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

| 网校课程 |

【www.guakaob.com--网校课程】

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一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

新课程在我省实施已一年时间,一年了在自己的教学中,通过摸索与交流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同时也存在很多困惑,下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成功经验

1、初步转变了教学思想,更新了教学观念,认识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塑造了学生的创新灵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 教育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一是从“以教师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二是课堂教学价值观的转变。教学中注意关注孩子们未来的成长,为孩子们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为生命奠基。三是师生观的转变。对教师是教育者又是服务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建立起来。

3、通过一年来的实验,思想上达到了一个共识: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必须实施课改,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管理方式有了新的突破,从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正在向多元化,多层面发展。“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转变,突出表现为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构建了新的课改评价体系。

5、教学模式在在从传统的灌输式向探究式教学过渡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课堂气氛更加民主、平等、和谐,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去,学生敢于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去。

7、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和小组合作,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获得取最大的发展,实现了全面发展,同时个人特长得到了发展,实现了个人的差异发展。学生在获得知识和增长能力的同时,还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二、困惑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尽管我们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到很周密,但是,由于高中新课程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活动,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少困惑。

1、受中考和高考的影响,教学过程中仍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使得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把握的度不够好。

2、从传统的教材、教法、学法中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改革一时还不适应,甚至还有的教师教学过程缺乏新意,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3、按新课改要求,教学任务有些过重,存在课时不足的现象,教学任务不能如期限完成。

4、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操作不好,部分造成两极分化。如何照顾薄弱生,使学生全员发展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有时“模式化”严重,有时又“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差,一部分学生活动,另一部分学生成了听众、观众,参与不进来,积极性差。部分学生学得不好,教师把握不好“度”。

5、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这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我来说,是一个现实的困难。

6、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够准确、不够深刻,肤浅的理解只能产生简单的行为,只能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化、表象化。

7、新课改中有不少研究性、探讨性课题,有些是特别强调实践调查的,但目前学校仍是封闭性教学,课程牵涉面广,实践起来有困难、有阻力,这类课题的落实很不到位。

8、对课标的准确把握有困难。课标中对提及的内容在广度、深度、难度的要求比较笼统、不够明确,也不很具体,在教学实践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达不到课标要求。根据新课程的排课计划安排课时以后,教师普遍感觉时间紧压力大,课时不够用。

9、评价的积极导向机制还未完全确立。

10、实验教学设施不配套,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结果,忽视教学过程,实验在用口说实验,学生动脑想实验,缺乏动手能力;新课程中实验内容大大增加,探究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硬件设备设施的严重不足,很难组织教学班开设选修课程以及组织探究性学习等活动。

11、 教学效果检测如何实施,也是摆在我们新课程中的一个难题。

12、 活动课是新课改的特点之一,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规划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但课时的有限性严重制约了活动课的设计。一种好的方案无法实施,师生双方都感到很无奈。

13、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能力的平衡状况,学习材料搜集的客观可能性,学生对课余时间调控能力的大小等等。但学生一般都不具备这些基础和条件。如果在基础和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全面展开自主学习,是否会流于形式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

14、如何处理鼓励赞赏与客观评价的关系的困惑。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起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可很多时候对学生的热情并没有完全引起学生的共鸣,激不起学生的上进心;有的虽激起一阵兴趣,但瞬间又消失了。

15、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主要表现为: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和课程知识还有待于巩固和提升,部分教师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注重学习成果。教师知识结构陈旧,学科水平低,基础薄弱,影响他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力差,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综合素质欠缺,难以适应目前的课改,特别是综文、综理、艺术、科学的课的开设和课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教师研究的意识淡薄、能力差。 16、总担心课改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不敢大胆实践。

17、教学中教师发现,能主动参与活动的、活跃的学生考试成绩却不理想,所以教师对将来成绩如何评定感到困惑。

18、活动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缺乏经验,非常需要学习和接受指导的机会。

19、学生基础太差,教师精心设计的一堂课,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原因,效果非常不理想,严重影响教师改革的积极性。

20、由于理论水平低,认识的肤浅,经验不足,操作方法掌握得不够好,实验也不够深入,形式主义的东西较多,没能充分发挥“课改”的最大优势。

1、注重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

第一,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广大教师充分发挥评语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第二,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实验区的大部分学校都为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其中收集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第三,实验区很多学校试图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期末成绩中,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做的导向作用,是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精神,并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中,做到教评相长。

第四,许多学校重视学科学习和评价的特点,采取分项考试、分散考试的方法。如将语文的评价和考试分为语言表达、词汇掌握、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采用写字卡、朗读卡、积累卡、阅读卡、表达卡等考查方式,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2、注重学生非学业性内容的评价

有的美术教师将学科教学目标中的非学业内容提炼出来,如学生是否对美术有兴趣,其创造性怎样,在生活中提取美的愿望和能力的高低等,在日常教学和评价中有意识地对这些方面给予关注。还有很多学校通过将各科课程标准中关于非学业性培养目标提取出来,并提供给教师作为评价的依据,提高了非学业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3、注重多元主体参与与学生的评价

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师的一般做法是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时,让其他同学或小组给予评价。此外,有时教师也定期让同学和家长在成长记录上对学生进行评价。

4、注重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

实验区试图通过多种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如有的学校在期末数学考试中出了“三张卷子”----基础卷、反馈卷和提高卷。基础卷尊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该卷做得不理想,可以通过反馈卷对没有掌握的部分进行弥补和强化,而那些程度比较好的同学在完成基础卷后可以做提高卷。这样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在评价与考试中注重学生差异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此外,很多学校给予学生多次考试机会,只要学生觉得考试结果不理想,就可以申请重考,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如一个学校的英语考试,包括词汇、表达和写作等,一个学生由于没有好好复习,第一次词汇考试成绩很差,学生主动要求重考,在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这个学生的词汇掌握率达到95%以上。因此,在考试中给予学生多次机会,是真正体现评价与考试发展性功能的途径,值得提倡。

5、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

很多学校都将考查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如在数学考试中要求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车棚,这样的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对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索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决策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很多学校在英语和语文考试中施行了口试,不但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的能力,还考查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表达和交际能力。在政治课的教学和评价中,采用情境故事的方法,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收集论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并进行论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论证内容是否清晰合理,还包括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表达和沟通等。

6、注重发挥评价激励学生的功能

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他们采用即时的口头评价、谈心式的评语激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非常谨慎,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很多学校设立了多种激励学生的评价项目,如体育之星、劳动之星和纪律之星等,争取通过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和学习的乐趣。

五、一堂好课应整体体现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

1、一堂好课,必须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是经历了课程改革初期“阵痛”以后所做出的最理性的概括。

由于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很难一下子转化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加上原有经验体系----其中有些是教师通过较长的教学经历所积淀,有些是经过世代传承并不断强化所凝固----对尚在建构之中、还非常的新的经验体系的强大惯性冲击;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的心理作祟;再加上社会上严重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对教师的影响,使我们本应该圣洁无比的教育领地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作秀的课堂教学,尤其在公开教学和举行“评优课”的时候。这些虚假作秀的课,追求的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危害的是“诚信”的道德风范和学生真情实感的学习过程,毒害的是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他们的健康成长;最为严重的,是使人们产生了对课程改革的怀疑甚至反感,破坏了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于是,来自课改第一线的最强烈的呼喊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同观点的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

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2、一堂好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群体的“科学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实事求是。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该观察模仿就观察模仿,该独立思考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大组交流就大组交流,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该抄写就抄写,该背诵就背诵„„该做的不做,是不科学的。

②讲究实效。本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的精神,从班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等,而不是短期效应的一味讲授、模仿记忆、机械训练,或形式主义的探究、故弄玄虚的讨论、毫无价值的合作,等等。该否定的否定,该摒弃的摒弃„„不该做的做了,这也是不科学的。

3、任何时期,一堂好课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轻松而又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而。的课堂教学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的基本素养、刻苦的磨炼和不懈的追求。它具体体现在:①组织艺术;②引导艺术;③合作艺术;④激励艺术;⑤语言艺术;⑥板书艺术;⑦练习设计艺术;⑧“顺应”和“同化”艺术。

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一堂好课最基本的三个要素。

六、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当前小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注意到形式----让学生分组围聚在一起学习,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我以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合作学习时应精心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分组要科学。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人太少、太多都不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其次,要让学习上属于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综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也便于教师辅导。

2、时机要讲究。

合作学习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它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相机设置合作学习的环节。要考虑这个环节中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务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最佳达成,才设置这个环节,千万不要使之流于形式。

3、任务、要求要明确。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把这段时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布置清楚,要让每个小组都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并且明白通过怎样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一位语文教师在《丁丁和牵牛花》第一教时的教学中,当检查完学生生字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听完老师的示范朗读后,设置了这样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下面请各学习小组自己学习本课生字,朗诵课文,等一下要请××、×ׄ„(即每个小组平时朗读最差的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参加课文的朗读比赛。任务、要求交代得十分明确:①学习本课生字。②朗读课文。③每组被指定的同学要代表本组参加朗读比赛。问题一布置完,各组都忙开了,有的小组采用在读句中学生字的办法,有的小组采用先学生词再读句的办法,„„但最后无一例外,大家都把“合作学习”的重点集中在要代表小组参加朗诵比赛的同学身上,帮他正音,帮他处理朗读中的语气,帮他纠正朗读中的不良姿势,鼓励他要“争气”。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十分钟,各个小组活而不乱,每个同学积极投入都想帮自己的“代表”达到最高水平。其实在“帮”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4、时间要留足。

任课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在这一点上,教师应有特别强烈的“以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合作学习匆匆而过。特别是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计划,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评价要突出“两个结合”。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十分重要。如果说组织工作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那么科学评价可以称得上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更注重学习过程,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更注重小组集体,因为合作讲究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要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6、良好学习要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合作学习既要发挥个人的作用,更要发挥集体的作用。要使这两个作用相辅相成,教师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①要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加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驱使下,为合作学习取得较好目

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二
《(19三22)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成功经验一(名校课模讲座三之22)》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成功经验一(名校课模讲座三之22)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书记) 时间:2014年11月3日

(编号:zhongwei196207blog—19—03—22)

编者按:本人对“名校课模讲座”分为十二个系列:一河北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二山东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三山西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四江苏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五河南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六是辽宁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七是江西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八是安徽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九是广东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十是湖北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十一重庆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十二四川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几个版块。(注:“名校课模讲座”是“课堂改革讲座”的续讲座)

1、山西省名校优秀课堂教学模式例示:(1)运城市新绛中学“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2)阳泉市郊区平坦镇辛兴小学“五学科”课堂教学模式;(3)晋中市太谷县“24字”课堂教学模式;(4)晋中市太谷县二中“三五三”课堂教学模式;(5)晋中市灵石县二中“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6)阳泉市十二中“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7)朔州市怀仁县一中“三三五”课堂教学模式;(8)太原市清徐县二中“四环节活动”教学模式;(9)忻州市静乐县建新小学“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10)临汾市曲沃县实验小学“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1山西省朔州市怀2、朔州市怀仁县一中课堂教学模式编写(阅读)导引(个专题):○

2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仁县一中“三三五”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运用(讲座19三之20);○

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县一中的办学执校理念与课堂改革经验(讲座19三之21);○

4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成功经验一(讲座19三之22);○

5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参观考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成功经验一(讲座19三之23);○

察的报告感受与心得体会(讲座19三之24).

内容提要:本文《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成功经验一(名校课模讲座系列三之专题22)》分为五个版块:一是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之课堂教学模式概述;二是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之学习导航;三是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之情景创设 ;四是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之自主学习;五是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之合作探究。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注:为便于阅读,钟炜对原文作了适当编改)

版块一: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之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来源: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第一中学网站

“模式”是作为标准的结构或样式。“教学模式”是指一节课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设置的课堂标准结构和样式。一节成功的课是在师生共同提高的基础上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课。要达成这样的目的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有科学的结构和样式的课堂。我校“335”课堂就是这样一个经多年探索,两年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三三五”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一)模式的内涵

可以概括为:目标引领三步骤,学案导学三功能,学习行为五体验。

1、第一个“三”指目标引领(三个基本步骤):出示学习目标、围绕目标教学、当堂目标检测;

2、第二个“三”指学案导学(三个主要的功能):导读、导思、导练;

3、“五”指的是学习行为(五种行为体验):学生自己观察、学生自己思考、学生自己动手、学生自己表述、学生自己总结。

(二)目标引领、学案导学、学习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1、目标引领的三个步骤。

(1)出示学习目标。我们的要求是: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单元知识课标的分解点,是教学双边活动的指南,因此,学习目标不能“大而空”,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评;几个主要的动词之间如识记、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感悟等层次要准确。教师确定目标要做到胸中有大纲、目中有学生。

(2)完成学习目标和检测学习目标都要通过学案的引导来实现。

2、学案导学的“三种功能”:导读、导思、导练。

(1)导读,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基本知识梳理和识记的过程,通过预习学案或课堂自学完成,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们的一般做法是,学案要求在课前发放,学案中要指定学习内容、指明学习方法、分解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导读”提示,自己研读教材内容,对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准备在课上提交小组讨论解决。每节课的前十分钟左右为小组讨论时间,小组内部可以就自学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研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

(2)导思,是从问题引导入手,让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知识,变学为思,变教为诱。导思贯穿学案的整个过程,是学案的核心内容。

(3)导练,是课堂上完成典型题例的过程,是在学案引导下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学生质疑答疑、教师点评释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小组间相互质疑答疑,教师关注活动过程,适时进行点拔,达到充分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4)在“导读”环节中,设定任务和方法指导,变学为思,形成问题;在“导思”过程中,将本节知识的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重难点隐含在问题中,让学生辨析、理解,做到变教为诱,设置扩散思维的“导火线”;在“检查目标”环节中,做到拓展升华,触类旁通。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针对课型和教学内容尽可能把问题生成、暴露和解决的过程交给学生去做,教师只做关键性的纠正和概括。

3、学习行为“五种体验”。

无论目标教学的“三个步骤”,还是学案导学的“三种功能”,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总结,使每个灵动的生命,绽放出探究的光芒,创新的火花。

课堂在关注主体参与和活动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凭着自己丰厚的知识底蕴和教学智慧指导学生去“表现”,而不是由“一言堂”变成“一言不发”,听凭学生“吵闹”。

二、成功经验典型案例

“三三五”课堂模式内涵是完成目标引领三个步骤,实现学案导学三个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行为五种体验,要完成这些必须依靠学生手中学习蓝本——学案,因此,“三三五”课堂模式内涵的载体是学案。

“学案”既反映学生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说得通俗点,就是专门给学生看和用的教案。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

(一)下面以一堂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第四册语文第一单元《窦娥冤》为案例,分析、反思我们的“三三五”课堂教学过程:

本课分三个课时:

1、第一课时设置的目标有三个:(1)了解识记元杂剧的有关知识;(2)基础积累,掌握字词;(3)速读课文,把握概括剧情结构。(略)

2、第二课时设置的目标有三个:(1)了解楔子在剧情中的作用。(2)把握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矛盾。(3)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中我们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完成目标一:速读楔子部分,复述楔子部分内容,讨论楔子在剧情中的作用。

完成目标二:

[导读]速读一、二、三折。

[导思]讨论:每折中推动情节展开的矛盾冲突是什么?主要矛盾是什么?

完成目标三:

[导思1]从窦娥对婆婆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她具有怎样的品质?

[导思2]窦娥为什么不肯嫁给张妒儿?反映了她什么思想观念?

[导思3]面对坎坷的人生遭遇,窦娥秉持什么思想观念?

[导思4]窦娥性格中最突出的是什么?剧本从哪些方面来表现?

[导练]按主次概括窦娥的性格特点。

3、第三课时,我们设置的学习目标还是三个:(1)能力目标:研读第三折,赏析部分曲词,归纳赏析元曲的一般步骤;(2)发展目标:结合浪漫主义结尾探讨本剧的悲剧效果,概括剧本主题;(3)情感目标:认识封建官府的反动本质和广大人民所处的被压迫、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学习过程中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完成目标一:

[导读]齐读第三折曲子[滚绣球]

[导思]此曲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导读]齐读第三折[二煞][一煞][煞尾]

[导思1]这些曲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有何表达效果?

[导思2]在第三折中,表露了窦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

[讨论探究]归纳赏析元曲的一般步骤;

完成目标二:

[导思1]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但她在第三折[滚绣球]一曲里责骂天地,而临刑又发誓愿,期盼天地能主持公道,对此,你怎样理解?

[导思2]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都能应验,如何看待这一超现实行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导练]提炼、概括剧本主题。

(二)下面是我校教科室的同志听完高一语文组常老师《窦娥冤》第三课时的课堂札记:

上课之前,424班教室萦绕的是铿锵悦耳的京剧唱曲,踏着音乐,学生和听课老师陆续走进教室落座,开始了这一节唯美的古曲戏剧选段的鉴赏。

此课的总体设计上就是从鉴赏入手,让学生把握步骤,体会规律,找到方法,深入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兼顾写作表达的训练。

课堂活动中,常老师抓住曲词的鉴赏要点,展开教学活动。从曲词的表达手法(修辞方法、抒情方式、典故)入手,低起点进入,采用演绎法,举出例子,让学生补充查找。然后再加以归纳曲词鉴赏方法,体味曲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完成情感目标。

(三)纵观整堂课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如下特点:

1、挖掘文本资源做到了深入。戏剧的学习与鉴赏的度很容易落得浅,因为高考没有相关的要求。本堂课,由于抓住情境鉴赏,既结合本文,又兼顾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还做了写作的训练。课堂活动可谓深入。

2、积极引导学生的参与。课堂是学生的活动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这堂课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读、写、议结合,课堂上活动的空间得到了扩展。

3、浓郁的文化熏陶。语文课应该是文化的熏陶,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文文本的学习意义应该得到充分体验。这堂课,老师设置浓郁的情境,让学生能从中得到体验,自然有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

当然,一些细节上还应该有可调整之处,比如问题的设置,有的不是很具体,对学生资源的挖掘上还有些急于求成,但瑕不掩瑜,整堂课给我们的感受是:优雅、娴静,以最具中国传统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经历的挫折及解决办法典型案例

2009年,我校在经过三年探索的基础上,在全校各学科中全面推行“三三五”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说,从探索到实践的几年来,我们一直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期间所经历过的酸甜苦辣我们自己已深深品味到了。但我们全面推进的步子并没有因此而停过,一路走来,期间省市教科院各学科教研员多次深入我校参与研讨、指导,深入我们的课堂,为我们把脉,我校也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过多次研讨,至今,我们依然只能算走出了一条相对比较适合我们的小路,对该模式实践中仍需改进的问题也认识的更深了,下面从三方面谈我们经历的困惑及思考。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不很具体、操作性差。

实践中感觉到,制定一个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好很难,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往往掌握不好,或失之空或失之远。

我们认为:这一问题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现有水平认识模糊,以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造成的。教学有效性的标志之一是课堂教学应是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高层次教学,而不是针对学生现有发展区的低层次教学。我们的课堂往往都是按照课前预设的学案去组织课堂教学,而我们设计的学案是基于中等层次学生认知水平的,因而学案中充斥一定量的属于优秀学生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是他们通过独立学习就可以掌握的。这样,优秀学生在课堂上如果只专注完成学案,就可能失去再提高的机会。如:高一政治“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一节为完成“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的目标,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读、导思”。

阅读教材第28页~29页完成填空。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_______决定消费的_______决定消费的_______和_______生产为消费创造______________。

(2)_______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_______。

(1)只有生产出来的被_______了的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_______起着导向作用。

(3)一个新的_______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_______,提高劳动力的_______,提高劳动者的_______。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环节。

(1)直接生产过程是_______作用的环节;

(2)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_______;

(3)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_______。

学案初稿出来后,经过大家教研,认为这些问题基本属中等偏上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于是主编人又增加了一个“探究学习”栏目,设置了一个探究课题:

[导思]“破窗理论”是一个俏皮的经济学名词。原意是玻璃门窗被砸,虽然造成一定的损失,但由此而使玻璃制造商、建筑商受益,以及引发新的建设链条的发展,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破窗理论”主要体现了什么原理[合作学习]?

课堂效果的证明,这一探究课题引发了学生兴趣,在优秀学生的带动下,全班同学合作完成了这一探究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加强教研,在学案上设置一些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或者学习目标层次化应是解决这一困惑的方向。

(二)“导思”问题的设置应更具科学性,需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案中有无效的设问或低效的设问。学生的有效思维是从一个能触及他们求知欲望的问题开始的,而这样问题的设计更需要教师的知识和教学智慧,而我们的教师在这个方面常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针对这一困惑,我们采取了这样几条措施:

首先从形式上规定,学案的核心作用是导思,没有导思或导思不足量的属不合格学案,学科负责人不得签字付印;第二,提出问题要设置一定情景;第三,对问题要有效分解,采用诱思导入的方法让问题步步把学生钓上来。

如高二生物“从生物圈到细胞”一节为完成“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导读]阅读P2—3,请将下列空白处填写完整。

细胞是生物体_______和_______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_______。

单细胞生物_______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_______的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以_______为基础的;生长发育是以_______为基础的;_______是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异为基础的。

[导思]

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它是如何生活和繁殖的?这种不具细胞结构的生物,它的生命活动能离开细胞吗?

2、除了运动和分裂外,草履虫还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它是单细胞生物,你还能举出这种生物的其它例子吗?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单细胞生物还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

3、人的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其生长和发育的基础是什么?其它多细胞生物是否与此相同?

4、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你能说出反射弧有哪几部分构成吗?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

5、包括人在内的多细胞生物,它们的生命活动能离开细胞吗?

(三)课前预习时间仍需进一步科学合理的安排。

缺乏有效的课前预习准备,就不会有有效的问题生成,也就不会有课堂上更好的交流展示和问题拓展。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课前预习,往往是让学生自己看书,任由学生去理解、发挥。这种“放羊式”的课前预习,看似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标,事实上却可能事与愿违。甚至个别学生在自己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遇到一点困难,便气馁放弃,进而缺乏参与课堂信心。在预习一些本身就容易混淆的内容时,“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很容易先入为主,往往把错误的记得更清楚。

课前学生没有预习或无效的预习,课堂上就谈不上合作学习,更不可能有效互动,课堂就不可能有效。即便是老师组织下的讨论,也是勉强的、不真实的、毫无意义的空架子,最多是乱糟糟的无序无味的重复肤浅知识的表面对话。

我们认为,有效预习应当保证两点:

1、有效预习必须明确任务有责任感

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三
《淘师湾物理作业 心得体会》

物理研修日志----心得体会

通过淘师湾物理网络研修,收获很多,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网络学习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人生起点,迎来了新的教育方式,让我们能够快捷、方便地接受更多的新的知识,寻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在网络学习中我与同行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在互动中我学到了一些粗浅的网络知识,从不知怎样建立博客、怎样进入博客到怎样发表文章等。网络学习使我的学习进步,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动力和努力的方向。是网络学习让我体味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快乐与欣喜。

学习的日子里,通过观看专家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更加贴近了课堂;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在这里我知道了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一种更开放的学习。作为一名富有教学智慧和创新思想的老师,在教学中应一切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注重不同学生不同体验,把“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中。用我的教学智慧,使我的教学方法能适合能力不同的每一个孩子,让我真正把孩子放在老师心中第一位,使其在自身的基础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 学习的日子里,通过观看专家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更加贴近了课堂;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在这里我知道了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一种更开放的学习。作为一名富有教学智慧和创新思想的老师,在教学中应一切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注重不同学生不同体验,把“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中。用我的教学智慧,使我的教学方法能适合能力不同的每一个孩子,让我真正把孩子放在老师心中第一位,使其在自身的基础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

作业

淘师湾作业

1.请上传一份自己的课堂实录(文字版),重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作业最多500字)

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课堂实录及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

二、 1.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共同必修1)(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教学的内容是第三章第三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

2.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研究方法. (2)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过程. (3)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三、1.学生在刚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急需一次真正的实践去更深刻的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恰恰适应了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本节课的学习

中,要让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从人类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历史引入,重点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强调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以期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全面、清楚的认识.

3. 3.两位科学家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讲课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及

对他们的评价,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从生活实践出发,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初步了解自由落体运动,并通过对两位科学家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结合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所遵循的规律。通过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加以训练,让学生初步接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最后,在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通过回扣课堂游戏,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加以巩固和提高。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研究并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并会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解答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规律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设计思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咱们班哪位同学反应比较快?请到讲台上来。

生:(推荐一位同学)。

师:我们看这位同学能不能抓住这片铁片。(向学生展示长度约为3.5cm的铁片) 师生共同完成这一游戏。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能抓住这片铁片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抓住呢?我们在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之后,同学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 引入一种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摆不能的状态。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悬念解除之时,也就是正迁移实现之时。

【板书】课题:第三节 自由落体运动

(二)新课研究:

设计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

师:同学们,物理规律的研究总是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为了更深入的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我们也需要从生活实践出发,来讨论几个问题。

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谁下落的更快一些呢?

生:重的物体下落的快一些。 师:我们通过几个小实验一起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设计学生实验1:纸片和硬币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下落,看谁下落的快?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结论:重的硬币要比轻的纸片下落的快。 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再次验证自己的结论。

师: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持有这一观点,在人类还处于懵懂时期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就对这一现象作出研究,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但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验证。

设计学生实验2:将纸片团成纸团,再和硬币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下落,看谁下落的快? 教师强调,纸团和纸片的质量是相同的。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结论:重的硬币要和轻的纸团下落的几乎一样快。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得到相互矛盾的结论?

学生思考 师: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要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问题。三百多年以前,伽利略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设计思路: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通过对比,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清不同的物理本质。在对比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探索进取状态,引起有意注意,促成思维交锋,这样对完善旧知识,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达新知识的迁移,并巩固新知识,都极为有利,不然,就公式论公式,该对比不对比,不仅不会促进迁移,反而会造成负迁移。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比抗干扰,加强对易混知识的比较,找准分化点,利于排除干扰,加深对某些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促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 设计学生实验3:将硬币放在纸片上面组合成一体,和另一相同的纸片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下落,看谁下落的快?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结论:重的硬币和纸片的结合体要比轻的纸团下落慢。 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我想让两者下落的几乎一样快,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并提出实验方案。 生:让纸片包住硬币并团成纸团。 师:同学们实际做一下看看。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做的上述几个实验,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生:有空气阻力的影响。 师:如果我们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同学们猜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教师演示牛顿观实验,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思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掌握一般概念和原理是通向普遍迁移的大道。

2请谈谈您自己最认可的自己执教过的一堂课,并举例说明一两处亮点。

2015年上半年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一师一优课,同过这个活动我收获很多,感觉自己成长了不少。我讲的那节课谈不上认可,但是确实花了我不少心血。

引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经常抛掷物体 ,如投篮、踢足球、投铅球、掷飞镖、玩纸飞机等等,善于观察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同学会发现,投掷物体有的受空气阻力明显,有的不明显。向投篮、投铅球等这样受阻力不明显,它们的运动称为抛体运动

新课讲解

一、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定义

以一定的初速度将物体水平抛出,如果只受重力作用,这时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1)、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

(2)、只受重力作用。

3、运动性质:匀变速曲线运动

思考:

平抛运动的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两个分运动各是什么性质的运动?

理论分析: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初速度为v0,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二、平抛运动的规律

1、平抛平抛物体在 t 时刻的瞬时速度:

a:水平分速度vx

b

v0 c:t

d:vt 以抛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物体在任意时刻t的位移为

水平方向:xv0t

竖直方向:y12gt 2

3、平抛运动的轨迹

水平方向:xv0t 竖直方向:y

联立解得: 12gt 2

y

g2x22v0

所以平抛运动的轨迹→抛物线。

例1:

一架老式飞机在高出地面0.81km的高度,以2.5×102km/h的速度水平飞行,为了使飞机上投下的炸弹落在指定的目标上,应该在与轰炸目标的水平距离为多远的发方投弹?不计空气阻力

思考:

平抛运动物体的飞行时间由什么量决定?

平抛运动物体的水平飞行距离由什么量决定?

平抛运动物体的落地速度由什么量决定?

三、平抛运动的相关决定因素

1、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由h决定的;

2、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水平位移是由 v0 ,h 决的;

3、落地时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由v0, h决定;

4、落地时瞬时速度的方向是由 v0, h决定的。

例2:

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α=30°的斜坡顶端A处,沿水平方向以初速度v0=10m/s抛出一小球,恰好落在斜坡脚的B点,求:

(1)小球在空中飞行的时间。

(2)AB间的距离。

3 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作业最多500字)

“模式”是作为标准的结构或样式。“教学模式”是指一节课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设置的课堂标准结构和样式。一节成功的课是在师生共同提高的基础上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课。要达成这样的目的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有科学的结构和样式的课堂。我校“335”课堂就是这样一个经多年探索,两年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三三五”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一)模式的内涵

可以概括为:目标引领三步骤,学案导学三功能,学习行为五体验。

1、第一个“三”指目标引领(三个基本步骤):出示学习目标、围绕目标教学、当堂目标检测;

2、第二个“三”指学案导学(三个主要的功能):导读、导思、导练;

3、“五”指的是学习行为(五种行为体验):学生自己观察、学生自己思考、学生自己动手、学生自己表述、学生自己总结。

(二)目标引领、学案导学、学习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1、目标引领的三个步骤。

(1)出示学习目标。我们的要求是: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单元知识课标的分解点,是教学双边活动的指南,因此,学习目标不能“大而空”,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评;几个主要的动词之间如识记、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感悟等层次要准确。教师确定目标要做到胸中有大纲、目中有学生。

(2)完成学习目标和检测学习目标都要通过学案的引导来实现。

2、学案导学的“三种功能”:导读、导思、导练。

(1)导读,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基本知识梳理和识记的过程,通过预习学案或课堂自学完成,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们的一般做法是,学案要求在课前发放,学案中要

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四
《校本课经验》

沐浴艺术阳光,放飞瑰丽创想——大岭中心小学“植物押花”校本课程经验材料美丽的大岭,群山环抱,有一方快乐、幸福的儿童乐土,一百多 名快乐的小天使沐浴着文化艺术的阳光,这就是大岭中心小学。 我们的办学理想是: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享受教育的幸福, 成为 快乐的小天使。 那么这群小天使独有的快乐与幸福来自于哪里呢?来 自于我校经过七年锤炼, 日渐成熟的的特色校本课程——兴趣小组校 本课。 2003 年 9 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我校基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本着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的办 学理念, 在倾力构建特色办学体系实践中, 开发了兴趣小组特色校本 课程。包括美术组、舞蹈组、口才组、经典背诵组、童话剧组、校报 组、电脑高手组。这些在城里需要花高额学费的学习,在农村,我们 让孩子们免费享受到。 其中,美术组课程——“植物押花”成为最炫目的亮点,美术校 本课着重从培养学生想象力入手, 实施儿童蜡笔画两年后, 赵波老师 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发了“植物押花”课程。所谓押花,是撷 取大自然中四季盛开的鲜花,经过整理、加工后,运用特殊的工具进 行脱水,使之保持原有的色彩,再经过创作者的构思、设计、粘贴制 作成一种新的造型。赋予它新的生命,可以是人物、动物、风景,也 可以是另一种植物或原花型的再现, 给人以高雅的享受。 大岭乡四面 环山,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山上的各种植物特别多,教师不辞辛苦, 除带领学生在校园内采集, 还亲自登山采集, 发现了许许多多的花材, 如树的根、茎、叶、皮、种子、各种植物花叶等等。春夏秋三季大量 采集,经过脱水处理,冬天学生制作押画作品依旧有花材。 破冰发展,化茧成蝶。做什么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美术校本 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与挫折,如植物脱水问题,粘贴 问题、封存问题等等,但是,在困难面前,学校、教师、学生从未退 缩,群策群力,大胆尝试,化坎坷为机遇,变挑战为动力,都在经历 着,磨砺着,成长着,一个个技术难题迎刃而解。作品层出不穷的同 时, 赵波老师成功编写植物押花校本教材, 总结出了具有独特个性的 “尝试教学模式” :尝试创作——对比参照——观察品评——拓宽思 路——自成系列; 植物押花已成为我校校本课程的一个亮点, 教师学生纷纷拿起大 自然赠与我们的美丽, 将美好的生活与憧憬点点汇成画卷。 现有成型 作品 300 余件。有“山寨风韵”“扬帆远航”“蜻蜓掠影” 、 、 “群鱼戏 水” “异族风韵”等

等。这些作品挂满展览室的墙壁,让无数来学校 的检查团、家长叹为观止。 作品多次在市、 区校本课交流现场会上展出, 得到专家们的高度 赞誉。特色课程的实施,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培养了儿童的文化 艺术与人文素养,也为儿童生命历程描绘了浓浓的一笔。 心在哪里, 哪里就有风景; 志在哪里, 哪里就有成功; 爱在哪里, 哪里就有感动;梦在哪里,哪里就有未来; 校本课程的开发, 仅仅凭借一股子热情还远远不够, 需要我们作 理性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 随着对校本课程研究的逐渐深入, 我们慢 慢地领悟到: 植物押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它将大自然的馈赠和 造型艺术融为一体,有形、有义、有情,充分表现出造型艺术的卓然 风采和深邃的人文风范,同时也融合着育德、启智、健体和审美的强 大育人功能。 五年来,植物押花由“兴趣小组活动”到成为“一门完整的校本 课程” ,我们倾力构建了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研究开发体系。 一、健全课程制度,打造完善管理体系。 在植物押花课程实施过程中, 我们边研究边实践, 根据学校的实 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构建了校本课程管理体系。 1、建立课程管理机构。 校本课程的设立是一种新生事物, 必须动员全员参与, 全社会参 与和支持,以协调和组织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必须健全组织,加强领 导。学校设立校本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落实各学 期活动内容。实行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管理机构是以校长为组长, 教学主任分工负责,美术老师具体实施。下设学生精英组、兴趣爱好 帮带组、信息报道组三个小组,专人负责。工作小组分工协作,统筹 兼顾,各司其职。 2、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在进修校美术教研员、 大岭中心校校本课程开发负责人邵老师的 专门指导下,我们编写了《植物押花校本教材》 ,并先后出台了《校 本课程实施办法》《学校校本课程工作例会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 3、规范课程授课时间。 一方面我们合理利用中午时间及学生的校外时间; 另一方面, 合 理利用地方课程空间, 每周四安排一节校本课进入课表。 这两年我们 主要把“植物押花与夏秋季美术教学的整合” 作为深化课程的基本 策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构思、创作。从而使校本课时间从根 本上得到保证。 4、建立校本课程评价办法 学校与校本课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学生评价方式, 寻求适合孩 子胃口的激励方法。 各组应用最多的就是: 每学期一次的 “特长明星” 评选和“完美创意奖评选” ,张贴上榜,颁发证书及奖品。激励效果 显著。

二、加大投资力度,保证课程开发条件。 组织是保障,支持是后盾。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要有一定的财力、 物力支持。 植物押花校本课实施过程中, 为了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活动 空间, 学校特地腾出一间宽敞的教室作为植物押花专用教室, 学生在 其中可以放开手脚,自由放飞创作的灵感;另外,学校竭尽所能,多 方筹措资金制作了足够的压花器,满足了押花所用的脱水植物供应; 并争取资金先后投入几千元, 用于植物押花作品的装裱、 及原材料的 购买。 可以说, 充足的物质支持使校本课的实施与发展获得了肥沃的 土壤。 三、不断完善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只有不断地改 进创新实施校本课程, 对学生才据有吸引力,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 情,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植物押花校本课程在应用花材上,从新鲜植物到脱水压藏植物; 从采集植物花瓣拓展到植物的根茎叶种子,乃至刨花,树皮,时时出 新,采集范围不断扩大,从教师到学生创新的灵光不断闪现。 在课程实施载体上, 从原来的美术课到课外兴趣小组, 再到固定 的校本课,越来越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实践、审美、体验的需 要。 在押花的实际操作上, 从教师勾勒图样学生粘贴到学生自己构图 自己粘贴,使学生燃起了挑战的激情 ,品尝到了成功的愉悦。同时 也验证了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在不断的发展、成熟。另外,从室内上 课到走出教室,拥抱大自然,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 在作品呈现形式上, 由原来的成品问世便只能束之高阁到每个人 的作品都能通过精美的装裱展览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 学生的快乐与 幸福被永远装进心田。 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只有着眼于学生的个性需求与未来发展, 才具 有真正的价值与蓬勃的活力。 四、调动全员参与,营造浓厚艺术氛围。 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你视而不见;蓬莱文章,古今佳作,你望 而生厌;巍巍泰山,绵绵长城,你望而却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你嗤之以鼻。 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为何你的眼中就没有美?那是因为 你不懂得去欣赏。 而如果你懂得什么是艺术, 你就会发现原来身边的 世界如此美丽。 艺术给了我们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当重新审视这 个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美无处不在。 押花艺术是环保概念和自然美的最佳表达。 带我们走进色彩斑斓 的大自然,让我们学会审美,热爱生活。因此,学校号召全体师生共 同参与,共同创造。这样,全员参与、点面结合,让整个校园弥漫在 浓浓的文化艺术的氛围中。 至此押

花校本课在全校全面铺开, 全校师 生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提升, 同时, 众人的智慧让校本课程在这样浓烈 的氛围中备受关注和青睐,更加成熟,问题被一一发现,一一解决, 方法被不断更新、改进。 (介绍校长、教师作品) 五、加强师资培训,确保课程实施力量。 1、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 高教育教学能力;并注意积累课改资料,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2、学校领导经常深入校本课课堂听课、评课,指导工作,和实 施教师一起研究教学,保证该课程的顺利实施; 3、 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多种方式, 对实施本课程的教 师进行岗上培训。 派教师积极参加进修学校组织的每月一教研活动及 各种赛事、参观活动,以拓宽视野,增添灵感。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 邀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 帮 助, 以使课程开发更具实效性。 在这里我要代表学校感谢进修学校的 王明老师和中心校的邵老师,给予了我们很多宝贵的指导意见。 在各种培训活动中,教师特长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2009 年 4 月,赵波经过阿城区的层层选拔,参加哈市美术基本功大赛,获得优 异的成绩。 六、推进科研同行,完成实践经验积累。 我们不仅注重植物押花实践经验的积累, 更关注美术校本课程的 理论研究:我校于 2006 年初申请了区级十一五科研课题,研究课题 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四年的研究大大加深了我们对 校本课程的认识, 层层深入的课题研究为校本课程的实践打下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校本课教师共撰写论文 10 余篇。实现了校本课与科研 同行,完成了校本课实施经验的积累。 七、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师生主动发展。 1、学校一学期一度的校本课展示。 “春色满园关不住” 每学期的期末, , 当校本课接满累累硕果时, 学校就将组织开学初就定好的“校本课展示”活动。各校本兴趣小组 将学到的本领一一展示,学生们用他们实实在在的真东西证明自己, 验证校本课。 届时植物押花作品挂满展厅, 学生手捧自己最满意的成 果介绍其中的创意和包含的美好愿望。全体师生沉浸在艺术的长廊 里。 2、校本课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每学期开展不同主题的校本课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校本课教师展 示课堂教学,全体教师评课,研讨,进一步完善校本课实施策略 。 3、上级部门的专题现场会 抓住每一次展示学习的机会,精心准备,力求完美,让美术校本 课走出去,让教师得到展示和锻炼。把天然瑰丽定格收藏, 诠释永恒真情! 大岭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在 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路上找到了自信、

找到了快乐,获得了幸福。 我们坚信, 深化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立校的根本出路, 是实现学 校科学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深信,有前几年的经验积累,有一 支团结,勤奋,刻苦的教师队伍,有上级领导的保驾护航,我们的校 本课程之路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灿烂。

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五
《新课改的判断题集锦》

新课改的判断题集锦

(A组题)

1课程与教学是相互独立的F

2、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F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应由传统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F

4、班级教学难以作到因材施教保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应该废除。F

5、目前对教材的开发是实现由单一的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的转变.F

6、过去的备课写教案在新课程中称为教学设计。F

7、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越多越好越新越好。F

8、教学设计实际是一种教师的行为研究。F

9、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既是一种合作关系,又是竞争关系。T

10、个别教学也叫做个别化教学。F

11、作为教学形式的学生自学,就是完全意义上学生的任意学和自己学。F

12、教学方式包括:教师和学生外显的行为,也包括相关的思维方式和态度。T

13、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是相对立的。F

14、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教学目标。T

15、新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有所下降。F

16、电化教育与新课程相结合的根本总之就是对学生的发展起辅助作用。F

17、课程综合化与综合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F

18、课程综合化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应该以综合课取代分科课程。F

19、借助于研究性学习培养少数尖子学生是条好经验。F

20、新课程提倡的评价摒弃过去过于注重的终结性评价。F

21、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2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3、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2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5《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6、《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28、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29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30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31、人的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32、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已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

33、现代学生观强调学生主体性的观点,学生主体性包括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

34、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

(×改成必修课)

35、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和尊卑之分。(√)

36、诚信既是人际关系中的基础性道德,也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基础性道德规范,而学校是诚信教育的启蒙场所。(×改成重要场所)

37、新课标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6年级)、第二学段(7~9年级)、第三学段(10~12年级)„(×)

38提倡选择性学习是日本数学课程的一大特色 „„ (√)

39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就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改变。(×)

40数学在19世纪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

41“精讲多练”成为我们普遍的教学模式。„„(×)

(B组题)

1、发展就是经济的增长,发展的主要指标是GDP。(×)

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表明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

5、“十一五”规划是为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而制定的。 (√)

6、因“台海”局势紧张及钓鱼岛问题的纷争,新时期我国军事战略方针是积极备战。(×)

7、教学过程是“单向流动”。(×)

8、教学一定要按既定的教案来进行。(×)

9、课堂教学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

10、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生命所在(√)

11、课堂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12、新课程强调,教学更应注重过程而不得结论。(√)

13、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4、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传授知识、解答问题。(×)

15、改变师生关系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

16、教学应注重思维结果、淡化思维过程。(×)

17、课改的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了课改而课改,课改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

18、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少了。(×)

19、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20、传统的教师基本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

21、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点。(√)

22、发展观的转变是教育观念转变的关键。( √ )

23、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多培养特长生。(×)

24、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

25、评价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其主要功能是甄别与选拔。( × )

26、档案袋评定是质性评定的典范,它通过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来展示学生的进步。(√)

27、用全体发展观指导新课程的教学实施,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智力 类型、个性差异和特殊需求,因材施教。(√)

28、教师只是课程的传递者和执行者。(×)

29、两个班使用的教材不同,不能横向比较学生学习质量。(×)

30、生活经验也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

31、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体验为主,系统知识掌握为辅。 (×)

32、注重过程”的意思就是教师在解决问题时不但要讲清结果,更要注重讲清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 )

33、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34、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35.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 )

36、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

37、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38.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39.解决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 )

40.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

4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42. 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43 .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4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4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46. 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47.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4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4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5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5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是教育的对象。(× )

52、怎样看待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关系到教师的全部工作。(√ )

53、学生天性是破坏性的,和教育要求对立的,不严厉管教就难以成

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六
《中职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及尝试》

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七
《新课改心得》

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7月21-23日,我在重庆第七中学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新课程培训学习,此次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本次培训由市教研室的主持,由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张维善主讲,主要内容是:1. 课标解读. 2. 教材分析. 3.由其它学校的几位优秀教师介绍他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大大地开扩自己实视野的眼界,比如,周智良老师在介绍陈详老师的时说他没有想到“牛顿第一定律”还可以这样上,又如,危明老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考法(例如,我们建桥时为什么要建凸桥而不建凹桥的原因,并且不能用物理知识解译)等等,这些都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没有想到或没有去想的,还有就是周智良老师在最后一天有的培训中所展示出的一些素材的图片,体现出一个物理老师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些都自己所欠缺的。通过此次培训从很大程度上说是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而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

程的契机,发扬光大以往的优点,改造乃至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科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科学教学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事实上,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科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需具备与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需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

诚然,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反思

性实践者以及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于传授式,习惯于按照预设进行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教师要一下子改变这种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地改变,逐渐有意识地改变原来的教学行为和习惯。大家首先在观念上理解、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思想支配行动,我们的教学习惯就会不断改变,逐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总之,物理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新课改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唯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身上肩负使命.

二〇一〇年八月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经过了为期几天的紧张的新课改培训,我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以求更大的进步。

通过学习及研讨,使参培教师在思想上提高对保改的认识、观念上有所转变,让每位教师通过培训都能以新的理念审视政治教学。

在新课改的培训中,我每天认真的收看视频,亲身感受到了网络的先进,以及作为21世纪的老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计算机技术是我们的必学必备技巧,教授和老师的讲解,更易理解,更容易掌握新课改的实质和精神实质,有利于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我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每天保证至少四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而其实,我每天的集中学习时间,达到了六个小时。此外,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因此,我会不定期的和其他参加培训的老师们交流心得,以求更好更快的进步。

如何通过政治教学,实现新课程标准,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会政治的学习,并且通过学习的过程掌握某一项目或者多个项目的自学能力,终身的受益,是教育改革形势下,对政治教师提出的要求。如何达到这一效果,是作为现代政治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然而,单靠原有的知识储备,个人积累的经验已经很难适应教育改革对政治教学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政治教师必须加强学习,领略新课改的精神。

总之,新课改,更加人性化,更贴近生活,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更注重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新课改的培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有很大的触动。我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改的精神,及时的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实践,我相信定会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的培训,虽然已结束,但学习只是刚开始而已,我会继续学习新课改的精神和实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我相信,通过努力定能真正的发挥新课改的作用,为家乡、为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素质过硬的接班人。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

听完几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再加上和几位专家的网上交流,收获很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改变了过去的“一言堂”。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课程

目标和理念,要求我们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新课程目标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新课程似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课堂,使沉闷的课充满了活力。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解疑答惑,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课堂上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学互教的充满活力的学习场面,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情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原来的“被动学习接受”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发现学习”,普遍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新课改使得学生的胆子大了,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了,他们变得特别活跃,更有积极性了。

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转变,由传授者、“独裁者”、“裁判员”、“演员”、“家长”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研究者、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虚心、诚实、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走近学生的“心田”。尽管这对于教师来说很难,但是教师们却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勇气,在教学思维、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求变的意识。我们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尝试新的教法,勇于创新,自我反思,改变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习者和知识之间的中介者,不光是传授知识,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等,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学生学会了新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应帮助学习者回顾学习中的每一步骤,使他们在脱离这种结构化的情境之后,仍然会使用该方法。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评价新方法,让学生自己决定方法的有效性。

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已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改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 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愚见,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新形势下我必须充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新课改,作为当代新形势下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

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八
《新课程改革中应用题教学的困惑及策略》

新课程改革中应用题教学的困惑及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是在新理念指导下从目标、内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随之而来的是老师们在应用题教学面前一筹莫展。在与我校数学教师的交流中,本人把老师们在应用题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整理如下:

1、线段图如何处理?

2、数量关系要不要?数量关系式是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应用题的又一法宝,把数量关系教给学生后,很多题目套用数量关系式就可以解决。可如今这一法宝在新教材中找不到踪影,数量关系还要不要?如果要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呢?

3、丰富的呈现形式学生受得了吗?传统教材中以文字形式为主。在教师的意识中认为这才是应用题。而今新教材却是铺天盖地的画面,大大小小、花花绿绿,学生看得清吗?能从中自主地获取信息来解决问题吗?

4、清晰的板块怎么没了?传统教材严格按“式题→文字题→应用题”的递进关系编排,而且应用题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体现得非常严谨。新课程中由于不再集中编排应用题,上述严谨的格局没有了,给人的感觉就是“散”,这让教师困惑不已。

5、逆叙的应用题要不要学?逆叙应用题是原来学生们普遍感到难学、容易出错的类型,新教材中这样类型的题目

几乎没有了,那么逆叙的应用题还要学吗?如果要学该怎么学呢?还作为全体的教学目标吗?

以上种种问题让教师无所适从,几乎所有教师都在问“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应该怎样教?”面对教师的种种困惑,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理解新课程理念下“应用题”教学的本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去思考我们该怎么做。只有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下“应用题”的内涵,才有可能寻求到有效实施新课程“应用题”教学的途径。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的思考与做法。

一、澄清对“解决问题”的模糊认识

(一)“解决问题”降低了应用题教学的要求吗? 许多教师认为:新课标数学教材里“应用题”一词几近消失,而“解决问题”的表述频频出现,随之,各个版本的新课标数学教材里的“应用题”的字眼也不再出现,“解决问题”的单元和提法却甚为亮眼。那么就意味着应用题的教学要求降低了,应用题从新课程体系里“一走了之”了吗?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用题实际上未曾消失,它在数学新课程中只是因角色被重新定位而有所改变,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新课标中的“解决问题”是一种领域,好比“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而应用题是一种题型,好比计算题、文

字题、图形题。两者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上下从属关系。应用题是属于“解决问题”领域中的一种题型,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采用的一种训练手段。“解决问题”是目标,从广义上来说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新课改冲破了原有的应用题教材体系,对应用题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充实,并且丰富了应用题的呈现方式。总得来说, “解决问题”与以往的“应用题”相比,编排体系、信息呈现的开放性、实践与综合运用等方面有较大的升级和优化。

例如:传统教材中应用题相对集中、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分类型编排,由易到难,体系清晰。课标教材中传统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化“整”为“零”了,尤其强调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传统教材中应用题的条件不多不少,问题明确,学生主要通过模仿、练习,掌握解题思路,形成解题能力。而在新教材中“解决问题”提供给学生的往往不是已经编制好的题目,而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或者情景提供给学生,通过表格、纯图画、半图画、半文字和文字呈现。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类型可套,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可搬,需要学生观察、识别、选用有用的信息。因此新教材虽然”应用题”被“解决问题”收编了,取消了其独立的番号,样貌和职能也有所变化,但依然确有其“人”,依然在发挥着自己的特殊作用,相反还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

(二)“解决问题”还需要强调数量关系吗?

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训练是传统教材中“应用题”教学的重头戏。新课标教材中重视情景的创设,重视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强调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解题。在关注情景的创设,关注信息的收集的同时,数量关系的分析被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甚至认为数量关系的训练是机械训练,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应该抛弃。实际上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只有掌握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结构,才能使学生在获取信息之后迅速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是当前解决问题教学的首要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情境隐含的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情景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解决问题的第一幅主题图。如果老师问: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就有可能作出:同学们在公园里捉蜻蜓;公园里有花草树木,美丽极了等等和数学教学无关的回答。假如老师这样提问:看了这幅图,你发

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学生的回答可能就不一样了:“有4个同学在捉蜻蜓,有2个同学在观察蚯蚓。一共有几个同学?”这样的提问能迅速地引导学生在一个具体的情景中找出与数学有关的信息,从数学角度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二)突出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目标提出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题、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鼓励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常见的解题策略。比如:画图分析法、列表整理法、尝试列举法等分析策略。在解决问题时还可以根据题目实际运用寻找规律、猜想验证、化繁为简、逆向思考、模拟假设等多种策略。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促进每位学生掌握有效的分析问题策略,发展学生的策略性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2页的例3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课改前我们的老师教学这个内容,一定会千方百计让学生理解:“求小雪比小磊多几朵花”就是“从小雪的红花里去掉与小磊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小雪比小磊多的朵数”。尤其要学生理解去掉的不是“小磊

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九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与思考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课堂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在此试图以新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为依据,针对广大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体会与思考,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

透过一节节课,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教师已深深地感到改革课堂教学的迫切性,也已尝试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的还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遗憾地看到:尽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已逐步得到社会和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但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来说,一些先进的理念还过于抽象和概括,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具体的问题,产生了种种的困惑,具体表现在:

1.“老”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实验教材在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并按照“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从2002年开始,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02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15%;2003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左右;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这也就意味着,与原义务教育大纲配套的教材将逐步被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所取代,新旧教材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并存的状况,在这一段时间内,仍旧使用老教材的地方和学校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现行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2.如何看待和处理现行教材中的应用题?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要不要教? 《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将突破以知识块为主线,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来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强调数的意识、空间观念、优化思想、统计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估计意识、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不再专门设置应用题的教学单元,强调从运算意义出发进行思考和教学,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这无疑给第一线教师出了一道难题:究竟该如何看待和处理现行教材中的应用题?基本数量关系还要不要教?

3.如何体现算法多样化?从众多的算法中需不需要强调一般的计算方法? 现在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听一些计算课,就会发现教师总是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以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得出多种计算方法以后,教师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而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往往不是一般通用的方法。面对这样的现象,教师不禁要问: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得出一般的具有通用性的方法?

4.如何体现开放?用了开放题是否就意味着开放?

近些年来,数学开放题及其教学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及研究的一个热点,许多学者对其涵义、类型及教育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一些理论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普遍认为,数学开放题与那种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法的“传统问题”相比,由于自身的开放性质,不再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地去从事解题活动,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个切入口。为此,许多教师认为教材中的习题选材落后、呈现方式单一、条件充分、答案唯一,就极力从生活中设计和引进开放题,有的甚至把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也运用于课堂。但教师们也非常困惑:是否只要用了开放题就意味着教学的开放,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5.研究性学习是怎么回事?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中小学界习惯于“跟着口号走”,现在有许多学校掀起了搞有关“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热潮。从我省教研系统所报的课题来看,仅小学数学学科,就有28个课题是搞这一课题的,占了总数的60%。但仔细阅读这些课题申报表,就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含义等并无多大的了解,就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小学阶段,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它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小学数学中哪些内容适合于用这样的方式呢?

6.教学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以及问题情境有什么关系?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情境需遵循什么原则?需注意哪些问题?

7.黑板还需要吗?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桥梁。为此,新课程非常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的重大影响。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一些教师不禁要问: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黑板和粉笔还需要吗?

8.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一些教师开始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面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在大班条件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还是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

9.如何看待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对学生来说学习本身是不是一种责任? 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它无疑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教师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学习也不总是好玩的,它需要付出努力和艰辛;况且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又有多少合理的成分呢?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身是不是一种责任?是不是爱学习就是对自己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呢?作为教师,该如何解决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做到既不“失职”又未“侵权”呢?

10.等级制和百分制究竟谁更能客观地评价学生?

为了发挥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导向、调控、激励、诊断等功能,《标准》强调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许多地方和学校取消了用百分制评定学生成绩的办法,而采用了等级制。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教师们往往是用百分制先评定学生的成绩,然后再转化成等级制,并没有真正地起到改革评价制度的目的。如果说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借用考试方法还可以作出评价的话,那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该如何评价呢?

„„

教师之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以上种种困惑,这一方面说明教育改革本身的复杂性,一些陈旧观念和习惯倾向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观念的转变到教学行为的落实,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也说明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与目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还客观存在。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具体地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传统的惯性

教学改革必须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又是那些大家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对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教学传统的极大影响。由于教学活动的传统有着极大的惯性,尤其是数理学科,原因首先是学科教学体系已形成一个严谨的整体,教学的方式方法对广大教师已是轻车熟路。要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他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难程性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教师培训的相对滞后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环节,教师素质直接影响新课程的实施效果。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专业素养是上好课的前期,两者缺一不可。新课程无论从目标、内容还是从教学方式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教育部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着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

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尽管如此,相对于新课程实施的进程,教师的培训工作还是显得滞后,课堂教学实践也日益暴露出教师们种种的不适应。笔者听过不少展示课,尽管这些课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活动以体现对“主体”的尊重,都很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以显示思维的活跃,但听完之后,总感到缺少一种让人回味的东西,缺少一种厚重感。问题出在哪儿呢?就出在教师自身缺乏底蕴和素养。如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学生的讨论虽然热烈,教师却拿不出高学生一筹的见解,致使学生仍在原有的认知层次上徘徊。一些课上得不好的原因并不在于方法和技巧,而是教师本身的数学功底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这里既有职前培养的“先天不足”,也有职后培训的“后天失调”,因为无论是职前和职后都很少关注数学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也很少涉及教师研究儿童能力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

第三.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脱节

教学理论与实践长期以来存在着“两张皮”现象,一方面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机制不顺、信息资料不全、缺乏理论指导,低水平的重复现象比较普遍,致使教学实践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提炼和总结,上升为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教育界的学术研究也搞得轰轰烈烈,教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有关教育教学的著作也不断问世,我们不敢说这些理论不能指导实践,但对于从事小学数学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似乎是隔靴搔痒,未能解决课堂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更何况许多理论工作者很少光顾课堂,只乐于构建理论体系,疏于实证性研究;只急于发表论文专著,轻于实地调研和改革试验;即使引进国外的一些课堂教学的成果,但还是由于“洋味十足”,本土化不够,缺乏亲切感,离一线教师较远,难于在实践中扎根。就算《标准》本身和《标准解读》更多的还是关于理念的阐述,在操作层面上可以提供教师借鉴的具体方法并不多。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其教学实践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教学实践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反过来又必然会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作出自觉的反思,并由此而作出必要的改进。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但观念的转变既需要时间,更需要成功经验的支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线教师如果没有行为变化在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深刻的。而要真正地让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扎根于教师,运用于课堂,外显于学生的发展,要允许他们有一个感悟和累积的过程,有一个怀疑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要有一个借鉴和亲身实践,并体验成功的过程。因此,作为广大一线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就目前情况来看,更重要的是找准“切入口”的问题。他们参与课程改革的切入口恐怕还得从备课、写教案、上课、评课等日常工作着手。,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师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教师,必须改变的是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作为教研人员,必须改变的是习以为常的教研方式。

(一)改变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引起人类社会全面和深刻的变革,包括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此,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单一、被动的

学习方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须依赖于教师教学方式和自身学习方式的改变。

1.课堂教学评价:从“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

一直以来,我们把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十分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这显然与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不相符合。既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该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而不是看老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老师教得再辛苦,再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从“以教论学”到“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除了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以外,还应关注他们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使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

2.课堂教学设计: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课堂教学评价视角的转变直接给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仅就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基本工作而言,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以往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会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尽管也强调备课要备学生,在教案中却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最多只是在教法上考虑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按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具有却很少考虑。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以此为依据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师的备课思路必须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此,教师必须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甚至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

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十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冷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冷”思考

黄建国

(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江西 南昌 330046)

摘要:目前课程改革已到攻坚阶段,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课程改革工作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实践。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三维目标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内容与形式之间以及文本与现实的关系。同时,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努力提高教育效果。坚持校本教研,注重教师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育规律;课堂教学;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C

作者简介:黄建国,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

目前课程改革已到攻坚阶段,教育管理与教育实践层面的问题不断涌现。诸如,教育行政的松绑放权与科学决策问题、学校发展自省与自律机制的建立问题、教师学习与日常繁琐的工作时间安排问题、教研方式的变革以及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面对前进中的困难,我们从事课程改革工作一线的学校领导要努力做到“四个坚持”,以夯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保证新课改工作稳步推进。

一、坚持课程改革不动摇,巩固和发展业已取得的课改成果

(一)进一步认识课程改革的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中国基础教育在进入21世纪时采取的重要行动,这场改革规模宏大,其结果将直接决定我国基础教育在未来几十年内的基本面貌和水平,它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及增强综合国力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这次课程改革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决支持。财政部拨专款用于本次课程改革,教育部党组一直在指导这次改革,并在不同阶段作出明确而具体的指示。课程改革之所以被如此重视而紧迫地提出来,首先是由于它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也是组织教育教学的最主要的依据。考察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是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以改革和建设。其次,在当前突出地强调课程改革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我们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从而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加并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意义重大,因此,作为教育者应树立课程改革不动摇的思想。

(二)正视课程改革的成绩

几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我省各地市,各方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教学氛围已经形成,各校课程改革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为后续实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培养了一支能吃苦、肯钻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各学校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新教材为依托,学习新的课程理念,尝试新的课程策略,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不少学校整合了课程结构,大胆开发了校本课程,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程意识,极大唤醒了广大教师的研究意识,展示了新的课程文化,很多学校由此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广大教师也丰富了专业成长的过程,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更新了教育观念,改革了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工作中激发出极大的热情,他们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位置,尝试着用新课程理念打造新的教学行为方式,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经验,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课堂上不断涌现师生间相互讨论、平等对话的良好局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尝试着主动探究、自主参与,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兴趣更浓了,在这种课堂氛围下,许多教师反映他们“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实验班在尝试着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以反映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状况。

二、遵循教育规律,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开展实践

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培养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既有阶段性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课程改革工作只能以教育规律为指导性依据,遵循教育规律的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特点,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事半功倍。笔者认为,应着力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经历了新课程、新理念在实践中的风风雨雨,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课程改革不是搞“运动”,不是从“零”开始,不是一夜之间来一个彻底的革命,对过去几十年教育方法的全盘否定。我们要运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原来的教育成果和失误,课改是在教育成果原有基础上的丰富。但我们有的教师往往就没有很好地领会这一精神。关于教学评价的问题他们坚持这样一种观点:要落实新课改,就必须禁止书面考试。在他们的意识中,考试是教育万恶的根源。其实不然。考试作为教师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本身是无辜的。新课程改革要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是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改变我们的传统教育教学将考试奉若神明,将它作为衡量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尺度的做法。在当今落实新课程时,绝对摒弃考试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而更应关注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中国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非此即彼、走极端的教育改革做法始终是要自食其果的。

(二)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双基”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尽管前些年也曾提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项目标,但教师、家长真正关注的仍是“双基”目标。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维目标如何有效整合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我们发现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部分青年教师,接受新理念快,但理解有失偏颇,在课堂教学中一味追求课堂活泼的氛围,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的培养,却忽视了“双基”的落实;二是一部分年长教师,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求稳、求实,过分注重了“双基”的落实,而忽视其他两个目标的达成。其实,三维目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作用才能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明确,新课程改变的是一种不合时宜的知识教学,不是淡化知识,而是追求更实、更活、更新的知识。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具有奠基性作用,离开了知识的习得,也谈不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能力和素质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活动中铸就的。能力是内化了的知识的综合体现,而素质则是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和升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个精神,努力做到两条:一条是用好教材,新教材本身是按三维目标设计的,除了知识点也考虑到了方法、情感因素;一条是关注学习过程,因为过程中有方法、情感和态度,也有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整合三维目标,使得新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是作为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出现,不当学生讨厌的“教唆者”和“训导员”,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好问的求知欲,不磨灭学生探究世界的热情和创造火花。教师应该是一个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谈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以及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一位教育专家指出,“真正的对话式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中。”这样的对话不仅会使教育充满着流动生成的变化美,而且会使师生实现心灵互动。但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对教师的角色理解存在偏差。他们简单地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就可以撒手不管,就可以从原来保姆式的角色转变到现在放羊式的角色。笔者认为,强调教师引导者的身份,绝不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事实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仍然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绝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是意味着教师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不敢点拨、不敢提问、不敢讲解。毋庸置疑,没有教师的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会因为流于形式而毫无实效。教师应在学生疑惑不解、争论不休时发挥作用。简言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放手,而不放任。

(四)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提倡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盲目追求。有的语文课让学生唱唱跳跳,却没有取得教学实效;有的数学课,教师让几组学生分别扮演可爱的小动物,戴上漂亮的头饰跑来跑去,只不过是为了做四五个简单的口算题,造成了大量有效教学时间的浪费。从课堂组织上看,要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课改后,教师纷纷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要注重有效组织。如对探究、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问题应具发散性,思维指向应多元化,要给足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

和空间,使教学形式确实发挥实效。总之,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形式要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活动开展务必要保证它的有效性。

(五)正确处理好文本与现实的关系

课程改革应该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教学实践和问题出发。教师要建立现代课程观,首先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教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大量的教学辅导用书、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由自然或生活事件转化来的现实教材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各种物化形态和非物化形态的等等都可视为教材;课程不再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也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课程的,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程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创生的。很显然,课程、教材和教科书是前后包含的关系。

不难发现,如果我们的教学还囿于教科书的范围,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是很难实现课程功能转变这一课改重要目标的。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结构上的把握,这是前提和基础。这种理解和把握表现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另一个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例子,也可以说是问题情境,这是由教科书走向教材进而创生课程的生长点,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创生就成为一句空话。其次,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自己囊中羞涩如何与学生交流?而教育的现实状况并不容乐观,出现了“越是教书的越不看书”的情况,有多少教师能做到经常“与大师对话、与现实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对话”?又有多少教师能坚持记教育日记、写教学反思?“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应该是教师的身体力行,也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与学生共同成长”,将学生从文本中引到现实中来,使学生从小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努力提高教育效果

(一)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要奢谈培养能力,是不可能的,培养能力是方向,是目的,但不能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一味去培养能力,落得两头空;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只能培养书虫和书呆子。知识和能力不可偏废。在教学过程中,务必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形成积极态度的基础。因此,不能提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不能把“学会”与“会学”对立起来,更不能因知识更新太快,就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反,越是知识更新得快,越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

好的知识素养。如语文教学,该读的要读,该背的要背,而且要背牢。本次课程改革就是要全力改变这种局面,特别是要把课程功能从单一地传授知识,转变成全方位地培养人。比如,新课程在内容上不是不要基础知识,而是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应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哪些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的问题。

(二)处理好减负与效率的关系

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有的教育者认为,课程改革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美其名曰“将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减负就是学生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吗?其实不然。学习应有一定的负担,有适度的压力才会给学生以前进、奋发的动力,我们反对的只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并不是完全不作要求,听之任之。

减负不是减质量,也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我们要落实“三减一加一增”,即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记忆负担、 心理负担,加强思维训练,增强心理辅导。要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教学中师生的无效劳动,指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我们可以从坚持科学的质量观,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课外作业量以及考试和竞赛,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等方面进行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护青少年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要教育学生,学习是其主要任务,适当的学业负担是其健康成长的基础,勤奋刻苦是其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要倡导教师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学有动力,学有快乐,学有质量。

(三)处理好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关系

美国著名哲学、心理学博士奥苏伯尔指出,那种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而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观点,虽然广为流传却并无根据。他认为,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可能是有意义的,这取决于学习发生的条件。只要学习任务能够用一种非任意的和非逐字逐句的形式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发生联系,那么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同时,奥苏伯尔对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它有许多优点,既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知识,也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特别适合学习某门学科的一种学习方法,有助于获得解决问题的技巧,有利于检查用“接受学习法”获得的知识是否真有意义。

不过,奥苏伯尔并不主张所有的学习都用发现法。他认为,由于发现学习花费时间太多,因此发现学习一般不是以作为获取大量教材知识的主要手段。他说:几千年累积起来的发现之所以可以传授给每一个处于儿童期和青年期的新生一代,就是因为教师用于有意义地传授和解释某个观点的时间,比由学生自己去重新发现它要远远来的少。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很必要的。特定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采用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与学方式更能取得教育的效果,尤其是一些理解性的学习,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把新学习的知识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从而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lizhiwendang/132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