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网络规划设计师】
写潮的诗句篇一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唐·王维
★ 海面雷霆聚,江心爆布横。——范仲淹
★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李廊《忆钱塘》 ★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久来。——王在晋《望江台》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涛沙》 ★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潮》
★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七绝·观潮》 ★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北宋·王师道《十七日观潮》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钱塘江潮》 ★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催试官考较戏作》宋·苏轼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屋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风味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一江钱塘两湖酒,三分西子四分妖。
五杯醉卧兰舟上,醒来身后六百桥。
★ 天宝谪仙骑鹤去,诗风大袖月宫寒。
钱塘每度潮汐猛,疑是狂生纵酒澜。
★ 岳王亦遁荒丘冢,瀚海浮舟陌路哀。
山势穷追烟霏尽,悲风怒卷大潮来。
★ 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
写潮的诗句篇二
《观潮》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在元朝时所写。
二、语音
艨艟(méngchōng) 乖骑(jì) 舸(gě) 泅(qiú) 僦赁(jiùlìn) 履(lǚ) 绮(qǐ)
三、重点词语解释
(1)吞天沃日 沃:用水淋洗 (2)一舸无际 舸:船 (3)善泅者 泅:游泳
(4)僦赁看幕 僦赁:租用 (5)如履平地 履:踩 (6)溢目 溢:充满
(7)倍穹 穹:高 (8)不容闲 容:许,使 (9)远出海门 出:发、起
(10)仅如银线 仅:几乎 (11)如履平地 履:踩 (12)略不相睹 略:一点儿
四、一词多义
仅 仅如银线 几乎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只
能 以此夸能 技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能够
观 天下之伟观也 景观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观看
势 势极雄豪 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阵势
五、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以比喻手法描写江潮到来的景象的句子是: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
4
六、重点语句翻译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的雄伟景象。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潮远远地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
七、课文内容理解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文中作者引用诚斋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3、第一段按什么顺序,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海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按从远到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描写海潮的壮观景象。
4、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最后一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八、开放性试题
古诗文中写潮的名句很多,试写出几句。
①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②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潘阆 ③春江潮水边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写潮的诗句篇三
《观潮》
公开课教案: 《观潮》
【设计理念】
“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明”。通过美读、美解、美赏、美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经典美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作为本文教学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讲促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雄壮奇异的自然美,去领略趣味无穷的民俗风情美。
此文描写的是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要明确教学目标,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定位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程主体性教学理念,构建文言文自主性教学课型,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自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
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
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风景画 潮来之状
风俗画 演习之威 正面描写
弄潮之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之盛 侧面烘托
教学反思:
《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
写潮的诗句篇四
《秋韵古诗》
经典诵读之“秋韵”活动方案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想用亲近阅读的方式,给孩子一份快乐,给孩子一条成长的路径,让童年因阅读而美丽;经典诵读,想用亲近阅读的方式,创建书香校园之特色,营造书香家庭之氛围,促成书香社会之风气。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朗诵秋天的诗,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努力营造“书香校园”, 丰厚校园人文底蕴,为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
3、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他们持久的阅读兴趣。
二、活动主题
“走进经典”
三、活动内容
(见附件)
四、活动安排
(1)每周抽出一至两节小课作为经典诵读活动课,每周至少有3-4首古诗熟读成诵;
(2)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进行经典吟诵、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3)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画画、剪贴等活动形式,内化语言,加深理解。
(4)开展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活动,并利用板报展示学生的作品。
附件: 秋韵
1. 秋 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简析]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2. 不第后赋菊(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简析]
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
3. 秋江写望(宋·林逋)
苍茫沙咀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
[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静谧的秋江景色:鹭鸶安详地在沙滩上打盹,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水面连一丝涟漪都没有。一片芦花被刚刚下过的雨洗涮得格外白净,缕缕炊烟自渔船上徐徐升起,把寂静的世界点活了。
4. 十七日观潮(宋·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简析]
诗歌前两句写潮来时的光景,后两句写狂潮汹涌的江面景象。钱塘江秋潮像一道奔腾的白虹,朝着宽阔平坦的江岸奔腾而来,刹时盖满了江两岸的沙滩;掀起的水波浪花,就像是天上的仙杯倾倒而下,溅起碎银玉屑;满江涌动的潮水的力量,撼动了倒映其中的天地日月。诗歌用比喻、想象、烘托手法写出了钱塘江秋潮的势和力。
5. 真州绝句(清·王士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简析]
诗的前两句写了稀稀落落的渔家、柳陌和菱塘,展示了一幅广阔而恬静的江边风景图。后两句“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是最被人们称道的名句。这两句抓住夕照风停的时刻,满载而归的渔船纷纷靠岸,就地摆摊出售。熙来攘往,喜气洋洋,更有那满堤经霜的枫树,面对夕阳,娇艳如火,把半江秋水也染得醉醺醺的了。这首诗给秋天涂上了热烈的色彩,好像是一幅水彩画,令人心驰神往,可见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满腔情意。
6. 江行无题(唐·钱珝)
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
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
[简析]
诗从写秋收农忙联想到家乡稻熟情景。秋天到了,树叶上已有清霜,江边稻子熟了,农民们正在忙着收割。此时家乡苕溪两岸,也是稻熟金黄了吧,昨夜睡梦中还闻到金谷飘香呢!诗中洋溢着诗人对家乡的爱,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7. 秋日行村路(南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简析]
一抹斜阳照在篱笆前嬉戏的儿童身上,篱笆内高挂的豆荚和冒出地面的姜芽青翠可爱,一股浓香袭来,原来是大家在烹煮社肉。再看小路两旁一望无边的稻田,谁是一路稻花的主人?原来便是红蜻蜓与绿螳螂。
8.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简析]
自古以来,每到秋天人们都感到悲凉和寂寞,但是我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妙。万里晴空,一只白鹤破云而上,把我的诗情也一起带到了碧蓝的天空。
9. 菊花(唐·元稹)
秋从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简析]
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我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不是我在花里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
10.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简析]
夕阳的余辉照射在江面上,使江水变成一半碧绿一半橘红。我爱这晚秋的夜晚,小草上挂满珍珠似的露珠,天上的新月好像一张弯弓。
11.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简析]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曲子写了秋天傍晚的景色:有暮色中归巢的乌鸦,有路旁宁静安居的人家,还有西风中劳累困顿的瘦马。一个漂泊移异乡的旅客,黄昏中独自孤寂地在路上行走,心情十分悲苦。
12. 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简析]
诗的第一、二行写刚听到南飞大雁的叫声,蝉就已经不再鸣叫了;登上高楼远望,仿佛天水连接在一起似的。第三、四行写霜神和嫦娥都不怕冷,她们在秋霜明月中争妍斗艳。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我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它以拟人化的手法,写霜月争辉,把秋夜的景色,写得出神入化。
写潮的诗句篇五
《观潮》
写潮的诗句篇六
《《浙江潮》》
写潮的诗句篇七
《观潮》
写潮的诗句篇八
《观潮含答案》
《观潮》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观潮美景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
译。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
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
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
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
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
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
识》《草窗韵语》等。
【自主学习】
1、填空:
《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
有 、 、 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
幕 如lǚ( )平地 鲸波万rèn(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8)如履平地 履: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出没: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
为盛( ) .
(2)以: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
(3)仅: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势: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腾身百变( )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7、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合作探究】
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
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10、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课堂练习】阅读下段,回答问题。
11、在文中有引用的诗句,说说作者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12、从选段来看,作者描写大潮涌来时的壮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13、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14、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描绘,你能默写出两句赞叹钱
塘大潮的诗句吗?
第二十八课答案:
1、《武林旧事》 周密 公瑾 草窗 南宋 《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韵语》
2、yǐn méng chōng 倏 gě qiú qióng 绮 溯 僦 lìn 履 仞
3、(1)用水淋洗 (2)突然 (3)微,一点 (4)高 (5)满 (6)农历十六 (7)当„„时 (8)踩 (9)被 去,往 (10)刺着文采 (11)逆流迎着潮水 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12)江岸
4、(1)外城 姓 (2)用水淋洗 肥沃 (3)名词,马 动词,骑马 举枪 一种体育器材
5、(1)被 当作,作为 算是 (2)凭借 而,连词 (3)几乎,将近 仅仅
(4)景象 看 (5)气势 阵势 (6)本领 能够 (7)腾起 翻腾
6、(1)被动句 ,其中“为„„所”表被动 (2)判断句 ,“也”表判断 (3)省略句 ,此句承上省略主语“潮”,译时补上 (4)倒装句,“万仞鲸波”是定语后置
7、C
8、(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如履平地 (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9、作者是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这四个方面来写的。作者先由远及近写潮来之状,运用比喻,写出潮水涌动的雄伟壮阔,然后写演兵之威,这是文章最精彩之笔。作者生动的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上,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南宋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作者又写弄潮儿高超的弄潮之技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勇猛;“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间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10、作者在描写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后,又写了“校阅水军”和“健儿弄潮”的精湛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亲临现场,使中心更加突出。
11、“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首句
12、比喻、夸张,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表现出来。
13、(1)接着就渐渐地近了,就像玉城雪岭一般从天上涌了过来。(2)震荡冲激摇动喷射,吞没天空,洗刷太阳。
14、例: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课堂练习】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 ”者是也。
写潮的诗句篇九
《观潮》
写潮的诗句篇十
《钱塘江大潮》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編制时间: 2013年12月3日 编制:八年级语文教师
《观潮》导学案 NO:28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观潮美景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
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自主学习】
1、填空:
《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
有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如lǚ( )..
平地 鲸波万rèn(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8)如履平地 履: ..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出没: ....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xkb1.com ...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
(2)以: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
(3)仅: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5)势: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腾身百变( ) ..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7、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合作探究】
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10、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课堂练习】阅读下段,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 ”者是也。
11、在文中划线处填入引用的诗句,并说说作者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12、从选段来看,作者描写大潮涌来时的壮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13、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14、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描绘,你能默写出两句赞叹钱塘大潮的诗句吗?
第二十八课答案:
1、《武林旧事》 周密 公瑾 草窗 南宋 《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韵语》
2、yǐn méng chōng 倏 gě qiú qióng 绮 溯 僦 lìn 履 仞
3、(1)用水淋洗 (2)突然 (3)微,一点 (4)高 (5)满 (6)农历十六 (7)当„„时 (8)踩 (9)被 去,往 (10)刺着文采 (11)逆流迎着潮水 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12)江岸
4、(1)外城 姓 (2)用水淋洗 肥沃 (3)名词,马 动词,骑马 举枪 一种体育器材
5、(1)被 当作,作为 算是 (2)凭借 而,连词 (3)几乎,将近 仅仅 (4)景象 看 (5)气势 阵势 (6)本领 能够 (7)腾起 翻腾
6、(1)被动句 ,其中“为„„所”表被动 (2)判断句 ,“也”表判断 (3)省略句 ,此句承上省略主语“潮”,译时补上 (4)倒装句,“万仞鲸波”是定语后置
7、C
8、(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如履平地 (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9、作者是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这四个方面来写的。作者先由远及近写潮来之状,运用比喻,写出潮水涌动的雄伟壮阔,然后写演兵之威,这是文章最精彩之笔。作者生动的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上,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南宋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作者又写弄潮儿高超的弄潮之技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勇猛;“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间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10、作者在描写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后,又写了“校阅水军”和“健儿弄潮”的精湛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亲临现场,使中心更加突出。
11、“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首句
12、比喻、夸张,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表现出来。
13、(1)接着就渐渐地近了,就像玉城雪岭一般从天上涌了过来。(2)震荡冲激摇动喷射,吞没天空,洗刷太阳。
14、例: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