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理诗意文言文

| 励志名言 |

【www.guakaob.com--励志名言】

古文中具有哲理的100句修身名言
有哲理诗意文言文 第一篇

古文中具有哲理的100句修身名言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2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2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3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1、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3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3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3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3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3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4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4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4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4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45、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4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4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48、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4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5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有哲理诗意文言文】

5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5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5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有哲理诗意文言文】

58、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5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60、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6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6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有哲理诗意文言文】

6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6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65、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6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6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6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70、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7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72、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7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7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7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

7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

7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7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7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80、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唐贾岛•剑客)

8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悯农)

8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8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有哲理诗意文言文】

8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85、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8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8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8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8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90、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9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9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

9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9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9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9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9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9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病起书怀)

9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0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古文中有哲理的句子
有哲理诗意文言文 第二篇

古文中有哲理的句子

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2、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13、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14、一寸光阴一寸金。

1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有哲理诗意文言文】

1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1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0、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2、万物兴歇皆自然。

2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2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8、天若有情天亦老。

2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3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3、山外青山楼外楼。

3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

37、人生七十古来稀。

3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9、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4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1、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4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4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7、满招损,谦受益。

4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50、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5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5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5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54、尽信书,不如无书。

5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56、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5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9、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60、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6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63、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64、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

6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8、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6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70、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71、多行不义必自毙。

7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74、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7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76、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7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78、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7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80、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2015种树郭橐驼传教学反思
有哲理诗意文言文 第三篇

作文一:种树郭橐驼传教学反思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比较简单,所以我采用了第一课时解决基础知识,第二课时赏析课文内容,第三课时学习转化论据。

这个学期也是学案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所学,课堂效果也相对高一些。不过,因为经验不足,每次用学案上课时,我总是不能很好地将学案和讲课结合起来。为了能够自如运用学案教学,我每次在学案之外,还做了以学案为主的详细教案。用教案教学,虽然与学案教学的初衷相离,但是因为也是以学案为主,教学过程倒也比以前顺利多了。看来,新老师还是要反复备课的好啊。

作文二:种树郭橐驼传教学反思

导入新课提出,“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并举例说:“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这些语言符合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没有达到效果,不尽如人意。

“——郭橐驼“顺木之性,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如果能继续拓展,从学生学习中去体会,让他们认真去思考,“顺木之性,以致其性”在人生哲理中还要注意不要陷入盲目性和狡辩性中,让学生学一点辩证思维的方法,我想,学生的感触是会很深的。

如有人提出,不是要“顺木之性,以致其性”吗?小孩的天性就是爱玩,为什么不放开他们,让他们自由?我们喜欢玩电脑,玩游戏,这是我们的天性,为什么不顺天性呢?现在的教育就是在扼杀天性,你们简直就是刽子手。

通过讨论,让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能达成一致,不是一个欣喜嘛。

分析文章部分有个提问,“(2)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驼”并不雅,为何驼要自称?”

“豁达——身残而自信”的答案一定要让学生放开讨论,且可以有多个答案。

小结部分,“通过郭橐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让同学仔细理会这种思考方式,可以作为课外思考题,充分拓展学生的思路,学会思考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它实际就是作文立意的过程,灵活处理生活难点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思维方式。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重要指标,要多加体会。

作文三:种树郭橐驼传教学反思

《种树郭橐驼传》文题为“传”,实际上却是一篇具有强烈讽喻色彩的寓言。文章借郭橐驼的养树之术类比托讽,告诫为官者,养人犹如养树,应“顺天以致其性”。

仔细读来,作品中还含蓄地传达了育人之道、成功之道、处世之道,而语文教育承担着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任务,因此我在教学中安排了“生活中的种树经”这一讨论环节,试图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读古代文学作品,让他们自行发掘出更多内容。

讨论过程中,就有学生联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问题,特别指出我对于本班学生的教育,有“爱之太恩,忧之太勤”之嫌,一番话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

我采取了重新夯实基础的方法,利用了大量课外时间来给学生补课,在大量知识灌输和密集练习的举措之下,月考和期中考试,班级语文单科进步十分显著。于是我简单认为,这种高压灌输的方法十分适合本班,在期中考试之后,便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抓得更死,完全没有考虑到长期的高压学习会给学生造成怎样的影响。结果期中考试后,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我百思不得其解,然而这一堂课上学生的话,终于令我茅塞顿开。

对于语文基础薄弱、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的12班,在接手之时通过恶补夯实基础,采取高压政策纠正不良学风,这一系列举措的确必要,就如同郭橐驼在种树之初的“其莳也若子”,唯其细心培植根基,才能为树木的成活打下基础。

然而种树之理,在根基稳固之后,应当是满怀信心地等待树木“寿且孳”。我对待教学却好似一个忧心太过因而对植物频频回看和早晚探视的“他植者”,明明两次考试已经验证了前期的密集训练已经有效巩固了语文基础,我却还是对自己和学生们都缺乏信心,于是患得患失,为保前两次考试排名,而显得急功近利,根本不去考虑学情,只是一味坚持最初的教学方法——频繁到班督促学习,课上大量讲授,课外密集训练,教学内容重视实效而忽略兴趣培养——最终使得课堂越来越沉闷,学生在语文课上情绪越来越低落。

学生的一番话促我思考,原来育人也同种树道理相同,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成效。当12班的学生已经摆脱了语文基础薄弱的困扰,我的教学却还一味停留在语基灌输和题海战术上,必然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便产生厌烦情绪,无怪乎上课死气沉沉,课后怨言多多。

留心处处皆学问,当年柳宗元从种树中推及为官养民之道,今天,学生读他的作品不但能联系生活而产生体悟,这些体悟更触发了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索,给了我许多启迪,使我更地深体会到何谓“师生共同构建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而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往往又能给教师以启示,促进教学相长。

作文四:种树郭橐驼传教学反思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篇目。这篇文章题目为“传”,实际上却是一篇具有强烈讽谏色彩的寓言。对这篇教材的处理,一般来说,就是在疏通语句的基础上明确寓意。作者以虚构的种树能手郭橐驼的植树经验作类比,告诫为官者,养人犹如养树,应该“致木之天以致其性”,养人即治民,指责中唐吏治扰民、伤民,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及改革政治的愿望。 我在教学《种树郭橐驼传》时注意做到了以下三点:

1、美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放声去读,语言学习的重担就可在摇头晃脑的美读中完成了。当然,读时有必要指导学生断句的方法,比如,也、而、且、以等虚词的语气停顿作用等等,只有读对了,才能准确理解古圣先贤寄予在文字里面的内涵。读的同时,借助每篇课文下面的注释和老师再在紧要处点拨,相信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学习就由单调乏味的被动接受变成了饶有趣味的主动探求了。

2、美引

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老师是一名指挥,演奏交响乐的任务就交给每一位乐手。老师的指挥棒上发出的指令是有价值的提问,是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理解、探索的信号,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所传达的文化信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师生平等地交流,使字里行间闪烁的人生智慧、行文构思的苦心孤诣等“大文化”活起来使静静地躺在语文课本中的“死”文章活起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3、美析

文言文的深刻性往往表现为形象及立意的含蓄、曲折,其美学意味不是一目了然、唾手可得的,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挖掘、探索,“披文以入情”。在分析课文时要做到语言美,有激情,有思想内涵。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进一步点评,引导学生翻译的时候花费的时间过多,最后讨论的时间就明显不足,有点虎头蛇尾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反思,多交流,多学习,取长补短,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015林中小溪教学反思
有哲理诗意文言文 第四篇

反思一:林中小溪教学反思

今天教的是九年级上的《林中小溪》,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不乏优美,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很有诗的味道。文章的篇幅很长,内容比较散,很是体现了散文的特点。以前教授此文时着实费时又费力。

上此课前先让同学读了两遍,一开始上课就请同学们谈一下阅读感受。通过这个环节,我了解到同学们基本读懂了小溪的形象,但只留于表面不够深刻,也知道同学们难点所在,主要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这节课主要由分析小溪的心态,它的行为表现,以及它的语言来深入感受小溪的形象。再把视线转向文章中其他事物的描写,探究对表现小溪的作用,由此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到此感觉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就介绍了作者的生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通过写小溪的历程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问题让同学们想的很多,有的找到了课文中的“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白花争艳的世界”和“我的小溪到达了大洋”说课文也展现了作者的一段心路历程。也有的同学结合我们的人生发表了自己的一番见解,我都予以了肯定。感觉今天的一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活跃,我也很享受。

上完后想想今天课上得比较开心,原因在于正确地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才会上得比较顺心吧。

反思二:林中小溪教学反思

《林中小溪》,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不乏优美,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很有诗的味道。语文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生活的体验。在第一课时里,我安排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但感觉是不理想的。学生没有兴趣,课堂的氛围是沉闷。

我想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吻合。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课文各自然段的意思,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一、从学生的学情以及表现出来的状态来看,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分段的技巧,他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之前不少课的第一课时,我基本上也在侧重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没有新鲜感。而且我也相信大部分同学都已具备这样的能力。可我总是不放心,还在反复练习,学生当然没积极性了!

第二、在上课的引入环节,课堂上就让同学们谈一下阅读感受,体现阅读感受的多元性。通过这个环节,同学们对小溪有大概的了解。再把视线转向文章中其他事物的描写,由此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与层次安排。到此感觉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读了一遍课文。然后又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读生字、读词语、读自然段,并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这样的做法,置学生的需求于不顾,机械地照搬教案,我想学生一定觉得这样的课堂对他们是没有吸引力的。

看来我们的教学设计也不能粗心。作为老师,不能认为:在课堂上不就是学学生字、读读词语、读熟课文,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就行。其实不然,我们的教学,教师也必须了解清楚,学生的阅读需求是什么,哪些需求是可以为学生解决的。千万要避免,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满足不了他们的渴求,这是很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其次还要思考,哪些知识、技能是教师想给学生的,而这些知识、技能,学生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或掌握了多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是否适合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果适合,怎样训练?训练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问题都应该认真地考虑清楚。

总之,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综合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特点、单元的训练点等多方面的因素。让我们的教学设计与生成达到最佳的效果。

反思三:林中小溪教学反思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学习目标是“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林中小溪》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蕴含人生哲理的寓情于景的散文,编者把它安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就是要我们在学习第一课《鼎湖山听泉》的方法,赏读美文,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蕴涵在写景状物中的丰富内涵和人生哲理。

本文的作者是苏联作家普里什文。文章是写俄罗斯高加索地区春天森林中的景色的,它以小溪流淌过不同地势呈现出的种种情貌,以及从中显现出的勇往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信念。溪流成为作者自我人生道路的写照。

今天,我分别在九年级两个班上了这篇课文,感觉在十二班效果比较好。首先我就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读呢?”有人说快速,有人说舒缓。我没有定论,笑着说“那么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文去感知一下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来读这篇文章?”几分钟后,孩子们一致认为应该快速,热切的去读,并且找到了相关的语段来佐证自己的理由。从这里打开孩子们诵读的欲望:指名读——小组读——讨论读法——指导范读——精选自己喜欢的片段有感情读。好几个喜欢睡觉的学困生也高举了小手,我当然不会吝啬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在大家读得热火朝天时,我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你觉得林中小溪的目标是什么?它在向着目标进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障碍?怎么对待这些障碍的呢?请大家快速跳读,找出答案,每找到一处奖励0.5分。这个问题很快迎刃而解了。

大家通过朗读,一定感受到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相似的地方,到底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作者从自然景观中感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谈谈作者是怎样领悟到这些人生哲理的。请大家小组找出来,在相关的地方作批注,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我在巡视的过程发现,学生还找出来文章里其他的事物,他们觉得那些“气泡”“花蕾”“姬蜂”“黑星黄粉蝶”代表的是贪图安逸、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一类,和自信、奋勇前行矢志不移的小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来这是八年级时学习高尔基的《海燕》中的象征手法,在大家心中留下了烙印。

只要用心抓住契机,只要充分信任学生,一定会收获多多,喜悦多多。课堂上读了,找了,品了,悟了,不拘形式精彩纷呈。晚上的练笔写自由命题,结合课文的相关句子和个人的人生体验,写一篇读后感。我敢预言,这样的文章学生一定会给我惊喜的。

2015渔家傲教学反思
有哲理诗意文言文 第五篇

反思一:渔家傲教学反思

上过本节课后,对于本课的诗词教学,我有如下的反思与体会:

1、在词的教学中,要充分营造诗体环境,避免唯主题论,应着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继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继续支持学生讨论与探究。

2、问难解答环节,课前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已大致掌握了学生知识性的错误,通过这一环节,在课堂上及时给于纠正,大大加快了教学进程。佳句赏析环节,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诗句进行赏析,使学生能独立地、有个人见解地理解词的含义,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无形中教给了学生赏析古诗词的不同角度和方法。

3、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与学习技能的训练: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几首词很容易,就是让学生独立地正确地去理解其他一些词或文章,因而方法与技能就是学生要学的东西,本节课的出发点就在于此。

4、强化名句背诵,体会作者情感:词所反映的意境比较深远,学生必须反复朗读,反复背诵,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浅谈作者的感受,然后抓住最能体会情感的句子,深入研究,强化记忆,整体感受文章的基调。让学生产生心理共鸣。

反思二:渔家傲教学反思

我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本身就应该是一篇美文。不一定有多么美丽的辞藻,但一定要娓娓道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重要的是有美感,让学生融入其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老师要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引领学生走入作品、作者,神游其中,领略语文之美。散文要有散文的轻松与惬意,哲理与情思;诗歌要有诗歌的意境和诗意……

“诗词是不能被肢解的”。对于语文素养薄弱的学生来说,“肢解”的去解读诗歌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本课旨在通过大量的朗诵,拉近学生与词人与作品的距离,面向全体学生,抽丝剥茧的品读诗歌,以期达到瓜熟蒂落,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本课设计的主要意图。

从本课的教学完成情况看,有如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1、在读中感受诗歌的美好。本课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无论是开始时的按要求朗读,还是齐读、默读、自读、配乐朗读、进入情境读。我就是要将朗读贯穿诗歌教学的始终,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入境入情;在读中走进诗人,走进作品;在读中再现创造意象。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的内涵,朗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读促进了诗歌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也促进了朗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朗读较好的表现了这首词。

2、学生融入诗词的学习之中。在这节课中学生具有多个角色。在学习初,学生是个学习者;接着,学生变成了历史的见证者;后来学生神游诗人家乡,又变成了诗境的创造者;在叩问心灵阶段,学生又变成了诗人的家人、朋友、部下等等;在回答叩问时,又成了作者本人;在回答世人阶段,学生俨然成了词人的知音。这些设计使学生不在只是一个读者,不在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甚至只是看客。

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学习目标完成的促进者。我在本课中队学生的每次朗读的过程和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我的范读,走进诗歌的情境;通过老师的示范,神游词人的故乡;通过老师的深情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又通过老师的叩问,学生成为了词人。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一直是一个指导者和促进者。

4、语文课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一致。语文课应该用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在这节课中,我运用了各种读的方法,再现意象和想象创造意象的方法,品词析句的方法等等。将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整个课堂。摒弃了观看视频等非语文的学习方法。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更有诗意。

当然,课堂是一门缺憾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授课后的轻松一扫而光,随之而来的是细致的思索。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和学生语文基础的问题,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够流畅,课堂效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学生个人朗诵效果欠佳等问题。本节课远未达到完美的程度。这说明,本人还要在今后的工作和教学中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学水平。向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努力。

反思三:渔家傲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渔家傲秋思》虽然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但只要理念先进,引导得法,同样也能使学生受益不少,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意识的突出。本节课的阅读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收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只是起一个主持人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的尊重。

二、注重学习方式的引领与学习技能的训练。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一首词并不难,难的就是学生能否独立地正确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词或文章,所以方法与技能就是教给学生核心的东西,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就正是基于此。《渔家傲》这首词,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怀。为了引导学生从中找出作者的写作脉络,学会归纳概括,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上半部分写景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学生通过阅读上阙归纳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一个“异”字,写边关的景色重在写与内地景色的不同之处,大雁南飞,边关号角此起彼伏,长烟、落日下的孤城等都寓示着边关的与众不同。二是下阙抒怀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展开的呢?学生通过学习下阕做出这样的回答:就用文中的“泪”来概括吧,主要写将士们的思念之泪,通过“浊酒”“归无计”“霜满地”“人不寐”“白发”等情与景的描写,将边关:将士们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及时的予以肯定:就要善于从归纳与概括中找到作者思想的脉络。

三、注重反思避免阅读中的“唯主题论”。在具体的词的阅读中,教师着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与情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意见,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这正是新课标中关于阅读体验要求的具体展现。

四、注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避免知识的单一性,有意识的拓展学生学习的宽度和深度。如在学到《渔家傲》“长烟落日孤城闭”时,我问:这句所表现的景象与我们学过的哪个名句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很快想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关注古词中的典故,因为一个典故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曾经的生存习惯,典故背后的语言文化现象,正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关键之处。

六、通过本节课也让学生重温了如何读诗。即诵读是读词的第一步,也是欣赏词的开始,所以以此为学习的起点,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及需求。对朗诵作适当点拨,能起到让学生迅速理解词的主题及意境的作用。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及情感,是读词的第二步,也是读词中对内容的具体的理解部分。品味是读词的第三步,也是读词中最富欣赏意义的内容,也最能体验学生学习语言的意识与能力。名句的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特色都要在品味中有不同的体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lizhiwendang/49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