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网校课程】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海口市白沙门小学 孙娇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我就来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良好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激情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平时坐的车辆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吧?”“车轮是圆的。” “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的可以吗?”这个时候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他们想弄懂其中奥秘的决心。接下来,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相关的概念和性质。 创设情境是为了引出问题,情境要为问题服务。我们不能让情境仅仅停留在情境上,从而丢失了数学课的数学味,要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新知识的生成等方面来创设有效的情境,让数学课更加原汁原味。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 例如教《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时,首先通过学生投票统计并提出问题:“喜欢篮球的有15人,喜欢足球的有18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33人。“对吗?”教师轻轻的一句追问,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原来直接用加法求总数的简单问题遭遇了新的情况,学生开始关注信息之间的关系,产生整理杂乱信息的必要。这时,放手让学生整理学号,当学生调整学号时把既喜欢篮球又喜欢足球的放在中间,老师提问:“这里有20张学号卡,究竟是几个人呢?”学生马上想到可以把重复的学号叠在一起或干脆拿掉一张,老师再次引导:“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家一眼看出:喜欢篮球的有几人,喜欢足球的有几人,两种都喜欢的有几人?”通过讨论学生觉得可以用笔圈一圈,于是韦恩图自然生成了。教师又巧妙地再次组织如下活动:“如果让你上来贴,你会把学号贴在图上的哪一部分?为什么?”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韦恩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研究时放手给学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决不浪费时间,从容不迫的巧妙引导大大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三、通过动手操作,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它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大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如概念的形成,规则的发现大多要依赖具体的感知、丰富的表象,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一开课就安排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意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亲历长方体的长就是所摆出图形每行的个数,宽就是有这样的几行,而高则是所摆的层数。从而得出:用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就得到所摆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即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长×宽×高。由于计算方法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有丰富感知和表象做基础,“长×宽×高”的命题的形成就水到渠成。
四、注重评价,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的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门艺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才能真正起到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首先,评价要适时适度:既不能滥用评价,也不能吝啬评价语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语言,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给予评价。其次,引导生生互动的评价: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很少有自主评价的机会,在新课改中,教师学会“让权”给学生。课堂上引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是课改理念的体现,这样的课堂评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使课堂教学十分的有效。最后,要倡导发展性评价。新课改倡导发展性的评价观,试图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进。作为一线教师,要转变评价观念,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凡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2016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