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软件设计师】
[农广天地]手工银饰品制作工艺(2010.8.27)
银子自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亲睐,被广泛制做成货币,餐具和工艺礼品等。现在,古老的“银”在设计师的奇思妙想下,融入现代元素,被制作成风格各异、精美别致的银饰品,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相关知识:
苗族手工银饰品的加工工艺:
手工银饰真正承载了苗族的文化和传统。
苗族银饰全系手工制作,有30多道工序,形成铸炼、锤打、焊接,编结、洗涤等一整套工艺过程。
首先是铸炼,即将银料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炉子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银料全部溶化成液体后,把它倒在卡条状的糠槽内。约半个小时后,银料凝固,再取出趁热锤打。
锤打是先将热银锤打成四方形长条,若需制银片,则把它摊宽,若需制银丝便锤成细圆条,再用丝眼板拉丝。苗族银饰多由方条、圆条、张片和细丝组成。方条、圆条做工粗,工艺较为简单,多为锤打而成。张片制作较为精细,工艺要求也高,耗时较多。先将银条锤成大张薄片,然后按需要剪成小块,放在模子内压成花纹轮廓,再贴在松脂板上錾刻成细致的花纹。银丝制作更为复杂,分粗细两种。苗族艺人掌握了熟练的抽丝技艺,他们用一个特制的丝眼板,板上有粗、细、方、圆不同的眼孔,可以拉出4毫米直径的粗丝,也可以拉出电光丝般的细丝。这种拉丝工艺可与闻名中国的成都拉丝工艺媲美。
将各种组件合成的过程就是编结过程,编结时辅以焊结等工艺的使用,将不同的组件固定在一起成型。
最后将整件饰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洗涤,去除污渍,或将一件件古旧银饰放在溶液中洗涤成光亮耀眼的饰品,这是手工银饰品制作工艺的最后一道工序。
我国自古有传统印染的“四缬”技艺,蓝夹缬作为“四缬”其中之一,在我国已经拥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温州市下辖的瑞安市和乐清市以及苍南县,仍然完整地保存了整套蓝夹缬的制作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蓝夹缬几乎已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退出,而是逐渐演变成了一件件颇具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并在2011年入选了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蓝夹缬制作技艺的原理是用两块刻有同样纹样的图案,并且相互吻合的花版,夹住纺织物,用染料进行染色。染液进入花版上的“明沟”和“暗道”中,渗透到布料上,达到染色的目的。最后呈现出与花版一致的图案内容。本片除了向观众朋友们介绍蓝夹缬的历史、风格特点以及题材分类外,还将介绍制作技艺中的四道主要工序:制版、织布、染料制作、印染。使观众朋友们在收看完节目之后,能对蓝夹缬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中国传统的印染技艺有所谓的“四缬”之说——夹缬、蜡缬、绞缬、灰缬,即今天所说的夹染、蜡染、扎染、蓝印花布。用专业术语来说,夹缬是是一种“镂空型双面防染印花技术”。蓝夹缬印染技艺是我国印染历史上复色夹缬的遗存,是传统蓝花布的一种,自明清后仅存传于浙江温州及周边地区,在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
“夹缬”本指古代朝廷中染制出图案花样的丝织品,后流传民间,在棉织品上染制,也称“夹缬”。古时,人们在木板的两面阴刻成花纹,然后把麻、丝织物等夹在两块花版之间进行草木染色,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布就叫作“夹缬”。我国浙南地区以蓝草汁为染料,在丝或棉织品上染制出图案花样的,我们就称为“蓝夹缬”。
蓝夹缬是以靛青为染料,用两片纹样对称的木板夹住丝或棉料染制出各种图案的织品,蓝夹缬从制靛到制作雕版到印染,程序繁琐,工艺精湛,是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民间文化的体现,几百年的手工艺传承,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蓝夹缬印染技艺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这些实物的残片,至今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级珍藏品。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据《永嘉县志·风土》记载:陆地则种豆芋、麻、枲、木棉之属,女红罕事事剪锈,惟勤纺织,虽女孩老媪未当废织,纺织如此,印染也然。
这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工艺,一直在浙闽交界一代一代传承着。江浙一带农村妇女经常穿着的蓝印花布衣服,就是由该工艺制作而成的。夹缬在浙南地区又称“方夹被”、“双纱被”、“敲花被”、“百子被”、“雕花被”和“状元被”等,夹缬图案蓝底白花,色彩调和、对比强烈,多用于新婚被面、门帘床沿、头巾服饰等。结实耐用的蓝夹缬被面,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往往伴随夫妇俩几十年,甚或一辈子,直到20世纪70年代,
温州蓝夹缬的制作技艺
温州至今完整保存雕版、制靛、印染等工艺流程。
温州蓝夹缬制作工艺主要有织布、雕版、制靛、印染四个步骤。其中包括纺纱、上浆、织成;贴粉本、刻纹样、通水路、拓回粉本;浸泡、打花、过筛、沉淀;染液发酵、坯布装版、下缸上色、漂洗晾晒等。
蓝夹缬制作过程记录如下:
一.土布的准备:以棉质土布为最佳。取长10米、宽50厘米的干净棉布浸水、晾半干,等分折成40厘米长左右,做好记号,卷在竹棒上。
二.染料的准备:将靛青染料分数次加入染缸,搅拌均匀,使靛青发酵,缸水温度以15℃—20℃为宜。同时以石灰或蛎灰调节靛青水的酸碱度,口感碱辣为入灰适量,清淡、微酸表明不足,沉淀6-8小时后,待缸水呈碧绿色,即可浸染(多次浸染后,药力疲软,颜色稀薄,可补充新靛,每次三至五公斤)。
三.棉土布装于雕板:对照棉布上的“蓝点”与雕版边缘对齐,将土布依次铺排于17块雕板之间,然后用钢筋楔实,固定。为防粘连,用竹签穿起,均匀分开。
四.入缸染色:利用杠杆吊雕板组入缸,每浸染十五分钟吊起,和空气接触氧化,再浸染,如此反复七次。
五.雕版入灰:起出雕版,以水冲净残液,红布包裹,埋入草木灰七个小时。
六.卸布晾晒:将布从雕板上取下,搭于竹竿上,然后扛到竹架上晾干即可。
雕版工艺是蓝夹缬区别于其它印染工艺的本质所在,雕版艺师的传承决定着蓝夹缬技艺的延续。温州各地区的蓝夹缬染坊所使用的雕版,全部由瑞安市(县级市)的两大雕版世家制做供给。
靛青是蓝夹缬的印制染液,温州历史上的种靛区有乐清中雁山麓、文成玉壶、平阳腾蛟等,其中乐清中雁山麓的十几个村落如赤水垟、黄檀硐等,所出靛青质优量多,有“靛青村”之称,至今尚有40多位老靛农每年坚持种靛、打靛,其传承多为父子相传,多在四、五代以上。
《通志温郡蓝靛》载“红花靛青二种,颇利于民,实其地之专产,又言蓝有三种,蓼蓝染绿、大蓝染碧、槐蓝染青三蓝皆可为靛。”农历六月中旬前后靛青叶生成熟,呈黄绿色,杆高一米左右,以手指碾碎液汁变青,此时可摘割,再隔二三月,可第二次摘割,蓝叶之内含有靛质,浸于水中使之发酵,则靛蓝可以炼制,浸渍可用陶缸或砖池,浸泡时间80-100小时(根据气温而定)发酵完毕后,将残叶捞去,浸出之液呈黄绿色,同时用碱剂石灰按10%比率加入搅拌使之氧化,可使靛蓝沉淀而成,靛蓝沉淀后去掉上部的水,再进行过滤,靛蓝膏制成,然后在恒温室内保存,并在靛蓝膏中保持足够的水份,用时加入发酵剂及发酵培养剂即成为植物染料靛蓝用于染缬。
蓝夹缬曾是温州地区的日用被面,印制蓝夹缬的染坊遍布温州城区。蓝夹缬是浙南民间的婚嫁必备被面,大多用蓝夹缬制作被套,是婚嫁的必备之物,洞房里最重要的摆设之一。其中乐清蓝夹缬技艺和温州蓝夹缬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
第二课 学习蜡染的制作过程——设计图案
图案设计:
类型:
动物、人物、植物、昆虫等
形式:
剪纸、线描、动漫、传统纹样等
绘制示
例:
蜡染工艺
一、蜡染简述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
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过程】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
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
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
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二、蜡染的历史源流
蜡染艺术出现在中国,历史悠久。根据二仪实录记载,秦汉间已有染缬,六
朝时开始流行,隋代宫廷特别喜爱这种手工艺品,并且出现特殊花样。至于实物
的出土,比文献记载还要早的,有长沙战国楚墓出现一面染缬模样的被面,花纹【蜡染过程】
不详。晋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图案是重叠斑花,也就是唐宋时代所谓玛瑙缬。
中国蜡染在唐代尤为盛行,技术也成熟多了。当时的蜡染可分为两种:单色染与
复色染;复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种之多。后人可从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中的两位
妇女的衣裳及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几个骑马人物的衣服,窥见唐代蜡染图案之豪
华美丽的情况。由于唐代中国文化对于日本影响颇大,奈良的正仓院,从唐代一
直保存着各种唐代以来之中国工艺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蜡缬屏风,也是唐代由日
本赴唐的留学和尚带回去的。
三、蜡染的艺术风格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
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 1 -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那种人工难以摹
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妙不可喻。同样图案的蜡画布料,浸染
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亦梦亦幻。
四、蜡染的价值
1.美术价值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冰纹的形成,是蜡画胚
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浸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
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像冰花,像龟纹,真是妙不可喻,同样的图案的蜡画布料,
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蜡染的"冰裂"纹,类似瓷釉之"开片"极具艺术效果。裂之大小走向,可由人
掌握,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描绘对象,特点鲜明。要染多色彩层次的花口,可采
用分色封蜡的手段,表现力更丰富。蜡染多用于制作工艺服装、壁挂、台布等。
蜡染冰纹效果图
2.审美价值
苗族蜡染是苗家人的生活、生产、战争、迁徙等场景按照自然的规律和心理
活动逻辑进行简体、变形、夸张和抽象而成的“人化自然”的心灵符号,组成一
种理想化的完形关系。这种“人化”作用沟通了人们心灵的联系,架起一座人类
共同审美经验的桥梁。它像一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
围中的人从深层意识中联结起来。这种沟通作用使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标与角
- 2 -
度,从积淀下来的形式中,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内容。
贵州苗族蜡染
3.文化价值
苗族蜡染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已由原有功利内容的意念标记转化为用做欣
赏的审美形式,人们在对这蓝白相间的幽远、神秘象征符号的联想与品评中,重
新领悟并充实了它的内容。当人们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去审视与评价这种传统的
文化艺术品时,它实际上已超脱了自身,作为一种艺术元素进入了现代艺术生活,
实现了向新的文化氛围与审美境界的跨越,展示出新的文化意义。传承
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
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一株民族艺术之花。
蜡染图案以写实为基础。艺术语言质朴、天真、粗犷而有力,特别是它的造
形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进行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这种变化和夸张出自天
真的想象,含有无穷的魅力。图案纹样十分丰富,有几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
般都来自生活或优美的传说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蜡染是古老的艺术,又是年轻的艺术,现代的艺术,它概括简练的造型,单
纯明朗的色彩,夸张变形的装饰纹祥,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适合现代的审美
要求。
五.现状和存在形式
目前的蜡染,大体可以分三大类:—类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人和农村
妇女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制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民间工艺的范畴。另—类是工
厂、作坊面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第三类
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型的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这三大类蜡染
同时并存,互相影响,呈现出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
- 3 -
在艺术界是少见的。蜡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民间蜡染走向现
代的蜕变,既是当代蜡染艺术家大胆探索、
积极创新的结果,也是具有强大内在
生命力的民族民间艺术求存图变、回应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主要形式蜡染壁挂、蜡染信插、蜡染桌布、蜡染服饰、蜡染小品、蜡染画等。
五.蜡染的工具与材料
1、布料:棉布、麻布、棉绸。
蜡料:白蜡、蜂蜡、蜡烛等,加热溶匀后使用。
3、染料:天然染料,直接染料
4、绘蜡工具:蜡刀、油画笔、排刷等。
5、其它工具:天平、量杯、温度计、塑料手套、搅拌木棒、搪瓷碗、盆或桶、
可调温电炉、电熨斗等。
六.蜡染的制作过程
(1)设计图案。在布上把要染的图案画好。 2、
(2)溶蜡。把蜡(或蜡烛)放到小铁罐里,放到电炉上加热,把蜡溶开成水浆
状,并在上蜡过程中一直加热。
(3)封蜡。用毛笔点蜡水,在画好图案的棉布上,按图案需要涂在防染部分。
着蜡必须透过织物,并保持一定厚度。
- 4 -【蜡染过程】
(4
)冰纹处理。上完蜡后,进行冰裂纹的处理。
(5
)漂染。根据不同染料配方配成染液,将好蜡的织物放到缸里浸染,并用木
棍搅动它,使布料更好的着色。取出冲去浮色,待脱蜡。
(6)脱蜡。染过色的织物经水洗后,可用电熨斗脱蜡法也可用皂煮法进行脱蜡。
(7)漂洗。大部分的蜡去掉后,用水冲洗棉布,晾干熨平即可。
七.蜡染图案的文化内涵
蜡染工艺品是一种浪漫主义艺术,采用的蜡染图案含蓄地表达了创作者的思
想感情,她们期望借助使用造型中的动植物纹样,占有它们的美丽和灵气。
- 5 -
故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旧称"紫禁城"。明朝有十四个皇帝,清朝有十个皇帝曾在这里居住,他们统治中国的时间长达四百九十一年。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宫殿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
故宫为什么被称为"禁城"?因为封建帝王居住的宫殿是不允许寻常百姓靠近的。一道高大的城墙环绕皇宫,这块戒备森严的地方便成了明清皇帝私有的宫廷禁地。
故宫为什么被称为"紫禁城"?学术界对此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传说中的天帝居住于天上的"紫宫",地上的皇帝既为"天子"--天帝之子,皇权神授,因而他居住的地方也称为"紫禁城"。第二种解释是,"紫"字与"紫气东来"同义,即以祥瑞云气象征皇帝。第三种解释是,"紫禁城"借喻紫微星垣,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等等。紫微星垣在三垣的中央,是代表天帝的星座。皇帝做为天子,"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
故宫的建筑年代与规模: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经十五年方才建成。迄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
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其四周有各类宫殿房屋9900余间,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城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城墙的四周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四面各有一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南为午门,北为神午门。
故宫的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水平和民族特色。 故宫的建筑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轴心,文华、武英二殿为侧翼,是皇帝行使权力、登极大典和召见群臣的主要场所。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居中轴线,御花园、东西六宫环绕,既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皇后、嫔妃以及太后、太妃等居住的地方。
故宫博物院 故宫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所在地。
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 都建
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第一 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 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 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 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 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富有生活气的内廷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 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 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 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 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御花园 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的两座 亭子,可以说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华丽的了。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有油漆彩画14000多幅,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乾隆皇帝仿造江苏无锡市锡惠公园中的寄畅园建造的,乾隆六下江南,七次游寄畅园,最后一次下江南时曾二次游寄畅园。谐趣园是颐和园中的园中之园,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江南
园林特色的公园。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 “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上世纪60年代初,在卫星照片中发现福建西部崇山峻岭间,有类似核反应堆的东西,引起白宫一片恐慌。直到解放后,疑团才解。从此,存在了千百年的土楼,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圆形土楼环环相套,外墙高十余米,一般三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其代表有湖坑乡湖坑村的振成楼和高竹乡高头村的承启楼,前者是最富丽堂皇的永定圆形土楼,后者号称“土楼王”,建于清康熙年间。
上一篇:在家挂机赚钱
下一篇:手机上锁屏赚钱的软件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