿④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臣三息俱任京师,请出二息补外,以示自近始。”诏可。乃以子河南参军弼为绛州司功,太祝洁为郑尉。诏曰:“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传》不云乎:‘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晋国之人,于是大和’,道之或行,仁岂远哉。令文武官父子昆弟三人在京司者,分任于外。”由是公卿子弟皆出补。
帝尝自较其考,与张说偕赐。时议者言:“国执政所以同休戚,不崇异无以责功。”帝乃诏中书、门下共食实户三百,堂封⑤自此始。东封还,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帝幸东都,以老疾不任陪扈。卒,赠幽州大都督。
乾曜性谨重,其始仕已四十余,历官皆以清慎恪敏得名。为相十年,与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同秉政,居中未尝廷议可否事,晚节唯唯联署,务为宽平惇大,故鲜咎悔。姜晈为嘉贞所排,虽得罪,讫不申救,君子讥焉。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注】①丱:kuàng,通“旷”,吝惜。②邠王:李守礼,唐高宗李治之孙,封邠王③仗内:皇宫中的教坊。④俊軿píng:才智出众者。⑤堂封:宰相的封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年以来 比:近
B.治尚宽简 尚:崇尚、推崇
C.臣三息俱任京师 息:休息、离职
D.君子讥焉 讥:谴责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
B.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
C.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
D.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源乾曜生性谨慎持重。为官四十多年,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以清廉慎重尽职勤勉闻名,皇帝亲自考核官员政绩,他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并因此受到奖励。
B.源乾戳忠心为国,积极进言。针对当时射礼废弛,他建议恢复射礼;针对大臣们的儿子都在京城任职,才俊之士却都外放,主动要求从自己做起,外放儿子。
C.源乾曜敢于担当。仗肉白鹰丢失,属吏害怕获罪,他独自承担责任;晚年也经常当廷裁决大事,果敢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很少有过失和让自己悔恨的事。
D.源乾曜执政崇尚宽松简约。他做京兆尹时,自始至终坚持宽松简约的为政方针,百姓安定,社会和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
(2)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8.两首诗分别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其共同点,那就是“无理而妙”——看似无理,却自是妙语。请分别指出两首诗中无理而妙的诗句,并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潼关一带山河地势特点的两句是“ , ”。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八个字就写出了秦国的穷奢极欲。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两句追忆当年刘裕领军北伐、收复失地时何等威猛的气势。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感恩
大漠飞雪
山路蜿蜒,景致似曾熟悉,小车上他感慨万千,多年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衣锦还乡。他感念乡亲的恩,当年,乡亲对他的恩情历历在目。他同时也想起了继母,不知她见了今天的他会作何感想?一抹轻蔑的笑从他脸上掠过。
继母进门一年,父亲去世。父亲下葬后不久,继母一改往日的温柔,倘若犯了错,继母会拿最恶毒的语言咒骂他。逃学事件后,继母对他更是百般责难了。
因为迟到,他逃学了,班主任告上了门,继母不问原因就狠狠地揍了他。“你那死鬼爹蹬腿了,你跟我没有关系了。你要是不听话,就别想在这个家呆下去!”继母规定除上学外,他还得洗衣做饭、周末下地干活。
洗衣做饭,对一个才十岁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最害怕衣服上的污渍,他力
气小,一遍遍搓洗也难洗干净。冬天时,他的手裂了口子,洗衣服时钻心地疼,继母扔给他一双胶皮手套。他个子矮,站在小板凳上才能切菜煮饭。最初,他常常手忙脚乱,有时不小心伤到手,有时煮糊了饭。继母喋喋不休地数落他,特别生气时还会拧他的耳朵,“煮个饭都不会,你还能干什么,等着饿死好了!”他觉出继母的狠毒,他常常想他死去的妈妈。夜里,他躲在被子里诅咒继母,坏心肠的臭女人,吃饭闪舌头,走路遭狗咬。 继母的大嗓门常招来邻居二叔,每次二叔都将他牵回自己的家,处理伤口,还特地给他煮荷包蛋。看着碗里的荷包蛋,他扑在二叔怀里痛痛快快地哭,“二叔,呜呜呜……”二叔拍着他的后背,他在二叔的安抚下停止抽泣。
他不敢逃学,因为她说过,要是逃学就让他退学,他想她是能说到做到的,她怎么会愿意为他尽义务呢?父亲去世后,他的学费是村长大伯、二叔、三婆几家轮流给的。村长大伯说,“春娃子,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他真想跪着给村长大伯叩头说一声谢谢。“读书”、“有出息”,像一条无形的鞭子鞭策着他,从父亲去世的第二年起,他年年都是三好学生。
每逢春节,三婆都会给他做新衣。“三婆,你对我真好!”三婆摸着他的头,“春娃子,快快长大。”是啊,他要快快长大。这样,三婆就不用为他操心了。
他在乡亲的关怀中长大,他跟继母较着劲,他学会了洗衣做饭。他要证明给那个女人看,让她惭愧。高中三年,他是学校的尖子生。
大学通知书送达的时候,乡亲们前来贺喜。继母捧着通知书,他想继母即使不当众夸他,态度也一定会有所改变。然而,他失望了。继母脸上的表情很复杂,唯独看不出喜悦。继母放下通知书,嗫嚅了半响,淡淡说了句:“我供不起。”开学前,乡亲们给他凑够了学费。临行前,他给送行的乡亲深深鞠了一躬,“谢谢,谢谢!”报恩的念头在心里扎下了根。
寒暑假的时候,他也偶尔回家,继母看上去比过去老迈,对他却依旧很冷淡。“读大学没啥好稀奇的,能养活自己才最重要。”笑话,他一个堂堂的大学生,怎么就不能养活自己了?已经成年的他,再也不能忍受继母的轻视了。
小车开进了小山村,小山村沸腾了。“春娃子回来了,春娃子回来了!”村长大伯、二叔、三婆都迎了出来。“大伯、二叔、三婆,你们好!”“好好!”他吩咐司机从后备箱里拿出礼物送到几位老人的家。“你说你客气个啥?”“应该的!我吃过你们的饭,穿过你们的衣,花过你们的钱。没有你们,就没有我春娃子的今天,表点心意还不应该吗?” “春娃子,你真正要感谢的人是你妈,这些年她太不容易了!”三婆抹着泪。
他轻轻一笑,“她有什么不容易的?”他跟她不是血缘至亲,记忆里,父亲去世后,她就没认真地管过他。
“春娃子,你要这么说你妈,我们可不答应。”二叔说。“你妈是天底下最好的妈,为了你,她遭了多少罪,受了多少委屈。”
三婆给他讲了继母的秘密,父亲去世后,娘家人接她回去,她拒绝了,她说你娘死得早,你又没有了爹,再不能没有她了。有男人上门求亲,她拒绝了,她说当娘的不能委屈自己的儿子。她担心你怕吃苦不好好读书,就狠心逼你。你上大学前的学费都是你妈出的,乡亲们凑的大学学费,你妈也都给还上了。好几次我都想告诉你,可你妈她不让,她说只要
春怨金昌绪阅读答案篇三
《答案》
写春天的诗: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春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邓独自归。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转载自第一范文网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爱国的诗: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只留清白在人间。
3.送别的诗: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画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思乡的诗: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慈母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借物言志的诗:《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菊花》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墨梅》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精卫》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
《忆梅》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六填空:1.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2浪漫主义 楚辞 浪漫主义 风骚 3 10、王勃 骆宾王 卢照邻 杨炯 王勃 《膝王阁序》4 11、田园山水 苏轼5 12、青莲居士 诗仙 浪漫 6少陵野老 诗圣 现实 诗史 新乐府运动 7、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 8易安居士 婉约 9东坡居士 “韩潮苏海” 豪放
春怨金昌绪阅读答案篇四
《云南省2015届高三第一次复习统测语文试题》
云南省2015届高三第一次复习统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翻译的初义,原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译,现在也常用来指称同种文字之间的古文今译。只是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同种文字的古文今译,主要用来克服古今异言的文字障碍,只含古今的时间因素;不同语种之间的对译,则是兼含地域因素。《周礼·司寇》有这么一段文字:“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亲和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传之。”象胥是负责与周边蛮夷、闽貘、狄戎之类藩国交往事务的官。他们要负责传达王所说的话使周边藩国明白,以此密切王和藩国的关系。如果有使者来到王国,就要做好有关礼仪的协调和语言的翻译工作。
《礼记·王制》说:“无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寄”“象”“狄鞮”“译”就是周时负责翻译东南西北四方民族语言的翻译官名,也可作翻译术语使用。四者合称的‘象寄译鞮”也是用来指翻译的,或者称为“象寄”“象鞮”“象译”“译象”“译鞮”。其中,以“象”和“译”的使用面最广,为周时通称翻译意思的主要术语。既特指对南方和北方民族语言的翻译,也常用来通称翻译。和“象胥”一详,翻译官也有称“译胥”的,后未多称“译官”。“译”原是“易”之音训,唐朝经学家贾公彦疏《周礼·秋官》说:“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粗解也。” 所以“译”就是指语言转挽变易的活动。
然就文献记载而言,目前所见最早的“翻译”用例,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那时也有单用“翻”的。如北周庾信《奉和法筵应诏》的“佛影胡人记,经文汉语翻。”
第一个翻译佛经的,是古印度高僧迦叶摩腾。他于汉明帝永平十年与另一位僧人竺法兰,应邀以白马驮经来到洛阳,次年就在白马寺合译了《佛说四十二章经》,这是汉译佛经之始。这以后又有大约一百多位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学者,从事佛 1
经翻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来自龟兹的鸡摩罗什,他翻译了《法华经》《金刚经》等重要经典。一些本土西行求法的僧人,也有从事佛经翻译的,如法显和玄奘。法显西行求法历时十五年,在公元412年七十几岁时带回大批经典,从此潜心佛经翻译。玄奘西天取经历时十七年,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后也专事翻译,共翻译了佛经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为佛经翻译史上的集大成者。所以“翻译”一词的形成,与古印度佛教关系密切。早期我国翻译的主要内容,就是佛经。直至晚明西学东渐时,才开始转向欧洲的天文、几何和医学等新科技方面的翻译。“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是与翻译密不可分的。
(摘编自辛羽《说说“翻译”》)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既指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互译,也指为了理解的需要,把同种文字的古文翻译成今文。
B.不同语言文字间的对译,只需要考虑地域的因素,时间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C.象胥是周代的外交官,主要负责处理与周边亦夷等少数民族藩国的事务。
D.“寄”“象”“狄鞮”“译”和“象寄”“象鞮”“象译”“译象”“译鞮”一样,都可作翻译的官名或翻译术语使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礼·司寇》所说的“与其辞言传之”,就是现在所说的“翻译”的意思。
B.我国古代的翻译官肩负着语言翻译、传达王命、了解各民族思想愿望、改善民族关系等多重职责。
C.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至少在我国周代就已存在,但“翻译”这个词语则是到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才出现。
D.唐朝经学家贾公彦疏《周礼·秋官》说:“译即易,谓换易语使粗解也”,可以看出,“译”和“易”是同义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四方不同的民族,周代政府专门设置了相应的翻译机构和官员,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民族间的沟通了解,友好往来。
B.汉明帝之间,表示翻译含义的词汇比较多,佛教传入中国后,表示翻译含义的词语逐步固定和规范。
C.自从印度高僧翻译出《佛说四十二章经》以后,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也开启了西行学习佛法的历程,回国后更是把佛经翻译的事业推向了高峰。
D.晚明时期,欧洲天文、几何和医学等新的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翻译的方向和内容也由佛经转向欧洲先进的新科学领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源乾曜,相州临漳人。乾曜第进士。神龙中,以殿中侍御史黜陟江东,奏课最,频迁谏议大夫。景云后,公卿百官上巳、九日废射礼,乾曜以为:“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比年以来,射.
2
礼不讲,所司丱①费,而旧典为亏。臣愚谓所计者财,所亏者礼,故孔子不爱羊而存礼也。大射谓春秋不可废。”
开元初,邠王②府吏犯法,玄宗敕左右为王求才长史,太常卿姜晈荐乾曜,自梁州都督召见,神气爽澈,占对有序,帝悦之,擢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累进尚书左丞。四年,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会帝东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师。治尚宽简,人安之。居三年,政如始至。仗内③.
白鹰因纵失之,诏京兆督捕,获于野,絓榛死。吏惧得罪,乾曜曰:“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遂入自劾失旨。帝一不问,众伏其知体而善引咎。
八年,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位侍中。建言:“大臣子并求京职,俊軿④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臣三息俱任京师,请出二息补外,以示自近始。”诏可。.
乃以子河南参军弼为绛州司功,太祝洁为郑尉。诏曰:“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传》不云乎:‘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晋国之人,于是大和’’,道之或行,仁岂远哉。令文武官父子昆弟三人在京司者,分任于外。”由是公卿子弟皆出补。
帝尝自较其考,与张说偕赐。时议者言:“国执政所以同休戚,不崇异无以责功。”帝乃诏中书、门下共食实户三百,堂封⑤自此始。东封还,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帝幸东都,以老疾不任陪扈。卒,赠幽州大都督。
乾曜性谨重,其始仕已四十余,历官皆以清慎恪敏得名。为相十年,与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同秉政,居中未尝廷议可否事,晚节唯唯联署,务为宽平惇大,故鲜咎悔。姜晈为嘉贞所排,虽得罪,讫不申救,君子讥焉。 .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注】①丱:kuàng,通“旷”,吝惜。②邠王:李守礼,唐高宗李治之孙,封邠王③仗内:皇宫中的教坊。④俊軿píng:才智出众者。⑤堂封:宰相的封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年以来 比:近 .
B.治尚宽简 尚:崇尚、推崇 .
C.臣三息俱任京师 息:休息、离职 .
D.君子讥焉 讥:谴责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
B.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
C.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
D.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源乾曜生性谨慎持重。为官四十多年,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以清廉慎重尽职勤勉闻名,皇帝亲自考核官员政绩,他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并因此受到奖励。 3
B.源乾戳忠心为国,积极进言。针对当时射礼废弛,他建议恢复射礼;针对大臣们的儿子都在京城任职,才俊之士却都外放,主动要求从自己做起,外放儿子。
C.源乾曜敢于担当。仗肉白鹰丢失,属吏害怕获罪,他独自承担责任;晚年也经常当廷裁决大事,果敢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很少有过失和让自己悔恨的事。
D.源乾曜执政崇尚宽松简约。他做京兆尹时,自始至终坚持宽松简约的为政方针,百姓安定,社会和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
(2)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8.两首诗分别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其共同点,那就是“无理而妙”——看似无理,却自是妙语。请分别指出两首诗中无理而妙的诗句,并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潼关一带山河地势特点的两句是“ , ”。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八个字就写出了秦国的穷奢极欲。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两句追忆当年刘裕领军北伐、收复失地时何等威猛的气势。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感恩
大漠飞雪
山路蜿蜒,景致似曾熟悉,小车上他感慨万千,多年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衣锦还乡。他感念乡亲的恩,当年,乡亲对他的恩情历历在目。他同时也想起了继母,不知她见了今天的他会作何感想?一抹轻蔑的笑从他脸上掠过。
4
继母进门一年,父亲去世。父亲下葬后不久,继母一改往日的温柔,倘若犯了错,继母会拿最恶毒的语言咒骂他。逃学事件后,继母对他更是百般责难了。
因为迟到,他逃学了,班主任告上了门,继母不问原因就狠狠地揍了他。“你那死鬼爹蹬腿了,你跟我没有关系了。你要是不听话,就别想在这个家呆下去!”继母规定除上学外,他还得洗衣做饭、周末下地干活。
洗衣做饭,对一个才十岁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最害怕衣服上的污渍,他力气小,一遍遍搓洗也难洗干净。冬天时,他的手裂了口子,洗衣服时钻心地疼,继母扔给他一双胶皮手套。他个子矮,站在小板凳上才能切菜煮饭。最初,他常常手忙脚乱,有时不小心伤到手,有时煮糊了饭。继母喋喋不休地数落他,特别生气时还会拧他的耳朵,“煮个饭都不会,你还能干什么,等着饿死好了!”他觉出继母的狠毒,他常常想他死去的妈妈。夜里,他躲在被子里诅咒继母,坏心肠的臭女人,吃饭闪舌头,走路遭狗咬。
继母的大嗓门常招来邻居二叔,每次二叔都将他牵回自己的家,处理伤口,还特地给他煮荷包蛋。看着碗里的荷包蛋,他扑在二叔怀里痛痛快快地哭,“二叔,呜呜呜……”二叔拍着他的后背,他在二叔的安抚下停止抽泣。
他不敢逃学,因为她说过,要是逃学就让他退学,他想她是能说到做到的,她怎么会愿意为他尽义务呢?父亲去世后,他的学费是村长大伯、二叔、三婆几家轮流给的。村长大伯说,“春娃子,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他真想跪着给村长大伯叩头说一声谢谢。“读书”、“有出息”,像一条无形的鞭子鞭策着他,从父亲去世的第二年起,他年年都是三好学生。
每逢春节,三婆都会给他做新衣。“三婆,你对我真好!”三婆摸着他的头,“春娃子,快快长大。”是啊,他要快快长大。这样,三婆就不用为他操心了。
他在乡亲的关怀中长大,他跟继母较着劲,他学会了洗衣做饭。他要证明给那个女人看,让她惭愧。高中三年,他是学校的尖子生。
大学通知书送达的时候,乡亲们前来贺喜。继母捧着通知书,他想继母即使不当众夸他,态度也一定会有所改变。然而,他失望了。继母脸上的表情很复杂,唯独看不出喜悦。继母放下通知书,嗫嚅了半响,淡淡说了句:“我供不起。”开学前,乡亲们给他凑够了学费。临行前,他给送行的乡亲深深鞠了一躬,“谢谢,谢谢!”报恩的念头在心里扎下了根。
寒暑假的时候,他也偶尔回家,继母看上去比过去老迈,对他却依旧很冷淡。“读大学没啥好稀奇的,能养活自己才最重要。”笑话,他一个堂堂的大学生,怎么就不能养活自己了?已经成年的他,再也不能忍受继母的轻视了。
5
春怨金昌绪阅读答案篇五
《2014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
2014届高三模拟试卷(三)
语 文
领航教育语文命题组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为必考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
第1Ⅰ50分钟。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
卷
甲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
完成9分1,-33分)
阅读下面文字,题。
建设美丽中国要正确理解城镇化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然而,随心所欲的造城运动51.27%,似乎离发达国家近,大干快上搞城镇化80%的平均水平还有不少距离。城镇化无疑是未来,必将后患无穷。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城镇化将使我国原本十分紧张的粮食供应安全问题和生态问题雪上加霜。目前一些地方搞城镇化00,是以消灭农村为目的的。农民得不到现金补助,其回报就是至少六层高的回迁楼房中一套1至120平方米的住房。新楼占据的是良田,拆旧房腾出的土地搞商业开发了。这样的城镇化继续加大了耕地压力,
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是欧美的7且农民上楼后无法从事农业生产%。中国用全球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至3倍2,0商业化种子价格是传统种子的数倍%的人口,其代价是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和源,70%左右的可用水资
虽然我们实现了粮食“九连增”,但进口粮食数量也是直线上升的。大量农民离土后,如果土地没有人伺候,满足粮食供应就只有求助于其他国家,这是非常危险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不是消灭农村,而是形成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城镇化应该以农民为本,发展低成本的就地城镇化。建议在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不要搞英美那样的大城市化,而应因地制宜实行就地城镇化,将村落发展成微型城市,建设美丽小镇。政府可帮助农民统一解决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网络、电力、电话、银行、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农民不必上楼,既节约了土地,又方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稳定种粮大军,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农户散落在农田中,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因为食物生产者没有离土,人勤地产,就可以少用化学办法乃至转基因控制病、虫、草害,杜绝食物生产的多种危害,同时带动粮食生产、食品加工、花卉、宠物生产、休闲、物流、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养老、保险、教育、金融、电信等产业的深入发展,带动就业。
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必须发展适度的合作化,将农业补贴资金直接与粮食产量挂钩,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完善监管机制。除保留少量的化肥外,抛弃或限制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应用生态农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减小劳动强度,让耕者有其利,享受国民待遇。
让更多的人口分布在食物生产的第一线,避免了过度大城市化带的弊端。发展生态农业,在食品生产、运输、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有害物质使用,从而使已有的城市化人口得到较为满意的食品.(取材于2013。
年03月23日《人民日报》)
下列对“城镇化”有关内容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A.
C.城镇化必须要有计划,盲目加速城镇化将后患无穷。 )
不恰当的城镇化将更加重我国粮食供应短缺问题和生态问题。
目前我国搞城镇化都是以消灭农村为目的,
.D..这样就继续加大了耕地压力。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A.目前一些地方搞城镇化, )
C.占用农民田地拆除农民住房,而用一套住房作为农民的补偿。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应以发展微型城市、建设美丽小镇为主。
.D..要想从根本上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节约土地,稳定种粮大军。
我国应该应用生态农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农民种粮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BA.下列对文中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我国城镇化率离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有不少距离,因此必须不折不扣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我国推进城镇化应该以农民为本,应因地制宜实行就地城镇化。
新课标语文模拟试卷(三)共8页第 1页
123
发展城镇化与建设乡村不但不矛盾,处理好其中的关系还能形成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切实保护C.生态环境。
采取不正确的方式推进城镇化,有可能导致粮食的供应都要依靠其他国家,这是非常危险的。D.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真,姓何氏,东莞之员冈人,生八岁而孤,母夫人守志不夺。少英伟好书剑。至正间,岭南盗起,焚掠州郡,真集义兵保乡里,仕为河源务副使、淡水盐场管勾。中原兵起,岭海骚动,弃官归乡里,慨然以生民为念。
岁乙未,邑民王成、陈仲玉构乱,真请于行省举义兵除之。真躬环甲胄,往擒仲玉以归。岁癸卯,南海三山民邵宗愚陷广州,守将何深死乏,大肆焚掠。真闻之,率众复广州,号令明肃,广人大悦。
时中原大乱,南北阻绝,真益练兵据险,保障一隅。
洪武元年戊申二月壬寅,大明太祖高皇帝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率舟师取广东。时永忠在福州,先遣人以书
“谕真,曰:元君失驭,天下土崩,豪杰之士,乘时而起,或假元之号令,或自擅其兵威,暴征横敛,蚕食一方,生民涂炭,可谓极矣。今天予受大明命,肇造区夏,惟两广僻在遐荒,未沾圣化。予受命南征,顺者抚绥,逆者诛殛。恐足
”下未悟,辄先遣一介之使相告,惟足下留意焉。遂航海趋广东。三月甲戌,何真籍所部郡县户口,兵马、钱粮,遣使
奉表迎降。
初,汤和等平福建,真遣使由海道奉表于元。遇和兵,遂改其表请降,且遣人回报真。至是,征南将军廖永忠
“遣人送其使及表诣京师。上赐诏褒之,曰: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二: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识所归者次也。
负固偷安,流毒生民,身死不悔,斯不足论矣。顷者,师临闽、越,卿即输诚来归,不烦一旅之力,使兵不血刃,民庶
”“安堵,可谓识时达变者矣。真叩头谢曰:昔武王伐暴救民,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今主上除乱以安天下,天命人
归,四海景从。臣本蛮邦之人,迩者逢乱,不过结聚乡民,为保生之计,实无他志,今幸遇大明丽天,无幽不烛,臣愚
”上曰:“岂敢上违天命。夫能不贾祸于生灵者,必世享其泽。朕嘉卿忠诚,念江西地近广东,是用特授尔江西行省
”参政,以表来归之诚。上云:令名,德之舆也。卿令名已著,尚懋修厥德,以辅我国家。
七月乙巳,封何真为东莞伯。()节选自《国初群雄事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4.3分) )母夫人守志不夺 夺:改变A.踿先遣人以书谕真谕:上对下的文告B.踿何真籍所部郡县户口、兵马、钱粮籍:登记C.踿征南将军廖永忠遣人送其使及表诣京师诣:前往D.踿(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何真“保民达变”的一组是(5.3分) )淡水盐场管勾保障一隅①仕为河源务副使、②练兵据险,
顺者抚绥,逆者诛殛③少英伟好书剑④受命南征,
遇和兵,遂改其表请降号令明肃⑤遣使由海道奉表于元,⑥率众复广州,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6.3分) )何真年少不幸,八岁便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抚育孤儿,始终没有改嫁。A.元末大乱,广东土匪乘势而起,为抵御土匪的骚扰,何真组织了自己的武装。B.何真原本率部降元,后因廖永忠信中的言辞咄咄逼人,何真不得已,改向明军投降。C.明太祖褒奖了何真,对其在动乱时节组织武装保境安民的举动给予了充分肯定。D.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10分)
辄先遣一介之使相告,惟足下留意焉。(①恐足下未悟,3分)
天命人归,四海景从。(②今主上除乱以安天下,3分)
德之舆也。卿令名已著,尚懋修厥德,以辅我国家。(③令名,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9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新课标语文模拟试卷(三)共8页第 2页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①。[中思·喜春来]春思
胡祗遹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注】即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①辽西:《春怨》和《春思》在语言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8.5分)
《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和《春思》中“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写黄莺的目的和抒发的感9.情有什么不同。(6分)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10.()1()3()鹏之徙于南冥也,2,金块珠砾,
《)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
)苏轼《赤壁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1.1~(4先下手为强[美]希区柯克
,说了声“早晨好”再从太太的胖手里接过一杯咖啡,然后在报纸后面坐下来,假装看①华伦先生吻吻太太,
报。其实,他正在盘算如何把她干掉。
不错,这个老女人很有钱。可是,凯琳已经等得不耐烦了。②他们已经结婚两年了,”“亲爱的,我们阳台的正下面,开了一朵玫瑰花。华伦太太走进来说,这太有意思了,对吗?就像是我们自③“
”己的小花园。今天晚上之前,它会开花的。我们结婚两周年的舞会上,我要把它摘下来戴在头上。
华伦先生脑子一闪,想出了一个主意。今天晚上,他要带着她,走到阳台边上,叫她指给他看④就在那一刻,
那朵玫瑰花。然后,一抬,一推……他可以想象阳台下面,阳伞和桌子中间,有一团不成形的东西。他还可以听
“”到自己痛苦地低语:她为了看那朵玫瑰花,身子一定是探出去太多了。
他会继承她所有的金钱,也会受到人们的怀疑,不过,谁也不会看见发生了什么事。只要没有过硬⑤当然,
的证据,就没关系,他不在乎人家怎么想,凯琳住在一栋廉价的房子里。身边这个老女人对他是够大方的,经常送他礼物,为他付账。但是,对他的零用钱却扣得很紧,使他无法在凯琳身上多花钱。凯琳中午十一点钟等他,他必须找个借口,比如理发或者买衬衫等等类似这样的理由溜出去。华伦太太对他说,他整个上午都是他的,可以自由安排。她没有说中午是不是回家吃饭,因为她答应到迪奥旅馆,然后去上舞蹈课。“你和你的舞蹈课!”华伦先生说,开玩笑地拍拍她,我想你是爱上那个叫毕克的舞蹈教师了,你总是和他⑥“
”“”跳舞。噢,亲爱的,我以前总是和你一个人跳,可是,结婚后,你似乎放弃跳舞了。还记得在乔治家的那个晚上,我们一起跳《蓝色多瑙河》的情景吗?”⑦“
回忆一下过去,让她高兴高兴。⑧和她相处的时间不多了,那天晚上,你不肯接受小费。你说,不愿意让金钱玷污我们之间纯洁的爱情。所以,第二天我就买了一⑨“
——你还记得吗?”只金表送给你,作为补偿—
然后分手,各干各的去了。⑩他们沉浸在甜蜜的回忆中,
华伦先生趴在一张椅子上,向他的情人凯琳说出他的计划,凯琳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姑娘,她有些激动,恨不得马上就和华伦过上富足的生活
。
与此同时,华伦太太正在舞蹈老师毕克的怀里,笨拙地扭着舞步,嘴里还哼着调子,毕克凑近华伦太太的“耳边,说:可爱的小女孩,昨晚我没有接受你慷慨的馈赠,你没有生气吧?我只是不想让金钱玷污我们之间纯洁”的友谊。华伦太太一点也不难过,她带来一只白金手表来补偿他拒收的小费。
新课标语文模拟试卷(三)共8页第 3页乙 选考题
华伦先生回家时,带着一只二手的钻石发夹,准备送给太太,花那么多钱买礼物是有点浪费,但是,事成之后,他可以随时把它转送给凯琳。绝对没有人会怀疑,一位刚刚买钻石发夹送给太太做结婚周年礼物的人,会是谋害太太的凶手
。
看到礼物,太太显得非常高兴,现在需要的是把一朵玫瑰插到头发上面,然后,她就准备和丈夫一起下楼吃晚饭
。
华伦先生觉得,真正的谋杀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
。
他们一起来到阳台,探身向下望去
。
一举,一推……一声惊恐的哭叫。下面,一群人从阳伞下跑向那个摔成一团的人。出人命啦!快叫救护车,报警,找一块桌面盖一下
……
警察冲进旅馆套房,不错,沙发上坐着紧握双手、头发凌乱、猫哭耗子的人。那个人痛哭流涕地向警方讲述那可怕的故事
:“”他一定是为了看那朵玫瑰花,身子探出去太多了。华伦太太说道。()取材于2文苑》013年第3期《()(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15分) )小说语言幽默夸张。叙事简洁连贯,情节跌宕。人物语言个性化,人物形象跃然纸上。A.小说第⑦、所以此刻仍B.⑧段和第⑩段画线部分表现出华伦先生因为彼此有着共同的美好的回忆,
心怀留恋。
小说第段画线部分华伦太太非常高兴,既是因为收到了礼物,也因为她即将实施谋杀计划,达到目的。C.小说结尾情节发生逆转,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令人回味无穷。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主旨。D.本文主人公是华伦夫妇,但华伦情人凯琳和舞蹈教师毕克的塑造也很成功,寥寥数语便展现了小E.说的社会环境。()“在这篇小说中,那朵玫瑰花”反复出现,请分析“那朵玫瑰花”在文中的作用。(26分)
(,而对最终的凶手华伦太太的心理活动却不着一字,作者这3样安排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2.1~(4 (,“先下手为强”你认为合适吗?请简要分析。(48分) 大自然是生命的基石
高维生
他身背画架,提着装满了画笔、调色板和油彩的画箱,又一次出发了。在俄罗斯的大地上,他感到坚实和幸福。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大自然的风情,更多的是热爱。
。他是俄罗斯的、被称为“俄罗斯第一风景画家”也是世界的画家。列维坦忠诚19世纪的伊萨克·列维坦,
地记录了大地上事情,一座木桥面,一条河流,一片草场,一只丢弃的木船,一个歪斜的十字架,一株桦树,一朵乌云。这些平常的景物,透过列维坦苦难的眼睛,流露出深深的爱意。这样的情感,像山间渗出的泉水,一滴滴,一片片,形成了湍急的河流,在辽阔的土地上奔流。当他支起画架,面对大自然一草一木,怀念和回忆,过去和现在交织一体。一支画笔,一起一落,在绷紧的画布上留下了博大的痛苦的思索。贫困的童年生活,像一笔厚重的财富存在生命的银行中,影响了列维坦的一生。忧郁研磨的颜料,融入列维坦的画中,这种颜料和别的色彩的调和,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了冲击人心的震撼。不论是乡村的蜂房,夕阳中的村庄,孤独中的小木桥,寂寞的教堂,列
“维坦让它们暴涨出诗意的生命。在给俄国文学大师契诃夫的一封信中,列维坦写道:我还从来没有如此爱过大
自然,对于它如此敏感。我还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感觉到这种绝妙的天空,它流注于一切,但非人人能见,甚至
”无以名之,因为它不是理智与分析所能获得,它只能由爱来理解。没有这种感觉就不能成为画家。1884年,23岁的列维坦首次参加巡回画派巡回展览协会的画展,1891年成为它的会员。列维坦在大地上奔
,走、写生,他不想当一个伪“风景画家”拿相机拍下一些景物,回到画室机械地加工,东移西凑。一座村庄,一处庄
园,一条河流,一朵云絮,有着自己的精神背景,传说和朴素的大自然不可能复制。情和景交融的氛围,深藏一种
新课标语文模拟试卷(三)共8页第 4页
复杂的东西,这里有爱和欢乐,有痛苦和绝望。这是普通的小河,三根剥皮的原木,漫不经心地搭在河上,桥的另一端是在泥泞的土路上铺了一段木板小路,伸向远处的林中。乡村的人,从桥上来来往往。列维坦根据古老的传说,创作这幅画作。在夜晚,享受一潮潮扑来的草香味,听虫鸣,听1892年,31岁的列维坦在一所庄园里作画,
古老的故事。传说化作精灵,飘荡在园子的角落,像清晨的露珠打湿了画布,滴在调色盘上,列维坦创作了他的
。看过画的人,代表作《深渊旁》被夕阳中的光线和静静的河水震动,一株株簇拥的树中,似乎传出一种声音,循着
,声音,沿着木板路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走向远处的树木中。列维坦创作了《通往弗拉基米尔的路》这幅画1892年,
让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落泪,并不是画的技巧多么与众不同,而是画深处溢出的思想。这条路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太普通了,但它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它接通的前方是西伯利亚寒冷的、潮湿的矿井,那里是人间的地狱。十二月党人失败后,大批知识分子就是从这里被押往西伯利亚的。大块大块的阴云,遗1825年,
弃的路标,在血和泪冲刷的流放路上,发生了多少感人的事情,列维坦倾注了深厚的情感和良心。
伏尔加河养育了列宾,也哺育了列维坦,给了他丰富的艺术养分,他很多题材表现了母亲河的一情一景,一朝一夕。列维坦的生命之树深扎在大地上,展现性格,他不是谁,是伊萨克·列维坦。一个人拒绝和时代的潮流合作,专注自己的艺术天地,这是需要勇气和力量,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
漫长的冬天将要结束了,乘着雪橇悄悄地远去,春天是诗人和画家笔下常现的题材。俄罗斯的一位大诗人
“/和着泪水写二月的悲歌/这时那踩得直响的稀泥/闪出一派黑油帕斯捷尔纳克写道:二月。该弄点墨水来哭泣
”,油的春色。俄罗斯的春天,少了冬天的粗犷,多了一些浪漫的诗意。列维坦送给春天的礼物是《三月》雪后清爽的空气,有了一股春的味道,列维坦看到了明天,桦树重新披上新鲜的衣裳,大地野花烂漫,春天的希望让列维坦兴奋。列维坦对人民充满了关爱,他在想守林人经过旅途的跋涉,终于回到家中,脱下笨重的大皮祆,坐在壁炉前,和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
列维坦的画作,对俄罗斯深刻的理解,不是停留在物象的表面上,发一些小情感的抒情。他驮载了太多的民族的和生命的重量,他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15分) )列维坦童年生活很贫困,这影响了他一生,他的画作有许多是反映童年生活的。A.,列维坦的代表作是《深渊旁》这幅画是根据古老的传说创作的。B.列维坦的画作很多题材表现伏尔加河的情景。C.列维坦年轻时的画作充满忧郁的色调,后来则有更多欢乐的元素。D.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写列维坦作画的过程和画作的内容,与一般传记主要写传主的业绩荣誉不同。E.()“”“这种颜料和别的色彩调和,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了冲击人心的震撼。并不是画的技巧多么与众不2”““同,而是画深处溢出的思想。这两句话中,质的变化”思想”分别指什么?(6分)
“思想”指 ()、心理和行为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人物传记的重要表现手法,请分3析下面两则材料对表现列维坦的作用。(6分)
对于它如此敏感。我还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感觉到这种绝妙的天①我还从来没有如此爱过大自然,
空,它流注于一切,但非人人能见,甚至无以名之,因为它不是理智与分析所能获得,它只能由爱来理解。没有这种感觉就不能成为画家。
。风景画家”②他不想当一个伪“ “质的变化”指
()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列维坦的创作观也同样体现在文学家的创作上。请以你熟悉的作家和作品为4例,阐述这种创作观点。(8分)
五、语言运用(20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13.3分) )从做球员到当教练,郎平的业绩之辉煌、资历之深厚、经历之丰富,是目前国内一线教练们无法比A.
新课标语文模拟试卷(三)共8页第 5页第Ⅱ卷 表达题
春怨金昌绪阅读答案篇六
《(教师版)古诗鉴赏大练习答案(一)》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模式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通顺且富有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或创作手法。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明净绚丽、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结合诗句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 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题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初春时节春光明媚、春风飘香、燕子翻飞、鸳鸯相依的美丽景象(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问】“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枝上露珠时不时滴落,渐渐沾湿阶下青苔,(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第二步概括景物营造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孤单、寂寞的心情。(第三步分析景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情与景的关系的理解。在一个微风渐起的傍晚,诗人临窗遐思,谛听着风的光临,想像着风像老友一样开门、动竹,甚至还能听到夜深滴露的声音,这些都反映了环境的清幽静谧。“疑”字下得好,一方面表明心里本来就在想着故友,另一方面表明这只是一种幻觉而已。“阶下苔”意味着很少有人来,孤单、寂寞暗含其中。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达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模式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常见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寓情于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
D、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
【描写手法】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A、动静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声寂衬: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以乐景衬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
(3)白描
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例: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例: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修辞手法】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分析表达技巧型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并以“愁”字直接点明心绪,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模式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分析语言特色型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本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或“平易通俗”。)(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诗人用口语化的诗句写自己独宿驿站,枯坐灯前,思念亲人。(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表现了对家人的深情。(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四种模式: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模式分析】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分析炼字型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
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宁 夹 口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 下 建 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第五种模式:分析关键词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模式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分析关键词型答题步骤】第一步谈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五、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分析】首先,从词的本身来看,“葱葱”“靡靡”这两个词是形容词,是描摹事物特点的,本诗中描摹的对象是草木,这两个词写出了江边草木的茂盛;其次,这两个词是叠音词。叠音词具有音乐美,有很强的韵律感,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春怨金昌绪阅读答案篇七
《2015高三语文一轮同步训练:3.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Word版含答案]》
第2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A组 “鉴赏语言”训练专场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 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①
②③
虞美人·梳楼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
(2)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B组 综合鉴赏训练专场
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 梅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注】
。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惜余春 贺 铸
【注】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 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 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
(1)请鉴赏“急雨收春,斜风约水”中“收”“约”二字的妙处。
(2)这首词写景、叙事、抒情有机融合,试鉴赏这一特点。
7.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 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③②
①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春怨金昌绪阅读答案篇八
《2009、2010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分类汇编:对比鉴赏》
2009届联考题——对比鉴赏
1.(陕西师大附中高2009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 ①凤城:京城。
(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做简要说明。
答:
(2)《丹阳送韦参军》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
答案 (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后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这两句既写人又写景,一个“望”字暗示站立时间长, 写出牵挂之切,足见友情之深。“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所及,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渐飞渐远,直 到消失,只剩下悠悠不尽的江水,作者无尽的思念也寄寓其中,意味隽永,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很有感染力。
2.(陕西西安四校2009届第一次语文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 罟(gǔ)师:渔夫,这里指船夫。
(1)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
答:
(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答: 答案 (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唐人有以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见,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的惜别之情,且从 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大意对即可)
3.(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1月抽样测试)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送 春
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 ①上林: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官苑,这里指唐代长安的花园。
(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 和 。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
(2)王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思?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3)对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
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C.杨诗意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
①
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
答案 (1)诗家(或“诗人”) 看花人(或“其他人”)
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
(2)表达了惜春之情,表达了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 来到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
(3)D
4.(北京市朝阳区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统一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3)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注】 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②洛城,即洛阳。创作词 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裛,通“浥”,沾湿。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2)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情: 、 。
(3)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D(白词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刘词并非“回忆”。)
(2)喜爱(或“赞美”) 眷恋(或“怀念”)
(3)运用拟人手法(或“比喻”“想象”),描写了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
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好似少女在惜别之际泪洒罗巾。表达了惜春、伤春的孤寂、哀愁情怀。
5.(山东省济宁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③④②①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答: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答案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
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
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6.(河北省辛集中学2008~20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词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 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 来有何不同?
答:
(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 (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
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李益
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2)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己怀念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7.(玉田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的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
春怨金昌绪阅读答案篇九
《云南省2015届高三第一次复习统测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3月12日9:00~11:30】
云南省2015届高三第一次复习统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翻译的初义,原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译,现在也常用来指称同种文字之间的古文今译。只是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同种文字的古文今译,主要用来克服古今异言的文字障碍,只含古今的时间因素;不同语种之间的对译,则是兼含地域因素。《周礼·司寇》有这么一段文字:“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亲和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传之。”象胥是负责与周边蛮夷、闽貘、狄戎之类藩国交往事务的官。他们要负责传达王所说的话使周边藩国明白,以此密切王和藩国的关系。如果有使者来到王国,就要做好有关礼仪的协调和语言的翻译工作。
《礼记·王制》说:“无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寄”“象”“狄鞮”“译”就是周时负责翻译东南西北四方民族语言的翻译官名,也可作翻译术语使用。四者合称的‘象寄译鞮”也是用来指翻译的,或者称为“象寄”“象鞮”“象译”“译象”“译鞮”。其中,以“象”和“译”的使用面最广,为周时通称翻译意思的主要术语。既特指对南方和北方民族语言的翻译,也常用来通称翻译。和“象胥”一详,翻译官也有称“译胥”的,后未多称“译官”。“译”原是“易”之音训,唐朝经学家贾公彦疏《周礼·秋官》说:“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粗解也。” 所以“译”就是指语言转挽变易的活动。
然就文献记载而言,目前所见最早的“翻译”用例,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那时也有单用“翻”的。如北周庾信《奉和法筵应诏》的“佛影胡人记,经文汉语翻。”
第一个翻译佛经的,是古印度高僧迦叶摩腾。他于汉明帝永平十年与另一位僧人竺法兰,应邀以白马驮经来到洛阳,次年就在白马寺合译了《佛说四十二章经》,这是汉译佛经之始。这以后又有大约一百多位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学者,从事佛经翻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来自龟兹的鸡摩罗什,他翻译了《法华经》《金刚经》等重要经典。一些本土西行求法的僧人,也有从事佛经翻译的,如法显和玄奘。法显西行求法历时十五年,在公元412年七十几岁时带回大批经典,从此潜心佛经翻译。玄奘西天取经历时十七年,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后也专事翻译,共翻译了佛经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为佛经翻译史上的集大成者。所以“翻译”一词的形成,与古印度佛教关系密切。早
期我国翻译的主要内容,就是佛经。直至晚明西学东渐时,才开始转向欧洲的天文、几何和医学等新科技方面的翻译。“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是与翻译密不可分的。
(摘编自辛羽《说说“翻译”》)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既指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互译,也指为了理解的需要,把同种文字的古文翻译成今文。
B.不同语言文字间的对译,只需要考虑地域的因素,时间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C.象胥是周代的外交官,主要负责处理与周边亦夷等少数民族藩国的事务。
D.“寄”“象”“狄鞮”“译”和“象寄”“象鞮”“象译”“译象”“译鞮”一样,都可作翻译的官名或翻译术语使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礼·司寇》所说的“与其辞言传之”,就是现在所说的“翻译”的意思。
B.我国古代的翻译官肩负着语言翻译、传达王命、了解各民族思想愿望、改善民族关系等多重职责。
C.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至少在我国周代就已存在,但“翻译”这个词语则是到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才出现。
D.唐朝经学家贾公彦疏《周礼·秋官》说:“译即易,谓换易语使粗解也”,可以看出,“译”和“易”是同义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四方不同的民族,周代政府专门设置了相应的翻译机构和官员,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民族间的沟通了解,友好往来。
B.汉明帝之间,表示翻译含义的词汇比较多,佛教传入中国后,表示翻译含义的词语逐步固定和规范。
C.自从印度高僧翻译出《佛说四十二章经》以后,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也开启了西行学习佛法的历程,回国后更是把佛经翻译的事业推向了高峰。
D.晚明时期,欧洲天文、几何和医学等新的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翻译的方向和内容也由佛经转向欧洲先进的新科学领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源乾曜,相州临漳人。乾曜第进士。神龙中,以殿中侍御史黜陟江东,奏课最,频迁谏议大夫。景云后,公卿百官上巳、九日废射礼,乾曜以为:“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比年以来,射礼不讲,所司丱①费,而旧典为亏。臣愚谓所计者财,所亏者.
礼,故孔子不爱羊而存礼也。大射谓春秋不可废。”
开元初,邠王②府吏犯法,玄宗敕左右为王求才长史,太常卿姜晈荐乾曜,自梁州都督召见,神气爽澈,占对有序,帝悦之,擢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累进尚书左丞。四年,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会帝东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师。治尚宽简,人安之。居三年,政如始至。仗内③白鹰因纵失之,.
诏京兆督捕,获于野,絓榛死。吏惧得罪,乾曜曰:“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遂入自劾失旨。帝一不问,众伏其知体而善引咎。
八年,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位侍中。建言:“大臣子并求京职,俊軿④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臣三息俱任京师,请出二息补外,以示自近始。”诏可。乃以子河南参军弼为绛州司功,.
太祝洁为郑尉。诏曰:“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传》不云乎:‘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晋国之人,于是大和’’,道之或行,仁岂远哉。令文武官父子昆弟三人在京司者,分任于外。”由是公卿子弟皆出补。
帝尝自较其考,与张说偕赐。时议者言:“国执政所以同休戚,不崇异无以责功。”帝乃诏中书、门下共食实户三百,堂封⑤自此始。东封还,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帝幸东都,以老疾不任陪扈。卒,赠幽州大都督。
乾曜性谨重,其始仕已四十余,历官皆以清慎恪敏得名。为相十年,与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同秉政,居中未尝廷议可否事,晚节唯唯联署,务为宽平惇大,故鲜咎悔。姜晈为嘉贞所排,虽得罪,讫不申救,君子讥焉。 .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注】①丱:kuàng,通“旷”,吝惜。②邠王:李守礼,唐高宗李治之孙,封邠王③仗内:皇宫中的教坊。④俊軿píng:才智出众者。⑤堂封:宰相的封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年以来 比:近 .
B.治尚宽简 尚:崇尚、推崇 .
C.臣三息俱任京师 息:休息、离职 .
D.君子讥焉 讥:谴责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
B.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
C.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
D.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源乾曜生性谨慎持重。为官四十多年,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以清廉慎重尽职勤勉闻名,皇帝亲自考核官员政绩,他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并因此受到奖励。
B.源乾戳忠心为国,积极进言。针对当时射礼废弛,他建议恢复射礼;针对大臣们的儿子都在京城任职,才俊之士却都外放,主动要求从自己做起,外放儿子。
C.源乾曜敢于担当。仗肉白鹰丢失,属吏害怕获罪,他独自承担责任;晚年也经常当廷裁决大事,果敢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很少有过失和让自己悔恨的事。
D.源乾曜执政崇尚宽松简约。他做京兆尹时,自始至终坚持宽松简约的为政方针,百姓安定,社会和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
(2)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8.两首诗分别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其共同点,那就是“无理而妙”——看似无理,却自是妙语。请分别指出两首诗中无理而妙的诗句,并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潼关一带山河地势特点的两句是“ , ”。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八个字就写出了秦国的穷奢极欲。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两句追忆当年刘裕领军北伐、收复失地时何等威猛的气势。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感恩
大漠飞雪
山路蜿蜒,景致似曾熟悉,小车上他感慨万千,多年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衣锦还乡。他感念乡亲的恩,当年,乡亲对他的恩情历历在目。他同时也想起了继母,不知她见了今天的他会作何感想?一抹轻蔑的笑从他脸上掠过。
继母进门一年,父亲去世。父亲下葬后不久,继母一改往日的温柔,倘若犯了错,继母会拿最恶毒的语言咒骂他。逃学事件后,继母对他更是百般责难了。
因为迟到,他逃学了,班主任告上了门,继母不问原因就狠狠地揍了他。“你那死鬼爹蹬腿了,你跟我没有关系了。你要是不听话,就别想在这个家呆下去!”继母规定除上学外,他还得洗衣做饭、周末下地干活。
洗衣做饭,对一个才十岁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最害怕衣服上的污渍,他力气小,一遍遍搓洗也难洗干净。冬天时,他的手裂了口子,洗衣服时钻心地疼,继母扔给他一双胶皮手套。他个子矮,站在小板凳上才能切菜煮饭。最初,他常常手忙脚乱,有时不小心伤到手,有时煮糊了饭。继母喋喋不休地数落他,特别生气时还会拧他的耳朵,“煮个饭都不会,你还能干什么,等着饿死好了!”他觉出继母的狠毒,他常常想他死去的妈妈。夜里,他躲在被子里诅咒继母,坏心肠的臭女人,吃饭闪舌头,走路遭狗咬。
继母的大嗓门常招来邻居二叔,每次二叔都将他牵回自己的家,处理伤口,还特地给他煮荷包蛋。看着碗里的荷包蛋,他扑在二叔怀里痛痛快快地哭,“二叔,呜呜呜……”二叔拍着他的后背,他在二叔的安抚下停止抽泣。
他不敢逃学,因为她说过,要是逃学就让他退学,他想她是能说到做到的,她怎么会愿意为他尽义务呢?父亲去世后,他的学费是村长大伯、二叔、三婆几家轮流给的。村长大伯说,“春娃子,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他真想跪着给村长大伯叩头说一声谢谢。“读书”、“有出息”,像一条无形的
鞭子鞭策着他,从父亲去世的第二年起,他年年都是三好学生。
每逢春节,三婆都会给他做新衣。“三婆,你对我真好!”三婆摸着他的头,“春娃子,快快长大。”是啊,他要快快长大。这样,三婆就不用为他操心了。
他在乡亲的关怀中长大,他跟继母较着劲,他学会了洗衣做饭。他要证明给那个女人看,让她惭愧。高中三年,他是学校的尖子生。
大学通知书送达的时候,乡亲们前来贺喜。继母捧着通知书,他想继母即使不当众夸他,态度也一定会有所改变。然而,他失望了。继母脸上的表情很复杂,唯独看不出喜悦。继母放下通知书,嗫嚅了半响,淡淡说了句:“我供不起。”开学前,乡亲们给他凑够了学费。临行前,他给送行的乡亲深深鞠了一躬,“谢谢,谢谢!”报恩的念头在心里扎下了根。
寒暑假的时候,他也偶尔回家,继母看上去比过去老迈,对他却依旧很冷淡。“读大学没啥好稀奇的,能养活自己才最重要。”笑话,他一个堂堂的大学生,怎么就不能养活自己了?已经成年的他,再也不能忍受继母的轻视了。
小车开进了小山村,小山村沸腾了。“春娃子回来了,春娃子回来了!”村长大伯、二叔、三婆都迎了出来。“大伯、二叔、三婆,你们好!”“好好!”他吩咐司机从后备箱里拿出礼物送到几位老人的家。“你说你客气个啥?”“应该的!我吃过你们的饭,穿过你们的衣,花过你们的钱。没有你们,就没有我春娃子的今天,表点心意还不应该吗?”
“春娃子,你真正要感谢的人是你妈,这些年她太不容易了!”三婆抹着泪。
他轻轻一笑,“她有什么不容易的?”他跟她不是血缘至亲,记忆里,父亲去世后,她就没认真地管过他。
“春娃子,你要这么说你妈,我们可不答应。”二叔说。“你妈是天底下最好的妈,为了你,她遭了多少罪,受了多少委屈。”
三婆给他讲了继母的秘密,父亲去世后,娘家人接她回去,她拒绝了,她说你娘死得早,你又没有了爹,再不能没有她了。有男人上门求亲,她拒绝了,她说当娘的不能委屈自己的儿子。她担心你怕吃苦不好好读书,就狠心逼你。你上大学前的学费都是你妈出的,乡亲们凑的大学学费,你妈也都给还上了。好几次我都想告诉你,可你妈她不让,她说只要春娃子好我就满足了。
听完三婆的讲述,他愕然。
(选自“江山文学网”)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思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他”对乡亲的深情回忆,感恩乡亲的上题贯穿全文。
B.小说通过“他”对继母“诅咒-轻蔑-愕然”这一心路历程的描写,塑造了继母的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C.小说通过正面描写继毋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出继母这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D.小时候,冬天“他”洗衣服时,手裂了口子,继母扔给“他”一双胶皮手套,是为了让“他”洗更多的衣服,做更多的家务。
E.小说以双线结构的形式,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表现了母爱的深沉和无私。
(2)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继母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的结尾很有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6分)
(4)小说描写了一位继母对儿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这种方式,你赞同还是反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春怨金昌绪阅读答案篇十
《2015年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第6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模块导学案(第六课时)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