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的主治

| 高考励志 |

【www.guakaob.com--高考励志】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的主治 第一篇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附注】 同属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dldst.et Kit. 的幼苗同作茵陈入药。

【来源】 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 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

【制法】除去残根及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

【性状】

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 ;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气清香,味微苦。

【茵陈的主治】

茵陈蒿: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 ,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

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 裂;外层雌花6~10 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 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茵陈的主治】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备注】(1)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摘录】《中国药典》

【食疗汤水】以茵陈、煎好的鰂鱼,用猛火煲一小时饮用,可有放的疏肝、清肝热,是广东人常用的食疗汤水

[药材及产销] 茵陈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主产于陕西、河北、山西等省。商品通称绵茵陈,陕西产者称西茵陈,质量最佳。除供应本省外,并运销南方诸省。其他种省、区产者,多自产自销。

【选方】

①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

【茵陈的主治】

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茵陈蒿汤)

②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③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

《茵陈的功效和作用》
茵陈的主治 第二篇

茵陈的功效和作用 【茵陈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附注】 同属植物滨蒿 Artemisia scoparia Wadldst.et Kit. 的幼苗同作茵陈入药。 【来源】 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 春季幼苗高 6~10cm 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 割的称“茵陈蒿”。 【制法】除去残根及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 【性状】 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 1。5~2。5cm,直径 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 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 1~3cm,宽约 1cm ;小裂片卵形 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气清香,味微苦。 茵陈蒿: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 30~100cm ,直径 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 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 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 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 1。2~1。5mm,直径 1~1。2mm,有短 梗;总苞片 3~4 层,卵形,苞片 3 裂;外层雌花 6~10 个,可多达 15 个,内层两性花 2~10 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备注】 (1)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 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 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 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摘录】 《中国药典》 【食疗汤水】以茵陈、煎好的鰂鱼,用猛火煲一小时饮用,可有放的疏肝、清肝热,是 广东人常用的食疗汤水 [药材及产销] 茵陈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主产于陕西、河北、山西等省。商 品通称绵茵陈, 陕西产者称西茵陈, 质量最佳。 除供应本省外, 并运销南方诸省。其他种省、 区产者,多自产自销。 【选方】 ①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 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 内二味,煮取三升,去

《白蒿》
茵陈的主治 第三篇

白蒿,学名茵陈蒿,别称茵陈或绵茵陈。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1米,多分枝。茎生叶,羽状全裂,裂片丝状,有灰白色细柔毛,头状花序,密集成圆锥形花丛,秋季开花,总苞片三四层,卵形;花绿黄色,瘦果长圆形,无毛。根繁殖,全草有香气。【茵陈的主治】

白蒿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京西分布广泛,以中部山区和浅山区居多,多生于田间、地头、路边、沟边,尤其撂荒地里居多。

其茎叶可入药《本草纲目》载:气味苦,平、微寒,无毒。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长年。白兔食之仙。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降低头热,去伏瘕。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附方:茵陈羹。除大热黄疸,伤寒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嫩茎叶可供食用。清明节之际,正是白蒿风华正茂之时,上坟祭祀的人们络绎不绝,顺便采集白蒿治病或是解馋。白蒿的吃法有许多,一是吃包子、团子做馅,二是掺进玉米面蒸窝头,还可以清拌豆腐……都挺好吃。

白蒿窝头:将白蒿嫩茎叶去杂洗净,切碎,掺进玉米面,拌匀和好,蒸窝头。既调剂了伙食,又能防病治病。

茵陈又称白蒿,属菊科类植物,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安徽等地,多为野生,现在也有人工栽培,为常用中药。

【药 名】:茵陈

【拼 音】:YINCHEN

【英文名】:Virgate Wormwood Herb Capillary Wormwood Herb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

【功 效】:清热利湿,解毒疗疮。

【主 治】: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

【性味归经】:苦辛,凉。①《本经》:“味苦,平。”②《别录》:“微寒,无毒。”③《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④《珍珠囊》:“苦甘。”入肝、脾、膀胱经。①张元素:“入足太阳经。”②《本草经疏》:“足阳明、太阴、太阳三经。”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用药忌宜】: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①《本草经疏》: “蓄血发黄者,禁用。”②《得配本草》:“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药物配伍】:配栀子,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配附子,温阳利湿退黄,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配大黄,治黄疸初起。配白藓皮,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配车前子,清热利湿,通利小便。配厚朴,滑石,清湿热利胆宽中下气,化浊气消疸利尿泻火。

【别 名】:因尘(《吴普本草》)、马先(《广雅》)、茵蔯蒿(《雷公炮炙论》)、茵陈(《本草经集注》)、因陈蒿(《本草拾遗》)、绵茵陈(《本经逢原》)、绒蒿、细【茵陈的主治】

叶青蒿(《广西中兽医药植》)、臭蒿、安吕草(《江苏植药志》)、婆婆蒿(《山东中药》)、野兰蒿(《湖南药物志》)

【处方名】:茵陈、茵陈蒿、因陈、绵茵陈、西茵陈、北茵陈

【商品名】:茵陈、茵陈蒿、北茵陈、西茵陈,以质嫩、干燥、色灰绿或灰白、软绵如绒、气清香浓郁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陕西、山西、安徽。此外,山东、江苏、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甘肃、福建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除去杂质,去净泥土,晒干。

【拉丁名】:药材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原植物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同属植物黄蒿Artemisia scopariaWaldst. Et Kitaib小白蒿A.frigidaWilld.

【炮制方法】:过筛,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碾碎,再过罗去净泥屑。《雷公炮炙论》:“去根细锉用。”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本草图经》:“茵陈蒿,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干经冬不死,至春更因旧苗而生新叶,故名茵陈蒿。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又有一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有一种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药用之。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著其说云:山茵陈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干则色黑。江南所用,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吴中所用,乃石香柔也,叶至细,色黄味辛,甚香烈,性温,误作解脾药服之,大令人烦。以《本草》论之,但有茵陈蒿,而无山茵陈。《本草》注云:茵陈蒿叶似蓬蒿而紧细,今京下、北地用为山茵陈者,是也。大体世方用山茵陈疗脑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倦最要。详《本草》正经,惟疗黄疸,利小便,与世方都不应。今试取京下所用山茵陈为解肌发汗药,灼然少效,江南山茵陈疗伤寒脑痛绝胜,此见诸医议论,谓家茵陈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烦,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茵陈蒿复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力山茵陈。此说亦未可据,但以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以经言之,则非《本草》所出。医方所用,且可计较功效,《本草》之义,更当考论尔。”②《纲目》:“茵陈,昔人多莳为蔬,故入药用山茵陈,所以别家茵陈也。洪舜俞《老圃赋》云:酣糟紫姜之掌,沐醯青陈之丝是也。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后人各据方土所传,遂致淆乱。今山茵陈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而背白,叶歧紧细而扁整,九月开细花,黄色,结实大如艾子,花实并与庵? 花实相似,亦有无花实者。”③《本草崇原》:”一种开花结实者,名铃儿茵陈;无花实者,名毛茵陈;入药以无花实者为胜。”④《本经逢原》:“茵陈有二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本经》主风湿寒热,热结黄疸,湿伏阳明所生之病,皆指绵茵陈而言。”⑤《中药志》:“本品在历代之记载,皆与目前市售应用最广的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类似。而《图经本草》又载江宁府一种茵陈,类似今用之白花茵陈。另在《图经本草》之白蒿项下又记有:今阶州以白蒿为茵陈蒿,苗叶亦相似,然以入药,恐不可用也。又似今植物白蒿。故按《本草》记载观之,古代药用称茵陈者甚多,又有名山茵陈、石茵陈者。但由其疗效观之,皆不相同,故不宜相混。”

【生药材鉴定】:之干燥的幼苗多揉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6~10厘米,多弯曲或已折断;分枝细,基部较粗,直径1.5毫米,去掉表面的白毛后,可见明显的纵纹,完整的叶多有柄,与细茎相连,叶片分裂成线状。有特异的香气,味微苦。以质嫩、绵软、灰绿色、香气浓者为佳。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黄蒿Artemisia scopariaWaldst.Et Kitaib.(又名:滨蒿、北茵陈)、小白蒿A.frigidaWilld.等的幼苗,在东北等地作茵陈蒿使用。劲直蒿 A. strictaEdgew.的幼苗在西藏地区作茵陈蒿使用。显微鉴定:茵陈蒿叶粉末:灰绿色。①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②腺毛少,顶面观鞋底形,由6,8细胞上下成对迭合而成,直径15-22μm。③丁字形非腺毛多碎断似纤维状,完整者顶端细胞极长,可至2mm,直径5-26μm,左右两臂不等长,壁厚,木化;基部1-3细胞,极扁短。

【中药化学成分】:茵陈蒿含具利胆作用的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精(Scopa-rone),即6,7一二甲氧基香豆精(6,7一Dimethoxycoumarin);含率因季节而异,开花期最高,达1.98%,以及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和咖啡酸(Caffeicacid)。全草含精油约0,27%,果穗中精油较多,含率达1%。其成分有:B一蒎烯(B一Pinene),茵陈炔酮(Capillin),茵陈烯酮(Capillone),茵陈炔(Capil-lene),茵陈素(Capillarin)。还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为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褐煤酸(Montanic acid)。灰分中含氯化钾。种子中也含蒿属香豆精及氯化钾。黄蒿含蒿属香豆精,含率因部位和季节而异,花蕾中有0,5%,花头和种子中有2%;开花期全草有0.46%,开花前的花头中有1.52%,但幼苗中不含蒿属香豆精而含绿原酸。全草含精油约0.6%,以开花期含率最高,约达0.95%。其成分有:侧柏醇(Thujyl-alcohol),正丁醛(Buty-raldehyde),糠醛(Fur-furaldehyde),甲庚酮(Methylheptanone),葛缕酮(Carvone),1,8一桉叶素(1,8一Cineole),侧柏酮(Thujone),乙酸?牛儿酯(Geranylacetate),毕澄茄烯(Cadinene),丁香油酚(Eugenol, a一蒎烯(a一Pinene),B-蒎烯,冰草?A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lizhiwendang/45880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