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 宣传管理

| 网络工程师 |

【www.guakaob.com--网络工程师】

网络舆情 宣传管理篇一
《XX县网络宣传管理工作方案》

XX县网络宣传管理工作方案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切实把握网络宣传舆论导向,创新公共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网络社会及网络舆论平稳有序,现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三贴近”原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优势,同时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完善网络宣传管理工作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维护网络社会秩序,为XX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二、工作目标

以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为重点,整合网络宣传资源,健全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壮大网络宣传管理队伍,提高网络舆情处理水平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水平,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促使宣传与管理并进,形成强势的网络宣传氛围。

三、工作计划

(一)努力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水平

1、健全外宣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报纸、电视与网络三大平台作用。积极对外宣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各乡镇(街道)、各单位广泛参与外宣工作的格局。充分发挥《XX日报》XX区域版、

《XXXX》报、XX手机报、XX网《XXXX·XXXX》专栏、XX宣传网、XXXXXX网及电视台、电台、县域内各网站媒体的宣传优势,做好外宣工作,有效引导舆论,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和管理。要加大网上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的力度,与XX网、XX网、XXXX、XX新闻网、XXXX网、XX网等网站进行对接,组织网络信息员及时提供信息,加强网络监控,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提高XX知名度,扩大XX对外影响力。

2、组织县域内网站媒体管理员开展户外活动。围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定期组织网站管理员开展户外采风活动,积极推介我县旅游资源,扩大我县对外美誉度。邀请县外知名网络媒体参与,高度集中宣传我县“旅游经济、低碳工业、现代农业、港口经济”发展成就,形成较大的网络宣传声势。

3、组织召开网络宣传管理工作座谈会。组织县域内网站管理员召开工作座谈会,同时邀请上级部门、县外知名网络媒体参与座谈,一齐商讨研究提高舆情监管和文明办网水平,进一步加强我县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组织领导能力,逐步整治网络低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协调办好XX宣传网等本地知名网站,充分展示徐闻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突出我县地域特色,提高徐闻知名度。

(二)加大网络舆情监管力度

1、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逐步建立由县委宣传部为主导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充分反映网络民生,妥善引导和处置涉及我县的网络舆情。各乡镇(街道)、各单位推荐1-2名网络舆情信息员,建立舆情直报制。同时,县委宣传部安排7名网络信息员进行值班监管,力求增强网络舆情监控的实时性、预见性,加大涉及我县的网络舆情信息报送力度,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制度。各乡镇(街道)、各单位如发现涉及本部门的非正面信息或主题帖,要及时上报单位领导,对反映的问题立即调查处理,并及时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衔接处理;对非正面主题帖要及时在相关论坛发帖或回帖说明情况,尽早消除影响。同时,各单位要及时将非正面信息或主题帖等网络舆情及处理情况报县委宣传部网络宣传管理组。对重大舆情或影响较大、时间较长的舆情要定期上报处置情况,以便妥善处理。

3、健全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的督查机制。对涉及本单位工作的非正面信息或主题帖等未能及时发现,或者发现后未及时有效处理,县委宣传部对涉事单位进行告知与督办,务必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影响。

(三)加强网络信息员队伍建设

各乡镇(街道)、各单位要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

领导,把舆情信息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乡镇(街道)、各单位推荐网络舆情信息员1至2名,于X月XX日前将信息员姓名、单位及职务、电话报送县委宣传部。(电话:XXXXXXXX;电子邮箱:XXXXXXXXXXXXXX)

1、建立网络信息员队伍。构建在县委宣传部统一领导下,各乡镇(街道)和各单位积极参与的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信息员队伍实行分口管理。网络信息员基本要求是:政治素质较高,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熟悉网络基本操作技术,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了解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深入了解网民思想动态,善于运用网络语言。

2、加强业务培训。通过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网络信息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合格的专(兼)职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者。培训可采取外包式专业人员集中轮训与内部交流两种方式。全年组织全县网络信息员集中轮训1-2次,交流学习3-4次。

3、明确工作职责。网络信息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正面宣传,在网上发表或转载健康、主流导向的评论文章,加强正面宣传;定期搜索有关本地、本系统、本单位的信息,特别是对重点网站上可能引起网民炒作或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信息;批驳网民影响XX形象的不实或失实言论;坚持堵疏结合的工作方法,经常登录国内影响较大或针对我县舆情较多的网站、博

客、论坛、贴吧和虚拟社区,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与网名进行平等交流,澄清事实真相。

中共XX县委宣传部

2012年X月X日

网络舆情 宣传管理篇二
《做好基层文化宣传工作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控制》

做好基层文化宣传工作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控制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要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环境、对象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加复杂,工作的领域在拓展、难度在增加,各种矛盾逐渐凸显,新兴媒体已经成为思想舆论交锋的主战场。作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重点就是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控制,防患与未然。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 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在农村很多网民都是接触网络时间不是很长,对网络舆情大加渲染,跟风就是雨,去年311日本大地震后的辐射抢盐风波。都是通过网络传播并让一些不法商人利欲熏心炒作,我们基层文化宣传工作都迅速通过网上辟谣,并积极调集食盐保证供应,就是网络舆情监控 堵不如疏、积极引导。

准确把握工作定位、明确工作职能、优化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能。要把好政治关,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都要从政治上考虑问题,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好阵地关,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把好队伍关,切实提高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要履行好统筹、指导、协调职能。

我们基层宣传工作也要对网络舆情实行跟踪监控,应该建立了与公安网监的信息互通机制,对网上信息限期调查核实,限期整改,限期处理,限期做出回复,增强了网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一些敏感性、突发性,有可能引发严重不良社会后果的舆情信息,第一时间向主要领导汇报研究处置。

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舆情监控,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网络舆情 宣传管理篇三
《如何做网络舆情管理》

如何做网络舆情管理?

舆情监测

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应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处置,早导控。 作为网络舆情工作者应着重考虑如何维护单位、政府、地域、领导的网络形象?如何及早发现负面舆情?如何通过网络倾听民意?如何通过网络维稳?如何避免网络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

对于突发事件,封锁消息会导致网上谣言四起,掩盖隐瞒会遭到网民更强烈的反抗情绪。因此,为避免网上鱼龙混杂的言论引起不安定因素,就要时官方言论掌握舆论的高地、成为意见领袖。

三、如何成为意见领袖

1.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J.艾卢尔在《宣传:人类态度的形成》一书中谈到“舆论的不可捉摸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又决定了政府的决策不可能追随迎合舆论,那么只能让舆论来追随政府,宣传则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2]在突发事件、危机事件中,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就是即时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准确消息。在重要敏感事件中,“沉默”未必是“金”。2003年SARS时期,政府向公众对SARS情况的详细汇报和建立起的新闻发布制度,有效的平定了谣言、避免了恐慌;2008年汶川地震,政府每天的伤亡人数、救援情况的信息发布和新闻媒体的及时迅速、透明的报道,在抗震救灾中打了一场漂亮仗;四川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中,在人民网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中,排名第一,在四川省政府官方网

站上可以看到,6月5日当天,地方政府官网就发布了13条消息,从事件发生、伤亡情况到救援情况,政府官员赶赴现场均有消息发布,另外,当地政府在3天内举办了5场新闻发布会,即使公布事件处理情况,为媒体报道提供了有力依据。

2.坚持“诚实透明”和“公众至上”理念

在危机事件中,政府部门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政府形象受到了严重挑战。

政府形象的形成既具有政府本身的行为,也具有对政府行为的解释。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信息发布的态度与效果,本身就构成了政府形象的一部分,二者相互支撑,在对政府形象极为不利的公共危机下,政府做的信息公布工作其实是在进行“矫形传播”,真诚透明的态度,不仅可以化解危机,而且还有助于扭转局势。

“诚实透明”的理念即是,面对公众,功不夸大、过不掩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做一个取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的政府。在成都“6.5”公交车案中,当地政府三天五场新闻发布会,很好的体现了“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公众至上”的理念就是“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至上的理念。在湖北石首市骚乱事件中,在事件初期,地方政府面对网友在网上“实时”的报道,却缺乏担当的勇气,没有直面群众、做好沟通工作,而是简单粗暴的将警力推到了最前线,这样不负责任的做法就没有将“公众”的权利放在心上。

3.借助大众媒体“把关人”角色

大众传播是一个由媒介组织向受众传播信息,由受众选择、使用、

理解和影响信息的过程。[4]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空间、时间的组织有重大影响,而且对我们所知、何时知道及知道何种细节有重大影响。”大众媒介具有守望、告知、影响、教化和娱乐等功能,前三种功能,正是政府形象传播所需要的。因此,在大众传播时代,地方政府无法逃避,必须妥善处理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大众媒介不仅仅是发布消息的主要机构,而且还是联系政府与受众的纽带,大众媒介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解”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李普曼认为大众不是对外界实实在在的事件作出反映,而是对被他称作“虚幻外界”的“我们头脑中的图画”作出反应。[5]在议程设置理论中,议程设置功能是一个分为三部分的线性过程,首先必须设定媒介中将要被讨论的问题的轻重缓急,即媒介议程;其次,媒介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公众观念,即公众议程;最后,公众议程在某些方面政策制定者重视的事物即政策议程。从这三者关系中可以看出,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议程设置过程中,媒介将公众与政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的目光势必会集中在“权威主流媒体”上,地方政府有责任为新闻界提供官方对事件处理调查情况的详细资料,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如果政府不适当封锁重要的信息,必然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流言止于公开”如2003年SARS爆发时,政府对于疫情的信息公开,流言最终消失在官方的声音之下;如H1N1流行的2009年,官方对于H1N1的流行情况及时的发布消息,避免了引起社会恐慌,有效地增加了公众对于预防甲流的知识,并且赢得了公

众的信任。

因此,当地方政府的负面形象增大时,需要“把关人”有意识地选择重要信息,维护政府的形象;或者策划其他重大事件,迁移公众的视线;或者组织报道正面的新闻内容,扩大正面形象。地方政府积极地利用议程设置理论,有侧重点的公布信息内容,并不代表可以瞒报危机的严重程度,地方政府需要将事情解决的进展情况及时地公布于众,在这里,就可以将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以及责任的追究上。这样,可以显示政府“执政为民”的积极态度,公众对于其信任感也会大大增强。

4.完善政府官方网站,开放讨论平台

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网络的反应速度是最为迅速的。亲历者用手机等工具对现场进行拍照、录像,然后上传到网上,在一些情况下,网民成为了事件的“第一报道者”。网上论坛,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舆论阵地”,根据群体动力学原理,群体中有一个重要属性,即凝聚力,而集体思想是群体凝聚力的一种直接产物,凝聚力可在小型群体中发挥功能。在网络论坛上,网民之间所形成的凝聚力往往集中在“意见领袖”周围。当一个问题出现时,在尚未得到准确可靠的信息时,在一个网络群体中,网民会互相提供资料,试图解决问题。 在整个流程图中,“资讯基础”影响着对于问题“情势的评估”和“肯定/否定结果的辨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应该全方位的将“资讯”提供给公众。除了尽其所能影响大众媒体之外,还要在网络论坛上,形成自己的凝聚力。

地方政府可以完善其政府官方网站。政府官方网站不仅仅是政府部门面向公众的“门面”,更是沟通公众与政府部门的桥梁。传播互动的沟通过程是舆论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如果在网络论坛上没有政府的参与,那么在网络民意中,政府部门则扮演着“失语”的角色。 地方政府可以学习“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模式,在其官方网站上开放与公众讨论的平台,允许网友匿名留言,由地方政府的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解答,建立高效畅通的解决机制。在这样的解决机制下,遇到突发危机事件,地方政府的信息发布部门,可以随时对公众的疑问作出回应,同时可以随时掌握网络民意与网络舆情。秉着坦诚开放的态度办好办精地方政府官方网站,开放讨论平台,可以有效地将公众的视线吸引到政府可解决的范围内,建立起高效沟通机制,形成舆论影响,成为意见领袖。

在“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或者敏感问题时,地方政府的缺席和失语是不能缓和事态和化解矛盾的。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网络民意的表达,地方政府应该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的态度,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争取舆论的高低,形成意见领袖,在危机面前,发出有理有力的声音,从而化“危机”为“转机”,达到善治的目的。

网络舆情 宣传管理篇四
《宣传及网络舆论应对机制》

浅谈构建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建立舆情监督领导系统。一是从根本上杜绝涉检舆情的发源。牢固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全面落实高检院业务考核实施意见和细则,实施量化目标管理、办案流程管理、内外监督管理,勇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做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切实树立起检察机关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良好形象。二是各级检察机关要尽快配备专门负责监测、应对、处置网络舆情尤其是涉检舆情的软硬件设备和专业人员队伍。精心构建网络舆情监督组织机构。根据网络舆情监督工作的需要,市级以上检察院应成立网络舆情领导组、网络舆情监测组、网络舆情调查组、网络舆情反馈组,积极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应对处置工作。三是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民检察院“检务公开”的意见》和《关于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加强和改进涉检网络舆情引导处置工作的通知》精神。积极推行检察文书说理制度,富有成效的推行检务公开,实行院务、业务“双公开”,凡是与检察职权相关而又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都应当公开。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在职权范围内及时调查核实,对不属检察机关管辖的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确保移送后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四是认真抓好检察门户网站建设。把检察门户网站建设成为网上宣传、网上咨询问答、网上展览、网上受理、意见征求、在线交流等多功能的统一平台,引导网民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理性合法表达诉求。

建立舆情分析研判系统。一是涉检网络舆情预测性分析研判。认真研究涉检网络舆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往往是先有涉检事件发生,后有舆情出现,可能时间很快甚至几乎同时。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控,监测到或收到涉检网络舆情信息后,要及时组织人员召开网络舆情研判例会,准确查找网络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对网络舆情发展趋势作出正确判断,对网络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多套跟(回)帖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和音视资料)。二是涉检网络舆情提示性分析研判。采取向党政有关部门和上级院随时联系、日通报、周研判、月分析和重大事件专题研判等形式,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层级研判。同时,联系相关部门加强对重点阶段、重点环节、重点部门、重点群体的网上舆情信息监控。三是涉检网络舆情动态性分析研判。动态跟踪、及时研究网络上的重大事件尤其涉检事件,及时准确地把握了解网络舆情事件的动态性发展。对一些影响面大、可能导致事件升级危机的舆情信息,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信息的第一时间获知掌控。四是网络舆情反思性分析研判。组织召开网络舆情评析会,总结交流网络舆情研判决策的得失成败。针对涉检网络舆情可能诱发的危机事件,要制定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建立涉检舆情监测引导系统。一是指派专人担任网络舆情网评员,负责每天对网络舆情开展日常监测和重点网站、重点论坛的实时巡查,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二是坚持对涉检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媒体关注焦点、舆情级别和程度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对那些影响较大、群众关注度较高的涉检网络舆情,通过相关新闻媒体进行公布;对那些网上举报线索不明晰的网络舆情,及时跟踪深挖线索;对那些经查不实的网络舆情,及时澄清事实,确保引领主流舆论。三是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出发,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正工作偏差,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四是明确网络舆情预警防范和监测处置的责任,把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列入绩效考评,对舆情引导控制不力、发生重大网络舆情事故、造成工作被动的单位和

个人予以通报,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五是做好“阳光检察”的新闻发言工作人。即时、主动、准确地发布权威网络信息,尽快澄清虚假信息,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及时对民众履行告知义务,增加检察工作的透明度;做好负面不实传言的舆论引导,以法言法语、客观评述澄清负面不实言论;依托职务犯罪预防宣讲团和已在乡镇、公安、法院等处建立的检察工作室以及控告申诉部门和每年的法制宣传活动,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减少诉求无门引起的涉检涉诉上访事件,减少维权不当引发的犯罪。

建立舆情应急预警系统。一是划分等级,确立“四色预警”。按照涉检网络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涉检网络舆情分为特大(1级)、重大(2级)、较大(3级)和一般(4级)四个等级并区分为红、黄、橙、蓝“四色预警”,建立相应应急预警机制。二是掌握话语权。第一时间上报涉检网络舆情,快速建立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稳定、顺畅、高效的联动机制,适时、规范地发布权威信息,掌握权威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三是制定预警预案。对网上出现的重大舆论动向,及时向有关部门、领导和上级院网络舆情工作办公室报送和反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三是建立预警档案。在办理案件、接待当事人过程中,发现可能诱发网络舆情的要建立预警档案,对可能产生现实舆情危机的情况及早通知有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四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与互联网管理部门、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构建舆情负面应对系统。一是加大网络宣传的策划力度,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强化正面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工作亮点,努力形成正面宣传的舆论强势。二是将影响检察机关声誉和形象的不利因素或负面报道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网络舆情调研工作,及时收集、梳理、研判信息。三是有效应对各种舆情信息,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加强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和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中的作用。有效运用一切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等,及时采用“化、沉、删、正、热”等策略化解涉检舆情危机。四是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引导舆论。在重大事件发生后,要抢占先机,快速、准确、透明的发布相关信息,占领网络舆论高地。五是大力培养属于检察机关自己的网络“意见领袖”。注重吸纳、培养检察干警中的高水平的网络理论和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一线网络评论人才和掌握尖端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通过检察业务和网络技能的专业培训,使检察机关网上舆情引导队伍更加知识化、专业化,成为检察机关驾驭互联网的综合性“通才”。六是运用法律手段积极查处和严厉打击“网络黑社会”、“网络打手”和“网络刀客”,积极规范、引导和治理“网络推手”,使之在网络虚拟世界里遵法守律。

基层检察院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来源:宜宾新闻网 时间:2011-2-21

兴文县人民检察院 胡阳国

检察宣传是人民群众了解检察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检察机关展示自身形象,提高影响力的

重要窗口。近年来,兴文检察院不断采取措施,加大检察宣传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去年,

该院共上稿274件。其中,“检察日报”、“中国广播报”、“正义网”等国家级媒体采用68件;“华西都市报”、“四川工人日报”等省级媒体采用88件;“宜宾日报”、“宜宾晚报”等市级媒体采用114件,县电视台播放4条,较好地提高该院知名度和影响力。但由于人员、经费、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宣传工作仍存在质量不高、精品少等问题,为切实扭转当前基层检察院宣传的不利形势,下面结合兴文检察院的具体实际谈点认识。

一、基层检察院宣传工作存在问题

1、单兵作战多,全员宣传的氛围不浓。基层检察院的宣传工作基本由少数人负责、大量的业务工作人员很少过问宣传,就兴文检察院来看,宣传工作主要集中在政治处和侦监科两个部门,其他部门撰写宣传稿件少。从该院去年省级以上采用的154条稿件来看,政治处撰写55条,占总数的36%,侦监科撰写83条,占总数的53%,其余部门撰写16条,只占总数的11%。在政治处,也主要集中一两个干警身上,由于政治处任务多、事务杂,往往不可能挤出过多的时间去搞宣传,停于写工作动态的多,对需花费较多时间的专题报道涉及少。

2、重机关内部宣传,轻媒体公开宣传。就兴文检察院来看,全院形成的信息稿件大多只报送上级检察机关和县级有关部门,很少向新闻媒体投稿,缩小检察宣传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制约了检察宣传的全面发展。

3、宣传形成单一,以文字宣传为主。兴文检察院的宣传工作大部分仍停留在文字宣传上,对专题片、系列报道、图片等影响广泛、明显的宣传形式很少接触。由于条件所限,开展网络宣传,利用互联网展示检察机关的风采,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互联网上建立“兴文检察”网,也设立“兴文检察”内部网络,但内容较少,更新不及时,没有在各种媒体上形成宣传阵地,致使不能及时、全面地向社会报道检察工作。

4、宣传内容单一,深度不够。检察工作的重点体现在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二者缺一不可,

兴文检察院也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开展宣传,但内容单薄,影响不大。在队伍建设宣传上,以工作动态居多,在深度报道队伍建设的举措、推出先进典型等方面少;在业务工作宣传上,以单个案例宣传居多,对业务工作中好经验、好做法、新举措以及各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宣传少。

二、制约基层检察院宣传工作的原因

1、思想上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很多领导和干警认为办案是首要任务,宣传工作只是可有可无,不碍大雅的次要工作。产生这种想法有两点原因:一是眼前利益作怪。领导和干警大多把眼光停留在办案上,办案数量多,成绩就显著,特别是自侦部门,办案可追赃,可创收,能收到“立竿见影”的经济效果。而宣传工作是一项软性工作,效果不可能一日而就,故领导和干警都不太重视。二是前途观作怪。检察机关是专业性较强的机关,通过业务工作可能学到具体的法律知识,通过办案能锻炼工作能力,办好案能够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器重,从现实来看,检察机关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都是从业务部门提拔担任的,而宣传工作属检察机关的辅助工作,干好宣传工作,需要比干好业务工作花费更大的精力和时间,但要从此获得仕途上的较大发展,难度较大,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检察宣传工作的发展。

2、枯燥、清贫的特点难以产生吸引力。检察宣传工作是一种文字性工作,清贫、枯燥、波澜不惊,干好宣传工作必须依靠宣传人员的“坐功”和“笔杆子”。这些是年轻干警难以做到的。一旦看到办案部门车进车出,忙忙碌碌,检察宣传人员难免产生对比思想,从而滋生厌烦情绪。

3、装备、设施陈旧不齐。基层检察院由于经费和条件的限制,致使用于宣传工作的装备和设施比较匮乏,致使许多宣传手段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制约宣传工作的发展。

4、人员素质偏低。从兴文检察院来看,全院在岗干警41名,没有一名新闻专业人员,个别干警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但要从事检察宣传工作,也得从头学起,由于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理论深度,重点不明确,难以达到宣传报道应有的水平,难以发表。

三、加强基层检察院宣传工作的对策

1、统一思想,深化认识。首先要提高基层检察院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认识,树立抓宣传就是抓形象的意识。基层检察院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要时刻关注宣传工作,自觉采取有力措施抓好所管部门的宣传工作,把宣传工作与业务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抓办案的精力抓好宣传工作。二是提高普通干警的认识。基层检察院的领导班子要引导干警摒弃重业务轻宣传,宣传工作可有可无的错误思想。制定措施鼓励干警在办案的同时主动抓好宣传工作,着力打造一批既能办案、又能写材料的骨干队伍。三是提高宣传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让他们在政治上看到前途,物质上尝到甜头,切实调动宣传人员的积极性。

2、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每年年初,基层检察院要认真分析自身的工作情况,制订当年的宣传工作计划,明确全年的宣传内容、重点,细化宣传任务,分解到部门和干警个人,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当年的目标考核,对完成较好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重奖,对完成差的给予重惩,从任务、制度上扭转检察宣传的被动局面。对宣传工作要加强管理,做到领导亲自抓,宣传部门具体抓,业务部门协同抓,形成宣传工作全院“一盘棋”体系,营造“全面宣传”的工作格局。

3、加大经费投入。一是加大检察宣传的硬件装备投入。配备必要的摄影、录音、电脑等硬件设施,不断增强检察宣传的科技含量,丰富宣传手段。二是加大检察宣传的奖励力度,对采用的宣传稿件给予重奖,突出奖励在国家、省、市级媒体上采用的稿件,从经济上刺激宣传工作的良性发展。

4、录求外援,开辟宣传新途径。宣传是开放的,多渠道的,要不断摒弃检察宣传对机关的错误认识,主动踏入社会,积极寻求各类媒体等相关单位的支持。利用外部力量提升检察宣传的质量和水平。一是要深入分析各类报刊、电台、网络媒体的用稿特点,积极迎合各类媒体的用稿口味,有意识地改变写作风格,积极向媒体投稿,争取上稿。二是利用媒体记者的专业优势,与媒体记者签订用稿奖励协议,对媒体记者个人宣传或与干警合作宣传检察工作的,给予经济奖励,

网络舆情 宣传管理篇五
《税收宣传和舆情管理》

第四章 税收宣传和舆情管理

[本章学习重点] 本章主要叙述了税收宣传管理和舆情管理的定义、内容以及开展工作的任务目标,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注意事项、保障措施,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概述和分项说明。参照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制度要求,重点介绍了税收工作性宣传和网络税收舆情管理的内容,对组织开展好这两项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 录

第四章 税收宣传和舆情管理

4.1 税收宣传

4.1.1 概述

4.1.2 税收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4.1.3 税收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

4.1.4 税收宣传工作的管理

4.1.5 “税收宣传月”活动的组织实施

4.1.6 税收新闻发布管理

4.1.7 税收宣传队伍建设

4.1.8 税收宣传档案资料

4.1.9 税收宣传工作的激励机制

4.1.10 税收宣传的长效机制建设

4.2 税收舆情管理

4.2.1 概述

4.2.2 税收舆情的主要内容

4.2.3 网络舆情的成因

4.2.4 税收舆情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

4.2.5 税收舆情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4.2.6 税收舆情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4.2.7 税收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4.1 税收宣传

4.1.1 概述

1.税收宣传的概念

税收宣传是指为进一步方便纳税人办税、提高纳税人和其他各界人士对税收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和遵从度,通过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电子屏、宣传栏、明白纸、灯箱、公益广告、动漫漫画、文艺节目等社会公众易于接受的其他方式,对税务机关的外在形象、业务流程、办税措施、税收政策等内容开展的各类宣传告知活动。

2.税收宣传的特点

税收宣传作为税务部门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在推动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普及税收法律法规,认知各类税收政策和了解税收各项工作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

(1)政治性。税收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真实性。税收宣传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反映事实真相,以准确明白的语言发布真实内容。

(3)针对性。税收宣传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及时准确地把税收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宣传给社会各界,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调节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4)广泛性。依法纳税是纳税人应尽的义务,税收宣传是要向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详尽宣传和解释纳税人的权利义务并使其有机结合。通过持续广泛地搞好税收宣传,让税法广为所知,保证依法纳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5)实效性。税收宣传工作既要宣传纳税人义务,又要宣传纳税人权利;既要宣传表彰先进典型,提升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又要宣传税收在保障社会公共服务和调节分配、调节经济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既要宣传税收政策法规,又要重视税务部门自身建设宣传,打造全社会支持理解税收工作的良好环境。

3.税收宣传的重要作用

宣传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税收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税收宣传对于推进依法治税、促进税收工作健康发展、树立地税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加强税收宣传是税收实现其职能的必然要求。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的地位和作用越强,对税收宣传工作的要求就越高;税收宣传工作抓得越好,就越能突出税收的地位、发挥税收的作用。

(2)加强税收宣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搞好税收宣传是增进各级税务机关和广大纳税人之间感情的客观要求,和谐的征纳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就是要建立党政依法管税、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社会各界依法协税护税的综合税收法制环境。

(3)加强税收宣传是推进地税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税制改革和征管改革一直不断地推进,税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要落实和执行好各项税收政策,就必须加强税收宣传,让纳税人及时了解掌握,发挥应有的政策效应,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同时,要使不断创新的征管办法得

到广大纳税人的认同,只有通过加强税收宣传才能减少工作阻力,缓解征纳矛盾,确保改革管理的顺利进行,推进地税事业的不断发展。

(4)加强税收宣传是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税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广泛深入的税收宣传,让纳税人了解地税工作、理解和支持地税工作,提高税法遵从度;让党政支持地税工作,为依法治税保驾护航;让广大地税干部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依法高效地开展工作,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

4.1.2 税收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税收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围绕税收中心工作,突出重点,创新形式,强化保障,切实增强税收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提高税收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税务干部队伍建设,推动税收事业科学发展。

(1)充分发挥各类宣传平台的优势,扩大税收宣传覆盖面。在巩固以往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挥报刊、电视、电台、网络、办税服务厅、内部刊物、单位网站等多个税收宣传平台的宣传作用,在提升质量和扩大覆盖面上下功夫。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宣传相结合、税收宣传与税收管理服务相结合、正面典型宣传与反面典型宣传相结合,特别要用好内外网络资源,拓展税收宣传工作阵地,提高税收宣传时效。通过积极创新税收宣传形式,拓宽税收宣传渠道,提高税收宣传受众的针对性,不断增强税收宣传的感召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2)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多创品牌,努力提高税收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在抓好税法宣传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阵地”意识,力争多出“产品”、出“好产品”,经常保持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刊有文、网络有字。要注重税收宣传策划,着力打造税收宣传“精品”,不断提升税收宣传的质量效益。要紧紧围绕税收中心工作,科学制定税收宣传计划,精心做好重大宣传活动策划,在巩固和扩大“税收宣传月”活动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税收宣传“拳头”产品。

2.税收宣传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税收宣传工作是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紧围绕税收中心工作,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展示形象与接受监督相结合、促进依法纳税与推进依法征税相结合,努力做好税收宣传工作。

(2)贴近实际,务求实效。税收宣传工作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针对纳税人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有效发挥宣传政策、舆论引导、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等作用,提高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和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增强广大税务干部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税收事业健康发展。

(3)归口管理,协调一致。坚持税收宣传归口管理,协调组织各类宣传工作。要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整合宣传资源,构建“大宣传”格局,形成整体合力,全面推进税收宣传工作。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宣传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健全完善工作制度,不断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改进宣传方法,开创税收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4.1.3 税收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

税收宣传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对税收工作的重要指示。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税收工作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对税收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批示。

(2)省地税局党组关于税收工作的决策部署。宣传省地税局党组关于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省地税局党组的重大工作部署、各项税收中心工作;全省地税工作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工作措施。

(3)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广泛宣传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新出台的税收政策的解读和宣传,突出办税服务、税法咨询和纳税实务知识的宣传。

(4)税收职能作用和基本知识。广泛深入地宣传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宣传税收筹集国家财政收入、调控经济和调节分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能作用,普及税收基本知识。

(5)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深入宣传法律法规赋予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纳税人维护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基本要求。

(6)税收工作和地税队伍建设成效。宣传全省地税系统在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共建和谐税收等方面的成效,增强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对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7)税收工作中的正反典型。广泛宣传依法诚信纳税和依法治税、清正廉洁等方面的典型。集中反映全省涉税大案要案的查处、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治理的成果,加大涉税违法案件曝光力度。

(8)其他税收内容。开展税收基本理念、税收本质和适应改革开放及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要求,加大对国际税收制度、惯例和国外税收管理情况的介绍力度。

4.1.4 税收宣传工作的管理

1.税收宣传的组织领导

全省各级地税机关要努力构建局领导负责,税收宣传管理部门牵头,各业务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税收“大宣传”工作格局。

各级地税机关要高度重视税收宣传工作,做到税收宣传工作同其他税收工作统一筹划、统一部署。主要领导要把握税收宣传的导向,加强指导,积极参加重要宣传活动;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要组织抓好宣传计划的制定,加强督查,促进落实;分管其他工作的领导要重视和推动分管工作的宣传,并负责做好有关政策和敏感问题的审核把关。

2.税收宣传的职责划分

(1)主管部门职责。各级地税机关税收宣传管理部门统一负责管理本系统、本单位的地方税收宣传工作。各级税收宣传管理部门根据总局每年提出的税收宣传主题和指导思想,以及省局的宣传要求和工作重点,负责本系统、本单位税收宣传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和推动,并负责本级地税机关税收宣传的具体实施。主要职责是:

①拟订和组织落实宣传工作制度和年度宣传计划;

②拟订和审核重要新闻稿件;

③发布税收新闻、重要税收信息;

④根据税务总局和省局的要求,加强对宣传重点、宣传口径和宣传导向的指导;

⑤与新闻媒体沟通和联系,安排媒体的采访活动;

⑥计划和组织实施税收宣传项目;

⑦对下一级税务机关税收宣传工作进行绩效评估;

⑧参与税收形象标识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实施;

⑨办理其他宣传事项和领导交办的工作。

(2)各协助部门工作职责。各级地税部门的各科(处)室应做好职责范围内的税收宣传工作,落实相关宣传工作任务。科(处)室负责人负责把握与本科(处)室有关的重大政策、事件和热点、难点问题的宣传导向,提出相关税收宣传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审核本科(处)室拟对外发布的信息等。

建立税收宣传工作联络员制度。各科(处)室应指派1名熟悉本科(处)室业务工作情况、具有一定政策水平和文字能力的同志担任税收宣传工作联络员。具体职责:

①及时向税收宣传主管部门提供本科(处)室拟宣传的税收政策、工作动态等相关材料;

②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对涉及本科(处)室业务的敏感问题及时向科(处)室负责人和税收宣传主管部门反映并提出应对建议;

③协助税收宣传主管部门安排媒体的相关采访活动;

④与税收宣传工作相关的其他事项。

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协调配合,争取党委、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各级税收宣传管理部门应加强与上级税收宣传主管部门的联系,确保上下联系渠道畅通。

各级地税局要与国税局密切配合,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税收宣传工作实效。

3.税收宣传工作纪律

税收宣传工作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新闻宣传、广播电视、报刊出版、互联网、保密等方面规定,防止失实报道和泄密事件发生。

税务人员在税收宣传工作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1)向新闻媒体提供有偿新闻和不实新闻。

(2)通过新闻媒体发表与国家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相悖的观点和信息。

(3)向新闻媒体透露尚未公布的税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规章等内容;擅自对外披露或评论尚未公布的内部重大事项。

(4)未经批准,擅自以税务机关名义外出讲课,或擅自将所在部门的工作成果以个人名义发表;个人以非职务名义撰写业务、理论探讨文章,涉及尚未公布的税收政策调整等重要内容。

(5)向新闻媒体提供、引用与正式对外公布的数据有出入的信息。

(6)利用采编报道谋取不正当利益,接受或向采访报道对象或利害关系人索取财物和其他利益;利用职权拉广告、拉赞助,推销书刊及音像制品。

(7)在税收宣传品中出现违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损害国家利益、损害税务部门形象,以及国家规定禁止出版、传播的其他内容。

(8)未按照新闻宣传管理报批审核程序,对外提供税务信息。

(9)其他违反宣传管理规定的行为。

要实行新闻责任内部追究制度。对于因税务人员过失导致泄密、失实报道并因此引发严重后果或造成其他不良影响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违反上述规定,并造成不良后果的部门、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违反上述规定的税务人员,根据情节轻重依规依纪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4.税收宣传稿件的审核

加强对宣传工作的管理,建立宣传稿件审核和分级负责制度。所有对外宣传稿件必须履行相应审核程

网络舆情 宣传管理篇六
《网络舆情管理》

舆情与网络舆情概念:

舆情: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又称为社情民意,是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群众心理、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简言之,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

网络社会的特点:

1、中国网民的特质:(1)“草根”;(2)“有主张,少论据”;(3)情绪化;(4)盲目跟从

2、网络舆论场域中两元化趋势明显

3、负面“网络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加

4、网民行为“从说到做”,没有结果“誓不罢休”

5、网上群体性事件折射出社会大众的浮躁心理和情绪化心态

6、网络热点的根源是民众与政府关于信息权利的争取与限制

网络舆情的积极意义

(一)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民意平台

(二)互联网逐步成为舆论“主流媒介”

(三)网络舆情成为各级领导的决策参考

网络舆情的特点:

①直接性。通过B B S 、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②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③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相对集中的偏颇观点容易带来群体的盲从和冲动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1.传播的爆炸性

2.主体的隐蔽性

3.信源的模糊性

4.网民的互动性

5.意见的指向性

6.影响的显著性

舆情热点事件主要集中的议题:

1、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

2、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司法系统、城管队伍

3、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与央企

4、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

5、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

6、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

7、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

8、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公众人物的火爆事件

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

网站新闻评论

论坛与社区BBS

聚合新闻RSS

QQ

MSN

博客BLOG

微博MicroBlog

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1.渐进模式

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的形成会呈现出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社会矛盾的形成和积累之下,指向某种矛盾的舆情在暗暗地滋生和积累,

经历有无到有、由弱到强、由隐匿到公开的过程,

最终可能会以某一公共事务为导火索而在网络上爆发出来。

2.

突发模式

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模式在体现“刺激——反应”

机制时更为明显,其刺激物就是突发事件,网路上民众的舆情就是反应物。

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激起公众的强烈反应,舆情表达集中且剧烈。

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因:

外部动因:外部动因包括社会环境作用力合网络空间的舆情空间作用力。

内部动因:内部动因则包括利益需求和心理作用力,其中,公众自身的利益需求是舆情形成的动力源头。

网络舆情的监测

监测系统结构图

网络舆情评估:

舆情评估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变量的系统工程。

网络舆情评估四个一级指标:

传播扩散、民众关注 、内容敏感 、态度倾向

传播扩散指标是影响网络舆情信息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用来刻画某一具体的舆情事件或细化主题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统计时期内通过互联网呈现的传播扩散状况。

民众关注指标用来刻画在一段统计时期内民众对国家各方面舆情信息的关注情况,有助于从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捕捉和发现民众关注的热点所在,通过密切关注该舆情信息的爆发和演化规律,以确保舆论安全。

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是指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信息内容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态度倾向指标用以刻画针对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信息,民众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即民意)倾向

评估流程:

1.舆情的收集与整理:

(1)舆情信息的收集,也就是进行舆情艘搜寻、调查和采集。

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建立健全舆论信息网络。

舆情的收集

① 抓住关键渠道收集网络舆情信息

②把握有价值舆情点收集网络舆情

舆情热点

舆情焦点

舆情兴奋点

舆情波动点

舆情重点

舆情诱发点

③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式收集网络舆情信息

舆情酝酿阶段

舆情初现与发展阶段

舆情形成与外显阶段

(2)舆情的整理

经过搜集而获得的原始舆情信息和样本通常是繁杂无序且真假混合的,因此需要进行整理。整理的过程就是信息和信息样本的组织过程,目的就是使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成为便于分析评估的形式。

2.舆情的分析与研判

对调查获取后的舆情,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进行分析和评估。舆情分析的重点是舆情发展的未来态势,包括舆论发展的方向、强烈程度,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稳定是否存在着潜在危险。 舆情研判的标准是看舆情的发展是否符合舆论引导的目的。

3.舆情的总结与报告

最后,对舆情分析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写出舆情评估报告

网络舆情的评估方法:

1.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情报学中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形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

基本的做法是把媒介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2. 比较分析法

运用比较方法对网络公共事件进行分析,意味着突破地域和时间的制约,对同一地区的不同事件进行比较,对不同地区的事件进行比较,对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进行比较。通过对已成型舆情评估案例的分析,对比目前需要评估的舆情,比较二者间的异同之处。

3. 抽样分析法

科学抽样时进行舆情事件分析重要的前期环节, 结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科学的抽样规范与否直接影响舆情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样本的选取,媒体信息从体裁上分为报道与评论,抽取样本应该以评论为主;从地区上分为全国性媒体、地方性媒体与境外媒体;从体制上分为体制内媒体与商业化媒体;从文章来源上分为原创与转载。另外重大涉外舆情事件还要关注境外媒体。

网络舆情管理方法:

网络舆情引导就是政府针对网络舆情进行干预和调控,以抑制网络舆情对公共决策的负面影响,促进网络民主舆论健康发展。

网络舆情的引导:

网络舆情应予以引导和控制。一是舆情舆论与流言近在咫尺, 不加引导可能导致误把流言当舆论,对公共政策造成误导;二是网络舆情通常以个人的观念和信念为基础, 有时会以情绪化形式表现,需要向公众化方向调整;三是网络舆情往往 经过由潜舆情到显舆情的过程, 而且在显舆情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整合与同化,如果加以引导,有利于向有益的、促进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四是网络舆情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 并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却并不一定代表大多数公众的意见。政府到底是否应该干预网络舆情, 这一问题在理论界一直因国情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各有侧重,但在实践中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真正放弃了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同的只是在管理方式上,或是直接管理,或者间接管理

(一)建立应对处置机制,及时控制网络舆情

1.建立舆情处置机构

2.建立快速应对机制

3. 建立新闻发布制度

4. 建立后续联动处理机制

(二)加强网络评论队伍建设,理性引导网络舆情

(三)加强与传统媒体互动,形成主流舆论强势

从理论上来说,网络传播的特点使任何人在网络上都有传播信息的可能。但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接受网上已发布的所有的信息。

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来引导舆情更显其重要性

(四)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网民自我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又称舆论领袖,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

政府需要找到恰当的方式,与网络“意见领袖”进行沟通,引导他们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理解政府解决种种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让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多一些建设性意见,少一些破坏性意见。这样,通过网民引导网民,用网民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网民,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舆情管理:

(一)增强舆论引导能力,积极营造网上主流舆论

⒈重视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发挥重点网站在信息传播中的标杆示范和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力军作用

⒉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

一是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通过新闻发言人向公众传递权威信息,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权威信息源,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空间。

二是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在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中,培养论坛的“舆论领袖”,利用“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三是强化网络“把关人”,引导群众通过网络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网络把关人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组织在线交流、网上访谈、网上讨论等活动,引导网民发言讨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

四是科学设置网上宣传议程。围绕时政新闻热点和网上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发表政策解读文章与正面评论,主动引导网上舆论热点。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20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