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何提高执政能力

| 计算机能力 |

【www.guakaob.com--计算机能力】

作文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篇一:加强三力建设 提高执政能力(理论文章)doc

加强“三力”建设 提高执政能力

提 纲

一、“三力”的具体内容

(一)关于执行力

1、执行力的概念 2、如何提高执行力

(二)关于创新力

1、创新力的概念 2、如何提高创新力

(三)关于凝聚力

1、凝聚力的概念 2、如何提高凝聚力

二、加强农村干部能力建设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干部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三)加强农村干部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三力”建设 提高执政能力

一、“三力”的具体内容

开展“三力”建设工作,是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促进各项工作的迫切要求。受办事处的邀请,今天和大家一起就什么是“三力”建设、如何提高“三力”、做一个交流发言,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意见。

(一)关于执行力

1.什么是执行力

执行力可分为狭义与广义,狭义的执行力可以是指一个人的执行力或某一件事的执行力等;广义的执行力是指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执行力,也即企业、组织在达成目标过程中所有影响最终目标达成效果的因素。执行力,就个人而言,就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能力。对于一个组织,则是长期战略一步步落到实处的能力。执行力是一个组织成功的必要条件,组织的成功离不开好的执行力,当组织的战略方向已经或基本确定,这时候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战略与执行就好比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给予实践方向性指导,而实践可以用来检验和修正理论,一个基业常青的组织一定是个战略与执行相长的组织。

执行力是贯彻和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

是贯彻执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的能力;是落实单位(部门)规划、决定,履行工作职责,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抓发展、抓落实的能力。执行力不仅要求上下级之间政令畅通和政令统一,更需要下级吃透上级的政策、法规、决策等精神,明确上级的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上级的政策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

2.如何提高执行力

如何强化与提高执行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科学决策是正确执行的基础,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

领导班子执行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决策能力的强弱。提高执行力首先要提高决策能力。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作法”破解难题,树立科学决策观念,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完善决策方式,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保证决策的正确有效。

凡重大事项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对重大事项充分发挥每一位领导成员的聪明才智,会议决策前,班子成员充分准备、酝酿沟通、形成共识,提高决策效率。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在决策前充分调

查研究、广泛论证咨询,遇到重大决策,及时征求意见,借助外脑、外智完善决策,使我们的各项决策既符合上级精神,又切合本地实际,既体现时代性、又富于创造性。

(2)督促检查是保证决策执行的重要手段。

要对执行人员的执行结果检查、评估、成立专门的检查评估小组。当执行人员明白了如何去执行,清楚执行目标后,才能去执行。但是,是否执行到位?是否与执行目标一致?就要有检查、监督。不但要对执行结果检查,而且也要对执行过程进行监督。这样就能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执行是否正确,目标是否一致。及时发现偏差并给予纠正,从而使执行人员及时改正。充分发挥督查工作在决策执行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执行效率。

一是领导带头督查。提高执行力,领导是关键。领导者既是决策的主体,又是决策执行的直接责任者和推动者。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带头承担责任,带头勇挑重担,带头真抓实干,切实把工作抓到位、抓到底、抓出成效。每一项重大决策和部署出台后,都要成立督查组,按照分工抓好督促检查,促进工作落实。

二是定期督查调度。建立每周一例会制度,听取各项工作情况汇报;每月召开一次职工大会,通报工作完成情况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每半年召开一次总结会,听取党组成员、各县局和各科室工作情况汇报,分析形势,研究措施。对已

经办完的报结果,正在办理的报进度,没有完成的找原因,出了问题究责任。通过建立调度和报告制度,及时了解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加强指导,促进工作落实。

三是现场观摩评比抓督查促执行。对重点工作,如新农村建设进行定期观摩,现场检阅工作成果,并将观摩评比结果与目标考评结合起来。

(3)整体执行力的提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倡导“真诚〃沟通”的工作方式,发挥合力:一项调查表明,企业内存在的问题有70%是由于沟通不力造成的,而70%的问题也可以由沟通得到解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看到别人的优点,接纳或善意提醒别人的不足,相互尊重、相互激励。如果每个人的执行力都很强,但不能有效沟通,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执行结果很差。所以,整体执行力的提高,有效沟通是基础。只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执行人员才能有效沟通,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执行力。

(4)是找到合适的人,并发挥其潜能:执行的首要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

提高各级人员的执行能力,必须解决好“想执行”和“会执行”的问题,要把执行变为自动自发自觉的行动。

一是提高执行力就要做到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日常工作中,我们在执行某项任务时,总会遇到一些问题。而对待

作文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篇二:个人总结怎么写,提供八种写作思路

个人总结怎么写,提供八种写作思路

总结工作,是秘书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无论是讲话稿,还是工作报告、经验介绍等文稿,总结往往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每到年中岁末或者是重要的任务完成之后,都需要及时总结工作以提炼经验、吸取教训。总结工作还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李瑞环同志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曾提倡:总结工作是每个人提高与进步的有效途径。每做完一项工作,都要琢磨琢磨,总结一下,做到不占糊涂便宜,不吃湖涂亏。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秘书工作者,必须学会总结,善于总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总结工作,首先选取合适的角度。善于选准角度,既是一种技巧,又是写好工作总结的重要因素。笔者根据经验和自已的体会,归纳了总结工作时常用的八种角度,从中探索写好工作总结的方法,与大家探讨。

一、根据工作职能进行总结。

这是一种最主要的总结角度,常用于年度工作报告,用于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把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切实

保障和改善民生;民主法制建设、国防军队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等四大部分。这几部分涵盖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与国务院职能有明显对应关系。又如税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执好法、收好税、带好队、服好务”,我省国税局在总结工作时就归纳为“税收收入跃上新台阶;依法治税得到新加强;队伍素质有了新提高;纳税服务有了新改进”等 部分,这也是从工作职能出发来总结工作的。

二、根据工作思路进行总结。

如果工作思路与众不同或别有创新,也可以围绕工作思路来总结。某省国税局收分析工作,首先从宏观税负查找可能存在的问题的行业,然后再对该行业可能存有疑点的企业进行微观班评估,然后进一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制定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整项工作思路清晰,层层递进,富有启发性。该单位在经验总结时就归纳为“宏观分析定方向;微观分析找问题;健全机制求长效”三部分,在全国交流时产生了很大反响。一般来说,用这种角度来总结工作,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思路是否清晰、深刻、新颖。

三、根据工作特色进行总结。

这种方法常用于专项工作的经验介绍,对执笔人要求比较高,不

仅需要充分掌握材料,而且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从大量的资料中挖掘出闪光点来。笔者刚参加工作时,有位同事担了撰写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总结的任务,但反复修改,几易其稿,还是通不过,十分苦恼。一位从事文字工作多年的办公室领导提醒他,可以先从原始材料中提炼出特点和特色来,然后再围绕这些特点进行总结,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位同事听后迅速调整思路,抓住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工作扎实、细致耐心、方式灵活、领导带头”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为“立足一个实字,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强调一个带字,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等部分。领导看后十分满意,认为不落俗套,写出了新意,还要求大家作为范文来学习。选用这种角度写起来比较难,对秘书工作者的写作能力要求也很高,但写好了就别具一格,很有说服力。

四、根据采取的工作措施进行总结。

这也是常见的方法,主要用于对某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如某市纪检部门抓执行力建设时采取了“统一思想、转变作风、加强督办、素质培训”四大措施,总结时就归纳为“统一思想抓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督促检查抓落实;提高能力抓落实”四个部分。又如某市工商局从“教育引导、内外监督、健全制度和严格惩处”等方面抓规范执法工作,总结时就归纳为“创新载体,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内外并重,增强监督的实效性;整章建制,确保机制的长效性,狠抓不懈,提高查处的准确性。”这是根据工作措施进行总结的典型例子。

五、根据开展工作的时间顺序进行总结。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对专项工作进行总结。如完成某个重点项目后,从“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制度方案,分工负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抓好试点,健全方案;狠抓落实,强化执行;总结提高,优化改进”等六方面进行总结。这个例子所采取的角度就是开展工作的先后顺序。应该说,这种方式能完整描述整项工作的全貌,但缺点是重点不突出,特点不明显,写不好很容易变成流水帐,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根据“关键词”进行总结。

党代会、中央全会等各种重要会议,往往会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和提法,出现一些新热点词汇。合理利用这些热点词汇来总结工作,既可以体现时代气息,又可以提升文稿的高度。有一次,笔者接到一项任务,要求在短时间内报送一篇关于领导班子建设情况的总结。时间紧、任务重,笔者十分着急,先后选择了一些常用的角度,但感觉还是不满意。这时,笔者忽然想起党中央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能不能从“能力”这个角度来总结呢,思路一打开,写起来就容易多了,接着笔者紧紧围绕“能力”这个关键词,从“政治鉴别力”、队伍凝聚力、科学决策能力、防腐拒变能力、执行落实能力、开拓创新

能力”六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很快就完成了写作任务,而且还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还有一次,笔者参加了市政协的一个会议,市领导讲话时抓住政协的协这一关键字进行总结论述,第一,所谓“协”,首要之义为协商;第二,所谓相协,又有协力之义;第三,所谓“协”,又有协和之义;第四,所谓相“协”,还有协同之义无反顾,讲得富有新意,十分精彩,赢得了满堂喝彩。因此,作为一名秘书工作者,如果经常关注党中央的最新精神和理念,能善于提炼、总结关键字或词,也能开阔思路,提高总结的水平。

七、根据参与主体来总结。

当某方面工作或某个重大项目完成后,一般都要召开会议,总结工作,表彰先进。这种场合的总结部分,往往围绕参与该工作的各主体来构思。如1998年抗洪抢险救灾工作胜利结束后,中央召开了总结表彰会议。会议报告的总结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在整个抗洪抢险中,党中央、国务完高度关注……;受灾省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人民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坚决响应党和人民的召唤……,人民群众是夺取抗洪抢险胜利的主力军和真正英雄……”,这是按参与主体总结的一个经典范例。

老秘网

八、根据解决的问题来总结。

作文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篇三:申论写作注意要点

申论是公务员笔试的主要科目之一,申论的成败关系着整个考试的成败。曾多次参加过省公务员申论科目的改卷工作,现总结出一些考试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应对技巧,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快速抓出重点

申论考试的第一问,是要求你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这主要考你的理解水平和对事物重点的提取能力。作为一名公务员,一个可能的未来领导,如果在一大堆材料中找不出重点,这人显然不适合做行政工作。只有能于万千材料中快速抓出重点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领头人物,给大家带好路。

仔细阅读材料中的第一、二段,那往往是中心所在,所以就概括主要问题而言,第一、二段是重点。而接下来的段落往往是主题的展开,材料最后几段是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或最新动态。

申论往往以社会热点为论题。金融问题、银行改革问题、三农问题、加强执政能力问题、公务员效率改革问题、绿色GDP、环境污染问题和耕田减少等等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考点。多看时政类报纸对考好申论很有帮助。

第二步:对策宁多勿少

申论的第二问,是要求你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般情况下,申论对策的标准答案往往有5到8条,假如一个考生只写出了3条对策,那么,即使这3条对策写得非常到位,也得不了高分,甚至只能得个及格分。

我曾经改过一个有关中国能源现状方面的申论题目,问如何解决中国的能源不足问题。参考答案列出了8条对策,总分为24分,每答对1条算4分,答对6条算满分。当然,答出8条也不会给你加分。里面的计算有点复杂,但无论怎样,只写了一两条对策肯定只能得几分。所以,保险起见,对策应该尽量多写。

虽然有些人的对策写得比较荒唐,但目前的改卷老师不会说你这条对策错得离谱,因此我要倒扣你的分数。所以,对策写得多的人显然大大占了便宜。

大作文:别打官腔

申论的第三部分是要求联系材料,确定主题,写一篇千字以上的文章(有时也只要求800字以上)。

虽然从小学起我们就开始写作文了,但阅卷时我们发现,能把一篇文章写得非常漂亮的人真是少之又少。申论的大文章考你逻辑思维能力。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在短期内提高的。但如按照下列的要求去做,对迅速提高申论大作文得分,却很有帮助。

首先,要字迹端正。字不求漂亮,但求清晰端庄易辨别。此一点虽是老生常谈,却实在是与考生休戚相关。

其次,要主题鲜明。反对什么、赞成什么,要有主见。改卷老师最不喜欢还未当上公务员就打起官腔的考生,文章虽长,但模棱两可,空洞无物,不知所云。

有些考生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论点入手。其实论点往往就在你的对策中,你只要在多条对策中选择一条展开论述就可以了。注意论点要深刻,论证过程要追求深入,而不是追求面面俱到。

作文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篇四:2016公务员考试技巧:申论作文通关密码

2016公务员考试技巧:申论作文通关密码

申论大作文永远是申论考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几大题型中用时最长、占分最多,作文质量的高低也很容易将考生总分拉成三六九等,自然成了夺取高分的关键。有的考生抱怨不知道怎样的作文才算优秀,怎样才能写出出彩的文章,中公教育专家仔细总结了解答这个难题的“通关密码”,与广大考生分享,给大家对照检查自己还需努力的方向。

一、观点明确

近几年国考、省考作文写作的要求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观点鲜明”、“观点明确”。

观点明确指文章必须有鲜明的论点,要让阅卷老师清晰地认识到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论述的,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议论文不需要朦胧美,观点要“鲜明”,考生不仅要写出来,更要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到,明白。中公专家建议考生将观点浓缩成一句话、几个词,标题中要反映,作文的第一或者第二自然段就要亮出来。

要达到观点明确,可以两步走:一是要仔细审清题目要求,题目要求围绕什么,作文的观点就抓住什么。二是要紧扣材料中出现的重要内容充分展开,可以将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作进一步升华。例如,从“朔州途径”中的“拥有先进开采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优势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是此次山西煤炭资源大整合的主力军”这句话可以提炼出“技术中的自主创新”,由自主创新可以升华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问题。这样,文章的观点可以落实为“在煤炭资源整合中‘通过技术提升自主创新’”。

二、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指的是申论提出问题要结合当前现实,分析问题要恰当、到位,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文章。参照材料而不拘泥于材料,最好能写出新意,体现出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

申论文章最忌假、大、空,考生要做到联系实际,应坚持“三贴近、三结合”原则。即贴近具体问题实际、贴近社会实际、贴近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使作答思维在符合题意要求的前提下,同自己的切身认识紧密结合,同材料中的具体事例和观点论述紧密结合,同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理论和政策紧密结合。要站在一名机关工作人员的立场上,进入角色,明确自己的观点,提出作为公务员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并援引材料和背景知识中的理论、事实论据来支持,使文章的内容丰满、充实。

三、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是对文章结构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一篇结构完整的申论文章,应包括标题、开头、主体、结尾四个部分,缺少任何一部分,都难以支撑整个文章的写作目标。

结构完整是申论文章考查的重点之一,在实际阅卷中,若文章有开头、主体和结尾,但无标题者,阅卷老师会在考生已得分数基础上扣2分;若文章无结尾,文章将被直接归为四档文。所以,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考生在作答时间确实紧张、完成作文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一定要具有“抢分意识”,首先考虑拟写“五脏俱全”的申论小文章,确保结构的完整性,让阅卷老师容易接受,判分的时候手下留情。

四、内容充实

内容充实,是指文章要论点全面、分析充分。

第一,文章论点要全面。要求考生在提出中心论点(即总论点)的基础上要对中心论点进行深化和细分,提出分论点,以丰富中心论点的内涵。

第二,分析充分,有理有据。考生写作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提出观点阶段,还要对观点进行分析阐释,比如分析观点提出的依据、现实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影响、措施等。要知道申论的作文,目的是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而绝不是艺术

创作甚至是无病呻吟。文章要言之有物、与时俱进,有理论有根据,有分析有对策,要凸显出文章的实用性。

五、思想深刻

思想深刻,是对文章立意构思的深度要求。即在思考所需论述的问题时,不能停留在表面,要尽力向更深层次挖掘,看到问题的本质,寻找问题根源,继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作答省级公务员申论时,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尤其要注意思想的深刻性,考生可以把论题范围变窄,并注意选择论述角度,“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要杜绝认识肤浅的毛病,一要把研究的问题“吃透”,抓住要害和本质,例如,“钓鱼执法”问题,我们从中看到的本质问题是依法行政,文章最终也要上升到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二要强化政治理论素养,使自己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三是要克服蜻蜓点水式的浮躁心态,认真从理论或实践上做深入的分析。这样就不难使文章具有深刻的见解。

六、视野开阔

视野开阔,是文章立意、思考问题的广度要求,写作文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要广泛联系与论述问题的各个方面,如成绩与问题、理想与现实、古代与现今,国内与国外、教训与经验等,进行多角度地思考,在宏大的背景上对问题进行全面地考察,从而见人所未见。

“视野开阔”是高水平议论文应达到的标准。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在备考申论的过程中,应关注宏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具有全局影响和长远意义的重大现实问题,多看报纸、新闻和评论员文章,放宽视野、提高眼界。

七、语言规范准确

1.语言规范

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申论部分明确指出“要求使用指定语种”,申论考试“指定的语种”只能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及其对应的简体字,考生切记不能运用古文、半文半白、方言、不必要的英文单词、生编硬造的词语或网络语言。

错别字是考生书写申论文章时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每3个错别字扣1分,最多扣2分,而文面错误过多的文章也将直接被判为四类文。

标点符号的使用也需正确,并按照国家标准使用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这一点考生最容易忽视,也是申论文章必须要遵守的语言规范。

2.语言准确

申论语言的准确性,是在语言规范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准确就是指用词造句正确贴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措辞严谨,风格庄重,代官方立言,切忌空套废话。简单的说,考生要做到四个方面:一是概念清楚,不会产生歧义,不能模棱两可。二是不要误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尤其是近义词。三是遣词造句要合乎语法。四是把握分寸,褒贬恰当。

语言规范,终须清晰整洁的字迹来表达,脏乱差的试卷肯定会影响考生的文字信息传输效果。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坚持练字,在申论考场压力大、时间紧的情况下仍习惯性地将字迹写清晰,少涂改,给阅卷老师送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作文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篇五:1试题分析+一轮复习+解题技巧+情绪调动

作文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篇六:申论基本要求和写作(含分析)

一、申论考察考生的什么技能 (根据这点判断哪些更有可能考察) 申论考试主要是对考生分析、概括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考查。(详见下面结构明确方面)国家和各个地方考试方式上存在一些细小的差别,但是总体一致。这就说明了很具体的一个事实:申论到底考什么。要想把握好申论写作,这是两个必须明白并且掌握的问题。 纵观历年申论考题,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社会难题或者社会现象,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此案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回答题目的过程中做到准确,简练和全面。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和解决方法,且表达时语言流畅。

二、申论与别的文章的区别

申论作文的基本要求与一般议论文的作文要求大致相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立意清楚。你的文章要表达一个怎么样的观点,一定要清楚,并且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如果材料说的是农民问题,就不要在答题的时候大谈特谈留学生问题。立意清楚明确才是最重要的。(要求见下面的要站在政府角度、要综合全面的思考问题、申论文章的主旨拔高三方面,每一条要求都要仔细分析,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做到恰如其分是最重要的。任何一点都要有自己的底线,批评有度,不可逾越;同时拔高也不能过高,这种拔高是在政策方面的,比如上升到和谐社会或者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不要在理论层析上上升,比如共产主义理想,太虚无缥缈了。) 2、结构明晰。这是申论最具有特点的一方面。答题的时候尽量做到有条理和层次。分析概括就要做到方方面面,做到结构明晰。(一般富有逻辑性的结构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第一,提出问题,对现象进行描述。这个主要是针对现象的,要求是客观、真实,当然也要有选择,不要涉及太深。第二,描述分解问题。这个主要是对其进行本质的分析。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应该属于哪个大的问题的范畴之内,比如是和谐社会或者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归类正确,分析透彻。第三是分析问题。这个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现实基础是什么?会有什么影响?重要性是什么等等……这个部分是分析最重要的地方。第四点,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个部分一定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第五是展望问题的未来。当然是在我们伟大的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前途一片大好……以上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点重点程度不同,但每个部分都不可缺少。)

3、语言顺畅。所有的好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语言流畅。但是申论的语言流畅跟一般文章的语言流畅不一样。在语言上做到层次条理的同时,它的流畅表现在用词用字的准确性,以及语言的缜密和逻辑性。(建议把十七大历次会议的文件都多读,有些东西可以

背背,看看他们是怎么写的。虽然他们会非常宏观,但如果写上几句原文都会让文章出彩。这个慢功夫,但绝对有用)

三、如何提高申论写作水平

很多同学问:有没有什么短时间内提高的申论水平方法。答案是很显然的——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申论虽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的写文章,但是跟平时写的文章一样,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平时在生活中日积月累的过程。申论文章是多变的,不同的要求就会出不同的文章。但是使申论出彩有没有诀窍和方法呢?是有的。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如果把它叫做“蝴蝶效应”那就是出彩。说到出彩,首先必须做到的是格式正确、语言流畅、卷面整洁、行文工整(千万注意!!!)等,然后再做到另外几方面的要求。

1、要站在政府角度

公务员是什么,很简单的说,就是为政府行使为人民服务权力的工作人员。公务员的一言一行代表的是政府,那么在我们的写作中自然也要具有政府色彩。要使文章站在政府角度首先就要改变平时很多口语化、个人色彩的语言方式,不可以过多的带着个人喜好或情感色彩在里面,而是要具有公平、公正、公开的特点,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发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正确的共产党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站在政府的角度,用政府语言说话,这样的方式才能做到出彩。

比如即将出台的塑料袋改革,民众都有怎么样的态度?大部分的人自然是支持环保的,但是至于具体收费和能够落实等问题,群众们也有所担心。电视上同时还报道了新加坡的环保布袋和泰国的纳米袋子,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方法。而作为准政府工作人员,对事情的认识就要做到全面,能够综合分析问题,从而选择最适合中国国情,或者当地实情的政策,最大限度的为人民做贡献。这就是区分公务员和其他社会闲杂人等的最根本的方式。

2、要综合全面的思考问题

申论考试很注重的一点就是解决问题。虽然很多东西来源于材料,但是很多东西是材料能够间接体现出来的。所以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只有全面把握,才能达到材料中所体现的深度。一个好的作家能写出好东西,原因就是他的东西写到别人的心坎里头去了,申论写作也是一样的(既能写到阅卷老师的心里,又能拿出来发表,具有可公开性。这点其实很难)。写的深,就是水平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所以不能把认识停留在表面。像最近有一个关于“天价理发店”的社会新闻,是向两个理发的女中学生索价一万二。通过新闻媒体的曝光和社会舆论的谴责,这个“天价理发店”关门了,但是我们必须要深思,何以这家“天际理发店”用这

样的方式经营了四年之久。首先分析原因,如经营者利益熏心,消费者的法律意识不强,还有执法者的执法力度不严厉等等方面,认识到原因之后再寻找对策(这种原因分析一般分层次,政府方面,社会方面,公众方面,个人方面等等)。而从这样一个事例,我们要能看到社会还存在其他的侵害消费者利益的事件。对待一个问题要做到全面的思考认识。这样才能更好更深层次的把握住,才能使文章出彩。

3、如何做到申论文章的主旨拔高

申论文章很讲究一个高度,在解决问题时候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如当下的热点:和谐社会。那么什么样的社会是和谐社会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以看出和谐社会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政府的很多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说都体现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民主法治,我们就能很自然地联系到法治社会;关于现在社会的法律还存在缺陷以及公平正义等问题,可以包括人民权益的公平,也包括了市场经济的公平;还有现阶段很热门的公平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都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时下我们常说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问题。08年国考的就是生态文明,我们能拔高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高度;07甘肃的垄断行业,说明市场呼吁公平和自由,我们能拔高到建立公平正义、充满诚信的和谐社会的高度。08年北京的行业自律说明市场上的自律性不够,我们能拔高到建立一个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高度。这样的拔高是合理的、正确的和自然的,而不是目空一切的高谈阔论。

所谓的拔高,是主旨含义的升华,我们需要在表面的事情上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和向往;是对更高层次的一个需求,而不是毫无目的的讴歌。拔高拔得好的话,会使文章增色不少,反之,则有害无益。所以这点考生们要特别注意。

4、掌握时下热点问题,注重平时积累

现在最热点的是什么?申论集中的一个特点,就是时下最热门的事情。无论是国家的申论还是各个省的申论,都是这样。国考的生态文明,北京的行业自律,浙江的小康社会,都是社会现象的小体现。所以在考试前做热点的收集十分重要,掌握的知识点越多对考试的帮助越大。现如今的都有哪些热点呢?环保,政府信息公开,医疗体制改革,房价上涨,节能减排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了解基本概念。就以节能减排为例,我们要知道节能减排是什么意思,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这是最基本的,如果连什么是节能减排都不知道,后面的题目又如何解决呢?

第二、分析要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严峻的趋势。如现在阶段我过大部分企业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知道了原因后,就能明白这样的现实意义。 第三、要明白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如加快产业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技术创新。

第四,使节能减排工作落实的办法,如健全法治政策,加强监管执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手段措施,而这些在申论写作中,都是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这样的模式对事情进行分析,掌握热点问题,注重平时的积累,在考试的时候完成高质量的申论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作文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篇七:2011国家公考申论作文能力快速提升十日谈

2011国家公考申论作文能力快速提升十日谈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将于十天后到来,考生的复习备考也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对于申论考试的压轴题——申论大作文而言,考生若能高效率地利用好考前这十天的时间,其写作能力的提升定会得到质的飞跃。那么,考生又该如何利用好这考前的十天时间呢?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为广大考生做了如下点拨,以帮助考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高的备考回报,攻下申论大作文这座坚固的堡垒。

一、 时政热点再充实

考生可通过看专项的热点书或者通过网络,再回顾补充影响较大或者可圈可点的时政热点,以备写作时能灵活使用。例如:“十分钟”讲话、经济包容性增长、文化遗产之申遗问题、手机实名制、最低工资调整、极端天气、垃圾“围城”等等。

热点在作文中的应用可有以下两点:一是归纳概括热点事件的核心内容(时间、地点、事件、起因、影响),可在作文写作时当做事例性论据使用;二是提炼事件背后的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经过自己思考加工后的观点,也可灵活运用到文章写作中。

例1:2009年6月7日河南开封市杞县利民辐照长辐照装置运行时货物意外倒塌,导致放射源保护罩倾斜,钴-60放射源被卡住,无法回到水井中。社会上谣传辐射厂钴-60将爆炸,致使人心恐慌,许多群众逃离家乡,前往附近县市“避难”。后来当地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专家出面辟谣,警方抓获5名造谣者。一名犯罪嫌疑人被刑拘,另外4人给予治安处罚。从6月7日放射源故障发生,到7月12日网上已是一片热议后,当地政府才第一次发布消息。

将核心内容整理后可直接用作事例论据,即:在2009年6月河南开封杞县钴-60事件中,因为当地政府没有及时辟谣导致人心恐慌,许多群众逃离家乡,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例2:垃圾“围城”: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每年产生垃圾近1.6亿,城市人均垃圾年产量440公斤,且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其中能够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占66%,近1/3垃圾只能进行简单填埋,全国600座城市已堆放或填埋各类垃圾80亿吨,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5亿平方米,有2/3城市被垃圾群包围。

由此可较容易联想到“当前垃圾治理存在何种问题”、“解决垃圾围城的措施”两个知识点,再深点可以考虑“城市科学规划”的问题,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广大考生要将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然后加深记忆,灵活运用。

二、 理论政策再回顾

理论政策主要指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政府工作报告、两会热点问题等相关的政策,可重点加强记忆其中“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重大意义”的部分,以便在文章写作中直接引用。对理论政策的使用,应加以慎重,不能生搬硬套、照抄照搬,要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寓于文章之中。对于基础的大政方针政策,考生要牢牢把握。

三、 经典论据再记忆

经典论据主要包括经典事例、经典语句、文言名句及前期积累的评论员文章语句等。对经典论据,考生要做的就是准确领会字句的意思,然后不停地、反复地记忆,以便在引用时能灵活、合理地运用到文章之中。

建议考生多引用:

一、中国古人所写名言警句

如:孔子《论语》中的句子

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王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群众之智慧) 韩非子:“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等

二、国家重要领导人

胡锦涛:“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之重要性)

温家宝:“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民生)

“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市政府的天职,那么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 “如果说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那么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等等不管是热点知识、理论政策还是经典论据,都是为充实文章写作而做的知识储备。这些知识的储备将对了解材料相关背景,提高申论写作理论水平,增加申论文章的深度和丰富性有着重要意义。在最后十天的冲刺中,考生要不断地温故知新,重点加强对知识的回顾、记忆,并及时补充相关的新内容,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好充足准备。

2011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预测之物价上涨

【新闻背景】

今年以来,物价持续上涨,除食品、蔬菜、食用油及食糖等副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外,自来水涨价、天然气涨价、城市出租车价格调整„„涨价风潮此起彼伏,严重刺激老百胜敏感的消费神经,引发了老百姓的焦虑情绪。尤其是城镇低收入群,一方面在承受涨价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收入增长难。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他们倍感煎熬,牢骚满腹。物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民生问题,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点评】

物价的飞涨,影响到千家万户居民的生活质量,对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县城一级的中低收入城镇居民更是影响巨大。当然,物价上涨的原因也有很多,而且目前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来控制物价、保障民生。

【答题框架】

各类物价指数一路上涨是今年经济运行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虽然对于物价涨幅较高有多种解释,但物价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关注价格走势,不失时机地进行政策微调应是决策层的题中之义。

今年以来,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对居民生活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持续且逐月扩大的负利率,使居民财产严重缩水。

第二,物价高企导致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下降。

第三,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农民消费雪上加霜。

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是今年物价变动最鲜明的特征。长期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的增长,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和各项扶持农业发展政策的作用下,农民收入状况明显改善。但是,收入增加了,农民消费并未大幅增长,1—6月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1%,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7%,农村低于城市5.6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增幅差距比近年平均水平拉达2.6个百分点。农民微薄的收入难以承受物价的高增长,是其消费需求没有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农民家底薄,承受能力差,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将在相当程度上抑制消费的增长。

目前来看,物价上涨,已经对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当务之急,各地要尽快采取调控措施,将蔬菜、肉蛋等食品价格,恢复到合理的价位;条件允许的地方,要尽可能多给低收入群众发放一些临时补贴,以解其燃眉之急。

从长远看,有关部门要建立物价上涨与困难群众补贴的联动机制,当物价指数高于一定范围时,要及时给低收入群体发放各种补贴,确保其生活水准不降低。

应对物价上涨,方法有多种,世界各国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价格管制,这是最原始简单的方法;二是通过财政、税收、货币等金融政策来调控,这是目前用得最多的方法;三是通过升值本国货币来减缓输入型通胀,这种做法很容易对出口造成影响;四是通过减税以提高经济效率来对冲通货膨胀的影响。

其中,价格管制以前不少政府都采用过,但很少有取得良好效果的。因为价格管制在导致市场定价失灵的同时,也否定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抑制了生产积极性,这注定了价格管制只能是紧急状态下的紧急措施,不可能成为常态下的正常措施。

应对通货膨胀,必须根据通胀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我国这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超发货币引起的,虽然对是否超发了43万亿货币存在争议,但对超发货币的事实本身却是没有争议的。面对物价上涨,人民群众意见很大,根本原因就是百姓本身还没有富裕,却遭遇通胀,导致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下降。

目前,在“调结构”的背景下应对通货膨胀,物价管制并不是最佳选择。京佳认为,目前可以考虑采取综合措施,一是继续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配合加息;二是将人民币适当升值与减税相结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减轻百姓税负;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加快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提高。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前14天冲刺卷

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请考生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要求作答。

2.本试卷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请考生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所选项涂黑。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规定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试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1. 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四个“大兴”的要求,首要的就是“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告诫,“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广泛改善”。

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危难时刻各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救助灾区群众,“同人民在一起”成为震撼人心的时代强音。然而同样不能忽视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和野蛮拆迁等事件引人注目。这些事件反映出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的紧张状态,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增加了社会改革进步的成本。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成为日益迫切的现实要求。

日前,《人民日报》针对当前损害干群关系的因素、如何改善干群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网络调查,截至2010年5月5日12时,近万人参与了这场调查并进行了有效投票。调查结果如下:

损害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

应如何改善干群关系

2. 一段时间以来,严重损害公职人员形象、伤害群众感情的事件,时有发生。有六旬老太讨说法,镇领导扬言“跳楼去五楼”;有网民影射性地批评几句地方政府,便遭遇跨省追捕„„一些公职人员,威严越来越盛,犹如老虎屁股,摸不得,甚至说不得。但凡遭到“冒犯”,便竭力反击,远比干本职工作积极卖力得多。

剖析每一起类似事件,不难发现这种“官威”的根源,那就是角色的倒置。人民赋权给政府,要的是服务而不是欺侮;公职人员是公仆而不再是古代的“父母官”,这些都是现代政治的基本逻辑。但权力有着自我膨胀的本能,一旦不受约束,就难免遭滥用,滋生一些

“霸气官”:颐指气使,耀武扬威。他们发雷言、说雷语、办雷事,往往是权力膨胀的结果。而解决方法之一是加强监督,令领导干部切实认识到权力为人民所赋予。

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的表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并特别提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这些表述引起强烈反响。这不但是人民政府的应有价值立场,也符合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

先有百姓尊严,后有干部威信,唯有先制约权力膨胀,才能保障并扩大人民尊严。人民公仆不能先人民之尊严而扬威,任何公职人员,倘以无知与霸道逆此潮流,难免要自取其辱,落一个丢官、免职的下场。

3. 2010年3月底,有个热门的新闻,就是“杯具门”。杯具,悲剧的谐音,已经被网民心照不宣地用了不短的时间。而3月底这条新闻,极其准确传神地把“杯具”二字形象化了。3月22日,河南睢县一农民找乡长反映政府非法征地问题时,拿起办公桌上一水杯欲喝水,被乡长喝止。两人发生口角后出现肢体冲突,随后,乡长喊来警察。农民被拘留7日。

这场悲剧始于杯具。在舆论的压力下,乡长和该乡派出所所长被免职。此事被网友们称为杯具门,相当经典。但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杯具门而今有了后传。4月19日,安徽宿州一村民讨要征地款时与镇党委副书记发生争执,被其用茶杯砸中头部昏倒在镇政府的花坛里,30分钟后才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镇领导砸人后快步走开没有救人,围观者称看到砸人后被吓跑。镇长称正在调查冲突事件,将会公平处理。

同样的杯具,同样的悲剧。只不过前者是个引子,后者进一步成了凶器。有些领导干部爱在手中端个杯子。这个杯子的意义,似乎已超出饮水用具的范畴,成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河南睢县的“杯具门”和安徽宿州的“杯具门后传”,均是由征收农民土地引发。2010年4月20日,审计署发布了《40个市地州56个县区市土地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及土地征收出让情况审计调查结果》,称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总的情况是好的,成绩是主要的,但仍有一些地方还存在补充耕地质量不高、占补平衡任务没有完全落实、相关法规不够完善、资金征收使用监管工作不到位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这些漏洞如果不能一一封堵,那么,就算是基层领导干部们把自己的茶杯都改成纸杯子、甚至是下基层全都不再携带“杯具”,可是权力的滥用以及政策漏洞所引发的伤害百姓的悲剧,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4. 日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发布了一份关于“社会关系与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有关调查数据所揭示的干群关系,有点出人意料:一方面,是超过五成以上的社会公众对干群关系“没有感觉”;另一方面,却是55%的国家公务人员认为干群关系“很融洽”或“较融洽”。为什么会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

一些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是一些干部在政治资源、社会交往和经济收入等方面,与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百姓尤其是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对干部缺乏认同,更谈不上感情上有共鸣,造成群众对一些干部产生信任危机。“办公条件越来越好了,但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了;高速公路越修越长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手机汽车越换越高档了,干部和群

作文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篇八:人民日报评论部系列文章

人民观点·如何回应社会关切

一、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

在百姓眼里,从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纵观这些年的情况,大凡能够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正确对待社情民意的,往往会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众的诉求、媒体的监督恰恰是党和政府宝贵的执政资源。

今天的中国,民众的诉求日益多元,舆论质疑时有耳闻。各级政府的回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执政水平、检验执政理念的重要标杆。

以近期新闻为例。一是故宫失窃,一是广州“举牌哥”。同样面对质疑,从“失窃”、“错字”,到“经营会所”,故宫的回应左支右绌、不如人意。而广州地铁公司则一周内三次主动回应,约谈学生“举牌哥”,赢得舆论一致好评。仅从回应能力而言,广州更胜一筹。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州有过多次面对群众问政的历练。从番禺垃圾焚烧事件到与建委对话的“口罩男”事件,经常面对诉求和质疑,才使得“权力”尊重“权利”的意识日益提高。

近些年来,正是在中央“公开及时、准确透明”的明确要求下,在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中,不少领导干部逐步形成共识:对批评或质疑,不必过于敏感,甚至将其视为不和谐声音,能捂则捂,能压就压;也不能玩弄技巧,将其视为“危机公关”,忙不迭撇清责任。这样的共识,正在促进各级政府执政理念的提升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当初的陕西华南虎事件,历时两年不断质疑与被动处置,耗费了极大的社会成本,也透支了地方政府公信。这些年,“躲猫猫事件”、“钓鱼执法事件”、“梧桐让路事件”、“高速公路天价收费案”,政府回应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回应的态度在不断改善,回应的方式在不断调整。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一次次的进步,成为撬动事件解决、提高执政能力的有力支点。

尽管也还有“没工夫跟你闲扯”的粗暴、文过饰非的搪塞,但总体而言,面对网络爆料,很少有人再会一厢情愿地怀念“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面对舆论质疑,“无可奉告”之类的遁词不再那么振振有词;面对突发事件,隐瞒、封锁等手段也逐渐不再是“最优选项”。相反,直面质疑,北京市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首次上网直播;回应期待,卫生部明确禁止将携带乙肝病毒作为入学、就业的限制条件。迄今为止,已有17个省区市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将网友留言办理工作纳入制度轨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正由社会治理的“选答题”变成“必答题”。

不少人常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没有质疑声音,才算工作平妥;以为掩盖了问题,才算治理有方。事实上,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有矛盾暴露,有冲突产生,有分歧出现,正是多元多样利益和价值在寻找渠道相互对话、彼此辩驳。对话胜于对峙,从倾听民众的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回应舆论的质疑中寻求进步,实现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行政的基本理念。

在百姓眼里,从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纵观这些年的情况,大凡能够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正确对待社情民意的,往往会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众的诉求、媒体的监督恰恰是党和政府宝贵的执政资源。

时刻关注民意的温度和风向,以公开透明化解疑虑,以闻过则喜树立公信,以真诚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在良性互动中促进社会共识、完善公共治理,这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现实途径。 2011年06月02日

二、警惕政府“无形资产”流失

每一起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损伤政府公信的消极因素,应对得当则可能是增加政府公信的契机。真诚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提振政府公信,自觉维护“无形资产”,是每个党政干部的政治责任。

相对于经济发展成就、社会财富积累等“有形资产”,公信力属于“无形资产”。如同有形资产的建树需要集腋成裘,无形资产的聚集也靠点滴积攒。不同的是,政府“无形资产”的流失,却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在近年来诸多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上,各级政府的不同回应,见证了“无形资产”的消长变化。

还记得2009年成都公交大火惨剧发生之后,信息公开的主动、及时,不仅消解了种种疑问、猜想,也使公众和政府“站在一起”去共同面对。而最近的深圳大运会,面对公众对“禁止农民工集体讨薪”的质疑,住建部门追回禁令并公开道歉,不仅呈现了特区的城市精神,也有效地维护了地方的形象。

每一起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损伤政府公信的消极因素,应对得当则可能是增加政府公信的契机。如果事情出现后不是衔恨披露信息者“瞎捅娄子”,而是尽力促成政府与民众的顺畅互动;事态激化后不是推卸责任,而是着力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化危为机的“双赢局面”——政府提升了公共管理的水平与公信力,百姓实现了正当的诉求和利益的公平。

我们有的干部,常误以为虚心听取批评、积极回应质疑,就会失了身份、丢了面子,甚至会削弱权威、消减威信。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正确,任何治理也不可能万无一失,出现批评质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矛盾拖延塞责,一错再错。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发酵的路线图表明,回应失当、进退失据,才是公信受损的症结所在,也才会陷入动辄得咎的“信任困境”:做好事和做坏事一样会受到批评,说真话和说假话一样会被质疑。

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我们应充分理解治国理政的各种艰难,了解地方政府承担的发展责任,体会广大领导干部面临的现实挑战。但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恪守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宗旨,越需增强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越需坚定对人心向背的清醒认识:政府公信的“无形资产”,远比经济成就等“有形资产”更为重要。不能让一些地方建起了气派摩登的高楼大厦,却在违规的强拆中离散了人心;构建了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却因工程腐败蚕食了信任;创造了引以为傲的GDP,却让子孙在不断蔓延的污染中承受痛楚。一边建树“有形政绩”,一边流失“无形资产”,这样的发展,这样的行为,怎能不降低“信任指数”?

人民信任方可载舟。纵观90年风雨历程,我们党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向全国执政,正是因为“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这就是为什么中央一再告诫党政干部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前又特别提出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维护群众利益,政府才能赢得人民信任,才能获得奋发作为的价值保障。

民心是最根本的执政资源。真诚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提振政府公信,自觉维护“无形资产”,是每个党政干部的政治责任。只要从这个高度去认识并身体力行,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同心协力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三、“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

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政府一时难堪,但从长远来说,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正处在一个媒体事件时代。

翻开报纸,转发微博,评论新闻„„公众对社会、对政府的关切,大多以媒介为平台。“华南虎”、“躲猫猫”、“钓鱼执法”、“宜黄强拆”,这些借助媒介迅速蹿红全国的符号提醒我们,今天,治理的方式和理念往往通过媒介呈现、传播甚至放大,一个“治理媒介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当公开透明逐渐成为执政共识,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成为公民基本权利,我们看到,各级政府的媒介意识也在不断提升。新闻发布制度日益完善,新闻发言人不断亮相,越来越多党政干部回复留言板、走进直播间,1700多个政府机构微博随时发布权威信息,各级领导干部面对聚光灯越来越自信自如,这样的变化令人欣喜。

当然,变化是一个过程,在总体的发展进步中,一些地方在媒介应对上仍有诸多不足。或是忽视媒介,把媒介当做摆设,很少更新的“沉睡网站”体现媒介意识的淡薄。或是躲避媒介,“杞人忧钴”、“响水逃城”等事件,暴露引导手段的缺失。或是害怕媒介,断定媒介是“找事”的麻烦源,“封、捂、堵、压、瞒”五字诀时有出现,“防火防盗防记者”心态屡有所闻。或是滥用媒介,视之为文过饰非的工具,漠视民意,打压舆论,为某些地方和单位违规行为“背书”。

如果说媒介已来到双向交流的2.0时代,那么政府治理同样进入了2.0时代,从高音喇叭、报纸刊物的宣讲,变成了新闻发布、网络留言的互动。如果没有必要的媒介素养,没有回应关注的能力,只知打压甚至封堵,无疑会使“沟通”没有了“通”,只剩下一条无法跨越的“沟”。

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一时难堪,但对于我们准确全面地体察民情,保持头脑清醒,大有益处。从长远来说,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正如一位省委书记所言,“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

面对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思想转变,无论是解说政策、疏导情绪,还是沟通思想、促成共识,都需要

媒体来主动设置议题,求同存异、凝聚力量、推动工作。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中央领导强调媒体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跟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善用、善管。

被各种信息和媒介包围的领导干部,亟需养成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敏感和价值判断,学会“新闻执政”。否则,介入迟缓或干预不当,不仅可能“小事闹大,大事闹炸”,而且会消解改革发展共识,损耗政府“无形资产”。

对领导干部而言,媒介素养不仅是能力,更是一种心态。有平等的心态,才不会有“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傲慢官腔;有尊重的心态,才不会有“没时间跟你闲扯”的敷衍轻慢;有开放的心态,面对监督才能正视问题而不是列“记者黑名单”;有坦诚的心态,遭遇批评才会反躬自省而不是“诽谤定罪”„„说到底,媒介是政府与公众交流沟通的平台,对待媒体的态度,也就是对待公众的态度,这是执政水平和执政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和检验。

四、从“怎么看”迈向“怎么办”

媒体既不是事件的起点,也不是终点。对于转型期中国产生的“问题”,既要弄清“怎么看”,更要明确“怎么办”。面对社会关切,我们需要应对,更需要行动:从舆情应对走向问题破解,从“怎么看”迈向“怎么办”。

翻检近年社会热点,从紫金泄污到哈药超排,从“毒奶粉”到“健美猪”,从开胸验肺到跳楼讨薪,各种不同事件背后,演绎着类似的社会症结。如何看待这些热点,实际上也就是如何看待发展中的问题。

一些人抱怨,许多问题“都是媒体惹的祸”。应当看到,确有媒体为吸引眼球不惜炒作,写言过其实的报道、发耸人听闻的议论;也应当承认,没有媒体的介入与监督,这些事件不会如此引人关注。但更应该强调,解决社会问题,新闻媒体理当承担社会责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客观公正的报道,全面呈现社会状况,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成共识。而抱怨者也需自问,如果没有媒体监督,诸如强制拆迁、企业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及其引发的负面评价,是否就不会发生、不复存在?

社会问题是否为媒体报道所催生,公众信心是否被舆论渲染所破坏,但凡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点科学理性思维,都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媒体既不是事件的起点,也不是终点。因为存在是第一位的,反映是第二位的。新闻报道,不过是还原了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矛盾构成。事情的出现、情绪的爆发,其根源决不是媒体报道了,而是问题本身就是客观存在。同样,媒体也绝不是事件的“终端”,不会因为媒体沉寂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万事大吉。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识到,一个好的社会不是没有问题,而是能够正视和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强调对于转型期中国产生的“问题”,既要弄清“怎么看”,更要明确“怎么办”。怎么看,是认识,是舆论引导;怎么办,是行动,是解决问题。怎么看固然重要,怎么办更为关键。

当南京市民关注地铁工程不当砍伐的“梧桐树事件”,演进为地方政府出台保护古树名木规定;当云南警民冲突的“孟连事件”,化解后形成干群一心的“孟连经验”,我们看到,突发事件之所以成为事态“拐点”,舆论监督之所以成为治理契机,都是因为把功夫下在了“怎么办”上。

这同样提醒我们,在日常治理中,解决问题是第一位的,舆论引导是第二位的。处置热点事件,不应只是宣传部门危机应对,展开舆论公关,而需多个部门携手联动,化解现实矛盾,解决实际问题。面对社会关切,我们需要应对,更需要行动:从舆情应对走向问题破解,从“怎么看”迈向“怎么办”。

事实证明,委过于人地否定问题,不如头脑清醒地正视问题;掩耳盗铃地回避问题,不如釜底抽薪地解决问题。有些干部误以为“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殊不知病根不除,热点只是暂时休眠。只有以勇于担当的精神,正视热点、解决问题,才能使社会治理更加积极主动,从维持稳定走向维护和谐。也正因此,中央一再告诫各级党员干部,在群众有危有难、有险有乱的时候,要勇于走到群众中去,认真听取群众利益诉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

“言能听,道乃进”。在建党90周年之际,在我们党已经成功执政60多年、面临巨大历史机遇和严峻现实挑战的关键节点,一切“常怀忧党之心”的党员干部,都应“恪尽兴党之责”,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探寻“怎么办”的路径与方法,确保人民群众利益得以维护,社会主义中国长治久安。

人民日报系列评论:如何协调社会关系

一、人民日报评论部:让“利益杠杆”撬解社会矛盾

经济发展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往往带来新的挑战。伴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些社会矛盾也在凸显,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某种紧张:“富二代”、“煤老板”成为流行标签,包含着对收入差距拉大的复杂情感;农民工为讨薪跳楼跳桥,劳资关系在一些地方明显失衡;路不敢拾遗、伤不敢救助,尴尬无奈中弥漫着信任焦虑„„

时间会浓缩成就,也会叠加矛盾。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过的路。高度浓缩的发展历程,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深刻变动的利益格局,正是社会关系渐趋紧张的重要原因。例如,收入差距的拉大,有市场经济的作用;拆迁矛盾增多的背后,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信任度的降低,也与“单位人”向“社会人”、“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有关。

正因如此,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重新审视社会关系成为健康发展的必需。也正因如此,人们在审视社会管理时,才把协调社会关系作为首要基本任务。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当下许多社会关系的紧张,往往是不同利益诉求使然。如果地方政府在企业改制、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方面,能够恪守公共服务提供的职能,保持中立仲裁者的角色,而不是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以“公司化思维”与民争利,那么群众上访、拆迁自焚就会大大减少,那里的干群鱼水关系也就不会异化为水火关系。如果包工头不是无故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如果农民工有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完善的法律救济手段,那么跳楼讨薪就不会成为折射劳资关系的一道悲怆符号;如果公立医院能够坚守公益性,而不是纵容医生靠收红包、开高价药“以灰色收入养医”、“以药养医”,那么医患关系就不会成为经常被谈及的无奈话题。

从这个角度看,“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就是要适应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从利益分配、利益表达、冲突解决等方面,协调各种利益诉求,兼顾各方面关切,进而促进利益动态平衡。这也是为什么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也是为什么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提高个税起征点备受关注、保障房建设成为媒体关注焦点、最低工资标准吸引众多目光„„

列宁曾说过,利益触动每个人的神经。如何让社会高度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如何协调解决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不断做出适应新利益格局的安排调节,充分利用“利益杠杆”撬解社会矛盾,这是协调社会关系的主要抓手,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

二、人民日报评论部:理顺结构才能舒缓“社会焦虑”

从公务员考试热潮,到大型国企一职难求„„近期,年轻人到“体制内”去的现象,引来广泛讨论。且不论这是否是普遍的价值取向,所谓“体制内外”的提法也确实让人看到,中国社会早已不是外国学者所说的“一块天花板”,而是在不断变化中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结构。

因为自谋职业等原因游离于“单位”之外的“社会人员”,一度成为不正当、不安定的代名词。而现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承担的社会管理功能大部分被剥离出去,越来越多“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快速发展,城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居住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不同群体从体制中“溢出”,利益诉求更趋多样,社会关系必然更为复杂。

贫富差距拉大,城乡鸿沟难平,困难群体不少„„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同步增长的幸福,物质丰富也未必换来社会关系的和谐。少数事件从个体上升到群体事件,从直接利益冲突上升成“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社会关系中弥散的“焦虑感”、“紧张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结构的失衡。

通往城市的列车并未给农民工罗练带来了希望,但却并未实现他人生的梦想,他被文明进程抛在了无名小站;上海女大学生杨元元的命运也并未因为知识改变,在窄小的盥洗室中,她选择了沉入命运的永夜。个体境遇未必是时代的风向,却也折射出齿轮咬合间的摩擦和罅隙。一方面,差距侵蚀幸福,社会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有专家认为社会结构调整可能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流动渠道梗阻,部分社会成员获得资源的机会不同,社会结构调整滞后,“板结”、“凝滞”之说时有出现。

社会结构变化了,需要有更高的社会管理水平、更强的社会关系调节能力。如果能更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中保低调高,形成“纺锤形社会”,“仇富心态”就失去了不断滋生蔓延的土壤;如果能有效打破各种壁垒,使社会结构“活”起来,“富二代”、“农二代”就不会成为流行标签;如果进一步改进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旭日阳刚”们的歌声就会多一些希望、少一些无奈。

去年,征地、拆迁等问题引发近1/5的群体性事件,很多都是因为有的地方以简单的行政命令取代了市场和社会的调节。无论“到体制内去”的浪潮多么汹涌,“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年代也已经一去不返。这让我们看到,社会结构变化后,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主体,市场、社会和政府,同样需要各归其位。寻求管理与服务的最佳结合点,找到配置资源更合理的方式,才能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形成更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

正如一副七巧板,拼版如何摆放,决定组成什么图案。社会终究是由不同群体组成,铁板一块没有结构和关系可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是协调社会关系的契机。正处于急剧变化阶段的中国,未来社会结构的调整会更为剧烈。理顺社会结构、协调社会关系,可谓刚刚破题。

三、人民日报评论部:以“社会共识”涵养公序良俗

今年两会,“社会心态”首次写入“十二五”规划,引发了各界强烈共鸣,也凸显了观察中国社会发展的心理视角。“弱势心态”折射利益分配不公;“不闹不解决”心理反映维权渠道不畅;“咆哮体”宣泄着一些人境遇不顺的情绪„„这些社会现象,一再提醒我们,思想意识是社会现实的真实映照,协调社会关系,把握社会脉搏,需要触摸人们的心灵世界。

在这个大变动、大变革的时代,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阶层转化、结构转变,无不引发思想观念的裂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想的图景,有如大地开化、河流解冻,既有核心价值大江奔腾,也有各种观念小河潺潺,既有积极向上的清渠,也不乏道德滑坡的浊流。从过去“一个声音喊到底”,到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社会思潮汹涌澎湃,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激荡着空前的活力,也隐藏着巨大的挑战。

这种挑战在于,多元的思想,让共识难以达成,增添了分歧;多变的观念,使方位难以辨析,滋长了迷茫。一些社会关系的失调,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思想观念失序、社会心态失衡,而这种失序与失衡,往往又突出表现为社会共识的缺乏。离开“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共识,难免“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缺乏正义诚信的共识,一些人逐渐成为街头不敢拾遗的冷漠看客;背离科学发展的共识,就会有“没有强拆就没有发展”思维下的暴力拆迁;忽视科学理性的共识,谣言才会插上无形之翼鼓动抢购食盐的人群„„

我们呼唤思想解放,倡导多元共赢,追求包容共享,并将之视为社会进步,但这不意味着社会可以抛弃共识,沿着各自轨道任意滑行。恰恰相反,在日益活跃纷繁的思想领域,如何寻找并确认13亿人同舟共济、携手前行的共识,更为迫切。这种共识正如航标,它能导引中国现代化航船集中力量乘风破浪,而不至因航向不清自卸功力,在观念的漩涡里纠缠打转。

“上下同欲者胜”,尤其在利益分化、主体多元的社会格局中,找到认识的“最大公约数”,就有了社会粘合剂、价值定盘星、关系稳定阀、发展推进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胡锦涛总书记的论述:社会秩序只有成为全体社会成员高度认同、自觉遵守、共同维护的价值规范,才能真正牢固稳定。

毫无疑问,越是多元的社会,凝聚共识越是艰难。但事情的复杂远没到“不可知”的境地。当太阳再一次升起,社会的各个角落承载着各个方面的企盼,办公室朝九晚五的白领们希望生活品质高一些,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农民工想在城里安个家,“蚁族”们则在狭窄简陋的角落里憧憬他们的未来。

这些恰恰说明,今日之中国共识仍在。让科学发展的实践增进社会福祉,用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人们心灵,在众声喧哗中寻求思想共振,这些都蕴藏着共识的生长点,也使我们不断接近共识的核心。

四、人民日报评论部:让“社会组织”助推社会和谐

不少人还记得这个故事。3年前当选为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的胡小燕,曾因每天几千个倾诉电话不得不关掉手机,胡小燕感慨:我的肩膀难以承受3亿农民工兄弟的期盼。

实际上,近十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的重视前所未有。从提出“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建立工资保障及增长等一系列制度机制,直至研究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亿万农民工各种权益日渐得到保障。

作文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篇九:作文

如果高速运行的地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代表着城市的物质形象,那么地铁泼面、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则是城市精神生活的错误诠释。一面是城市物质文明建设日新月异,一面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裹足不前。城市物质文明和城市精神文明是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势必会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故此,必须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塑造城市精神文明。

武汉龙泉中学师生义务清扫街道的行动,带动了周边群众积极参与,把创建文明城市实践活动由学校拓展到全社会,是构建城市精神文明的排头兵。然而,近期频发的行人闯红灯、丁锦昊到此一游等现象则是城市精神生活的反面教材,损害了城市的形象,会给城市居民带来负面的示范作用,阻碍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故此,政府必须加大宣教力度,从制度、行动、舆论三方面进行引导,塑造城市精神文明。

文明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个别地方政府仅仅注重物质城市的建造,忽视城市精神血脉,导致中国式过马路、地铁泼面等不文明行为频发,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政府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故此,必须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重塑城市精神文明。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好现象)然而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问题)这种重视建设轻发展规划的状况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

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东莞出现的大量企业迁移倒闭现象,引发了人们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讨论。实际上,东莞模式是典型的来料加工型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之初,确实推动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好现象)但由于缺乏自主创新,(原因分析)东莞模式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缺乏市场定价权力,产业附加值较低,成为我国现有产业结构硬伤的集中表现。(问题)要破解东莞困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就应当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亮明总论点)

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我国政府的自身建设不断进步,科学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的水平稳步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重大项目建设、土地出让、经济管理与民生问题上决策失误现象仍时有发生,市场中食品药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问题比较突出,(现状)这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实施阳光透明决策是关键。(总论点)

推进信息公开 增强政府公信力

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引言)诚信是一个人处事的根本,政府更是如此,而当前政府的诚信则集中表现在信息公开上。(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行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处于“政府半推半就、群众半信半疑”状态。(分析)取信于民,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落实条例的精神,切实做到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总论点)

违法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而尚未构成犯罪的有过错的行为,如滥用职权、适法错误、程序违法等。(解释)暴力拆迁、钓鱼执法就是具体

表现。(问题)这种执法方式不利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破坏了精神文明建设,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影响分析)因此,当务之急应强化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杜绝违法行政行为。(总论点)

俯瞰世界,各民族都尽力保护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以期守住自身根之所在。凡根在处,即为家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遭受纳粹的浩劫,维也纳的旋律照常在多瑙河畔奏响,巴黎的卢浮宫依然在塞纳河边闪烁着光芒。(外国)但反观我国,随着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尤其是农村文化却日渐衰落,农村文化遭遇失根危机:农村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消亡与崩溃;传统伦理秩序解体;农村生活独到的文化精神内涵丧失。(我国)究其原因,在于农村教育衰败。(原因分析)因此,要解决农村文化失根问题,必须振兴农村教育。(总论点)

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我国采取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道路,快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又在东部地区建立起了“两头在外,中间加工”的制造业模式,推动东部快速崛起。然而2008年,由于缺乏创新能力,在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传统加工制造模式硬伤暴露无遗,产业过于低端化,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大量中小业陷入困境。残酷的现实无可辩驳地告诉我们:必须要推动创新能力建设,实现产业升级。(总论点)

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北京故宫,还是委婉多姿的南方园林;无论是孔夫子的春秋大义,还是司马迁的秉笔直书;无论是刻在青铜鼎上的金字铭文,还是珍藏在图书馆里的《永乐大典》,都是先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文明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弥足珍贵,理当珍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分析)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是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责任!(总论点)

就像高楼不是城市的全部,城镇化率也不是城镇化的唯一指标。欧洲一些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人为本,最终使城镇化成为其拉动经济的一大动力;而拉美国家“过度城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忽视对人的权益的注重和保护,使得拉美各国至今深陷“中等收入陷阱”无力自拔。(正反事例对比)国内国际的经验教训无不昭示着一个道理: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和保护人的权益尤为重要。(联系我国)因此,当代中国的城镇化迫切需要实现“从物到人”的路径转型。(总论点)

作文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篇十:观后感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

正风肃纪纪实》观后感

酒房镇中心小学 杨军文

近几天,按上级要求观看了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四集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本部专题片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展现了中央坚决整肃"四风",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展现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严格监督执纪的坚决行动,展现了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年来党风政风改进、社风民风转变的重大成果。

这部专题片共分四集:《承诺与期盼》、《正风肃纪》、《狠抓节点》、《党风正民风淳》。该片对话违纪人员,感受他们的反思痛悟;倾听专家学者,洞察作风之变后的深层律动.近百位受访者中,还有腐败分子身边人、会所服务员、举报人、暗访记者和纪检监察干部、普通群众等,不同观点,多元视角,为您全景式呈现"作风建设在路上"这两年来不平凡的历程。

为什么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呢?下面和大家共享下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所有的结束,都是新征程的开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全党要以此为起点,在从严治党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进".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的起

点上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作出了全面部署。

变化是最扎实的答卷,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通过一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四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探索出了有效途径,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才能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从严治党必须具体而不是抽象、认真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这是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的最深刻的启示。这些启示和经验,其重大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现出来。

在充分肯定这次活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

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这次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总结了"六个必须"的经验;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才能开创党的作风全面纯洁的新局面,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一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了,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继续打好党风建设这场硬仗,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必定能以好的作风保障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赢得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123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