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珍珠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的研究结题报告

| 硬件 |

【www.guakaob.com--硬件】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依托珍珠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的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陆郎中心小学虽然是一所街道中心小学,过去,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比较简陋,但多年来,陆小以艰难的办学条件创造了较为优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喜结硕果,办学效益彰显。近年来,陆小乘着我区创建“教育名区”的大好春风,经过各类创建的历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功能逐步提升。面对这难得的契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立于本乡本土“特色”打造的校本课程,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有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掂量自己的分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教改的积极回应。

我们曾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陆小教育的特色“面孔”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

于是,我们想到了乡土文化。

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

正是基于家乡陆郎这块土地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便应运而生了。因此,学校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小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2、课题研究的价值

(1)、通过课题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通过《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内涵,为学校教育改革推波助澜,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3)、2004年南京“高考之痛”,素质教育成了千家万户议论的热门题。选择与其相关的课题,符合当前的教育趋势,能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具有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学会生存,增强生存能力,学会创造,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基础;并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走出家乡对家乡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4)、通过研究,挖掘一系列有特色的乡土素材,有利于我校校本课程的积累编制,便于形成课程化、正规化、校本特色化的学校教育“个性面孔”。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1)、“开发”,是以多种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

(2)乡土文化资源

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这种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

(3)、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是将家乡洋溢着乡土文化气息的多种资源作为研究思考的对象,并施以体力和智力的劳动,以期能更好地利用、拓展、延伸。对于学校而言,是将这种“乡土资源”最终转化为“教育资源”,实现“育人”的目的。

(4)深化素质教育

“深化”一词的本义是(使)事物向更深的阶段发展。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有效推进、深化素质教育?渠道有很多,手段也很多,方法却不一。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将是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土”文化的研究。以往我们的素质教育,往往注重校内、课堂的教育,有很多的局限性。

针对乡土资源的研究、开发,由研究校内向校外拓展,由课堂走向课外,视野面广,内容丰富;渠道宽了,路径多了。学生在“乡土”大课堂中练兵“得到的”,必将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向更深的阶段发展。总之,乡土开发是渠道,是手段;深化利用是主旨,是根本。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他其实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他自己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提高人的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教育空间具有开放性。课堂已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和机械地强化训练的场所,而是灵活安排与适当组合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3)、新课程改革理论

【依托珍珠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的研究结题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

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以达到深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4)、学校特色文化建构理论

特色文化是具有稳定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成长的灵魂与标志。学校文化,它反映了一个学校长期被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以及对外的一种形象和文化积淀。

一般说来学校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制度文化建设层面、精神文化建设层面,三者互为递进和补充。精神文化建设层面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高层次,学校的形象、个性、风貌往往由此体现出来。实施精神凝聚、点线面一体化是调动团队成员接受、融入学校文化后,推动学校文化的整体变革,形成健康向上学校文化氛围的客观必然、核心内驱动力和最终的价值归宿,也是一种逐步走向成熟的谋略与思考。

3、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早期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以马克思的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的,《素质教育问题研究》曾深刻指出: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全面发展教育。我国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起步较早,也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国内也有许多学校重视活动教学,有的学校开设了综合实践课,都十分重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目的性、实践性、开放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等国,建立学习档案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均衡发展就以成为趋势,并逐步形成规模体系,代表作品有《自主课堂》、《教育的55个细节》、《构建主义理论》等。

目前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已不足新鲜的课题,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对教育教学的研究,而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注重于对教学对象及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试图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来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探究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出带有普遍想律的东西,以进一步的指导实践,促进学生

对不同知识的整合、提炼,归一,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全面成长!”

三、 研究的目标、对象与内容要点。

1、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上文化资源,并加强不同学科、不同知识间的交流与联系,让学生快乐地生活,开心地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

(2)、通过研究,锻炼打造一支科研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加快“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步伐。

(3)、通过研究,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学校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研究对象

(1)、在家乡丰富的乡土资源中,我们反复研究论证可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大体有:抗日故事、“茶竹”文化、“食”文化、淳朴民风等,并确立了以研究“抗日故事”为切入点《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研究》和《“茶竹”文化与学生学习的研究》的核心子课题,以“食”文化、淳朴民风、“寻访古迹”等几类研究为兴趣附带;以品德、语文学科为主要实验学科,并向其它学科拓展延伸,形成网状辐射的课题研究网络。

(2)、突出创新理念,体现人本思想,探索学生、学校、家乡“三结合”教育的新体系。

3、研究的内容:

(1)、家乡区域乡土文化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

(2)、陆郎小学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

(3)、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培育学生品德之花。(子课题)

(4)、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子课题)

①“茶”、“竹”文化与学生语文学习的研究。

②田园生活与数学教学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依托珍珠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的研究结题报告 第二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概况

该课题分7个学科组课题和4个个人课题,它们分别是:

语文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数学组--探索数学实践活动;英语组---英语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物理信息组---物理学科中的环境教育;生物化学组---生活中的化学教学的研究;政史地组---在探索鸿山文化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音体美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试验与研究;个人课题有:“弘扬泰伯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开发和利用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途径”;“开发和利用体育课外活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开发和利用音乐课外课程资源——清韵吴歌”

二 课题背景及必要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广大教师和其它教育工作者,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后培训,都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更不用说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问题了。即使在教育理论界,对于课程资源的研究也仅仅是刚刚起步,成熟的成果并不多见。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在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要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一次结构性突破。在中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以及社会实践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由此而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发展。与以往学科课程相比,更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和生成性。但教育部下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文化、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也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这就让教师无所适从。

我校自20世纪90年代末, 就依据当地丰富的人文、社会资源, 就开发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以校为本,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主旨,结合鸿声传统节日(清明)、吴文化节(4 月10号)、本校校园活动(科技节、班团队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科技文化名人6位钱氏院士,以及丰富多彩的当地的社会文化资源(鸿山十八景、伯渎河、彭祖墩遗址、越国贵族墓、德育革命教育基地)、地方特产(清明团子、蒸糕、鸿山葡萄、推酥麦饼、泰伯茶叶)和目前正在开发建设的生态园、农业示范园、遗址公园、湿地公园等,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研究和开发了校本教材【依托珍珠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的研究结题报告】

《我们的家乡----文化古镇鸿声》。在对实施的过程和成效进行有效的探讨和分析后,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方案和措施。基于以上的情况,学校提出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这一课题。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来讲,它是一门经验课程。它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2、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本课题所指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是指学科课程以外的其他校内资源以及存在于学校之外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之中、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之中的校内外教育资源。

3、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指教师为了反映教育理想和目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并与教师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的前提下,整合、利用、开发研究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行为。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有地方和学校依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不同的地方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方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凭借有山有水的自然优势,清新淳朴的民俗民风,加上吴越文化名胜保护区的开发,都为我们的研究开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四 理论依据

1、纲领性文件

主要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素质教育理论核心理论》等。他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使之能适应社会的迅速变化。

2、合作学习理论

国外已有的研究认为,合作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合作学习不只是学习方法,还是一种学习内容,合作不只是师生交往,还是一种资源共享,合作学习的价值远在小组之上。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是门探究性较强的课程,发挥自主、小组、集体等不同形式的主体作用,不仅利于学习成果的产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责任心、情感交流、意志等。

3、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来决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等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也应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灵活性。它还倡导个性、创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面对的是生活或尽可能大的世界,学生只有解放一切,才会有个性的创造,或自由的创造,这些都为他们提供了自由翱翔的空间。

五 研究的目标【依托珍珠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的研究结题报告】

1. 探索开发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2. 探索开发以学生生活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3. 探索开发以社区文化为切入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4. 探索开发以校园人文环境文化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5. 探索开发以社区经济环境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6. 探索开发以社区人力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六 研究内容

根据以上研究目标特制定以下研究的内容:

1. 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2.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

3. 劳技教育与传统养殖业

4. 鸿声的钱氏家族

5. 鸿山古今

6. 泰伯文化及其对鸿声的影响

7. 鸿声土特产

8. 鸿声的生态环境

9. 学校德育教育基地的德育资源挖掘

10. 鸿声地区的旅游开发设计

11. 鸿声的历史研究

12. 鸿山镇的明星企业

根据以上研究内容,又将本课题分解为以下七个子课题。

1.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2.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初探

3.英语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4.物理学科中的环境教育

5.生活中的化学教学的研究

6.在探索鸿山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7.关于开发体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研究

七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研究法,辅之以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通过课题组的指导,发动师生,深入学生生活、社区文化、当地人文资源、校园文化,开展广泛调查研究,多方面查阅资料,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有效分析,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过程和材料的积累,及时整理分析和提炼,并及时反思,写出有一定价值的介绍、经验总结、论文和案例。

八 研究步骤和过程

A、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3年左右,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 课题准备阶段: 05.6---06.2

主要工作: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培训,理论学习,健全课题组组织机构,规划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活动步骤:(1) 进行课题论证,撰写开题报告。(2) 成立实验领导小组、指导小组。(3) 确定子课题,完成申报方案,完成开题准备工作。(4) 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

2、 课题研究阶段: 06.3—-09.2

主要工作:边研究边实验,边实验边调整,及时反思,进行阶段总结,撰写中期报告。

活动步骤:

(1)06.3—06.6 ①对教师就如何提出问题的策略、如何确立选题方向、如何确定主题,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怎样指导进行培训。② 组织课题组交流。

(2)06.7—08.2 ①教师指导参与实验的学生确立合作对象,成立合作小组。②教师对学生如何进行信息搜索、确立主题、设计课题方案、记录与自我监控的策略方式进行指导。③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运用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自主性和生成性原则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3)08.3—09.2 ①总结课题研究的实验经验,完成阶段性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中期情况汇报》。②根据研究情况调整计划深入研究,扩大课题研究范围。③完善教师的指导策略和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④各课题组组织课题沙龙活动。讨论交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成功经验和问题存在的原因。

3、 课题总结阶段: 09.3—-09.11

主要工作:对研究过程进行分析,编写课题成果集,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活动步骤:(1)对研究过程进行分析,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做好成果结集工作。(3)完成课题结题工作,为成果鉴定做充分准备。

B、研究过程

【依托珍珠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的研究结题报告】

1、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领导小组

学校建立起由校长、教导处与教科研负责人、教研组负责人及行政组成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课程的管理和指导。管理领导小组的职能主要包括制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方案和规划,协调和安排课程研究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时间,健全课程研究的管理制度,落实课程研究的评价,对教师在实施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指导,对课程研究的主要方面把关。

2、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方案

学校的管理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学校的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方案,它是学校开发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行动的指南。制定这一开发研究方案,从这几方面入手。(1)分析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经验水平,确定课程开发研究的起点;要将方案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具体化,使之符合本校实际。

(2)组织力量研究学校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社区所赋予的特色资源和学校的传统资源;广泛地发动教师和学生,征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及他们对这些活动的初步打算,从而形成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库。

(3)对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如课时、教师、评价等作出初步的规定。(4)在实践中修改方案,使之逐步完善,逐步呈现学校特色,逐步增强指导性。

3、成立教研小组浓厚研讨氛围

根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计划,力求将教学、科研和管理有机地融为一体。根据实际情况,学校或以年级为单位,或以教研组为单位,或以班级为单位、或以主题为单位,成立教研小组,并指定负责人,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教师们集体学习讨论,总结实施中的经验得失,共同探讨开发研究中遇到的困难的解决办法等。用这种方式将日常的教学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

4、深入实践、踏实研究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主要开展了“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实践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通过调查、设计、访问、探究等环节,培养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

(1)个人活动: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这种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细致、具体地体验活动的内容。如鸿山镇首届家庭文化艺术节“学在家庭”征文比赛、区级演讲比赛、吴地名人故事赛、原创爱国诗文征集活动、书法美术比赛。

(2)小组活动:按照共同的目标组成活动小组,同一学生可参加不同小组,这种活动形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横向交流的机会,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情趣。如我们课题组开展的“清明团子”活动,我们同学组合成小分队,奔赴农村、探访老人,询问如何制作团子

《初中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课题研究报告》
依托珍珠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的研究结题报告 第三篇

初中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校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校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由于受教育封闭性的影响,我们往往重视校内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而忽视了社区那些生成性、动态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鲜活课程资源,但长期被闲置与浪费,致使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被纳入教育资源的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这严重制约了学校课程的发展。也正因为我们缺少这种观念和实践,使我们的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环境,忽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的教学也只能是一种呆板的、机械的、教条的“文化传授”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学校应广泛利用校处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加强初中社区教育资源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我校一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于2008年9月针对“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教育的弊端日见彰显,学生自主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与我们的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练密切相关。而社区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充分发挥社会的育人功能,意义重大而深远。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以学校、社会互为主体,实现教育的多重目标,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和不同层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教育互动,使学校和社

会产生协同效应和合力效应,凝聚多方面教育力量,优化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及湖南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精神,要大力开发社区课程资源,让丰富的社区资源成为中小学生社区实践的重要阵地。

2、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反对将学生禁锢在学堂里,禁锢在传统的陈腐的不合理的规范之中。他倡导在教育中打破封闭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束缚,引导学生走近自然、走近社会,实施学校“小课堂”到紧密联着社会“大课堂”的开放式教育,广泛挖掘德育资源,形成德育整体合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德育教育模式。

3、主体教育理论:社区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地发挥社区各类具有专业特长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参与的主体意识,这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内容。

4、社区建设理论:社区是社会学中一个从空间形式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概念,是和一定地域相联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包含的内在要素,如归宿感、自我教育和发展等对社区成员的合作提出了要求,同时,发挥社区自身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体现在社区教育工作中,是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研究的理论源泉。

5、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必须适合国家、社会与人的发展;课程领域应拓宽,结构应优化,内容须体现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师和学生同为课程意义的创造者;课程的开发、实施应由结果向过程回归,注重过程的内在价值。

6、创新教育理论:指出,人才培养模式要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过程要加强实践教学,在生活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学习方式则强调自主性、探究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合理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生本课程,开辟实践基地,开设特色作业,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增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和谐关系,提升社区资源开发的系统化、实用化和规范化,实现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源共享,增强学生体验育人的实效性,努力创建社区资源开发管理运行机制,为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社区实践活动提供有效案例和一些共性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学校在规范办学之后,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进程,最大限度地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引领学生广泛参与对身边事物的认识、了解、研究,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实现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课题研究:

1、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

2、家庭教育资源开发利用。

3、传统节日教育资源开发利用。

六、课题的界定

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社区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的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在学校施教区范围内,以学校为主导,社会为依托,家庭为基础,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构建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家校合作来挖掘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资源为学校所用,让家长以自身的教育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各种活动中来,以期达到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促进家庭教育的提升与儿童生动活泼地发展。

传统节日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指深刻挖掘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整理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享受优良传统文化的滋润,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热爱和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探索开展传统节日教育的方法机制。

七、课题研究的思路

1、时间合理安排

【依托珍珠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的研究结题报告】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每周课时的设置,课型灵活安排,可集中上课,也可分开活动。时间上也合理安排,除课内外,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等。

2、内容互相融合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设计、调研、参观、访问、实验、制作、交流与评价等,渗透五个一工程、亲子共成长工程、家长课程学校、朝阳读书计划等内容,促成其相互融合,相互整合,达成其研究目标。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以联系现实生活,立足课堂为主渠道,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遵循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的方式,注重思想教育与行为指导相结合法,点面结合法,专家咨询法,个案积累与总结、理论与实践结合法等各种方法的相互协调与促进。分析如下:

1、调查研究法。学生、教师、家长联合参与对社区资源的存在种类、形成、作用、发展、贡献教育功能等内容进行调查,选择可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因素加以开发利用。

2、体验研究法。师生亲自置身于社区资源中去认识触摸感受、操作,亲自体验探究、交往和实践。

3、基地研究法。在社区建立资源基地,使其课程资源与学校教育共享。

4、学科整合研究法。社区资源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服务的同时,与相关边缘学科进行整合,结合不同学科教学内容选用,做到各科教学资源共享。

5、理论与实验研究法。包括探讨社区资源开发的作用和利用等基本理论以及研究的步骤、措施、周期、成果等。【依托珍珠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的研究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论证课题,搜集和学习有关资料,提出研究目标,撰写研究方案。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课题理论,通读研究方案,明确各自研究任务。

实施阶段:

1、进行广泛调查,详细分析社区教育资源的分布及特点,落实社区实践活动基地,分年段按计划开发社区教育资源。

2、按照计划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安排各项活动的开展方式,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公益劳动、友谊联欢以及各类竞赛活动等。

3、在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动态培训,外出参观学习。

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价。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定期聘请专家指导课题研究。

5、采集研究有关数据,积累资料。

总结阶段:

资料汇总、分析,整理个案并写好结题报告,召开现场会进行成果鉴定。

十、保障措施

1、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学校的科研气氛浓厚,承担过各级各类课题,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知识结构合理,均为各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这些老师都承担或参与过教研教改研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老师们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这些为校为资源的开发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学校有多位特长老师的作品在国家级、省级获奖,教师资源丰富。

(3)软硬件保障:学校已建成校园网,配备了34台计算机。同时多次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培训,做到软硬件同时并行。

(4)优越的地理位置:我区所处城乡结合部,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相对不足,但并不等同于教育资源缺乏。我们位置靠近多个社区,环境优美,基础建设较为完善,居住人口稳定。社区居民及家长关系融洽,知名人士、专业人士资源较丰富。学校周围有乡政府办事处等事业单位,这些都为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

(5)经费充足:学校根据课题进展的各个阶段和课题需要拨专项资金,以保证研究课题的正常运行。

十一、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依托珍珠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的研究结题报告 第四篇

[篇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一、问题的提出

1、背景

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第三次“全教会”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诸多因素制约,课程改革可以视为举措之一。各门课程的实施都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宏观背景。

教育界内部对课程改革的探讨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我国的课程建设曾受到国际课程整合理论的儿童中心(杜威)、结构中心(布鲁纳)和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等流派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418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