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网络规划设计师】
想家的诗篇一
《描写过年想家的诗句》
描写过年想家的诗句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赴北庭度陇思家 岑参
西向轮台万里馀,也知乡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静夜思
【内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穿故乡水,
梦中几时回?
苍天雨霏霏,
为我把泪垂。
极速空中骑飞马,
千里还家见爹娘,
睁眼唯见枕边泪,
方知遗梦在他乡。
想家的诗篇二
《幻想家的诗园》
想家的诗篇三
《思家想象诗》
想家的诗篇四
《杜甫诗歌的诗兴与家庭和谐思想》
杜甫诗歌的诗兴与家庭和谐思想
杜甫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有着超越周公的人生理想,但事实上他没有做到,在“丈夫誓报国”的背景下,更多的情况下都在离乱与奔忙,因此大部分诗歌都与景物有关,记录描绘与朋友交往以及观赏风景,所以又把自己的人生的无奈比如陶渊明,“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後汝期。”【1】(386)以《可惜》为题。某种意义上说诗兴在于消闲无奈。但杜甫对自己的家庭还比较关心关注,诗歌大约有上百首涉及到家庭婚姻和子女。这些诗歌还表现了杜甫对家庭人生的态度,但在家庭情感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了解杜甫的人格、性格与时代,认识杜甫的诗兴发生具有很重要作用。因此,很有研究价值。
人类的亲情本自天然,因此在人生积累中往往最为丰富,也是作家表达感情、感受人生的重要内容,因此是重要的诗兴发生方式途径。《诗经》中的许穆夫人、庄姜是诗人等都有表现。比较起来,楚辞中屈原的诗歌25篇,有《离骚》、《招魂》等诗兴大发的名作,涉及亲情却几乎没有,说明屈原的个性强烈,把自己放在家庭之上,或者之外。汉代的乐府诗歌比较多地涉及夫妻、母子、家庭等情感关系。到陶渊明才大量地写自己的子女,有的还写得很好,如《责子》诗等说:“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2】(1002)在抒情本体上表现出特别的诗兴,逐步成为中国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方式。杜甫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亲情表现传统,表达了在乱离奔忙的经历中对家人亲戚的多元复杂的思想感情。杜甫的诗歌来源与诗兴是多方面的,例如他好学习,“读书破万卷,”因此“下笔如有神”等。亲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构成,也是诗兴之一。但引起他诗兴的内容与对象又各不相同。可以是自然环境,如《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嶔岑婵娟,宛有尘外格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也可能是人文社会,《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说:“吾舅政如此,古人谁复过。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精祷既不昧,欢娱将谓何?汤年旱颇甚,今日醉弦歌。”【1】(308)杜甫诗歌常写到下雨,春雨秋雨,都看作喜庆的象征,比喻清明政治。古礼把下雨看成是天的恩赐,《礼记》说:“天降膏露,地出醴泉。”杜甫诗承传统,风俗不易,也是他的人生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相关体现。
杜甫诗歌引为自豪的是他的家世与少年时代。
《赠蜀僧闾丘师兄》说:“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1】(117)对于祖父的诗歌,杜甫应该知道他的实际水平,也不是太高,但称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显然过于赞美了。
杜甫是位多愁善感的诗人,所以,作品中有自卑、自责、自夸的成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1)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对以前人生的深刻总结。与《赠蜀僧闾丘师兄》等诗歌体现了杜甫的自豪、欣赏与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他为人生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精神。,但也充满了矛盾,虽然知道“儒冠多误身”,但又无法自拔。
《进鵰赋表》中说:“今贾马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甚矣。唯臣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安敢望仕进乎?伏惟天子哀怜之。明主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途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1】(669)考刘歆《与扬雄书从取方言》:“非子云淡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经年锐积,以此成书。”【3】(1)扬雄和枚皋的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就是“致君尧舜上”,而随时敏捷,就是对社会现实迅速作出判断和反映。沉郁出自《楚辞·思美人》,说的是冷静思考与美好理想难以实现的痛苦,而不断进谏又成为屈原的思想行为。杜甫的沉郁顿挫,与屈原非常相似,这也是悲剧人生的思想原因。因此我们认为,李白是精神上关于楚辞,本质上杜甫出自屈原,但比较人性化。
杜甫关于家族与兄弟等的诗歌主要写在乱离当中,因此充满了思念、痛苦与悲愤之情。《恨别》说:“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1】(377)时空的距离,让杜甫产生思念家与亲人的感情而难以入眠。这是纯洁的思念之情。而《示从孙济》似乎完全是出于无聊【1】(19)在无聊无所适从时刻,杜甫才寻诸孙,能够入诗的还是他们的贫穷。至于无聊为什么要寻诸孙,只是同姓古所敦的缘故,而没有真正的功能请投入,换言之,不是很在乎。但是当他感受到家族亲人的关怀时情感才略有所不同。《示侄佐》(原注:佐草堂在东柯谷)说:“多病秋风落,君来慰眼前。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满谷山云起,侵篱涧水悬。嗣宗诸子侄,早觉仲容贤。”【1】(358)因为佐来看他,他就夸最好。显然常态的杜甫对亲情也就是形式上的关注,乱离时就会想念,而病中的杜甫,感情就出现极端化的倾向。
在亲情与理想发生矛盾时,杜甫把理想当在亲情之上。如《前出塞九首》【1】(93)在不能执先祖之故事,拔泥途之久辱的上表文字形式不行,进取失败的情况下,杜甫能不顾生死向前,放弃家庭情感。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而且无怨无悔。又如《曲江三章章五句》。
【1】(23)
杜甫对家族成员的进取发展非常重视,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长者风度。《醉歌行》【1】
(15)对杜勤勉励有加,长者风范。也许是想到自己也没有功名,祖业门风萧条,因此内心充满痛苦,吞声郁闷。同样是给舍弟书,而且面临洪涝,有生命危险,但是,他似乎只是应付,言不由衷。由此看来,杜甫把功名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元日寄韦氏妹》诗也是把功名看在亲情之上:“近闻韦氏妹,迎在汉钟离。郎伯殊方镇,京华旧国移。秦城回北斗,郢树发南枝。不见朝正使,啼痕满面垂。”【1】(314)
杜甫的家族由于在科举中没有取得功名,也没有得力权贵的大力推荐,所以都过着艰苦的生活,对此他内心也不是没有痛苦,但正常情况下,不以为意,只有知道消息时才作出响应,但也只是口头上。如《得舍弟消息二首》。【1】(341)又《得舍弟消息》也称“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1】(60)
在长期的漂泊生涯中,杜甫政治上失意,内心非常孤独,因此对家乡亲人的回忆与怀念有时非常强烈,但他并不满意这种怀念,大发诗兴时也只是为了排遣这诗兴。《遣兴五首》
【1】(89)对生命的流逝,兄弟没有消息出现天然的恐惧,但是他对这样的诗兴不喜欢,坚决排遣,认为“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可以说许国经世,无怨无悔。《忆弟二首》也是泛泛而谈兄弟情谊。《得舍弟消息》同样也表达了他随遇而安,许国经世的人生态度。【1】(341)
但如果说杜甫全不念家乡也不符合人情,实际上是处在一个矛盾的状态,《月夜忆舍弟》说:“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347)像这样的状态是一种寂寞无奈的心情,因此回忆故
乡的少年时代,还不能说是思乡,而是把故乡作为情景生活的对比与铺垫。杜甫只有在自己完全绝望的状态下,才表现出对亲情的依恋与悲伤。《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说: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东飞驾鹅後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1】(106)
诗歌用楚调写成,悲情清哀,孤独失望,因此亲情才成为诗歌表达的真正主题。这时候,不仅是兄弟姐妹就是表亲也在怀念之例了,《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说:“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惟表弟,还往莫辞遥。”【1】(372)这时候他已经没有能力说“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了。杜甫是一个缺少爱的贫困的人。
从上述诗歌我们看出,杜甫的家世与少年时代的生活,产生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感情,因此对家庭祖业怀着崇敬自豪的心情。也因此,奋斗与诗兴的发生都围绕着经世致用进行。对家庭兄弟亲情比较冷漠。只有家庭成员进行与经世致用有关时他才充满热情,而连贫困与灾害他都不是很关切。在晚年,他生活无依孤寂的时候他回忆关注亲情也只是自己感伤的结果。所以,杜甫的家庭理想与和谐思想就是他的政治理想。
杜甫是大诗人,应该说很懂感情,既然以诗歌擅长,也应该能写出感情真挚的亲情诗,但从他的诗歌中,没有发现夫妻之间缠绵的情感生活,个别地方涉及,也非精心构制。在诗歌中出现的妻子形象都是在中年以后的作品中,很像一个不懂事的家庭妇女。写到思念妻子与家庭最好情感的大概就是《一百五日夜对月》说: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1】(315)
这时候的诗人非常寂寞,因此比妻子如美女天仙,但也仅仅限于此,难得思念家庭与妻子。大部分的诗歌都是写妻子的狼狈可怜,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杜甫是位并不很重视家庭夫妻情感的人,所以他的诗兴亲情具有理性理想特征。杜甫在得意的时候也会想到家庭亲情,但远没有君主的恩德让他动情忘怀。《述怀》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敏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杜甫担任拾遗以后,非常满意主恩厚,感激涕零,远远胜过亲情。对亲情,他只是担心“沈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并不放在心上。他在回家后说到妻子,没有表现出深情或者关切。《徒步归行》说: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1】(60)
长期在外的生活,杜甫与家庭乡亲都很陌生,妻子住在羌村,应该是比较偏僻落后之地,见《羌村三首》【1】(62)对杜甫亲情关系的表达,应该考虑到战争乱离的因素,但是杜甫
的主观因素仍是最主要的诗情导向。在他当上拾遗时,家里是“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1】(128),心情比较好的时候,称孩子为娇儿,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但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并不很喜欢。而子女中,他喜欢的往往是男孩,男孩中又有偏爱。见《北征》。【1】(57)
对于孩子,杜甫也不是没有舔犊之情,但他说一个女儿是“痴女”,而痴女也不喜欢他。见《彭衙行》。【1】(56)痴女在饥饿的时候咬他,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在许国的理想下,杜甫对亲情确实缺少责任与义务,所以诗歌也包含着杜甫的自责心理。换言之,杜甫认为,能够许国,还要关照好家庭,这才是大丈夫的本色,是家庭和谐的根本。因此,他晚年的时候很后悔,以酒自伤。《曲江二首》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1】(326)这样的情感也一直伴随着杜甫。《赤谷》说:“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1】(100)在某种意义上说,他自己不能自保,所以也很难顾及妻子儿女。《促织》也说:“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1】(351)杜甫这样的生活造成亲友与他也很隔膜。《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说:“笑为妻子累,甘与岁时迁。亲故行稀少,兵戈动接联。”【1】(363)也很少享受到家庭的幸福快乐。《江村》说:“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1】(374)一副多病故人疏,似乎对家庭十分依赖满足的心情,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又《飞仙阁》说:“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1】(109)杜甫长期的漂泊与乱离与进取生涯,出现了很多难堪的事情,与子女的感情也很疏远。凡是对他不好的他都称痴,不仅女儿如此,儿子也是这样。如《百忧集行》【1】(125)又如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言“荒岁儿女瘦”但他自己“穷愁醉不醒”,这实际上是父子、父女反目成仇的原因,也并不都是贫穷,更多的是亲情疏远,形成隔膜。杜甫不关心家庭也有无力关心家庭造成了家庭的很多悲剧,所以子女不少被饿死,在当时不能说杜甫没有责任。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说:“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1】(35)
从诗歌我们看出,杜甫诗歌对子女的夭非常伤心,这是杜甫的晚年的心情。在少年时代,杜甫观国宾,充满理想,青年壮年为理想奋斗奔波,漠视家庭妻儿的存在,以之作为诗歌的创作与价值取向,自责的是没有为国家作出贡献。而到了晚年,对理想经历的失望,生活的困苦,对家庭子女产生负罪感,尽管如此,他还能从家庭的不幸中想到社会的不幸,并且希望改变这些不幸,显示了杜甫诗歌的价值境界。
在杜甫的子女中,他也有偏爱,最喜欢的是宗武,也就是骥子。有《生日》、《又示宗武》等诗歌集中写宗武,还教导他如何为人做诗。杜甫死后,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西北首阳山之前。杜甫偏爱宗武的原因,也与他的理想一致。首先,他认为宗武聪明超群。《忆幼子》说:“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1】(314)为想念宗武难以入睡。《遣兴》叙述更为具体。【1】(313)宗武刚刚学话,就能够朗诵杜甫关于客人的诗歌,也正由于宗武的成材,所以说他是好男儿,甚至难得地称妻子是宗武的慈母。从这首诗歌看,杜甫的妻子能够教子女诵读他的诗歌,应该具有很好的教养,对杜甫也具有很好的感情与期待。《得家书》则明确地说最喜欢宗武。【1】(317)
不仅对自己的子女,对妻子,对别人的子女,杜甫的道德价值判断也是看其质量是与其理想的是否一致。他曾经对朋友的子女大力夸奖,也是如此。《徐卿二子歌》说:“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者,名位岂肯悲微休!”【1】(121)杜甫就是这样,在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实
现上产生诗兴,对待家庭子女也是看他们是否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一致,如果一致就大家赞扬,否则就是漠不关心或者贬斥,因此夫妻与家庭生活没有得到快乐,过着一种浪漫而不切实际的孤独陶醉,伤心自责的人生,直至死去。家庭美好和谐的理想就是他的政治理想,而他是诗人,他一身缺少爱,是悲剧人生。
【1】《钱注杜诗》钱谦益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4年版
【3】扬雄《方言疏证》,中华书局1998年版
想家的诗篇五
《思乡古诗,让人想家》
思乡古诗,让人想家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江岸秋思
【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思乡作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江外思乡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远望
【唐】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
和三乡诗
【唐】高衢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乡思
【唐】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01.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 02.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03.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0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05.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06.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0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0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09.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
10.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1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12.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1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14.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徐淑
15.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萧子显
1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
17.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
18.风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23.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24.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
2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1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想家的诗篇六
《诗歌的结构》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总关情
古诗鉴赏历来是高三复习备考的重点,也是许多考生感到棘手的难点。这是由于古诗的语言极含蓄、凝练,表达又富于跳跃性,再加上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生疏,对创作背景不了解,而命题者又常常于关节处设题,致使考场上常常出现因一句卡住而满盘皆输的状况。其实只要我们抓住古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特点,从诗句之间的联系上去理解诗意,关节处往往会迎刃而解,正所谓起承转合皆关“情”。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绝句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起”即一首诗的起句,“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下面分别说说四个部分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彼此之间伪关联,以及这个规律在帮助我们鉴赏古诗方面的作用。
一、“起”定基调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如2005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这道题抓住首句的“望”字设问,可谓抓住了关键。无尽的烟云,悠悠江水,夕阳下的寒鸦,还有南宋统治下四百州的土地和人民,全诗之景均为诗人“望”中所见,故“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一个“望”字也写出了诗人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又如2006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题直接向“起”句发问,如果我们了解“起”句在全诗中的一般作用,再结合对这首诗的具体理解,就能够得出这样的答案:“这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当然诗人心境的澄明,结合最后两句看就更加明朗。此外,“起”句还常常是埋伏在前面的“密电码”,和最后的“合”句遥相呼应,“首尾贯注”,共同彰显诗歌主旨。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写景语,实际上是情蕴景中。所以读诗解诗,“起”句是不可不重视的。
二、“承”“起”而续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
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以杜甫《登高》为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如2005年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此题直接向“承”句发问。“起”句为叙事,交代诗人当时境况:羁旅异乡,又逢佳节(冬至是古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承”句接续“起”句而下,进一步描写佳节思念亲人的情形,将抽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具体可感的诗人形象之中,通过细节的描摹,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回答扣住关键词语对塑造诗人想家的形象以及表现思乡之情的作用具体分析就可以了。答案如下:“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又如2006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从结构来看,“聚散匆匆”一句为全词第二句,相当于绝句中的“承”句。“承”首句“聚”意(“同在京城”),启下句“散”情,并进一步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个意象表现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答案如下:“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见,“起”“承”看似写景叙事,实际上皆关乎情。而关注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主旨的关联,又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诗意。
三、“转”开生面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元人杨载在谈到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再如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
这是一道鉴赏题,由于诗句有省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那么我们不妨利用“转”联与“合”联的密切关系,先向“合”联寻求破解线索,以求得对“转”联诗意的理解,再进一步鉴赏。“合”联“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诗意显阔,是诗人在殷勤邀请好友登临江楼消暑,因为这里非常清凉。由此不难推测“转”联该是转向此意,这时再看诗句“晴天雨„‘夏夜霜”就有了清凉的感觉,原来两句是诗人为江楼做的“广告词”:“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转”,古人也称为“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这一“转”避免了诗歌的平直,让诗意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所以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转’’句是关键。
四、妙“合”主旨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杜甫《登高》尾联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直接揭示主旨。
如2006年江苏卷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感人”之处首先在于揭示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词的这最后两句好比是诗歌的“合”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也使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感情抒发得更加强烈。这种直接的结尾方式,是我们阅读起来相对容易把握的。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这种方式蕴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含蓄深婉,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颇能引起人的回味。但正因为其含蓄,也为我们阅读带来了比较大的障碍。这需要我们能够从结句本身的个别关键词捕捉一些有效信息,或者结合诗词的前半部分,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寻求突破。
把握起来难度较大的是纯粹写景的结句,尤其是理解加鉴赏相结合的考题。 如2005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诗人前三句都在叙事抒情,到最后一句却忽然宕开一笔,离情人景:秋月高高照在古老雄伟莽莽苍苍的长城之上,景象何其壮阔苍凉!也许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才以“不尽尽之”。这奇绝的结句留给读者无尽的联想:是无边的乡愁,是杀敌立功的雄心,还是对于战事的忧虑?难怪诗评家评价此句为“绝处生姿的一笔”,而这一句也让我们领教了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写诗功力。此题答案为:“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概括起来说,古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
想家的诗篇七
《诗歌朗诵目录》
诗歌朗诵目录
小学部:
1、六年级《1》班王博同学的诗朗诵《感恩》
2、五年级同学王金霞等同学的诗朗诵《老师你辛苦了》
3、六年级《2》班白苗苗等同学的诗朗诵《有的人》
4、五年级薛荣等同学的诗朗诵《心里话》
5、四年级刘梦同学带来的诗朗诵《想家的夜晚》
6、六年级《2》班高贝贝同学的诗朗诵《太阳的话》
7、六年级《一》班刘贝为同学的诗朗诵《天上的街市》
8、四年级王东杰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诗朗诵《心里话》
9、三年级杨贝贝同学为的诗朗诵《云的形状》
10、二年级南延峰等同学为的诗朗诵《拍手歌》
11、三年级白雪同学为的诗朗诵《猜猜我有多爱你》
12、一年级南雪同学为的《四季》
13、一年级南伟、杨艺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朗诵《菜园里》
初中部
14、九二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5、七(一)班薛涛、杨凤娥等同学朗诵《相信未来》
16、八(二)班朗诵《献给爸爸妈妈的歌》
17、八(一)班张越朗诵《祖国,我要燃烧》
18、八(二)班《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19、七(二)班《中华少年》
20、九(一)班王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1、九二班朗诵《我用残损的手》
22、七(二)班石光斌、高甜甜等同学朗诵《飞扬的青春》
23、八(二)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4、七(一)班曹丽丽、杨佳倩等同学朗诵《青春万岁》
25、九一班《我用残损的手掌》
小学部:
1、 感 恩
六(1)班 王 博
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
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
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
多少回含着感动的泪花畅想未来
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
常怀感激之情的生活是最甜美的
有一个词语最亲切, 有一声呼唤最动听
有一个人最要感谢 有一个人最应感恩
它就是--"妈妈"
妈妈的皱纹深了, 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妈妈的手粗了,她把温暖的阳光给了我
妈妈的腰弯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妈妈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面对妈妈深沉的感情 聆听妈妈殷切的心愿
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应该学会感激
但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接受这种关爱,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 渐渐忘记了感动,忘了说声谢谢。妈妈的爱像一杯浓茶, 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妈妈的爱却是感人肺腑的。
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没有忧虑地成长, 是所有父母的心愿,
如果说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
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 如果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
那么父亲的厚爱,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拿什么来感谢你,我的父母!
父母的爱说不完、道不尽 所有的恩情我们铭记于心。
学会感激--感激我的父母, 因为他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
学会感激--感激我的老师, 因为他们给了我无穷的知识
学会感激--感激我的朋友, 因为他们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力量
学会感激--感激我周围的一切, 因为他们给了我和谐健康的成长空间 不要忘记说声--"谢谢"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
要感激的人太多太多。
2、老师,辛苦了
五年级 王金霞等人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乙: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齐: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想家的诗篇八
《思乡诗句》
思乡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行行重行行>>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上.
日暮乡关何处是――古诗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
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遥思远忆。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
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质朴而深情。
问讯梅菊。“美不美,家乡水;亲比亲,故乡人。”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等。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想家的诗篇九
《2014最新羁旅诗(上课用)》
想家的诗篇十
《古诗文作者简介》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 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又称《诗三百》。
2.孔子 邑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
3《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4孟子 名轲,字子舆
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5. 战国策》主要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
6.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
7. .诸葛亮,字孔明, 汉族,人,
8.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
9.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水经注》。
10.(1~751年),
阳)人。
(2)王勃,(649或650~675或676)西河津)人.《王子安集》16卷,存诗80多首,文章90多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滕王阁序》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有“”之称,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有传世。
(4)王维(701--761年),字摩诘,汉“”之称。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
右丞”。《王右丞集》
(5)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中“三吏”和,“三别”为。
(6)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浪漫主义的特色
(7)韩愈(768~824),字退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