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考励志】
《小小一首打油诗,亦为数学课堂添文采》
打油诗4句 第一篇
小小一首打油诗,亦为数学课堂添文采
——谈打油诗在课堂小结中的特别体现
人文与数学,作为一名只有几年教龄、肤浅的数学老师-----我,并不能深刻地把两者联系起来。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处处体现的是演算、分析、推理、比较,而人文更是一种感性的元素,更多的是感悟、想象,两者要交集在一起?也许在一些书籍、讲座中能多少听到一些有关的论点,但在自己的课堂中,更多的还是去注意知识的灌溉、技能的形成。时常会自我安慰,也许在其他学科中,孩子更能感受人文吧!
但在一次次课堂教学中,让我对数学课堂的内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场景一:四上《角的度量》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本节教材借助两个学生比较角的大小情境图,引出“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指出角的计量单位是度,再用“半圆分成180等份”,说明1°角有多大,并配以1°角的直观图示,使学生形成1°角的正确表象。接着让学生讨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无关,并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一课时,内容不太多,但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测量角,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在通过有关知识点的复习,以及测量方法上的铺垫,打散难点进行教学。我让学生先动手测量,再进行方法上的总结,有了以下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了角的测量方法,虽然每个人都说到其中的一点或几点,但合起来还是比较全面的。有个人把你们的测量方法概括为几句话,401班的同学说是诗句,那我们就称之为诗句。(在402班教学)
板书: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
他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板书完成,要求学生齐读一遍。
师:那谁能来解释这几句诗意呢?
生1:中心点和端点对齐,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
生2:零刻度线已经和角的一边对齐了,那么另一边也就要看度数。这个角是
锐角的话,就看数字小的那圈。
师:这个方法也不错,他说出了怎么样内外分辨。不过主要还是要找零刻度线,沿着零刻度线找度数。
(听了以上的对话,有个学生突然又了自己的灵感)
(一位学生高高把手举起)生3:老师,我还想把那首诗改一下。前两句不变,后面改成:左边看外圈,右边看内圈。
(听完,我真的很为这个学生骄傲,同时也为自己高兴,看到这样精彩的课堂发言,看到这样精彩的动态课堂生成,真的希望多出现几次)师:同学们,你们能明白吗?(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请你再具体解释给大家听听。
生3:就是对左边零刻度线,看外圈。对右边零刻度线,看内圈。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来评价一下刚才老师在黑边上写的和我们这位同学创作的诗句
学生七嘴八舌先在下面议论开了,最后我总结道:刚才我们班的这位同学把方法更具体化了,401班的同学还没有这么能干,那我也把这位同学的诗句也写在黑板上(板书),同时我们也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思考:
我提供给学生的那首打油诗,是对测量方法的一个概括统一,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性,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在课堂中尽力用概括性语言小结方法。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逻辑性和抽象性都很强,活动比较枯燥乏味,也许今天的一首小小打油诗给了学生比较深刻的印象,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了一枚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而那位进行再创作的孩子,更是这层层涟漪中最为深刻的一道。
从隔天的课堂检验效果来看,学生对再创作的诗句一直还念念不忘。诗句帮助他们对角的测量方法有了较深的印象,个别学生即使忘了,再回忆一下诗句,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拾测量方法。
虽然这次的效果是明显的,但下次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或者说多次使用效果又会如何呢?打油诗在数学课堂中怎样运用才会最恰当呢?一个个疑问在我脑海中徘徊。
带着这些疑问,我又进行了第二堂试验。
场景二:四下《小数点的移动》
这一课时内容较难,我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选取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动画人物孙悟空神奇的金箍棒的变化来引发学生思考,带领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逐步深入地探究归纳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通过孙悟空这么一变,我们发现小数的变化可真大!这都是谁的功劳呀?
生:小数点。
师:对啊,小数的变化是由小数点引起的,所以“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左移缩小,右移扩大;移动一位是10倍,移动二位是100倍,移动三位是1000倍……” (边说边板书)
师:我们试着来读一读。
孩子们都读了起来。
其中一位学生喊道:老师,还应该有一句“位数不够,0补位。”
师:这位同学想得多仔细,在小数点的移动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位数不够的时候,那就该用0来补位。呵呵,老师都忘了,我把它不上去。
(同学们都投去赞许的目光,我在黑板上进行补充)
师:那现在我们对这些 “诗句”完整地进行朗读,注意边读边理解。
思考:
这次的小结还真算不上“打油诗”,但作为所需要的简洁概括,还算朗朗入口。最让老师感到惊奇的是补充的那位学生,不仅想到老师小结的漏洞,没有说全面,而且能用最简单的一句“位数不够,0补位”给老师添上,是难能可贵的!孩子知道要用概括性语句来小结,这不正是我想要的吗?我为这位学生鼓掌。
至此,我的想法又有了一些深入的挖掘。以上两堂课仅仅是用打油诗或者说是朗朗语句进行课堂小结的概括,效果还是明显不错的,孩子们也有不俗的表现。那么,现在我对人文和数学的交流有了一丁点的认识,打油诗仅仅只是人文中的一小部分。如果单单讲人文和数学,对于普通的数学老师来时,范畴似乎大了一些,但我们依旧可以将人文和数学进行到底,可以先选取其中的小块,让打油诗在数学课堂中尽显他的风采!
从有关资料所得,打油诗是指那些平仄、格律不合规矩及比较口语话的诗歌形式。真正的打油诗是流传在民间的。不合律与口语化是打油诗的主要特点,可以说两者缺一不可。打油诗具体有以下特点:1.通俗易懂;2.诙谐有趣;3.朗朗上口;
4.精短好记。
结合打油诗本身的特点,条条都符合孩子们所喜欢的语言特点。翻开记录本,我还寻找出这样的教学案例。
三下《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一)》
本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以及能熟练地进行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鉴于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自学能力,能利用“知识迁移”学习新知。通过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孩子们得出:两者的共同点: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不同点:要点上小数点。由加法引至减法,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最后两者结合,归纳算理。
师:请你们观察小数加、减法的竖式,你觉得小数的加、减法应该怎么计算? 生1:数位要对齐。
生2:计算也跟整数一样,从低位算起。
生3:还有不要忘了小数点。
师:还有呢,好像还有一项比较重要?
生:哦,不够时,要0占位。
师:那我现在用四句话来总结一下,请你们看。
边说边板书:一对齐,二计算,三点点,0占位。
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读了起来,
感受:【打油诗4句】
这四句打油诗,精短准确地概括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打油诗“朗朗上口、精短好记”的特点凸显得尤为明显,而可爱的小数点更是被叫做“点点”,孩子们特别喜欢,也符合“诙谐有趣“这一条。就是因为这样的特点,到这一单元整理复习时,孩子们还能清晰地背出这几句语言。当然能清晰地记着这几句话,我想在做题时,检查时,都对提高正确率有着显而易见的帮助。
当然还有《年、月、日》中,为了孩子们能记住一年中的大小月,有通俗易懂
的歌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十二),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十一)三十整。孩子们不仅能理解歌诀中的内容,还感悟了数学学习方法。如果多关注一下这方面的案例,其实还有挺多的。
在紧张的课堂中,加上一首朗朗上口,又通俗好记的诗句去对知识的概括、梳理,就像在炎热的夏天吹过一丝凉风那么惬意。当然具备条件的话,这些诗句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作,那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科与学科要互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趣谈打油诗》
打油诗4句 第二篇【打油诗4句】
在我国诗歌的海洋中,有一个深受大众喜爱的诗歌流派,叫作打油诗。此类诗歌之所以经久不衰,有极强的生命力,是因为上至饱学之士,下至无知之民均无 阅读障碍,都可明了诗中蕴含的思想,并且都还能诌上几句,人人均可“打油”。然而,打油诗自问世以来,却一直未能登上大雅之堂,难望严肃、正统文学之项 背。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打油诗着一个“俗”字。中国是个诗歌大国,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在广阔的诗歌园地,“打油”诗似乎是个空白。本文将为您 介绍打油诗的来历,带您一起去赏析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些著名的打油诗,领悟打油诗作者幽默、豁达的精神境界。
说起打油诗的来历,背后还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唐代有一位叫张打油的人,喜欢作诗。他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 卒。一天天下大雪,他诗兴大发,随口吟道:“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应该说这是一首写雪而没有一个雪字的好诗,对雪景刻划得 贴切,逼真;远景,动物,静物都写到了,一个“肿”更为形象。该诗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 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此诗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也令张打油名垂千古。除此之外,张打油还有其他的诗歌流传后世。有一次,他在一衙门的 墙上写了一首诗:“六出飘飘降九霄,衙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县官一见大怒,立刻派人把张打油抓来,张打油说他还 可以写更好的诗。县官便以当时南阳被围为题,命其作诗,张打油随即吟道:“天兵百万下南阳,”县官一听,大喜道:“有气魄!”张打油接着吟道:“也无援救 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爷的哭爷,哭娘的哭娘。” 诗的格调同前一首一样诙谐幽默。县官听了捧腹大笑,不但没有给他治罪,反而把他放走了,从此张打油也就出名了。后来人们就把像张打油写的那样通俗、诙谐、 幽默的诗叫“打油诗”。
张打油一不小心就为诗坛繁荣昌盛、百花齐放,开辟了另一新天地。到了宋、元、明清,乃至民国及其之后,打油诗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如今依然盛行不衰,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
宋代广东有一为夫送饭的老妇,是个道地的下里巴人。但她面对苏东坡挑逗性的诗句戏弄,应对自如,反唇相讥,出口成诗,尤为得体。苏东坡诗云:“蓬发 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老妇人一听,马上接了一句:“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要知道,当时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谪贬广东后,几乎家喻户 晓,无人不知。显然,老妇人这两句打油诗是针对苏东坡的人生坎坷的,它揭了苏东坡的老底、疮疤,戳到了他的痛处。清代有个新嫁娘,众宾客酒足饭饱之后,开 始大闹新房,欢声笑语,热浪阵阵,直至深夜,还逼新娘吟诗一首,表达新婚之夜的感受,这真是强人所难。新娘无奈,只好挤出一句打油诗:“谢天谢地谢诸君, 我本无才哪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可是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产生轰动效应。众宾客哗然大笑,乐不可支,都说“好,好!”有的 说:“新娘急了,时间宝贵!”说着乘欢而散。此诗妙在末句,虽为引语,但此时此地,别有新意,个中奥妙,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当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打油诗不是民间诗人的专利,自张打油开创这一诗体之后,因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盛传不衰,一些文人学士、文武百官也闲不住了,甚至皇帝都开始“打油”了。 刘骥是苏洵的友人。苏洵26岁时,其妻生第二胎女儿,邀请刘骥赴宴。刘骥醉后吟了一首“弄瓦”诗:“去岁相邀因弄瓦,今年弄瓦又相邀。弄去弄来还弄瓦,令 正莫非一瓦窑?”,在这里,弄瓦是生女儿的意思。刘骥因友人之妻生第二胎女儿,就借机对其戏谑和调侃,反映了他重男
轻女的封建思想,这是不可取的,但诗中 浓厚的生活情趣,足以博人一笑。冯彻是明代的朝廷御史,因直言劝谏,得罪了皇上,被发配至辽东。他申诉无门,便埋怨起读书来了。于是忆起北宋汪洙的一首 《劝学诗》:“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遂一反其意,做了一首剥皮打油诗:“少小休勤学,文章误了身。辽东三万里,尽是读书 人。”他把现实中荒谬的世相展示给人们,把是与非、美与丑完全翻了个,让人们在阅读中产生奇趣,由对诗中荒唐的说教感到滑稽可笑,再到有所启悟,从而认识 诗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令人感慨官场的黑暗和皇上的昏庸。说到打油诗,还不得不提到明代的解缙,他曾写过一首《解嘲诗》:“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解 学士,笑坏一群牛。”据说是诗人四五岁时,雨天路滑不慎跌倒,惹得周围人大笑,于是“打油”一首,回击众人以解尴尬处境。
在历史上写打油诗的大臣也并不鲜见。清代有位宰相叫张英,其老家宅前有块空地,与吴姓为邻。吴家盖房越界侵占时,家人飞书到京城,想让张英出面干预。可是 这位“宰相肚里能撑船”,写了四句打油诗寄回。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诗,遂拟让三尺。吴氏 感其义,亦退让三尺。留下的这六尺地,后人称之为“六尺巷”,至今犹存,传为美谈。
在人们的心目中,总以为写诗作文是文人的事,不与武人相干,其实不然,武人写打油诗者亦不少见。清代陕甘总督杨遇春,一日游卧佛寺,就吟了一首上品的打油 诗:“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我若陪你睡,江山谁人保。”此诗格调颇高,诗意甚好。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别看他出身贫寒,识字不多,是个老粗,但他在登 基称帝时,却心窍大开,才思奔涌,吟出一首令群臣大惊的《金鸡报晓》诗:“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这是一首 十分可笑而又气魄不凡的打油诗。它反映出作者对新的一天的企盼、信心和喜悦之情。清朝的康熙是一个颇有文化素养的皇帝。据说他在一次出游中,因一翰林学士 把路旁一尊名曰“翁仲”的石人像说成“仲翁”,回宫之后,就因此写了一首反语打油诗:“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夫功。从今不得为林翰,贬尔江南做判 通。”此诗妙在将错就错,以讹反讹。翰林学士把“翁仲”读作“仲翁”,他就在诗中故意把“功夫”、“翰林”、“通判”三词统统来个颠倒,用这一连串的反语 冷嘲热讽,奚落戏弄,十分辛辣,而且机智俏皮,幽默风趣,读来可笑而又感有一种含蓄之美。
打油诗到了现代,更成为许多人的拿手好戏和取乐讽刺的工具,而且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要求和愿望,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点,但打油诗的艺术风格没有改变。如1927年以后,蒋介石建立了蒋家王朝,收罗了各路诸侯,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但实际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 各怀鬼胎。于是鲁迅先生写了四句《南京民谣》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揭露国民党的内部摩擦,对他们伪装正经的行为 进行辛辣的讽刺。解放战争后期,著名诗人袁水拍有一首《咏国民党纸币》的打油诗,也很有意思。诗云:“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袋里掏出百万钞, 擦擦屁股满合适。”这是对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幽默讽刺,反映国民党的经济危机和政治黑暗。语言风趣逗人,俚俗可笑。
打油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假丑恶的感应,当然也有对真善美的感应。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 油诗应运而生。毛泽东13岁时上课偷看《水浒传》塾师发现后,命他到天井旁罚站,并要他以“天井”为题作诗,毛泽东即吟打油诗一首:“天井四方方,周围是 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围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塾师见毛泽东文思敏捷,让他回到了座位。陈毅元帅,郭沫若等老诗人文坛泰斗也都有打油诗流传于 世。一代武将许世友在文革期间不满“四人帮”对邓小平的迫害,也曾吟诗:“娘们秀才莫猖狂,三起三落理应当。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还他三百枪。”,还有
一 首:“戴眼镜,夹皮包;会总结,会提高;论思想,一团糟;打起仗来往后跑。”在改革开放中,曾经一度有些人借考察学习之名,行公款旅游玩乐之实,于是有人 写了一首“公款歌舞”的打油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公款歌舞几时休?香风薰得“诸公”醉,九州处处作杭州。”讽刺那些肆意挥霍人民财富的所谓公仆们。
打油诗是典型的俗文学。也许正因为这“俗”,一些“正统”文人才把它视为旁门。但有时候,思想文艺上的旁门往往比正统更有意思,因为更有勇气和生 命,所以,许多精彩的打油诗确实比好多正统的诗歌更有意思。打油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还有就是通俗性。不但诗本身有趣、幽默、俚俗, 暗含讥讽,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而且很多与诗有关的故事也很生动有趣,实在是中国文化中耐人寻味的一个现象。
本文转载于静雅思听网站。
音频全文录入!)
《小时的打油诗》
打油诗4句 第三篇
记忆中的几首长沙童谣 —— 彻底怀旧之童谣篇
一. 月亮粑粑(版本一) (长沙童谣)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dia3)爹(1),
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绣花,绣扎糍粑(2),
糍粑跌得井里,变扎蛤蟆,
蛤蟆伸脚(3),变扎阿鹊(4),
阿鹊上树,变扎斑鸠,
斑鸠咕咕咕, 告诉和尚打屁股!
注:
(1) 爹爹: 这里用长沙话读成 dia(3) dia(3), 表示爷爷的意思
(2) 扎: 长沙话里“只”的意思。
(3) 蛤蟆: 在这里用长沙话读成 嘎(ga2)麻(ma1)
(4) 阿鹊: 喜鹊的意思.
当爷爷或奶奶带着小孙子念到“告诉和尚打屁股!”的时候,就抓着旁边的小孙子在他的屁股上拍几下,小孩子就会笑着跑开,其乐融融啊。
后来我在长沙市区听到了另一个版本,比我小时念的这个长一些(我老家在长沙农村):
二. 月亮粑粑(版本二) (长沙童谣)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
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绣花,绣扎糍粑,
糍粑跌得井里,变扎蛤蟆,
蛤蟆伸脚,变扎喜鹊,
喜鹊上树,变扎斑鸠,
斑鸠咕咕咕, 和尚呷豆腐,
豆腐一匍渣,和尚呷粑粑,
粑粑一匍壳, 和尚呷菱角,
菱角溜溜尖,和尚望哒天,
天上四扎字, 和尚犯哒事,
事又犯得恶,抓哒和尚剁脑壳。
如果你小时候上课被同学移板凳时打了脚,或者被别人踩了,就很可能会开始一段两人说唱式的童谣:
三. 板凳打哒我的脚 (长沙童谣)
A:哎哟,板凳打哒我的脚,要赔膏药! 或者:
哎哟,你呀踩哒我的脚,要赔膏药!
B:什么膏?
A:蛋糕!
B:什么蛋?
A:鸡蛋!
B:什么鸡?
A:叫鸡! (长沙话里称“公鸡”为“叫鸡”)
B:什么叫?
A:鸭叫!
B:什么鸭?
A:水鸭!
B:什么水?
A:自来水!
B:什么刺?(长沙话里“自”和“刺”有点近音)
A:鱼刺!
B:什么鱼?
A:鲤鱼!
B:什么鲤?
A:枪毙你!(长沙话里 "你"和"鲤"近音)
说唱到这里的时候,A就用手指作枪状,冲着B开一枪.
如果文明的小孩子,一般两个人对唱到这里就会打住,唱得差不多了.如果不文明的,就会接着对答: B:什么枪?
A:步枪!
B:什么步?
A:干部!
B:什么干?
A:干你妈妈偷和尚!
然后B就追着A打,两个人又开始了一场肉搏仗.哈哈.要是这两个小孩在对唱这段童谣的时候, 唱了最后这句, 被其双方的父母听见了, 就会免不了一番皮肉之苦. :)
突然发现,这两首童谣最后都是拿和尚来说事的。莫非是和尚在长沙民间形象不好?呵呵,我乱猜的,宗教朋友别找我麻烦啊。还有几首短的:
四. 上山打老虎 (长沙童谣)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不在家,
恶霸地主就是他!
念这个的时候,要人多。念一个字,就指一个人的头,按顺序循环点过来,点到最后的这个人,也就是念到“恶霸地主就是他”的“他”字时,就是最倒霉的这个,大家就都要拿他说事,嘲笑他,或者罚他做什么事。
还有在放学或上学路上唱的。那时候放学/上学都要排路队。谁走第一走第二,都有讲究的。有些人没排在第一,就会唱一些对排第一的不利的童谣;排第一的当然就要反驳了。至于排在不同位置的,都可以找出对自己有利的童谣来。我只记得这么几首:
五. 唐僧走路屁只咯冲 (长沙童谣)
唐僧走路屁只咯冲
后背跟扎孙悟空
孙悟空,走的快
后面跟扎猪八盖
猪八盖,走的慢
后背跟扎沙和尚
沙和尚,挑担子
躲得山里屙下(1)屎
屙下屎, 冇带纸
……(后面记不全了,欢迎补充)
注:
(1) 屙下(xia 4)屎: 就是拉稀的意思.
六. 走一走二 (长沙童谣)
走一拿枝笔
走二当主席
……(记不全了)
走一拿张纸
走二呷下屎
……(记不全了)
上面这些都是在我们那边上学/放学路上唱的。小时候放学一般要排路队。如果你排在第二,气不过排第一的,你就唱:“走一拿枝笔,走二当主席……”,这时候,走在第一的就会毫不客气地反驳:“走一拿张纸,走二呷下屎……”。可惜我记不清走三走四后面的是怎么唱的了。下次回乡下问问小侄儿们,估计他们还晓得唱。哈。
还有其他的:
七. 你他我 (长沙童谣)
你你你!你是人生米!- 唱到这里的时候,手指对面的同学
他他他!他是鼻屎嘎!- 唱到这里的时候,手指旁边的同学
我我我!我是派出所!- 唱到这里的时候,手指自己。同时还作出很得意的表情。
八. 学习黄继光 (长沙童谣)
学习黄继光【打油诗4句】
走路不拐弯
学习董承瑞
不和妹子睡
九. 有借有还 (长沙童谣)
有借有还
再借不难
若是不还
全家死亡
注:当别人跟你借东西时,在叮嘱别人要记得归还时,就唱上面这段。:)
下面这首是2005年春节,我到刘虎家玩,刘虎的弟弟刘勇告诉我的,准确的说,应该是望城童谣(望城属长沙市的一个县)。形容望城人讲普通话很差劲的:
十. 天上的星星挤密啊密 (长沙童谣)
天上的星星挤密啊密(1)
地上的麻石头挤得冒得缝
杂扫把打横横 (2)
哈哈打不中!(3)
注:
(1) 啊: 读 a(4), 第四声
(2) 横横:读 heng(4) heng(4), 一种小虫的名字. 因为这种小虫发出的叫声为“heng heng”。
(3) 哈哈:读 ha(4) ha(4). 望城话里"下下"的意思.
第3,4句的意思是说: 用扫把打小虫,没有一次能打中.
还有好几首童谣,记得不太全了.例如抓特务的时候,双方点人组队,这时两边为头的人就会念念有词:“中国和美国打仗,我来点兵点将,……”可惜后面我不记得了。还有小时候跳绳的时候都一边跳一边唱童谣的,我只记得什么“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这两句,本文留言第八楼的张龙, 给出了全文:
十一. 跳绳歌(长沙童谣)
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
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四五[32x2]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
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
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
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
八五六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
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零一
十二. 你的头,象足球 (长沙童谣) - 叶叶提供
某某某的头 - 在这里"某某某"用具体你说唱的人名代表.例如"王四海的头"
象足球
一踢踢到东大楼
东大楼
卖足球
越看越看某某某的头
十三. 鸡婆叫,鸭婆叫 (长沙童谣) - 王季晖提供
鸡婆叫
鸭婆叫
哪个捡哒哪个要
这个是在路上或地上看到有东西捡,大家就一拥而上,一边念上面这段话.
十四. 狗打屁 (长沙童谣) - 王季晖提供
狗打屁,生油粒(1)
油粒不开花
藤上结苦瓜
苦瓜不结籽
打屁伢子就会死
注:
(1)油粒可能是指一粒粒的油菜籽,无法考证.
一般念上面这首歌是指下列情形, 若干小孩子在一起, 突然有人打屁没有响声但闻到了臭气(即打哑屁), 不知道是谁打的屁, 就大家围成一个圈, 由一个威望比较高的孩子头伸出食指一个个依次点, 当然包括自己, 边点边念这首歌,念一个字点一个人,当那个“打屁伢子就会死”的“死”字落在谁的身上,就证明是谁打的屁。:-)
十五. 扇子借不得 - YAOer 提供
六月里天气月(1)
扇子借不得)
如果硬要借
《四句打油诗》
打油诗4句 第四篇
《描写四季的古诗句_关于四季的诗句》
打油诗4句 第五篇
描写春天的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写四季的古诗句_关于四季的诗句。 ——王之涣<凉州词>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描写夏天的诗句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写四季的古诗句_关于四季的诗句。——杨万里<小池>
描写秋天的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甫<山行>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秋风吹不尽,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描写冬天的诗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落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东方虬<春雪>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上一篇:关于描写人物特征的优美的句子
下一篇:用语言描写写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