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网络规划设计师】
写山野草地篇一
《使用VRayFur制作一个写实的草地》
使用VRayFur制作一个写实的草地
直线网
一个简单的小tip教程,原文作者:
首先建立一个简单的3d场景,建立一个十分段的平面,然后创建一个 vrayPhysicalCamera 作为相机,再创建一个 sun&Sky 灯光即可。 然后选中平面执行create >> v-ray >> v-ray fur
在设置中给variance一些改动,每个面我分配了600根草,这是根据场景大小来定,你可以自行调整
最后我给地面使用了vrayMtl 材质并添加了一个暗绿色,这样可以防止地面上有没有被草覆盖到的地方发生穿帮。
而草我使用了一个ramp贴图来控制他的颜色。
最后在渲染设置上,使用的是默认的参数,添加了indirect illumination 和少许的ambient occlusion,使对比度稍微强烈一些。当然根据你的场景大小,你还要稍微调整一些材质和灯光,下面就是最终的渲染结果。
直线网
写山野草地篇二
《八年级升九年级语文暑假阅读练习1 (44)》
2015年学科网语文中考
阅 读 100 天
(第45天)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古诗词阅读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在诗中的作用。
答:
【答案】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要从词语含义及诗的意境入手来思考。同时考虑首联在诗的开头,它所起到的引领作用,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2.请你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 一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意境。
【答案】示例: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文从字顺,意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要做到文从字顺,描写恰当,有文采,想象丰富、合理。
3、对本首诗的理解,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
B.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C.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D.颈联写秋野静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答案】C
【解析】“颈联写秋野静景”不对,颈联是写秋野动景的。
二、文言文阅读:
观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 )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方其远出海门 方: .
(2)吞天沃日 沃: .
(3)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
(4)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
【答案】(1)当„„时候( 2)用水淋洗 (3)忽然 (4)江岸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平时多注意课文下面的注释。“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译:
(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译:
【答案】(1)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2)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如有省略,先补充完整,重点的实词必须译出。(1)中注意“自”“既望”;(2)中注意“僦赁”“虽”。还要注意文言文实词中的一些特殊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翻译。
6. 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天:天下之伟观也 吞天沃日
C.百:艨艟数百 腾身百变
D.而:溯迎而上 而僦赁看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的理解与文言词语的识记与理解,要学会辨别。A分别是“是 被”;B分别是“全天下 天空”;C都是“数词”;D分别是“表示修饰关系 表示转折关系”。
7. 全文的总领句是哪一句?
答:
【答案】第一段第一句
【解析】本题是考察对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的理解。要明确“总领”的含义。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画晴
张晓风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我起来,走下台阶,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宛转的气流,我抬头望天,却又把自己误以为明灿的阳光。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住在郊外的陈,就觉得非去拜访她不可。在这种阳光中如果不带有几分醉意,凡事随兴而行,就显得太不调和了。
转了好几班车,来到陈的门前,才发现她也出去了。
站了许久,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抬头望去,远处禾场很空阔,几垛稻草疏疏落落地散布着。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草丛中散臵着。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光。
我悠然地望着天,体味着幸福,这不是坐在暖气机边的人所能了解的。如果我们肯早日离开阴深黑暗的蛰居,回到热热亮亮的光中,那该多美呢!
头顶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不多,却都很青翠,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来。暖风过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
坐在这样的树下,又使我想 起自己平日对人品的观察。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浮躁和浅薄就像“夏日之日”,常使人厌恶、回避。于是在深心之中,总不免暗暗地向往着一个境界——“冬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我才能那样含蕴,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 我不禁用全心灵祷求:"不是独步中天,造成气焰和光芒。而是透过灰冷的心,用一腔热忱去温暖一切僵坐在阴湿中的人。"
渐近日午,光线更明朗了,一切景物的色调开始变得浓重。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的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我趁兴而起,在草场上纡回漫步。难得这么静,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依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日影稍稍西斜了,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臵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们各自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们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远处有疏疏密密的竹林,掩映一角红墙,我望着他们各自走去他们的家,心中不禁怅然若失。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两侧壁立的大厦,人行其间,抬头只见一线天色,真仿佛臵身于死荫的幽谷了。而这里,在这不知名的原野中,却是遍地泛滥着阳光。人生际遇不同,相去多么远啊!
我转身离去,落日在我身后画着红艳的圆。而远处昏黄的灯光也同时在我面前亮起。那种壮丽和寒伧成为极强烈的对照。
遥遥地看到陈的家,也已经有了灯光,想她必是倦游归来了,我迟疑了一下,没有走过去摇铃,我已拜望过郊上的晴朗,不必再看她了。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有删改)
8.第二自然段作者写雨后天晴,抓住了景物什么特征?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答案】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欢喜、悠然之情。
【解析】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段落,找到关键句,或者能文从字顺地概括。找到文中原句最好,文中实在没有的,要找到合适的词语概括。
9.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这个句子,(可从加点字入手)。
句子: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来。暖风过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 .....答:
【答案】示例:“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阳光从繁密的树叶间洒落的美景,“欣然起舞”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影闪动不定的情景。
【解析】回答此题,一定按照要求来答题,此处可从“加点字”入手,那么最容易做的就可以从提示的入手了。“筛”的意思是“来回摇动,使细碎的漏下去,粗的留在上头。”此处写的准确,传神。也可从修辞手法入手。“欣然起舞”此处是拟人的用法。
10.结合文意,仿写句子。
例句:“冬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我才能那样含蕴,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
仿写:“夏日之日”: , ; , ,常使人厌恶、回避。
【答案】示例:我找到的句子是:整个胡同都盛满了黄昏,恍若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的长廊。此句中“盛”字用的好,化无形物有形(或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下胡同的宁静祥和之美。
【解析】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严格按照要求来做,同时要注意写成的句子要符合文意,有文采。
11.文中对比手法用的好,任选一处,略作说明。
答:
【答案】示例:①置身阳光下的“我”与“坐在暖气机边的人”的对比,突出了作者沐浴在阳光下的幸福。②“夏日之日”与“冬日之日”的对比,突出作者对含蕴、温柔、敦厚、深沉的境界的向往。③“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与“我”偏爱“平凡的下午”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宁静、恬淡和收敛的下午的喜爱和瞻仰之情。④“城市的街道”与“不知名的原野”的对比,明确了作者抚然若失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泛滥着阳光的不知名原野的喜爱。⑤“落日”与“昏黄的灯光”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原野的恋恋不舍。
【解析】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句子赏析的方法,赏析句子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从文章写法角度入手,可以从词语使用的准确性入手,还可以从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等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作分析。注意此处是“对比”手法,要找到句子,并简析。
12.说说结尾一段的含义。
答:
【答案】作者起先去拜访朋友,目的只是想到朋友生活的郊野中去享受和沉醉阳光。在乡村原野的一天,她已独自领略了乡村的阳光美景,目的已达到,没有必要再去打扰朋友了。这样的结尾更突出了主题,耐人回味。
【解析】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段落,找到关键句,或者能文从字顺地概括。找到文中原句最好,文中实在没有的,要找到合适的词语概括。
13、谈谈你读完本文之后的启示?
答:
【答案】结合文中作者的感受,能联系实际文从字顺地概括即可。可结合“宁静、恬淡、温柔、敦厚、深沉”等词语来答题。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积累。学生要按照题目要求来答题。
(二)说明文阅读
蛇的文化解读
邸永君
(1) 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余种,毒蛇约40种。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
(2)蛇性自强不息。蛇以其以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水中漫游,无鳍而进;陆上疾走,无足而行。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
(3)蛇善伺机进攻。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4)蛇有千差万别。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
(5)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蛇助文化演进。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已中有蛇神已蛇之尊容。而“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成语中之“牛鬼蛇神”,原本佛教语,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之异类;“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打草惊蛇”,比喻因行动草率,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杯弓蛇影”,讽刺疑神疑鬼之庸人;加之前述“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之事,非但无益,反而受损;“笔走龙蛇”,则用于形容书家笔法之酣畅,造诣之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戏曲领域,《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白蛇及侍女
写山野草地篇三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湘教版【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专项部分 古诗文
(一)
清 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欲:将要。
2、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借问:请问。
4、遥指:向远方指。
【诗意】
清明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的春雨。奔走旅行在外的人,心里更增添了一分愁苦,简直失魂落魄了。他向别人询问,附近哪家小酒馆可以歇歇脚,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远方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是我国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阿房宫赋》就是他二十三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杜牧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他的诗作和李商隐齐名,他俩又被称为“小李杜”。杜牧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明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赏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清明前两天是寒食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的特征。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
xiaoxue.xuekeedu.com
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都有待读者去想象。
(二)
江畔独步寻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注释】
1、懒困:疲倦困乏。
2、倚:靠着。
【诗意】
浩荡的江水从黄师塔前东流而去,我走在怡人的春光里,不觉有些困倦,就让我靠着这微风吧。眼前出现了一簇没有主人的桃花,瓣色各有深浅,你可以喜欢这深红的,也可以喜欢那浅红的。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成名。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赏析】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
xiaoxue.xuekeedu.com
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黄师塔前江水东”一句 ,在营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
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下两句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耳。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又有何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无人赏识的淡淡的哀愁。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如果说七绝句前四首是在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的话,那么,此首(其五)却表达出爱花、赏花时的喜悦之情。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写,造成了节奏的起伏变化,给人以新奇的美感。这种喜悦之情,并未戛然作结,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达到了最高潮。如果缺少它,就缺少一个必要的情感过渡,而显得美中不足。
(三)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形容水波流动。
2、空濛:形容迷茫。
3、相宜:适宜。
4、相和:相互和谐。
【诗意】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那么适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著名诗人,同北宋的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是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
xiaoxue.xuekeedu.com
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是著名的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是著名的画家,喜作古木怪石。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此外,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是美妙无比,令人神往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四)
望 洞 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意】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作者简介】
xiaoxue.xuekeedu.com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的进步思想,他写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辽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做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五)古诗百宝箱
题目:《小儿垂钓》 作者:唐 胡令能
原文: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意: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
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所以向他打听,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 ,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选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写山野草地篇四
《如何赢得议论文的半壁江山——《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写法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