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数据应用

| 软件设计师 |

【www.guakaob.com--软件设计师】

篇一 二调数据应用
二调基础数据精度问题的探讨

  摘要 本文运用二调中的基础数据,分析其中疑难问题,提高基础数据的精确度。

  关键词 基础数据;精度;MAPGIS软件

  中图分类号 P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2-0114-01

  国土资源信息的基础数据是经济建设的先行,又贯穿于长期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对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作用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本次二调的基础数据是全国首次统一、首次定点时间的可共享数据,其历史长远性非同一般,所以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性、高精确就成为建库的首要要求。

  1 GIS平台

  由于GIS平台的技术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性能,所以选择技术全面的GIS平台是开发出先进系统的基本保证。本次选用的MapGIS平台是一个集图形、图像、地质、地理、遥感、测绘、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GIS软件系统,可共享的大型商用数据库SQL Server和Oracle都可作为MapGIS二次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后台数据库,解决了数据库网络数据的可视度。

  SQL Server网络数据库

  2 基础数据的采集

  1)本次二调数据库的建立多数都是以省厅提供的最新更新的土地数据库为依据的,其中数据库的可用度不可确定,不同的地区差距甚大。以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为例,其二调的建设用地的参考数据与本次提供的基础数据库的数据上下差异颇大,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省厅交付的基础数据库所在软件运行存在精度偏差以及“批而未用”的批地所致,导致两次统计出的面积有差异。所以针对原始数据库的相对应用率就较低,内业解译工作量相对提高。

  2)在图形解译之前,对原始资料进行了必要的处理,如将不清楚或遗漏的图廓点标绘清楚,为数据的精确配准奠定基础,将模糊不清的各种线状图件进行加工,以减少数字化和数据编辑的工作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用现状图及更新资料检查相邻图幅接边情况、线状要素的连续性、图斑界线是否闭合等。发现问题应作处理并记录在图历簿中;②标出同一线上具有不同属性内容线段的分界点,如宽度不一致的线状地物;③添补不完整的线划,如被注记符号压盖而间断的线划,境界线以双线河、湖泊为界的部分,均以线划连接;同时将图上模糊不清的线段填实;④将图面上的各种注记标示清楚,包括图廓内外各种注记。主要有文字注记、地类注记、水系注记、道路注记、地名注记、地形注记、图廓注记、图斑号等。

  3)对于外业提供的内业解译数据的复核,内业在二次上图更改的同时,也相对其外业复查数据参造影像文件进行内业的再次复核,对有质疑的图斑,应及时解决。

  4)专题要素的集成。数据无误后,建立各专题要素,需将其集成到1:1万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中。在系统中,建立一个土地利用工程,并新建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将数据字典、接图表、辖区文件、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等要素添加到项目中,然后进行图斑边界剪断线状地物操作,再对各文件进行拓扑错误检查和逻辑错误检查,最后进行数据预处理,进行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扣除,建立起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

篇二 二调数据应用
AVC系统在电力系统电压无功控制中的应用

  摘要 在电力系统调度中,提高电力调度工作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成为目前电力部门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电力系统中已经引入的自动电压控制(AVC)系统进行分析,介绍了其特点和存在的若干个问题,并将AVC系统与电压无功控制装置(VQC)进行比较,为调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电力系统;无功电压;AVC系统;特点

  中图分类号 TM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2-0186-01

  电力是生产部门和人们生活的关键部分,电力部门应对电网管理和运行人员做出严格要求,同时也要增强人们的法制意识,做好电网的无功补偿与电压调整,使我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快速发展,向用户提供优质的电能。电力系统中的各类设备和线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都会吸收大量的无功功率,这样势必会导致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下降,从而引起线路内的电压增加和能耗。加剧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旦事态发展严重,还会造成设备损坏等严重后果。为此,加强对电网无功补偿装置的建设和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电压质量。电力系统运行管理中,其基本目标就是优质、安全和经济地向电力用户供应电能。电压是衡量电能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电压过低、过高都不仅会影响到电气设备的寿命和效率,而且还会危及电力系统的稳定及安全运营。无功功率平衡是保证电压稳定的重要手段,国内电网无功功率控制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变电站软件VQC无功电压控制装置SVQC等,随着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建设和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发展,无功电压调节在电网正常运行中越来越显得重要,而AVC对降低网损,提高电压质量和统筹系统资源配置等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根据其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实现其功能。我国部分地区也在大力的尝试AVC系统,采用经济压差来实现全局的无功优化,以每条线路电压降落纵分量为目标来达到最优的状态。在电力系统中电压和无功功率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综合的整合比较复杂。实现电压无功能控制的目标首先是保持无功平衡和电网的稳定;其次,是保持供电电压在一定的规定范围内正常供给;还有一个功能是使得在电压符合要求的基础上降低电能的损耗。

  1 电力系统中AVC系统的工作原理

  电网AVC系统基于OPEN-平台,AVC系统与调度中心主站EMS平台一体化设计,从PAS网络建模获取控制模型,从SCADA获取实时采集数据,据电网无功电压实时状态进行在线分析、计算,通过SCADA远程通道下达遥控命令,实现了全网的无功电压优化控制的闭环运行。AVC系统是按照电压的等级进行分层,按照管理区域进行分区,当然通过电网结构分层分区也是可以的。AVC系统数据库模型定义了厂站、控制设备、电压临测点等层次记录,通过网络建模建立记录之间的静态关联。AVC系统与EMS平台是一体化设计,采用增量模型更新技术,自动建立AVC临控点和控制设备模型并自动验证。

  2 电力系统AVC系统特点

  1)该系统从接受数据到输出数据,再到优化计算完成了一次向子站的发送控制信息,占的CPU时间小于15 s,是该AVC主站设计的一大优点。

  2)在AVC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每5 min就获取一次数据,首先通过潮流的计算实现核对,确定后进行全网无功控制。在该过程中,通过变换电压水平来实现不同模式的AVC功能,达到了传输给子站的信息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3)该系统使用了独立于EMS系统的方式设计,这使得EMS系统和AVC系统之间只是共享数据,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不影响EMS系统的工作情况下很方便地加入和退出,而独立的AVC确保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电网AVC系统主要存在的若干问题

  1)电压预判不精确,导致电压校正控制模式与AVC区域无功优化控制模式相冲突,造成主变分接头或者电容器频繁出现循环动作,甚至使10 kV母线电压越限。

  2)AVC系统通过引入保护信号实现对设备的可靠闭锁,比如针对主变分接头“ 滑档”和电容器连续投切不成功等,增设了闭锁功能,但此功能容易造成部分正常设备误闭锁,从而影响到AVC系统正常运行。

  3)采用区域电压控制模式时,常通过投切220 kV变电站电容器来调节该区域内其他10 kV母线电压,但这会使本站10 kV母线变化大,导致本站电压预判不准而越限。

  4)根据逆调压原则,电网AVC系统全局参数设置中,

  10 kV电压在负荷高峰期为10.2 kV~10.6 kV,负荷低谷期为

  10.1 kV~10.5 kV。因此,在负荷高峰低谷边界点会出现过调现象,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内系统会发出大量指令,而指令需要排队下发执行,如果等待时间过长,则会导致遥控拒动。

  4 电力系统AVC系统优化改进措施

  1)算法上采用非线性的远对偶内点法,实现算法的鲁棒性和收敛性。

  2)对数据先进行容错的处理。因为在EMS的更新过程中会出现数据采集不完整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默认的数值来处理。

  3)在采取优化之前,先对状态估计的数据采取一次潮流计算,若潮流计算是不收敛,则认为此结果是不可信的。在这种情况下将不再进行优化计算。而二级电压控制则依照原始的曲线完成信息控制。

  4)实现5 min计算一次,并且15 min发送一次优化的措施,确保发生数据异常时使用下次的数据。

  5)监控AVC系统运行,如果AVC系统出现异常停机或者挂起时,通常执行系统的自动启动操作。

  5 AVC系统与VQC系统的比较

  VQC系统装置控制方法一般采用投切电容器组和改变主变分接头档位来改变系统的电压和无功。在国内运行的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VQC)大多是九域图理论,是按照测量电压及无功控制法的控制原理设计的。

  从本质来讲AVC系统与VQC装置都是电压、无功自动控制设备,变电站端电压无功控制原理是相似的。而VQC只是AV功能的一部分,AVC系统可以实现VQC的全部功能,并且可以部署到集控站和调度主站,实现全网和区域电压、无功自动控制策略。但是,AVC与VQC相比有很多的优势,VQC装置安装在变电站,其无功的调节和电压只能在局部调节,没办法达到电网全局的最优。而在调度端安装的AVC已经在很多地区广泛的使用。AVC是从整个电网的角度,通过利用电网的实际运行数据,让控制代价为最小,达到全网的最优,来改善各个节点间的电压,同时减少了网损,使得变电站从单独控制变为集中控制,电网无功从就地补偿、就地平衡变为优化补偿、分层平衡。该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和运行质量。

  基于EMS的AVC系统集经济性和安全性于一起,可以实现在安全约束下的闭环经济性控制。AVC可以实时的监控电网无功电压的情况,实现在线的优化计算,分层的调节控制变压器分头接头和控制电网无功电源,实现电网安全电压条件下的无功潮流运行,满足电压质量为优和网损最小。

  6 结束语

  总之,在电力系统中,电力系统中的各类设备和线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都会吸收大量的无功功率,这样势必会导致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下降,从而引起线路内的电压增加和能耗。加剧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旦事态发展严重,还会造成设备损坏等严重后果。因此,AVC系统是电力系统自动调度的关键功能,大量的降低了调度工作中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电压的质量,实现了电压调度过程的自动化,保证了社会对高质量电能的要求,加强对电网无功补偿装置的建设和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电压质量。

  参考文献

  [1]翁利民,靳剑峰.电力系统无功优化方法综合分析[J].电力电容器.

  [2]佟明珠.简析无功功率补偿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J].才智.

  [3]苏永春.配电系统无功电压优化控制[D].河海大学.

  [4]朱禄强.无功补偿技术对低压电网功率因数的影响[J].铁道技术监督.

篇三 二调数据应用
二调技术要求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的要求,为保 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二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 掌 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 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 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保证国民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土地管理影响着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关 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土地 在宏观调控中的特殊作用、严把土地“闸门”的重要基矗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建设 用地、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未利用地的数量和分布,掌握城镇、村庄以及独立工矿区内部工 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以及农村宅基地等各行业用地的结构、数量和 分布,是科学制订土地政策、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落实土地调控目标的重要依据,是挖 掘土地利用潜力、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前提,是准确判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规模、 及时调整供地方向、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统筹城乡发展、构 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我 国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仅为 1.4 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40%,且每年呈不断下降 的趋势。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分 布,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将基本农田上图、登记上证、造册,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 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监督、考核各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保障国家粮食 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 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权属状况, 及时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 全面完成集体土 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依

法明确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是有效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社会和谐 稳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 重要支撑。 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 新任务, 要求土地管理必须充分应用经济手 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各项 管理扎实有效。应用遥感等先进技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获取准确、可靠的土地利用 数据和图件,为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等各项土地资 源管理业务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和全面的服务, 才能不断提高土地管理水平, 提高国土资源 管理部门的执政能力。 (四)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满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 《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2006〕31 号)明确规定,“以实 际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考核、 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有量责任 目标考核的依据”,“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缴纳范围,以当地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 准”。要求必须全面、准确掌握耕地、新增建设用地实际情况,必须及时、快速获取各类土 地数据。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清各地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 联网的调查数据库, 建立土地资源信息快速更新机制, 为考核各地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完成情 况、 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收缴等提供准确依据, 是满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 措施。 二、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调查目标 根据 《通知》 要求,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标是全面查清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 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我国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 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按照国务院《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 清全国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 的城镇土地状况;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 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 与快速更新机制。具体任务如下: 1.农村土地调查 农村土地调查是指对城市、 建制镇以外的土地进行调查。 农村土地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 查的重点任务。 按照调查内容, 农村

土地调查分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农村土地权属调查 两部分。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 1:1 万比例尺为主,以县区为基本单位,按照统一的 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 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农村居民点等各类土地的 分布和利用现状。 (2)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主要是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 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 状况。充分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 工作。 2.城镇土地调查 城镇土地调查是指对城镇范围以内的土地开展大比例尺调查。依据地籍调查技术规程, 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调查成果, 查清城镇内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状况, 确定城镇内部每宗土地 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用途等。通过汇总分析,掌握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 商业服务用地、房地产用地、开发园区等土地利用状况。 3.基本农田调查 由各地组织,依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资料, 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统计汇总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 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并登记上证,造册。 4.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建立四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以县(区、市)为单位组织开展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土地权属数据和基本农田等数据进行管理, 满足县级日常变更等业务 需要;在市级,以市(地、州)为单位,结合市级管理模式,整合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构建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满足市级国土资源日常管理需求;以省为单位组织,对市县级土 地利用数据库全面整合, 建立省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满足省级国土资源管理对土地基础数据 的基本需要。在中央一级,借助现有的网络系统,由国家组织建立国家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提供对各级土地数据到地块的查询检索、 统计汇总、 分析输出、 及时调用和定期备案等功能。 另外,各级数据库之间提供访问和调用接口,满足数据上传、接收、交换、备份、更新维护、 日常应用等工作需要。 (2)建立市县地籍信息系统 各市(县)按照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以市(县)为单位,组织建立 地籍信息系统, 对市(县) 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结果的图形数据、宗地属性以及各种表、 卡、 册等数据信

息进行集中管理,并提供编辑录入、查询统计、日常变更、制图输出、登记发证 以及办公流程等管理功能,满足日常业务及管理需求。 5.成果汇总 (1)数据汇集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 逐级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内的各类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基本农 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数据, 增加非调查区域的港澳台地区的土地数据, 形成国家及各级行政 辖区内的综合及专题调查汇总成果。 (2)图件编制 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 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全国土地调查图形数据进 行整理缩编, 编制出国家、 省、 (市) 县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 地 、 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 (集) 等。 (3)成果分析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耕地、基本农田等 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 度,预测变化趋势,为土地开发潜力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根据土地调查 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二次土地调查报告。 为保持调查成果现势性,从 2009 年下半年开始,继续进行每年一次的土地变更调查工 作,组织各地对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及时汇总调查成果;国家建立及时监测系 统,运用航空(天)遥感等高技术手段,定期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变化监测,并周期 性覆盖全国, 及时检查各地变更调查工作情况, 并利用监测成果积极做好成果维护和应用工 作。制定土地调查、统计、登记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稳定的常设调查队伍,保障调查 经费,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 三、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围绕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农村土地调查按照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充分 利用现有土地调查成果,采用无争议的权属资料,运用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 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讯等技术,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形成集信息获取、处 理、 存储、 传输、 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 获取全国每一块土地的类型、 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连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城镇土地调查, 严格按照全国城镇土地调查的有关标准, 开展地籍权属调查和地籍测绘 工作,现场确定权属界线,实地测量界址和座标,计算机自动量算土地面积,并以调查信息 为基础,建立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二)技术方法 1.以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 农村土地调查将以 1:1 万比例尺为主

,充分应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客 观现势的地面影像作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采用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遥感影像,包 括航空、 航天获取的光学及雷达数据, 以实现在较短时间内对全国各类地形及气候条件下现 势性遥感影像的全覆盖;采用基于 DEM 和 GPS 控制点的微分纠正技术,提高影像的正射 纠正几何精度;采用星历参数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结合的卫星影像定位技术和基于差分 GPS/IMU 的航空摄影技术,实现对无控制点或稀少控制点地区的影像纠正。 2.基于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农村土地调查以 1:1 万主比例尺, 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 充分利用现有资料, 在 GPS 等技术手段引导下,实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进行外业调查,并详细 记录,绘制相应图件,填写外业调查记录表,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 准确、可靠。以外业调绘图件为基础,采用成熟的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识别相结合的信息 提取技术, 对每一地块的形状、 范围、 位置进行数字化,准确获取每一块土地的界线、范围、 面积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镇土地调查以 1:500 比例尺为主, 充分运用全球定位系统、 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 开展大比例尺权属调查及地籍测量,准确确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等信息。地籍调 查尽可能采用解析法。 3.基于统一标准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法 系统整理外业调查记录, 并以县区为单位, 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技术 规范, 逐图斑录入调查记录, 并对土地利用图斑的图形数据和图斑属性的表单数据进行属性 联结,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图形平台, 以大型的关系型数据库为后台管理数据库, 存储各类土地 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属性、栅格影像空间数据及其它非空间数据的一体 化管理,借助网络技术,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方式,有效存储与管理调查数据。考虑 到土地变更调查需求,采用多时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历史回溯。另 外,由于土地调查成果包括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权属调查数据以及土地动 态变化数据等,数据量庞大,记录繁多,采用数据库优化技术,提高数据查询、统计、分析 的运行效率。 4.基于网络的信息共享及社会化服务技术方法 借助现有的国土资源信息网络框架,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先进、高速、大容量的全 国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网络体系,按照“国家-省-市-县”四级结构分级实施

篇四 二调数据应用
二调数据库建设技术规程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技术规范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

【二调数据应用】

前 言

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证数据库成果质量,促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以下简称《规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其中,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金土工程试行)、《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本规范的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并须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备案。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 附录R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全国土地调查办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温明炬、韩永顺、张炳智、孙毅、曾珏、高莉、李琪、吴明辉、辛丽璇

参加编写人员:杨祝晖、戴建旺、胡小华、陈红兵、梁耘、曾巍、陈金、王莉、王永俊、刘凤君

目 录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第一部分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2

4 总体设计 ........................................................2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建设任务 .........................................................2 数据库体系结构 ..................................................2 数据库逻辑结构 ..................................................3 数据库内容及分层 .................................................................................... 4 数据字典 .........................................................5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5 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 5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6

5 准备工作 ........................................................8

5.1

5.2

5.3

5.4

5.5 方案制定 .........................................................8 人员准备 .........................................................8 软硬件准备 ......................................................8 管理制度建立 ....................................................9 数据源准备 ......................................................9

6 数据采集与处理 .................................................. 12

6.1

6.2

6.3 数据采集原则 ...................................................12 数据采集方法 ...................................................12 各要素数据采集 .................................................22

7 数据入库 ....................................................... 26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数据入库流程 ...................................................26 数据检查 ........................................................27 数据库参数设置 .................................................28 矢量数据入库 ...................................................28 DEM数据入库 ....................................................29 正射影像数据入库 ...............................................29 元数据入库 .....................................................29 系统运行测试 ...................................................29 I

8 质量控制 ....................................................... 30

8.1

8.2

8.3

8.4

8.5

8.6 质量控制原则 ...................................................30 数据源质量控制 .................................................30 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30 接边拓扑处理质量控制...........................................30 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31 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31

9 数据库成果要求 .................................................. 31

9.1

9.2 成果内容及要求 .................................................31 成果质量评价 ...................................................33

10 数据库更新 ..................................................... 36

10.1

10.2 更新目的与原则 .................................................36 更新方法及要求 .................................................36

11 数据库管理功能 .................................................. 36

11.1

11.2 数据处理功能 ...................................................36 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37

第二部分 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 ........................... 38

12 总体设计 ....................................................... 38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建设任务 ........................................................38 数据库逻辑结构 .................................................38 数据库内容 .....................................................39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40 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40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40

13 准备工作 ....................................................... 41

13.1

【二调数据应用】

13.2

13.3

13.4

13.5 方案制定 ........................................................41 人员准备 ........................................................41 软硬件准备 .....................................................41 管理制度建立 ...................................................42 数据源准备 .....................................................42

14 数据建库 ....................................................... 44

14.1

14.2

14.3

数据建库过程 ...................................................44 数据采集方法 ...................................................45 数据采集方式选择 ...............................................48 II

14.4

14.5

14.6

14.7 各要素数据采集 .................................................49 数据检查 ........................................................49 数据入库 ........................................................50 成果输出 ........................................................51

15 质量控制 ....................................................... 51

15.1

15.2【二调数据应用】

15.3

15.4

15.5 质量控制原则 ...................................................51 数据源质量控制 .................................................51 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51 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52 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52

16 数据库成果 ..................................................... 52

16.1

16.2 成果内容及要求 .................................................52 成果质量评价 ...................................................54

17 数据库更新 ..................................................... 55

17.1

17.2 数据库更新目的与依据...........................................55 数据更新方法及要求 .............................................55

18 数据库管理功能 .................................................. 55

18.1

18.2 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 .............................................55 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56

第三部分: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 57

19 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 57

19.1

19.2

19.3

19.4 基本要求 ........................................................57 管理制度 ........................................................57 数据库安全 .....................................................58 数据库维护 .....................................................60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作业情况记录表 ................................. 61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重大问题协商解决处理情况记录表 ................. 62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图历簿 ........................................ 63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数据源说明表 ................................... 64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数字形式数据源说明表 ........................... 65

附 录 F (规范性附录)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检查内容表 ................... 66

附 录 G (规范性附录) 数据源质量检查表 ............................... 68【二调数据应用】

附 录 H (规范性附录) 质量控制检查及处理表 ........................... 69

附 录 I (规范性附录) 交接检查卡..................................... 70 III

篇五 二调数据应用
宁夏二调主要数据成果公布

【二调数据应用】

宁夏二调主要数据成果公布

2014-09-15 | 作者: 魏华 |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9月1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正式向社会公布。

数据成果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宁夏耕地面积1937.1万亩、园地面积79.6万亩、林地面积1162.5万亩、草地面积3186.5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342.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03.8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66万亩。按土地权属划分,集体土地占全区总面积60.6%,国家所有土地占全区总面积39.4%。耕地面积比基于第一次土地调查逐年变更至2009年的耕地面积增加了276.6万亩,人均耕地从一调时的3.59亩降至3.07亩。

从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可以看出,宁夏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人均耕地有所下降;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优质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并不大,高等级耕地面积约占全区耕地总量的29.9%。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制约因素多,全区未利用地面积1630万亩,可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100万亩。沙化、盐渍化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7.34%,比例较大。此外,城镇用地扩张迅速,逐步占用了灌溉条件良好的水田和优质耕地,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篇六 二调数据应用
“二调”数据库拓扑检查的应用

“二调”数据库拓扑检查的应用

摘要:在图形数字化的过程中,对大多数地图需要建立拓扑,以正确的判断地物之间的拓扑关系。根据拓扑关系,可以确定一个地理实体相对于另一种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关系,这种关系不会随着地图投影的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拓扑、结点、链或弧段、障碍、拐角、中心、站点

Abstract: in the graph digitization process, on most maps need to build topology, in order to judge correctly the topological relations between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topology relation, can determine a geographic entity relative to another geographical entity spatial location relationship, this relationship was not as map projection change.

Key words: topology, node, chain or arc, disorder, corner, center, site

拓扑一词原意是形状的研究,拓扑学的目的是研究在拓扑变换下能够保持不变的几何属性,即拓扑属性。在欧式平面上,拓扑属性包括一个点在一个区域的边界上,一个点在一个区域的内部或外部,一个面是一个简单面,一个弧段是一个简单弧段等。上述属性,在进行拓扑变换时,比如拉伸和压缩,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构建拓扑关系有两种,一种就是网络的构建,该种拓扑关系主要确定节点和连接线之间的关系,是进行最短路径分析的前提。另一种是多边形拓扑关系的建立,该种方式主要描述内容是:多边形的组成弧段;弧段左右两侧的多边形,弧段两端的节点;节点相连的弧段。

几个拓扑概念

【二调数据应用】

构成拓扑空间的基本要素包括:

结点,网络中任意两条线段或路径的交点,其属性如方向数、资源数量等;

链或弧段,连接两个结点的弧段或路径,是网络中资源运移的通道。其属性如资源流动的速度、资源种类和数量、弧段长度等;

障碍,指资源不能通过的结点,如破坏的桥梁和禁止通行的关口等;

拐角,指资源不能通过的结点处,资源运移方向可能转变,从一个链经结点转向两一个链。例如在十字口禁止车辆左拐。

中心,指网络中具有从链上接受或发送资源能力的结点所在地。如水库是和我那个中心,住宅是路网中心等。最短路径分析中可以不考虑这个要素,所有的

篇七 二调数据应用
基于ArcGIS的二调数据库的建立

基于ArcGIS的二调数据库的建立

摘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国家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本文结合外业调查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如何借助于ArcGIS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数据库的建设。

关键词:ArcGIS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建库

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其调查主要分为城镇和农村调查两大部分,而绝大部分调查工作主要集中在农村,加之农村地区地形复杂,地物类型多样,因此数据量庞大,如何快速、准确的进行数据入库的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ArcGIS Desktop 是一个集成了众多高级GIS 应用的软件套件,它包含了一套带有用户界面组件的Windows 桌面应用。作为一个可伸缩的平台,ArcGIS无论是在桌面,在服务器,在野外还是通过Web,都为个人用户也为群体用户提供了GIS的功能,这就使得ArcGIS能够在本次土地调查中得到良好的应用。

本文针对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农村部分,主要研究在ArcGIS下建立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结合内、外业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数据入库,对入库数据进行了检查,实现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

1数据预处理

在数据入库时数据预处理就是指在数据入库前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修改,达到数据符合入库要求的过程,主要包括航片的数字化,外业实地调查,数据整理和数据的简单检查等四个方面。

在二次土地调查中运用CAD软件对国家发布的航片进行数字化,数字化时注意分层,图层分为图斑和线状地物层;外业调查根据数字化后的图幅到实地调查,做到多看,多听,多问,调查实际地类与图幅是否一致,以实际情况为准,同时调查测量线状地物宽度,村界等;根据外业调查的成果对数据进行整理,对图幅进行修改,修改地类图斑,现状地物,村界等与实际不相符的地方等;数据的简单检查是基于CAD软件下的检查,主要目的是检查地类图斑和线状地物的是否合理,方便数据的入库。

2建立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立是在ArcCatalog基础上建立的。运用ArcCatalog建立数据库主要包括数据转换和建库两个方面,其中建库方面最为重要,建库的主要流程是首先在ArcCatalog下建库及子库,并在子库下建立要素类,然后导入坐标系及数据模板,最后建立拓扑关系及进行拓扑规范性检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852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