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 励志口号 |

【www.guakaob.com--励志口号】

篇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领导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奔小康的新理念,赋予了科学发展观更为丰富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三是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框架。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因为,人是科学发展观的承载者,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了人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科学发展观既不能产生也没有价值。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诠释科学发展观的新的执政理念,赋予了科学发展观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与时俱进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发展观意义上的以人为

本,已经超越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特别是扬弃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人看成实践的人,把人的本质属性理解为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强调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的,有需求、有思想、有观点、有血有肉的社会的人。离开了人的实践就谈不上观念,因为观念无非是人的感官直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而形成的认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科学发展观是人通过实践形成的进步观念,反过来指导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思维模式。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进步的观念,如科学发展观一旦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就可以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活动改变客观对象,对客观对象进行有效的分解与组合,从而创造出体现认识目的的新对象。这个新对象最初是观念的,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是可以转化为现实的。从观念的对象到实在的对象的转化过程,就是人的能动性的体现过程,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强化过程。

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在实践中表现为“人的能力”。是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顺利地完成一定使命的本领。

显然,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实践的人,社会的人,有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实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体现。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致的。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科学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需求。这里不仅包括通过发展经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即吃、穿、住、行等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包括通过建设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即精神解放、思想交流和文体娱乐活动等;还包括通过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发展需要,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个人权利的实现、自由发展的空间以及参与国家事务的自主性;也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能够和谐相处;等等。显然,只有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需要。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只有满足一定的需要,才能体现一定的价值。满足人民群众

全方位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体现。在这里,动机、手段、目的三者的区别只有相对的意义,它们在人的本质中达到了统一,在科学发展观中实现了共同的价值。也就是说,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本身既是人的需要,也是满足需要的手段和目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而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也是为了推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各方面需要,就是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追求。

人的全面发展本身包含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一种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利益都包含在公众的利益之中,是一个以各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因而,马克思主义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定位于“解放全人类”。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政党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既不能代表一己的私利,也不能代表少数人的利益,更不能代表小集团

的利益,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将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一种新的境界。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实践中完成的。所以,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始终不能迷失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本质目标,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切切实实为群众谋利益。可以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拓展人的个性自由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说,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为人的聪明才智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的创造才能搭建广阔的平台;不

篇二: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

基本要求,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七

大报告又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和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真理认识和

【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价值取向相统一的发展观,是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发

展观。科学发展观的这种特征、科学发展观的这种世界观、价值观

的指导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人为本”核心理念中。

一、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必

须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

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

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

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

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作为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思想理论,都有自身的思想和理论基

础。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不例外,它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

义社会发展主体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和人本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价值

观念,根据时代的变化,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社会发展主体理论与人本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

篇三: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201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是目的、人是根本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就是以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群众路线的社会发展观;就是坚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社会发展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人是目的、人是根本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观

【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是一种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根据,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恩格斯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理想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待人的问题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把努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强烈地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悲惨处境与非人道的境域,希望建立一个以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新社会,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它是“以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必须把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来抓,一方面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必须重视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人们的素质,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享受,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是目的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是根本的发展观。经济发展的目的并不在经济本身,而在于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健康的物质产品,经济发展只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手段,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一方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另一方面并不只是经济单方面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就可以代表社会发展的一切,还应包括卫生、教育、环境、道德、政治文化等社会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就是强调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根本。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社会发展观

马克思在对社会历史进行科学分析时,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是社会发展动力,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这个“人”,其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的历史时期高举人的旗帜,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创造力的重要举措和根本工作路线,必须毫不动摇地始终贯彻,使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普遍的体现。要想彻底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之成为普遍事实,就得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否则就容易造成人的片面性和畸形,导致以人为本原则被歪曲、被贬抑甚至被摒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创造能够使人成为人的世界的主体、能够享受主体的社会条件,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人”,而且要尊重他人为“人”,尊重广大人民群众为“人”,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最终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克服在现实生活中仅仅把人看作是“经济人”的现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公正地对待人,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应当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执政为民同以人为本有机地结合起来,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中,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中,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以人为本中来。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把它当作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作体现自身价值的根本要求。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标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勇于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言行作斗争。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

【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勤政为民,求真务实。以突出的政绩造福于民,以优良的政风取信于民。要坚决反对搞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刹住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歪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

篇四: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2015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要关注全体人民的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为人人都能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平等机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篇五: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201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篇六: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2015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第1篇: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要关注全体人民的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为人人都能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平等机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上的重大飞跃,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

说到底,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2篇: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什么叫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3篇: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根据定义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当然现在这些问题对我来说觉得还很永远,认为哪些是国家的事,我们不能改变任何东西,如果是这样就大错特错了,他和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整个国家的全貌,看的就是人民的素质。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接下来我将根据老师前一节课所提到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来淡淡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包括: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异扩大的趋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促进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

我就主要从统筹城乡发展来分析一下,我来自农村,对农村的一些情况比较熟悉

,我很深的感触就是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很大,农村的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比较大的问题,但是至今也没解决好,这其中原因很多,中国农村人口占了太大的比重,要实现一个质的变化,还必须要有量作为过程,没有两变就没有质变。这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政府对城乡问题也提出过很多方案,提出了“三农”问题,开始对农村加以重视,给与了农村一些优惠政策,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支持,比如进行粮食的改革,进行税费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产业转变,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等等,这些是给农民带来了一些优惠,

但是不解决根本问题。好的政策好必须要有一人优秀的领导人,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地区的领导人素质很大程度是影响到带领了该地区的发展。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地方官都不具有该有的素质,对该地区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要是没有这个领导力,所有农民就像是一盘散沙,没有什么力量来对抗任何问题,因此我认为,一个具备领导素质的人是人需要的。的其次,一个地区的发展很多时候都依赖于当地的资源,或许这是他们发展经济的最大优势。

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以初级农产品为主,这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农村的生产成本很高,但他们获利很少,每年到耕种时节,优良种子很贵,化肥的需求量也很大,这个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算上人力,每年靠出售的农产品,所得到的回报少之又少,很多人都不太愿意种地,好多土地变成了荒地,这就导致了每年的粮食产量减少很多,而这一部分人都跑到了城里打工,一系列问题又都出现了,对城市而言,它本身就有很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大批农民工,问题就变得更加严重,社会治安问题也很严重。对国家来说,粮食缺乏就变得更加严重。农村的发展的确很重要,尤其是农村产业的发展,把初级农产品加工成成品,这样既解决了农民工大量进城问题,又发展了农村的经济。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办工程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要不然什么都是空话。其次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有的资源来发展当地特有的经济,就来我们富源来说,我们的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煤矿,农业方面我们发展了养蚕业,魔芋。但是都没有很大的规模,想法是很好,也行动了,但是没什么大的成就,这些还是归结于我首先提到的领导者的素质问题,他们这样很大程度上是盲目模仿,根本没有实地考察,还有就是缺少相关的技术人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lizhiwendang/514804.html

    上一篇:共话合规谋发展

    下一篇:党章摘录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