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思维导图,app,知乎

| 软件设计师 |

【www.guakaob.com--软件设计师】

怎么使用思维导图?
软件,思维导图,app,知乎 第一篇

使用思维导图

一、画简历

思维导图可以用来像梳理一个品牌那样梳理自己的信息,为自己画一张职业全景图。

1.瞄准:在梳理出的信息中选择与应聘单位相关的。

2.看人下菜:不是应聘创意型公司,不要瞎搞创意。

3.定期补充:边积累经历边充实内容,让简历思维导图成为能够随时检阅自己工作经历的职场全景图。

二、作决策

我用思维导图在工作与考研之间作出了抉择。

Step1:将你面对的选择画到图中央

Step2:在思维导图第一层写上做该决策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Step3:如果某个因素还可细分,就继续细化

Step4:在因素下面的层级,写上AB两个选择

Step5:再在选择下面的层级,写每个选择在这种因素下的利弊

Step6:在各个因素下,为AB两种选择打分,A和B的分数相加为5

Step7:把每个选择的分数相加,分数多的那个就是最终的答案

1.分数:在为选择打分时,二者相加的结果必须是奇数,不然的话最后两个选择的分数可能会出现相等的结果。

2.决策不是“画”出来的:思维导图把抽象的思维具体化,把模糊的倾向数字化,将你的意识用图呈现出来。其实,答案早已在你我心中。

三、列计划

分析+计划:年度计划、工作计划、阅读计划……

1.思维导图列计划的优势:直观,一眼就看得到所有的细枝末节,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2.在回顾中发现自己的成长:列短期计划时,可以回顾一下年度计划,看看各个方面的进展与实现的状况。比较不同时间画的计划图,能够发现自己实实在在的成长。

四、写提纲

整理思路,为创作搭建骨架,写作、头脑风暴或者项目管理都很好用。

【软件,思维导图,app,知乎】

1.头脑风暴:没啥想法的时候,想到什么就画到思维导图上吧。

2.逻辑关系:利用思维导图的天然分层结构将文章结构规划好,成文就容易许多了。

五、理关系

画人物关系谱,理清组织架构,顺便还能帮助记忆面孔。

1.帮助面孔记忆:看着图想每个人的脸,帮助记忆组织成员的面孔。

2.发现晋升通道:部门的人物关系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自己的晋升通道。看出要到达某位置,你还缺少什么(比如掌握其它平行岗位的职责,或是理解上级做事的角度)。

3.从KNOW-HOW到KNOW-WHY:公司的人物关系思维导图反映你的小小岗位在大大的组织机器里处于什么位置,发挥什么作用,有利于提升你在工作中的格局,让你在工作中不仅KNOW-HOW,而且KNOW-WHY。

六、记笔记

【软件,思维导图,app,知乎】

用图像思维来帮助记忆。

1.图像化笔记:能用图表示的部份,尽量用图,现在是读图时代,人对图像的记忆远好过对文字的记忆。

【软件,思维导图,app,知乎】

2.笔记是给自己看的,不要舍本逐末:过分追求思维导图的精美是没有必要的,就像做普通笔记对字迹要求过高一样,都是浪费时间的行为。

七、送礼物

思维导图可以成为经济又有创意的礼物,我给老师和客户送过,他们都超喜欢!

1.工具:水彩笔1盒+A4纸一张+宜家相框1个+创意无限。【软件,思维导图,app,知乎】

2.礼轻情谊重:心意100分+用心100分,收礼人感受得到心意,却不会产生负担。

难点

根据个人的经验,要培养使用思维导图的习惯,难点主要在三个地方:

使用的人少

生活里面使用思维导图的朋友比较少,要想实现分享非常困难。没有规模效应,大量精力的投入带来的产出很少,缺少激励机制导致习惯很难培养起来。

耗费时间多

作为一个基本的工具,大家很难用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画图耗费的时间很多。PPT容易作图,其基础是逻辑结构清晰。逻辑结构不清的PPT一样画不出。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梳理自己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将原文的重点抄录下来画成图。这个思考的过程占用的时间比较多;在下手画图的时候,有时候想要点图形和布局的创意,也要耗费不少时间。

框架结构难

要梳理一个合乎逻辑关系的结构图是很难的事情。不少人爱看适合国情的书籍,没有贬低的意思,能够理清楚逻辑的少之又少。读这些书,你要弄一个框架出来,真是比登天还难。然而书中又似乎有不少精彩的故事、案例,丢下又舍不得。

建议:

初期减少图形与布局的创意,选择最简单的方式入手;选择国外经典教材进行学习和构图训练;没有逻辑的书籍少读,或者读而不做构图。

专业学习

前面有提到思维导图的习惯的培养和益处的感知都是在专业学习中完成的。这是比较关键的一步,任何习惯的培养都需要激励,通过感知思维导图的益处来持续推进是可行的。 会晤交流

思维导图习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这个领域并不适合作为培养习惯的手段,会晤交流时断时续,本身没有太多的延续性,不容易成系统,也就难以感受到其益处。

思维导图在该领域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梳理思路,在构建的时候快速将建立的框架与交流结合起来,理清楚对方在讲什么,其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和盲点。

交流完成后,一般将重要的交流重新梳理一下,然后存档。

写作构思

如本文的结构图,开始的时候先找一张白纸,做一个草图,把大部分的东西都构思好,然后在通过软件来实现,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修改。

产品设计

见到一个做互联网的朋友使用思维导图来构架产品的体系,速度非常快,肯定也是可以用的。凡事熟能生巧,这点没错。

关于使用场景,知乎的@暖乎乎有比较全面的回答:

我的思维导图职场应用,有以下7种:画简历、作决策、列计划、写提纲、理关系、记笔记、

送礼物。

怎么使用思维导图?@暖乎乎的文章图文并茂,推荐阅读。

误区

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走过不少弯路,这里面还是有很多需要避免的误区:

误区一:思维导图只适合一个核心

在一个明确的结构中,一般是只有一个核心的。有时候思维导图是一条线,或者多条线,把他们放在不同的图里面也是不合适的,它们是并行比较关系,或者暂时不明确它们的关系。 使用思维导图,取其本质:概念-关系-权重。

误区二:思维导图好用要全面铺开

思维导图是好东西,什么领域都可以用。个人认为思维导图适合梳理关键的概念,并不适合记录非结构化的内容,强行在这些领域使用得不偿失。

误区三:思维导图只有结构没有重点

思维导图的结构我还没有找到可以改变关系权重的软件。在自己的手工绘图里面,我可以通过线的颜色和粗细,距离来判断二者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图形手段来强化,软件里面实现起来有些难。

误区四:结构上要一步到位

画图就要画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图,尝试一步到位的方式构建一个领域的所有概念,在初期是不太好的习惯。可能导致思维导图习惯的夭折。在这个问题上,可以不求甚解,或者放弃制作没有太多关系的结构图。

误区五:只要电子版没必要上手工

根据个人的统计,手工图的比例约90%,好处是非常快捷、高效。开始的时候使用的是A4的纸来画图,觉得不过瘾,买了500张A3纸,画起来一个爽字!另外就是使用A4的本子,用两页一起来画,效果也一样。

必须电子化的图,先上草图,把主题构建出来之后再转换成电子脑图,效率比较高。

陈小刚

2016.3.24

产品经理必知创建更好的移动Demo工具篇
软件,思维导图,app,知乎 第二篇

产品经理必知:创建更好的移动Demo:工具篇

一、什么是“更好”的Demo

什么是Demo?Demo是Demonstration的缩写,表示“示范”、“展示”,常指具有示范或展示功能及意味的事物。本文中Demo的含义更接近与维基百科中的这个解释:一种原型,主要用来展示想法、表现、方法或者是产品特点的简易样例或未完成的产品版本。它常常用来对投资者、合伙人、记者甚至于潜在的用户展示其选择方法的可行性。

在视觉、交互和内容的保真程度上有着高保真和低保真的区分,所以本文的Demo就是指在这三个纬度(视觉、交互、内容)保真程度都较高的原型。

Demo往往用在以下几个场合和对象:

新产品 / 功能的演示-投资者、老板、合伙人

用户研究/市场调研-研究员、潜在目标用户

可用性测试-真实用户

交互 / 设计走查-设计师、产品经理、专家

什么是“更好”的Demo:【软件,思维导图,app,知乎】

核心功能完整,主要任务流足够深度

交互保真程度高,操作的体验感真实

根据场合与目的有适当的视觉细节

避免制作过程“过于费工”或“效率底下”

二、工具与步骤

设计师们特别是交互设计师往往需要承担制作Demo的工作,而这个过程从上涉及到产品想法和主要功能、信息架构和界面的组织,甚至向下涉及到视觉风格和互动反馈等各个环节;打交道的人可能包括了产品经理(提供原始的产品概念,用户需求分析或者是功能完整的产品文档),视觉设计师(提供UI风格和设计稿),用户研究员(提出测试用例或者研究需求)。

所以,完成整个过程的步骤比单纯地制作线框图或者纸原型要复杂很多,涉及到工具也非常丰富。工具的意义正是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提高效率,提升表现效果,市面上一些较典型的工具根据其擅长的环节,可以做如下简单的分类和介绍:

思路整理

原型绘制

界面元素

互动与反馈

移动展示

其中前三部分是广大设计师熟知并且常用的一些工具,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大潮,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展示移动设备上的产品和功能。于是,本文更多笔墨将针对移动Demo的制作和展示上的有用工具。这里的工具包括了软件工具、移动App、工作方法和一些概念。

2.1 思路整理

在制作Demo时,我们并不是要做一个高大全全的东西出来,一个是没必要,另一个理由是不划算。基本上只要满足在展示或者演示的过程中“不露

破绽”即可,所以最开始并不必急着去搭建产品的架构或者界面,而是要围绕着展示目标和形式,并且充分考虑到谁将来用这个Demo,来规划整体的思路——Demo的“剧本”。

思维管理软件:MindManager、Mindjet。也叫思维导图或者心智图,既可以用在放射性思考的展开过程,也可以用在整理各级主题的相互关系,最快可以整理并可视化出一个抽象的概念或者过程,下图就是一个简单的Mindjet的输出物例子。利用思维管理软件,就能将Demo里要展示的产品主要功能抽丝剥茧列清楚层级关系,并且安排好主次关系。

Storyboard:

故事板,也叫分镜脚本,虽然更多用在电影、动画、电视剧、广告等影像媒体的创作前期,下图是一个简易故事板的例子。Demo和产品完整App的不同之处在于目的在于“展示”而非“使用”,所以可以借助storyboard的方法将产品核心使用场景下的主要功能用任务的形式在时间线上做一个规划和梳理。在交互展示性的Demo中,storyboard的作用就更加强大了,通过对场景和情节的引入,往往会使整个产品或服务看起来更有说服力。

2.2 原型绘制

原型绘制算是基本功,根据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习惯和不同的机器,最典型的就要算是Visio、Framework、Adobe Illustrator、Axure和OmniGraffle最常为大家使用和熟知了。事实上本人和周围更流行的工具是Axure(Win、Mac系统)和OmniGraffle(Mac系统),丰富强大的基础绘图功能,丰富的控件模版库,输出物简洁美观,都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下图是OmniGraffle的软件界面,有兴趣的可以下载试用版哦,Axure,OmniGraffle。

个人知识管理常用软件工具
软件,思维导图,app,知乎 第三篇

个人知识管理常用软件工具

APP策划说明
软件,思维导图,app,知乎 第四篇

针对APP行业推广运用策划说明

不管是做网站运营还是APP运营,写计划书是少不了的。运营计划在我看来其实挺好写的,就是把自己在接下来的某个时间段内准备做什么,操作方法有哪些,预计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等以文字的内容交给领导就好了,当然,还可以重点分析下竞争对手的情况。如果领导是处女座的话,你还得给他画画思维导图。

一、用什么画思维导图?

1、word(比较麻烦,不建议使用)

2、Mindmanager

3、visio

4、xmind

个人比较喜欢用xmind来画思维导图,其工作画面非常得简洁,是我喜欢的风格,简单而强大,这才是一款好软件必备的素质。

二、APP运营推广计划书分为两大点

1、线上推广

2、线下推广

三、APP线上推广方案有哪些

1、ASO优化

用户非常习惯通过APP市场进行搜索下载APP,所以应用将会发布到各大APP市场,如苹果市场、安卓市场。重点优化IOS,分析安卓各大市场来量情况进行跟踪,数据出来后,加大优化来量大的安卓市场。通过影响APP排名的九个维度进行ASO优化工作。

应用名称、关键字、应用描述、Icon、截图、评论、下载量、活跃度。

2、微博推广

结合当下热点,原创辛辣点评,关注知名博主,知名同行微博,良性互动。内容可以幽默,可以严谨,可以科学,可以接地气,但一定要结合产品,将产品拟人化,将产品思维化,塑造产品性格,与用户交朋友。

3、百科、问答、贴吧【软件,思维导图,app,知乎】

百度百科(较难),互动百科、360百科、搜狗百科,在这些百科平台分别建立品牌词条,如果不会做百科的话,可以先查看一下同行是如何做百科的,照的葫芦画瓢会非常简单。

百度问答、搜搜问答、天涯问答、新浪问题、知乎问答等所有问答平台去曝光产品。做这类问答平台时,要注意不要简单除暴,先认认真真的回答问题,再软性的插入品牌词。

重点维护百度贴吧,定时主动发贴,用户发的贴子要及时回复,建议回复以搞笑轻松的文字更容易被用户不所接受与喜欢哦!

4、各在新媒体

现阶段比较好的新媒体平台有: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凤凰自媒体、网易自媒体、搜狐自媒体、微信公众号、QQ公众号(在内测)、知乎专栏、土豆视频、爱奇亿视频、优酷视频、56视频、乐视网、腾讯视频。这类新媒体平台往往都有强大流量支撑。只要有好内容的话,产品曝光率将非常可观。总之,能否做好这类新媒体,创意是关键中的关键。

重点关注数据有:阅读数、评论数、分享数、点赞数

5、QQ群

不是进群发广告,也不是群发邮件,因为这些都已经被做烂了。而是首先批量导出各大QQ群的成员号码,加他们为好友,然后自己建立一个QQ群,拉他们进群。Q群要保证活跃,可以安排几个拖来活跃气氛,也可以时不时的弄些活动,至于发广告之类的,不还是随随便便的事情,我的Q群我做主。

6、线上推广过程中的数据分析

如ASO每天的下载数,活跃情况,各大新媒体的阅读数,QQ群有多少活跃用户,多少喜欢潜水的用户,他们中又有多少是产品使用者。透过这些数据后,可以调整推广策略,改变原有内容模式,过一段时间后,再来分析对比数据。

四、APP线下推广方案

1、发宣传单

最原始的地堆方法之一,成本不高,转换率一般,但依然有用。个人倾向于发餐巾纸,毕竟每个人都能用得着,餐巾纸可以印上二维码。也可以去各大餐厅合作,这样省去了商家购买餐巾纸的费用,也给自己省了人工成本,双利模式。

2、送礼物

成本较高,一个礼物的最低成本最少要五元钱吧,毕竟东西太次了,别人不感兴趣。因为成本较高,这类地推的营销的精准度要高,也就是要精准找到产品的潜在用户,这样带来不的用户质量才高。反之,带过来的用户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是活跃度问题,第二个是卸载问题。

3、校园推广

校园推广最好的方法是找代理,寻找校园形象大使,颜值要高,形象要佳,性格要乐观。这类方法是按业绩拿提成,一年下来,校园大使努力的话,能带来不少的量。如:优派主要针对的是IT科技、ASO优化、互联网从业者的分享网站,我们在找校园推广时,主要是找计算机、新媒体等相关专业学校进行校园推广。受众与产品的关联性是我们优先考虑的目标,因为我们很注重转化率。

4、扫楼

扫楼是一项辛苦活,每一栋楼的去爬腿力不好的要慎重。另外要脸皮厚,去扫楼时有给你脸色看的、有对你爱理不理的、有发火让你滚蛋的......如果没有一颗坚强的心的话,扫楼对自尊心的打击挺大的。

5、IOS线下预装

可以找手机零售商提前把你APP装进去,如果与上级谈不妥的话,可以试着找营业员谈,再让营业员发展下线,虽然没有和厂家直接合作来得量大,但每天能进来点自然量也挺好的。而且线下预装现在的作用已经不大了,在有规定用户可以自主卸载预装软件后,其已经没有当初那般对APP企业有吸引力了。

6、赞助

如果你的城市有举办什么大型活动的话,比如马拉松赛事、比如相亲活动等,可以出点赞助费去露露脸,这些活动往往关注的从也多,还会有相关媒体追踪报道,如果能在现场策划一起无伤雅的事件营销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当然,赞助一些活动时,要考虑活动本身与产品本身的关联性。

线下推广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借贷宝的金字塔模式,滴滴打车的补贴模式,还有支付宝的全民业务员模式。无论采取什么推广方法,预算与效果能否成为正比,将是APP运营人员考虑选择何种推广模式的重点。(文/优派网 微信公众号/yopai优派)

个人知识管理常用软件工具介绍
软件,思维导图,app,知乎 第五篇

个人知识管理常用软件工具介绍(2013年最新版)

来自为知笔记(Wiz)

2016知乎ceo周源斯坦福演讲稿
软件,思维导图,app,知乎 第六篇

知乎ceo周源斯坦福演讲稿为大家整理知乎App的CEO周源在斯坦福大学的精彩演讲,讲述他回国创业的经历以及对于知乎的未来的发展规划,知乎是2016年开始创办,目前是中国最大的问答社区网站

知乎ceo周源斯坦福演讲稿

我是周源,我来自于一个中国的创业公司——知乎。

知乎是一个知识型讨论社区,我们帮助人们去分享已有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机会。虽然来自国内,但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其实不仅是大陆地区的用户,而是覆盖整个中文互联网,聚集了中文互联网上求知欲和分享欲都最为旺盛的职业人群。

其实从数据上来看,湾区还有纽约,已经是知乎在海外访问量最大的两个地区了。有很多国内和海外的用户在知乎上交流彼此的工作体验和成长经历,相关话题的关注度都非常高;比如说在edIn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在Dropbox,在Airbnb的工作体验是怎样的,都能够有在这些公司工作的真实用户主动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另一方面国内创业公司相关话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另外今天在座的基本都是知乎用户,大家对知乎现在的情况和成长的过程,以及国内的创业大环境还是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们主动来一趟,来跟大家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这是最好的回国创业的时机

国内的创业情况,用火热一词来形容,足矣。

我们公司在北京的中关村地区,离五道口不远的学院路上。这里被戏称为“宇宙中心”,当然是一种开玩笑的说辞,主要因为这里有三高三多,三高是说这里的“房价高、学历高和工资高”,三多说的是这里“程序员多,创业的人和民工多”。

而现在的五道口,和当年的五道口已经有很大区别。最大的不同在于,来这个地方人的目的,他们心中的想法,和日常讨论的话题。当年,也就是99年的时候,我到北京来上新东方的TOEFL班,我的第一台电脑就是在海龙大厦里购买的,买完抱着一个大电脑主机和显示器挤公交车回家,一个车里还有好几个小伙子和我一样。

现在,大家都在京东上买电子产品,早上下单,下午就送到。现在这里聚集了大批的科技创业者;你随便进入一家咖啡馆,就一定能够听到有人讨论你我都比较熟悉的话题——创业,做产品,融资,如何搭建团队。

记得来美国的几天前,我在公司附近吃饭,无意中看到餐厅电视机里播新闻联播,CCTV竟然做了一个专题叫“中关村的21岁现象”。里面有一个有趣的数据统计,说中关村科技公司的从业者平均年龄是33岁,46%在29岁以下,现在甚至有大批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是21岁左右,和在座的各位一样年轻。节目里甚至有人大胆推断说中国的Jobs、ElonMusk会从这代人中产生。

无论如何,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创业氛围的愈加浓厚是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切实感受得到的。

我有一个很好的创业者朋友,叫李天放,估计比在座的各位大不了几岁,他之前也在硅谷供职和创业,后来觉得国内的机会比较大,于是就在2016年的时候回国,到现在差不多花了两年时间,他就和搭建出的团队团队一期,做了一个移动应用叫“课程格子”,现在做成了中国大学生最受欢迎的校园应用。

我另外一个朋友比李天放还要再小一点,他之前一直有一个梦想,要做一个电动汽车,但是他也不认识什么人,他是做互联网的,于是就把这个想法发到知乎上,后来就真的有很多汽车行业的,比如做电池的、做总线控制的、甚至做整车组装的人开始跟他联系,就真的开始动手干了;4个月以后,这个电动车已经开始了第一次试驾。

我还有一个朋友,原来是做投资的,是VC,帮助别人创业;然后他过去两年自己有一些想法,希望做硬件、做音乐。前段时间他跑来感谢我,说在知乎上认识了一个做硬件的朋友,两个人一拍即合,做了壹枱智能钢琴。

创业不再是中国青年追求个人成功的事情,它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定义,是这代人的自我解放运动。解放的是怕风险的枷锁、解放的是怕别人指指点点,解放的是随波逐流的禁锢。当每一个人开始创业的时候,其实他就做了自己事业的主人。无论你是创业,还是加盟,当你有了这种勇气、抱负和信心的时候,就是力量爆发的时候。

当然这么说,说得好像国内的情况有点太好了,想什么有什么一样。但其实我也是过过苦日子的,我第一创业的时候,条件就比较艰苦,当时找钱很困难,就要自己省钱,我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就吃一块大饼,因为要省钱嘛。

后来我住的地方就是办公室,我住在公司二楼的一个小房间里,一呆就是两年,后来结婚都是在那里结的。这些当然都是一样老笑话了。但我想说的是,外部因素不重要,真正的内部因素在于创业的动力,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到底相信什么。

在座的各位是幸运的一代,赶上一个非常好的时代。今天,在我看来可能是20、30年一遇的机会。

在90年代初,那时候出生的人的父母,正好赶上上一波中国改革开放释放的红利,92年邓小平南巡明确向市场经济走的大方向,大批人才“下海”,然后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岗位开放向社会招募,那一批年轻人无论下海,还是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现在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领导层;紧接着1998年朱镕基开启房地产商品化,住房的增值使这一代父母成为中国真正的中产阶层。

这一代从年龄上看,正好是你们的父母,你们是幸运的一代的后代,优厚条件使你们中相当数量的人有条件和空间去试错,去创新!

回到现在,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阿里巴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融了200多亿美元,一举成为美股市上最大的IpO。我相信,估计也没有人会怀疑,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中国科技公司在美国上市,这是过去积累的变化的一个质变,如果要把未来1-3年都有可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打印出一个列表,这将是一个很长的列表,有很多的知友已经做了这方面详细的功课,比如在过去2年估值超越了10亿元的互联网公司就有很长的一个列表,大家回头可以知乎搜索相关的回答。

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中国公司赴美上市,证明一群人经过多年努力创造巨大社会经济财富这条路是可行的;另一方面,新的一代在崛起,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的更多更大机会的到来。正等待着我们。

有心人会观察到,越来越多有才华、有专长的人都在干什么?他们其实都在纷纷离开体制、离开大公司、大机构。我们来的前几天,新浪副总裁、新浪网17年的总编辑陈彤离职;去年美国上市的久邦数码总裁张向东离职,现在开始自己创业。像中年一代,朱云来从中金离职,央视一批知名主播离职,纷纷做自媒体。

而再老一代,很多在过去20、30年中靠房地产致富的企业家都到了退休年龄,王石、王健林等等。牵一发动全身,这些领导者的位移,引起的一定是连锁反应,这些位移、裂变,所释放出的信号,传递的信息、预示的机会、能量之大之多,在座聪明的同学应该好好关注一下。

当这些变化不断发生的时候,你一定要有所行动,如果我们只是纸上谈兵,那任何变化,无论好的、坏的,其实都和我们没有关系。

知乎在做什么,知乎接下来会做什么

说了这么多我个人关于大环境的观察和判断,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知乎。

互联网所产生的改变,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不断提升线下生活的效率,电子商务也好,O2O也好,租车,这些都是;原来依靠人力完成的事情所需要的人会越来越少,这个过程非常像工业革命。第二类则提升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品质,各种社交网络,新型的资讯渠道,甚至像弹幕文化,bilibili这类产品的火热都是第二类改变力量的体现。

这两类力量是有紧密的联系的,当线下生活效率被越来越提高,有更多时间的人们自然会进行更多的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是要追求品质的,要追求丰富多彩。

而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各种沟通、交流、讨论,各种连接人与人,进而生产内容的场景,品质都不够好。中文互联网上大部分社区都充斥着灌水和垃圾信息的情况大家一定都有所感受。

我自己举个例子,在知乎之前我还做过一家公司,是上一次创业,最后失败了。在失败之前,我跑去中关村找张亮和黄继新请教怎么办?当时也很着急,后来一聊,发现他们有很多思路、信息是我没有掌握的,很有价值。当时我就很感慨,空间和地域的阻隔影响太大了。我之前和他们的关系已经很好了,但我在创业过程中,缺乏长期的固定沟通连接。

现在来看,要是那个时候有知乎就好了,大家要知道,现在创业者在知乎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如何做这个,如何做那个,都会有具备实际经验的人来给你分享一手资源。上周,俞军(百度早期的传奇人物)还出现在知乎上,分享他做产品的体会。

我们今年还把创业的内容集结了一下,出了一本书,《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这本书是在美团上众筹出版的,当时是创造了美团历史上最快的一单,10分钟,1000本全部销售完了。今年这本书已经接近10万册,一下子登上了畅销书热榜。

然后一堆出版社跑来问我们是不是要做出版了,我们说不是,我们搭建的是一个帮助大家分享和组织彼此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平台,社区才是知乎的核心力量。我们也很高兴知乎成为了很多人群的精神家园和知识中枢。而这一点就是我们做知乎的原因,是初心和出发点。

大家都知道在知乎发展的头两年,这个社区一直是邀请制的,没有邀请,你没有办法注册。但在两年之后,我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到底是小而美还是大众?

其实我在2016年10月份之前,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那时的明确情况是,知乎是经过了接近两年的邀请制发展后,速度有点过慢了,就像是一个人口基数停止增长的城市,开始渐渐缺乏足够的多样性。

那时知乎需要一次改变。2016年国庆节,团队一直在不停思考几个问题,怎么能让新用户以更快速度增长?怎么将知乎的价值推广到更大众用户群?如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怎么提高用户黏性?什么样的产品形态能对外全面开放?

我们当时的思考是,知乎应该全面开放,但前提是必须要提供更简单易用的产品;如果想获得稳定高价值流量,需要在“头部”领域——有大众需求、高使用频次且影响到消费决策的市场——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如果让用户找到目标信息为一次“碰撞”,知乎还未提供高效的碰撞机制,所以要把知乎工具化才可以获取到足够多和优质的新用户;社区黏性不足,群组化也许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然后基于这些思考,我们制定出了一套“知乎2.0”的计划,知乎2.0,核心就是工具化+社区化+开放。

整个2016年是知乎开放的一年,到现在,从注册用户,到活跃用户数,内容量,知乎已经有了20倍到40倍的增长。我们当时还有一个思考,就是移动化,当时知乎app并不是知乎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全部答案,我们根据用户的需求,推出了知乎日报。现在知乎日报的阅读量单篇文章已经达到50-60万了。

看着知乎从一个小县城,变成一个大城市,看着知乎内容网络的增量越来越大,我们也开始扩展了知乎的愿景:帮助人们更有效、方便地分享与组织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并获得新机会。其中“获得新机会”是补充的部分。

我们也在思考能为这个变化的环境下的年轻人们提供什么。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时提到过一本目录叫《WholeEarthCatalog》,大部分知道它里面有句名言StayHungry,stayfoolish,没特意看过的人可能不知道,它的Slogan叫做accesstotools。这本目录其实普及是适应个人崛起、更符合生态系统规律的生活和生成所需要的;观念、工具和实践案例。

现在对于很多用户来说,知乎成为了一个新的工具,不仅可以分享和获取知识,结交新朋友,还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工作和生活中的新机会。从去年开始我们集结成册的《知乎周刊》已经有了600、700万的用户了,今年开始,很多用户可以通过知乎来出版个人的书籍,销售的情况非常好。

知乎不仅服务于从大公司,大机构里出来的人,也服务于那些认为学校学不到生存技能和有用知识的年轻一代,知乎应该不仅提供给他们方法、知识、经验,而且也将包括工具,将这些都努力产品化,不断改进和完善。

知乎的新机会其实酝酿于支持这群人成长所带来的新价值,让有价值的人更有价值,有影响力的人更有影响力,为他们提供工具,创造彼此高效连接的可能,这才是巨大的机会,是一个时代的机会。

我很期待大家回国,也很期待大家来知乎坐坐,成为朋友,甚至是成为同事,我个人觉得,知乎最酷的一件事,就是和一群酷且有趣的人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现在知乎正面对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期待大家和我们一起。

知乎ceo周源个人资料

中文名周源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80年12月

职业知乎创始人兼CEO

毕业院校东南大学

主要成就创建知识型问答社区——知乎

1999年,考取成都理工大学计算机系;

2016年,就读于东南大学,获得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16年,开始在上海一家软件公司,做底层数据库开发工作;

2016年,离开上海来到北京,在《IT经理世界》杂志社做记者,报道科技公司和企业首席信息官群体;

2016年,在杂志社和同事做了一个叫N3的网站,第二个月,流量就超过了《IT经理世界》主站的流量;参与了专门讨论苹果公司新闻的科技博客Apple4us;

2016年,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开发了帮助企业做搜索引擎广告投放使用的管理软件搜索,尝试近两年后宣告失败;

2016年,第二次创业,创建了知识问答社区——知乎,并于2016年年初进入创新工场,之后获得启明创投等机构和知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蔡文胜等人的投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767222.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