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励志口号】
浅谈《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
摘 要:就《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这篇论文,进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余华 兄弟 关系
《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这篇论文是黎保荣、曾宽二人所写。个人觉得这是一篇挺不错的论文。以下,就围绕着这篇论文,谈论一下自己对这篇论文的看法。
一、格式上
这篇论文格式很规范。题名、署名、摘要和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都俱全。题目用二号宋体加粗居中;论文正文宋体小四号字,小标题加粗,行间距1.5倍;署名用三号楷体字居中,行距为1.5倍行距。“摘要:”用五号宋体加粗,摘要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关键词:”用五号宋体加粗,关键词正文用五号宋体,行距为1.5倍行距;“参考文献:”用小四号宋体加粗,参考文献正文宋体,五号
二、选题
论文写作从选题开始,没有研究对象、目标,论文写作就无从开始。从本质上看,选题也就是选择所要研究的某一个问题。首先,发现某一个问题应该是值得研究的、发现某一个通说存在错误需要纠正、发现某一个问题前人论述还不够全面完善、发现某个理论与实践存在着脱节„„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进一步研究。研究有价值的问题,论文才有意义,这就是写论文的第一步,确定自己要研究的领域;其次,是要确定自己要研究的对象。这个对象不能太大,如果题目太大,就无法深入剖析;其三,是确立研究的突破口;其四,是初步确定自己的思路;其五,是要通过选题论证能够使自己的选题确立。唯有完成以上五步,才可算是真正选好了题目。《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就是这样的一篇有价值意义的论文。余华小说中罪恶、血腥、暴力等等成分为大多论者高度关注,然而,其小说中的兄弟间关系的表现方式与成因如何,它们又是如何随着余华小说创作不断发展成熟? 它与余华的创作思维和人生观有何关系? 这一直被人忽略。作者就是沿着这样的一条思路,展开自己的论述。
三、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的确定是要遵循三条原则:一、价值型原则;二、可行性原则;三、可持续性原则。《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就是从“兄弟”两字入手。大多论者认为余华小说分前后两阶段,也就是1986 年之前的写作策略是先锋式,而之后所写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近年发表的《兄弟》却实现了一个转型,那是先锋式写作向现实写作方式的转型。我们无法忽略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余华小说主要以男性视角为中心进行写作,那也就是说余华对生活中男性观察比较多,突出表现为作品中典型的父子冲突、朋友情义,还有兄弟间手足情等等,大多数论者表现出对前两个方面的高度关注,而对后一方面的兄弟手足情义却一直处于遮蔽状态。作者就是从这个遮蔽的状态中结合三原则发现研究的亮点,从而确定研究的对象。不得不说这个切入点很好,角度小且新。
四、论证
基本确定了所要研究的对象后,就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的论述角度很灵巧。《现实一种》里的山岗和山峰及他们的儿子,《在细雨中呼喊》中第一人称的“我”、孙光平、孙光明三兄弟,《许三观卖血记》中许家三个儿子: 一乐、二乐、三乐,还有《兄弟》中宋钢和李光头,在这几个不同家庭下不同文本中所描述的兄弟关系下手,从多个方面呈现出余华对生活哲理和文学意义的体悟。作者提出三个论据:一、“兄弟”关系之表现形态;二、“兄弟”关系之原因;三、“兄弟”关系之影响及意义。
“兄弟”关系之表现形态。探及余华早期作品《现实一种》,在这部小说中,余华以极其冷峻的写作手法将发生在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杀戮赤裸裸地展现给读者。这当中呈现出的兄弟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赤裸裸的暴力与弥漫的血腥关系。《在细雨中呼喊》中,余华以主人公“我”第一人称的独特视角向读者叙述主人公的绝望童年成长历程。作者认为那时的那种兄弟关系是由冷漠、敌对渐变为平淡而渗透着一丝温情。在《许三观卖血记》中,那种兄弟之情有了很大的改善,是平淡而蕴含着温情的手足情感。到了《兄弟》这部小说,两大主人公李光头与宋钢这两兄弟则温情洋溢。这就是余华小说关于兄弟这种情义的写作是经历着一个暴力———冷漠———平淡———温情这样一个过程。在论段结尾,作者提出“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很清晰地看到余华的写作方式、思维不断成熟。”有力地总结了“兄弟”的小说创作历程及演变历程,并这种历程与余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改变联系在一起。
“兄弟”关系之原因。余华小说当中出现了不同兄弟之间不同的关系,那不同的兄弟关系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当中是否存在着共性? 作者就从以下这个切入口展开讨论。首先是认为来源父亲的影响,其次是是源于余华自身的童年生活不和谐,再次是女人。这三个论据衔接很紧凑而且很充足,父亲、女人、童年生活,这三处很明显的在作品当中表达了这个论点。由此得出余华不同时期对人生的思考,存在着一些共性的同时显示着差异,这种差异的背后体现的是余华小说的成长。而通过“兄弟”这个主题,余华在思维与故事结构上的成熟都有体现。可以说,他的作品是紧密联系了历史与现实,而兄弟关系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表现正印证了这一观点。
“兄弟”关系之影响及意义。这在于揭示现实背后的某些晦暗的东西以及对人性的思考,继而呼唤起人们对现实中人生活、思想的关注,让人们更真实地认识这个社会,同样也可以理解为那是对当时那种专制化社会现实的一种反叛以及不满的宣泄。这也是人性受到极度压后寻求自我平衡的一种表达手段或者说是表现方式。这就是余华通过这个主题呈现的某个重要方面。
作者提出的这三条论据,充分而饱满,将“兄弟”背后的真相和事实与余华的创作思维和人生观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共时和历时,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辩证地去论述作者体的观点,有效地服务于作者的结论:人或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一路走来,真的能够参悟许多人生的道理。余华小说中对于“兄弟”这个主题的探讨也恰恰如其在《活着》前言中写道的那样: “作家的使命不是在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写兄弟的小说】
参考文献:《论余华小说中的兄弟关系》
《中文专业论文写作导论》
1、兄弟就是在你失恋的时候狂发1000条短信安慰你,事后还笑话你失恋的样子真锉的人。
2、兄弟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她是你烦闷时送上的绵绵心语或大吼大叫,寂寞时的欢歌笑语或款款情意,快乐时的如痴如醉或痛快淋漓,得意时善意的一盆凉水。在倾诉和聆听中感知兄弟深情,在交流和接触中不断握手和感激。
3、兄弟永远不会轻易离开你,即使被-迫分开个八-九十年不联系,他也会惦记你。
4、兄弟就是在你郁闷的想抽烟的时候,他抢过烟说吸烟不好,却又自己抽的人。
5、天下兄弟,一声兄弟,一生兄弟,难忘那段岁月!
6、兄弟与兄弟之间,没有金钱与利益;没有高低贵贱;只有一分真挚情义;一生中有一群同生共死的兄弟,值了。
7、有时候兄弟感情就是这么一回事,不需要时间的洗礼,不需要山盟海誓的誓言。只需要有共同的感触,共同的思绪,共同的梦想,就会成为在对方最危难的时候的一面后盾。
8、兄弟就是平时对你骂骂咧咧号称见你就不烦别人,但你心烦的时候,他可以陪你灌着着啤酒直到天亮的人。
9、兄弟就是死皮赖脸的睡在你床上,还不让你睡沙发的人。
10、兄弟就是手心和手背:当抚摩荣誉感受温暖的时候,让给了弟弟;当抵御寒冷迎接挑战的时候,有哥哥的保护。
11、兄弟就像冬天的棉衣在你最需要温暖的给你温暖,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在你身边不离不弃。
12、兄弟,有福可能不必同享,但有难必定同当。兄弟,简单两个字却承载了太多的感情!兄弟,是亲情的另一种诠释!
13、兄弟,永远比友情更进一步。
14、兄弟就是在你被人欺负的时候,被吓得尿裤子也要第一个站出来替你出气的人。【写兄弟的小说】
15、兄弟的感情不能只用诗句就能概括的要体会和感觉。
16、兄弟,我用心清楚而又亲切的叫着,也曾想以笑来结局,却猛然发现,这属于一道人生难题,站在这里我有些无能为力,难以解答。或许智者里我还太远,或许他就是一幅画不成的心。自然,我们无须沾巾,我们将着埋在心里,等芽结果是邂逅。
17、兄弟,明天,明天过后我们各行祈其道,无须过多的伤悲,别忘了我们是兄弟依旧。若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倒不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切的一切,显得些许苍白,些许无力,似欲衰朽而愈清晰,太多太多让鱼无语,鱼不讲太多的话,只是用心真诚的叫一声兄弟。
18、兄弟本是一母生,和和美美渡今生。古人桃园三结义,结盟弟兄刘关张。先去张关痛刘备,兄弟手足情意长。没有来世弟兄长,珍惜此生情意长。
19、兄弟就是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会第一时间出现,他不一定能帮到你,但是他一定会出现,站在你旁边,永远陪着
你哭陪着你笑陪着你受苦。
20、兄弟就是自己受了委屈从不跟你说,但你受了委屈他第一个不答应。
21、兄弟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22、兄弟就是平时说你五音不全唱歌难听,但在你抢麦克风比谁唱的更难听。
23、兄弟,我们永远是朋友。
24、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ktv会和篇二:关于兄弟最新经典语录集锦大全
1、兄弟就是在你失恋的时候狂发1000条短信安慰你,事后还笑话你失恋的样子真锉的人。
2、兄弟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她是你烦闷时送上的绵绵心语或大吼大叫,寂寞时的欢歌笑语或款款情意,快乐时的如痴如醉或痛快淋漓,得意时善意的一盆凉水。在倾诉和聆听中感知兄弟深情,在交流和接触中不断握手和感激。
3、兄弟永远不会轻易离开你,即使被-迫分开个八-九十年不联系,他也会惦记你。
4、兄弟就是在你郁闷的想抽烟的时候,他抢过烟说吸烟不好,却又自己抽的人。
5、天下兄弟,一声兄弟,一生兄弟,难忘那段岁月!
6、兄弟与兄弟之间,没有金钱与利益;没有高低贵贱;只有一分真挚情义;一生中有一群同生共死的兄弟,值了。
7、有时候兄弟感情就是这么一回事,不需要时间的洗礼,不需要山盟海誓的誓言。只需要有共同的感触,共同的思绪,共同的梦想,就会成为在对方最危难的时候的一面后盾。
8、兄弟就是平时对你骂骂咧咧号称见你就不烦别人,但你心烦的时候,他可以陪你灌着着啤酒直到天亮的人。
9、兄弟就是死皮赖脸的睡在你床上,还不让你睡沙发的人。
10、兄弟就是手心和手背:当抚摩荣誉感受温暖的时候,让给了弟弟;当抵御寒冷迎接挑战的时候,有哥哥的保护。
11、兄弟就像冬天的棉衣在你最需要温暖的给你温暖,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在你身边不离不弃。
12、兄弟,有福可能不必同享,但有难必定同当。兄弟,简单两个字却承载了太多的感情!兄弟,是亲情的另一种诠释!
13、兄弟,永远比友情更进一步。
14、兄弟就是在你被人欺负的时候,被吓得尿裤子也要第一个站出来替你出气的人。
15、兄弟的感情不能只用诗句就能概括的要体会和感觉。
16、兄弟,我用心清楚而又亲切的叫着,也曾想以笑来结局,却猛然发现,这属于一道人生难题,站在这里我有些无能为力,难以解答。或许智者里我还太远,或许他就是一幅画不成的心。自然,我们无须沾巾,我们将着埋在心里,等芽结果是邂逅。
17、兄弟,明天,明天过后我们各行祈其道,无须过多的伤悲,别忘了我们是兄弟依旧。若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倒不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切的一切,显得些许苍白,些许无力,似欲衰朽而愈清晰,太多太多让鱼无语,鱼不讲太多的话,只是用心真诚的叫一声兄弟。
18、兄弟本是一母生,和和美美渡今生。古人桃园三结义,结盟弟兄刘关张。先去张关痛刘备,兄弟手足情意长。没有来世弟兄长,珍惜此生情意长。
19、兄弟就是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会第一时间出现,他不一定能帮到你,但是他一定会出现,站在你旁边,永远陪着
你哭陪着你笑陪着你受苦。
20、兄弟就是自己受了委屈从不跟你说,但你受了委屈他第一个不答应。
21、兄弟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22、兄弟就是平时说你五音不全唱歌难听,但在你抢麦克风比谁唱的更难听。
23、兄弟,我们永远是朋友。
24、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写兄弟的小说】
ktv会和篇三:毕业生箴言—写给兄弟姐妹的那些话
毕业生箴言——写给兄弟姐妹的那些话
09届,毕业将至,那些兄弟相称,姐妹依偎的日子再也不会回来。从此,我们告别了一段纯真的青春,一段年少轻狂的岁月,一个充满幻想的时代……???? 毕业前的这些日子,时
间过的好像流沙,看起来漫长,却无时无刻不在逝去;想挽留,一伸手,有限的时光却在指间悄然溜走。一切似乎都预想的到,一切又走的太过无奈。我们毕业了,与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有什么话想对兄弟姐妹说呢?动起笔尖吧,语言不一定很优美,但求实事求是。我们毕业了,我们带泪带笑说珍重。 我们毕业了,我们真的不愿意说再见。 主办单位:增城市职业技术学校社团联合会
承办单位:增城市职业技术学校荔花文学社
主题:毕业生箴言——写给兄弟姐妹的那些话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5日-2011年11月11日
文章要求:字数不限,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作品需注明班级姓名。 奖励办法:凡被选中作品,将登至本期校刊《荔花》,若获得本刊前六名,则获得荣誉奖章及奖品一份。 注:请各班同学将稿件交与各班班长处,本社成员会于活动期间本周四早读和下星期二早读课收取稿件,请同学们积极参与。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一:
虽说带的普通班,但我在授课时从没有因为这些学生成绩差而忽视对教学的创新。他们的基础差,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创新能力差,只是不可能他们回答问题时的准确率不高或者回答不到点子上,但我自认为只要认真设计教案,课堂中也会有出彩的地方。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9世纪后期,当时正是列强加紧扩充势力的时期,亚非拉各国人民正处于被奴役、被压榨的水深火热之中,法国中下层人民也正处于“拜金主义”的烘烤之下,这篇振聋发聩的短篇著作,较深刻地揭露了那个时代和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小说通过菲得普夫妇在金钱万能的腐蚀下精神堕落的描写,揭露与批判了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赤祼祼的金钱关系,而这种关系则是通过对人物的一系列的刻画来实现的。所地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从全篇入手,让学生先把握这篇课文的曲折情节(让学生根据课后第2题的提示,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这篇课文的情节),然后让学生理顺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最后探讨小说的主题。课文上完之后,整体感觉较为良好,在授课过程中的几个环节引起我的反思:
反思之一:谁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在引导学生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时,有的同学就问:谁是小说的主角,全班同学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一派认为菲得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
说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的同学认为,小说人物之间的联系是围绕于勒是否有钱展开的。于勒有钱时,菲得普夫妇盼于勒归来,对于勒赞不绝口,分文不值的于勒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于勒没钱时,菲得普夫妇躲于勒,怕于勒归来,骂他是个贼是个流氓。于勒是否有钱决定着菲得普夫妇对他的态度,而态度的变化正是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亲兄弟之间也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说菲得普夫妇是小说主公的同学认为,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夫妇俩的语言、神情、心理,通过他们的言行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更能凸现夫妇俩自私、见利忘义、冷漠、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征正是反映的主题。
课堂上乔景龙、张攀、袁园等五六个同学都参与了这场讨论,他们发表看法时有理有据,这个问题是我意料之外的,教参中并没有提到,我只是从参考资料中偶尔看到过说菲得普夫妇是主人公,可在课堂作业中说到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我还真一时难以下决定。然后,既然无法找到正确答案就不告诉学生唯一答案,让让他们在课堂中留下遗憾,说不定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只是作为了一个小结: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他的过去和未来,而集中笔墨表现菲得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上,从而刻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于名著,作为赏析者,由于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不是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吗?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已的观点。课后还有的同学来问我这个问题,就证明了这一悬念引起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反思之二:学生质疑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朱熹曰:学贵有疑。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直认为学生成绩差一般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也确是如此,但这节课我不得不为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而感到惭愧。
在前面学生已提了关于文章主人公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讨论也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质疑的同学还真不少,特别是这样两个问题确是说到了点子上。
我正在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小结时,柯萌萌同学突然举起了手,我示意让她站起来。她说:“我有一个疑惑,我认为于勒并没有在海外发财,如果发了财,她应该把钱寄回来弥补过去给我一家带来的损失,他在信中不是流露了这一想法吗?至于于勒写信说他发了财,那只是他对兄弟的一种安慰,是个美丽的谎言。”
此言一出,马上就有同学站了起来,潘诗娅说,小说中不是通过舰长话来说明于勒在那边阔绰过一人时期,他之所以又破产了,那是因为于勒无法改变他那“花花公子”的秉性。
柯萌萌同学又站起来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于勒在信中说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说明于勒已有悔改之意,他后来又说要去南美作长期的旅行,这本身又是一个“谎言”,证明他并没有发财,不然发了财正好回家炫耀一番,还跑去旅游干什么?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了,我并没有阻止之意,就让他们这样无拘无束地说,这样的机会太少,我还需要做什么,甘愿在教室里当起了听众。
后来又有学生提到,菲得普夫妇这样做已做到仁至义,他们并没有错。这涉及到小说的主题,也正是这篇课文难点,于是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再在小组内讨论,形成了统一意见再回答。
反思之三:小说主题的再拓展
在过去对这篇小说进行教学时,学生能体会到这篇小说的主题提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我的教学也就到此为止。但从新课标要求来看,小说的主题挖掘到此,对学生没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新课标要求要更多关注人性美,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情感渗透。
我先让学生体会菲得普夫妇,让学生寻找他们身上的人性美。一句话就把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完全颠倒过来了,学生在讨论后,就有人说,在私有制社会里,菲得普夫妇对于勒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于勒占有自己应得的家产,为了让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们还把于勒送到海外淘金,他们尽到作为兄长的责任。
另外这篇小说选取的不是我们成人的视点,而是一个与我们学生年龄相仿的少年人的视点,一个少年人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世界,观察和感受我人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小说的我的叔叔过去是不是“花花公子”,是不是“无赖、流氓”,对于“我”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当下这个“人”,这个人与“我”的关系,这是一种生来的本能,是自然流露的同情心,这也是人性的美丽之所在。
对于金钱的认识也是这篇课文与现代社会的一个切合点,拥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到头重要,金钱虽然不是至为重要的,但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金钱,只要我们通过正当的劳动获得金钱,都是对我们劳动的一种肯定。
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设置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质疑和释疑,在参与讨论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二:
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教学,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我是如下进行《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
一:从标题上看,讨论主要人物。
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1看人物着墨的多少2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3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三:
2015年4月2日,我在某校讲授了一节县级公开课,下面是我的备课过程、课堂实录与课后反思
一、备课过程
3月28日(星期一)下午,通过申请,说课比赛(读书是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因此我的说课较其他教师可能多少多了点新意,这恰恰助长了我的骄傲,潜意识中我形成了讲课也是表现自己的错误认识,这可以说是此次赛课不理想的伏笔。另外说课时我的声音较低,像是在自言自语。这个缺点,八年级四班的同学们也在课前给了我善意的提示,真应该谢谢他们。)我成为我们学校二位参赛选手之一。晚上,我知道了比赛课题《我的叔叔于勒》,然后开始读书。
3月29日(星期三),我开始读手头上能搜集到的有关《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所有资料(这些资料有孙绍振老师,有李镇西老师的,有余映潮老师的,还有各种学科杂志上的,以及教学参考书) 整整一天,还没有读完。(其实,我这是在浪费时间,说课需要搜集资料,而讲课则需要了解学生,资讯有实践经验的同行。不知不觉中,这又强化了我的错误!当时,我最应该做的是把文本读上几遍,并初步确定课时目标,而且这一切应在半天内完成。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我可以去闯;别人做过的事情,我则应该去学,因为只有谦虚才能使人进步!)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多。
3月30日(星期四)上午,我有两节课。直到下午第一节课,我才初步制定出第一份导学案。第二节课时,我还在读“专家”。第三节,我在十四班试讲,因为是试讲,自己的心理上就放松了许多,也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学生仅在中午自己读了读课本;导学案是在课前发给学生的。讲课过程中,学生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大多延着“贪婪、自私、冷酷、势利”,也就是“钱”的角度去评价。在课上我对学生的结论感到好笑,却好没有仔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这种现象存在的价值,反而觉得学生“被金钱所迷惑”,我暗暗嘲笑他们的“愚”。(此时,我研究的不应该是学生为什么有这些“鄙陋”的想法,更不应该“嘲笑他们的“愚”,而应该分析“怎样在学生认知的基础,通过语文味的分析,加上我的介入主,使他们的认知有所提高”。至于提高的方向,可能有很多,但从我们国家价值导向(人本)和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来看,这个方向,应该是人性方面。“人性”是个很好的解读文本的角度,当我们用人性的标尺去衡量分析文学作品时,我会觉得很舒服。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探索那些生命中本性的东西。)这使我又一次失去了修正航向的机会,继续滑向悲剧的深渊。
晚上,我睡得更晚,可惜的是我仍然在研究“专家”的解读。
4月1日(星期四)上午,我的导学案终于出炉,但没有很好的去做它的预设,直到我正式上课时,导学案很是一片空白。现在想来真是后怕。
早晨,值班时听过课的数学老师说,“上课的学校有多媒体”,下午,我开始做课件,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4月2日早晨5:30。(用课件上课是另一种思维,我用了如此多的时间来做课件,其实是在重构自己的上课思路,这又使我离“好课”的目标越来越远。)
4月2日,上午7:35我到了高青四中(有点晚,他们7:20上早读)。上课前,我问同学们有什么建议,“老师,声音再高一些,我采纳了。”第一节课,我在八三教室,继续备课,继续从自己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此时,我应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可惜,我没有那样做。(此时,我尚有改正自己的时间与机会。)
这时,岳老师正在上课,课题与我的课题一样。我为什么不去听听她的课呢?她的课一向是过渡自然,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且教师有激情,学生活跃。如果听一听她的课,我也许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做一些改变。这是我失去的又一次宝贵的机会,非常可惜!
二、教学思路
我的思路是从于勒的称呼入手,引出信,由信的真假,去分析“菲利普夫妇”为什么知道信是假的却又不敢不愿承认的心理;接下来,再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重点在“衣冠整齐”与“郑重其事”以及“高贵与拮据”的矛盾,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认识的目的;最后,指出“菲利普夫妇”一家的梦想都是建立在于勒给他的那封虚无缥缈的信上。从而得出他们的可悲、可怜与可理解。
三、教学过程与反思
课堂的开始与我设计的基本吻合,学生只是在分析信的真假时,有些不得要点,但总算进展顺利了。接下来,按照设计,我们应该分析人物的性格,当然是“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然而,学生的回答却使我乱了方寸,因为他们的答案不是我想要的。这时我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按我的思路走下去;二是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随机应变。(这是整节课的分水岭)潜意识中,我选择了前者,至此,我失去了最后一次改正的机会。我为什么会选择前者呢?当时我的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以我的课,来阐释孙绍振的“错位说”。现在想来,我做了一件极其错误的选择,虽然这个选择,我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我为什么没有意识到呢?归根结底是我对一节课的标准是什么还不清楚。现在,我把这个结论写出来:一节好课的标准,应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有所收获,而且这种期望不能太高,只比学生的认知提高一点点就可以了。这种提高包括知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或情感方面的,一节课只抓住一点就够了。比如,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方面,让他们明白,拮据的“菲利普夫妇”追求金钱是一种非常条件下的正常要求罢了。而我的目标却定位在“学习一种分析小说的方法-----错位”,这个目标是大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是中学生学习本文的目标。目标定位的错位是自己对课堂本性认识的不到位,以及自己平时眼中没有学生、没有养成关注学生的习惯有直接的关联。
现在,我不得不重新树立自己对好课的标准,那就让学生在你所主导/掌控的40分钟内,能感到生命的快乐,没有白白的浪费生命中的这40分钟。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应该是学生的“仆人”,我应该为他们服务,而不是视学生为我才情展示的道具。这个认识比是不是有语文味还具有根本性。一位教师当明白了这一点时,他才能有资格上出有学科特色的语文课。我认为自己的课有语文味,但谁是课堂的主人,一节课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却不明白,或者说,是假明白,表面明白,实际却不想做,进而不会做。如果,我因势利导,当学生的见解与我的预设大相庭径的时候,我顺着学生的认识,稍稍点拨,加入我的介入,然后再有所提高,那将是一堂好课。我有上好课的能力,却没有上好课所必需的人本意识。结果是,我上了一节文本解读最透彻的和教学设计最差的语文课。
由此,来反观一位教师的任何一节课,都是他人生智慧的一次折射:做事情目标纯一些。我是一名教师,教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有点收获;(有点收获是经济的,是可能达到的;有所收获是笼统的,是不经过思考的,是不知道教学目标的,是贪婪的)。作为一名班主任,目标就是给学生一个安全的保障,一个好的品德;做为一名学校的中层干部,做事的目标就按时创造性的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做为一个人,目标就应该人性一些,并最大限度的人性一些。
无论那一个角色,角色的本身就是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四: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作者用洗练的笔墨,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深刻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作品以貌似平淡无奇的叙述在悠然的余韵中,让我们得到了一个回味咀嚼,反思默想的机会。
一、彰显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让课堂“活”起来。
教育的灵魂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变换、自主创新。形成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体验语文学习给人带来的愉悦,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问题由学生去提出,知识让学生去领会,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探究,效果让学生去评价。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欣赏者、,引领学生在探讨、实验、研究、体验、创造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一篇:《活着的价值——邂逅霍金》读书笔记
无论是一个正常人还是残疾人,只要活着,只要还有生命,他都应该有自己活着的价值。
霍金是个残疾人,但他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气质和聪明,却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认同,它是伟大的,是独特的伟大,是超常的伟大。
宇宙无限,生命有限,一个人的生命对于整个宇宙来说比不上弹指一瞬,人生是短暂的,人总要面临死亡,这是恒古不变的规则,用这种角度看待生命难免有些悲观,若是换个角度,把短暂的生命看作是宇宙赋予每个人的一次机遇,一次能够名垂青史,创造永恒的机遇,那也许会更珍视生命,这便是活着的价值。
霍金曾遭遇及其罕见的疾病,若他以消极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不幸,他必然不会像现在这样得到举世的尊重和敬仰,而那疾病必然会毁掉他的才华,他的聪明,甚至他的一生,但他并没有答应病魔对他这么做。霍金人残智不残,人毁志不毁,他踩在病魔身上顽强地存活下来,为人类做出杰出了的贡献。这是霍金活着的价值,是别人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原由。
霍金的成就对于所有生理上缺陷的人来说是一种激励,对于正常人来说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他坚强的毅力使其得到许多的人文关怀,使其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着不平凡,使他如此幸运。
作为身体健全的人,我们没有理由不为这个世界贡献,没有理由逃避生存的责任,更没有理由不体现自己活着的价值,即使是细微的,不起眼的贡献,那也是一种价值。
只要还有生命,只要还活在这世上,就有创造人生价值的权利,同时也拥有得到人文关怀的权利,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世界添光加彩。
像霍金那样,用短暂的生命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吧!任何一个人都有活着的价值,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受到尊重,生存的价值等待我们去见证!
第二篇:邂逅霍金《邂逅霍金》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二、体会尊重他人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本文思想感情的变化脉络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作者的人文视角和人文精神,由此理解怎样尊重人、关心人,特别是特殊人群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哈姆雷特几百年前的吟唱,被霍金诗意地浓缩于他的学说、思想和生活中。
2、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是我们很多同学的作文中经常出现而又无法完全理解的一个伟人他是英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引力学的研究他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大学学习后期,他开始患上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这种病最终破坏他全身的神经系统,他的身体会像植物一样,只有他的心脏、肺和头脑仍能运行,只有思维仍然是完好的,但不能与外界进行沟通。虽然他的身体高度残疾,但是在物理学领域却有卓越的成就,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卢卡逊数学教授,这是牛顿和狄拉克都曾担任过的职务。他的伟大成就还在于,他在1988年出版了《时间简史》一书这是一本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的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被译成近40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 虽然他不能说、不能写,但是他的成就却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但是他的思想却出类拔萃的遨游到广袤的时空,揭开了宇宙之谜
3、当他1985年首次来中国时,当时他的两根手指还能动弹,但是当他2015年、2015年再度来中国时,已经完全瘫痪,和外界交流的唯一工具是他还能转动的眼睛,他有一副特殊的眼镜能够对他的眼睛的变化做出反应,并且输入他前面的电脑屏幕让他做出选择
2015年和2015年,霍金又两度来到中国,一次是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一次是参加国际弦理论大会在中国,霍金所到之处无不引发“科学热潮”,引发“追星狂潮”。
二、文本分析
邂逅,即不期而遇。与世界闻名的伟人不期而遇,作者的情感肯定有很大的波澜。请同学们来看一看,作者在邂逅霍金的过程中,对于霍金在情感或心理上有什么变化?(请找出文中的词句)
邂逅前——敬意
邂逅时——敬仰、震惊、凝视、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邂逅后——庆幸
试分析三种不同情感产生的原因(请找出文中的词句)
1、为什么邂逅前会有深深的敬意?
“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
1)“经典著作”指什么?《时间简史》
文中哪里表现了《时间简史》这一著作的经典?请同学们找出来;
“洛阳纸贵”;青年朋友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没看完;作者自己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也没有看
2)这个世界写出经典著作的伟人很多,比如黑格尔写了《美学》三卷、索绪尔写了《普通语言学教程》,这些书如果没有相当的专业功底,也是读不懂的,他们也是经典著作,也让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但是更让作者葛剑雄产生“深深敬意”的,除此以外还有一点,那是什么?
是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写出了这么伟大的著作常人都很难写出这般经典,更何况这位高度残疾人士写出了影响全世界的这么一本书所以,作者在邂逅前产生的深深敬意源于这本书的经典,更源于这位勇士的身残志坚的高贵品质
他对自己的身体已无能为力,但他仍是自己精神的主人。疾病禁锢了他的身体,却放飞了他的思想,使得他在地狱的入口处发现宇宙的天堂。疾病检验着生命的弹性,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硬度和韧性。
2、邂逅时为什么会产生“敬仰、震惊、凝视、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如此复杂的情感?当他经过自己身边时,为什么作者“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首先这是一种人之常情【尚奇、个人崇拜、尊圣宗经、值得炫耀的结果】,当遇到一位名人时很多人都会欣喜好奇,想要留影纪念——作者用了“下意识”这个词,说明是一种本能——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学家的职业习惯,他平时都会通过照片等方式拍录下来有价值的事物;但作者在这里马上强调连拍一下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这又是为什么?
1) 作者被霍金独特的形象所震撼,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2) 受到周围人的感染,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全班齐读第7、8自然段
因为震撼、因为周围人的感染,所以作者马上否定了自己拍照的念头但是如果说拍一张正面照是一种罪恶的干扰,那么“拍背影”总不会有太大的干扰或者不敬吧,但是作者也还是“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原因何在呢?
这句话中“拍背影”和“很快否定”实际说明了这种震撼和感染的强烈,按理说拍个背影并不构成对霍金的打扰或不尊敬,但连这个念头也很快被作者否定了,如果不是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是很难做到的所以选择这个细节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更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请同学们朗读7、8两个自然段(先散读后齐读);
科学家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至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这种美丽是不能被干扰的。对于身患绝症的霍金来说,不干扰就是对他生命最大的尊重。
3、邂逅后为什么作者对霍金是庆幸?
1)庆幸“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
如果没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他不能继续他的生命,如果没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他更不可能继续他的工作他现在所依赖的这部特殊的轮椅得益于ibm公司的设计和制造,他们以为他打造特殊轮椅的方式表达公司对霍金的崇敬,文中提到这是“专”为他设计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2)更庆幸“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第12自然段“他在剑桥,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机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霍金在剑桥可以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散步,拥有私人的生活空间,周围路人并未投以任何异样的目光,相信他们都是对霍金怀着崇敬之情的,但他们以一种平静的、尊重霍金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这份崇敬因为此时此刻的霍金是出来散步的,这是他私人生活的时间或许在我们的概念中,应该是老护士推着轮椅,形影不离的,但事实上她也不靠近,让霍金自己来操纵轮椅,这都是尊重他的个人权利和价值
齐读第11、12自然段
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寄托了美好的愿望,希望霍金能够不受打扰地继续他的生活,同时也提到了对“其他霍金”的祝愿,那么这里的“其他霍金”指哪些人?“幸运”又是什么意思?“其他霍金”指两类人,一是像霍金那样作出过巨大成就、杰出贡献、享有盛誉的名人;二是指像霍金这样有才华的残疾人。
“幸运”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不必浪费时间去应付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二是指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尊重
三、把握主旨,提炼现实意义
1、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侧重于表现霍金的精神品质还是霍金周围人对他的态度?
侧重于表现霍金周围人对他的态度
通过对“邂逅霍金”这一过程的简单记述,表现了霍金周围人对霍金的尊重和人文关怀,表达作者对霍金所生活的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的推崇,并祝愿“所有的‘霍金们’都能得到这样的关怀”
主要导向对生命的尊重,对他人事业的尊重,对他人时间的珍惜,把对伟人的尊崇首先回归到“人”的意识上来等等(可以适当拓展到一般的残疾人)
四、课文总结:
爱因斯坦曾说“童话里的人物将所触摸的一切变成了金子,而与我有关的所有事情都变成了报刊里的喧闹。”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浪费自己的时间是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如果霍金、钟南山、袁隆平等人成天忙于应付报告、宴会、鲜花、镜头,他们如何静得下心来潜心研究?他们的个人价值如何体现呢?正因为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种种不注重人文关怀的现象,作者才在文中提倡这种人文关怀精神让我们牢记著名科学家杨福家的这句话:“什么是大爱?让人们拥有安心工作的环境,这就是大爱;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氛围,这就是大爱”
第三篇:霍金《时间简史》读书笔记《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早在初二的时候就买过了史蒂芬霍金的最著名的两部著作,《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不过当时买这本两本书多少是跟由于风或者完全是对于他生平以及理论的崇敬,买来只是为了了解一下什么叫做经典的科普读物。虽然作为科普读物这两本书写的并不是特别晦涩难懂,甚至霍金本人在《时间简史》里通篇只放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e=mc^2的质能方程来尽量让大家都能看懂,不过鉴于初中时有限的物理知识以及各方面知识的匮乏,这两本书在被自己草草翻阅之后不久就被束置高阁。几年里虽也屡次翻起来看看,但却从未再从头仔细的将其研读一遍。直到大学有了足够的空闲时间才得以重新拾起《时间简史》这本被尘封好久的经典著作。
相信这本书大家都不陌生。《时间简史》是由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黑洞理论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创立人史蒂芬霍金撰写的一本有关宇宙学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将高深的理论物理通俗化的科普范本。但他本人的经历却十分坎坷,当他在剑桥就读时诊断患上罕见的了"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症"的疾病,这种病至今仍不能治愈乃至于控制它,至此之后他便一直坐在轮椅之上。然而这位全身只有三个手指能动的残疾人,却依靠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系列惊人的关于大爆炸和黑洞的理论,对量子物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将宇宙伟大而神秘的背景展现给世人。被人称之为“轮椅上的勇士”,他也被广泛尊崇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科学家。
《时间简史》自1988年首版以来,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销售了几千万册,成为国际出版史上的奇观。当时登陆中国的时候书店里甚至引发购买热潮。其内容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但是从出版以后无论在微观还是宏观宇宙世界的观测技术方面都有了非凡的进展。这些观测证实了霍金在该书第一版中的许多理论预言,其中包括宇宙背景探险者的最新发现,它在时间上回溯探测到离宇宙创生的几十万年之内,显露了霍金不同寻常的时空感知能力。主要向人们介绍了什么是宇宙论,以及宇宙论最新的发展状况。霍金曾说过:“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完成我对宇宙的认知,这包括宇宙为什么是它现在的样子,以及宇宙为什么会存在。”这也就是他撰写时间简史这部希望能让大众理解的宇宙科普读物的初衷。
尽管看的朦朦胧胧,似懂非懂。但这几年下来多多少少对时间简史这本书有所收获。我觉得这本书其实不能简单的当成一本科普读物来看待,很多东西是要经过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才能有所体会的。我认为关于科学理论的哲学原理是:不要迷信,尤其不要迷信科学。很多人说科学现在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我认为很有道理。那些很多打击伪科学的斗士们比如方舟子,司马南,何祚庥院士等等所谓科学家们,顶着科学的帽子去拿着竿子四处拍人实在令人厌恶,依我看这和中世纪黑暗时期的欧洲教会没什么区别。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规范的条条框框。爱因斯坦就是因为相对论的问题引用宇宙常量而错失发现宇宙大爆炸的机会,不过这是和他所信奉的信仰是有关的,并不能怪他。从古希腊开始各种哲学以及物理的思想就不断被后继来着所颠覆。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都曾是人类的革命者与探路者。而现在的量子力学又不断推翻前人的研究而使科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包括霍金本人在04年也宣布他关于黑洞的理论存在错误。他说: “黑洞并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数物理学家以前认为的那样,对其周遭的一切“完全吞食”,事实上被吸入黑洞深处的物质的某些信息实际上可能会在某个时候释放出来:信息守恒。原因是先前把黑洞想得太理想化了,把黑洞热辐射也想得太理想化了。”可见科学是在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有勇气
过去认识上的错误。我们要承认科学理论也是一种假说,是既定条件下适用的既定真理。辩证法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对于任何事物的看法,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没有终点,每个阶段的真理连接起来,形成真理的过程,每一个时期的真理都只是相对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说的其实是很正确的。
关于时间简史所描述的物理内容我不想赘述太多,虫洞黑洞弦理论等等也不适合在这里讨论。我想说的是,宇宙中蕴含着太多的秘密,纵然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但我们仍然是越思考越迷茫。其实霍金他也并未想过要为我们普及什么科学知识,他只是狡黠地动了动一下他的手指,将我们推向秘密的边缘,让我们越迷茫越思考。他也并没有做出具体结论,只是把他所知道的用简单的方式告诉我们,把问题留给我们自己。有个悖论说的好:学得越多,知道得越少。知道的越少或许是因为你知道了更多事情而迷惑了你曾固有的价值观,或许是由于发现世界太大你来不及探窥全部。科学、哲学、宗教,这三者有其各自的领地,也都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如果能把三者结合起来看,相信问题会更加简单明了的多,其实都是共通的,只不过概念被人为的分离了罢了。看了这本书之后最后懂得的仿佛不仅是宇宙,时空存在原理,而是明确了我们自己的宇宙观,以及生命与宇宙的关系。而与一般哲学书所不同的是,它提供给我们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用科学的思维去判断世界。说到这里你就应该发现,与其这本书说其完全是一本科普读物,倒不如说是哲学性的或者可以启迪内心的科学读本或许更为妥当。或许,霍金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他心中所存在的宇宙,而是将我们引入了自己的内心深处,宇宙同样的也存在在每个人的内心之中,如此精彩,如此绚烂,如此让我们着迷。
第四篇:《活着》读书笔记只要活着
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嫖娼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
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怎么会如此荒唐怎么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样的人心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
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儿子有庆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了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第五篇:《活着》读书笔记这是我第二次读余华的《活着》,在大二时就已经读过一遍,因为时间间隔有点长,只是大概记得故事的结局,而情境忘的差不多了。今天又读了一遍,不由感慨:好的作品读多少遍都不为过!
不得不说,余华是一位具有高超煽情技巧的作家。刚刚读完这一作品,脸上还留着泪痕,眼框还是湿润的,不过心却慢慢越来越平静了。是啊,读完它,我没有理由不平静,没有理由不思考……
“二喜,有庆不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这句话总是萦绕在我的耳旁,所有的这些名字,这些人物,都让我觉得是活生生的。也许是从小在农村长大,对于书中描绘的场景都觉得那样地熟悉,他们的形象似乎都可以在我的生活中找到代言人。小时候,不明白那些在地里劳作的老者,为什么对着一头不言不语的老黄牛喋喋不休;小时候,也有很多像有庆一样的玩伴;小时候,也见到像凤霞一样的姐姐以及家珍一样的女人;小时候,也取笑过像二喜一样的女婿……一切都那么的亲切,所有的人都那么的生动,他们的故事,平凡而感人,琐碎而深刻。
读着这一作品,不由地就投入进去了,就像是自己就坐在老福贵的身旁,静静的听着这位老者对他的往事娓娓道来。时而鄙视、时而切齿、时而沉默、时而哭泣、时而感慨、时而会心、时而叹息、时而释然……当看到福贵少爷放荡不羁、自命不凡时,我鄙视他;当我看到他粗鲁的对待他怀有身孕的妻子时,我咬牙切齿;当我看到他穿着丝绸衣裳被装满铜钱的沉甸甸的担子磨破了肩膀时,我感慨;当我听到徐老爷用无奈的语气说“报应啊,报应”的时候,我沉默;当我看到凤霞从一个活泼美丽的小姐变成一个又聋又哑的小村姑时,我叹息;当我看到小有庆不知疲倦跑来跑去的身影时,我微笑;当我看到一具具冰凉的尸体时,我痛哭;当我看到老年的福贵安详的表情是,我释然……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对人生有了一个思考,而且让我有决心去改变自己的一些不足和缺点。步入研究生生活已近两个多月了,常常都觉得很累、很悲观。现在想想自己在过去那两个月做了些什么,真觉得不值一提,每天似乎忙忙碌碌,却忘记自己要追寻的是什么;每天都觉得压力很大,却不知道为何要让自己活在不该有的压力之下。时常抱怨、时常抑郁、时常烦躁……我发现自己一直在追寻着什么,我总是拼命跑、拼命追,忽视了一路上的所有风景!细细想想这二十几年来,我好像一直是父母长辈眼中的好孩子,上小学时就知道我要进县里最好的中学、上初中就知道要考重点高中、上高中知道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学、大学呢?发现自己学的东西太少,所以决心要继续深造。现在,我在深造的路上,却似乎不知所措。看到身边的同学各有所长,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导师的要求我似乎一项也没达到,我慌张了,默默告诉自己:不能这样下去,要努力,要加油!我不停的去图书馆借书,不管有没有兴趣,逼己去读完一本本的书,以为这样我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可当我静下心来读完《活着》这篇作品时,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就像积蓄已久的火山喷涌而出,不光是为故事的情节,更为自己!我原以为应该为自己骄傲,因为一直在追寻自己的梦想,却没发现自己并没有在追寻这些繁华梦想的过程中得到快乐!那我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是到达终点时那一刹那的辉煌吗?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事靠着祖上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来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对于这段话,感悟颇深,我想作者并不是说叫我们不要去追求任何东西,也不是要我们甘于平凡,我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中充满变数,不要为自己曾经的错误懊恼,更无须一蹶不振,接受这一切,然后努力的活着,全家在一块就是最大的幸福。人有旦夕福祸,天有不测风云,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只有坚强的接受,认真地活着,总有一天你会释然……
当然,除了一些关于人生的感想,也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可能是之前看过余华的其他一些作品才引发的吧。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兄弟》这一小说,里面可以发现很多关于当时的政治的线索,主要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段历史。而这部作品呢,它的历史跨度也是很长的,从国共对峙到农村生产合作社,从三年饥荒再到文化大革命……从这一短短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政治的一个变迁,看到国家也像一个人的一生一样,起起伏伏,也犯错误、也有辉煌、也在探索……
《活着的价值——邂逅霍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本文共计9897字)可完全免费阅读或下载全文。好范文网haoword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或复制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顺利完成写稿任务。上一篇:员工放弃休假先进事迹心得
下一篇:2016夏粮收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