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 计算机能力 |

【www.guakaob.com--计算机能力】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一课时   消化
教学目标:
1.  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酶的作用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言: 当我们慢慢地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稍有些甜味儿,这是什麽原因呢?是不是馒头里含有那种甜甜的糖? 观看、思考 演示实验:将馒头泡在水中,
检测馒头水中是否含有麦芽糖。
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分组实验
同组学生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对照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归纳实验结论,提出并强调消化酶的作用。
2、淀粉的消化 观看动画课件,理解淀粉的整个消化过程。 通过演示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淀粉的整个消化过程。
3、消化的概念 通过淀粉的消化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消化的概念。 启发、诱导
4、简介消化道和消化腺 读消化系统的组成图。 引导学生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5、蛋白质、脂肪的消化 读图,找出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部位。 用课件简单讲述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6、总结食物中六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倾听 讲授

课后反思:
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
本节课运用实验和演示制作的计算机课件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酶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对课本上原有的实验进行了改进,不仅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存在,还增加了用尿糖试纸检测麦芽糖的有无及多少。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淀粉只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才能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酶的重要性。又通过用尿糖试纸分别检测“经过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的馒头”和“未经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的馒头”在人工口腔内产生的麦芽糖的多少,证明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使馒头中更多的淀粉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物理性消化对化学性消化的促进作用,理解了吃饭时细嚼慢咽的必要性。
在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淀粉经过淀粉酶的作用变成了麦芽糖之后,我又利用制作的动画课件示意了淀粉在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葡萄糖的整个过程,使这一看不见的、难以理解的化学性变化形象化、明朗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最后,还利用计算机课件示意了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
虽然这节课基本上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改进,如课后练习题的处理、“淀粉变成了甜甜的糖”的说法等。
本节课的背景资料
1.  检测淀粉的存在:可使用碘液——淀粉遇碘变蓝。
2.  检测麦芽糖的存在和含量的多少:可使用尿糖试纸。麦芽糖可使尿糖试纸变色,且麦芽糖的浓度不同,试纸改变的颜色也不同。
尿糖试纸使用方法
(1) 将试纸浸入液体中,湿透约1秒钟后取出。
(2) 在30至60秒后观察试纸颜色并与标准色板对照,测得结果。详见下表说明:

尿糖试纸颜色 液体中麦芽糖含量
(mg/dl)
符号(“-”表示“阴性”;
“+”表示“阳性”)
蓝色 “无”或“微量”
绿色 100 ±
浅黄绿 250
深黄绿 500 ++
浅棕色 1000 +++
深棕色 2000 ++++

3.尿糖试纸说明(见下图)
 
 
教学后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43542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