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软件设计师】
软件开发项目投资计划书
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较快,产业规模增速迅猛。2009年软件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是所有行业里面唯一增长20%以上的产业。2007年软件收入5834.3亿。2007年的前五年,平均的增速接近40%,07年的速度与五年前相比增加了五倍多。企业数14373家,平均增速是25%,07年较02年增长了3倍。从业人员达到152.9万。到了2009年,我国软件产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9513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比上年低4.2个百分点,是2000年的16倍;软件出口196亿美元,是2000年的49倍。面对金融危机,虽然软件产业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增长水平依然强劲。
第一部分 摘要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简介
三、项目竞争优势
四、融资与财务说明
第二部分 软件开发行业市场分析
一、软件开发行业发展现状
二、目标市场分析
三、竞争对手分析
四、小结
第三部分 公司介绍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组织架构
三、管理团队介绍
第四部分 产品介绍
一、产品介绍
二、产品的新颖性/先进性/独特性
三、产品的竞争优势
第五部分 研究与开发
一、已有的技术成果及技术水平
二、研发能力
三、研发规划
第六部分 产品制造
一、生产方式
二、生产设备
三、成本控制
第七部分 市场营销
一、企业发展规划
二、营销战略
三、市场推广方式
第八部分 融资说明
一、资金需求及使用规划
(一)项目总投资
(二)固定资产投资(土地费用、土建工程、淀粉糖装饰、设备、预备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建设期利息)
(三)流动资金
二、资金筹集方式
三、投资者权利
四、资金退出方式
第九部分 财务分析与预测
一、基本财务数据假设
二、销售收入预测与成本费用估算
三、盈利能力分析
1、损益和利润分配表
2、现金流量表
3、计算相关财务指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
四、敏感性分析
五、盈亏平衡分析
六、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部分 风险分析
一、风险因素
二、风险控制措施
软件开发计划书
项目名称:图书管理系统
参与人员:邹浩 王莹 卢珊珊 侯迪
张旭 印万涛 刘啸虎 张竣铭
目 录
1引言 ---------------------------------------------------------------- - 4 -
1.1编写目的 ---------------------------------------------------- - 4 -
1.2背景 ---------------------------------------------------------- - 4 -
1.3定义 ---------------------------------------------------------- - 6 -
1.4参考资料 ---------------------------------------------------- - 6 -
1.5 系统动机 --------------------------------------------------- - 7 -
1.6标准、条件和约定 ---------------------------------------- - 7 -
1.7编写文档的WBS ----------------------------------------- - 8 -
2项目概述 --------------------------------------------------------- - 10 -
2.1工作内容 --------------------------------------------------- - 11 -
2.2主要参加人员 --------------------------------------------- - 11 -
2.3产品及成果 ------------------------------------------------ - 13 -
2.3.1程序 --------------------------------------------------- - 13 -
2.3.2文件 --------------------------------------------------- - 13 -
2.3.3服务 --------------------------------------------------- - 13 -
2.3.4非移交产品 ----------------------------------------- - 14 -
2.4验收标准 -------------------------------------------------- - 15 -
2.4.1代码的验收 ----------------------------------------- - 15 -
2.4.2 文档验收 -------------------------------------------- - 16 -
2.4.3 服务验收 -------------------------------------------- - 16 -
2.5完成项目的最迟期限 ----------------------------------- - 16 -
2.6本计划的审查者与批准者 ----------------------------- - 16 -
3实施总计划 ------------------------------------------------------ - 17 -
3.1开发过程 --------------------------------------------------- - 17 -
3.1.1 需求分析 -------------------------------------------- - 17 -
3.1.2 系统设计 -------------------------------------------- - 17 -
3.1.3 编码及测试阶段 ----------------------------------- - 17 -
3.1.4 文档、产品部署 ----------------------------------- - 18 -
3.1.5 项目总结 -------------------------------------------- - 18 -
3.2工作任务的分解 ------------------------------------------ - 19 -
3.3接口人员 --------------------------------------------------- - 20 -
3.4进度 --------------------------------------------------------- - 20 -
3.5预算 --------------------------------------------------------- - 22 -
3.6关键问题 --------------------------------------------------- - 22 -【软件研发在华投资计划】
4支持条件 --------------------------------------------------------- - 24 -
4.1计算机系统支持 ------------------------------------------ - 24 -
4.2需要用户承担的工作 ------------------------------------ - 26 -
4.3需由外单位提供的条件 --------------------------------- - 26 -
5专题计划要点 --------------------------------------------------- - 27 -
5.1开发人员培训计划 -------------------------------------- - 27 -
5.2 测试计划 ------------------------------------------------- - 28 -
5.3 质量保证计划 ------------------------------------------- - 28 -
5.4 人员配置计划 ------------------------------------------- - 28 -
5.5 客户培训计划 ------------------------------------------- - 28 -
5.6 安全保密计划 ------------------------------------------- - 29 -
5.7 合同计划 ------------------------------------------------- - 29 -
1引言
1.1编写目的
为了保证项目团队按时保质地完成项目目标,便于项目
团队成员更好地了解项目情况,使项目工作开展的各个过程合理有序,有必要以文件化的形式,把对于在项目生命周期内的工作任务范围、各项工作的任务分解、项目团队组织结构、各团队成员的工作责任、团队内外沟通协作方式、开发进度、经费预算、项目内外环境条件、风险对策等内容以书面的方式描述出来,作为项目团队成员以及项目干系人之间的共识与约定,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所有项目活动的行动基
础,项目团队开展和检查项目工作的依据。
本项目开发计划用于从总体上指导图书管理系统项目
顺利进行并最终得到通过评审的项目产品。本项目开发计划面向项目组全体成员。
1.2背景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管理系统是由沈阳师范大学委托我
们开发的大型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包括读者信息管理,书籍信息管理,借阅信息管理,管理者信息管理等功能。项目周期为六个月,项目背景规划如表1.1所示。
表1.1 项目背景规划
软件开发项目创业计划书
目录
1.1. 公司 ........................................................ 5
1.2. 市场 ........................................................ 5
1.3. 投资与财务 .................................................. 6
1.4. 组织与人力资源 .............................................. 7 1. 执行总结 ...................................................... 5
2. 项目背景 ...................................................... 8
2.1. 产业背景 .................................................... 8
2.2. 产品概述 .................................................... 9
2.2.1. Ad软件优点和前景 ........................................ 9
2.2.2. 小型企业CRM应用系统优点和前景 ........................... 9
2.2.3. 软件产品项目开发前景 .................................... 10
2.3. 产品开发团队优势 ........................................... 10
3. 市场机会 ..................................................... 12
3.1. 市场特征 ................................................... 12
3.1.1. 概述 .................................................... 12
3.1.2. 购买决策过程 ............................................ 14
3.2. 市场分析 ................................................... 14
3.2.1. Ad软件市场分析(网络广告的市场) ....................... 14
3.2.2. 小型企业CRM应用系统市场分析 ............................ 16
3.2.3. 软件产品项目市场分析 .................................... 16
3.3. 销售渠道分析 ............................................... 17
3.4. 市场容量 ................................................... 17
3.4.1. 市场容量 ................................................ 17
3.4.2. 趋势分析与预测 .......................................... 18
4. 公司战略 ..................................................... 20
4.1. 公司概述 ................................................... 20
4.2. 总体战略 ................................................... 20
4.2.1. 公司使命 ................................................ 20
4.2.2. 公司宗旨 ................................................ 20
4.3. 发展战略 ................................................... 21
4.3.1. 初期(1—3年) ........................................... 21
4.3.2. 中期(4—6年) ......................................... 21
4.3.3. 长期(7—10年) ........................................ 21
5. 市场营销 ..................................................... 22
5.2. 产品(Product) ............................................ 22
5.2.1. 产品 .................................................... 22【软件研发在华投资计划】
5.2.2. 包装 .................................................... 23
5.2.3. 服务 .................................................... 23
5.2.4. 品牌 .................................................... 23
5.3. 销售渠道(Place) .......................................... 23
5.4. 推广策略(Promotion) ...................................... 24
5.4.1. 宣传 .................................................... 24
5.4.2. 公关(Public Relation) ................................. 24
5.5. 市场开发与进入 ............................................. 24
6. 项目开发管理 ................................................. 25
6.1. 项目开发要求 ............................................... 25
6.2. 公司地址选择 ............................................... 25
6.3. 项目进度 ................................................... 25
6.4. 软件开发周期流程 ........................................... 26
7、 投资分析 ..................................................... 27
7.1 股本结构与规模 ............................................... 27
7.2 资金用途 ..................................................... 27
7.3 投资收益分析与风险分析 ....................................... 28
7.3.1.投资净现值 ............................................... 29
7.3.2.投资回收期 ............................................... 29
7.3.3.内含报酬率 ............................................... 29
7.3.4 现值指数法 ............................................... 29
8、 财务分析 ..................................................... 30
8.1 销售预算 ..................................................... 30
8.1.1 第一年销售预算 ........................................... 30
8.1.2营业收入预算 ............................................. 31
8.1.3预计现金收入 ............................................. 31
8.2 营业成本预算 ................................................. 32
8.2.1管理费用预算 ............................................. 32
8.2.2营业税金及附加 ........................................... 33
8.3 主要财务报表 ................................................. 33
8.3.1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 33
8.3.2 现金流量表 ............................................... 34
8.3.3 资产负债表 ............................................... 36
8.4 财务报表分析 ................................................. 38
8.4.2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 38
9、 管理体系 ..................................................... 41
9.1. 公司性质: 有限责任公司 ................................... 41
9.1.1.组织形式 ................................................ 41
9.2.
9.3. 部门职责 ................................................. 42 创新机制 ................................................. 42
10. 机遇与风险 ................................................... 43
10.1. 机遇 ..................................................... 43
10.2. 外部风险 ................................................. 43
10.3. 内部风险 ................................................. 44
10.4. 解决方案 ................................................. 44
附 录 ......................................................... 44
1 市场调查和定性分析 ........................................... 44
1.1 调查目的: ............................................... 44
1.2 调查方法: ............................................... 44
1.3 样本分布 ................................................. 45
1.4 市场走势预测 ............................................. 45 财务附表 ..................................................... 45 2
公司创始人简历 ................................................... 52
——The end—— .................................................. 59
1. 执行总结
1.1. 公司
瑞斯特朗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筹备中的公司,它拥有完整的开发团队、管理团队,致力于新型电子商务应用、互联网广告应用的研究与开发。以参与者的身份,引导电子商务市场、以及网络广告市场的规范化。公司定位于高科技企业,开发产品主要以软件为主,实行网络销售,同时也参与各种项目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公司遵循用户至上的宗旨,研发符合广大用户需求的产品,在其他同类产品尚未登录市场、或尚未形成规模之前,在互联网软件商业领域中占领一席之地,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软件产业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网民数量自2000年1月的890万,2002年1月的3370万,2004年1月的7950万,到2007年1月的1.37亿,2008年1月的2.98亿。首次超过国民总数10%,位列美国之后总规模的第二位。巨大的需求市场拉动巨大的产业: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十年间从数十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近4000亿元,从“软件小国”成为“软件大国”,并开始向美国印度等“软件强国”目标努力。因此瑞斯特朗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有着巨大的市场。
公司注重短期目标与长远战略的结合,中长期目标将逐步拓宽产品领域,涉足网络广告、网络销售、信息咨询服务、应用软件开发等领域,形成以软件产业为核心的专业化经营集团公司。
1.2. 市场
网络广告市场:
网络广告超越杂志广告收入,跻身为主流广告媒体。在对妮维雅品牌的网络传播综合效果评测后发现,品牌认知度提升了23.4%,品牌美誉度提高39.6%,品牌使用率更是跃升51.4%。
目前,我国网络广告主要以静态页面、flash、高亮字体、视频等模式为主,广告布局以嵌入页面和浮动窗口为主。广告待浏览器完全载入页面后方可查看,Ad软件以改变传统广告查看模式,以新型的插入方式进行广告播放,极大的满足商家对广告的宣传需求,提高了互联网广告利用空间。
小型CRM应用市场:
CRM应用从2000年进入中国市场,主要被电信、金融、高科技等大型企业所采用,经过8年的发展,中高端和低端CRM应用加速分化。但目前的CRM提供商产品庞大,即使是中低端的CRM应用产品仍然是价格昂贵、功能复杂,对于没有成千上万客户的小公司来说,如何规划CRM应用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此,很多的小型企业仍然难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CRM软件。本公司将会充分细化CRM理念,灵活运用该理念打造符合小型商家的自身发展需求的CRM产品。这种产品能够为商家提供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服务管
app软件开发项目商业计划书
国统报告网(即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司)拥有10余年项目商业计划书撰写经验(注:与项目可行性报告同期开展的业务板块),拥有一批高素质编写团队,为各界客户提供实效的材料支持。
撰写商业计划书的七项基本内容
一、项目简介
二、产品/服务
三、开发市场
四、竞争对手
五、团队成员
六、收入
七、财务计划
商业策划书用途
1、沟通工具
2、管理工具
3、承诺工具
相关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产业分析报告
项目立项可行性报告
资金申请可行性报告【软件研发在华投资计划】
市场研究预测报告
专项调查报告
市场投资前景报告
市场行情监测报告
竞争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上下游产业链研究报告
投融资可行性报告
由于商业计划书(项目可行性报告)属于订制报告,以下报告目录仅供参考,成稿目录可能根据客户需求和行业分类有所变化。
商业计划书基本框架:
第一章 摘要
第二章 市场分析
第三章 公司介绍
第四章 产品介绍
第五章 研究与开发
第六章 产品制造
第七章 市场营销
第八章 融资说明
第九章 财务分析与预测
第十章 风险分析
商业计划书分项说明:
第一章 摘要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简介
三、项目竞争优势
四、融资与财务说明
第二章 市场分析
一、行业发展现状
二、目标市场分析
三、竞争对手分析
四、小结
第三章 公司介绍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组织架构
三、管理团队介绍
第四章 产品介绍
一、产品介绍
二、产品的新颖性/先进性/独特性
三、产品的竞争优势
第五章 研究与开发
一、已有的技术成果及技术水平
二、研发能力
三、研发规划
第六章 产品制造
一、生产方式
二、生产设备
三、成本控制
第七章 市场营销
一、企业发展规划
二、营销战略
三、市场推广方式
第八章 融资说明
一、资金需求及使用规划
(一)项目总投资
(二)固定资产投资(土地费用、土建工程、设备、预备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建设期利息)
(三)流动资金
二、资金筹集方式
三、投资者权利
四、资金退出方式
第九章 财务分析与预测
一、基本财务数据假设
二、销售收入预测与成本费用估算
三、盈利能力分析
1、损益和利润分配表
2、现金流量表
3、计算相关财务指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
四、敏感性分析
五、盈亏平衡分析
六、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章 风险分析
一、风险因素
二、风险控制措施
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制度 QG/JL 060502-2014
(A/0)
软件开发项目建议书
备注:可附其他说明文件及材料。
第1篇:项目验收报告
目录
第一章项目竣工报告…………………………………………………1
一、工程竣工总结…………………………………………………………………………。1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项目建设依据
(三)项目工程简介
(四)项目实施情况
(五)环保、消防、安全验收情况
(六)项目档案资料管理
(七)工程结算、竣工决算审计
二、建筑安装质量评定………………………………………………………………………10
(一)建筑工程质量评定
(二)设备安装及试车情况
第二章项目技术总结…………………………………………………14
一、项目技术总结……………………………………………………………………………14
(一)产品升级换代及新产品开发情况
(二)本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专利情况
(三)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变化情况
(四)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情况
二、设计文件规定的各项技术、工艺、设备、经济指标的验证考核结论………………22
(一)产品技术指标的验证考核结论
(二)工艺和设备指标的考核结论
(三)经济指标的考核结论
第三章项目推广示范作用……………………………………………25
一、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并带动行业发展…………………………………………………25
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支持………………………………………26
三、替代进口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27
四、完善产业链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8
第四章产品应用报告………………………………………………。30
一、产品应用领域…………………………………………………………………………30
二、产品应用报告…………………………………………………………………………。32
第五章财务决算报告…………………………………………………61
一、项目基本情况…………………………………………………………………………。61
二、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61
三、项目资金使用范围及资金结余………………………………………………………。61
四、项目经济指标完成情况………………………………………………………………。61
五、执行财经纪律及资金管理情况………………………………………………………。61
六、项目财务决算表………………………………………………………………………。63
第六章效益分析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78
一、经济效益分析…………………………………………………………………………。78
二、社会效益分析…………………………………………………………………………。78
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80
第七章项目审计报告…………………………………………………98
第八章工程竣工图纸………………………………………………112
一、厂房装修改造竣工图
二、生产线竣工图
附件部分:
附件一:项目批文……………………………………………………………………………121
1、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改办高技2015134号文件《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2015年光电子新型元器件专项有关项目进一步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的通知》
2、国家发改委发改高技20151939号文件《国家发改委关于陕西群力无线电器材厂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3、省发改委陕计高技20151141号文件《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陕西群力无线电器材厂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通知》
附件二:建筑安装工程竣工验收材料………………………………………………………130
1、建筑工程审计报告
2、工程质量监督报告
3、工程竣工总结
4、设备安装试车验收报告
附件三:消防安全验收材料………………………………………………………………173
1、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的批复
2、安全验收评价报告评审组意见
3、消防复查意见书
4、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附件四:环境保护
验收材料…………………………………………………………………254
1、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批复
2、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
3、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
附件五:购置新增工艺设备仪表明细表……………………………………………………306
附件六:项目招投标材料……………………………………………………………………312
1、厂房装修改造工程招投标资料
2、设备购置招投标资料
附件七:项目代表产品鉴定合格证书………………………………………………………426
附件八: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专利证书…………………………………………430
第一章项目竣工报告
一、项目工程竣工总结
(一)企业基本情况
陕西群力电工有限责任公司(原陕西群力无线电器材厂)是国有中型企业,始建于1958年,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群力路1号,属电子元器件行业,是“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工程项目补充配套的再建项目之一,是我国第一个研制开发和生产制造控制继电器的专业骨干企业,是我国尖端重点工程配套高可靠继电器的重点专业工厂。公司占地面积28、5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现有员工143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18人,中、高级职称280余人。
公司建厂50余年以来,积极致力于电子元器件技术的研究和产品的开发,控制继电器是工厂的主导产品。工厂现有300余个型号品种,2000余种规格的控制继电器产品,年产军民用各类控制继电器、电磁铁及汽车电子零部件等产品3000余万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核武器、舰艇、通信、战车、火炮控制、继电保护、仪器仪表和家用电器等领域,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工厂研发生产的“宝成牌”继电器是省、市名牌产品。
我公司拥有国内第一条有高可靠密封继电器军标生产线,拥有国内同行业最多的产品种类和产品线,有较为完善的生产、检测、试验装备和技术,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设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三年来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见下表:
(二)项目建设依据
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了发改办高技2015134号文件《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2015年光电子新型元器件专项有关项目进一步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的通知》,批准陕西群力无线电器材厂上报的“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列入2015年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规划,正式立项。
2015年11月,国防发改委下发了发改高技20151939号文件《国家发改委关于陕西群力无线电器材厂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批准陕西群力无线电器材厂承担的“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5年12月,省发改委陕计高技20151141号文件《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陕西群力无线电器材厂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通知》,并同意该项目实施。
(三)项目工程简介
发改高技20151939号文件“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批复主要建设内容是采用自主研发技术,在企业现有基础上,对模具加工、冲压、绕线、热处理、注塑、装配等工序进行改造,新增工艺设备、仪表252台。改造现有厂房面积2148平方米,对原有厂房进行恢复性净化改造,并对相关建筑及配套压缩空气、净化、制冷等动力系统进行改造。
该项目批复总投资465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005万元(含外汇85万美元),铺底流动资金650万元。项目资本金3655万元。资金来源为国家投资400万元,地方配套350万元,中国银行贷款1000万元,企业自筹2905万元。
项目建成达产形成年产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50万只的生产能力。项目建设期1年。
(四)项目实施情况
1、项目实施过程
本项目的实施过程大体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厂房适应性改造;
第二阶段为设备调研及采购安装;
第三阶段为人员培训和试运行;
第四阶段为正式投产。
项目批复后,由于2015至2015年台海局势和国际局势紧张,我公司产品为武器装备的配套需求量巨大,作为政治任务我公司动员所有资源超负荷运行来保障军工生产任务,因此2015年当年未能开工建设。2015年因军品配套需求量略减,我公司利用任务间歇时间进行厂房适应性改造,为了尽可能减小对生产任务的影响,我公司采取各厂房轮换施工的方式,因此施工建设期延长。项目建设期间,因军工任务量大和密封继电器主要原材料银、铜、金等有色金属和贵金属价格涨幅较大,以及雪灾和地震对项目的实施进度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2015年“5、12”地震的影响最大。由于我公司所处的宝鸡市陈仓区属于重灾区,本项目产品装配厂房之一的29#厂房受损严重,为保证项目建设效果,我公司2015年开始对29#厂房重新进行了修缮。由于本项目较原批复建设期已经拖期,但项目产品技术是成熟技术,本次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对原生产线的补充和扩大生产规模,所以本项目采取边建设边生产的方式。截止2015年本项目投入试运行以来,我公司已累计生产本项目产品约300万只,销售收入累计达到1亿元左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5年,本项目先后完成了“三同时”单项验收和财务审计,目前已经正式投入生产,建立起了完整的研制、生产和检验、试验技术平台,大幅提升了我公司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研制生产能力,实现了我公司的产品结构调整,达到了本项目的预期目标。
2、项目开工及竣工投产日期
本项目2015年开工建设,2015年主要建设内容基本建设完毕,2015年元月投入正式生产,目前生产状态平稳,项目建设达到了预期目标。
3、实际完成投资情况(包括设备、土建等投资数)
本项目自2015年2月开工建设,按照批复的建设内容对1#、2#、70#、29#厂房进行净化改造,恢复性加固、修复、装修后予以利用,并对厂房的压缩空气、净化、制冷等动力系统和供电网络做适当调整,满足扩大生产能力的需求。2015年元月,1#、2#、70#主体厂房装修改造和相关配套设施改造工程陆续完工,经陕西中庆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和西安长兴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对装修改造工程进行了结算审核,该项目建筑和安装工程合计完成投资661万元。
工程建设情况详见附件2:审计报告(陕中庆审基字2015第053号、长会审基字2015第003号)。
为确保项目完成生产大纲规定任务,工厂按照批复的内容对模具加工、冲压、绕线、热处理、注塑、装配等工序进行改造,补充在线检测、筛选试验仪器设备252台套,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71、40万元(含工器具和生产家具139、30万元)。其中从国外进口部分关键的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的产品装配工艺装备、表面热处理工艺装备及产品测试等生产检验设备、仪表7台套,增加国产工艺装备和生产线245台(条)。
购置设备明细详情见附件5、
目前,该项目的建设内容及建设目标均已完成。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年产50万只1/2、1/5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的生产能力。
4、招投标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国家发展和计划委员会令第3号《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以及《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的规定,本项目是在原有的装配厂房中进行改造,不新建扩建厂房,不存在勘察、设计和新的建筑工程,因此对建筑工程的勘察和设计不进行招标。
厂房装修改造施工项目委托陕西凯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进行了招标。该项目投标过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评标办法对参与该项目投标的宝鸡市宏佳装饰装潢有限公司,宝鸡市丰华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宝鸡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三家投标单位的投标书进行现场开标、评标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招标法规,结合项目管理招投标办法,经招标领导小组成员综合评定,确定了中标单位为宝鸡市宏佳装饰装潢有限公司。详情见附件5:厂房装修改造工程招投标资料。
根据规定,对本项目新增的主要设备购置采取招标。本项目建设因专业性很强,委托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对该项目半自动装配线设备购置进行招标(招标编号TC09KG164)。详情见附件6:半自动装配线设备购置招投标资料。
5、项目实施内容与原备案或核准内容有较大变更或调整情况说明
本项目批复建设期为一年,在实施中因国际局势紧张军品任务量大以及雪灾、地震等原因对建设周期造成了显著影响,因此实际建设期为七年,较批复拖期。因地震对本项目29#装配厂造成较大破坏,因此本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对29#厂房地震损坏部分重新进行了修缮和改造。
6、节能降耗及节约用地情况
本项目实施中积极采取了各项节能技术和措施:
(1)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节能技术
(2)总图设计提高厂房面积使用率,节约土地资源
(3)完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用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及采光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
(4)蒸汽系统节能:采用密闭管道输送,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同时也可提高热量的有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热量的排放。
(5)润滑节能技术:为实现设备的可靠运行,降低摩擦功耗,减少温升、减少磨损、降低润滑剂消耗量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提高润滑技术水平是一项重要手段。
(6)节水技术和措施:增加投资大力强化节水和污水减排措施(增加废水回收处理再使用设备),将生产废水经处理后回用,节约用水、在缓解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同时有效减少污水总排量。
7、投资节约或超支情况及原因分析
该项目实际资金使用共计4718、40万元,其中:购建设备仪器等252台(套),共计3032、10万元,建筑安装工程发生661、10万元,工器具及生产家具发生139、30万元,流动资金发生664、60万元,其他费用发生221、40万元。
项目计划投资465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4718、40万元,超支63、40万元。其中因建筑材料和人工费用的逐年递涨,建安工程超支41万元,设备购置超支66、4万元;生产原材料的涨价造成流动资金超支14、6万元。项目待摊费用节约58、60万元。
以上各项开支合计超支63、40万元,超支部分全部由企业自筹资金支付。
(五)环保、消防、安全验收情况
1、环境保护验收情况
根据1998年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要求,2015年6月陕西群力无线电器材厂委托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环保所为该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通过了陕西省环境保护局的审批。
2015年该项目建成投产,委托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该项目进行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相关人员2015年1月2l目对该项目进行了现场勘查,并编制了验收监测方案,方案经省厅审查通过后进行了现场监测和检查,根据监测和检测结果编制《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2015年8月,陕西省环境保护厅下达陕环批复2015340号《关于陕西群力电工有限责任公司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批复》,同意该项目通过竣工环保验收。
2、消防、安全验收情况
2015年4月,我厂向宝鸡市陈仓区公安消防大队申请消防安全检查,经消防监督检查和整改,公安消防大队出具陈公(消)复字2015第0066号《复查意见书》,消防检查合格。
2015年我厂向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申请职业卫生、危险品和劳动安全验收。11月20日,陕西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开发中心专家组来厂对该项目进行现场检查和咨询,并出具该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报告》。2015年元月,宝鸡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下达宝市安监发2015第05号《关于陕西群力电工有限责任公司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的批复》,同意该项目通过安全验收。
(六)项目档案资料管理
该项目建设投资数额比较大、建设周期比较长,这就为建设项目档案资料归集整理和妥善保管带来了难度。工厂在项目建设的同时,进行项目档案的收集工作,并将档案工作纳入项目建设管理程序,明确档案工作领导责任制和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档案行业标准DA/T28-2002《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进行项目文件材料的整理、编目和归档,保证了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和系统性。
(七)工程结算、竣工决算审计
1、工程投资支出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该项目批复总投资465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005万元(含外汇85万美元),铺底流动资金650万元。项目资本金3655万元。资金来源为国家投资400万元,地方配套350万元,中国银行贷款1000万元,企业自筹2905万元。
本项目计划投资465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0万元,已于2015年12月30日到位;银行贷款850万元,已于2015年2月到位;地方配套350万元以及其他资金缺口全部有企业自筹解决,共计3405万元已于建设期间全部到位。
项目资金实际使用共计4718、40万元,其中:购建设备仪器等252台(套),共计3032、10万元,建筑安装工程发生634、10万元,工器具及生产家具发生139、30万元,流动资金发生664、60万元,其他费用发生221、40万元。项目计划投资465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4718、40万元,超支63、40万元,由企业自筹解决。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严格执行国家建设工程资金管理办法,并按批复的要求及时组织自筹资金,并专人、专户和专帐管理,资金使用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安排,并有专门领导负责,严格执行审查批准制度,无违纪违规的情况发生。该建设项目完成情况严格执行了设计任务书的内容,项目建设达到了既定目标,达到年产50万只晶体罩密封继电器的生产能力,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批准工程概算与工程决算对比情况
3、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结果
2015年10月,陕西兴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对本项目进行审计,并出具陕兴审字2015489号审计报告。该项目审计结论为“陕西群力电工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完成了批复的建设内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已具备验收条件”。
二、建筑安装质量评定
(一)建筑工程质量评定:
1、建筑工程概况
本项目建筑工程自2015元月年开工建设,2015年4月竣工验收。
工程建设内容对1、2、70号厂房进行恢复性净化改造,加固、修复后予以利用。包括;屋面大修;外窗全部更换铝合金闭窗;一层净化车间进行墙体、地面处理;二、三层维修吊顶,过道全部更换铝合金玻璃隔断并进行墙面处理等;其中改造超净面积2148m2,生产线洁净环境分别达到100级、1000级、10000级,满足了密封电磁继电器生产质量的需求。
本项目利用工厂现有的水、电、气、汽等基础设施,因生产能力扩大进行调整和改造,对厂房的压缩空气、净化、制冷等动力系统和供电网络做适当调整,原有80年代初安装的4台LH48空调机组更新为2台使用蒸汽的溴化锂冷水组合式空调机组及配套的循环水泵和管网;对原有含油含水压缩空气机更新为无油无水压缩空气机,并对供气管网做相当的改造;对生产所用的液氮管网做适当的改造调整,以满足生产能力的增加。
该工程建安投资661万元。陕西中庆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和西安长兴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对装修改造工程进行了结算审核,详情见审计报告(陕中庆审基字2015第053号、长会审基字2015第003号)。
2、工程监理及质量监督
由于本项目工程建设是对原有厂房进行适应性改造,无新建厂房,适应性改造主要为屋顶防水、墙面处理及门窗防尘改造,不改变原有建筑框架和基础,因此工程监理和质量监督由我厂基建部门执行完成。
3、工程质量情况
为保证工程质量,工厂成立了工程指挥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具体负责工程质量。工程开工前,认真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审核施工单位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质量安全措施是否满足设计及规范的要求。
严格按照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要求严把质量关,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工程部分,责令施工单位进行返工处理,达到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对工程建筑原材料,施工单位必须提供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材质证明报告,凡属国家规范规定的复试材料,一律进行现场见证取样送试,复试达到设计规范质量要求的,方可使用,否则一律不准使用工程。
通过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配合、沟通、协调,按照施工进度要求,科学组织、严抓技术质量管理、严格执行质量管理程序,使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依据建筑质量管理相关规定,工程质量达优。
详情见附件7:工程质量监督报告
(二)设备安装及试车情况
为确保项目完成生产大纲规定任务,工厂按照批复的内容对模具加工、冲压、绕线、热处理、注塑、装配等工序进行改造和补充。新增设备仪器主要用于生产线的老设备更新;添置本项目产品装配、密封、玻璃绝缘子烧结等关键设备,扩大生产能力;镀金及镀镍生产线更新;新增检测试验设备及仪器用以更新老设备和增强检测试验能力。
本项目新增仪器设备252台套,其中从国外进口部分关键的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的产品装配工艺装备、表面热处理工艺装备及产品测试等生产检验设备、仪表7台套,增加国产工艺装备和生产线245台(条)。所有设备仪表到厂安装调试完毕后,逐台验收合格并陆续投入使用。详情见附件2:设备安装试车验收报告。
本项目所有设备均已安装到位,经试车合格后均已投入正常生产,生产线运行稳定,达到了预期建设目标。实现了批复要求的年产50万只1/2、1/5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的生产能力。
第二章技术总结
一、技术总结
(一)产品升级换代及新产品开发情况
1、产品升级换代
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是制继电器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用量约占所有密封电磁继电器的一半。随着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凭着其体积小、可靠性高、灵敏度高、环境适应性强等独特的优点,在许多应用场合已逐步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该类产品管脚分布为双列直插式,既可直接安装在电路板上,也可进行法兰安装,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力保护、计算机及工业自动化设备、测量设备、办公自动化、军事装备等各个领域中。典型应用包括卫星通信、网络信息系统、工业机器人、工业自动高速检测监测机、电力无功功率补偿装置、仪器仪表、铁路及交通信号设备、空气调节器、航天、航空等系统的导航、寻址、通信、信号传递、信号检测、速度调制、电源切换、姿态调整、自动控制等系统。在这些系统中,目前的半导体开关元件在散热、电磁兼容性、抗浪涌电压和电流的能力、温度范围及电气隔离等方面尚不能取代电磁继电器,继电器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件,因此近年的需求量仍在快速增加。
本项目实施前,我公司批量生产的密封晶体罩继电器产品大部分都是锡焊密封产品,产品技术基本都沿用着七、八十年代的锡焊密封和簧片钎焊技术,只有专为国防工程配套的4个品种的军标产品采用了国际先进的金属熔焊密封技术,新研制的十余个采用先进技术的熔焊密封继电器品种因生产装备和能力不足,只能小批量生产样品,且质量不稳定,无法实现批量生产。而国外高质量的符合美国军用标准的工业级熔封产品大规模涌入,对我公司和我国密封继电器行业造成巨大冲击,国内锡焊密封产品大量被先进的进口熔封产品取代,使国内密封继电器行业严重萎缩,只能艰难地坚守军品领域,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危机。
本项目实施后,凭借新增的诸多先进的工艺设备、仪器,利用我公司军用高可靠密封电磁继电器产品和军标线的现有成熟技术,将其进行移植和转换组建了具有足够产能和生产保障条件的熔焊密封继电器生产线。依托该平台实现了30余个品种的新型熔焊密封晶体罩继电器的研制和量产,同时在此基础上(),针对民用航空、空间探测、电力机车、矿山探测、船舶等应用领域,又完成了30余个品种的小型强功率立方英寸密封电磁继电器系列产品的开发和量产,使我公司的主要产品品种从环境适应性较低、可靠性较差并且不环保的锡焊密封产品升级为符合美国军用标准的熔焊密封电磁继电器,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产品结构调整。到目前为止,除保留部分锡焊密封晶体罩继电器产品用以保障用户单位老设备维修以外其他量产产品已全部更新换代为技术含量和产品品质更高,符合国际当前标准的熔焊密封电磁继电器。
2、技术平台建设
我公司成立于1958年,是“一五”期末国家补充的重点项目之一,是我国第一个为国防重点工程及尖端科技配套研制和生产军用高可靠继电器的专业厂家。几十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防重点工程配套继电器的研制任务,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军事装备现代化,尖端科学研究提供了优质、可靠的继电器产品。
我公司是我国控制继电器行业的排头兵,是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控制继电器分会理事长单位、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继电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信息产业部继电器专业情报网网长单位、全国有或无电气继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全国军用电子元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模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理事单位、陕西省模具工业协会理事单位、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电加工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教育培训基地等。
我公司在多年军工生产配套及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技术资源进行整合,借助以上行业中的资源优势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本项目建设期间,通过对研制、生产技术条件进行改善和扩充,建立起了一套国内同行业中适应性最强、技术覆盖面最广、最具弹性的研发生产技术平台。目前我公司拥有国内继电器行业中最丰富的产品品种,产品负载范围从0、01ADC~500ADC,触点工作频率从DC~18GHz,产品种类从电磁继电器到固态继电器,产品尺寸从0、5米见方到DIP8微型产品。产品范围覆盖了从强功率到微型弱功率、从直流到微波,从电磁到固态继电器的各个方面,为国家重点工程、国防建设、科学研究以及工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新产品开发和产品鉴定
目前我公司每年可完成新产品研发项目50多项,已开发产品200多个品种2000多种规格,本项目产品系列以从项目前的二十余个品种达到目前的近两百多个品种,产品技术水平已达到了国内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产能从项目前的年产6万余只达到了目前年产50万只以上的水平,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核工业、舰船、信息、通讯、仪器、仪表、汽车、电力、电子、石化家电等各个领域。
本项目实施后项目产品的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先进水平,1/2、1/5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系列产品经广州电子五所、陕西省电子产品检测实验站等检测机构试验鉴定均合格,并获中国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合格证书。
该项目代表产品鉴定证书和质量认证合格证书见附件7、
(二)本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专利情况
1、本项目产品获奖情况:
项目执行期间,开发和量产的本项目产品获得过多项奖励,具体获奖情况如下:
(1)获陕西省国防科技和航空工业办公室科技成果三等奖的产品有JM-5M。
(2)获陕西省信息产业厅科技成果一等奖的产品有:JRC-200MA、JQX-85M、JQX-87M、JQX-40MB、JQX-40MD、JMX-280M。
(3)获陕西省信息产业厅科技成果二等奖的产品有:JRC-071M、JPT-5M、JQX-125M、JQX-135M、JZC-40M、JZC-53M、JQX-86M、JZC-200MA、JMC-260MA、JRC-26M、JQC-320M、JZC-50M、JQX-88M。
(4)获陕西省信息产业厅科技成果三奖的产品有:JRC-130M、JQX-20MC、JMC-380M、JQX-127M、JZC-090M、JZC-52M、JRC-24M、JZC-51M、JQX-117M、JQX-129M、JPT-4M、JMC-11M、JQ-33M、JQ-32M、JRC-10MB、JMC-160MA。
2、本项目产品获专利情况
本项目产品获得了2项专利,具体项目见下:
(1)《小型大功率密封直流电磁继电器》专利号:ZL201520152276、3,实用新型专利;
(2)《一种超小型射频接触系统》专利号:ZL201520221781、7,实用新型专利。
产品获奖证书及专利证书见附件8、
(三)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变化情况
1、产品质量变化情况
本项目实施前,项目产品的生产主要是靠七十年代的老设备及手工操作为主,由于生产设备的陈旧使得生产过程不稳定,装配过程中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产品存在一次交验合格率低、投入产出率低、成本高、外观差等共性质量问题,致使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技术指标等不宜保证。
本项目的实施,增加了部分关键设备,更新了生产线主要生产、检测、试验设备。改进了产品生产、检测工艺及工装夹具,使得产品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新增的热处理设备,通过分析及工艺试验,改进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使得产品的一次处理品合格率由50%提高到96%。
(2)项目关键工序玻璃绝缘子烧结设备引进了美国BUT玻璃绝缘子烧结炉,结合我公司生产实际,对底板孔、焊脚表面粗糙度进行设计改进,对玻璃粉、烧结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工艺技术攻关获得了底座玻璃绝缘子最佳烧结方案,满足了产品绝缘电阻、泄漏率指标的要求。生产的底座产品不仅一致性好,还减轻了生产工人的劳动强度,使底座交验合格率达到的98%,气密性均已达到1×10-3、
(3)新增的点焊设备,根据设备的生产特点改进了焊接工艺,针对点焊夹具定位差的问题,对所用的焊接夹具进行改进,减少了焊接飞溅物,试验选用的电极材料并反复摸索试焊,制定出各点焊工序的点焊参数,对簧片组件增加光饰处理、继电器机构予振动等生产工序。使PIND淘汰率由原来的平均46、6%下降了6、1%。
(4)对引进的英国电子束封焊机,进行了多项工艺试验,并优化工艺,解决了由于手工封边出现的裂纹、沙眼问题,不仅满足了产品泄漏率指标的要求,还提高了产品的外观质量。
(5)项目执行过程中,结合国内整体的工艺水平及产品技术性能方面的要求,对部分结构进行了改进,同时对产品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提高生产控制精度,借助新型的自动化检测仪器对产品生产关键环节进行100%检验,使产品整体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客户满意度达到了90%以上。
2、技术水平变化情况
(1)设计技术水平变化情况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公司产品设计建立起了继电器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及模型数据库,具备结构力学、EMS仿真软、硬件条件,完成静态和恒加速度条件下的触点压力、位移、应力、模态电磁吸力仿真计算,振动响应、随机振动等仿真模块的应用,提高了继电器设计的可靠性,保证了产品的研制进度,在继电器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应用方面处于国内研究的领先地位。
目前,我公司已具有强大的新产品研发能力,每年可完成新产品研发项目40多项,多次为国家重点工程配套研发了新产品,保证了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本项目研发的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系列产品的技术要求可满足本项目用系列电磁继电器的要求。
(2)工艺技术水平变化情况
项目改造前,由于我公司生产模式主要以60、70年代的生产设备和加工工艺,加上生产过程中的手工操作使得产品质量一致性差、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通过本次项目的改造,我公司已拥有密封继电器系列基础制造工艺平台,有完善的零件及所需工装制造能力,主要装备有:摩尔磨床、马赫铣床、坐标镗床、车加工中心、铣加工中心、慢走丝、电穿、三坐标测量仪、X光测厚仪等一批高精密加工设备;零件加工设备主要有高速冲床、自动弯曲机等一批高精度、高效率零件加工设备;现有零件表面处理工艺和设备主要有镀金、化学镀镍、铍铜时效、真空退火、磁性处理、整体电镀生产线等。有继电器生产所需绕线生产线,玻璃绝缘子生产线有从美国引进的BTU自动烧结炉和玻璃胚模具设计、制造工艺和设备以及制胚、玻化设备和工艺。目前我公司密封产品装配工艺装备齐全,进口的电子束焊机和激光焊接,已能满足本项目产品的熔封要求,新购置的三合一充氮设备可满足焙烘工艺技术及继电器气氛控制。生产能力已达到了50万只年产量水平。
(3)试验检测技术水平变化情况
目前,我公司拥有了完整的继电器基本测试、试验设备,主要包括:
具有自动数据记录功能的高、中、低电平试验台,高、低温试验箱,盐雾试验台,低气压试验装置,粗、细检漏设备,PIND设备,正弦、随机振动台,冲击、碰撞台,理化实验室,金像试验室,伽马射线测厚仪,继电器综合测试仪,灵敏度、绝缘电阻、高压、时间测试仪等。其中的生产过程监测仪器和部分试验设备具有实时数据采集、存储能力,便于计算机进行大规模数据采集、统计和处理,目前产品的试验数据绝大部分都是基于产品的试验数据,个别产品还进行过振动、冲击拔高、极限通断能力,高电压寿命等非标准试验。拥有的测试技术平台可满足本项目系列产品生产的要求。
(四)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情况
1、新工艺应用主要情况
(1)真空焙烘、电子束金属熔焊密封及充气特殊工艺技术,解决了该类继电器批量生产过程中的密封和内部气氛控制一致性不好的问题,使产品泄漏率水平达到了国际当前先进水平。
(2)环保非ODS清洗技术淘汰了原生产工艺中氟利昂清洗工艺,消除了氟利昂污染源。
(3)利用氮气保护的BTU烧结炉连续作业的玻璃绝缘子烧结工艺技术淘汰了原生产工艺中氢气保护的茂福炉烧结工艺,既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烧结质量一致性,又消除了氢气爆炸的危险源,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
(4)关键工序应用自动检测技术及数据记录处理技术替代了原工艺中人工读表检测和手工记录及统计分析工艺,显著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误差,使SPC技术得以应用,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
(5)连续精密冲压成型技术解决了该类继电器大量使用的微小薄壁零件成型一致性差及生产效率低下的瓶颈问题。
(6)触点镀硬金连续电镀技术使接触簧片和触点镀金层更为致密,使镀金层厚度减薄,不但可以节约用金,而且提高了触点接触可靠性和触点耐磨性能,提高了产品使用寿命。
(7)微小零件精密电子点焊技术替代了项目实施前的钎焊技术,淘汰了既有污染、机械系能和耐温性能都不太好的钎料,使项目产品因具有极高的抗振动、冲击以及-65~125℃的高高环境适应性能。
2、新设备应用情况
(1)进口电子束焊接机应用于本项目产品的熔焊密封;
(2)PNAL矢量网络分析仪用于本项目产品的高频性能测试;
(3)BTU链式多温区玻璃绝缘子自动烧结炉用于本项目密封玻璃绝缘子烧结;
(4)5头、8头自动精密绕线机,本项目产品的精密绕线;
(5)高速冲床用于本项目产品微小钣金零件的快速精密制造;
(6)加工中心、磨床、电火花成型机、慢走丝线切割机等设备满足了本项目模具加工和零件加工的要求。
(7)继电器综合测试仪、氦质谱检漏仪、振动台等检测试验仪器满足了本项目产品检测试验的要求。
3、新材料应用情况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应用的新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接触簧片采用了电镀金钴合金,提高了镀层致密度和镀层硬度,提高了项目产品的接触可靠性和寿命;
(2)产品外壳采用了铜镍合金带解决了继电器底板与外壳电子束熔封问题;
(3)采用环保的141B清洗液替代了有污染的F113(氟利昂)清洗液。
(4)采用银铜复合触点和银镍复合带材降低了银消耗量使制造成本降低,同时解决了银材料难以与铁捏合金之间的电阻焊问题。
二、设计文件规定的各项技术、工艺、设备、经济指标的验证考核结论
(一)项目产品技术指标的验证考核结论
1、典型产品技术指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对比
我公司JQX-127MA产品与美国LEACH公司F670型产品性能指标对照表:
鉴定结论
上表已一个产品为例说明本项目实施后项目产品的技术指标与国外先进水平完全相同。
本项目实施后项目产品的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先进水平,1/2、1/5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系列产品经广州电子五所、陕西省电子产品检测实验站等检测机构试验鉴定均合格,并获中国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合格证书。
我公司通过该项目建立起国内先进的继电器工艺技术平台和先进的生产、加工、检测设备。本项目的完成达到了批量生产的能力,并能保障后续扩展品种的研制和生产。
(二)工艺和设备指标的考核结论
1、项目建设前后工艺和设备对研发生产能力的提升
本项目实施后,新增的加工、装配、测试实验仪器和仪表为新产品研发提供了技术保障,使新产品研发能力从项目实施前每年二十余个产品品种提升到每年50余个品种,所开发的新产品技术水平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一致。
2、工艺和设备的考核结论
本项目密封电磁继电器产品的主要生产工艺为:
(1)零件工艺
项目通过试运行证明,我公司目前的零件加工和处理能力从项目执行前每年近1000余万件提升到目前每年5000余万件,且零部件质量一致性得到大幅提高。
(2)装配工艺
项目通过试运行证明,我公司目前的该类产品装配能力从项目执行前每年近约6万只件提升到目前每年50万只以上,产品的质量等级也得到大幅提升,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
(三)经济指标的考核结论
1、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本项目建设目标为年产1/2、1/5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年产50万只,本项目建成后,2015年我公司1/2、1/5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年产达到了62、6万只,产值702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505万元。
2、项目改造前后的经济效益对比
3、预计项目投产后年新增产值及利税
群力电工有限责任公司继电器的配套量急剧增长,预计市场需求量将达到80万只/年左右,可实现销售收入5200万元,产值8400万元,利税总额上千万元。
第三章项目推广示范作用
一、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并带动行业发展
我国是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是世界上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多年来,由于国内没有形成应有的市场需求及缺少应有的投资,使得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未能形成产业化,国家则每年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
民用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是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我公司利用军转民研究开发方面的技术优势和资源特点,实现了产业技术升级,并已形成产业化能力,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优势,满足了国内各行业的需要和国际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公司已建立一条民用1/2、1/5晶体罩和平衡力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生产线。该生产线的技术是我公司军用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科研成果向民用、商用领域的转移移植与二次开发应用。本项目产品主要配套供应国产电力牵引机车,是机车速度调制、安全保护、信号控制、电源切换等系统的控制关键元器件;为无线局域网建设、宽带网建设与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的信号传递、信号检测等控制装置中配套;为电网改造的配变电站(所)的户内外紧凑型和智能化开关设备中的信号检测与自动控制装置、电力无功功率补偿装置配套。
国内现有继电器厂家众多,产品结构趋同,技术层次不同,本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地区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并形成了规模效益,从根本上调整了现有产品结构,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使产品具有更好的性能价格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在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进口的同时,还大量出口。
我公司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品权的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制造技术,彻底的摆脱了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使制造技术国产化,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支持
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是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电磁继电器,它为平衡旋转衔铁式结构,根据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市场的发展需要,发展方向是从1个晶体罩、1/2晶体罩、1/5晶体罩、1/6晶体罩、1/8晶体罩、1/10晶体罩、以及2×1/2、2×1/5、2×1/6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多个品种规格,其中目前发展较快的是1/2、1/5、和2×1/5、2×1/6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因为这些继电器比较容易实现多路控制,它是实用中对密封电磁继电器小体积、高可靠、低成本追求下的产物,也是在中功率、小负荷下继电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的产品。
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作为控制继电器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它凭着独特的优点,是大多数电器和高新技术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器件,在许多应用场合已逐步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其能耗低、耐环境应力强、可靠性高,不仅广泛地应用于军事电子的各个领域中。如卫星通信、网络信息系统、工业机器人、工业自动高速检测监测机、电力无功功率补偿装置、仪器仪表、铁路及交通信号设备、空气调节器、航天、航空等系统的导航、寻址、通信、信号传递、信号检测、速度调制、电源切换、姿态调整、自动控制等分系统。还广泛的应用于移动通讯、卫星通讯、导航、超短波电台、雷达以及无线网网络、移动电视、汽车电子、GPS地图增值服务等一大批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中。本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带动上述领域的发展,还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是目前发展最快的继电器品种之一,国外主要由法国的THOMSON、德国的DEUTSCH、美国的CII、LEACH、Hi-G等公司研发生产。目前,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已经处于大规模生产及应用阶段,其目标是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质量与可靠性及降低成本,由于其用途广泛,需求量急剧增加,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三、替代进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继电器属于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密集的产业,而且是一个科学技术渗透性很强大的产品。由于国外的劳动力成本高,使得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现逐渐将此类产品生产转移到我国大陆,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间电器巨头将其制造工厂转移至东亚地区的潮流业已形成,并不断扩大在华投资,移师中国,完成了国际化向本地化的转移,已成为继电器“中国制造”的组成部分。我国加入WTO后,继电器国际巨头加快了在华投资的力度与速度;目前美国和德国的厂商仍然垄断着晶体罩密封继电器的生产技术和市场,我国需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国外产品。
该项目的完成,符合国家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技术政策,具有技术创新性强,并使我公司的继电器研制生产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回报率的电力电子元器件,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推动产品技术升级及产品结构调整,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一方面缓解了目前国产工业自动化控制装备、电子信息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国外的高可靠继电器、替代国外进口配套供货的矛盾,另一方面,扩大和推动了我国密封电磁继电器及整机产品出口。该项目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回报率,是新型换代电子元器件的项目,它对替代进口和扩大出口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公司主动利用企业的自我积累对科研成果进行商品化再扩张,进一步使之达到产业化规模,同时积极在国际、国内市场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使之尽早形成规模性经济效益。
四、完善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是国家急需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具有巨大的市场容量和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继电器作为基础自动控制元件,在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物质文明生活等领域方面,广泛应用于军事电子(如航天、航空、舰船、核武器、战车、自行火炮、电台、水雷、鱼雷、导弹、卫星等的雷达、通信、电源切换、点火发控、姿态调整、信号传递等重要分系统中的密封继电器)、民用通信(如GPs定位、无线通信、蜂窝基站、宽带通信、程控交换机、调制解调器等重要系统设备中的密封继电器)、汽车电子(汽车电子电器中的雨刮、报警、闪光、通信、安全保护等)、工业控制(如工业机器人、机车速度调制、安全保护、在线检测设备、各种数控装置等重点密封电磁继电器)、仪器仪表、电力保护(无功补偿、继电保护、静态计量等)、家用电器(如空调、微波炉、电磁炉、电冰箱、热水器、音响、彩电、洗碗机、消毒柜、vcD和DvD等)中的各类数字化自动、远动、遥控等控制装置中。
该项目的完成,加快了我国信息产业化建设,提高了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对我国相关的电子信息产业、工业自动化控制及办公自动化的技术、质量水平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并对这类控制继电器产品出口创汇、带动其他相关门类的继电器及推动其他相关产业产品的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民用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是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我公司利用军转民研究开发方面的技术优势和资源特点,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形成产业化能力,并利用自主的知识产权和产业优势,能满足国内各行各业的需求和国际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快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陕西省和宝鸡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地区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而且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章产品应用报告
一、产品应用领域
通过晶体罩密封继电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极大提高了我公司研发和生产密封继电器的技术、工艺和检测水平,建立起完整的设计、生产、检测技术平台。
该项目建设完成后,产品主要配套供应国产新型电力牵引机车,作为机车速度调制、安全保护、信号控制、电源切换等系统的控制关键电子元器件;为无线局域网建设、宽带网建设与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的信号传递、信号检测等控制装置中配套;为电网改造的配变电站(所)的户内外紧凑型和智能化开关设备中的信号检测与自动控制装置、电力无功功率补偿装置配套。
国内的新型机车、城市铁路交通建设、城市地铁交通建设、亚高速路及机车和磁悬浮铁路及机车交通建设、铁路信号控制、电网改造、工业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网络通信系统建设等国家基础建设重点工程所需的高技术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产品完全被国外的继电器厂商所把持,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未来十年,我国在铁路交通建设、电网改造及网络通信系统建设所需的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年需求量超过400万只,年市场容量可达5亿元人民币,国际市场的需求还将是国内市场的20倍以上,这为我国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的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产品应用报告
目前我公司每年可完成新产品研发项目50多项,已开发产品300多个品种2000多种规格,研发的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产品各项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产品系列以从项目前的二十余个品种达到目前的近百个品种,产品技术水平已达到了国内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产能从项目前的年产6万余只达到了目前年产50万只以上的水平,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核工业、舰船、信息、通讯、仪器、仪表、汽车、电力、电子、石化家电等各个领域。
经航天、航空、电子、船舶等多家用户使用,用户反馈效果良好,实现了替代进口产品,满足用户系统的要求。用户报告详情见下。
第五章财务决算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陕西群力电工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已完成了全部项目建设内容。该项目共完成总投资4718、4万元,购置仪表设备252台(套),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53、8万元,完成了年产50万只密封继电器生产能力的建设目标,达到了项目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
二、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本项目批复总投资465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0万元,地方配套350万元,中国银行贷款10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2905万元。
本项目计划投资465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0万元,已于2015年12月30日到位;银行贷款850万元,已于2015年2月到位;地方配套350万元以及其他资金缺口全部有企业自筹解决,共计3405万元已于建设期间全部到位。
三、项目资金使用范围及资金结余
项目资金使用共计4718、4万元,其中:购建设备仪器等252台(套),共计3032、1万元,建筑安装工程发生661万元,工器具及生产家具发生139、30万元,流动资金发生664、60万元,其他费用发生221、4万元。项目计划投资465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4718、4万元(附件见后),超支63、4万元,由企业自筹解决。
四、目标完成情况
项目建成达产后,达到年产50万只密封电磁继电器的生产能力。
五、执行财经纪律及资金管理情况
该建设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公司严格执行国家建设资金管理执行办法,并按照相关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及时组织自筹资金,并专户、专人和专账管理,资金使用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安排,并有专门领导负责,严格执行审查批准制度,无违纪违规的情况发生。该建设项目完成情况严格执行了项目批复的内容。
六、项目财务决算表
表1:项目投资完成决算表
表2:项目建筑安装明细表
表3:项目设备购置明细表
表4:项目工器具及生产家具购置明细表
表5:项目待摊费用明细表
表6:项目流动资金明细表
表7:国家投资使用明细表
陕西群力电工有限责任公司
资财部
2015、9、16
第六章效益分析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一、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总投资4655万元,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年产50万只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的生产能力,完成销售收入4156万元,产值6480万元,税金386万元,利润585万元,达到设计目标。
本项目建成后,2015年我公司1/2、1/5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年产达到了62、6万只,产值702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505万元。
近年来,军用继电器市场配套比例实现逐步提高的势态,随着整机厂、所等用户为国防重点工程提供武器装备投入批量生产,群力电工有限责任公司继电器的配套量急剧增长,预计市场需求量将达到80万只/年左右,可实现销售收入5200万元,产值8400万元,利税总额上千万元。
2、社会效益分析
陕西群力电工有限公司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建设,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打破国外企业对技术和市场的垄断,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项目建设使控制继电器由传统的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发展,同时也适应了在不断发展的高技术行业的需求,项目符合国家重点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技术政策,其建设是成功的。
该项目的建设方案合理、技术方案先进。项目是在小批量生产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的基础上,引进关键生产设备和增添国内配套设备,改造生产面积,增加公用配套设施,满足了我国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技术质量水平,替代进口、出口创汇,形成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的规模生产。项目建成后,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产品质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满足国际采购标准,市场前景广阔;选用的设备、仪器在技术上是先进的;投资分配上是合理的;建成后,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资金同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多年来的投资保值、增值。
该项目建设是成功,进一步实现了我国在该产品领域替代进口、扩大出口的目标。同时其社会效益显著,主要如下:
(1)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项目建成后,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的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形成了规模化生产,质量可达国际先进水平,改变了我国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市场前景广阔。
(2)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是大多数电器和高新技术产品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新型电子元器件,属高新技术产品,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低、产品质量高等一系列优点,适应了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的要求,并可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从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国内新型机车、城市铁路交通建设、城市地铁交通建设、亚高速路及机车和磁悬浮铁路及机车交通建设、铁路信号控制、网络通信系统建设产业的有力支持。可摆脱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对振兴民族工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本项目的建设为工厂继电器产品结构调整、更新换代、科研生产技术上台阶、生产上规模、质量上水平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扩大继电器产品出口创汇打下坚实的基础。
(4)技术来源落实,晶体罩密封电磁继电器生产技术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为本项目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项目建成后提了高我国继电器产业整体水平。
(5)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能以其更好的性能价格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替代进口的同时,还可以出口创汇,为国家节约资金和外汇。
(6)项目的建成加快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陕西省和宝鸡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地区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根据1998年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要求,2015年6月陕西群力无线电器材厂委托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环保所为该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通过了陕西省环境保护局的审批。
第七章项目审计报告
第八章工程竣工图纸
一、厂房装修改造竣工图
二、生产线竣工图
附件1:建筑工程审计报告
附件3:消防安全验收材料
附件4:环境保护验收材料
附件5:购置工艺设备仪表明细表
附件6:项目招投标资料
附件7:项目代表产品鉴定合格证书
附件8: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专利证书
张工资料:项目总体目标完成情况、生产设备选型安装到位情况、研发能力建设情况、土建及厂房配套情况、公用工程完成情况、项目投资完成情况、资金到位情况、项目建设投资完成情况、政府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说明、工艺技术路线及工艺特点、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后获奖(专利)情况、各单项工作执行情况、产品检测报告、产品用户报告、试生产及产业化生产情况、生产能力考核和发挥情况、产品应用情况、项目实施效果、项目实施示范带动作用、项目建设的主要经验
、存在问题以及建议等。
附件:资金申请报告和批复文件、财政资金下达文件、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文件、环保验收文件、项目专项审计文件、档案管理文件、消防验收文件、事务所竣工决算报告。
第2篇:项目验收总结报告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执行期限:项目承担单位:
20XX年XX月
一、项目任务书(合同书)中的"考核内容与指标"
(按原任务书或合同书复印)
二、项目总结
请按下列提纲编写:
1、完成的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或成果(含论文,专著,申请或授权专利,提供的技术咨询与服务,人才培养及已实现的销售收入等)(请列出具体成果及其达到的水平);
2、分析超过或未达到预定考核内容与指标的原因;
3、在此期间国内外同类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对今后本领域工作的设想和建议,本单位和本系统在项目实施,管理的经验,改进意见和建议;
4、项目有关技术资料;
5、项目有关证明材料;
6、项目经费审计(若已审计)。
项目负责人(签章):
20XX年XX月XX日
注:本表内容可根据需要加页。
三、项目经费决算表
科目
金额(万元)
备注
一、科技部专项资金拨款
二、经费支出合计
1、人员费
2、设备费
(1)购置费
(2)试制费
3、相关业务费
(1)材料费
(2)燃料及动力费
(3)测试化验与加工费
(4)差旅费
(5)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费
a、大宗文献资料购买费
b、入网费
c、出版印刷费
(6)会议费
(7)其他相关费用
4、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5、管理费
(1)原有仪器设备使用费
(2)房屋使用费
(3)直接管理人员费用
三、经费结余
注:1、此表由项目负责人与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共同填写。
2、支出各科目明细内容之和≤各科目的金额;
3、各科目的金额=经费支出合计数;
财务部门负责人(签章)项目负责人(签章)
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四、专项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清单
名称及型号
购置时间
合同计划数
实际支出数
经费来源
备注
台
(套)
金额
(万元)
台
(套)
金额
(万元)
制表人:联系电话:
财务部门负责人(签章)项目负责人(签章)
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五、审核意见
承担单位审核意见:
单位负责人:
(签章)
20XX年XX月XX日
主管部门有关司,局审核意见:
负责人:
(签章)
20XX年XX月XX日
3、科技部主管司审核意见:
负责人:
(签章)
20XX年XX月XX日
经费支出决算表编制说明
一、决算表编制中涉及的经费仅指科技部下拨的"专项资金拨款"中相关的支出内容,不包括在"国家其他拨款","单位自筹","其他"等经费来源中的支出内容。
二、决算表应由项目负责人会同财务部门共同编制。
三、决算表应逐项填写,不得漏项,没有的项请填"/"。
四、决算表要认真填写,对各项决算内容的编制标准,编制过程等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五、决算科目解释
1、人员费
指直接参加项目工作(研究)人员所支出的工资性费用。
2、设备费
指项目执行过程中所支出的仪器设备购置,商业软件购置和样品样机试制等费用。
3、相关业务费
指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燃料及动力费,测试化验及加工费,差旅费,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费,会议费以及其他支出费用。其中:
材料费,指项目执行过程中支出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及其他材料费用。
燃料及动力费,指项目执行过程中支出的水,电,燃料费等;
测试化验与加工费,指项目执行过程中支出的测试化验与加工费用;
差旅费,指项目执行过程中支出的差旅费及市内交通费用;
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费,指项目执行过程中支出的出版费及书籍购买费,资料费,文献检索费,入网费,通信费等;
会议费,指项目执行过程中召开的审查会,咨询会,论证会等各种会议支出的费用;
其他费用,指项目执行过程中支出的专家咨询费等其他费用。
4、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指为了开展国际资源引进,协作共建,国际交流等活动而支出的费用。
5、管理费
指项目承担单位为组织,支持项目工作(研究)而支出的各项费用,包括项目执行过程中使用原有仪器设备及房屋的使用费,直接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相关费用。
新闻通稿范文:绿坝水库填土滑坡事故新闻通稿
7月29日晚,吴工县绿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发生新填坝前坡粘土斜墙大面积滑坡事故。事故发生后,吴工县迅速与总承包单位——XX水利电力设计勘测设计研究院一起,共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目前,事故基本稳定,未造成人员伤亡,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正常。
吴工县绿坝水库位于吴工县麻山河上游新利镇绿坝村,距吴工县城29km。该水库兴建于1956年,1962年12月建成投入运行。
据了解,绿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经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的批准立项,工程总投资6678万元,于去年9月24日动工,设计总工期为16个月。该工程为我省水利工程总承包试点项目,总承包单位为XX省水利电力设计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单位为省水利电力设计勘测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为XX工程监理咨询公司,施工单位为省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此次除险加固工程中大坝加固工程主要是坝前坡建粘土斜墙。在完成围堰导流及清基后,粘土斜墙于今年1月10日起从高程315.0m开始填筑,至3月20日填筑高程达到436.6m。7月29日23时48分,大坝粘土斜墙填筑左坝段发生大面积滑坡。滑坡长度约280m,宽约25m,下滑高度接近3m,填土仓面出现一条较大的纵向裂缝,已完成的混凝土护坡整体下滑,局部开裂,混凝土护坡底部及基坑槽内填土明显隆起。
事故发生后,吴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勘察,并召集专题会议,成立了现场处置组、综合协调组、事故跟踪调查协调组和应急抢险预备队等工作组,全力做好滑坡事故应急处置工作,防止次生事故的发生。目前,该县已撤离事故现场内的所有人员和机械设备,在事故现场设立了警示标志,封锁进入现场的施工道路,同时与承包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一起沟通联系,争取上级技术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工程处理方案,尽快上报有关单位审定后实施。县水务、县三防等相关职能部门及相关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也正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应急预案,落实措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安全度汛。
第2篇:环保局交车仪式新闻通稿2015年4月15日,长丰汽车全国最大4s店——湖南煜峤投资有限公司长丰汽车4s店举行了盛大的湖南省环境保护局环境监察监测车辆交车仪式,此次是省环保局第二次选择74台猎豹cs6做为环境监察监测车(07年7月13日采购32台猎豹cs6用于环境监察监测车辆)。
为提高全省的环境监控与监察水准,提高全省环境保护的力度,湖南省环境保护局决定采购一百多台环境监察监测车辆,湖南煜峤投资有限公司长丰汽车4s店在众多的经销商中再次脱颖而出,以其合理的价格与卓越的品质及服务赢得了湖南省环境保护局的青睐。
本次交车仪式,省市领导、长丰高层和新闻媒体等汇聚在湖南煜峤投资有限公司长丰汽车4s店,济济一堂,共同见证此次交车仪式的盛况。
仪式现场彩旗飘飘,人声鼎沸,场面气氛热烈而隆重。仪式上,湖南煜峤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辉先生(
据悉,湖南煜峤投资有限公司长丰汽车4s店展厅面积达2900多平方米,是目前长丰汽车全国规模最大的4s店,而煜峤投资长丰汽车4s店的一位高层透露,该4s店是湖南地区长丰汽车销售的总代理,在销售方面居于总负责的地位,有望成为长丰汽车的湖南营销中心。
湖南煜峤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辉先生表示,煜峤投资长丰汽车4s店,将在长丰汽车的全力支持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塑造,成为长丰汽车最好的4s店,以一流的专业的4s店水准,为猎豹越野车用户提供更贴心更完善的服务。
通过本次交车仪式,煜峤投资长丰汽车4s店在消费者面前树立了良好、优质的服务形象,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煜峤投资长丰汽车4s店会为更多的消费者带来更多更好的服务。
第3篇:公司合作新闻通稿共同进步,创造未来——XXXX与XXXX喜结良缘
20XX年4月28日,北京XXXX软件有限公司与北京XXXX软件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产品开发、测试、市场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合作背景
北京XXXX软件有限公司(以下成为XXXX公司)与北京XXXX软件有限公司(以下成为XXXX)均是目前中国开源软件业内家喻户晓的企业,前者在桌面操作系统和跨平台办公套件方面有着非凡造诣,后者在服务器系统及企业版操作系统方面有独到之处并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鉴于双方的软件产品均悉原自开放源代码,在体系上和架构上有相近之处,而在产品线上又是明显的互补关系。本着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原则,经双方友好协商决定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在产品开发、测试、市场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XXXX公司董事会诚聘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主席、XXXX公司名誉董事长XXX教授担任XXXX公司名誉董事长,并恳求X教授托管XXXX公司。X教授接受了XXXX公司的聘请,表示将在公司战略经营决策上加以指导,同时倡议XXXX公司与XXXX公司实行联合、全面合作。
合作内容
合作主要内容基本上分为:信息共享、技术合作、市场合作、品牌建设四个方面。
1、通过双方公司对口部门定期的例行会议做到信息沟通交换和共享;
2、技术合作,共同优化linux系统提高其整体性能,为双方软件产品增色;以桌面linux操作系统作为联合研发重点方向;
3、在客户资源、销售渠道上完全共享,成立联合营销领导小组,同时承担售后服务工作。
4、初步双方保留各自现有品牌,逐步在双方合作开发的产品上推出统一品牌;
关键字
全面合作、非排他性、桌面linux操作系统、国际化
与一般的公司间的合作不同,XXXX公司与XXXX公司此次是国内首次linux公司间的全面合作,在产品开发、测试、市场及售后服务全方位展开立体的合作,是更加深入,更加实际的联合。据悉,这次合作是从20XX年开始就一直在酝酿的中国linux战略合作的首次成功
,此次合作为以后开源软件企业之间的广泛联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双方的合作不是排他的,既不影响以往双方各自建立的各种合作伙伴关系,也不会影响以后双方各自寻求合作伙伴开展合作,同时也欢迎其他的开源软件组织、公司加入进来,打造一支实力相对雄厚的开源软件舰队。
桌面linux操作系统是开源软件企业开发的重点,也是我们国家支持的重点开发项目,在全世界尤其是东北亚地区已经将其列为20XX年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开源软件领域。
随着XXXX等国际知名开源软件企业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发力度,分别在华设立分支机构,20XX年我们中国软件企业特别是开源软件企业间必须加强联合,包括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走国际化的道路,这是中国软件企业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也是重要发展阶段之一。
各方观点
XXXX公司总经理XXX:“linux企业之间的联合是中国linux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很高兴与turbo率先迈出了这一步”。
XXXX公司总经理XXX:“”。
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主席XXX:“”。
中国工程院院士XXX:“”。
各方联络人:
北京XXXX软件有限公司
XXX
联系电话:xxxxxxxxxx
xxxxxxxxxx
电子邮件:xxxxxxxxxx
北京XXXX软件有限公司
XXX
联系电话:xxxxxxxxxx
xxxxxxxxxx
电子邮件:xxxxxxxxxx
附录:《北京XXXX软件有限公司介绍》
《北京XXXX软件有限公司介绍》
第1篇: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根据科技部《关于同意青海省西宁市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函》(国科函字[20XX]82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科发体[20XX]155号)、《关于西宁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专家咨询意见的函》(国科体函[20XX]7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西宁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试点基础
(一)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区和大通、湟源、湟中三县及建设中的海湖新区,总面积7690.47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7.1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5%,是一个由汉、藏、蒙、回、撒拉、土族等3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聚居城市,也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百万的中心城市。
西宁地处“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南路,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结合部,是古代东西交往的必经之路。市区平均海拔2275米,平均气温7.7摄氏度,年均降水量425毫米,冬暖夏凉,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夏都”。西宁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西宁市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产业重镇,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为主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日臻完备,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产业门类比较齐全,铝锭、特钢、铁合金、数控机床、明胶、藏药、藏毯、特色农畜产品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一定声誉。有色金属、冶金、医药、建材、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农畜产品加工等支柱和优势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轻金属、硅材料和中藏药为重点的新型产业群正在崛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已在全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技术创新中发挥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20XX年,西宁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8.2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5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08.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21元。西宁市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奠定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坚实基础。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20XX年出台了《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西宁的意见》,明确要求围绕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全面推进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西宁市的科技创新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青海省科技厅的充分肯定,分别于20XX年至20XX年度、20XX年至20XX年度、20XX年至20XX年度三次获得科技部授予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20XX年8月,西宁市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工信部列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首批实施单位,为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1.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一定基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西宁市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行业和企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西宁地区现有科技型企业73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3个,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其中国家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国家级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企业孵化器4个,培养和聚集了一批科技和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了一批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科技成果。目前,有高等院校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所、省属科研院所34家,并有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盐湖研究所。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33万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1.84万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70人,中级职称以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1925人。
2.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0XX年7月,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青海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年来,开发区按照“一区多园、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产业互补、特色鲜明”的要求,整合工业园区资源,优化工业布局,建立了包括东川工业园、生物科技产业园、甘河工业园、南川工业园四个园区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20XX年12月,开发区被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统计局六部委批准为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20XX年,科技部批准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园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青海省首个被国家命名的科技企业孵化器。20XX年1月,科技部批准开发区东川工业园为“西宁国家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XX年11月,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冶金、化工、新材料、医药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承担着全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要载体的作用。园区总占地面积达36.82平方公里,累计批准入驻企业和项目1263个。20XX年,西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7.4亿元,占当年工业增加值的6.32%。
3.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加大,科技项目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
“十一五”以来,西宁市大力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口与健康、城市发展、民族文化、新型工业化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的研发、技术引进和示范推广,有力促进了全社会科技进步。 “十一五”期间,西宁市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55项,累计投入本级应用和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924万元。争取国家科技部科技计划项目62项,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405项,争取部省级科技专项经费1.13亿元。实施的项目中,工业490项,农业132项,吸引社会资金11.4亿元。目前已完成市级科技项目136项,产生经济效益12.2亿元,实现利税3.63亿元,增加农民收入5.7亿元。西宁市登记科技成果103项,其中省级成果57项,有10个项目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奖。
4.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取得较大突破,工业发展基础更加巩固
近年来,西宁市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对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和攻关,使优势特色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夯实了全市工业发展的基础。其中,通过对铝、铜、铅、锌等初级产品深加工技术的重点研究,解决了生产回收率低、生产工艺老化等技术难题,提高了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通过对多晶硅提纯、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等技术攻关,带动了本地光伏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中华被毛孢发酵菌丝繁育、沙棘5-羟色胺研究和枸杞籽油提取等项目的实施,使全市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青海洁神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通过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研发出了压缩式垃圾车、沙棘系列、枸杞系列等一批特色产品,被认定为20XX年度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铅冶炼节能减排技术、锌浸出渣回收精铟技术、高含盐含氯明胶废水光合细菌处理工艺等29项关键技术的研究,降低了全市经济发展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环境效益。
5.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
近年来,西宁市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重点实施了农作物良种工程。全市五年内累计引进示范推广小麦、杂交油菜等特色经济作物优良品种180余个,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推广了杂交油菜、马铃薯、蚕豆标准化栽培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60余项,使主要农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了21.5%,油料单产增加了22.8%,蔬菜亩产达到2635公斤,效益处于全省前列。在畜牧业方面,重点进行了畜种改良及繁育,建立了牛羊育肥、优质肉羊、肉牛及奶牛规模养殖示范基地,使得全市畜牧业在规模和效益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通过组织实施“青藏高原牦牛、藏羊有机产品产业化生产技术示范 ”、“牦牛骨提取蛋白小分子肽研究”、“青稞燕麦方便粥系列产品开发”等农业产业化专项技术,延伸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出了沙棘系列产品、软包装牛羊肉系列产品、油菜籽色拉油等名优品牌和地方特色产品,实现了资源的加工增值和农牧民的增收。
6.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加强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功能建设,密切中介机构与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之间的关系,建立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是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西宁市已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培育了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日趋完善。西宁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西宁的意见》、《西宁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西宁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西宁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西宁市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暂行办法》、《西宁技术市场条例》等科技政策法规,制定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应用和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科技成果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十二五”期间,西宁市科技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及社会争取国家及省上项目150多项,争取资金2180万元。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和东西部技术项目对接服务平台,开辟了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广泛合作的渠道,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了“基地+平台”的合作模式。西宁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科技部首批22家工业设计联盟试点单位之一。
(三)优势特色突出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积淀使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多元文化汇萃,为特色产业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1.矿产资源丰富
青海省拥有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钾盐、铅锌矿、铜矿、石膏、硅石、铁矿、金矿、煤炭和制碱用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为西宁市延伸相关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建成为我国重要的铅、锌、铜、铝等有色金属和钛、镍、铟、金、银等稀有金属冶炼及产业延伸加工生产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
2.生物资源独特
青海有着极为丰富和独具特色的高原动植物资源,药用动植物天生具备抗高寒、抗缺氧、抗疲劳的生物特性,特别是一些特产药材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如大黄、麝香、冬虫夏草、麻黄、贝母、鹿茸、藏茵陈、锁阳、塞隆骨、红景天、秦艽等。丰富、宝贵的中藏药资源,对于西宁市进一步发展壮大中藏药产业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3.光伏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青海硅矿石资源丰富,硅矿石储量在10亿吨以上。西宁市发展光伏产业可以就地取材,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青海省还是中国电力富裕、电价最低的省份之一,充足的电力供应为西宁市发展太阳能光伏硅材料、铜箔、铝镁合金等新材料产业预留了宽松的电力保障空间,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4.藏毯和民族饰品加工业基础雄厚
依托青海丰富的牛、羊毛绒资源,西宁市现已初步形成以藏毯生产为龙头的毛纺织产业集群,构建起了洗绒(毛)藏毯产业链。一年一度的国际藏毯博览会正在将西宁打造为世界藏毯生产集散基地和“世界藏毯之都”。同时,西宁还是汉、藏、回、土族、撒拉等多民族聚居地和多宗教交汇地,丰富的民族宗教文化使西宁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民族饰品、宗教用品生产基地,为今后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5.高原农业特色明显
西宁地处高原,气候冷凉,绿色无污染,既适合发展夏季反季节蔬菜、食用菌、冷凉型球根类花卉等产业,也有利于发展生态农牧业,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同时,得益于独特的气候环境,西宁周边地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油菜、马铃薯、蚕豆、蜂蜜生产基地,为未来西宁特色农牧业的精细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主要制约因素
近几年西宁市总体经济实力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科技创新能力、制度环境、服务体系等方面都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但还应当清醒地看到,西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仍然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源头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关键技术缺乏,高端创新人才不足,综合经济实力、创新能力比较落后等不容忽视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偏少,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价格竞争、成本竞争阶段,主要还是靠市场低水平的需求拉动,技术水平薄弱,缺乏创新意识,难以承担起创新主导角色,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2.创新投入不足
西宁市地方财力较弱,引导全社会创新投入的财政资金有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缺乏增加创新投入的能力和积极性。
3.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
由于工资待遇、研发环境、发展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西宁市无论是科研单位还是大型企业,目前都普遍缺乏科技创新领军人物、高层次专家、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致使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长期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缓解。
4.科技基础条件薄弱
受投资能力的限制,西宁目前支持研究、开发、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还比较薄弱,许多大型科研项目无法在当地进行,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5.产业基础薄弱
西宁地处西部偏远省区,远离国家主体市场,无论是纺织、机械、食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还是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中藏药产业、藏毯产业等新兴特色产业的壮大,都缺乏广阔的市场空间,难以在全国市场份额中占有一席之地,难以产生必要的规模效益,科技创新缺乏载体和突破口。
二、试点目标
西宁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参考国内其他典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西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西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基本目标是:
至2015年,基本建立起与现代化城市发展相适应,符合“四个发展”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科技、产业、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创新,初步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青藏高原区域创新中心。使西宁市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有较快的提升,科技发展支撑条件明显改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进一步发挥,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一)科技投入持续增长
“十二五”时期市本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每年保持持续较快增长。至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0%。
(二)科技产出大幅提升
至“十二五”末,全市组织实施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重大科技项目50项,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研究开发中心30个,与省内外30所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科技成果登记量每年增加1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比“十一五”末提高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
(三)培育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至2015年末,西宁地区进入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达到300名左右,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骨干人才达到3000名左右,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40000人左右。
(四)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至2015年末,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品。建成8个左右具有显著聚集效应和较强辐射能力的产学研创新基地,形成3?4个以光伏太阳能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三、工作思路
西宁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和国家支持青海藏区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上,抢占创新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提高发展层次和质量,提升城市品位,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省会优势,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重点,以实施“5568”创新工程为主要任务,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集成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改善基础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快掌握优势产业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努力构建具有明显区域优势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通过5~10年使西宁市成为全省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的率先试验区和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区,全省乃至青藏高原资源开发、生态建设、自主创新、维护稳定的服务保障和科技研发基地,全国有影响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
四、主要任务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着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实施“5568”创新工程,即“5个行动、5个平台、6个专项、8个产学研创新基地”。
(一)推进“五个行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特点及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领域对技术发展的需求,积极与国家、省科技专项配套衔接,整体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现代都市农业科技支撑行动、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全面提升西宁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技术水平。
1.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
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工业为基础,打造产业技术联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使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带动我市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推力”,力争“十二五”末,全市培育4~5个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初步建成西宁国家级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风能产业基地、锂电产业基地,实现产值280亿元。依托青海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力争“十二五”末,产值达到100亿元,使西宁市成为西部重要的新材料产业的研发、生产基地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示范基地。
2.实施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着重延伸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链、盐湖化工产业链、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煤炭深加工产业链、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使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支撑西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年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重点企业、区域优势行业技术研究有新突破,工艺技术明显提高,资源深加工产业的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中型企业生产装备应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比重达到70%以上,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实现管理信息化。
3.实施现代都市农业科技支撑行动
运用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按照优质化、园区化、设施化、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创建以农技推广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组成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农牧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积极培育科技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生产、科普教育、观光、休闲等功能,大力发展绿色和生态观光农业,走具有西宁特点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力争到2015年,良种工程实施面积达到8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面积达到70%以上,畜牧良种比例达到85%以上。引进、繁育、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00个以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70项,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每年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300期。
4.实施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创新和促进作用,加强科技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等手段,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功能品味。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水源保护、小流域综合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治、能源结构调整等领域的研究,推动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85%以上,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70%。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研究10项西宁地区重点疾病预防控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增强人口素质,积极推进远程医学会诊、卫生政务公开信息化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卫生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林业发展的创新和促进作用,围绕国家园林城市建设,重点开展有关种苗花卉、野生动物保护、病虫害防治等科技研究项目15项,提高城乡园林绿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
5.实施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
坚持把开发创新人才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来抓,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构筑人才高地,增强科技人才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中的智力支撑作用。以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及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等为依托,以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为支撑,采取科技人才团队引进、核心技术带动引进等引进方式,抓紧培养引进紧缺人才,重点培养引进拥有关键技术的项目带头人、产业化领军人物及其团队。加速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高原特色动植物产品精深加工等绿色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冶金化工、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生态建设等专业技术人才群体。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升全社会的整体人才保障水平。力争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万人左右,实现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布局的高密度、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高水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的高对位、专业技术人员流动的高活力和专业技术人员产出的高效率,为打造一批支撑我市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提供坚实保证。
(二)打造“五个平台”,为区域创新提供基础性支撑
在政府、企业、科研、金融、中介等各主体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网络关系,着力打造或搭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完备、运转高效的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科技信息与技术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育成平台、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五个平台。推进资源共享,增强服务有效性,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技术交易成本,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1.打造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
以现有的西宁地区担保融资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为依托,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有效的投融资服务,促进科技资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科技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发展支持科技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建立咨询服务系统,努力建立市级风险投融资机构,为科技创业型企业提供注入创业引导资金、科技项目贷款贴息等科技投融资服务。通过引进财务顾问、律师、审计、评估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开展相关服务。
2.打造科技信息与技术设备共享服务平台
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优势资源,积极引进本地急需的科技资源,使产学研资源充分对接,形成资源共享的产业链条,运用网络技术,整合和利用国内外科技文献、相关数据/信息、动植物种质资源等科技资源,搭建基础性、战略性的具有信息共享、技术设备共享、科技成果推介等功能的服务平台,为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3.打造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
扶持和培育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开展技术评估与咨询、技术交易与技术转移、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代理、科技成果交易税费减免等业务,形成功能完备、开放高效的中介服务支撑体系,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和科技成果转移,为中小企业的技术交易、产业技术转移提供服务。
4.打造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育成平台
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按照政府政策引导、产学研联合、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建设技术创新集成和育成平台,为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科技型企业创立和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提升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能力。
5.打造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
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技术,对西宁市科技资源配置及相关管理流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建立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科技计划与执行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和稽查系统、科研条件管理系统、基本科技建设管理系统、评估评价系统等,推进科技管理创新,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实施“六个专项”,实现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以重点解决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为目的,组织实施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与特色生物、藏毯与纺织、民生科技等六个科技专项。以科技专项实施为突破口,整合省内外科研开发力量,统筹协调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强化重点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和创新动力,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西宁创新型城市建设。
1.新能源科技专项
积极开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新技术、风能发电技术的研究和规模化应用,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积极筹建晶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光伏平衡部件等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设立太阳能发电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太阳能光伏产业示范项目,加快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优先发展第一代晶硅电池,同时开始启动第二代薄膜电池,配套发展上游的碳化硅刃料、光伏玻璃、EVA薄膜、电子气体、高精度铝合金组合件等原材料产品,延伸发展产业链下游的各种光伏系统集成产品。大力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主要生产风电整机,适当发展配套的零部件制造。稳步推进非粮生物燃料试点及产业化示范,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2.新材料科技专项
加快具有资源优势的功能性材料的研究开发,引进吸收电子材料、超细粉体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关键技术,力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持,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一是以碳酸锂为基础,着重发展镍钴锰酸锂等正极材料。二是加快LED材料和芯片项目建设,保障材料供给和对LED照明产业发展的支撑。三是积极发展电子薄膜材料,开发生产高纯硅、电子铝箔和铜箔等薄膜材料,积极延伸产业链。四是以碳酸锶产业为基础,继续开发并形成年产6万吨锶铁氧化体生产能力。五是发展以金属铜为主的高性能电子导电材料,开发单晶铜等相关产业和项目。六是积极发展铝镁合金、铜合金及铝基、铜基复合材料等高强、耐热、高韧性新型合金材料。七是大力发展碳酸钙晶须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八是围绕盐湖资源深加工发展阻燃剂、有机硼、无机硼等化工新材料。
3.装备制造科技专项
依托重大项目,推进技术装备自主化,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重点突破,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形成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清洁高效发电装备,输变电、石化、环保成套设备,轨道交通、钻井设备,大型机械、数控机床、汽车、重大医疗仪器、农牧机械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鼓励和支持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鼓励建立与装备制造相配套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装备制造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产业集群。
4.现代农业与特色生物科技专项
大力发展城郊型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坚持用工业的理念、生态的要求、园区的模式,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支持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制种、节水灌溉、绿色肥料、生物防治、高效设施配套技术,全营养饲料、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特色生物资源的生产和精深加工。围绕冬虫夏草、沙棘、枸杞、菊芋、亚麻、牦牛、明胶等生物资源,加强人工抚育、原料基地建设、功能开发、活性成分提取及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的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加快中藏药现代化,研发中藏药新品种、新剂型,实现从原料---药品---市场的标准化、无害化。采用现代分离提取技术开发生物医药材料与特种功能产品,大力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
5.藏毯与纺织科技专项
按照建设“世界羊毛地毯制造中心”的部署和要求,加快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地毯设备和电脑横机,以现代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逐步扩大藏毯(地毯)生产规模,淘汰手摇横机,解决纺织行业自动化程度低的实际问题,推动青海藏毯和绒纺等纺织行业健康发展。鼓励支持藏毯企业加快建设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重点支持新型喷染和动物、植物、人工纤维合织等工艺的开发应用。加快引进和推广提、绣、贴、割、剪、印、整等新技术,提高“选?洗?梳?纺?染”产能和工艺水平。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
6.民生科技专项
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核心,建立治理污染、降低消耗、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大节能技术攻关,加快技术集成,着力研究和示范推广废弃物(副产品)的减量和多级利用技术。积极推广清洁技术、节能节水技术、低碳技术,有效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扩大西宁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试点企业范围,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
发展社会事业中的信息支撑技术,开发信息通信服务、网络教育基础工程、数字广播影视服务系统工程、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政府综合服务支撑平台等,加快 “三网融合”。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研究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对社会治安、犯罪、事故的监督与控制,完善西宁市公共安全技术体系,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
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运用现代技术,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和民间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进一步拓展“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将西宁打造为全国重要的藏族歌舞之乡、佛教用品生产基地、民族饰品生产基地和昆仑玉营销基地。
(四)构建“八个产学研创新基地”, 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构建八个产学研创新基地。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成优势,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1.构建太阳能光伏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青海华硅能源有限公司、阳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青海聚阳能硅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鑫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与省内外院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构建太阳能光伏产学研创新基地。
2.构建中藏药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生物科技产业园的青海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晶珠藏药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与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构建中藏药产学研创新基地。
3.构建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生物科技产业园的青海康普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青海金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清华博众生物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与清华大学、青海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构建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学研创新基地。
4.构建装备制造机械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西宁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青海华鼎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洁神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洁神环境能源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与美国、韩国等国外科研机构合作,构建装备制造机械产学研创新基地。
5.构建藏毯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南川工业园区的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大自然地毯纱有限公司和青海雪舟三绒集团等企业,加强与大连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大连光明化工研究设计院等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构建藏毯产学研创新基地。
6.构建有色金属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甘河工业园的黄河水电再生铝业公司、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紫金矿业有限公司、青海珠峰锌业有限公司等有色金属企业加强与中南大学、贵阳铝镁设计院等有关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以铝、铜、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产学研创新基地。
7.构建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青海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可可西里肉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与北京食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构建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学研创新基地。
8.构建电子信息材料产学研创新基地
依托东川工业园区的青海瑞合铝箔有限公司、青海金阳光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凯普松电子科技(青海)有限公司、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与清华大学、青海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构建电子信息材料产学研创新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
成立以西宁市市长为主任,主管副市长、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为副主任,科技、发改、经委、农牧、林业、环保、卫生、教育、统计、工商、财政、人力资源等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西宁地区的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主要领导为委员的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推进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并协商省科技厅把推进西宁市创新型城市试点作为部省会商优先议题,在项目、基地、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支持。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市属各有关部门实行整体联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从经济、科技、管理等各方面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形成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确保西宁市如期实现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各项任务目标。
(二)发挥政府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
切实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坚持把财政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资,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公共科技活动,以及用于支持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积极影响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建立市级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市、县(区)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每年保持持续增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措施,落实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相关办法,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各类创新项目和资金。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在国内外以债券、股票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
(三)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加快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和产学研创新基地的建设,集聚企业创新资源,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构筑和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制定“西宁市企业研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西宁市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运用政策引导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促进技术研发联盟等多种组织形态和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合作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使科技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强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调整优化科技人才政策,用好现有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培育未来人才。开展创新教育和培训,为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以爱才之心,用才之智,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氛围。加强与全国人才网络的互联互通,更大范围寻求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原则,进一步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让更多的省外高级人才通过短期聘用、技术服务、项目合作、项目承包等方式为西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机制,逐步加大政府科技奖励力度,用有竞争力的制度造就有竞争力的人才,不断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培育一批有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五)重视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
成立西宁市知识产权局,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制定“西宁市贯彻执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增强企业、科研机构、市民和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定和实施促进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产业化优惠政策,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引导创新主体把知识产权应用纳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市场运作和资产管理等各个环节。
(六)大力培育城市创新文化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良好舆论氛围、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进一步弘扬和倡导“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和“包容诚信,务实创新”的西宁精神,加大对科技创新典型事例、典型项目、典型人物的宣传。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敢冒风险,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使全社会充分认识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七)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加大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机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加快建设“西宁市大型仪器协作共享网络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协调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体制的创新合作,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增强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谋发展的内在动力。综合运用政策、项目、资金等多种手段,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发展环境,围绕特色资源和支柱产业,着眼于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整合并合理配置资源,积极引导国家及地区外的创新资源参与本地区资源配置。
(八)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省市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强与省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争取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力争将西宁市的重大科技项目、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纳入全省的产业、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争取省上尽可能地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布局在西宁,提升西宁市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发挥西宁市在全省科技发展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全省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九)健全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和考评体系
把创新型城市建设纳入西宁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将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各项任务的考核指标,建立跟踪评价制度,加强监督指导,完善评价体系。开展创新型试点城市监测评价工作,积极做好数据积累和相关准备工作,每年向科技部提交年度总结报告。
六、进度安排
根据目标要求和基本思路,西宁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进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全面推进阶段(20XX年7月2015年6月)
全面推进西宁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要素齐全、布局合理、运行高效、合作开放、互动充分、体系完备的西宁科技创新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研发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产品,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一批自主创新研发机构,造就一批创新性强、经济效益好、产业化特色鲜明的科技企业,培育若干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特色突出的知名品牌。关键技术自给率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一是制定和完善《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快创新型城市各项试点工作落实和开展,取得初步的成效。二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成立西宁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推进委员会,加强对《实施方案》实施的统一部署,明确具体行动计划,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进行动员部署,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较为浓厚的创新氛围。三是依据《实施方案》建设的重点,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和落实具体的工作方案。
(二)提升发展阶段(20XX年7月2015年6月)
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落实“5568”创新工程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完善城市创新体系,提升集聚创新资源能力,建立内生驱动创新模式,弘扬创新文化,充分激发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在科学技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培育、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并取得一系列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力推进并把西宁建设成为全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使其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青藏高原一流、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的科学发展试验区、先进产业聚集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成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通过工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努力将西宁打造成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创新环境和谐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三)检查评估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
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成效进行全面总结,重点加强对弱势项目的督导检查,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完成自评检查工作,确保我市通过创新型试点城市的验收,并接受科技部的考核和检查。
第2篇: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为全面推进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促进城市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加快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步伐,特制定本方案。
一、试点基础
(一)创新发展现状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总人口729.41万,20XX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81亿元,全部财政收入413.3 亿元。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开放创新、富民强市,把新唐山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建成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总战略和总目标,按照“科学发展·科技先行”的理念,积极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重大科技支撑项目顺利实施。20XX年以来,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支撑、创新基金项目124项,其中300km/h高速动车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工艺流程技术、钢铁企业低压余热蒸汽发电和钢渣改性气淬处理关键技术等1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2、新型政产学研协作模式率先突破。我市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成了中国科学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这是中科院在我国北方地区建立的第一家与地级市合作的技术研发与转化机构。20XX年以来,共安排科技三项经费4000万元,专项支持技术转移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该中心与企业合作研发的一批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XX 年底,我市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有42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农业产业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100个;拥有本科院校4所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形成了支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程化研究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20XX年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
4、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实施了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培育与产业化引导工程,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XX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190亿元和67亿元,增速达到22%以上。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成为国家首批认定的创新型企业。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国家钢铁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陶瓷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焊接产业基地、国家高速动车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先后落户我市。
5、创新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制定实施了《唐山市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唐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唐山市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法规和文件,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优势特色
唐山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具有以下优势:
1、全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建设。20XX年XXX总书记视察唐山,提出了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构想。我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四城一河”建设、城乡等值化、社会治理和谐化为重点,要求必须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发展方式,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创新驱动,推动唐山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随着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科学发展·科技先行”的理念已成为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2、以曹妃甸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的开发建设。曹妃甸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是环渤海地区的“黄金宝地”和“耀眼明珠”。以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和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构成的唐山湾“四点一带”的开发建设已进入大规模产业聚集的新阶段,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技术运用、技术集成、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强、拉动辐射效果明显的优势,使之成为引领带动全市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示范区和辐射源,为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提供了波澜壮阔的舞台。
3、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唐山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毗邻京津,有利于接受技术辐射带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随着曹妃甸大港和唐山机场的开发建设,将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辐射到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为跨区域、跨产业的资金合作、技术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环渤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冀都市圈的快速发展,为我市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环渤海及东北亚地区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提供了重大机遇。
4、雄厚的工业基础。唐山素有“北方煤都”和“北方瓷都”之称,是国家重要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现有160 多个工业门类,已形成钢铁、能源、装备制造、建材、化工等优势支柱产业。2015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931.4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10.42亿元,精品钢材、基础能源、优质建材、装备制造和化工五大产业完成增加值1252.07 亿元。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将为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跨越发展创造强大的动力。
5、浓厚的技术创新传统。唐山历来重视技术创新活动,先后诞生了中国大陆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和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对推进中国近代工业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20XX年,国内第一台应用于煤矿井下的机器人研制成功,同年6月首列国产时速350公里CRH3“和谐号”动车组,创造出了394.3km/h 的中国铁路第一时速,实现了中国铁路列车运行速度等级的历史性跨越。唐山人秉承这种技术创新的传统,在加快城市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必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
尽管唐山具备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良好基础,但也存在着科技资源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创新体系不够完善、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显著、创新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高端创新人才缺乏、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牢牢抓住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全面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不断夯实创新基础,增强创新活力,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试点目标
总体目标:努力把唐山建成自主创新优势明显,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产业竞争能力快速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发展,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的创新型城市。成为环京津乃至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率先建成全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成为我国推进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创新型城市转型的示范城。
到2015年具体目标:(1)区域创新体系趋于完善。引进一批优质科技资源,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机构,重点建设10大特色产业基地和10大研发中心。(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商标、品牌、标准。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以科技创新加速培育10大名牌产品。
(3)创新投入明显增长。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2%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4)创新人才队伍迅速壮大。集聚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军人才,培育一批职业技能人才,打造若干与唐山主导产业紧密相关的产业创新团队。(5)新型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做强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推进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创新。实施“三百计划”,加速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精品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和“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两个“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新格局。(6)城市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城市生态文明逐步改善,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社会更加和谐,全民科学素质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三、工作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总揽,深入实施“科教立市”战略,广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跨越,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方式,支撑科学发展全面创新。
(一)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创新发展战略
确定“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积极推动原始性创新”的城市总体创新战略。实施开放创新,大力推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结合,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鼓励和支持以应用为导向的集成创新。有针对性选准一批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集中优势科技资源,进行相关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攻破和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二)健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介紧密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科技竞争力。完善科技合作体系,充分借用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等优质科技资源,弥补我市科技资源不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专利战略的研究和运用,推动知识产权交易,促进技术流动。引进风险投资、担保、私募和证券等各种类型资本机构,打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信用贷款、小额贷款等科技金融渠道,带动社会资本和企业投入研发力度。
(三)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创新活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公平、高效、完善的体制机制,提高创新成效。重点完善创新主体动力机制、完善政府管理服务体制、创新科技与经济紧密融合机制、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与激励机制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支撑,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创新
按照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规划和部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积极围绕曹妃甸为核心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等值化发展、和谐唐山建设等探索具有特色的创新实践模式,丰富试点内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城市管理、城乡统筹、社会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创新,为同类城市提供经验,作出示范。
四、近期重点推进的工作
(一)钢铁产业技术创新
以曹妃甸京唐钢铁公司、唐山钢铁集团等大型企业为龙头,推广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工艺流程技术、钢铁企业低压余热蒸汽发电技术,重点研究开发钢铁生产过程实时优化运行技术、系统能量管理中心、超大型高炉系统工艺技术、低成本高效化生产洁净钢水的工艺技术、高品质薄板生产技术、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取向电工钢技术等新技术;完善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冶铁矿等技术,不锈钢、轴承钢、工具钢、齿轮钢等高附价值钢铁产品生产技术。力争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工艺流程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低压余热发电、钢渣处理、超大型高炉干法除尘等方面拥有一批居国内领先水平以上的自主核心技术。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科技局配合
(二)化工产业技术创新
依托唐山市的海洋和煤炭资源优势,以煤化工、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三大化工产业链向精细化工产业链的延伸为主线,重点攻克各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包括:焦炉煤气制甲醇及深加工先进技术、大型甲醇制烯烃生产及产品深加工先进技术、有机硅单体生产及下游深加工、海水提钾等技术。并且围绕南堡10亿吨大油田开发建设、曹妃甸工业区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积极进行重大项目相关配套产业技术的前期研究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科技局、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配合
(三)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
与国内外大公司、研发机构积极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机器人模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于神经网络与模糊算法的智能控制、多种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远距离通讯抗干扰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不断提高现有焊接机器人、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管道探伤机器人、建筑清洗机器人、高压巡线机器人的使用性能。进一步开发新型专用机器人产品,推动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打造出具有较高自主研发能力和较强产业优势的机器人研发制造基地。
责任单位: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牵头,市发改委、科技局等配合
(四)电动汽车研发与曹妃甸电动汽车城建设
积极推进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电工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合作联盟,引进尖端人才,围绕电动车整车仿真与控制系统、电动车CAN 总线开发与测试、电池系统开发检测、先进电机驱动系统、电动车标准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重点攻克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与ABS 系统的一体化设计与控制、匹配设计与能量管理的耦合技术、基于FlexRay等新型总线协议的网络在环平台及其应用技术、电池单体性能和一致性提升、电池电容一体化技术、电池管理系统大规模产业化技术和工艺、先进稀土永磁直流电机技术等一批核心技术,并形成专业研发团队。
争取成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打造曹妃甸电动汽车城。制定《曹妃甸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消费的优惠政策》,坚持以整车为龙头,以核心零部件为突破口,以使用促研发,以研发促产业,重点引进战略投资者、核心技术领先者,积极推进电动车动力总成、高性能锂电池、永磁直流电机等一批产业项目,并达到30-50万辆整车生产规模。
责任单位:曹妃甸电动汽车城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曹妃甸新区管委会、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唐海县、市科技局、财政局配合
(五)曹妃甸循环经济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依托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组建曹妃甸循环经济工程技术中心。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创建多层次、多学科技术融合的重化工业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共享平台。针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重大技术需求,重点开展循环经济政策与法规研究、重化工业生态工业研究与评价、新能源开发与能源梯级利用技术研究、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技术研究、逆向物流规划与技术研究、钢铁产业生态技术研究、技术集成、成果推广与示范应用等工作,最终在钢铁、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经济核心技术,搭建“技术—工艺—人才—应用”系统化支撑体系,为重化工业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责任单位: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牵头,市科技局、发改委配合
(六)唐山湾生态城市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依托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管委会,强化与清华大学、瑞典SWECO公司等单位合作,围绕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设计、可再生能源工程、资源管理工程、绿色交通工程、绿色社区工程等领域,针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重点开展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加快绿色能源、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节能建筑、低排放智能交通、集成通讯、海水淡化、封闭水处理、垃圾处理与回收利用、盐碱地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转化和应用,研究落实141 项生态城市建设技术指标要求,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责任单位: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管委会牵头,市科技局、发改委、规划局、城管局、住建局配合
五、20XX-2015年主要工作
(一)健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弥补科技创新资源不足为核心,以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以建设技术研发、中介服务、科技合作和创新产业化体系为重点,引进国内外的优质科技资源,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介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提供支撑。
1、加快中科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建设
主要目标:建设成唐山高新技术研发与自主创新的平台,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高科技成果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开创新型政产学研紧密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工作任务:重点引进8-10个中科院所属研究所进驻“中心”, 每个研究所组织1-3个适合唐山主导产业发展的课题组,以钢铁、装备制造、陶瓷、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和节能减排为主要发展领域,以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为重点,实施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力争钢铁行业在节能节材、陶瓷行业在更新工艺和产品、新能源行业在制造国际一流风力发电设备等方面实现突破。特别要围绕高速动车组研发,加强与中科院力学所、软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核心技术国产化。
第3篇: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为切实做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创省会发展新优势,加速提升我市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维护省会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发展目标,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为突破口,按照“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突出特色、引领示范”的工作思路,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将我市建成全省创新资源集聚的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区、创新体制机制的试验区、宜居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能力强、经济发展后劲足、城市功能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区域中心城市,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的先进行列。
1.科技支撑取得新突破,集聚创新资源能力显著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财政对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65%,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达3%以上,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力。拥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50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000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50名,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00人,万人拥有高技能人才350人。全民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高。
2.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0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0家以上,其中,新增国家级5个、省级30个。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65%以上。万人专利申请量达30件。创建省级以上名牌300个、著名商标30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济南高新区等各类园区引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围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目标,打造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500亿元。以创新为驱动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42∶5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0%.发挥省城区位优势,引领和支持全省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4.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创新服务辐射能力显著提升。建设2-3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成各类生产力促进机构40个以上,实施标志性产学研工程项目100个,新建产学研中试基地50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融资机构达到10家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融资体系。形成以省会都市圈为核心,辐射服务全省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创新服务网络。
5.创新机制环境取得新突破,示范带动作用显著提升。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决策机制和协调推进机制日益完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实际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模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推进均等化长效机制。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步入绿色城市、可持续城市与低碳城市发展道路。
二、主要工作与重点任务
(一)加强管理创新,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强化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促进政府部门从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转变为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制定者、配置过程的监督者、配置绩效的评估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政府投资监管、国有资产监管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切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转轨道。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作用,促进政府管理职能更好地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关于推动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加大创新政策导向作用,通过财政引导和产权激励等政策,推动重点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完善政府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自主创新主体倾斜的配套制度。提高政府采购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例,支持符合我市经济发展方向,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加强规划引导。按照国家关于创新型试点城市发展战略部署和济南市科技创新实际,进一步明确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纳入全市、县(市)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强规划管理的统筹协调、执行和评估,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的机制。
(二)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建设山东省创新资源的集聚区、扩散区,通过省市共建、完善济南都市圈技术转移机制、加强区域间合作创新,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创新型城市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
1.充分发挥驻济高校、科研机构的原始创新优势和人才培育优势,促进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探索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新型合作模式,加快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充分借助山东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合作平台,继续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医学科学院等院所的合作,重点针对我市优势产业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扶持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形成一批一流的科技团队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拓展大学科技园建设规模,促进产学研结合,使之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创新人才集聚地和高技术研发基地。建设一批省、市重点实验室,高起点引进3-5家国内顶尖的权威科研机构或一流的国际研发机构。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与企业共享资源、合作研发,组建开放型或实体型创新研究机构和联合开发机构,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进行高层学术交流、开展原始创新以及共性和关键性技术联合攻关。
2.省市共建重大创新服务平台,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设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以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为核心,形成功能完善的信息通信技术研发中心,搭建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推进科技创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全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的重要承载地和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高速发展的“创新引擎”。满足科技创新创业需求,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面向科研,面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培训、仪器设施共享服务。
建设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平台。由山东大学联合山东海洋大学、山东省药科院、山东省医科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药研究院和济南高新区共同承建,包括先导化合物发现优化单元平台等12个子平台。建成以济南高新区为重点、技术链与产业化链相衔接、“一区六基地二十个示范企业”为主要内容、区域相对集中、服务能力完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新药研究与成果转化体系。将济南高新区新药孵化基地建设成为国内最主要的药品研发成果转化基地。3.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创新资源的集聚、扩散提供社会化、网络化服务。以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和服务支撑平台建设为重点,强化技术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提高转化速度和转化效益,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大力推动我市各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扎实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公共服务平台的评价方式和运行机制,提高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效益和服务质量。
建立完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平台。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网络资源、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统一设计和建设,与国家、省形成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专项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服务系统、专利技术交易系统和知识产权专家咨询系统。
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发展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的总体要求,培育一批专业性、综合性孵化器。提升创业服务中心服务支撑功能,保证科技创业成功率,实现孵化功能和服务效能新突破。支持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创办多元化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创办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行业的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各类孵化器之间的互动式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绿色通道”,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协作共建机制,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企业立足自身优势,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核心技术、联合开发产业化项目为重点,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积极做好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以重大科技合作项目为纽带,以特色园区和留学生创业园为载体,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强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集团在区域农业创新体系、现代农业、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组建重点实验室。加强中乌高科技合作园的建设,使其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科研成果孵化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三)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发展重汽、浪潮、中创、二机床、齐鲁制药、福瑞达、力诺、圣泉、九阳等一批自主创新骨干企业,形成若干具有国内比较优势和领先水平的名牌产品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资源优势,提升企业技术研究水平。支持行业特色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高层次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及产学研中试基地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通过体制创新、吸纳人才、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投入等措施,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市场化水平。以行业协会为主,政府部门推动,建立若干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增强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密切跟踪数控机床及重型锻压设备、新材料技术、计算机软件、医药化工、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重点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培育50家以上企业成为国家级、省级专利试点企业。
3.深入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升级。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已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档次,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培育一批具有专利权的核心技术,加速专利技术产业化。以增强企业创造专利能力为主线,将专利工作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及生产经营全部环节。加强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能力。
4.加快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创新载体功能。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济南高新区发展步伐。着力打造软件、计算机、网络通讯、数字装备等四大产业集群,形成“创新、产业、辐射、环境”四大高地,建成集创业孵化、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创业基地。推进齐鲁软件园、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环保科技园、出口加工区等特色园区建设,增强科研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产业承载功能。加快济南经济开发区、明水经济开发区、济北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承载能力,形成管理体制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区域功能清晰、支撑服务体系完善、能够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创业发展的集聚地和制高点。
(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工业结构。立足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业,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为契机,加快建设软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培育国内最具竞争优势的特色软件产业集群,加快软件服务业服务化、网络化、高端化和国际化进程。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八大类软件,实施“双十”和“双百”工程,推进四大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一城五区”软件服务业功能布局。大力发展信息装备制造业,以浪潮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发展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服务器及计算机外围设备生产基地。加快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建设,推进济南光电子产业园建设,加快网络设备、通讯设备、专用电子设备开发生产建设项目,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生产协作体系。发展消费类电子产业,重点加快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多媒体终端产业化进程,发展壮大智能家电产业。
新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推广利用步伐,突出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完善产业发展保障体系,走规模化、国际化和集群化发展路子。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产业、太阳能发电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地热风电装备制造业。
生物医药产业。以国家规划建设重大新药创制平台为契机,加快建设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生物技术产业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资源整合优势,加快发展化学药物制造、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物服务六大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交通装备制造业,加快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围绕建设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轿车、摩托车生产基地,坚持整车发展与零部件升级并举,着力构建协作配套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施一批发动机、变速箱、驱动桥等关键总成以及高技术零部件配套项目。积极推动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挥核心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扩大重点产品生产规模,强化行业资源整合,提高社会化协作配套程度,形成较为完备的机械装备产业体系。实施大型数控机床、钢结构数控加工设备等一批生产项目,巩固济南市在全国锻压设备和数控压力机方面位居首位的市场优势。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具有高效服务功能的金融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济南”品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积极传承历史文化精髓,凝聚深厚文化积淀,整合文化资源,拓展产业领域,推进文化创新,建设精品工程,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传媒网络,打造现代文化品牌,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进一步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实施盖家沟、担山屯、郭店等三大物流园区和国际集装箱分流中心,以及空港、邢村、桑梓店等4个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强化物流平台支撑,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发展特色增效农业为目标,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十、百、千”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力争在农业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信息技术、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壮大一批农村科技型龙头企业。按照省会城市需求特点,重点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模式,推动星火产业带、示范园区、品牌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幅度提高节水灌溉水平。推进生态村建设,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综合利用。
4.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逐步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长效机制,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积极扩大清洁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应用范围,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鼓励应用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加快建筑节能一体化进程。强化城市计划用水,大力推广节水保泉、水体控制和治理技术,推进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化。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农业节水。发展城市污水治理成套设备、脱硫除尘成套设备、秸秆气化成套设备、废塑料综合利用设备等环保设备制造,搞好环保工程及技术开发服务和资源综合利用。5.依靠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围绕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应用示范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突出抓好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的改造,推进济钢、重汽、济柴、炼油、二机床等一批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促进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建立以软件企业和大型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提高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
(五)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1.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宽带、移动高速、多媒体城域网,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适应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高速公路”体系。围绕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处理机制,推进光纤管道、通信铁塔等基础设施集约化应用。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和精品宽带网络建设,提高网络承载能力,提升互联网接入带宽标准。基本建成基站布局科学、通信覆盖全面,服务水平领先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制定“无线城市”建设规划、技术标准及应用扶持政策,统筹建设与第三代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网相补充的宽带无线网络,推广无线宽带新技术和新业务应用。
2.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以信息化为载体,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管理与技术创新,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公众服务和教育、医疗与公益性服务的信息化进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提高交通运输、商品流通、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社会效益,提升社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加快交通信息通讯、网络、自动控制、交通工程等技术研究,构建高效的智能交通系统。
3.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改善城乡整体面貌,推进城市维护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建设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高标准建设和改造防汛、消防、人防、气象、防震等设施,完善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全面建立起由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救灾指挥系统、减灾行动系统组成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维护城市安全运行,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六)加快社会事业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确立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建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效机制。研究制定适合我市实际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体系。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门类、结构和重点,建立重点突出、门类齐全、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动态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落实公共服务责任。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并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总体要求相衔接、相适应,分阶段、有重点、按步骤地予以实施。
3.创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环境。从打造城市现代特色、宜居特色、自然特色、生态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入手,实施城市综合体建设、新区建设、畅通建设、设施建设、特色建设和居住提升、生态提升、管理提升等八大工程,力争到2015年建设成为全国最具魅力特色的宜居宜业城市之一。
(七)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1.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强创新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按照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泉城学者”建设工程、泉城企业家培养提升工程、高技能人才提升工程、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程、创业人才扶持工程、“济南名士”打造工程、泉城人才环境优化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人才开发工程等10项重大人才工程,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引进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留学人员来济创业。在科研创新领域,重点支持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级实验室和重点学科负责人、长江学者和泰山学者、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主持人、博士生导师等领军人物,以及具有才干的留学人员和原创能力的学术带头人。广泛吸纳各类优秀人才,汇聚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学术技术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和全市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占据人才制高点,更好地为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3.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管理制度,不断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继续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加快创新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人才基础信息库,促进各类创新人才互动合作,逐步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创新人才市场网络。
(八)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提高全民创新意识。树立创新发展观念。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把发展观念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指导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强化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意识,开拓创新、勇于突破意识,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意识,科学务实、精致高效意识,努力使思想境界与创新发展的要求相符合,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倡导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培育宽容失败、敢冒风险的创新理念,培育尊重个性、支持冒尖的创新意识,培育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创新品质,形成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风尚。搞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引导全社会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励社会各界共同投身于创新型城市建设事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成员,指导协调、督查落实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各项职能。各县(市)区政府及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组织协调机制,具体负责本区域、本部门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统筹安排,全面推进。
(二)强化工作调度,密切协调配合。加强与科技部、省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适时调度工作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共同推进试点工作。各级各部门结合各自发展环境和优势,选准创新工作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要加强整体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共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建立考评机制,加强督导检查。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的工作目标和责任,推动其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管理,强化考核监督,形成良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管理机制。
(四)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将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逐步提高财政对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在现有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加大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资金发放、使用、监管、效果评价办法,提高资金保障程度和使用效益。加强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投资领域,逐步完善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多种政策手段,降低科技投入风险,激励企业、个人和科技风险投资机构不断增加投入,提高投资回报率。加强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的联系沟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在国内外以债券、股票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第4篇: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精神,结合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我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增长由资源、资本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鼓励原始创新的同时,着力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在政府引导创新的同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围绕市场需求,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把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为科技创新提供内在动力,建立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形成自由宽松、富有活力的良好创新环境。
三、工作目标
1、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到“十二五”末,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十五”期末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60%以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XX年,全市建立20家以上国家级或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扶持5个以上国家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30个以上湖南省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全市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6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占35%以上。
3、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形成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到20XX年,新增高新技术创业孵化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
4、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到“十二五”末,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指标达到2.0吨标煤/万元,基本建成初级生态城市。
5、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对国内外科技资源的吸纳力显著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全市科普工作社会参与率达到60%,公众科学素质提高1.5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
四、主要任务
通过扶持创新型项目,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园区,完善创新服务体系,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
1、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加强科技攻关和开发,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开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培育20家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能力、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能力、规模产业化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90%以上研究开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工作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经费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来自于企业。
2、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针对制约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组织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技术攻关,使电动轮自卸车、混合动力汽车、城市轨道车辆、风力发电机、塔式起重机、振动式压路机、矿用通风机、燃气具、有机颜料、电池材料、玻璃窑炉耐火材料、地源热泵空调、精品钢材、发动机活塞、脱硫除尘设备等主导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施“4315”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即围绕以车辆、矿山装备为代表的机电一体化产业,以新型功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新型中成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和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等4个高新技术产业,选择30个左右的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滚动扶持,培育壮大10家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到“十一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积极整合园区资源,加快以(德国)工业园、九华经济区、新材料工业园、双马工业园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引导新项目、新产品向园区聚集,延长产业链,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发展。
3、全面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广电、计算机网络等多网融合,加强信息技术的二次开发,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政务、科技、教育、文化、社保、医疗、流通等领域的应用,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建设农业信息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化项目,提高城乡信息化整体水平。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动产品设计方法、企业管理模式、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培育一批有辐射作用的信息化示范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管理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关键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0%,促进全市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
4、加快农业科技攻关与产业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针对新农村建设的技术需求,加强水稻优质丰产、种苗优化、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示范与产业化、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与开发,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业生产效率。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作物品种优良率提高3-5个百分点,生猪产业化配套技术、水稻栽培技术和湘莲加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健全“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运作机制,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关键技术,在竹制品加工、湘莲加工、生猪产业化等领域完善农业产业链,促使农产品向工业产品转化,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5、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工程,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在全市5个县市区设立知识产权局,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专利转化机制,政府建立专利转化扶持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积极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促进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手段,优化我市的投资软环境;建设中国机电专利信息中心,充分运用专利信息,结合我市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开展专利战略研究,充分发挥企业在专利战略研究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扶持企业申报专利、注册商标、登记版权和取得行业技术标准的制标权,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国省名牌,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保持我市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到20XX年争取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6、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建设好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四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扶植和培育各类技术评估、技术服务、管理咨询、技术认证、专利代理、产权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组织,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技术市场,逐步形成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作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7、全面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大力开展以“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技进社区”为重点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提高广大公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建设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示范县、省级科普文明社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普场馆体系。逐步建立起由科普专家、科技工作者、技术能手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群结合、专兼结合、基本稳定的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有计划地扶植一批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科普组织,基本形成多层次、多元化、专业化的大科普组织体系。
五、保障措施
1、建立省市共建机制。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省市结合的市科技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创建科技创新型城市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聘请在湘院士及相关领域学术带头人、战略研究专家、政府部门资深人士、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组建专家顾问咨询委员会,为我市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加强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结合,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机制,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增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完善全市科技创新体系。
2、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加强科技经费的规范使用,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经常性增长幅度,20XX年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2.0%以上,科技发展资金累计达到2000万元。完善科技投入的归口管理,切实改变政府科技经费的条块分割、分散重复投入的状况。加强科技经费的监督管理,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到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5%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5%以上。促进银企合作,鼓励、引导各银信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入,重点加强各商业银行与高新技术企业间的协调与沟通,引导各类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3、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到20XX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力争达到23.6万名,具有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拔尖人才达到6000名。注重把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放到重要学术、技术岗位或与其专业紧密相关的领导岗位,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原则,采取调入、聘用、借用、兼职、合作、学术交流、技术指导、技术咨询以及领办、自办、合办各类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办法,以个别引进、团队引进、项目联动引进等形式,吸纳国内外人才智力资源。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由用人单位给予相关补助,并在科研项目、科研启动经费、工作用车、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其子女在市内中小学校就读,按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以成果、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可实行期权、股权奖励。对在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为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委、市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重奖。对评选出的优秀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人才,按规定发放政府津贴。
4、强化创新激励措施。积极扶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对通过国家级授牌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政府将分别资助20万元。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市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新获得湖南名牌产品、湖南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授权的专利每年安排20万元进行奖励。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关心和尊重创新型企业家,支持和激励企业家在实践中提升经营理念、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使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5、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华工业园等科技园区,大力开展科技招商,着力吸引大公司来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和分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积极推进大学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计算中心等向企业开放,大型企业、军工企业重点设备和装备向全社会开放,提高科研设施与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益。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基地,继续举办地区经济、产业发展需要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利用园区良好的投资与创业环境,开展以企业、产业为主体的国际科技合作。大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加强本地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的产业水平和对外开放能力,增强我市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6、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分解落实创建工作的各项具体任务,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推动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工作的强大合力。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每年从科技经费中安排15万元,对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进行奖励。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增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资源环境的条件约束、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各国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推动我国经济依靠技术进步驱动实现“内涵性增长”,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在多个场合就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刻论述。2016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基地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特色是产业繁荣的灵魂所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以特色基地建设为依托,走集约集聚之路,推动技术突破向产业化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强化要素集聚和技术集成,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新兴产业特色基地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孵化场所,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与经济联姻的重要孕育区。日前,由市社科联的牵头,市委党校、市发改委和市科技局组成联合课题组,对的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发展状况开展了调研,并就此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
一、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发展现状
调研表明,近年来,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大气候,依靠长三角乃至我国经济转型的小环境,将大气候的必然性要求与小环境的应然性需求紧密结合,把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致力走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贴近实际谋划,推动了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的发展。
(一)政府高度重视,推动基地快速发展。调研发现,目前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新兴产业放到优先位置,坚持优先把政策的“先行先试”任务交给基地,着力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近两年来,围绕市《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指导目录》,瞄准新兴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目标,把重点培育和发展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等七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产业加速升级的重要抓手,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以加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培育为主要抓手,以加快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为主要突破口,加快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学研合作力度,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已建成三个新兴产业特色基地: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特色基地、港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如城镇新型电力装备特色产业园。在建的还有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特色产业园、特色创意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园。政府的高度重视加速了新兴产业特色基地的建设发展,显然,这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还出台了《市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鼓励加快软件园发展的意见》,完善了科技创新政策,对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了新兴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点燃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引擎。
(二)“点、线、片、链”,基地发展状况良好。围绕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着手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点”,支持集成总装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长性好的优势企业,支持综合实力强、在六大新兴产业若干重要环节上能起支撑作用的骨干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二是抓“线”,呼应沿海开发战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特点,形成错位发展;三是抓“片”,重点打造六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四是抓“链”,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强化基地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截至2016年11月,共有新兴产业146家,实现产值259.82亿元,同比增长21.6%,占规模工业比重28.2%。其中,新能源完成销售33.19亿元,同比增长21.4%,占新兴产业总产值比重为12.8%;新材料完成销售119.24亿元,同比增长38.6%,占比45.9%;智能设备完成销售15.99亿元,同比增长22.6%,占比6.2%;智能传感完成销售19.69亿元,同比负增长14.2%,占比7.6%;新医药完成销售30.79亿元,同比增长7.5%,占比11.9%;节能环保完成销售35.18亿元,同比增长26.7%,占比13.5%;海洋工程完成销售5.74亿元,同比负增长26.3%,占比2.2%。
三个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发展状况良好。港船舶海工及配套产业基地目前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1家,1-6月份累计实现应税销售50.6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应税销售的19.9%。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目前有规模以上企业51家,1-6月份累计实现应税销售44.38亿元,同比增长25.91%,占全部规模工业应税销售的17.43%。如城镇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区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3家,其中新兴产业规模企业4家,2016年实现应税销售21.26亿元,新型电力装备实现应税销售2.79亿元。其他产业基地也在快速发展,如城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目前已有规模以上企业26家,1-6月份累计实现应税销售18.7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应税销售的7.37%。经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已有规模以上企业13家,1-6月份累计实现应税销售25.17亿元,同比增长7.43,占全部规模工业应税销售的9.89%。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特色产业园3年来累计引进软件企业176家,2016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18亿元,占全年任务的107.3%;建成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中国呼叫中心产业标准化建设基地”。
(三)基地中重大企业培育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迅速。的新兴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基地中重大企业培育成效显著。2016年1-10月份,新兴产业企业中共有亿元以上企业59家,实现销售收入196.88亿元,占新兴产业总产值的86.4%。其中1-2亿元企业30家,2-5亿元企业18家,5-10亿元企业8家,10亿元以上企业3家(双马化工32.69亿元,九鼎集团12.43亿元,天泽化工10.23亿元)。去年九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16.27亿元,德源高科实现工业总产值14.8亿元,华灿电讯实现产值13.57亿元,如高高压实现总产值10.24亿元。其中九鼎新材、德源高科、如高高压成为我市新兴产业领域首超10亿的企业。基地中目前已建成省输变电设备复合外绝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的省级工程技术创新平台3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院士工作站5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孵化器2个(科技创业园和软件园)。今年上半年共新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省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德峰药业,已批复),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熔盛重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双钱轮胎、锻压),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隆昌化工、电站阀门、泰慕士服饰)。
二、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尽管在建设新兴产业特色基地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政府重视,明确了发展思路和保障措施,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地产业分散,集聚程度不高,基地规划编制不高。新兴产业特色基地集聚程度不高,基地内产业分散,同行业企业分布混乱,大都分布在不同乡镇、园区,难于统一管理和整体规划。如如城镇重点打造了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园、光热产业园、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以及装备制造(风电)、新材料产业园等四大专业园区,而汽车零部件产业在经济开发区规划中也有,而且有规模较大的双钱轮胎制造企业,新材料产业园在港规划中也有,并已建成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属于新能源范畴的如城镇的光热产业,产业链条完整,大大小小企业200家左右,而经济开发区的光伏产业园区中也有几家企业,同属新能源范畴,光热光伏分散在不同的规划领域。镇、区、园的产业规划没有一个市级层面的规划引领分布,这样集聚程度既不高,不利于基地建设,又难于统一管理,内部容易形成恶性竞争。更重要的是,新兴产业园区及特色基地的规划和编制缺乏高起点和高定位。在以往的产业招商与项目服务中,往往重项目招引轻园区规划,导致园区基础建设与整体规划跟不上产业发展要求,招引的项目产业配套能力较低,产业不聚集较分散,产业发展的集中度和集聚度较低,严重影响新兴产业企业的规模化和抱团发展,影响特色基地的发展建设。
二是基地产业定位同质化现象严重。新兴产业整体发展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规划,与周边县市同质性很高,对传统产业企业与新兴产业企业划分不清楚,对前瞻性和长远性的产业定位不准,不利于新兴产业的整体提升和培育。从已有的统计资料分析,海安重点打造以太阳能、风能为方向的新能源产业,以节能照明光源为方向的新光源产业,以高分子合成材料、特种材料为方向的新材料产业,以天楹环保为代表的环保产业,以清华启迪(海安)软件园为代表的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以亚太轻合金、通润汽车配件等项目为代表的汽车产业,以523文化产业园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海门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现代物流及服务外包等五大新兴产业;启东提出壮大海工装备、新能源及光电、电动工具、新医药和节能环保五大产业集群,已建立启东电动工具特色产业基地和启东滨江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不难发现,重点打造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中的海洋工程和软件服务外包与周边县市同质化。
三是基地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配套关联度不高。新兴产业链条不完善,缺乏前延后伸,重点规模型龙头企业引领力不够,配套型产业链没有形成,如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陆地方舟独领风骚,周边相关配套的企业屈指可数,没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这样又何谈发展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特色产业基地虽然3年来发展迅速,但软硬两张皮,软件产业的发展没有的制造业有力支撑,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难以实现。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像输变电特高压电力设备及配件产业基地,主要以研制、开发服务于输变电产业的各种复合绝缘子、电力金具、互感器、断路器、隔离开关、风电机组及叶片、风电钢球、远程抄表及控制系统等电力设备及配件的企业为主。截至2016年底,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已汇聚了74家输变电特高压电力设备及配件企业,以及其他一些关联企业和专业化科技服务载体等,形成了以神马电力、如高高压、思源赫兹、祥源电气等骨干企业和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集聚发展的态势。但其中新兴产业项目单体规模大多仍在2亿元以下,5亿元、10亿元以上的中大型新兴产业项目较少,后发力量不足(见下表)。
四是基地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技术、融资等瓶颈制约发展。调研发现,新兴产业企业科技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工作相对比较落后,新兴产业科技研发力度亟待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双自”企业数量偏少,产品科技含量亟需提高;领军型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研发队伍组建滞后;投融资渠道不畅。再加上特色产业基地大部分处于建设初期,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实行过度优惠政策来招商引资,以此推动基地的迅速成长。这种“倾销式”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一些利用当期效应而非远期效应的企业加入基地,一旦这种突出的成本优势不再明显,而且基地内创新创业软环境表现出不可持续性时,这些企业就可能会追逐其他地区的优惠政策而“流动”,因此如何使特色产业基地健康、成熟发展是眼下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三、推动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快速发展的建议
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通过加快整合产业链,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建立与周边县市乃至个广大区域错位发展的新兴产业增长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其中,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突破口和主抓手。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成长的特殊要求,因此新兴产业特色基地要坚持高端化、特色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基本方向。高端化是核心驱动,特色化是竞争优势,集聚化是重要依托,国际化是必要条件。
(一)加强规划引导,提高编制起点,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
政府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组织者,也是加快区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引导,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形成高效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协调服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精心加以规划、引导和培育。
一是加强对特色基地产业集聚发展的规划引导。这是目前建设特色基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统一的市级层面的规划引领,谈不上集聚发展,更谈不上基地建设。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产业集群布局,科学定位现有产业集聚区功能,实行相对集中的开发建设,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围绕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认真规划引导并大力培育具有特色的“板块经济”。
二是采取集群招商方式,招大引强与产业配套结合。招商引资是政府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途径。招引一个大项目的同时,还能带来一大串配套企业,有利于发展壮大现有产业,还可以催生一个新产业。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集群招商方式,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也应作为今后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集群招商要着力招大引强。要紧紧抓住上海等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资本转移的机遇,深入研究新兴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支柱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模式,以浙江、上海、苏南等地为重点区域,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企业,集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的大项目,经济贡献大、群众受惠多、运营成本低的大项目。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重大项目布点,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重视集群招商的产业配套。注重在做强链扣、补完链条上下功夫。认真研究和掌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根据现有产业门类、产业基础,立足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明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集聚、集群规划,明确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和项目类型,有选择地引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项目、提升本地资源附加值的资源加工型项目、以存量项目吸引外商的增资扩股合作项目,促进和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协作,招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与产业配套的小项目有机结合,不断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升级进程。
三是对我市现有产业进行进一步优化整合。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对现有企业按产业、产业链进行专业化整合,推动集群发展。市级层面出台政策,将镇区发展功能进行统一规划,以现有龙头企业为基础,打破同一产业镇区散乱分布的格局,对各镇区园现有企业和新招引企业实行产值和利润置换,引导同类生产要素相对集聚,推动同类产业内部企业的有序分工和协作生产,最大限度推动产品、企业和行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基地型特色产业发展模块。如经济开发区的光伏产业与如城镇的光热产业,区位接近,合并管理。
(二)打造产业载体,突出地方优势,彰显基地特色化发展。
特色基地的载体主要是各类工业园区。目前,我市拥有一家省级开发区,一个省级软件园和一个一类开放口岸,还缺乏专门承载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专业园区,在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软件园、综合保税园等创建上基本处于空白。苏南各市和苏中泰州市都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苏锡常宁均拥有国家级软件园。如何补上这个方面的短板,目前除了积极创建各类政策性园区之外,必须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园区,努力开发园区功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开发区要突出做“强”,大力增强产业集聚功能、配套功能,发挥人才多的优势;乡镇工业园区要突出做“特”,形成更多的特色园区;港区突出做“优”,提升承载大产业及其大项目,努力成为新兴产业的崭新载体。此外,要以开发区、软件园等已有创新园区为基础,努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园区。要学习天津市的经验,探索创建自由贸易园。
发展特色产业基地,要突出地方优势,差别竞争,错位发展。要根据的产业发展布局,的产业基础,有重点地选取自己的特色,加快培育发展。根据的产业布局,海洋工程以启东、、通州等为重点,新能源以如东、启东为重点,新材料以、海门、海安为重点,生物和新医药以港闸、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门、启东为重点,智能装备以通州、如东、为重点,节能环保以崇川、海安、通州为重点,软件和服务外包以市区、海安、为重点。以为重点之一的主要是海洋工程、新材料、智能装备和软件服务外包四大领域。而目前规模工业占新兴产业总产值占比相对高的主要是新材料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的,在整个发展相对有优势的是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智能装备领域,以神马为代表,研发基础好,人才优势明显;船舶制造产业(海洋工程)在港区以熔盛重工为龙头,周围配套企业数多。船舶产业还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研发优势。我市船舶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熔盛重工等重点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领军人才提升研发能力。二是高技术优势。船舶企业生产的船型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三是转型升级快的优势。熔盛重工建造中海油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已在搭载阶段。而且滨江,环境容纳量大,淡水资源也充沛,港口潜力巨大。这样的优势,对于新兴产业来讲,发展海工船舶、新材料和电力装备产业都是适宜的,钢铁冶金和石化产业迟早也会向沿海集聚。因此,发展新兴产业的方向应该是海工船舶、化工新材料和电力装备产业,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因此要充分认清自己的竞争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错位发展。
(三)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
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要着力开发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掌握主导产品核心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围绕产业持续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特色产业基地高水平发展和高质量建设。
一是引进、开发具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常常呈现出低端技术市场化与高端技术政治化并存的现象。关键核心技术引不来、买不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就现实而言,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热情高、规模冲动强,但多处于高端制造的低端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空心化”是致命弱点。没有关键核心技术作支撑的产业扩张,可能造成新一轮的技术重复引进、雷同式布局和低层次恶性竞争;在微观层面,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巨量投资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变为不良资产。“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下功夫。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强化技术创新,进而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这样才有利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蓄基地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后劲。要积极引进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和研发机构,推动外资生产环节升级,竭力避免全球生产网络对的低端锁定。只有更多地将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环节配置在,外资企业才更趋向于在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产业特色基地才能呈现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研发向本土化发展、技术向核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要以现有产业基地为基础,依据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基地龙头企业,在确定重点发展的领域,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攻关,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影响和广泛市场需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提升特色产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县域的永续发展力。基地要定期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进行调研评估,建立项目开发库,制定项目开发计划,突出重点,集成资源,分阶段组织实施;要以企业尤其是骨干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为主渠道,整合各方面科研力量,开放性配置各类资源,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在产业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开发中寻求突破;要关注对特色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前瞻性技术攻关,创办形式多样、环境优越、服务配套的科技创业服务设施,孵化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储备性技术。
二是培育掌握主导产品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构建以龙头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整合机制是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发展的突破口。龙头企业是整个产业技术创新链的组织者和整合者。针对新兴产业发展中上下游脱节、自主创新资源分散、整合能力不强,远未形成整体合力的现状,龙头企业必须尽快通过产业链整合战略,提高大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建立完善的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最大程度地集聚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资源的作用,推动产业链不同环节间的交互式学习和互动,加强基地内部和基地之间的合作,打通战略产业价值链,实现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龙头企业树立标准竞争的意识,在技术升级和技术断层中寻求机遇,实施恰当的标准竞争战略,通过与基地内外企业的战略合作,在技术研发阶段建立合作开发联盟,在技术扩散阶段建立技术转让联盟,并同上游和下游企业建立纵向联盟,形成核心层稳固的开放式战略联盟,在协调—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主的体系结构和产业标准。因此要重点支持基地内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处于全国同行领先地位、对基地特色产业具有很强带动和辐射作用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普遍建立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特别是围绕特色产业共性技术,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努力提高龙头企业在集聚创新要素和组织创新活动方面的能力和作用。围绕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招商,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中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国际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形成与产业链上下游高度相关、协作配套的生产和服务企业群体。重视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内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产品链上的节点性作用。要以技术创新为引擎,通过技术改造、引进人才、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等方式,引导传统企业加速向科技型企业转变,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基地龙头企业队伍,做到“建设一个龙头,带动一条产业链,构建一支新的经济增长支柱,打造一个新兴产业特色基地”。重点服务与培育熔盛重工、华灿电讯、神马电力、如高高压、九鼎、思源电气等规模大、创新意识强、前景广阔的高科技龙头企业,积极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引导开发高新技术及产品,加速产业化,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挥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支持高科技企业参与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承担各类科技计划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是加强基地技术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根据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集群发展的创新需求,结合县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布局,积极创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各种类型的创新载体。支持开发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教育院校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措并举不断加大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依托骨干企业,通过政府资助,以熔盛重工、神马电力、九鼎集团、华灿等工业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强化特色产业基地服务功能,建设一批直接为基地企业提供信息、测试、设计、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的整体需要,以基地已有的行业和企业资源为基础,加强特色产业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服务网络、专业性的数据库、专利检索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软件产品等特殊行业,优化合理布局,建设一批与其相配套的产品测试平台和国家权威部门认可或授权的产品测评中心;对新材料行业,建立新材料综合测试服务平台和专用材料测试分析中心。整合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帮助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企业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
特色基地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更要根据自身特点,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以融入“沿海科技创业走廊”为契机,加快做大、做强、做优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推进光华创业园、汇华创业园、下原创业园、开发区创业中心、港区创业中心建设,努力在孵化器建设面积、建设层次和孵化成效上有所突破。进一步完善企业入孵优惠政策,建立种子基金,引进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增强孵化功能,提升孵化承载率,使科技孵化器成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科技型企业家的摇篮。强势推进科技引项引智,大力引进高质量的科技项目,努力将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四)构筑人才高地,积蓄发展后劲,加强产业国际化发展。
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集聚政府、社会、企业各方力量,构建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放大人才强市新优势。以人为本,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开发和培养体系。紧紧围绕“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科技型企业家、工程技术研发人才、职工技能人才”等五种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引进、培养,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促进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以深入实施“千百亿能级企业人才引领”计划为重要抓手,强势推进“人才引进111工程”和技术人才“青蓝工程”。创新人才引进方法,建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推动全国高端人才和智力资源更好地为我市发展新兴产业服务。高度重视创新型企业家群体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加大人才政策宣传推介力度,营造重视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的良好氛围,促进企业持续创新。集聚企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大力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发明成果的拔尖人才,培育一批善于组织科技研发团队、统领科技资源与生产要素配置的领军人才,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科技型企业家。确保熔盛重工建成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神马建成省级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华灿电讯建成省院士工作站。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熔盛重工职业技术学校、市职教中心、市第一职业高中等为载体,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的专业与实训基地,重点培植特色学校、特色基地、特色专业,推进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实行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创设高位对口就业环境,打造优质技术人才摇篮。
上一篇:长安汽车征名
下一篇:约炮成功率最高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