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值得一看的超融合案例

| 网络工程师 |

【www.guakaob.com--网络工程师】

20160810超融合解决方案介绍v1
两个值得一看的超融合案例 第一篇

超融合解决方案介绍

首先需要厘清概念,谈超融合,就得先从融合架构谈起

融合架构又称为集成系统,通过整机柜集成和预配置实现快速部署,但仍然采用传统的服务器、网络、存储三层架构。典型的融合架构方案包括VCE的Vblock、NetApp的FlexPod、Oracle的Exadata,以及Huawei的FusionCube和H3C的UIS等。可以注意到融合架构在形态上体现为一个机柜或刀箱,里面集成了服务器、网络、存储节点,安装了虚拟化软件。

而超融合架构则是基于通用的服务器硬件,借助虚拟化和分布式技术,融合计算、存储、虚拟化与一体,不再需要专门的SAN存储。相比融合架构来说,超融合摆脱了整机柜/刀箱集成的束缚,也不再受限于传统的三层架构,更具有弹性。

其次理解每家产品的理念、定位和技术渊源

超融合概念在今天能够得到大家的热议,一是随着硬件性能密度的提升,网络互联互通的便利,软件智能逐渐走向成熟,超融合也是IT基础设施演进的一个必然方向;二则是对传统架构的颠覆式创新,在IT

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上相比

传统架构更有效率(尤其是集中式存储模式),因此对传统存储的冲击也最大。

这也恰恰说明为何超融合理念的倡导者会是Nutanix、SimpliVity、Pivot3、Maxta以及VMware这些在企业级(存储)市场并不显赫的厂商。而对于EMC、IBM、NetApp这些存储巨头来说,超融合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概念,谁让他们“真的有一头牛”呢?

Nutanix、SimpliVity等超融合初创厂商,均成立于2009年,借鉴Google等互联网数据中心架构,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将服务器的计算和存储资源聚合,在虚拟化层面上实现池化和统一管理,实现虚拟化环境的新型部署模式。他们的确是这个市场最彻底的“革命者”。

VMware在2014年发布的VSAN,也是专为优化虚拟环境而设计的存储解决方案,通过与vSphere的深度耦合,将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延伸到存储一层(在此前VMware通过VAAI、VASA、VVOL帮助专业存储厂商更好的支持虚拟化应用,现在决定甩开膀子自己上阵了),并巩固VMware在虚拟化数据中心的优势。

而HP、Huawei作为传统企业级的老兵,有成熟的软件定义存储产品,如HP基于LeftHand的StorVirtual、Huawei从FusionCube拆分出来的FusionStorage,通过与Hypervisor集成或作为其堆栈的一部分而摇身一变成为时髦的“超融合”,但从规格、指标来看,与“原生”的超融合架构仍然存在差距。

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公有云服务提供商青云,也推出了超融合一体机,通过预集成QingCloud虚拟化平台、云平台管理软件、SDN网络和分布式存储,实现企业云平台的落地部署。

另外一家厂商深信服,本行是做网络安全的,也加入了超融合的战场,坦率的说在狭义的超融合架构(服务器+存储+虚拟化)上平淡无奇,但所画即所得的部署模式和网络层的深度集成却让人印象深刻,更适合SMB客户从网络安全到基础架构的一揽子交付需求。

回到联想自身,没有自己的存储核心技术这一短板,在过去只能依赖于OEM和技术合作弥补,随着超融合的发展,也无需再苦恼了,超融合不需要存储,但一定要部署在服务器上。而服务器则是联想企业级最强的地方,与Nutanix合作推出的超融合HX系列,基于最好的x86服务器System x,目标成为超融合市场的标杆产品。

【两个值得一看的超融合案例】

选择超融合方案可以遵循哪几个标准?

这么多考量因素,一个“好”的超融合方案究竟该如何判别?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衡量:依次为适用性、兼容性、数据效率、连续性及可扩展性。

1适用性VM-Centric

超融合既然是为虚拟化环境部署而服务,那么整个架构设计是否以虚拟机为核心,会对使用体验会有直接影响,在这方面做得越好,也就越能体现该方案的优势。

VM-Centric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站在为虚拟机服务的角度上,以让虚拟机运行的更有效率为目标,Top-Down进行产品设计。

比如说,在传统的架构中,存储对上层的主机提供存储卷服务,对于在主机上部署的虚拟机来说,其数据具体在存储上如何分布,是不可知的,当我们在使用快照、复制等数据保护功能时,我们是对存储卷进行操作。

而在超融合架构中,与虚拟机相关的数据分布,会有“本地化”的概念,也就是虚拟机的数据会优先存放在本地节点上,

避免跨节点访问造成的延迟和资源

占用。在进行快照、复制等操作时,同样也是围绕虚拟机这个维度来进行的,而不是传统架构中是对虚拟机所在的存储卷进行快照和复制。

业界的超融合方案,如之前所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原生”超融合,如Nutanix、SimpliVity、Maxta,另一类则是软件定义存储升级,如HP的StorVirtual、Huawei的FusionStorage。

对比这些产品的指标可以看出,前者在“VM-Centric”方面一般做的比较全面,也会将其作为宣传的重点,而后者在“VM-Centric”方面着墨较少。这很好理解,毕竟前者是针对虚拟化场景进行的专门设计,而后者更多是将现有的软件定义存储增加了一个虚拟化层。

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两种架构的不同就是:前者是一辆轿车,设计目的就是为了驾驶者的乐趣和乘坐者的舒适,而后者更像一辆皮卡,设计目的是为了载货和通过性。虽然皮卡对乘坐者的舒适度也是有保证的,但总归不如轿车舒服;当然单纯讨论载货能力,轿车却也是不如皮卡的。

2兼容性Hypervisor支持

目前流行Hypervisor有VMware vSphere、Microsoft Hyper-V、KVM,绝大多数的超融合方案都支持VMware,毕竟VMware是虚拟化界事实上的标准。

EVO:RAIL/VxRAIL仅支持VMware,毕竟这是自己的亲儿子,是用来巩固自己市场地位的法宝;SimpliVity、Maxta虽然现在仅支持VMware,但有明确的计划要支持Hyper-V,原因是继续绑定VMware并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而Hyper-V和KVM的市场增长比较快(据不权威数据,VMware的市场占有率是55%,Hyper-V已经增加到27%)。

对Hypervisor支持最全的则是Nutanix,VMware/Hyper-V/KVM(自己开发的AHV)都支持;Huawei的FusionStorage则除了支持VMware和KVM外,自己也有基于Xen开发的FusionSphere虚拟化平台。

当然还有一些厂商因为产品定位的原因,仅支持自己基于KVM开发的虚拟化平台,如深信服、SmartX。

如果客户本身就是一个多Hypervisor平台混合部署的环境,兼容多个Hypervisor带来的好处就很明显了,这个时候客户也会有虚拟机在Hypervisor间转换的功能需求。

个人的一点浅见:仅支持VMware的超融合方案是没有前途的,因为你首先就无法和vSphere+VSAN竞争,当然VxRail除外(亲儿子嘛);如果仅支持KVM的话,也会导致适用范围被大大缩窄。

同样,对于客户来说,除非你是VMware的铁杆粉丝,或者你的业务必须用到vSphere的一些高级功能,否则没有必要为了一棵大树而放弃森林,尤其是对于大量部署Windows的客户,Hyper-V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在Linux平台,免费的KVM也发展的比较成熟。

3 效率I/O优化和数据效率

在这一方面,各家超融合方案的区别体现在:

数据本地化的设计,以及数据写入到节点时的切片策略:

基于已有的SDS方案Bottom-Up的超融合方案,在数据本地化设计上,并没有原生的超融合架构做的深入。

闪存、SSD,仅用于缓存还是缓存+存储,仅支持SSD还是可以扩展PCI-e闪存卡:

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传统架构需要七八台服务器,加中端存储才能支撑的应用,三四个超融合节点就可以替代?其实有个原因就是超融合架构对闪存/SSD的配置和使用远远超过传统存储。通常,一个节点配置的SSD会是800GB~1600GB,甚至可以扩展到更多。虽然传统存储也可以配置很多SSD,但相应的成本也会急剧提升。

有的超融合方案如VSAN,SSD仅可以作为缓存使用,并不能存储数据,而有的方案如Nutanix则既可以做缓存,也可以存储数据;大部分超融合方案只能使用SSD,而华为的FusionStorage则可以使用PCI-e闪存卡。

数据保护,采用多副本还是RAID,是否支持纠删码:

相比传统存储的RAID技术,在分布式系统中,多副本技术是最常见的数据保护方案,为了缓解副本技术带来的存储空间的占用,对于冷数据采用纠删码方式进行保护,也是通用方案。

但可以看到,仍然有一些超融合方案,在节点内部使用RAID进行数据保护,如SimpliVity使用硬件RAID卡将节点内的硬盘创建成RAID6,如Maxta则使用

从2015年开年10大案例看营销风向
两个值得一看的超融合案例 第二篇

从2015年开年10大案例看营销风向

马年刚刚过去,羊年展望在即。移动互联的时代,营销正在走向融合,2015年年初,营销业界已发生不少变化,跨界整合,动作频频。最近呈现出的10大营销案例,或许可以揭示出2015年的一些营销变化的风向。

1.微信朋友圈:广告,它还是来了!

案例:“广告,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1月21日,微信团队悄无声息地发了一条推广信息,开始测试朋友圈广告功能。1月25日,来自“宝马中国”、vivo、“可口可乐”3个品牌的首批微信朋友圈广告上线,迅即成为当晚朋友圈热议焦点。微信朋友圈广告采用

了Feed信息流广告,与平常能够看到的朋友圈原创形式相似,由文字、图片信息共同构成,用户可以点赞或者评论,看到朋友们给出的评论,并形成互动。

点评: 信息流广告并不是创新的产品,在国外Facebook、Twitter,以及国内新浪微博、QQ空间等都有相关的产品,利用先进的内容匹配技术,信息流广告系统可以把移动广告变成有用的信息,由于信息流广告直接植入用户视觉焦点内容之中,因此,被忽略的可能性

极低。而微信朋友圈显然不能放过这块肥肉,当然,能否保证用户体验则尚待观察。然而,微信这一举措,倒是可能触发原生广告市场的普及化,在广告主和平台服务商的合作下建立全新的移动互联网广告生态圈。

2.Surface与有道词典: 触发式原生广告

案例:除了像微信、微博、QQ空间这样的社交媒体外,很多工具类的APP也推出了与场景相融合的原生广告,例如,有道词典在改版以后,顺利搭上了原生广告的顺风车,从工具应用顺利转型媒体,推出了如原生头图、信息流、双语例句、每日一句等多形式的原生广告植入。

以其最新推出的surface广告为例,除了传统的弹窗和banner,surface原生广告最大特点便是与有道词典双语例句的内容进行了深度结合。用户搜索“性能”一词,有道随即给【两个值得一看的超融合案例】

出内嵌surface的双语例句,将其工具性与商业性完美结合,是原生营销概念的经典诠释。

点评:原生广告本质上是要让广告主想传达的信息利用原生的方式传达给消费者,是一个共赢的概念,作为消费者来讲,如果他看到这个内容对他有价值,甚至超出自己期望的时

候,就会激发其进一步的行为。有道词典通过预埋例句,让用户在寻找翻译答案的过程中,将品牌植入到相关的双语例句中,悄无声息地消弭了广告的商业性。

3.微信春晚抢红包:跨屏互动,裂变传播

案例:【两个值得一看的超融合案例】

【两个值得一看的超融合案例】

春节将近,互联网公司的“红包大战”一触即发。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正将红包变身为新的广告营销平台,而微信红包也将在2015年春节期间将有新玩法,与央视春晚合作,在春晚节目进行过程中由主持人口播,让观众一起“摇一摇”抢红包,而红包则由广告品牌商赞助,抢到的红包也将显示“某品牌给你发了一个红包”类似内容。

点评: 这一举措,正式将微信红包从个人社交场景转向了企业营销场景,并让微信借助春晚列车,在中国进行广泛的市场渗透,并推动“微信支付”向三四线市场渗透,而且,红

包还由广告主买单,这无疑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策略。此外,广告主的信息不仅在电视上呈现,还会伴随着人们抢红包和分享红包的过程继续向下传播,层层递进,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单层的传播模式,顺着微信群的“强关系”,品牌信息将会带来多层的裂变式传播。

4.分众传媒: 情人节全城示爱,O2O的新玩法

案例:情人节来了,商家还能闲着么?2014年下半年,分众传媒的楼宇电梯广告加入了WiFi热点之后,增加了互通互联互动功能,分众传媒及时抓住移动互联网,而成为了一个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的公司,通过楼宇的基于地理位置的广告平台,和移动互联网上的所有客户端可以进行互动。

在2月13日、14日,分众传媒将推出“全城示爱”活动,在“全城示爱”活动期间,用户关注活动官方微信“全城示爱”(微信号:qcshiai)后,提交表白内容可参与实时抽奖,而所填表白内容会根据用户提供的对方LBS信息,在情人节期间以弹幕形式呈现对应位置的分众屏上,也就是说,只需要填写女友/男友所在城市的楼宇,表白内容就会在对应楼宇屏内弹幕显示,如小区楼下、办公大楼、购物中心届时都可能成为表白发布中心。

点评:全城示爱无疑开创了一个新的互动模式,也说明分众凭借自身的媒体资源在LBS、O2O、大数据等互联网新鲜领域进行尝试,实现了媒体的转型升级,推动户外媒体进入一个线下即线上,线上即线下,媒体即渠道,渠道即媒体时代。

5.优朋普乐:OTT新台网联动

案例:进入2015

,互联网电视市场新闻不断,先是小米、乐视同日发布新品,随后,优朋普乐与广东广播电视台宣布,经过半年时间的酝酿,精心打造的全新互联网电视服务平台目前正在完成相应报备程序,将于2015年春节前后正式发布上线。

双方透漏的合作计划中包括,第一,优朋普乐推出“五亿广告红包”,投放在广东广播电视台的互联网电视平台上,红包将赠与广东广播电视台的金牌广告主,从而形成整合式营销。第二,优朋普乐联合广东台等机构将在互联网电视平台上合作推出“正能量”频道的消息。

判断超融合存储优劣的几个原则初探(下篇)
两个值得一看的超融合案例 第三篇

判断方法 在本文所推荐的几个原则,是透过ServerSAN产品体系架构的分析,来判断和比较产品的优劣。除了技术分析之外,尽可能为大家提供一些简单的判断方法,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1)首先是通过块数据存取方法来判断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众所周知,ServerSAN主要处理块数据,以计算虚拟化、数据库等应用为主,更多涉及企业的OLTP业务应用,大多属于关键业务应用。对于这类业务应用而言,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至关重要。在满足了这些条件的前提下,性能将是最终决定因素,这也是产品之间来开差距的指标。【两个值得一看的超融合案例】

如果仅仅从现有应用着眼,会有用户对于性能的效率和能力不以为意,但从长远的发展眼光,块数据存取方法的不同,技术设计架构的差异,所表现出的能力会有较大的区分。 目前ServerSAN系统存取块数据,对于存储介质的访问存在直接和间接的访问方式的区分。所谓间接的访问方式,就是借助ext2、ext3、ext4或者ZFS等Linux的文件系统,来存储和管理块数据,或者利用对象存储系统将块数据以对象的方式存取。

这种数据访问方式实现起来相对简单,但它们无法针对块数据的特点,以及设备的特性进行性能优化,访问过程中需要对用户的块数据进行多次转换,比如将块数据传递给文件系统,由文件系统再将数据写入存储介质。这种多层次的传递会造成系统性能损耗。 用对象存储来实现块设备存储存在更多问题,因为对象存储中的对象通常是

Immutable(不可改变的),而且对象存储系统更加强调吞吐率,而块设备中的数据是在不停的被修改的,并且块设备更强调IOPS。因此,间接的访问存储介质的方式其性能很难达到最优。

与之相比,直接存储方式会自己实现一个适合块设备特性的精简文件系统,直接对磁盘裸设备(Raw Device)直接操作和控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充分利用磁盘设备的IOPS,从而达到系统硬件的极限。

既然存在这样的区分,因此对于用户来说,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能够识别出哪些才是专业的九段产品,避免业余九段浑水摸鱼。但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进行鉴别呢?

在此,个人给大家推荐的办法是:就看ServerSAN系统管理的存储介质上,是否安装了文件系统。如果存储介质上有文件系统,那么便是间接访问方式。这种鉴别方法未必100%准确,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

总之,用户对于系统存储介质的访问方式需要保持高度的重视。

(2)IO请求所经过的网络路径。 所谓IO请求路径,通常包括几个部分:接收外部

(如虚拟机的)IO请求、寻址即将外部IO请求转换为(ServerSAN)系统内部请求、将内部IO请求发至相应的存储节点以实现数据访问。 在一个ServerSAN系统中,通常会由客户端块设备驱动来负责接收外部IO请求,其处理方式亦寻址方式有多种:有些需要查询元数据库(Metadata Store,用于存放内部数据块的元数据,包括数据块在哪个存储节点上的信息);有的则利用Consistent Hashing的方法,直接计算出IO请求对应的内部存储地址,从而达到省略查询元数据库的目的。

此外,将内部请求发送到存储节点也有多种方式:以副本为3份的写请求为例,有的是将数据依次写入3个存储节点,如此就涉及3个网络跳转;也有的是将数据先写入主节点(Primary),再由主节点发给另外两个从节点,如此需要两个网络跳转。另外一种方式是同时广播给3个存储节点,如此只涉及一个网络跳转。

▲图1,拥有最长网络路径的系统

以Sheepdog Storage系统为例,一个IO请求需要通过QEMU block driver,Gateway,存储节点3个网络跳转,即网络路径为3。以Ceph为例,一个IO请求需要通过RBD(客户端驱动),主OSD(存储节点),从OSD共3个网络跳转,即网络路径为3。

▲图2,拥有最短网络路径的系统

目前为止,我们见到的分布式存储系统里最优的I/O路径为2:客户端驱动和存储节点;其中寻址功能被合并到客户端驱动,并且寻址不需要查询元数据库。客户端驱动直接广播到所有的存储节点上。

同样的,就像上篇文章提到,有没有一个判断ServerSAN系统I/O路径的简单方法呢? 不幸地是,我们很难通过一个系统的外部表象来判断这个系统的I/O路径是多少,是否最优?我也没有想出一个简单的方法。但就像判断直接和间接访问裸设备一样,判断系统的I/O路径对于判断系统的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两个值得一看的超融合案例】

尽管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但在实际的选型过程中,I/O路径应该成为一个考察的重点,用户应该要求供应商介绍其系统架构,以及外部I/O、内部I/O请求的方法,一旦我们得知系统不是内直接寻址或不是将数据一次性广播给所有的副本节点,我们就可以得出如此的判断:该系统的I/O路径极有可能不是极有可能最优的。

(3)系统可扩展性(High Scalability)和容错能力以及安全性 我们说到了裸设备访问方式,以及系统I/O路径的问题,应该说这是ServerSAN系统性能影响比较大的两个因素,用户在选型中,需要进行仔细地了解和考察。除了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之外,我认为系统可扩展性(High Scalability)和容错能力以及安全性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 对于系统的可扩展性首先要考察系统是否存在瓶颈。需要考察系统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组件(component):系统大部分请求(request)需要经过这个组件或由这个组件来处理,其特征是如果这个组件通常由一台或几台服务器构成,往往就存在着瓶颈的问题,比如SleepDog Storage系统中存在一个Cluster Manager,的组件,它的功能是用于监控数据节点上线/下线的变化,通常通过ZooKeeper来实现。对于ZooKeeper来说,其监控能力存在着上限,如1000个数据节点,如果这1000个数据节点里面,还有更小的单元的状态需要监控,如逻辑卷状态等,如此就会演变成为上万个连接数需要被管理,这就大大超过了ZooKeeper的可承受范围。在这种情况下, Cluster Manager就会成为了ServerSAN系统的瓶颈,导致系统扩展性不好。

ServerSAN系统的容错能力是指:在网络错误、服务器硬件失败的情况下,系统工作不受影响。因为当存储系统的节点数扩展一定的规模后(如1000个节点),同时系统承受了一定量的用户请求,节点上线下线、网络断线连线、磁盘出错(企业硬盘的错误率在3%左右)的情况就会很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系统的容错能力弱,整个系统就将忙于数据迁移和恢复,正常的客户数据请求的处理会受到影响。

一般而言,在客户的IO请求路径上(比如寻址方式)使用Consistent Hashing、DHT(Distributed Hash Table)或者类似的算法,如Ceph的CRUSH算法,都会导致系统的容错能力弱。这是因为此类算法会在系统的节点或硬盘上线下线时,动态迁移大量数据。 优秀的ServerSAN系统可以通过日志的方式,将节点或硬盘在下线期间的数据记录下来,等它们上线后,只复制缺失的数据而避免拷贝所有的数据。

在这里,我们同样需要一个简单的判断的方法。我个人的推荐是,可以通过观察系统是否存在一个中央控制单元,或中央监控单元或中央元数据库;I/O寻址算法是否使用了DHT或类似的算法。来简单判断系统容错能力好坏。

最后,需要说说数据安全性。

我们知道:数据安全性、数据一致性(Data Consistency)和系统性能三者互斥的,即一个系统很难同时达到高数据安全性、强数据一致性和高IOPS的系统。以异地容灾为例,在ServerSAN系统中其方法是将一份数据复制到两个或多个副本到异地数据中心,如此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但如此一来,该系统数据一致性和系统性能就有可能会受到影响。

不论是同步复制还是异步复制,这样的影响都是存在的。

首先是同步数据复制,是在系统成功响应客户的写请求之前,数据被复制到至少两个数据中心,如果是异地数据中心则对于网络带宽、延时都有很高的要求,否则将导致系统的性能及其低下。但保持异地数据中心的高网络带宽和低延迟,成本会是非常高的。不得已,就会采用异步方式,即在一个数据中心的写请求一旦成功写入本地的数据中心即可返回,系统可以在后台将这部分写复制到另外的一个数据中心去。非常显然,异步方式会导致两个中心的数据存在不一致性。

也正是因为如此,好的解决方案应该采用两地三中心的方式。这也是我个人推荐的方式。 总之,分布式存储技术还处于快速的发展之中,技术并不断突破和创新。但总体来说,优秀的分布式系统已经比较成熟,已经能够满足用户业务应用的需要,与传统磁盘阵列相比,分布式存储的优势毋庸置疑。用户可以结合实际应用的需要大胆尝试和选用分布式存储系统。

无论在全球还是国内市场,互联网企业的成功实践其实已经印证了这一点,分布式存储已经到了成熟应用的阶段。但是与此同时,分布式存储市场毕竟年轻,特别是市场鱼龙混杂,这无疑增加了用户的风险。

案例分析:国外知名报纸报网融合现状及其启示
两个值得一看的超融合案例 第四篇

案例分析:国外知名报纸报网融合现状及其启示

2009年07月15日 10:45:28 来源:慧聪

【Email推【字号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 荐:

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报业发展的第一议题。数字传媒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世界性的,传统媒体要积极应对。无论是报纸还是互联网等其他新兴媒体,核心目的都是传播信息。实际上,传统媒体一直是网络新闻的主要内容供应商,报网融合是最好出路——让网络服务于报纸,让网络吸引读者阅读报纸。报纸应该成为网站的“活招牌”和“导航站”,而网站也应天然地成为报纸电子化、视觉化的物理延伸,以实现传统传媒和新媒体的相互延伸、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公司一直将数字化作为一项未来发展战略,坚持“网络是成功的平台”理念,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业务的开发与应用放在重要位置。公司总裁小苏兹贝格强调,纽约时报向受众出售的并不是报纸,而是新闻,是信息和知识,纽约时报要做“内容供应者”的领袖;纽约时报的长期竞争对手不是同行中的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而是微软和时代华纳。 纽约时报从1996年开始经营网络,其网站点击率一直居美国报纸网站之首,多次被评为“全美最佳报纸网络版”。纽约时报还积极与其他网站合作,将主报新闻打包出售,目前是谷歌网站最大的内容提供商之一。几年前,纽约时报推出了数字化报纸,让远在其他国家的订户得以在网络上下载甚至打印与实际报纸相同的版本,使之可以与纽约读者同时阅读到当天完整版的纽约时报。但此举仍在实验阶段,其商业价值有待观察。

为促进报网互动,纽约时报做了许多探索,如以主报上的内容为基础,为3~12年级的学生编写课外学习资料、设计课程和休闲娱乐活动,使纽约时报的内容更加融入家庭日常生活,此举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欢迎。纽约时报在促进报网互动上的另一成功经验是,让广告客户在印刷版和网络版上享有同样的宣传推广机会,凡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的客户,在网上登广告就可以享受折扣。现在纽约时报网络版的广告有25%是来自印刷版的广告,此举促使印刷版的发行上升。

面对电子媒体的挑战,纽约时报公司将报纸和网站编采队伍合二为一,要求所有记者既要给报纸供稿,又要会做视频报道、及时上网发布消息,让公司内部资源共享。1999年,该报网站遇到挫折,公司认识到不能用办印刷媒体的思维来办新媒体,于是对网站的组织结构、财务和产品进行改革,将网络版的运作与印刷版完全分开,实行独立核算、独立经营,两年后扭亏为盈,该报网站已成为全美最佳报纸网站。

华尔街日报

自1996年创建以来,华尔街日报网站像华尔街日报一样赢得了商业成功和极高的专业评价。当很多报纸的网站还只是报纸的电子版,还在挣扎着尝试各种赢利模式的时候,华尔街日报及其网站就已经彼此嵌入了。华尔街日报网络版除了涵盖华尔街日报所有版面的全部内容外,还有来自其他道琼斯产品资源的新闻报道和专栏文章。全球1600多名采编人员每天提供1000多篇稿件支持着华尔街日报的网络版,严肃、独立、独家的内容,保证网络版用户始终对其保持高度忠诚。尤其是在2007年“瘦身”后,华尔街日报大大增强了与网络版的互动。华尔街日报欧洲版主编曾对报纸“瘦身”作出解释说:“瘦报”版是为了给时间紧迫的精英级读者一个快速阅读的可能,同时创造出一个紧密结合其网络版的新型报纸。这在表面上看是考虑到读者的需要,实际上是把读者吸引到其网络版上。网站的服务功能明显,网站用户不但在美国东部时间零点能获知当天报纸全部文章的标题及部分文章全文,还能在东部时间7点获得浏览全部文章和下载PDF版的机会,比报纸上摊的时间更早,而报纸读者却只能浏览网站上少数几篇免费文章.

华尔街日报已经开辟出一条报纸与自营网站商业运作良性结合的路径,如今已是全球付费用户最多的网站和最成功的网上收费刊物,网站月平均访问量逾2000万。提高报纸网络版的点击率可增加网络经济收益,这是对报纸收益的分担和补偿。在华尔街日报的导读栏中,用图片直观地提示每个栏目的网络版链接,报纸上看到是“精简本”的报道,而在网络版上可以找到更详尽、更完整的版本。例如报纸“投资理财”版的部分金融数据,也在网络版上免费公布。 金融时报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英国的报业一点也没比美国落伍。早在10年前金融时报就意识到网络是媒体的未来,大力发展网站不会降低报纸的销售,所以不断更新网站新闻,但其深度分析报道还是放在报纸上。为节约开支,金融时报将所有编采人员重新整合,要求编辑记者既为报纸也为网站写稿编稿。报网人员一视同仁,享受同等薪酬和待遇,其网站技术支持人员只有20多人,而且他们还同时为全报社服务。这使得采编工作方式更加灵活、新闻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新闻生产力释放出最大能量。

金融时报在报网互动上还采用“网络+报纸”的捆绑销售模式,在亚洲市场,60%的客户选择这种方式。2001年,金融时报率先进行了手机报尝试,现在手机报在欧洲地区已占据重要位置。目前,金融时报正与欧洲一家大型移动通信运营商建立合作机制,准备大力发展手机新闻业务。金融时报重视网站与报纸读者的互动,通过网站了解读者的阅读爱好,将信息反馈给报纸,改变报纸单向传播的先天性不足,促进报纸做到有的放矢。另外,金融时报网络版是收费的,除要闻、个人理财和投资方面的新闻外,注册用户每月可免费阅读30篇文章,超出就要交一定的费用。收费标准分两档,一年交75英镑就可以查看该报5年前的资料,交195英镑则可以进入该报网站查看全世界1.8万家上市公司的信息库和500多家报纸的旧闻。目前其网站注册用户已经有1700多万,网站现已成为报社比较重要且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对促进主报发行也很有帮助。另外,网站还着力开拓网络视频,其中“专家论坛”栏目就通过视频直播,收视率不俗。

每日电讯报

每日电讯报于近几年强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力图在报纸的数字化时代夺取更多和更年轻的读者。今年《英国新闻评论》(春季号)报道了其迁到了维多利亚中心后,报网互动互融的办公情景:抛弃过去老气横秋的机关式的办公室,改用大平台来办公,“在那里,每日电讯报的布局是一个中心式的,一个圆形的桌子为它的编辑和11个部门的主编而准备,如本地新

闻、体育与财经新闻”。他们把网站的编辑全部调过来,与报纸的编辑们在一起工作,“每一个部门都围着那个中心,他们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不仅做报纸,也做网站、无线下载、视频、其他交互式内容”。目的是推行“一个内容三个介质”(一拖三,报纸、网站、短信)的联合工作模式。

每日电讯报现在实现了全天候的运转。每天清晨,印刷版开始投递到用户手中(发行91万份,在英国报纸发行量中排第一);下午,其网站上发行主要针对青少年的在线下午报,用户可以自己打印,也可以在线阅读。每日电讯报的网站也即时更新。早晨版是时政等严肃新闻为主,中午版就是以体育和文化为主的轻松内容,晚上则会强化娱乐新闻的播放,实现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闻信息整合与形态转换的有益实践。

日本经济新闻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上的内容只用主报文章、网站记者采访的新闻和时事通讯社的消息,其他渠道的外来信息一律不用,而主报通常也只有1/3的文章上网,想看全文就得买报纸。由于日本经济新闻在日本的特殊地位,此举对报纸发行起了促进作用。此外,日本经济新闻网站开设的三个数据库都办得很成功,其中NEEDS收录了500多万条报刊政府统计、企业年报等经济数据。“日经Telecom21”网站是日本国内数据库检索服务的开创者。其数据库现拥有180多万个企业用户,年销售额约达250亿日元。2008年1月起,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三报历史上首次合作共建一个网站,联合开展网络信息服务业务,读者可在三家合建的网站上阅读、比较各报新闻,也可以从联合网站切换到各报的网站。此举不仅提高了各报在网络中的影响力,也提高了各报网站的吸引力。

启示:报纸网站持续赢利需找到核心表述力

对报纸而言,加快启动有效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无疑是赢得媒体竞争主动权的一个有效途径。综观以上几家国外知名报纸的报网融合情况,可以发现,网络要成为报纸新的发展支点和赢利点,并实现持续赢利,必须找到其核心表述力。

核心表述力,就是传播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闻传播活动中采访的前瞻性、编辑策划的感应力,以及媒体在受众中影响力的综合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新闻传播的表达能力和受众接受信息的效力。报纸新闻网站的核心表述力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报道内容紧扣现实,集纳相关信息,能角度多样、内容丰富、层次鲜明地对一个问题进行报道,对受众有所裨益。二是报道形式遵循常识,突破常规。报纸由于版面空间有限,其呈现方式相对有限,但网络技术的多样性使得新闻的表述具有多种手段,其超链接技术使信息呈现网状结构,为受众提供除传统媒体以外的更多选择渠道,还能通过内容设置影响受众的接受与认知。 传媒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内容为王”。我们可以更多更方便地根据信息内容传播的需要来选择和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媒介。如果读者希望看到报纸形式的,就将内容放在纸上;如果读者希望看到网络形式的,就将内容放在网站上;如果读者希望随时看到,就将内容发到手机或其他形式的终端上。总之,读者喜欢什么形式,就尽力以那种形式呈现和传播,从而使新闻信息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寻求报纸网站核心表述力,就要让报纸与其网站相互紧密嵌入,让报纸与网络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融合:报纸尽量刊发深度报道,报纸稿件末尾都有指向网络版的链接路径;编辑把记者发回的文字稿件、图像,甚至音频、视频等内容第一时间“链接”到网络上,每个记者还可在网上开设新闻博客,写下在采访中遇到的故事,实时发布

事件进展情况,真正做到报网互相补充和联动。

浅谈中国超融合架构市场发展趋势
两个值得一看的超融合案例 第五篇

浅谈中国超融合架构市场发展趋势

云计算、移动应用、社交媒体、商业与大数据分析、社群网站、物联网等新兴经济体正在以“互联网+”时代为载体,实现迅速地发展与突破。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为了保持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断地寻求开拓与创新,因而,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数据的价值也开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意识到。由此,数据的安全与保护已然成为中国用户寻求企业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除此之外,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用户对于IT高弹性的横向扩展能力,以及对业务的响应速度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传统的数据中心部署管理成本过高,已无法满足当前用户的需求。因而,在当前“新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下,对传统数据中心的重新评估,也就为企业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超融合架构是标准X86服务器和存储软件之间的完美结合。不同于融合架构的将计算、存储、网络和服务器虚拟化等资源和技术融合在一起,超融合架构所能够实现的是将构成传统IT基础架构的多个构成部分实现无缝衔接(其中不仅包括计算、存储、网络和服务器虚拟化等基本组件,还包括备份软件、快照技术、重复数据删除、在线数据压缩和广域网链路优化等)。简单来说,它就是由多个独立的服务器自带直连存储(DAS)组成的一个存储资源池,DAS之间实现高速互联,最终可以通过软件实现统一管理。

那么,对于这样一款新兴的架构,中国市场对于它的接受力度又有多大呢?根据中桥调研2015年6月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图1),40.7%的中国用户表示会在未来24个月内考虑部署超融合架构,与此同时,7.9%的用户已经完成超融合架构的部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接近半数的中国用户对超融合架构持有接受和肯定的态度。然而,另外一半的用户中,30.6%表示不知道超融合架构,20.8%则明确表示不会考虑部署超融合架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超融合架构在中国市场上仍然处于新生状态,当前软件厂商与服务器厂商之间相分离的状况,

是导致超融合架构在中国市场上接受力度差的主要原因。因而,充分发挥融合架构的成本优势,增加功能的可选择性,寻求与服务器厂商的合作,提高竞争意识将有助于超融合架构在中国市场上更加持续与快速的发展。

图1.中国市场对超融合架构的接受力度

数据来源:中桥调研咨询,2015年6月

接下来,就超融合架构最主要的优势,中桥调研最新的数据显示(图2),中国用户认为超融合架构最主要的前三大优势分别为:易于部署管理(46.5%)、高可扩展(17.4%)和经济(14.1%)。超融合架构以软件为基础,提高IT横向扩展能力的同时,用户的部署和使用也变得更加便捷,用户只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增加容量和计算模块,实现容量和性能的按需增加,无需任何手动配置就可完成对,包括计算、存储、网络、服务器虚拟化、备份软件、快照技术、重复数据删除、在线数据压缩等一系列组件在内的集中统一管理,从而大大提升了用户的管理和使用的便捷度和横向可扩展的能力。除此之外,存储软件和服务独立于硬件,有助于降低用户的部署成本,与此同时,在高度融合的环境下,存储变得日趋简单,从而也

就降低了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使用成本,提升了业务效率。

图2. 超融合架构的主要优势

数据来源:中桥调研咨询,2015年6月

综上所述,中国用户对超融合架构的市场接受力度与日俱增,由此而带来的易管理性、高可扩展性和经济性,也足以满足中国用户对业务创新发展的需求。因而,随着服务器厂商与软件厂商之间的结合,超融合架构在中国市场上的部署力度将大大提升。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751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