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网校课程】
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一
《谈在新课改中新做法的尝试经验》
谈在新课改中新做法的尝试经验
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责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也同样地不再具有唯一性,因此改革体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是体育教学面临的一项首要任务 。本文就“开放式”体育课模式谈如下一点观点。
一、“开放式”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模式
开放式的准备活动,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还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富于追求新意的空间。学生可以是把从教师哪里学来的知识加以改编运用、可以是把电视、VCD影像等上面的优秀内容搬到课堂、也可以是自己根据已有经验思维、加工、合成创造出新的内容。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学生为之继续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另外开放式的准备部分还为学生在心理方面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思维试图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练习中检验,让学生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两者的相互关系,体会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三思而后行的良好习惯。此外,自我暗示调节情绪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在开放式的准备活动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以领会、掌握、运用。
二、“开放式”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模式
1、开放式的体育课基本部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使师生互动成为可能。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什么、学什么都得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进行,这就势必造成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在崇尚健康第一、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今天,这肯定不能适应学生为了健康与参与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的要求。开放式体育课基本部分模式是指,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由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自由编组、自主学习与锻炼,教师要回答的问题则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能解决或解决的不够圆满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选取的项目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运动能力制定出各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可以采用多形式的学练方法,尝试解决课堂的主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自然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回答事先预定设计的问题,同时还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曾预料到的问题。这样教师既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加以加工、巩固、提高,又是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学习、探索,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为适应教学不断更新的知识与不同要求的未来体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开放式的体育课基本部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开放式的体育课模式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反
馈教学信息,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学练→学生自我评价学练效果→信息反馈→教师修订新的目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米卢现象”最大的特点就是对队员的肯定,也正是因为他对队员予以肯定,才给队员注入了必胜的信心,才避免了“黑色三分钟”的重演,才把中国队提前一轮送进韩、日世界杯。对学生予以肯定,对学生而言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有了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放手),他们就会在学练过程中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去认真完成每一个练习。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自觉地进行学练,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喜欢项目,学生总会有一种向上心理。在遇到困难挫折以后,他们会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这就促使他们进行思考,采用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开放式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的言行更具有实践性与社会性
在开放式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中,学生探索解决问题都是一种自觉行为,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4*100米接力跑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排列棒次,由谁起跑,谁最后冲刺,采用何种交接棒技术,谁发挥速度优势合理利用接力区20米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他们会对接力跑这一技战术掌握的更好、更合理、更全面。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性这一功能。男蓝世锦赛中国队到底输在哪里?王非是否真的把美国NBA的篮球理念带给了中国男蓝?学生通过观看比赛实况或录像都能明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并且能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火花。他们在练习篮球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身体素责的训练,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设法如何去破“夹击”、破人盯人紧逼防守,如何去组织进攻,运用合理的技、战术去赢得比赛。为中国篮球的明天献计献策、注入新的内涵,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热爱篮球运动。
三、“开放式”体育课的结束部分模式
“开放式”体育课的结束部分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游戏;欢快的集体舞;互相按摩;自我按摩;调整呼吸;意念放松;听上一段优雅的音乐,想象把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享受大自然赋予人们的恩赐;课后的理疗、药物、营养补充、桑拿浴等形式都可以让学生采用。让学生寻找出最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或几
种放松活动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有利于他们在走出校门后运用,为终身体育服务。
四、对“开放式”体育课的评价体系的设想
传统的体育课评价体系注重于终极目标即重结果而轻过程管理。“开放式”体育课的评价体系在操作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评价体系的优点,又要补充传统评价体系的不足。它可以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出勤与表现(20%)、对体育的参与(10%)、身体素责的提高、运动能力的增强(30%)、学生的自我评价(20%)、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20%)等几个方面。把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参与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放入评价体系中,能更确切地反映出体育与健康的含义。强调身体素责的提高、运动能力的增强,能更全面地反映出不同个体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后表现出的不同情况,使评价体系更具有针对性。
五、“开放式”体育课模式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两者的关系
“开放式”体育课模式强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但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多方法、多途径引导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勤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在进行体育学法指导中,要制定明确的学法目标,区别对待,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快乐,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变被动学为主动学。(3)对特殊群体要进行特殊辅导,扬长补短。对特殊项目象田径中的投、掷,游泳,体操中的难度动作等存在安全隐患的项目,要考虑安全因素,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二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
新课程在我省实施已一年时间,一年了在自己的教学中,通过摸索与交流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同时也存在很多困惑,下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成功经验
1、初步转变了教学思想,更新了教学观念,认识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塑造了学生的创新灵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 教育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一是从“以教师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二是课堂教学价值观的转变。教学中注意关注孩子们未来的成长,为孩子们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为生命奠基。三是师生观的转变。对教师是教育者又是服务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建立起来。
3、通过一年来的实验,思想上达到了一个共识: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必须实施课改,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管理方式有了新的突破,从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正在向多元化,多层面发展。“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转变,突出表现为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构建了新的课改评价体系。
5、教学模式在在从传统的灌输式向探究式教学过渡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课堂气氛更加民主、平等、和谐,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去,学生敢于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去。
7、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和小组合作,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获得取最大的发展,实现了全面发展,同时个人特长得到了发展,实现了个人的差异发展。学生在获得知识和增长能力的同时,还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二、困惑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尽管我们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到很周密,但是,由于高中新课程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活动,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少困惑。
1、受中考和高考的影响,教学过程中仍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使得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把握的度不够好。
2、从传统的教材、教法、学法中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改革一时还不适应,甚至还有的教师教学过程缺乏新意,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3、按新课改要求,教学任务有些过重,存在课时不足的现象,教学任务不能如期限完成。
4、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操作不好,部分造成两极分化。如何照顾薄弱生,使学生全员发展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有时“模式化”严重,有时又“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差,一部分学生活动,另一部分学生成了听众、观众,参与不进来,积极性差。部分学生学得不好,教师把握不好“度”。
5、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这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我来说,是一个现实的困难。
6、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够准确、不够深刻,肤浅的理解只能产生简单的行为,只能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化、表象化。
7、新课改中有不少研究性、探讨性课题,有些是特别强调实践调查的,但目前学校仍是封闭性教学,课程牵涉面广,实践起来有困难、有阻力,这类课题的落实很不到位。
8、对课标的准确把握有困难。课标中对提及的内容在广度、深度、难度的要求比较笼统、不够明确,也不很具体,在教学实践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达不到课标要求。根据新课程的排课计划安排课时以后,教师普遍感觉时间紧压力大,课时不够用。
9、评价的积极导向机制还未完全确立。
10、实验教学设施不配套,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结果,忽视教学过程,实验在用口说实验,学生动脑想实验,缺乏动手能力;新课程中实验内容大大增加,探究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硬件设备设施的严重不足,很难组织教学班开设选修课程以及组织探究性学习等活动。
11、 教学效果检测如何实施,也是摆在我们新课程中的一个难题。
12、 活动课是新课改的特点之一,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规划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但课时的有限性严重制约了活动课的设计。一种好的方案无法实施,师生双方都感到很无奈。
13、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能力的平衡状况,学习材料搜集的客观可能性,学生对课余时间调控能力的大小等等。但学生一般都不具备这些基础和条件。如果在基础和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全面展开自主学习,是否会流于形式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
14、如何处理鼓励赞赏与客观评价的关系的困惑。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起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可很多时候对学生的热情并没有完全引起学生的共鸣,激不起学生的上进心;有的虽激起一阵兴趣,但瞬间又消失了。
15、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主要表现为: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和课程知识还有待于巩固和提升,部分教师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注重学习成果。教师知识结构陈旧,学科水平低,基础薄弱,影响他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力差,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综合素质欠缺,难以适应目前的课改,特别是综文、综理、艺术、科学的课的开设和课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教师研究的意识淡薄、能力差。 16、总担心课改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不敢大胆实践。
17、教学中教师发现,能主动参与活动的、活跃的学生考试成绩却不理想,所以教师对将来成绩如何评定感到困惑。
18、活动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缺乏经验,非常需要学习和接受指导的机会。
19、学生基础太差,教师精心设计的一堂课,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原因,效果非常不理想,严重影响教师改革的积极性。
20、由于理论水平低,认识的肤浅,经验不足,操作方法掌握得不够好,实验也不够深入,形式主义的东西较多,没能充分发挥“课改”的最大优势。
1、注重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
第一,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广大教师充分发挥评语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第二,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实验区的大部分学校都为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其中收集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第三,实验区很多学校试图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期末成绩中,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做的导向作用,是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精神,并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中,做到教评相长。
第四,许多学校重视学科学习和评价的特点,采取分项考试、分散考试的方法。如将语文的评价和考试分为语言表达、词汇掌握、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采用写字卡、朗读卡、积累卡、阅读卡、表达卡等考查方式,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2、注重学生非学业性内容的评价
有的美术教师将学科教学目标中的非学业内容提炼出来,如学生是否对美术有兴趣,其创造性怎样,在生活中提取美的愿望和能力的高低等,在日常教学和评价中有意识地对这些方面给予关注。还有很多学校通过将各科课程标准中关于非学业性培养目标提取出来,并提供给教师作为评价的依据,提高了非学业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3、注重多元主体参与与学生的评价
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师的一般做法是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时,让其他同学或小组给予评价。此外,有时教师也定期让同学和家长在成长记录上对学生进行评价。
4、注重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
实验区试图通过多种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如有的学校在期末数学考试中出了“三张卷子”----基础卷、反馈卷和提高卷。基础卷尊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该卷做得不理想,可以通过反馈卷对没有掌握的部分进行弥补和强化,而那些程度比较好的同学在完成基础卷后可以做提高卷。这样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在评价与考试中注重学生差异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此外,很多学校给予学生多次考试机会,只要学生觉得考试结果不理想,就可以申请重考,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如一个学校的英语考试,包括词汇、表达和写作等,一个学生由于没有好好复习,第一次词汇考试成绩很差,学生主动要求重考,在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这个学生的词汇掌握率达到95%以上。因此,在考试中给予学生多次机会,是真正体现评价与考试发展性功能的途径,值得提倡。
5、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
很多学校都将考查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如在数学考试中要求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车棚,这样的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对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索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决策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很多学校在英语和语文考试中施行了口试,不但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的能力,还考查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表达和交际能力。在政治课的教学和评价中,采用情境故事的方法,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收集论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并进行论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论证内容是否清晰合理,还包括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表达和沟通等。
6、注重发挥评价激励学生的功能
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他们采用即时的口头评价、谈心式的评语激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非常谨慎,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很多学校设立了多种激励学生的评价项目,如体育之星、劳动之星和纪律之星等,争取通过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和学习的乐趣。
五、一堂好课应整体体现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
1、一堂好课,必须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是经历了课程改革初期“阵痛”以后所做出的最理性的概括。
由于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很难一下子转化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加上原有经验体系----其中有些是教师通过较长的教学经历所积淀,有些是经过世代传承并不断强化所凝固----对尚在建构之中、还非常的新的经验体系的强大惯性冲击;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的心理作祟;再加上社会上严重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对教师的影响,使我们本应该圣洁无比的教育领地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作秀的课堂教学,尤其在公开教学和举行“评优课”的时候。这些虚假作秀的课,追求的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危害的是“诚信”的道德风范和学生真情实感的学习过程,毒害的是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他们的健康成长;最为严重的,是使人们产生了对课程改革的怀疑甚至反感,破坏了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于是,来自课改第一线的最强烈的呼喊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同观点的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
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2、一堂好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群体的“科学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实事求是。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该观察模仿就观察模仿,该独立思考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大组交流就大组交流,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该抄写就抄写,该背诵就背诵„„该做的不做,是不科学的。
②讲究实效。本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的精神,从班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等,而不是短期效应的一味讲授、模仿记忆、机械训练,或形式主义的探究、故弄玄虚的讨论、毫无价值的合作,等等。该否定的否定,该摒弃的摒弃„„不该做的做了,这也是不科学的。
3、任何时期,一堂好课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轻松而又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而。的课堂教学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的基本素养、刻苦的磨炼和不懈的追求。它具体体现在:①组织艺术;②引导艺术;③合作艺术;④激励艺术;⑤语言艺术;⑥板书艺术;⑦练习设计艺术;⑧“顺应”和“同化”艺术。
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一堂好课最基本的三个要素。
六、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当前小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注意到形式----让学生分组围聚在一起学习,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我以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合作学习时应精心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分组要科学。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人太少、太多都不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其次,要让学习上属于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综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也便于教师辅导。
2、时机要讲究。
合作学习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它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相机设置合作学习的环节。要考虑这个环节中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务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最佳达成,才设置这个环节,千万不要使之流于形式。
3、任务、要求要明确。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把这段时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布置清楚,要让每个小组都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并且明白通过怎样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一位语文教师在《丁丁和牵牛花》第一教时的教学中,当检查完学生生字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听完老师的示范朗读后,设置了这样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下面请各学习小组自己学习本课生字,朗诵课文,等一下要请××、×ׄ„(即每个小组平时朗读最差的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参加课文的朗读比赛。任务、要求交代得十分明确:①学习本课生字。②朗读课文。③每组被指定的同学要代表本组参加朗读比赛。问题一布置完,各组都忙开了,有的小组采用在读句中学生字的办法,有的小组采用先学生词再读句的办法,„„但最后无一例外,大家都把“合作学习”的重点集中在要代表小组参加朗诵比赛的同学身上,帮他正音,帮他处理朗读中的语气,帮他纠正朗读中的不良姿势,鼓励他要“争气”。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十分钟,各个小组活而不乱,每个同学积极投入都想帮自己的“代表”达到最高水平。其实在“帮”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4、时间要留足。
任课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在这一点上,教师应有特别强烈的“以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合作学习匆匆而过。特别是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计划,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评价要突出“两个结合”。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十分重要。如果说组织工作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那么科学评价可以称得上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更注重学习过程,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更注重小组集体,因为合作讲究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要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6、良好学习要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合作学习既要发挥个人的作用,更要发挥集体的作用。要使这两个作用相辅相成,教师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①要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加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驱使下,为合作学习取得较好目
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三
《新课改的经验总结》
新课改经验总结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部分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地碰撞与摩擦。为及时让教师转变观念,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校多次对教师进行通识性培训,并指导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辅导与解读》,增强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能力。
经过课改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在变化。
回顾过去,要搞好课程改革,必须注重以下各个环节。
一、以校为本,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
1、进行通识性培训,让教师感知新课程;
2、分组参与式培训,解读《纲要》和《标准》;
3、系统学习课改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按课改的要求,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伯乐”。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
四、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新课改使课堂氛围变活了,知识点降低了,教学涉猎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学生之间学会合作了,见解也越来越多了,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了。
五、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改进与激励;淡化对结果的评价,关注对过程的碰见。对学生的评价呈多元性、主动性、开放性等特点。
总之,如果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以上几个环节,课程改革就能取得成效。
关于课改的几点体会与困惑
经过一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有所感悟,也有所困惑。
一、几点体会
1、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师的才能和智慧决定着课改的质量和深度;
2、教育理念是基础。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和性质;
3、方法改革是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
4、评价改革是动力。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二、问题与困惑
1、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表现欲强了,但学习不扎实,跳跃性大。
2、教育的起点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各尽其能但是学生中两极分化严重。
3、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以上便是我校在实施课程改革以来的几点体会和困惑,希望大家为此出谋划策,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四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其思考的总结》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其思考的总结
我是幸运的成为了这次远程国培的一名普通的学员,在第一次作业《请结合具体案例共享您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改进办法》的时候,我头脑里顿时思绪万千。我作为一个偏远地区学校的特岗区教师关于困惑的小结,希望专家们在百忙中能看到我们的困惑,直视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解决或者缓解这些问题,让我们一线的教师在教书的艰辛历程中永远有一个明亮的指示灯在指引我们,也让我国的教育走上通畅之路!谢谢专家老师!
一、对于在实施课改中的遇到的困惑总结如下:
1、重视过程、情感与重视考试分数结果怎么协调?
就目前来看考试的结果是最重要的评价,其他的过程、情感相应评价体系缺失,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单纯的解题和单一的考试评价已经极大的挫伤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这两部分怎么才能协调?
2、处理教材要求与课标要求怎么协调?
教材中许多内容超出了课标的要求,学生无法学有所得,有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降低求知的欲望;弃之不讲,会给今后的教学评价留下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许多内容教材中又缺少体现,补充内容,教学时间不够,否则,又无法到达课标要求。尤其是老教师(驾驭教材,处理教材能力有限)困难重重。
3、初高中内容的衔接存在脱节
在初中新课标中,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四点共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等等被删去了,在高中解析几何中却常会用到,先前的学生回来经常会提到高中老师抱怨这点。因式分解的要求降低。初中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新课标不作要求,但高中要经常用到这两种方法。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无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都已不作要求,对今后学习与数列相关的计算(往往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时会有影响。
4、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有偏差
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发展于生活的理念,但由于学生的能力及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对课本的阅读理解感到困难,他们很需要教师的解释答疑,但按照课时的安排,完成教学内容已感到吃力,对于我们这种生源差的学校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跟不上,对学习的新知识没有时间理解和消化,学生几乎没有学后反思的环节,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5、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把握如何掌握“度”?
老师在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方式运用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老师说这种形式化的或者理解上的一些建议。
6、评价上改革的困难。
评价要求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特别是过程性评价,老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如何去体现情感评价,这个也在老师们的探索过程之中。刚才说老师在应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包括成长记录带,观察等等,但是大多数老师如何在实际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这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我们去做,这也会让老师感到有一些困难。
现在一些利害性的考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比如说,综合与实践能不能进入书面考试,比如说,学生的学习过程能不能进入书面考试,学习能力能不能考,现在国外也都在做这方面的探索,比如说,很多题
目和传统的题目有很大的的变化。目前评价改革方面的探索是整个世界的课题。所以希望老师们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在这些方面还会有很大变化的。
7、活动课的内容和次数与非活动课如何协调?
活动课是新课改的特点之一,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规划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但课时的有限性严重制约了活动课的设计。一种好的方案无法实施,师生双方都感到很无奈。
8、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展开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优秀的教学理念,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当代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趋势。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能力的平衡状况,学习材料搜集的客观可能性,学生对课余时间调控能力的大小等等。但学生一般都不具备这些基础和条件。如果在基础和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全面展开自主学习,是否会流于形式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
9、教学中如何体现课改理念和培养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特色,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模式的合理性在于课堂结构的严谨性,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教学评价的时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但其弊端是显性的,它在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时,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交往合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不利于学生健全的人文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养成。但课改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将如何继承值得我们去思考。现在的学生大家有目共睹,想敢想、说能说,但不少学生是比较浮华的,不扎实„„
10、“四能”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该如何驾驭学生? 本次课标的修改,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双基”到“四基”的变化,从“双能”到“四能”的变化。“双基” 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是在原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本次课标把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上升到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指导我们的行为,充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活动能力,从而积累活动经验,让孩子们在充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而“双能”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能”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无疑会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很值得提倡。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该如何驾驭学生,似乎许多数学活动都被老师的讲解所代替,尤其是“统计与概率”这章内容,并没有被我们上出新意,似乎只是小学的延续。我老是设想:如果我们真的能将部分精力投入到课程的设计上,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从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应用于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效果肯定不比老师整节课讲一些抽象的概念差,特别是学生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清楚地感知了我们所讲的东西,老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而已。可惜我们很少做到!
11、能否让学生尝试操作信息技术?
课标里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不仅在教学中,而且在评价中,在学生的交流中,在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发挥作用。
我很认同这一说法,但不用反思,就知道我们离目标太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多也就用ppt演示以表示直观,或用来代替黑板。每次听完一些优秀的公开课,很羡慕人家的多媒体演示,既直观又生动,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让学生去进行操作,包括对函数图象的探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等等。我想,只要我们大
胆的放手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有意义的数据,并且利用电脑去处理,然后得出一些有用的数据,远比我们提着课本反复重复怎样处理有效得多,因为学生亲身经历过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对于函数图象的变换,如果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操作,就不再对函数图象的变换感觉抽象和陌生,因为他们真正找到了图象变化过程中的变和不变。“孩子对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有特殊的敏感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很快就能掌握,让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说,一个是搜集信息的能力,一个是利用信息的能力。数学的学习有很多方面是需要学生搜集社会上的、生活中的一些信息,这个搜集信息的方式手段有很多,可以简单的去观察一些信息,观察一些数据,这也是搜集。然后还可以利用现代的互联网去搜集一些信息,然后就是利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然后把它变成一种资源,用到学习过程里。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I-Pad 已经进入了美国某些学校的高中课堂,这对我们来说不得不进行反思!
我们在孩子用电脑的时候,唯恐他们“不务正业”,从而想办法到处“堵”,可结果事与愿违,正因为他们平时用电脑的机会太少,所以越堵越出问题,试想,如果真的我们有朝一日大胆的跨出这一步,也许会多出现很多的惊喜,孩子会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我们无法预见的结果。
12、计算器的使用的困惑?
对计算器的使用让我有着些许的困惑,固然,经常用计算器确实会削弱学生的运算能力,但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处理?
13、课题学习怎么处理?
对于课题学习,课标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领域要求:有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能讨论一些简单的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体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数学有整体性的认识,能积极思考面临的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解决问题。因此“课题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题学习”就教学内容本身,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例如:七年级下册《美丽的镶嵌》,能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同时它是一种有效的操作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感悟图形的几何性质,图形的美。同时运用图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有重要的价值。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学习乐趣。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课题学习无法很好的设计,认为它耗时,费力,对于成绩的提高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很多老师认为可有可无,视而不见,把教材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及作业讲一下,缺少真整意义上的探索。美国的艾伦·柯林斯曾经说过:“课题学习虽然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希望我们在对课题学习这一环节中能得到有效地指导!
14、标准中涉及的一些新内容的处理。
比如说统计与概率,概率的内容原来在中小学里边几乎没有,这是一个新的内容,这对中小学老师也是新的内容,怎么样让学生理解概率的概念,还有一些位置、平移、旋转这样一些新的内容,对狠多老师来说还是新的东西,老师们在运用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困惑。其实这些内容增加也对教师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说这些内容,从数学上怎么理解它,怎么样能够理解标准当中的定位,老师们都要不断的去琢磨,去学习。
15、对过程性目标,怎样体现,怎样操作,怎样考核?
在标准里提出了过程性目标,在标准里面,有很多这样的话,如经历什么、体验什么、探索什么,这些都是过程性目标。以前的教学大纲里没有这样的过程性目标,都是具体的结果性目标,对这些过程性目标,怎样体现,怎样操作,怎样考核,老师也出现一些困惑。比如说经历讲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这个问题怎样去体现,老师做了一些探索,但是有一些老师还对这个问题怎样去落实,以及落实到什么程度,而感到有一些困惑。
这个也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因为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争论,结果是对于目标,大家没有什么争论,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能不能从过程到目标,怎样把过程当目标,这是新课程改革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也需要课程的改革者和课程的实践者不断的积累经验。老师们要为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创造性的思考。
二、对于在实施课改中的遇到的困惑得以解决得对策与思考总结如下:
几种对策与思考(转载与老师的思考)
对策一,探索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体制
课程改革给学校创设了一种能够包容多元文化的开明的教育氛围,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也应用课改的理念来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评价机制。这里直接关系到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最终能否给学生实施开放、多元的评价,取决于学校管理者能否给教师实施人文化、个性化的评价。
对策二,探索整合与新课改相吻合的教学内容
遵循课标要求,参照各种版本教材的内容设计,合理取舍教材内容,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按照课标要求适当补充课外材料,为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大的空间。
对策三,探寻摸索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
进一步按课改要求调整教学方法,把学生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如根据学科特点编排学习小组,预先设计问题探究,提倡学生提供多途径、多渠道获取相关知识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编写学习计划;倡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对学习内容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主解决存在的疑虑和遇到的学习障碍、自我评价等等。
对策四,探寻摸索与新课改相匹配的辅导方式
学生受家庭条件、课余时间等主客观方面的影响,搜集材料的途径、方式等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要在学生提出合理要求的时候尽最大可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如提供学习材料,指导研究方法等等,减少学习上的阻力,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文素养和合作意识。当然这种帮助,不是包办代替,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对策五,探求建立与新课改相关联的交流渠道
集体备课时在经常性地研讨基础上,以分片形式积极探求与兄弟学校、科研部门展开深入的、广泛的信息交流,使我们的新课改能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高起点地进行。
改革与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不能因为前进道路上有困难而裹足不前。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我们才能走向成功,达到理想的彼岸。让我们与改革同行,潜心研究、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用激情和智慧去谱写教育教学的新篇章!
黄伟健老师的思考:
我们应该多一点自己的思考,不要跟风,既不要作秀,又不能丢弃新理念精华。既不丢弃传统,又不能一味传统到底。一个教师的成长途径是多样的,湖北省武汉市教科院裴光亚写过好多我们值得一看的好文章,摘录两段如下: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重要。如果一位教师,在他的青春年华都碌碌无为,很难指望他的未来。因为人们曾经用“春蚕”、用“蜡烛”来比喻教育人生,这是一个奉献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下也是一个没落的过程。不论你具备怎样的学历,毕业于何种院校,如果没有进取的愿望,没有人生意义的追求,没有向往,没有对教师使命的崇高理解,你的水平都将向同一个层次聚焦,这个层次便是中学。一切事物都向阻力最小的方向发展,人的发展也不离外。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这是一个极限过程,以中学水平为极限。当你以高学历为起点时,这将是一个单调下降的过程。
这就是部分中学数学教师的“命运”, 试想一下,这是多么悲哀。但我们并不因此而失望。因为导致这种命运的前提是没有内心追求和外力支持;更因为我们知道,平凡的岗位同样可以立功、立德、立言。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设计,通过专业成长的道路,来改变这种命运。当然不是指改变你的处境和身份,而是改变其内心,提升其素质,使你强大起来。当你有社会担当,有人格尊严,有与大师平等对话的胆识,有在数学教学领域自由骋驰的本领时,你的人生就是灿烂的。
我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1、同伴互助
校本教研要创新。可以是学案、教案的编写,可以是例题的设计和解答,可以是听课和评课,可以是教师专业基本功比武,可以是数学专题研讨,可以是数学沙龙,可以是指定老师的发言。
2、专家引领
聘请专家指导也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可以是专题讲座,可以是技能辅导,也可以是课堂评价和试题评价等等。
3、个人研修
教师的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个人研修。要认真备好每堂课,关注课堂上每个意外的发生,多反思多写反思笔记,多解题、多解难题,提高一题多解的能力,关注学生作业和考试中发生的问题,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出错原因,多看专业书籍和文章,多上网向高手、专家学习,多积累资料,学习编制数学题的技巧,提高命题能力,学习课堂数学表达能力,为成为一个具有教学智慧、对数学有良好的敏感度、能洞察学生内心的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
课程改革了,理念要更新,思想跟进。这次国培计划----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许多困惑解开了,自己的许多观点得到了印证,原来模糊的想法得到了澄清。我要将这次培训中获得的新理念应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去,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再一次得到提升。
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五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其思考。》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其思考
本人是新任教师,教初一也快半年了,半年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针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体会与思考,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 困惑一:课堂教学,你敢做大的转变吗?
课堂改革不是一定就会成功,可能会碰到很多的失败,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生成绩的前提下,做大的转变能收到支持和鼓励吗?
【案例】:我现在教的这个班级七(三)班,据同学们说,以前小学老师都是一道题目就讲一种方法,而且讲究题海战术,要不是一节课全部是是习题课老师一讲到底,要不就是学生做作业做多了就有奖励。这样学生会不会举一反三,学生是否听懂,老师都是不管的,老师只看量不看质,效果很差,这点从学生的思维反应可见一斑。现在我接手了,一个学期下来,效果不明显,原因是我上课总找不到感觉。他们没有听课的习惯,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每当老师讲到最关键的位置,去看看他们的反应,很多的学生心不在焉,根本没有在听你讲课,何谈数学思考?让他们开始自己做作业了,他们开始讨论了。
思考:数学不是语文,量再多,题海战术太多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做题抄题上,还不如让把一道题目讲透,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困惑二:如何看待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它无疑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教师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学习也不总是好玩的,它需要付出努力和艰辛;况且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又有多少合理的成分呢?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身是不是一种责任?是不是爱学习就是对自己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呢?作为教师,该如何解决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做到既不“失职”又未“侵权”呢?
【思考】这就牵涉到一个“度”的问题,任何事情过犹不及,教育没有万能钥匙,只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的意见是责任多于兴趣,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困惑三: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一些教师开始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面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在大班条件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下的课堂有序性?我们教师感到非常困惑。
【案例】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也对小组合作形式做过一些试验,但总感觉效果不太好。我们常用的分组方法是以座位划分,前后两桌四个同学一组,这样分组给上课小组讨论带来了方便。分组的原则是全班同学按数学成绩分成四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组。但这牵涉到一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中可能在同一个层次,那教室的座位如何安排呢?每节课之前进行一次调整?
【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牵涉到学生如何分组以及分组之后如何进行合作,是课堂上合作,还是课后合作?合作的效果如何评价?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数学学科而言,课堂讨论形式用得最多,分组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能方便讨论,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有个课堂秩序如何保证的问题,曾经有很多的老师在尝试了这种方式之后,课堂纪律从此不可收场,尤其是后面层次的班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本来就弱一些,他们更喜欢在玩闹中学习,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
困惑四:教学中如何体现过程性目标?
标准里提出了过程性目标,在标准里面,有很多这样的话,如经历什么、体验什么、探索什么,这些都是过程性目标。以前的教学大纲里没有这样的过程性目标,都是具体的结果性目标,对这些过程性目标,怎样体现,怎样操作,怎样考核,老师也出现一些困惑。
【案例】比如经历讲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这个问题怎样去体现,对此,有些老师已经做了一些探索,但也有一些老师还对这个问题怎样去落实,以及落实到什么程度,而感到有一些困惑。
【思考】能不能从过程到目标,怎样把过程当目标,这是新课程改革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也需要课程的改革者和课程的实践者不断的积累经验。老师们要为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创造性的思考。
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六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对策》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对策
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方式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把“自主”变成“放羊”
自主学习,也叫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方式,在教师必要的讲解、计划和引导下,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练习,没有具体要求,练得如何也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练到底,满堂练,成为典型得“放羊式”教学。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这些做法,表面上看学生获得了自主得权利,课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于是一些体育教师就盲目追求课堂小组合
作学习这一形式,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这种场景在目前一些公开课上可谓司空见惯。
--探究学习被泛化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趣中,通过发现问
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探究学习方式的,无需探究、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价值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廉价的表扬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体育教师便不管学生
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你很聪明”、“你真棒”的话语不绝于耳。一些教师甚至认为,要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学生无论怎么错都不能批评,否则就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然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是教师的“廉价表扬”。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
鄞州中学 俞培明 郭达峰 胡海青 仇伦鸿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一部署,2006年9月开始,浙江等五省全面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新课程的逐步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但许多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改革还存在着许多困惑,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在此,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与同行们、专家们探讨,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抛砖引玉,为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与建议
1、场地设施、器材、师资配备与学生选项的矛盾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将内容划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其中田径类项目、体操类项目和健康教育专题为必修内容,球类项目、水上或冰雪类项目,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新兴运动类项目为选修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在学校确定的模块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作为学习内容,以形成爱好和专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开设选项课必须以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器材等作为基础,选项开设
得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相反,选项开设得多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显得不足。比如我校高二、高三年级
开设选项课教学,男生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三个选项,女生开设篮球、排球、形体三个选项。在实施过
程中我们发现还是不能很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一些学生喜欢小球类,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等,
一些学生喜欢网球、游泳等项目,甚至选择篮球、足球对抗性较强项目的人很多,相对于排球对抗性小的
项目人数较少。但由于场地设施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开设更多的选项,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导致
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选项不感兴趣,上课无精神。
建议:(1)各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一般学校有几个专职体育教师就可以开设几门选
项课。但分班时要注意上课人数和课时的分配。例如:我校每个年级有12个班级,共有9位专职体育教师,
这样就可以开设9个选项,其中男生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5个选项,女生开设篮球、
排球、形体、羽毛球兼乒乓球4个选项。6个班级,9位老师同时上课。
(2)多与学校领导沟通,争取更多的场地、器材,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让原有的场地、器材利用率更高。
2、模块教学、学时安排与学分获得的矛盾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必需修满11个学分,共198学时,才能达到体育
与健康的毕业要求。11个学分中包含国家规定的2个必修学分(田径类项目系列和体育健康教育专题系列)
和浙江省规定的1个必修学分(体操类项目系列),其余8个选修学分由学生在水上或冰雪类项目、民族
民间体育类项目、球类项目、新兴运动项目类四个系列中自行选择学习模块和内容,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
习(修满18学时)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1学分。
在具体操作中无法完成要求,首先课时不够,从高一到高三共6个学期,除去五一、十一假期,期中、
期末考试,会考,高考,学校运动会等活动外,每学期最多只有30个学时,加上高考提前,高三第二学期
只有15-20个学时,这样一共不到170个学时,怎能修完198个学时呢?如何得到11个学分呢?
采用模块教学也是一个问题,如果不把每个模块分割开来,必修项目(田径、体操、健康教育专题)
必须一起上,这样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可能每节课都是田径或体操或健康教育讲座,不但学生对上课内
容不感兴趣,连老师都会厌烦。如果把模块分开来上,那么学分就不能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认定。模
块教学中,学生修满18个学时,成绩合格即可获得1学分。假如一个学生修完18个学时的篮球选项课且
成绩合格,想选修其他选项,按照新课程规定是完全可以的,但困难却出现了,这位学生转到其他选项班
以后,他的学习基础和其他选项班的同学不一样,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安排教学进度,教材内容和考核内容
呢?
学分制管理问题。首先学分制管理有没有必要,好处在哪里?有什么意义?“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修满18学时)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1学分。”这个规定对学生来说要求比较低,除了伤残病的学生,
其他学生基本上都能达到11个学分,所以根本无法区别学生成绩的好坏。
建议:(1)不要定死所要修满的学时数,可按照各个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只要完成总学时的 90%以上且成绩合格就可
以获得学分,这样可以解决学时不够问题。
(2)采用模块教学,比如高一第一学期将18学时的田径课和选项课交替上,第二学期将18学时的体操课和选项
课交替上,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程度,也能每学期得到所修模块的学分。但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如果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3)将田径、体操、健康知识讲座三个必修模块分开上,比较合理。但每学期的模块学分无法结算。某校根据自
己的情况,将田径、体操、选项综合起来结算体育分数,只要体育分在60分以上,修够总学时的90%以上,
即可获得本学期的体育学分。
(4)为区分学生成绩的好坏,建议采用如下学分制管理:比如每个学期规定最高可得2个学分,然后根据体育成
绩90分以上的为2学分,80-70分的为1.5学分,70-60为1个学分,60分以下不给予学分。每学期必须
修满1个学分,方可毕业。
3、评价体系与教师工作量、可操作性的矛盾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成绩的评价要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与选拔功能。积极倡导评
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绝
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
评价内容主要由学生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组成。
在具体操作中评价很困难。首先过程性评价中,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详细记载学生个体的发展轨
迹,固然很好,但一个教师要面对这么多学生,一些量化的可以记载完成,那些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
康行为等就难以一一记录完成了。
新课程评价中要求考虑学生的起点和努力程度、进步幅度,这点很难,因为学生的起点自己是可以控
制的,这样学生的进步幅度就不真实了。评定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形式。自评可以
让学生了解、发现和诊断自己的学习情况,但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都很高,这样就失去评价的意义了。
新课程中采用等级制代替百分制评定学生的成绩。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差距,避免学生造成自卑感,
但是也会产生由于差异不大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学生会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混混日子,达不到真正
改革评价制度的目的。
新课程教科书上没有具体教学内容和评分标准,这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法评价。
建议:1、采用小班化教学,以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监控每个学生,完成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2、根据自己和周边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和评分标准,完成校本教材。
4、课堂教学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
课堂教学。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学习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新课程改革中各种观点很多,培训学习机会较少,使许多体育教师不能真正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对新课
程的认识不够,处于半知不解状态。
(2)一些教师教学思想、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现象。
(3)误解“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观念,没有理解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与体育能力培养的关系。
运动技能是体育能力培养的基础,没有运动技能就谈不上体育。
(4)合作探究学习、分层教学等教学方式空前运用,但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够深入。
(5)新课程中的5个教学目标是否要一一俱到,感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现得不够。
建议:(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多读有关新课程的书籍,多参加新课程培训,教研组多开展教研活动,组内多
上公开课,并进行评议。
二、结束语
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困惑也是必然的现象,新课程需要不断地探索与改进,在实践中不断地发
展与完善。我们教师要积极投入,大胆探讨,努力实践。我们相信,经过广大体育教师、专家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改革一定会走出迷茫,取得成功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对策
临潼铁中 弓密侠
一.关于新课程要求与学校硬件的矛盾
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学活动中学生有大量的探究活动内容,这就要求有足够的实验设备作为活动的平台,而一般学校教学实施目前并没有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调整与更新,导致新课程中的一些学生探究活动无法进行,教学中教师只好将该内容该为演示实验或讲述;新教材在
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七
《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
我校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实现“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目标,和“学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形成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荣校,创新强校”的办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转变,以及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实验工作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单位、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组织与管理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莲湖实验区小学课程设置方案》,我校制定了《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实验的各种组织机构健全,工作计划落实情况良好,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课题组、学科研究组及聘请的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学校积极提供课程改革实验所需要的条件,从政策和经费上切实为课程改革实验提供保障。
坚持培训制度。学校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积极组织拟担任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参加省、市、县各级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
聘请教研员、课改专家、特级教师为我校老师作课、作报告、来校听课评课;在寒暑假给教师布置“作业”,进行新理念的学习、写学习课标的心得体会和新学期工作设想、撰写论文。
坚持新生家长会制度。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向家长介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育的发展变化,取得家长对新课改的理解与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坚持教学开放日制度。
二、教师培养与培训
我校历来从思想、业务等各方面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制定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实施计划》和具体的每学年的《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校本培训计划》。
特别是课改实验开展以来,我校从教学校长、教导主任到实验教师,先后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百余人次;积极实施校本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派教师赴长春、白城等地学习培训,邀请有名的教师来校传经送宝,送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评优比赛、基本功比赛、观摩教学等,以“师徒结对”的形式加强新教师培养。
每学期学校举办教学开放日,请家长来校听课评课,促进家校之间的交流。
三、课程开发与管理
我校在结合长期以来在学生中开展的每周诵读一首古诗的课外活动这一优良传统,以及学生爱好朗诵的兴趣和需要,确定了校本课
程“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总体目标。我校教师精心选编了校本教材共选优秀古诗文(包含《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70首)180首(篇),按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编排。低年级在地方课时,中高年级在课外活动时间由教师组织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统文化的魅力,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审美情趣。 数学教研组尝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教学发展的后劲,开放搞活数学教学。
我们组织部分语文教师,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为出发点,编写了一套校本课程,附录中吸纳了我国古典文学精华,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涉猎国学精粹。
四、教学研究与指导
我校从承担课改实验研究以来,坚持校长、教学校长、书记以及教导主任等行办会成员与各年级组、教研组联系制度,变以“检查”为主为以“研究、交流、沟通、指导”为主,不再以“监督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特别是近几轮专题研讨课以来,行办会成员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变居高临下的指导监督为平等、民主的互动式研究、交流、组织、参与;在立体化的信息交流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教师有了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机会,在教研员与教师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恰恰寻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为验证课程标准、验证教材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彻底改变那种强
调自上而下、上行下效的开展教研活动的工作方式,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教研工作机制,支持教研组根据本组、本学科实际,开展富有创造力和特色化的教研活动。
校本研究活动是最行之有效、最能体现各校研究特色的方式。我们开展专题教学研讨活动时,加强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把教师参加教科研工作情况和成绩纳入量化考核。在教师量化考核中增设教科研一项,比例占20%。每学期期末按级别予以积分,计入量化考核分中。对承担教学研讨课公开课、在专业报刊上发表文章、有教科研成果获得鉴定或被表彰奖励、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竞赛获奖等,分层级赋分;承担工作和工作完成情况区别对待。在评选先进、职称评定等过程中,对于教科研积分高的教师优先考虑。
同时,校本教研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教师勇于把自己的困惑“贡献”出来,积极创建新的教研模式。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年级备课组为研究小组,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采取“自我反思提出问题—教研组研究确定课题—备课小组共同设计方案—研究者付诸实施并反思—教研组集体反思与评价”的运行机制进行校本教研。将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校本培训、教学研讨、案例交流等有机结合,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了条件和平台。教师增强了研究意识,成为了校本教研的主体,养成了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良好习惯,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提高,逐步形成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
业生活方式。课改实验以来,我校向省市教科研单位申报课题共2项,部分已成功结题并获奖。
为使校本教研制度化,并加强其对教学的促进和提高,我们依据新课程理念,修订了《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教研活动为课改实验专门开辟时间,定专题、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活动形式。并陆续制定了各项校本教研制度,要求要求每位教师用《细则》来自检自己的教学全过程,使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核等都围绕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进行。学校组织定期(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常规检查,全面安排、详细检查、严格要求、认真记录、及时反馈,优点在全校推广,不足限时整改,并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之一。教学管理人员坚持听“推门课”、“跟踪课”、“比较课”,举办计划展评、教案展评、自制课件教具展评、优秀作业展览、学生古诗比赛、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不定期抽查课堂教学、教案、作业等教学情况。
五、教学过程
课改实验以来,教师不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就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自我反思,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开拓和利用各种资源,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具备能力,学会方法,养成习惯。
1、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前提和重点。在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中,课堂教学是重点。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关乎课改实验的成果。
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八
《请结合具体案例共享您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其思考》
请结合具体案例共享您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其思考。
【一】我的困惑
1.教材的编排和教学课时的设置不配套,每周5节课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教材的例题少了,但配套练习册和互动中突然会冒出许多的难题,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
2、教材中出现的情景很多需要展现的,像旋转、平移、视图等在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学,由于教学条件欠缺,多媒体技术无法进班,这对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
3、是如何区分真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要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现在往往看到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是形式上的交流合作。学生在吱吱喳喳的说着,但学生究竟在谈论什么呢?老师也不得而知。这就造成课堂气氛活跃,但不是真正的活跃,只是热闹而已。
4、教学理念更新程度不够:像自主互助高效课堂等。评价学生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
5.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待进一步改进。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还停留在口头上,灌的多放的少,考什么就教什么,课题学习一律不教。
6、教学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以及问题情境有什么关系?怎样去创设呢?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中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情境需遵循什么原则?需注意哪些问题?
7、怎样体现新理念?新课标一般从起始年级开始,这也就意味着,原来的教材将逐步被与新教材所取代,新旧教材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并存的状况,在这一段时间内,我的疑问是:现行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二】我的思考和落实
1、我处理好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我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大胆的尝试,敢于超越传统,综合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要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统一,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考虑到了我怎样教,而且要考虑到我的学生怎样学,努力摆正我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我在教学上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不回避问题,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我加强提问的启发性,力求服务与指导相结合。
3处理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在广大中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
是相分离的。致使一些先进的理论未能转化为教学实践,一些好的经验未能及时进行提炼和总结。从而给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带来不利。因此,无论是从学生成长还是从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角度,我们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加以推广和应用。
4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没有以多样化、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必须重结果,更重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必要的体验。
定陶县半堤镇中学:陈丕福
2012-4-19
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九
《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学习和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1、3月份,按市教育局文件精神,我校领导到各校做教师的思想工作,强调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改革的具体要求,为改革做好思想铺垫。要求每名教师认真学习理论材料,写好5000字的学习笔记,两篇理论学习心得和两篇实际工作的教学案例,学习方式采取教师自学和集体学习两种,六月初上交学习材料;要求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是理论真正应用到实际中;要求六月末每名教师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2、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师参加培训。鼓励教师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为外出学习创造条件。4月我校与东方红小学联系,带领全镇教师到东方红小学听课取经,共听各学科的课改课18节,在教师们的学习体会中,我们感受到了教师们的巨大收获。5月,我校组织村小校长到东港小学参观学习,6月到宽甸学习,并把学到的经验带到各校。除此之外,学校还多次组织老师参加其他的听课,观摩学习。在学习中运用 ,将课改理念深植每一位教师的心中。
3、突破课堂教学,落实课程改革。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课程改革的关键和重点是课堂教学。因此,我们把课堂作为课改的突破口。
(1)、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设节。做到有课时、有教师、有考评,真正走进课堂,落到了实处。
(2)、为确保各学科正常教学,进行严格的查堂制度,一经发现甲课换乙课或放羊式教学等情况,立即登记,作为教师教学常规
检查的内容之一,并纳入教师工作评价。
(3)、开展课堂教学交流与研究活动。一是进行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由组内成员轮流主持,研究本周的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二是进行课堂交流,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堂教研课。上课后,及时进行说课、评课,总结成绩,找出不足。
(4)、积极开展教学大赛活动,分上中下三片进行。在大赛活动中,让教师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思路开展课堂活动,开出了石城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5)、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经常深入班级听课,并与教师一同探索,在2010年6月确定我校的各科教学模式,并试行推广,使课堂教学改革得以深入进行。。
(6)、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学年组长、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将学课、备课、导课、上课、研课、评课、反思各环节融为一体,使课改工作尽快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堂。
4、有声有色地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学校按照“整体规划,分类要求,全员培训,全程培训”的思路,针对本校中青年教师多的实际,实现培训内容由文本培训向课程培训转变,培训方式由灌输式向交流探究式转变,把学习、实践、研讨融为一体,为每一位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逐步开展对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培训策略上,实行“五个结合”,即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面对面辅导与远程
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培训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5、有的放矢地抓好校本教研活动。常规教研不停步,学校采用教研组长负责制来落实常规教研工作,对本学科课改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小问题展开教学研究,本着“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案例即成果”的工作思路,引导全体教师搞好课改教学工作。实施研培结合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把教研与培训结合起来,实施了“五个一”工程。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研读一本好书、撰写2000字读书笔记;出一节展示课;撰写一个教学案例;剖析一节典型课;每星期教师写一篇教学反思。通过外出学习和培训,教师的视野宽了、眼界远了、观念新了、方法多了。
开学初整理出学期教科研课改活动专题安排表。具体到主讲人,到月、到周、到某一课题。课改研究活动做到了“六有”:有计划、有专题、有内容、有主讲人、有记载、有资料。开展课前研讨,课中改进,课后评议反思,综合每个教师的课改实践优势,达到头脑资源、信息资源共享。
三、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改实验中,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前提。学校对全体教师提出了“三多三少三带”的要求,即:多一些尊重,少一些专制,把微笑带进教室;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把激励带进课堂;多一些启发,少一些禁锢,把竞争带进课堂。几年的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教学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的地位变了,教师不再是高高居于讲台之上,而
是更多的走到学生中间,同学生平等的对话,创造性地针对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学活了,他们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不同意,我认为,我觉得„„”这些词汇经常从他们口中蹦出。下课了,他们还拉着老师的手问问题。许多教师反映他们“经常有惊喜”、“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还有的教师说“学生的想象非常有趣”等等。
四、充实弱点,重评价促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对学生的评价是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重要活动。
1、实行观察评价。
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评价,我们要求淡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提倡学生与自己的过去比较,从中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2、倡导二次评价。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之学生在学习的发展层次上存在差异,我们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学生的进步,单元测试教师鼓励学生对自己答题觉得不满意的,可以重新解答,这种“延迟评价”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十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
荣成市第三中学 王建伟 2010年7月25日 14:46
1:新课改以来,我们的备课压力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虽然新课标知识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新的三维教学目标和合作教学方法几乎没什么可供直接学习模仿的案例,教师要花更多时间更大精力去理解消化教材,思考教法,查询资料,形成全新的教案,才能教给学生;而且不管是有多年经验的高级老教师还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课改后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作为第一批课改教师,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为后续年级加入课改做好开头工作。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已审定使用的教材作出适宜的“剪裁”,依据本校的学生的实际来调整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另一方面,教师要从以课堂、以书本为中心的狭隘空间走出来,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资源。解决办法:在教学实践中,新的备课观念生成。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而我们二中教师在我们自主备课的同时,更强调了集体的交流和研讨。集体备课是一个互动、生成的过程,在民主、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资源共享,观点互动;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挖掘课程资源,预测教学过程,我们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在争辩中共同成长。
2: 教育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从大处着眼,从国家长远发展出发组织实施的新课改是非常正确的;但老百姓从小处着眼,希望自己的子女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进入一流的大学,接受良好的教育的要求也没有过错,作为一线教师既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课改新理念,又不能回避来自社会、家长对学生高考获得优
异成绩的要求。从理论上讲,贯彻新理念,高考就能取得好成绩,这话应该正确。而现实情况是,已课改的省份的高考试题只是微调,教学一线教师清楚,要提高高考成绩,传统教学可能更实在些,在目前课时情况下,两者要兼顾是不现实的,而淡化高考成绩同样是不现实的,启动新课改后,我们的老师尝试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顺应课改的潮流,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灵活获得知识,强化全面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可是由于目前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大量的作业要做,学生为完成任务,疲于应付,写错了,抄十遍,二十遍,相当一部分学生真正动脑思考的习惯没有形成,心里浮躁,解题思路混乱,说理不清,简单数学运算出错,长期受接受式教学方法影响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因而影响到教学的效率,学习进度较慢。所以我们课改面临的一大困难是课时紧张,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安排两课时,要完成问题的提出、实验设想、实验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体验研究方法,只能是走过场,物理课时不够问题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不然就会出现理念先进,而实施肤浅化、表面化,课改难以落到实处。
3:物理课改教材与现有教辅用书的不匹配问题
由于进行物理新课改的时间不长,所以还没有与物理课改教材相配套的教辅材料,现有的教辅资料大多是按现行高考要求编写的,与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脱节,同时不同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同,所选编的学习、复习资料带有很大的惯性思维,于是会引起上课的内容与学生要求完成的作业不匹配。配套练习的编写与教材脱节,许多学生没有学到的东西在练习册中过早出现,引发学生
的困难。这种情况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困难,我们在备课,备学生的同时还得整理练习册精选习题,解决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自己出课后45分钟练习小卷,将课堂内容即时巩固复习,同时也形成校内题库,为后续年级做贡献,有时也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结构,将章节或单元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必要时教师出示自己设计的知识结构;对于学过的物理知识要求学生去精选练习题。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平时小测验,改变以往“一卷”制,每一位同学出一份题目并附有参考答案,经老师检查后,根据试题的难易情况,分发给不同的同学进行测验,再由学生当“老师”相互讲评使学生在“自编—自练—自命—自考—自评”中进步。
尽管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地行动起来,不断地进行专业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和专业发展的能动性,通过新课改在改变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生活,处于新课程改革中的我们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