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网络规划设计师】
关于狗的诗歌篇一
《描写狗的诗词》
★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唐·杜甫《草堂》
★ 可嗟猎犬壮复壮,不堪兔绝良弓丧。——北宋·苏拯《猎犬行》
★ 可怜白犬子,闲吠远行人。——唐·姚合《哭砚山孙道士》
★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 莫学捕鸠鸽,莫学打鸡狗。——唐·卢仝《寄男抱孙》
★ 琴书随弟子,鸡犬在邻家。——唐·于鹄《寻李逸人旧居》
★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 犬喜人归迎野路,鹊营巢稳占低枝。——宋·陆游
★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唐·李贺《开愁歌》
★ 鸢饱凌风飞,犬暖向日眠。——唐·白居易《犬鸢》
★ 自此长江内,无因夜犬惊。——唐·李白《送袁明府任长沙》
★ 白云将犬去,芳草任人归。——唐·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之《洞山阳》 ★ 遪邅西旅狗,蹙额北方奚。——唐·李贺《送秦光禄北征》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此行无弟子,白犬自相随。——唐·贾岛《送道者》
★ 斗鸡走狗家世事,抱来皆佩黄金鱼。——唐·秦韬玉《贵公子行》
★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汉《刺巴郡守诗》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 寒花催酒熟,山犬喜人归。——唐·钱起《送元评事归山居》
★ 荒径已风急,独行唯犬随。——北宋·梅尧臣
★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咏雪》
★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唐·杜甫《新婚别》
★ 虽沾巾覆形,不及贵门犬。——唐·于濆《山村叟》
★ 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桥忽自归。——南宋范成大
★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唐·杜甫《可叹》
★ 屠狗犹拼弦下命,将军偏惜镜中头。——现代·郁达夫《过岳坟有感时事》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 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唐·贯休《琴曲歌辞》之《白雪歌》
★ 唯有中林犬,犹应望我还。——唐·费冠卿《秋日与冷然上人寺庄观稼》 ★ 武陵川径入幽遐 ,中有鸡犬秦人家。——唐·武元衡《桃源行送友》 ★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粟。——唐·李白《行路难》
★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唐·刘禹锡《插田歌》
★ 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唐·宋之问《过函谷关》
★ 鸡犬暮声合,城池秋霁空。——唐·储光羲《新丰作贻殷四校书》
★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唐·李贺《赠陈商》
★ 猎犬今盈群,狐兔依旧多。——宋·苏拯《猎犬行》
★ 猎犬未成行,狐兔无奈何。——宋·苏拯《猎犬行》
关于狗的诗歌篇二
《描写狗的古诗》
将犬去,芳草任人归。——唐·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之《洞山阳》
★ 遪邅西旅狗,蹙额北方奚。——唐·李贺《送秦光禄北征》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此行无弟子,白犬自相随。——唐·贾岛《送道者》
★ 斗鸡走狗家世事,抱来皆佩黄金鱼。——唐·秦韬玉《贵公子行》
★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汉《刺巴郡守诗》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 寒花催酒熟,山犬喜人归。——唐·钱起《送元评事归山居》
★ 荒径已风急,独行唯犬随。——北宋·梅尧臣
★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咏雪》
★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唐·刘禹锡《插田歌》
★ 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唐·宋之问《过函谷关》
★ 鸡犬暮声合,城池秋霁空。——唐·储光羲《新丰作贻殷四校书》
★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唐·杜甫《草堂》
★ 可嗟猎犬壮复壮,不堪兔绝良弓丧。——北宋·苏拯《猎犬行》
★ 可怜白犬子,闲吠远行人。——唐·姚合《哭砚山孙道士》 ★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唐·李贺《赠陈商》 ★ 猎犬今盈群,狐兔依旧多。——宋·苏拯《猎犬行》 ★ 猎犬未成行,狐兔无奈何。——宋·苏拯《猎犬行》 ★ 莫学捕鸠鸽,莫学打鸡狗。——唐·卢仝《寄男抱孙》 ★ 琴书随弟子,鸡犬在邻家。——唐·于鹄《寻李逸人旧居》 ★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 犬喜人归迎野路,鹊营巢稳占低枝。——宋·陆游 ★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唐·杜甫《新婚别》 ★ 虽沾巾覆形,不及贵门犬。——唐·于濆《山村叟》 ★ 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桥忽自归。——南宋范成大 ★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唐·杜甫《可叹》 ★ 屠狗犹拼弦下命,将军偏惜镜中头。——现代·郁达夫《过岳坟有感时事》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 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唐·贯休《琴曲歌辞》之《白雪歌》 ★ 唯有中林犬,犹应望我还。——唐·费冠卿《秋日与冷然上人寺庄观稼》 ★ 武陵川径入幽遐 ,中有鸡犬秦人家。——唐·武元衡《桃源行送友》 ★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粟。——唐·李白《行路难》 ★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唐·李贺《开愁歌》 ★ 鸢饱凌风飞,犬暖向日眠。——唐·白居易《犬鸢》 ★ 自此长江内,无因夜犬惊。——唐·李白《送袁明府任长沙》
关于狗的诗歌篇三
《与犬有关的诗文选摘》
关于狗的诗歌篇四
《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14 3狗之歌》
3 狗之歌
自学指导
一、“抒情诗”的写作有多种方式,《狗之歌》就是一首通过“叙事”来完成“抒情”的作品,它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诗人没有介入故事之中,而是保持了一种情感的克制。阅读此诗,首先要把握这个故事的脉络:从早晨到晚上,一只母狗生下了一窝狗崽又失去了它们。
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叙事,诗人并没有交代一切,比如“主人”为什么要丢弃小狗,小狗的命运如何等。这些故意省略的部分,读者可以从诗中的一些细节中猜想出来。主人“愁眉不展”,这或许暗示了生活的艰难;母狗一直追到“尚未冰封的水面”,则暗示小狗已被主人溺死。诗人省略这些环节,为的是将笔墨集中在描摹母狗的情态上,像描写一个人那样,从心理层面展现它的深情和悲痛。
三、在这首诗中,还应关注的是它精妙的意象。融成水滴的雪花,涟漪泛起的水面,还有接纳一切的雪地,营造出诗意的氛围,俄罗斯大地的寒冷、严酷和温情得到有效表达。至于“茅屋上空的弯月”,被母狗误认为自己的狗崽,更是传神的一笔。金色的弯月孤零零悬在半空,加上母狗哀伤的吠叫,构成了一幅凄清、哀婉的画面。
参考资料
一、关于叶赛宁(王守仁)
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生于梁赞州康斯坦丁诺沃村(现名叶赛宁诺村)一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对于十月革命,他表示欢迎。第一本诗集《扫墓日》于1916年出版,其中有优美的风景诗,也有带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诗。十月革命后曾创作过歌颂革命与革命领袖的诗篇,如《同志》(1917)、《宇宙的鼓手》(1918)、《列宁》(1924)、《大地的船长》(1925)等。他曾受到颓废文人的包围,迷恋过形式主义,一度成为意象派诗人。组诗《小酒馆的莫斯科》(1921~1924)以莫斯科小酒馆为题材,美化流浪者与无赖汉的颓废情绪。1924至1925年是他创作上新的高潮时期。诗集《俄罗斯与革命》(1925)和《苏维埃俄罗斯》(1925)渗透着歌颂革命与共产主义建设的思想。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描写了农村革命的广阔图景,塑造了建设新生活的战士的鲜明形象。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叶赛宁的世界观是矛盾的。他未能从根本上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期望于革命的是建立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歌颂革命,却没有投身于革命的决心;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在个人生活中又常常受感情的盲目驱使而不能自拔。最后在精神忧郁、感情极度矛盾下自杀。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二、自然的人化,情思的物化(顾蕴璞)
1922年5月17日,高尔基在柏林阿·托尔斯泰的寓所会见了正与邓肯在西欧度蜜月的叶赛宁。叶应高尔基的请求朗诵了自己在1915年写的抒情诗《狗之歌》。在他开始朗诵之前,高尔基在交谈中称他为“俄罗斯文学中头一个如此巧妙、而且能以如此真挚的爱来描写动物”的人。而当他朗诵完这首诗时,高尔基更“不由得想到,谢尔盖·叶赛宁与其说是一个人,毋宁说是造化特意为诗歌、为表达绵绵不绝的‘田野的悲哀’、表达对一切动物之爱和恻隐之心(人比万物更配领受它)而创造出来的一架管风琴”,甚至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仿佛“在这位风格独具、才华出众、造诣极深的俄罗斯诗人周围,一切都越发令人感到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谢尔盖·叶赛宁》)。一首短短的抒情诗,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久久的回忆,自有其不同凡响的地方。但其中奥秘何在呢?
狗之歌如果说,勃洛克要以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重合(以“永恒女性”为象征)来拯救俄罗斯的灵魂,马雅可夫斯基想用革命与诗歌的联姻来改造俄罗斯的社会,阿赫玛托娃精
微地捕捉自己身上作为俄罗斯人、女人和人的三重身份在多变的时代的灵魂律动,曼德尔施塔姆把诗歌视为负载历史内涵的语言的最高艺术,茨维塔耶娃认为“心灵的禀赋和语言的均衡就是诗人”,那么,叶赛宁则以故乡,俄罗斯和大自然为自己诗的灵感源泉,在“人与自然的主要结点”上营造美的意象,在诗化自然中净化心灵,在净化心灵中诗化自然。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在农村长大,深得大自然的熏陶和民间文学的哺养,但又受到农民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大自然的陶醉使他写出大量风景诗的杰作,对淳朴的农民生活的挚爱使他创作出许多真挚感人的抒情诗珍品,但对古老传统的迷恋却使他写过一些怀疑工农关系、消沉颓唐的诗。他早期的创作,虽思想不及晚期成熟,但才华横溢,格调清新,以家乡、祖国和大自然为基本主题。他写人,也写物;写无生命物,也写生物;写植物(如白桦、稠李、花楸树、风铃草„„),也写动物(如马群、母牛、狐狸、狗„„)。大量动、植物入诗,是叶诗在题材、主题以至手法上的一大特色。叶赛宁写草木虫兽的诗,既不同于以寄托生活哲理为宗旨的寓言诗,也有别于以情节取胜的叙事短诗,而是物我一体、情思邈远的真正的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更充分地表现他对诗歌艺术的执著追求:在人化自然(包括各种动、植物)和物化(物即指动、植、矿物)情思的基础上达到情景高度交融的艺术境界。在这个意义上,《狗之歌》是叶诗中一篇极好的代表作:诗人既用拟人化的手法细腻入微地表达一只母狗短短一天中从得子到失子的喜怒哀乐,又用拟物的手法将人(母亲)的情思委婉曲折地通过狗的象征吐露出来,使人在母爱的迷雾中难以分清:是情,是景?是狗,是人?对自然的人化或对情思的物化都不是什么新手法,但在一首诗中如此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则是叶赛宁诗的独到之处。这就要求诗人将极其丰富的意象寄寓在高度凝练的形式之中,使诗具有超凡出众的意象美和凝练美。对这种境界的追求使叶赛宁于1919年加入了意象派,并被拥为首领,只是由于他不同意“意象就是目的本身”的纲领,才于1921年退出该组织。意象派(不论是英美的,还是俄国的)都崇尚鲜明、准确、含蓄蕴藉而又高度凝练的意象,而绝对排斥议论入诗。《狗之歌》满篇都写哀愁,但都包孕在画面之中,没有一句言论,也没有一个直抒胸臆的表情性词语。
在俄国文学中,叶赛宁写动物既非空前,也不会是绝后。随便举屠格涅夫的著名中篇小说《木木》为例。那里也写了狗,而且也是母狗。木木(那条狗的名字)在屠格涅夫笔下写得相当成功,被他人格化为主人公盖拉新凄苦的农奴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乃至知音。木木被盖拉新救活又溺死的故事,从一个新的角度鞭挞了残酷的农奴制度。但就心理剖析而论,木木着墨并不多,仅仅起着烘托盖拉新悲惨命运的作用。而《狗之歌》中的狗则是诗人讴歌的对象,它被赋予类似于人的起伏不定的感情波澜。此诗不但饱含了诗人对这只狗乃至一切动物的挚爱,而且通过闷闷不乐的主人因不忍目睹而趁黑淹死这七只可爱的小狗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对农民贫困生活的关注。此外,叶诗概括的深度已使母狗的情思得到升华,具有伟大的母爱的象征意义,使人读后在联想的大海里尽情浮沉,各自进入欣赏这一艺术再创造的广阔天地里去,使诗的容量得到扩大。
《狗之歌》从构思到手法、语言,都能使人读后充满新奇感。例如诗题选得颇为奇趣。《狗之歌》这个诗题表明了叶赛宁奇中求美的艺术追求,他要抒发对生活新鲜独特的感受,也想倾吐屠格涅夫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那种声音。
叶赛宁在《狗之歌》中所追求的“新”和“奇”,不是从空中楼阁中臆想出来的,而是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提炼而得的。在原文中,《狗之歌》的“歌”字是崇高体词,是用来赞颂高大形象之词,但诗中出现的并不是英雄豪杰。就动物世界来说,狗既没有牛的“任重”或马的“道远”,也没有云雀的“高翔”或海燕的“预见”,然而,诗人从狗的身上发现了诗──真正的诗。一只其貌不扬的狗,从清早到晚上的短短十几个小时之内,经历了悲欢离合,尝尽了甜酸苦辣,一切都源出于对下一代的爱,光这点精神就够催人泪下的了。诗人在这里成功地运用了小中见大,凡中见奇,丑中见美的艺术手法,给人以质朴意新的美的感受,使
人情不自禁地落下同情的泪水。诗中还出色地运用了正反相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七只小狗被主人淹死后,母狗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回走,这时不是月黑风高,一派肃杀的气氛,而是夜空挂着一钩弯月,大地一片宁静。然而清丽的美景更反衬出命运的险恶,环境的寂静愈激起内心的波澜,以致母狗想小狗想疯了,竟误把天上的月亮当做自己的小狗。这种心理刻画,真是入木三分。
诗中意象极其丰富,但并不叠床架屋,在组合上有详有略,出现跳动和飞跃。当主人背着装在麻袋里的七只小狗往前走时,母狗丧魂落魄地跟在后面紧追不舍,下面略去主人把口袋扔进河里的细节,只留下水面涟漪在颤抖的情景。下面又略去对主人的描述,只留下母狗踉踉跄跄往回走的画面。这种在意象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跨度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像余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诗的艺术魅力。河面“久久地、久久地颤抖”的镜头示意极其丰富:既可想像为小狗垂死挣扎的余波,也可设想为母狗、主人或诗人的内心和水波一齐颤抖;既可揣度母狗在河边久久地呆立的神态,又可描绘浮想联翩的诗人久久不能自已的情状。
诗中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色彩的反衬、通感、隐喻、象征„„如母狗丧子后“响亮地望着蓝空吠叫”(只能意译成“眼巴巴地望着”)听觉通于视觉、声态并作,使人印象加深。又如第二诗节用“刚刚消融的白雪”形容乳汁,结句用“从天陨落金色的星斗”描绘黯然神伤,不但设喻新颖,意象优美,而且富于象征意义,耐人玩味。
《狗之歌》用人化自然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抒发母狗在一天内得子之喜,失子之虑,丧子之哀以及误认月亮为子后的恼恨,同时用物化情思的手法,把为下一代操碎了心的母亲的爱通过动物的象征使人看得见,摸得着,这些也许是它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的奥秘所在。
(选自《诗国寻美──俄罗斯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思考与探究参考答案
一、《故乡》《不是死,是爱》两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都体现了曲折、变化的特征。试分析两诗情感的层次以及变化的曲线。
《故乡》与《不是死,是爱》,作为独白型的诗歌,都没有流于简单的感情宣泄,而是起承转合、一波三折,多层次地表现了“我”丰富的内心世界。
《故乡》的第一节,从归乡人的“痛苦”写起,设定了一种凝重、痛楚的基调;在第二节中,诗人追问故乡能否医治自己的伤痛,使得痛苦的情绪更为强烈、急切;第三、四节,故乡的医治作用开始不断闪现,在各种自然风物的呈现中,刚才激烈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压抑的氛围也被引向开阔、明朗;但在第五节,情绪的曲线又发生变化,胸中爱的痛苦不可能真的驱除,对故乡的热情吟诵被深深的质疑取代,像大河一样展开的诗行,在这里仿佛发生了逆流与回旋。最后一节,关于“痛苦”的思辨被引向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诗人的语调又一次变得昂扬,情感的整体境界也获得了提升。
《不是死,是爱》中的情感表达,也有类似的变化曲线:在一开始,诗人回想起希腊人对时间的咏叹,诗人的语调也相对平静、舒缓;但紧接着,对往昔的感叹又让诗人联想到自己不幸境遇,诗行中的情绪也陡然变得痛苦,直至死亡的黑影掠过,“我”被揪住头发,苦苦挣扎,痛苦的感受已接近饱和,但最后却化解于“银铃似的回音”中,对爱的渴望最后战胜了死亡的恐惧,在情感的高潮处,诗歌戛然而止。
二、雪莱《西风颂》、济慈《秋颂》两诗,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寄托诗人内心的情感。列出诗人所描绘的景物,并说说不同的景物会引起怎样不同的感受。
《西风颂》的篇幅较长,分为五节,最后两节抒发的是诗人追随西风的决心,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集中在前三节。第一节,主要写大地上的景象,在西风狂暴地吹拂下,落叶翻滚,黑暗的泥土里也有种子沉睡,等待来年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在一片肃杀、衰败的秋景中,还暗藏着来年的生机,而西风就是这一进程的推动者。第二节,诗人的笔触转向了高空,写西风怎样撕扯流云,让它们在天穹中形成雷雨,大自然的万钧之力由此显现。第
三节,海洋又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在西风的呼唤下,沉睡了一个夏天的地中海也苏醒过来,为西风让出道路,惊吓了海底的植物。在这三节中,诗人描绘了西风所到之处,自然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歌颂了它那伟大的破坏力和创造力。
思考与探究参考答案《秋颂》分成三节,也分别写成熟秋天的不同景象:第一节,罗列出秋天的累累硕果,其中有缀满葡萄藤蔓的珠球,老树背负的苹果,胀大的葫芦,鼓起的榛子壳,它们都在秋天与太阳的密谋中成熟。第二节,则将秋天拟人化,通过“你”坐、卧、行、立的不同姿态,将打麦场、田垄、小溪、榨果架等不同画面,剪接成一幅秋天的全景。
第三节,诗人转而描写秋天里的音乐,有河柳下的飞虫、篱下的蟋蟀、园中的知更鸟、山圈里的羊群、天空中的燕子,各种各样的昆虫和鸟兽,都参与黄昏中的合唱。
同样是景物描写,两首诗在风格上有显著的不同:《西风颂》中景物的描写上天入地,场景转换的幅度极大,充满强劲的动感,情感的表现也奔放有力,配合于西风的狂暴。相比之下,《秋颂》中的景物描写则十分细腻,诗人像一个擅长工笔的画匠,一笔一笔勾画出秋天繁复的细节,在声色并茂的美景中,寄托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传达出富足、愉悦的感情。
三、在抒情诗中,常常会用第二人称,有时是特指,有时是泛指。课堂讨论:《当你老了》一诗中的“你”到底指谁?
在抒情诗中,通过使用第二人称“你”,可以带来一种亲密的对话关系,会让读者感觉诗人似乎在对自己倾诉,因而“你”的所指往往不很确定。在《当你老了》一诗中,“你”是指诗人心中的恋人,诗人设想几十年以后,当自己的恋人头发花白,读到这首诗歌并回忆起往事。但阅读此诗时,作为局外人的读者,也会有某种主观的投射,不由自主设想有一天自己也会衰老,在回首往事时百感交集。在这种情况下,“你”似乎又可泛指此诗的读者,诗歌的同化力量也由此产生:诗人特殊的情感经验随之被普遍化,让每个读者都可参与其中,获得共鸣。
【附录】
论诗三札(节选)
郭沫若
我想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之纯真的表现,生命源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生之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人类欢乐的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国。我每逢遇着这样的诗,无论是新体的或旧体的,今人的或古人的,我国的或外国的,我总恨不得连书带纸地把它吞咽下去,我总恨不得连筋带骨地把它融化下去。我想你的诗一定是我们心中的诗境诗意的纯真的表现,一定是能使我融筋化骨的真诗,好诗;你何苦要那样地暴殄,要使它无形中消灭了呢?你说:“我们心中不可无诗意诗境,却不必定要做诗。”这个自然是不错的。只是我看你不免还有沾滞的地方。怎么说呢?我想诗这样东西似乎不是可以“做”得出来的。我想你的诗一定也不会是“做”出来的。雪莱(Shelley)有句话说得好:“人不能够说,我要做诗”(A man can-not say, I will compose Poetry)。歌德也说过:他每逢诗兴来时,便跑到书桌旁边,将就斜横着的纸,连摆正它的时间也没有,急忙从头至尾矗立着便写下去。我看歌德这些经验正是雪莱那句话的实证了。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涵映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类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涨着的情调。这活动着的印象便是徂徕着的想像。这些东西,我想来便是诗的本体,只要把它写了出来,它就体相兼备。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敦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
诗人西行上人与芭蕉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集》。
„„
我对于诗词也没有什么具体的研究,我也是最厌恶形式的人,素来也不十分讲究它。我所著的一些东西,只不过尽我一时的冲动,随便地乱跳乱舞罢了。所以当其才成的时候,总觉得满腔高兴,及到过了两日,自家反复读读看时,又不禁浃背汗流了。只是我自己对于诗的直感,总觉得以“自然流露”的为上乘,若是出以“矫揉造作”,不过是些园艺盆栽,只好供诸富贵人赏玩了。天然界的现象,大而如寥无人迹的森林,细而如路旁道畔的花草,动而如巨海宏涛,寂而如山泉清露,怒而如雷电交加,喜而如星月皎洁,没一件不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东西,没一件不是公诸平民而听其自取的。亚里士多德说“诗是模仿自然的东西”。我看他这句话,不仅是写实家所谓忠于描写的意思,他是说诗的创造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参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古人用他们的言辞表示他们的情怀,已成为古诗,今人用我们的言辞表示我们的生趣,便是新诗。再隔些年代,更会有新新诗出现了。
你所下的诗的定义确是有点“宽泛”。我看你把它改成文学的定义时,觉得更妥帖些,因为“意境”上不曾加以限制。近来诗的领土愈见窄小了。便是叙事诗、剧诗,都已跳出了诗域以外,被散文占了去了。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为诗。例如近代的自由诗、散文诗,都是些抒情的散文。自由诗、散文诗的建设也正是近代诗人不愿受一切的束缚,破除一切已成的形式,而专挹诗的神髓以便于其自然流露的一种表示。然于自然流露之中,也自有它自然的谐乐,自然的画意存在。因为情绪自身本具有音乐与绘画二作用故。情绪的律吕,情绪的色彩便是诗。诗的文字便是情绪自身的表现(不是用人力去表示情绪的)。我看要到这体相一如的境地时,才有真诗、好诗出现。
(选自《中国现代诗论》,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抒情诗的修辞手段
乔纳森·卡勒
历史上许多关于体裁的理论家一直遵循希腊式分类,把作品根据由谁叙述大至分为三类:诗歌或抒情诗,叙述人为第一人称;史诗或叙事,叙述人以自己的声音出现,但也允许其他角色以自己的声音叙述;还有戏剧,全部对话由角色进行。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注重叙述人与观众的关系。史诗中有口头吟诵:诗人直接面对听众。在戏剧中,剧作家看不到观众,而是由舞台上的角色去叙述。抒情诗的情况最复杂,诗人或唱或吟诵,可以说是背对听众的,“做出自言自语或对其他什么人讲话的样子:也许是对大自然中的一个精灵,对缪斯,对一位朋友,对一个情人、一个神灵、一个人格化了的抽象事物,或是某个自然的对象”。我们还可以把小说这个现代体裁加到这三个基本体裁当中去。小说通过一部书与读者交谈──我们将在第六章专门论述这个题目。
在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史诗和悲剧是文学成就的巅峰,可以标明任何一位雄心勃勃的诗人的最高成就。小说的发明给文学阵地引进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不过,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抒情诗作为一种短小的非叙事诗也逐渐被认为是文学的精华。最初,抒情诗曾经被作为一种有修养的、高尚的表达风格,是文化珍品、文化态度高雅的构成方式,后来,它逐渐被看成是抒发强烈情感的方式,既可以涉及日常生活,又能表现超验价值,可以对个人最内在的心灵情感进行具体实在的表述。这种观点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当代理论家已经不再把抒情诗看作是诗人感情的抒发,而认为它与关于语言的联想和想像有更密切的关系──是对语言学的关系和规则进行实验,这种实验使诗歌成为一种文化动乱,而不再是文化珍品的宝库。
关于诗歌的文学理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各种评价诗歌的方法的相对重要性:一首诗既是一个由文字组成的结构(文本),又是一个事件(诗人的一个行为、读者的一次经验,以及
关于狗的诗歌篇五
《不幸人生的真实体验_读余秀华的诗_我养的狗_叫小巫_李汉超》
读写新空间·诗海采珠
不幸人生的真实体验
———读余秀华的诗《我养的狗,叫小巫
》
李汉超
诗坛从来都不平静,几乎每年都有吸引公众眼球的事件发生。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0多年间,从赵丽华的“梨花体”,到车延高的“羊羔体”,再到乌青的“乌青体”,又到周啸天的“啸天体”,诗坛与公众对此认同点赞的有之,嘲笑起哄的有之,两种意见尖锐对立,截然相反,更多的是媒体的炮制与炒作。刚刚进入2015年,湖北脑瘫女诗人余秀华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网络微博上疯传而一夜“红”遍中国,媒体又成功炮制了一起具有买点和看点的轰动事件。然而,作为一名习诗多年的爱诗者,我们不能被媒体和大众牵着鼻子走,应该从诗人的文本出发,对此要有冷静而客观的分析与评判。让我们先从她的诗歌《我养的狗,叫小巫》的研读开始:
我跛出院子的时候,它跟着我们走过菜园,走过田埂,向北,去外婆家
我跌倒在田沟里,它摇着尾巴我伸手过去,它把我手上的血舔干净
他喝醉了酒,他说在北京有一个女人
比我好看。没有活路的时候,他们就去跳舞
他喜欢跳舞的女人
喜欢看她们的屁股摇来摇去他说,她们会叫床,声音好听。
我们走到了外婆屋后才想起,她已经死去多年(原载《诗刊》2014年第9期下半月刊)
余秀华出生于1976年,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余秀华从2009年开始写诗,有《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等多首,被《诗刊》微信号发布后而被热烈转发,人们惊艳于她的天赋和诗歌的质朴滚烫、直击人心。2015年1月,出版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和《月光落在左手上》。2015年1月28日,当选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在能够读到的余秀华的诗歌里,《我养的狗,叫小巫》是我最喜欢的一首,也是我认为是她的代表作之一的一首。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为力
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
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
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
女诗人余秀华坚毅地挺立在尘世里诗人不幸的生活处境和不屈的顽强心理:诗人将疼痛的“惊涛骇浪”寓于不动声色的平静叙述之中,成功地表达了苦难人生的真实体验,能让读者扼腕长叹,悄然落泪。
全诗六小节,共18行。第一小节是诗歌叙事的引子,一个“跛”字,极其简洁地写出了诗人外在的生理特征:命运多舛,行走不便。“它跟着”,表明狗对主人的忠实。“我们走过菜园,走过田埂,向北,去外婆家”,诗人运用质朴的农村意象,既实写外出的目的,又为读者铺设了一条通向心灵的诗歌路径。“外婆”,是扎根在诗人内心的亲人,承载着被人疼爱的温馨美好记忆。第二小节直接写小狗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凄凉与慰藉:在自己跌倒受伤的不幸遭遇中,搀扶抚慰的竟然是一条相依为命的名叫“小巫”的狗,只有它忠实地陪伴“我”,照顾“我”,为“我”“舔干净”手上的血迹。“它摇着尾巴”,表现了狗的乖巧可爱,也写出了狗通人性。
给它
它摇着尾巴,快乐地叫着我一声不吭地吃饭
喊“小巫,小巫”把一些肉块丢不像我一声不吭
还总是蒙着脸
10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真正有意义。
读写新空间·小说品读
关爱,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飞鸟的敬礼》赏析
李仰臣
读了《飞鸟的敬礼》后,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陆游《咏燕》的诗句:“初见梁间牖户新,衔泥已复哺雏频。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诗句所描绘的人鸟相亲的场景,显然同主人的善意与友爱不无关系,末句描写的场景与文本
《飞鸟的敬礼》中一只髻鸠“轻轻地落在爸爸的肩膀上”,“安然地待了一会儿”,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由于爸爸长期对鸟儿的体贴与关注,彼此之间才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才会如此默契。同时也表明“爸爸”有着崇高的情感,用信赖创造
出一个美好的境界,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博大的爱心。这与陆游大抵是一脉相通的。
其实,我们不仅被文章细腻真挚的情感所感染,还被作者疏密有致、浓淡相宜的笔墨所吸引。文章先是概括描写“爸爸”给孩子讲述
!!!!!!!!!!!!!!!!!!!!!!!!!!!!!!!!!!!!!!!!!
第三、五小节是诗人对痛苦婚姻的回忆。面对一个残疾的女人,男人嫌弃她,在外边喝酒,跳舞,找女人;还“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嫌她不叫床,不能满足自己欲望。总之就是糟践她,欺负她,不把她当人看。而“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我”是如此的关切和怜爱。“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表面上是说“他”不能使“我”屈服,实际上是表现“我”这个残疾弱女子面对苦难的命运和强势的暴虐的无所畏惧和习以为常,以此可见诗人内心的无比强大。
第四小节安插在第三、五小节之间,是诗人意识的自然流动,也彰显了狗对人的感恩。“一声不吭”,是对上一小节的承接与转换,“快乐地叫着”,是对小狗获得主人赏赐而满足的真实写照。可“他”呢?这样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小节,“他”在获取“我”肉体时不仅不满足,而且还毒打我。在这里,“小巫”的有情与“他”的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他”连一条狗都不如。
第六小节是诗歌的结尾部分,“我们走到了外婆屋后/才想起,她已经死去多年”,与开头相呼应。诗人想到外婆家找外婆倾诉人生的苦难和诸多不平之事,但“她已死去多年”,诗人连一个倾听的对象都没有,哪里还能寻求呵护和安慰?其孤独无助之感可想而知。“才想起”,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独具匠心,隐含着丰富的诗歌意蕴和语言张力。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简洁有力,在平静舒缓的叙述中展示人生的雨雪雷电。余秀华的诗歌大体都有这些特点,她的诗风日趋成熟,诗艺也非同一般。她根植于乡村的泥土和生活的底层,真实地抒写不幸人生的独特体验,视角向内,用自己的慧眼瞄准俗世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察世态炎凉。《诗刊》编辑刘年说:“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不管不顾的爱,刻骨铭心的痛,让她的文字像饱壮的谷粒一样,充满重量和力量。”
余秀华出现以后,有褒之者说她是诗歌的天才,是诗坛的奇迹,是
当今中国的艾米莉·迪金森,比北岛的诗写得好;有贬之者说她是泼妇、怨妇,说她的诗歌是“荡妇体”。我觉得这都不对,不够冷静和客观,我们既不能捧杀她,也不能棒杀她,而应该热情地帮助她,健康成长,不断进步。余秀华是个极不简单的女诗人,身残志坚,坚持写诗10多年,诗歌触觉敏感而新颖,真实接地气,成绩卓著。余秀华的走红,是多种效应的叠加。面对媒体的炒作,余秀华表现得十分清醒,没有在这场众声喧闹的狂欢面前失去警觉。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她以“假如你是沉默的,海水也会停止喧哗”机智地予以回应。她热爱诗歌,诗歌已经成为她抵抗现实或逃避现实的一种武器,犹如支撑她摇摇晃晃人生的一根拐杖。作为读者,我们应该呵护她,使她畅游在诗歌王国和想象世界里,而不应该使她在说三道四的纷扰中迷失方向。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
]
以别人的经验,作自己的参考;以别人的成功,作自己的榜样。11
关于狗的诗歌篇六
《诗歌鉴赏—天狗》
关于狗的诗歌篇七
《名师精编--诗歌部分11天狗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关于狗的诗歌篇八
《名师精编--诗歌1-1《天狗》探究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关于狗的诗歌篇九
《郭沫若诗歌《天狗》进行评价》
郭沫若诗歌《天狗》进行评价
在《天狗>一诗的创作中,借助于国人都极为熟悉的天狗吠目的故事,诗人不仅获得了一个可以引起众多反映的共同话题,而且也找到了一个代替整个民族发言的极好的言说方式,从而使他的诗作表现出了某种人家气度和风范。人常说,在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时代和个人,一己的郁结和民族的郁结都有着一种水乳交融般的结合,这种情状的产生,应该说是和他对于民族神话以及民间传说的成功运用密不可分的。
除此而外,由于神话和民间传说的虚拟性质,所以在对它们进行个人化的阐释之时,诗人的想象力也因此而有了一种充足的活动空间,由一己到宇宙,由身外到身内,《天狗>一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思维由此而有了一种空前的张力,显得格外的活跃和飞动。 除此而外,动词的运用也是必须特别留心的。
《天狗>一诗一共二十九句,二十九句诗除了七句是“我是„„”句之外,剩下的二十二句便每句都以动词为其句子的主干。这一特征独立看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我们若是将其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对照起来看,则不能不有些惊心动魄的意味了。
这种运用首先是量上的,全诗二十九句,二十二句以动词为其句子的主干。这种高频率的动词运用,完全打破了古典诗歌所习惯的静态构句规范,在接连不断的“我怎么怎么„„”的句式表达中,诗歌因此只有了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动感;其次是质上的。这首诗的动词选用以“吞”起领,以“爆”字收尾,其间串联了“飞奔”、“狂叫”、“燃烧”、“飞跑”、“剥”、“食”、“吸”、“噬”八个动词。这八个动词体现的都是一些极具强度和力度的行为动作,是标准意义上的强力动词,诗人借此所进行的情感表达因此也便富有了气势和力度,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和震慑;除此而外,动词运用上的重复特征也是需要阅读的人给其以特别关注的。短短的二十几句诗,“吞”字用了四次,“狂叫”和“燃烧”各两次,而“飞跑”一词居然用了七次!依修辞学的理论解释,重复是一种加强。本身是一种强力,且又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郭沫若在《天狗》一诗里对于力、动态的强调因此实在是不言而喻了。 《天狗》一诗因此是一首关于“我”的诗。
“我”是谁?诗人有明确的交代,“我是天狗”。但“天狗”是一个比喻,说“我是一条天狗”,“我”的含义还是不分明,所以在完成了“我是一条天狗呀”的假设之后,诗人便对“天狗”进行具体地交代了,我要吞月,我要吞日,我要吞一切的星球,我要吞全宇宙, “我”于是比较分明了:我是月的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x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 底总量!但这种承想其实却是否定性的,承认了“我是光”的表达,“天狗”一词就没有了具体的意义。诗人因此不能不开始怀疑,他记起了最初的“天狗”假设,所以他翻然悔悟般地赶忙补充说: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但是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跑着跑着,诗人却失望地发现这一个是许多东西的“天狗”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实际意义了。所以他不想要这个通过一番努力构建而成的“我”了,他想把建起来的一切又都毁坏,所以他说:“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噬我的心肝”, 当我把一切刚才辛辛苦苦建立的我全都毁坏了的时候,诗人讲,“我便是我呀!”但这样什么都没有了的“我”还有什么内容呢?他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诗人觉得这是一个不能面对的问题,因此他最后说: “我的我要爆了!”“我”爆了,再谈“我是谁”因此也就没有必要了,不谈了,也就回避了由此而来的一切一切的尴尬。
《天狗》一诗的自我构建因此是深层意义上的一种隐喻或者象征,诗人借自我形象所要抒发的,事实上就是整个中华民国时在面对现代化的命题时内心产生的真实心理——焦灼、茫然甚至因为不知所措而产生的悔痛般的自虐。
《天狗》一诗或者说郭沫若诗歌的时代意义由此而有了具体的显现,面对宇宙,面对滚滚的世界潮流,诗人渴望新生,渴望能够强大而不被他人轻视的愿望,其实也是那时中华民族的真实心声。
关于狗的诗歌篇十
《咏“狗”诗话》
ku
美国谚
语
行动
是通往知
识的惟一
道路。狗”年吉祥咏“狗”诗话□ 周洪林以诗、书、画三绝著称的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推崇明代画家徐青藤,一生悉心研究,刻意揣摩徐的艺术特长,曾自刻一印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以之表示继承徐派书画特色的宏志,故清代画家童二树在题徐青藤小像时赋诗:抵死目中无七子,岂知身后得中郎;尚有一灯传郑燮,甘心走狗列门墙。全诗言志了郑板桥锐意充当艺术走狗的精神,读来难能可贵。晋代傅休奕所作的狗赋最为脍炙人口:清代诗人,进士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先后为狗骨相多奇,仪表可琬,曾写了《舟中见猎写过不少令人拍案叫好的诗句。其中《咏犬》一诗云:嘉,足悬钩爪,口含素犬有感而作》:昼驯识宾客,夜悍为门户。牙,首类骧螭,尾如腾秋水芦花一片明,该诗活灵活现地刻画了狗的特性。蛇,舒节急筋,豹耳龙难同鹰隼共功名;形,势若凌青云,目若樯边饱饭垂头睡,泉中星,既连捷无前,也似英雄髀肉生。又闲暇而有度。这是一首咏物言全诗将狗描绘得
志诗。“秋水芦花”是写栩栩如生。秋景,从景想到打猎的
秋季,并联想到自己的宋代诗人吕微之,处境,并引用刘备的以隐居不仕,耕渔自乐,吾常身不离鞍”、“髀曾写了一首《咏犬》诗:里肉生”的典故,这种风恬月朗眠花影,唐代诗人曹唐曾写了《小游仙》:借咏犬而托物言志的表吏不叩门门户静;冰屋朱扉晓未开,谁将金策扣琼台;现手法,起到了环境与何事晓来吠一声,碧花红尾小仙犬,闲吠五云嗔客来。心境相吻合的艺术效有人采汲门前井。这首优美的游仙诗,既有“冰屋朱果。该诗描绘了一幅静扉”的琼台,还有“碧
谥闲适的画面,还有一花红尾”的小仙狗,见只可爱的小狗,安详地了客人还要“闲吠”几躺在树下,一阵狗吠打声。这首诗充满着人破了清晨的沉寂,原来间的快乐和生活的情是取井水的邻人。这里趣,是一首难得的好的狗是乡村看家护院的诗。
狗。
58YUEDUYUZUOWEN阅读与作文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南岭投递局23号专用信箱1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