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妈妈的词语

| 励志名言 |

【www.guakaob.com--励志名言】

有关妈妈的词语篇一
《关于母亲的诗句名言》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马克·吐温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

在你的生命中最荒谬的一天,就算你有一台电动的骗人机器,你也骗不过你的母亲。 ——荷马·辛普森(风靡美国的卡通系列片《辛普森一家》中的爸爸)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 ——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

母亲对我的爱之伟大让我不得不用我的努力工作去验证这种爱是值得的。 ——夏加尔(法国绘画大师)

母性的力量胜过自然界的法则。 ——芭芭拉·金索尔夫(美国当代著名作家)

母亲们是天生的哲学家。——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美国女作家)

有关妈妈的词语篇二
《编选几首关于母亲的诗歌》

编选几首关于母亲的诗歌

记得诗人肖开愚在他的课堂上说过,不要轻易的写母亲,母爱固然是伟大的,但写不好反而会沦为浮泛,会把母亲给“架空”。在《诗经》里虽已有了对母爱的歌颂,但遗憾的是中国这个诗歌大国里直接写母亲的诗词留下的还是太少了。新诗里写母亲、写母爱的比比皆是,但写得真正好的却是很少。但即使是写得不好的,我知道他们也都是怀着最真实、最虔敬的心情用心去写的,而能够作到这些,好不好也就无可厚非了。最最关键的是,作为子女,我们都是爱自己的父母的。

诗经——《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母爱是永恒的,对母亲的爱也是永恒的。在中国诗歌的源头那里,就已经留下了歌咏母爱的动人的诗篇。天下的子女们,一生都要为父母赞诗!】

诗经——《蓼莪》

蓼蓼者莪。 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 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 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 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 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 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 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 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 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 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 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 我独不卒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天下有虚伪的友情,有假惺惺的爱情,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最最真实,天下的子女们,请一

起为劳苦的母亲们祝福!】

母别子

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此诗虽然主要是控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但那“白日无光哭声苦”的母子相别场面足以打动人心,亦是难得的体现人间真情的好诗。】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在所有的歌颂母爱的诗词之中,孟郊的这首诗无疑是最为感人,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了。它通过“临行密密缝”的动作,将母亲在子女远别时那难割难舍的亲情生动的刻画出来,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场面,却有着永恒的魅力,足以打动天下儿女心。】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十六)

王安石

此身饮罢无归处, 心怀百忧伤千虑。

天翻地覆谁得知, 魏公垂泪嫁文姬。

天涯憔悴身, 托命於新人。

念我出腹子, 使我叹恨劳精神。

新人新人听我语, 我所思兮在何所。

母子分离兮意难任, 死生不相知兮何处寻。

【问什么总是在离别之后,才能体会到母亲的伟大?】

题左正卿寿慈堂

杨万里

万事丝窠黏露珠, 奉亲最乐天下无。

丘明远孙千里驹, 有母七十发漆如。

雪底筝生冰底鱼, 人间无觅天赐渠。

三更月落堂西隅, 母自挑灯儿读书。

去年生日不用扶, 今年生日健过初。

冰桃碧藕脆如酥, 一觞千岁母子俱。

【“去年生日不用扶,今年生日健过初。”子女们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双亲能够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墨萱图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岁末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别老母

黄景仁

搴帏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母爱是最真实的,对母爱的歌颂也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朴实深切的语言,恰最能变现这种爱的深切真实!】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呵,母亲

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新诗里歌咏母亲、歌颂母爱的诗确实很多,但真正好的也确实不多,这两首都是女性所写的,她们细腻的笔触有着醉人的魅力,可以作为其中的代表。至于一些后朦胧的,先锋诗人的,还是不读也罢。】

附 《送母回乡》辨:

送母回乡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按:此诗网上有人说是李商隐的,但风格和李商隐的诗风非常不合,我查找李商隐的全集也未能找到,而且其句子实在难称稳妥,“楚囚”二字用于此,更不可解,所以怀疑为今人所写,妄人乱附,特表而出之,诸君明辨。】

有关妈妈的词语篇三
《关于母亲的赞美词》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母爱,不挑儿的长相 母爱,不分春夏秋冬 母爱,崇高伟大 母爱,无限忠诚 无论你平和、躁动 无论你失败、成功 母爱你失败、成功 母爱无处不在 她,伴随你经历人生 是她,放飞人间的龙凤 是她,架起天际的长虹 不懂得母爱 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 忘却母爱 高官厚禄血冷躯空 一个母亲陷入贫困 一方惦念何以安宁? 用我们的双手点染熔灿的颜彩 用颗颗爱心缩放全面的繁荣 关怀母亲也是你我的升华净化 替母亲试干眼泪共赏绚丽的恢弘!

有关妈妈的词语篇四
《关于母亲的诗》

关于母亲的诗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1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2、《步虚》【唐】司空图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13、《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唐】孟浩然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有关妈妈的词语篇五
《有关母亲的诗歌》

赞美母亲的诗歌

母亲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

在我迷失方向时,

她会指引我、照亮我,

走向光明,

母亲,

母亲像秋夜中的明月,

在我孤独、无助时,

她会陪伴我、支持我,

给我充满信心。

母亲,

她一天到晚为了我而忙碌,

不辞辛劳,

无怨无悔,

所以,在这一年一度的母亲节

我要说,

妈妈感谢您!我爱您!

1.献给母亲的歌

踏着春的气息

这个美好的日子

走向您,走向我

我的心潮像大海一样激情磅礴

好想为您唱一曲颂歌

我不是歌唱家,我不是诗人

我不会把动人的旋律谱写,诗篇吟哦

我缺少闪光的灵感,天才的思维

我惭愧最深沉的爱不能用涓涓细流诉说

可是今天,

我要为您献上一首心歌

愿我的歌,化作针线

为您缝合绽裂的伤口

愿我的歌,化作雨珠

为您滋润喉嗓的干渴

愿我的歌,化作云朵

为您的生活献上芳香

原我的歌,化作云霞

为您折射太阳的光泽

是您

给了我跳动的脉搏

是您

给了我儿时的欢乐

是您

教我面对逆境时从容不迫

2、母亲

岁月爬上你的额头,

时光驶过我的双肩,

晨光中,你绽放动人的微笑,

还有一条条沧桑,

托起我稚嫩的翅膀。

那香甜可口的饭菜,

那温绵柔软的毛衣;

那孜孜不倦的教诲;

生活的情结与我紧密相连,

在溶入血液里,

在渗入骨髓里,

在涌入心窝里,

你的爱让我动容。

我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一样东西,

比长江之水更加源绵不绝,

比黄河之势更加摄人心魄;

比松柏之绿更加坚韧长青;

那就是你的爱,

你深沉的爱,

无私的爱,

我的母亲。

3、双手

我不懂你给我的一切

你来为我擦亮双眼

于是 世界就展现在我的眼前

我开始绕这陌生的人生街道

却总能看到有一双大手在护通导行

我追赶这那双大手 抚摸着上面布满的历史沧桑

然而 不禁感叹未能挽回的了时光

就是这一双渴望的眼睛

你不曾停过脚步 还要继续走着

也不知道什么是终点

你的灵魂已经脱离了身躯

灵魂是感觉不到疲惫的?

世界终究还是会被眼睛收聚

走过的街道就不会再陌生

看着那双美丽的大手 眼睛是乎感到模糊不定

歌颂母親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裏;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裏。

母亲颂

尽管母亲依旧贫穷 儿女对母亲的爱绝不含糊 我们只喊一声“母亲万岁” 更深沉的爱在心中如火山喷涌

尽管母亲平凡无功 她在儿女心中是真正的英雄 王侯将相的功业谁能谁住多少? 儿女们却能把母亲的恩德牢记心中

尽管母亲人微言轻 她在儿女心中却比泰山还重

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 却用母浇灌了儿女的成功 (节录)

平凡的一生

你那一双小脚

曾走过了多少路?

而在你那廋弱的双肩上

还担著重负

这条路长而又长哟

它淌满著你的血,

你的汗,你的泪

和道不尽的屈辱

你一张褐色的面颊

到写著你长年的奔波劳碌

然而

你却似乎从不知道什麼叫苦

你总是在顽强的,不停的走

脚下永远是一条漫长的路

没有曾问你为什麼走

你也从未想到向谁讲述

你总是那样默默的

不声不响的走,

走... ...

你那一双小脚,

走出一条长长的 看不到尽头的路

母恩难忘

献给先慈的赞歌

和风拂拂日暾暾

不尽深情颂母恩

养女抚儿天性使

怀胎分娩泪痕存

担惊受怕心头肉

变凤成龙梦里魂

最是孟郊诗句美

春晖寸草世长论

母恩难忘

母亲真伟大

母亲像月亮一样,

照耀我家门窗,

圣洁多慈祥,

发出爱的光芒。

为了儿女著想,

不怕乌云阻挡,

赐给我温情,

鼓励我向上。

母亲啊我爱您 我爱您

您真伟大 母亲像星星一样,

照耀我家门窗,

圣洁多慈祥,

发出爱的光芒。

感恩的心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母亲我爱您

母亲! 母亲! 我爱您 您教我们要吃苦 您教我们要争气 儿时的情景常在梦裏 母亲的爱意永难忘记 母亲的恩情永难忘记 纵然是惊涛骇浪 纵然是风霜雪雨 有了你母亲 人人肯奋斗 个个成大器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 青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四

我是地主的儿子,

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

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

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钮扣,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 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

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有关妈妈的词语篇六
《常用词_母_娘_妈_历时关系研究_黄志婷》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常用词“母”、“娘”、“妈”历时关系研究

黄志婷

常用词在词汇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常用词演变史的研究是系统而深入开展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必要工作,“不对常用词作史的研究,就无从窥见一个时期的词汇的面貌,也无从阐明不同时期之间词

汇的发展变化,无以为词汇史分期提供科学的依据。”汉语中“母亲”这一语义范畴主要包括“母”“娘”、、

“妈”三个成员,作为亲属称谓,是汉语词汇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常用词,本文将从词汇史的角度观照,选取各朝代口语性较强的语料进行分析,通过纵横两向描写常用词“母”、“娘”、“妈”的历时演变及其共时面貌,以期完善此个案在常用词演变史中的研究。

一、先秦两汉时期,“母”一统天下

“母”甲骨文作,《说文解字》曰:“母,牧也。从女裹子形。一曰像乳子也”,《释名》曰:“母,

冒也,含生己也”,《素问・阴阳类论》王冰注:“母,所以育养诸子,言滋生也”,皆表其生养抚育子女之义。“母”字广见于先秦典籍中,其具体使用情况统计如下表1(第一行数字为“母”表“母亲”义的用例数,第二行数字为“母”的总用例数):

表1 :先秦文献中“母”的统计

论语

礼记

毛诗

孟子

战国策

韩非子

孔子家语4852

楚辞

母亲义总用例

14

春秋左氏7778

尔雅

黄帝内经513

老子

黄帝内经513

3244

4143

1010

57

244256

6262

4547

7788

5466

由表1可见,“母亲”作为“母”字最重要的一项义位在先秦典籍中广泛运用,大部分情况下以单音节形式出现,如:

(1)子以母贵,母以子贵。(《春秋公羊传・隐公》) (2)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孝经・士章第五》)

描述某人之母时可在人名与“母”字间加助词“之”,亦可于人名或代词后直接附上“母”字。(3)季康子问于公父文伯之母曰:“主亦有以语肥也。”(《国语卷第五》)(4)秋,七月,辛酉,滕子虞母卒。(《春秋公羊传・哀公》)(5)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战国策卷十三》)“母”在语法上可作主语、宾语、定语, 活跃于多个句法结构中,如:(6)母淫子辟,无威。(《春秋左氏传・文公》)

(7)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吕氏春秋・士节》)(8)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礼记・大传》)

先秦文献中“父母”、“继母”、“君母”、“出母”、“慈母”、“庶母”、“母弟”、“母家”等双音节词使用的频率颇高,可见“母”字在“母亲”这项义位上表现出发达的组合能力,如:

2013年第3期(总第113期)

49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9)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吕氏春秋・论人》)(10)传曰:母出,则为继母之党服。(《礼记・服问》)(11)君母在,则不敢不从服。(《礼记・丧服》)

(12)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礼记・檀弓上》)(13)弱子下瓦,慈母操棰。(《管子・形势第二》)(14)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尔雅・释亲》)

(15)文公即位,使母弟须为司城。(《春秋左氏传・文公》)

(16)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毛诗・国风》)

“母”由本义“母亲”引申出“本源”、“雌性的”、“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古代保育辅导贵族子女的年长女子”等义项,此外也用于姓氏、人名、地名、植物名等,组成了“祖母”、“叔母”、“乳母”、“傅母”、“主母”、“老母”、“西王母”、“云母”、“贝母”等多音节词。这种强大的构词能力保证了“母”字的生命力,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何“母”后来在“娘”“妈”的强烈冲击下仍然保持着相对优势地位。、

两汉时期,作为指称母亲称谓的“母”字近乎一统江山,使用情况统计如下表2:

表2 :两汉文献中“母”的统计

虎通义8384

大戴礼记3741

方言校笺35

风俗通义6075

说苑

韩诗外传5362

汉末英雄记45

汉书

淮南子

前汉记

列女传

东观汉记99101

春秋繁露3741

史记

母亲义总用例

4848

451579

3645

114145

362405

272320

通过用例可见“母”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以单音节形式出现的“母”仍然是母亲称谓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如:

(17)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春秋繁露卷第十六》)(18)父未尝笞,母未尝非。(《论衡卷第三十》)

同先秦文献相似,“母”在两汉时期维持着发达的构词能力,创造出“母后”、“母氏”、“母国”、“母仪”、“母忧”等常见复音词,如:

(19)母后之党,左右之人,有此至亲之埶,故其贵任万世。(《昌言・上》)(20)余七王本书不载母氏。(《后汉书卷五○ 列传第四○》)(21)狄,其母国也。(《史记卷三九 世家第九》)(22)有母仪之节。(《东观汉记卷二十二》)

(23)父字叔矩,遭母忧,既葬之后,饘粥不赡。(《风俗通义・十反第五》)“母”还可作谓语动词,宾语多为“天下”或人名,如 :

(24)帝曰:“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承宗庙,母天下,岂易哉!”(《后汉书卷一○上 帝纪第一○上》)(25)今乃触情纵恣于卑贱之女,欲以母天下。(《前汉孝成皇帝纪卷第二十六》)

值得注意的是,由“母”构成的指称母亲的称谓在汉末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阿母”及“母亲”两种称谓。“阿母”初现时为“乳母”之义,如:

(26)阿母王圣,出自贱微,得遭千载,奉养圣躬。(《全后汉文・卷五十一》)后于东汉末建安时期演变为“母亲”之义,如:(27)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8)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后汉书卷八四 列传第七四》)

502013年第3期(总第113期)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例(27)之乐府诗大致创作于建安年间,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著的《玉台新咏》,这一版本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改,因此无法确定其中的“阿母”是否为汉末口语中通用的母亲称谓;例(28)为蔡文姬所作《悲愤诗》,同样成诗于建安年间,这样的巧合说明了“阿母”成为当时的通用称谓抑或说明“阿母”之称受匈奴语言的影响,值得推敲。

“母亲”该词早见于汉代,在后代发展为“母亲”义的通用称谓,如:

(29)绍母亲为傅婢,地实微贱,据职高重,享福丰隆。(《后汉书卷七三 列传第六三》)于上可知,在先秦两汉时期,“母亲”这一语义范畴唯“母”一枝独秀。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娘”、“妈”出现

魏晋南北朝处于语言大变化的时期,有关母亲称谓的词汇也有所变化发展,在“母”继续维持其基本职能的同时,出现了新的竞争对手——“娘”,二者的使用情况统计如下表3(“母亲”义的用例数/总用例数):

表3: 魏晋南北朝文献中的“母”、“娘”统计

晋书

母娘

814/8930/0

六度集经112/1130/0

搜神记139/1500/0

北齐书142/1520/2

北史945/10092/11

殷芸小说13/140/1

昭明文选51/650/2

由表3而知,文献中指称母亲时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然使用“母”这一称谓,多以单音节形式出现。“母”的构词能力继续延伸,组成了“前母”、“生母”、“家母”等新称谓,如:

(30)前母既终,乃有继母,后子不及前母,故无制服之文。(《晋书・礼志中》)(31)平即生母强氏之弟也。(《晋书卷一一二 载记第一二》)(32)陈思王称其父为家父,母为家母。(《颜氏家训卷第二》) 由例(32)可推自称其母为“家母”在口语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最晚至南北朝时期,“娘”字出现,原作“孃”,本义是“对妇女的泛称,多指少女”,也用于对女子的尊称、人名、动物名、植物名等等,如:

(33)裴让之与珽卑狎,于众中嘲珽曰:“卿珽那得如此诡异,老马十岁,犹号骝驹;一妻耳顺,尚称娘子。”(《北齐书卷三九 列传第三一》)

(34)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南史卷一二 列传第二》)

(35)李娘者,延实从妹也,初为魏城阳王妃。(《北史卷一四 列传第二》)

“娘”用来指称母亲之例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文献中,除以单音节形式出现外,另有“阿娘”

的复音词组合,或与“爷/耶”连用表“父母”之意,如:

(36)武帝与子良母裴氏不谐,遣人送还都。子良年少,帝谓之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南史・竟陵王子良传》)

(37)世康欲引退,与子弟书曰:“娘春秋已高,温请宜奉。”(《北史・韦世康传》)

(38)勇昔从南兖州来,语卫王曰:“阿娘不与我一好妇女,亦是可恨。”(《随书・文四子列传》)(39)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由于例(39)为民歌体裁,口语化程度较高,即使“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中并没有占据优势地位,我们也不难得出作为指称母亲称谓的“娘”在口语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推测。

需引起重视的是,虽在《晋书》、《北史》或口语性较强的《搜神记》中皆不见“妈”的使用,但在三国时期的训诂学著作《广雅》中却出现了“妈”的身影,《广雅・释亲》“妈,:母也。”(“《集韵》《类《玉篇》:“妈,莫补切,篇》并引《广雅》:‘妈,母也。’”②)在南朝的《玉篇》中亦可寻得“妈”字,母也。”可推知“妈”字在该时期的口语中应占有一席之地。

2013年第3期(总第113期)

51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三、唐宋时期,“娘”、“妈”用例渐趋增多自唐以来,“娘”在文献中的数量迅速增长,“妈”渐露头角,然二者在指称母亲这项义位上出现的频率与“母”相比仍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具体使用情况统计如下表4: 表4: 唐宋文献中的“母”、“娘”、“妈”统计

【隋唐时期】敦煌变文集新书祖堂集王梵志诗朝野佥载【宋辽金时期】景德传灯录大宋宣和遗事五灯会元夷坚志梦溪笔谈鸡肋篇云麓漫钞四朝闻见录

366/38080/8839/4250/57母91/9117/18158/165359/38629/4228/3227/4331/98

3/1735/1616/181/4娘6/72/90/42/390/20/20/10/2

0/00/00/00/0妈0/00/62/26/80/21/11/10/6

“母”无论是在口语化程度较高的佛经如《敦煌变文集》、《五灯会元》或是文人作品中都显出其强势地位,但与前代“母”多以单音节形式出现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在上表12部语料中“母”的总用例数为1829次,其中为双音节或多音节形式的总用例数为799次,占总数的43.69%,近乎一半。这一现象符合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趋势,证明“母”具有发达的构词能力,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母”具有较强的文言性。

“娘”在数量上迅速发展,并组成复音词“娘娘”、“娘子”以指称母亲,如:(40)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祖堂集・卷第三》)

(41)娘娘且是亲生母,我是娘娘亲福(腹)儿。(《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42)古称父为阿郎,母为娘子。(《书仪》)

复音词“娘娘”与“娘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指称母亲的意义,“娘娘”多表“女神、后妃、婆母、祖母”等义,而“娘子”则多表“妻子、少女、主妇”等义,如:

(43)宋江见官兵已退,走出庙来,拜谢玄女娘娘。(《大宋宣和遗事》)(44)上惊曰:“娘娘何自闻之?”(《泊宅编卷第一》)

(45)(难陁)向妻道:“娘子!娘子!”(《敦煌变文集・难陀出家缘起》)(46)推道那家娘子卧,且留教住待梳头。(《北梦琐言卷十》)

为何“娘子”会脱落“母亲”这项义位,清人钱大昕之《恒言录》提供了一种解释:“周必大《茶山启殡祝文》称‘黄妣安人王氏,二十七娘子。’此称其母为娘子,然殊不庄重,故后世罕用之。”

“妈”在唐朝得以“重见天日” “,‘爹爹、妈妈、奶奶’之称早见于唐代,例如《续传灯录》卷七《归、“娘”多以单音节形式出现的情况有所不宗可宣禅师》:‘爹爹、妈妈,明日请和尚斋。’”③与“母”同的是,重新出现在文献中的“妈”字极少单用,多以词根叠用的双音节形式活跃着,亦反映其口语性更强的特征。语言学家罗曼・雅克布逊认为:“音节的重叠,看来是儿语中,特别是在双亲称谓中,以及在幼儿言语的早期词汇中,喜欢采用的一种形式。从咿呀学语过度到言语行为时,重叠甚至是一

522013年第3期(总第113期)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个必不可免的过程,借以表示发出的声音不是咿呀之声了,而是代表一种有意义的单位。重叠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④举部分用例如下:

(47)见去岁亡过所生妈妈在旁指我泣曰:“此是阴府,汝何为亦来?”(《夷坚志》)

(48)维年月日,爹爹、妈妈,以清酌时果庶羞之奠,祭于四小娘子之灵。(《祭女四娘子文》)“妈”还组成多音节词“大妈妈”表“祖母”之意,如:

(49)嘉王连称:“告大妈妈,臣做不得,做不得。”(《四朝闻见录》)

“妈”于唐宋文献中用例虽较少,然而我们也能从一些富有典型性的语料中得知“妈”在口语中运用广泛,甚至是“举世皆然”。

如北宋庄绰《鸡肋篇》曰:“至呼父为爹,谓母为妈,以兄为哥,举世皆然。问其义,则无说,而莫知以为愧。风俗移人,咻于众楚,岂特是而已哉。”又如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曰:“韩退之祭女孥文,自称曰‘阿爹’、‘阿八’,岂唐人又称母为阿八?今人则曰妈。按诗:‘来朝走马,率西水浒。’马音姆,岂中国之人,因西音而小转耶?”于此可见“妈”在宋代已然成为口语中指称母亲的通用称谓。此外,有多位学者持与赵彦卫相同的观点,肯定“妈”即为“母”之转音,如明代方以智《通雅》认为“妈、姥”等“皆母之转也”;清代王念孙《疏证》曰:“俗称母曰阿妈,或作姥,苏人又称末末。盖即妈之转音”;清代郑珍于《亲属记》中称“母,今世皆读莫补切,古已有此音,《篇韵》妈,音莫补切,则是别行母字也。”

潘悟云提出上古汉语指代词有弱化式,上古汉语指代词的a系列和ɯ系列一一对应,非常整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lizhiwendang/202581.html

    上一篇:看书个性签名

    下一篇:感情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