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美句

| 励志名言 |

【www.guakaob.com--励志名言】

金刚经美句篇一
《金刚经中的40句名言》

金刚经中的40句名言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忏悔三昧,每天念三遍,不要小看 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未来。因身,口,意的造作,被我伤害过的(因缘)众生。

或因身,口,意的造作,所招感的诸多不顺和苦难

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我都愿意接受(业果法则)。并惭愧的忏悔 因为无明,因未闻四种真谛,无量劫来,我们彼此伤害,冤冤相报,枉受诸苦于六道中,无有出期。我们都希望解脱。 愿一切被我伤害过的众生,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你们保持快乐。 愿一切与我有因缘的鬼道,非人众生,得闻佛法,投生善道,趋向解脱。 愿一切与我有因缘的人或非人众生,分享我善业的功德,并回答;善哉!善哉!善哉!

愿一切众生分享我的功德。

金刚经美句篇二
《金刚经_精美排版》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四品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美句篇三
《《金刚经》原文及解释》

《金刚经》全文解释

(原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释从信解释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释】这是阿难尊者亲自听到佛所说的。一时,佛在印度舍卫国,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共同供养佛说法的花园,名叫「祗树给孤独园」里面,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正当吃饭的时候,世尊穿上袈裟,拿着饭碗,到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不分贵贱贫富,挨家挨户的要饭,然后回到原来□地方吃饭,饭后,收拾袈裟饭碗,洗脚,放置座垫,便盘坐在座位上。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经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解释】这时,长老须菩提领悟如来不时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现的佛法。在大众中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的对佛说:希有,世尊!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显现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来护念一切菩萨,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辛勤修行,增长智慧,发现了如来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何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的说明。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萨。」

【解释】于是佛告诉须菩提:大菩萨应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

众生之类的心,如卵生的鸟虫,如胎生的人兽,如湿生的水中动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爱欲心深重;如有色界天众生虽然已经没有爱欲心,但是还有色相,如无色界天众生不但没有情欲,并且已经空无色身;如有想天众生唯存一念;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动;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心境寂然不动,而又不像木石那样无知;等等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们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而灭除妄心。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妄心虚幻有,众生也是虚幻有,本来不生不灭,不待降伏,也不待灭度,没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你知道为什么吗?须菩提,凡是可以证明「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乐,让自身意识「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他如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等都适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于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以为悟道了,当知这是众生相。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显现这一觉

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这是根本大无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后才有痛苦快乐,然后想要离苦得乐。那么,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经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解释】其次,须菩提,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看到一朵美丽的花,顿时心生贪爱,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美丽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不因此而失去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听到扣人心弦的音乐;鼻子闻到令人垂涎的香

气;舌头尝到可口的滋味;身体碰触柔细的东西;心里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导致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时候,音乐固然听到了;香气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尝到了;柔细的感觉固然碰触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当像这样行布施,不住于相,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以为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行,满心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实在令人同情,大发怜悯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东西,心里却一时割舍不下,导致你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相行布施,如果你以为做了一件善行心里固然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固然令人怜悯,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财施或是法施或是无畏施,心里固然盘算着,但不因此染着贪爱不舍,而失去本来如如不动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相行布施。为什么呢?比如你在梦中,拿七宝或身命来布施他人,而实际上那是梦幻,根本没有你在做布施,没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没有七宝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萨于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无上正等正觉心现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这样,不可以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

金刚经美句篇四
《金刚经之神奇与念诵的注意事项》

《金刚经》之神奇与念诵的注意事项

一、索达吉堪布开示如何持诵《金刚经》

【每日至少应读经一遍】

一方面,缮写读诵等属十大法行,另一方面,此经主要宣说般若空性的甚深意义,受持此经与修持空性功德等无差别。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云:“世间最大的三种功德是发菩提心,宣说大乘佛法,观想空性。”因此具善缘者应常观想,闻思此经,至少应每日读一遍,若时间有限诵一偈亦可。

【若时间有限可诵一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偈概括了这部经的全部内涵,若无时间修持此经念诵全经,可仅念诵此偈。

【念皈依、发心、回向】(见附录)

在念诵本经前,首先应念三遍或一遍皈依,最好是三遍,然后念四无量心。念完全部经文最后回向,藏传佛教仪轨中都有皈依发心回向。这样具足了三殊胜,功德很大。

【应常为他人演说此经】

念诵、受持为人演说经中四句偈,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功德已胜过广大财布施的功德,何况全经如此行持呢?极力修学此经者,若如理受持、通达此经,机缘具足时应常为他人演说。现在自身具有本经的传承,又有所化的众生,应至力广弘此经,否则浪费光阴,错过机缘只有扼腕大叹。

麦彭仁波切云:“若无有闻思修的能力,得到人身还是应当每天持诵一个具有传承上师加持的金刚语,这样可得到殊胜功德。”世人认为供养上师一条哈达或一百元钱功德很大,而沾沾自喜。从一方面看,这样供养确实有功德,但另一方面,真正发菩提心观修空性,为他人传法解经,功德更大。有志者应勇于荷担如来家业,在汉地广弘般若空性法门,使不信佛教道理者皈依佛门,懂一偈为人讲说都会成就自他利益,否则通晓佛法的人不弘扬佛法,而像阿罗汉一样入灭定,这并不合理。

【应方便演说四句偈义】

若确实不具备地点时间等因缘传讲全经,可以仅为别人演说四句偈义。一般人没有足够的时间财力等福报作广大的财布施,但演说一偈既不需很长时间,文字又通俗易懂便于接受,只需发一个清净心即可同时成办自他二利,这无疑是最好的积累资粮的方式。

(上文中的符号“【】”下的内容均摘自索达吉堪布著《金刚经释》)

【附录】

藏传佛教仪轨中的若干皈依、发心、回向

皈依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三遍)

念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回向:

可以念任何一位佛菩萨或圣者祖师所作的回向文。

最好是念《普贤行愿品》。

若时间不足可只念: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或念: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或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等等都可以。

(摘自《观音六字真言简略念修及赞颂仪轨》)..

二、念诵修持《金刚经》应注意的事项

节选自“回家人老师关于《金刚经》读经的仪轨”

经书的第一页上一般都有保宁勇禅师写的《警策文》(注一),告诉大家应该以什么样的心和身口意来学习佛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经书不用的时候应当放在干燥洁净的地方,结手敬拜。

千万不要小看这部《金刚经》,它所在的地方就相当于有佛有塔,修行功夫高的人会看到它在暗中是放着金光的,而这金光中还有很多天龙护法在护持。所以,有的人还会看到有龙在金光外围时隐时现,围着经书转。这是一种外相。法界这个东西,虽然是一不是二,但毕竟有二。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因果是存在的。在修证程度不够的情况下,应该以柔和的心态来圆融地对待佛法。

接下来是金刚经祈请部分。

首先是香赞(注二),这是非常重要的。有大德讲,寺院里一诵香赞,大殿中就会放金光,这里面就有好多放着金光的佛的化身。

在法界中,香跟烟这两样东西是通冥阳两界的,因此也叫作心香。在发愿时燃一支香,这支香就有直通你的心性的意思。一诵香赞,十方诸佛都能知道。

佛法要从细处学。

然后是净口业真言(注三)和净三业真言(注四),以及安土地真言(注五)和普供养真言(注六)。

这些对刚开始诵经的人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他们身上还有着许多宿世间的业障。比如,虽然漱过口了,但是还会有口业。心表面上似乎很静了,实际上还有乱糟糟的意业。这些都是修学过程中的业障。有些朋友身上的业力非常重,不学佛还好,学佛时间一长,反而病了。这是因为对戒律和规矩不是很懂,类似于迷信地学佛,不懂法界的缘起造成的。

比如有人持楞严咒,本来楞严咒在法界中的法力是非常大的,但持诵者如果持戒不是很圆满,尤其是不能戒杀,反而会不自觉地造了很大的罪业。因为楞严咒是以大慈悲心为基础的,对杀生嗔心特别敏感。另外,诵完楞严咒后应该诵一下十小咒,送走法界一切佛菩萨和诸天神圣。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注意点。

一个人在诵《金刚经》时,身后是放着金光的,如果他身上的业力非常重,就会有很多众生被这金光超度到天上。那些宿世间的恶缘突然发现你竟然是一个亿万富翁了,而他还是个穷光蛋。这时他就可以要求你诵部经给他,然后你们之间的恩怨就一笔勾销了。这是因为《金刚经》在法界中可以抵好几座不可思议的金山,这是《金刚经》不可思议的地方。 同时,我们诵《金刚经》时,地方上的鬼神也会非常惊惶:哪来的大德在诵《金刚经》!因此初学者需要念诵包括“安土地真言”在内的四句真言,来消除念诵金刚经时不如法的地方。

奉请八金刚(注七)四菩萨(注八)。这八大金刚和四位大菩萨都在宿世间发过愿,要

一直护持《金刚经》的持诵者。

在法界中,愿力就跟契约一样,大家达成一个约定。就跟观世音菩萨一样,只要你念诵“南无观世音菩萨”,他老人家就立即来到你身后,寻声救苦。

只要在诵《金刚经》时轻声称颂这十二位朋友的名号,无论你有没有神通,他们都会来到你身后护持你诵经。所以初学《金刚经》的朋友要诚心称颂他们的名号。

发愿文(注九)。对学佛者,愿力和智慧是两件宝贝。一个人的成就都来自于他的愿力;而要实现愿力,入无余涅槃(非无余涅槃,是名无余涅槃),则要通过般若智慧来实现。 这个发愿文是古时一个大德发的愿力,因为非常适合末法时期的众生修行,所以我们今天借用过来。这个愿力让一个人宿世所有的善缘恶缘,都能发心成佛,然后能一齐往生极乐国,非常殊胜。

云何梵(注十)和开经偈(注十一)。开经偈已经确定是武则天所作,云何梵传说也是她作的,这两个偈子都作得不错,表达了对佛法的恭敬心。

对学佛者来说,如果缺乏恭敬心,就很难学到东西。

以上金刚经正文前的这么一大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读经读得心很静了,就可以把云何梵去掉,再慢慢地可以把奉请那十二位朋友去掉。最后,可以把四个咒子和开经偈去掉。 但是香赞、发愿文和“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一般都要念诵。

如果读完了一遍想继续读,就可以把这段省略,直接读正文。

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要读昭明太子作的那些品名(注十二),因为有很多写得不合理。像清末民初有一位叫魏源(注十三)的大德,思想很先进,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改佛经。改佛经是一个非常大的业障。因此,大家不要去读那些品名,同时,这也是慈悲昭明太子。

读完经之后可以念七遍补阙真言(注十四)。诵经的人一定要多诵补阙真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善巧方便。有些朋友不喜欢念补阙真言,这是丢掉西瓜捡芝麻的坏习惯。

补阙真言在法界上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读经时读错的地方,不如法的地方,多念几遍补阙真言就可以补上。

注一:

《保宁勇禅师示看经警策文》:

夫看经之法后学须知:当净三业。若三业无亏,则百福俱集。三业者,身、口、意也。

一、端身正坐,如对圣容,则身业净也。

二、口无杂言,断诸嬉笑,则口业净也。

三、意不散乱,屏息万缘,则意业净也。

内心既寂,外境俱消。方契悟于真源,庶研穷于法理,可谓水澄珠莹,云散月明。义海涌于胸襟,智岳凝于耳目。辄莫容易,实非小缘。心境双忘,自他俱利。若能如此,真报佛恩。 注二:

香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注三:

净口业真言: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萨婆诃。

注四:

净三业真言:

唵。娑嚩婆嚩秫驮。娑嚩达摩。娑嚩婆嚩秫度憾。

注五:

安土地真言:

南无三满多。母驮喃。唵。度噜度噜。地尾娑婆诃。

注六:

普供养真言:

唵。誐誐曩。三婆嚩 韈日啰斛。

注七:

奉请八金刚:

奉请 青除灾金刚 奉请 辟毒 金刚

奉请 黄随求金刚 奉请 白净水金刚

奉请 赤声火金刚 奉请 定持灾金刚

奉请 紫贤 金刚 奉请 大神 金刚

注八:

奉请四菩萨:

奉请 金刚眷菩萨 奉请 金刚索菩萨

奉请金刚爱菩萨 奉请金刚语菩萨

注九: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 皈依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 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注十:

云何梵: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注十一: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注十二:

即“法会因由分第一”等。

注十三:

魏源(1794~1857)。晚清思想家。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湖南邵阳县隆回人。晚年信佛教,法名承贯。嘉道之时,清朝已入衰世,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他由习王守仁心学而改从今文经学,论学以“通经致用”为宗旨。对于充斥朝野的考据学风和理学的性理空谈,皆加贬斥,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

注十四:

补阙真言:

南谟喝啰怛那,哆啰夜耶。佉啰佉啰。俱住俱住。摩啰摩啰。虎啰,吽。贺贺,苏怛拏,吽。泼抹拏,娑婆诃。

另有圆满补阙真言:

唵。呼嚧呼嚧。社曳穆契。莎訶。

二者念一个即可。

《金刚经》持诵经验谈(鳴謝rengb師兄分享转贴!)

* 诵《金刚经》,既得智慧,又修功德,实是两全其美的方法!

* 日诵《金刚经》三部,现世眷属平安,自己衣食无忧......好处多多!

附注:本文参考

------------------------------------------------------------------------------------------------

受持《金刚经》可得无量福德,可生无量智慧!顶礼膜拜!

一、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先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体的奉献,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获得彻底的安乐。所以,受持《金刚经》的功德远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使我们造下许多不善的业力。所以现实中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而受持《金刚经》能够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没有受持《金刚经》之前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不必担心,这正是重罪轻报的缘故。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金刚经》为般若系经典,首要在于开发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而无住就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乃是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帮助我们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而智慧能断除烦恼。住相是烦恼生起的根源,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学佛是为了成佛,因为佛陀为觉者,代表著智慧的圆满成就。《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金刚经》能够消业、除障、增福增慧,助往生极乐,功德不可思议。经的长度也非常适合作为日课诵读,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金刚经》让我脱离苦海,重获新生

原作者:善哉玫子

由于童年的疾苦,生活的磨砺太多,我的身心大为受挫,我仇恨命运的不公,仇恨伤害过我的人,恨母亲对我的刻薄狠毒,我忘不了儿时母亲对我的种种打骂„„过多的心灵创伤,终于导致我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抑郁症。

金刚经美句篇五
《金刚经中的40句名言》

金刚经中的 40 句名言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佛法者 即非佛法。 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

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美句篇六
《金刚经40句名言-佛教》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美句篇七
《金刚经(临摹用)》

唵 娑嚩 婆嚩秫驮 娑净嚩三达业真摩言娑 嚩 婆嚩秫度憾 南南无无金本刚会师上释迦佛牟菩尼萨 佛 南无诚香意云方盖殷 菩诸萨佛摩现诃全萨身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香海会赞 悉 遥闻 随处结祥云

持刚灾 金奉刚请 奉白净请水紫金贤金刚 刚奉 请奉赤请大声火神金金刚刚 奉请

定奉请青除灾金刚 奉请奉辟请毒八金金刚刚 奉请黄随求

金唵 誐誐曩普 三供婆养嚩真 言伐 日啰斛 南无三满哆 母驮喃 安唵土 度地真噜言度 噜 地尾萨婆诃

同若生有极见乐国闻者

悉发

菩提

心 尽此一

报身 持稽此首金三刚经界尊 上报皈衣四重十方德佛 下我济三今发涂宏苦 愿 奉请金刚爱发菩愿萨 文奉 请金刚语菩

萨 奉请金刚眷菩奉萨请 奉四请菩金萨 刚索菩萨

我今无见上闻甚得深受微持妙 法愿百 解如千来万真劫实难义遭 遇 原佛开微密 开广经为偈众生 说 得大云坚何固得力长云 寿何金 于刚此不经坏究 身竟复 到以彼何岸姻

缘 云何梵

右时膝。着长地老。须合菩掌提恭在敬大而众白中佛即言从。座希起有。。偏世袒尊右。肩如。 还至本处。饭第食二讫品。、收善衣现钵启。请洗分足 已。敷座而坐

。 持比钵丘。众入千舍二卫百大五城十乞人食俱。。于尔其时城。中世。尊次食第时乞。已著。衣如是我闻。一时第佛一在品舍、卫法国会祗因树由给分孤 独园。与大

金刚经美句篇八
《金刚经原文全文解释、讲解》

金刚经原文全文解释、讲解

《金刚经》全文解释

(原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释从信解释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释】这是阿难尊者亲自听到佛所说的。一时,佛在印度舍卫国,

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共同供养佛说法的花园,名叫「祗树给孤独园」里面,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正当吃饭的时候,世尊穿上袈裟,拿着饭碗,到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不分贵贱贫富,挨家挨户的要饭,然后回到原来□地方吃饭,饭后,收拾袈裟饭碗,洗脚,放置座垫,便盘坐在座位上。

善现启请分

【经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解释】这时,长老须菩提领悟如来不时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

生活中所示现的佛法。在大众中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的对佛说:希有,世尊!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显现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来护念一切菩萨,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

发愿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辛勤修行,增长智慧,发现了如来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何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的说明。

大乘正宗分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萨。」

【解释】于是佛告诉须菩提:大菩萨应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心,如卵生的鸟虫,如胎生的人兽,如湿生的水中动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爱欲心深重;如有色界天众生虽然已经没有爱欲心,但是还有色相,如无色界天众生不但没有情欲,并且已经空无色身;如有想天众生唯存一念;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动;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心境寂然不动,而又不像木石那样无知;等等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们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而灭除妄心。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妄心虚幻有,众生也是虚幻有,本来不生不灭,不待降伏,也不待灭度,没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你知道为什么吗?须菩提,凡是可以证明「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乐,让自身意识「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他如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等都适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于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还有

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以为悟道了,当知这是众生相。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这是根本大无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后才有痛苦快乐,然后想要离苦得乐。那么,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妙行无住分

【经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

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解释】其次,须菩提,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看到一朵美丽的花,顿时心生贪爱,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美丽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不因此而失去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听到扣人心弦的音乐;鼻子闻到令人垂涎的香气;舌头尝到可口的滋味;身体碰触柔细的东西;心里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导致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时候,音乐固然听到了;香气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尝到了;柔细的感觉固然碰触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当像这样行布施,不住于相,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以为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行,满心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实在令人同情,大发怜悯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东西,心里却一时

割舍不下,导致你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相行布施,如果你以为做了一件善行心里固然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固然令人怜悯,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财施或是法施或是无畏施,心里固然盘算着,但不因此染着贪爱不舍,而失去本来如如不动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相行布施。为什么呢?比如你在梦中,拿七宝或身命来布施他人,而实际上那是梦幻,根本没有你在做布施,没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没有七宝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萨于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无上正等正觉心现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这样,不可以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

如理实见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解释】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可以以为看见我外表的身相,就是看见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为看见身相叫做见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身相,就是虚幻的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现象,都是虚妄的,好比在梦中,你看见山河大地亲朋好友,而实际上并没有。如果见所有现象就是虚幻相,当知一切虚幻现象虽然有生灭变化,而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如来没有两样,那么,你若见诸相是虚幻相,就见到如来了。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当可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正信希有分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解释】须菩提恭敬的对佛说:世尊,能有很多众生,听到这样的言说章句,而生起确实的信心吗?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说这种疑虑的话。如来应化身离开这世界以后,第五个五百年开始的末法时期,有持守戒律修福的人,对于这样的言说章句,能生起信心,以此为真实。当知这种人,不只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经在无量千万佛的教化所在,种了很多善根。听到这样的章句,甚至只要一念便已生净信心,须菩提,如来很清楚的知道,也很清楚的看见,像这类众生,都得到悟见如来,不可思量的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类众生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已经没有无上正等正觉法相,也不能说没有正等正觉法相。为什么呢?这类众生如果心存有无上正等正觉可证取,我相还在,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执取无上正等正觉法相,以为有真实的佛法让他领悟,可以依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人相还在,人

相还在的话,事实上我相也还在,也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呢?如果以为等正觉法是没有的,我相人相不可取,众生相也不可取,而执取空无相,就是执取非法相,那么我相人相众生相都还在,也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不应当取等正觉法,也不应当以为既然是虚幻的,那就是断灭的,而执取非法。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如来常常说:你们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过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舍弃,何况非法。

无得无说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

金刚经美句篇九
《金刚经精美设计印刷》

金刚经全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金刚经说什么之《法会因由分 第一章》 作者:南怀瑾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金刚经说什么之《善现启请分 第二章》 作者:南怀瑾 )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金刚经说什么之《大乘正宗分 第三章》 作者:南怀瑾 )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金刚经说什么之《妙行无住分 第四章》 作者:南怀瑾 )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金刚经说什么之《如理实见分 第五章》 作者:南怀瑾 )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金刚经说什么之《正信希有分 第六章》 作者:南怀瑾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金刚经说什么之《无得无说分 第七章》 作者:南怀瑾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金刚经说什么之《依法出生分 第八章》 作者:南怀瑾 )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金刚经说什么之《一相无相分 第九章》 作者:南怀瑾 )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lizhiwendang/102701.html

    上一篇:阎锡山名言

    下一篇:母爱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