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明威的名言

| 励志名言 |

【www.guakaob.com--励志名言】

关于海明威的名言篇一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名言:

1、 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2、 胜利者一无所有。

3、 对一个作家最好的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

4、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海明威冰山理论:“冰山在海上移动很是雄伟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却能为读者感受到的。”海明威小说常常富于暗示或象征手法,语言简洁明快。

雨果名言

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关于海明威的名言篇二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的名言

先说一句他最著名的话: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

我多希望在我只爱她一个人时就死去。

所有的罪恶都始于清白。

没有失败,只有战死。

胜利者一无所获。

对一个作家最好的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

二十世纪的丧钟为人类而鸣!

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居住过Paris,那Paris将会跟着你一辈子。

只向老人低头。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上帝创造人,不是为了失败。

最后我觉得他自题的墓志铭也能表现出他的思想和语言特色:恕我不起来啦!

海明威名言:“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这体现了海明威主人公对待人类社会的基本态度,因此,这些人所表现出来的“硬汉性格”显得深沉、有力、真实。

只要不计较得失,人生便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海明威详细

[人生·命运|得失成败]

偏执是件古怪的东西。偏执的人必然绝对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而克制自己,保持正确思想,正是最能助长这种自以为正确和正直的看法。——海明威

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海明威

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海明威详

关于海明威的名言篇三
《英文名人名言》

一.威廉·莎士比亚名言(W. William Shakespeare)

1.To be or not be,That is a question。生与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Do not ,,for one repulse ,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3.A light heart lives long . 豁达者长寿。

4.In delay there lies no plenty , Then come kiss me , sweet and twenty , Youth's a stuff that will not endure .

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枯杨,青春易过。

5.The time of life is short ; to spend that shortness basely, it would be too long .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6.Don't gild the lily. 不要给百合花镀金/画蛇添足。 7.The empty vessels make the greatest sound . 满瓶不响,半瓶咣当。

8.Better a witty fool than a foolish wit.-Shakespeare 宁为聪明的愚夫,不作愚蠢的才子。

9.A light heart lives long . 豁达者长寿。

10.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

真诚的爱情之路永不会是平坦的。

11.Love, and the same charcoal, burning, need to find ways to ask cooling. Allow an arbitrary, it is necessary to heart charred。 爱,和炭相同,烧起来,得想办法叫它冷却。让它任意着,那就要把一颗心烧焦。

12.Laughter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笑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13.Words can not express true love, loyalty behavior is the best explanation。真正的爱情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行为才是忠心的最好说明。

14.Love is a woman with the ears, and if the men will love, but love is to use your eyes。女人是用耳朵恋爱的,而男人如果会产生爱情的话,却是用眼睛来恋爱。

15.I bogged down in a sea of blood back legs, unable to stop, go back, as far as like, people feel that there is no retreat. the future is a marshy area, people got in deeper and deeper。

我两腿早陷在血海里,欲罢不能,想回头,就像走到尽头般,叫人心寒,退路是没有了,前途是一片沼泽地,让人越陷越深。

16.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 世间本无善恶,端看个人想法

17.When the heart of honor get hurt of time, the comity is to cure its good medicine当荣誉心受伤的时候,友谊是治愈它的良药。

二.海明威名言(Ernest Hemingway)

1.Born not to be defeated, one can be destroyed, but can not be beat. 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2.Paranoia is a strange thing. Paranoia of people have no doubt that he is necessarily correct, but restrained myself, thinking of the right to maintain, it is best to encourage such an accurate and honest self-views. - Ernest Hemingway

偏执是件古怪的东西。偏执的人必然绝对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而克制自己,保持正确思想,正是最能助长这种自以为正确和正直的看法。——海明威)

3.Is dominated by their own God, if would like to conquer the world, you must first conquer themselves. - Ernest Hemingway

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海明威

4.Everyone need someone to talk with him openly. Although a person can be very heroic, but he also could be very lonely. - Ernest Hemingway 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海明威

三.文英名句

1.A bad beginning makes a bad ending.

不善始者不善终。

2.A bad thing never dies.

遗臭万年。

3.A bad workman always blames his tools.

不会撑船怪河弯。

4.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han two in the bush.

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

5.A boaster and a liar are cousins-german.

吹牛与说谎本是同宗。

6.A bully is always a coward.

色厉内荏。

7.A burden of one's choice is not felt.

爱挑的担子不嫌重。

8.A candle lights others and consumes itself.

蜡烛照亮别人,却毁灭了自己。

9.A cat has 9 lives.

猫有九条命。

10.A cat may look at a king.

人人平等。

11.A close mouth catches no flies.

病从口入。

12.A constant guest is never welcome.

常客令人厌。

13.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事实胜于雄辩。

14.Adversity leads to prosperity.

穷则思变。

15.Adversity makes a man wise, not rich.

逆境出人才。

16.A fair death honors the whole life.

死得其所,流芳百世。

17.A faithful friend is hard to find.

知音难觅。

18.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长一智。

19.A fox may grow gray, but never good.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20.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

21.A friend is easier lost than found.

得朋友难,失朋友易。

22.A friend is never known till a man has need.

需要之时方知友。

四.关于爱情的经典英文名句

1.I love you,not because of who you are ,of who I am when I am with you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喜欢与你在一起时的感觉。

2.No man or women is worth your tears,and the one who is,with more you cry .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哭泣。

3.The worst way to miss someone is to be sitting right beside them knowing you can't have them.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边,却犹如远在天边。

4.Never frown, even when you are sad ,because you never know who is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r smile 。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道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5.To the wor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d. 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一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6.Don’t waste your time on a man or women ,who isn‘n willing to waste time on you .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儿浪费你的时间。

7.We believe in love,as well as the magic of the midsummer night. 我们相信爱情,就好像相信仲夏的魔法一样。【这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仲夏之夜】

关于海明威的名言篇四
《海明威 博尔赫斯赫塔米勒 的名言整理》

海明威的名言

先说一句他最著名的话: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

我多希望在我只爱她一个人时就死去。

所有的罪恶都始于清白。

没有失败,只有战死。

胜利者一无所获。

对一个作家最好的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

二十世纪的丧钟为人类而鸣!

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居住过Paris,那Paris将会跟着你一辈子。

只向老人低头。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上帝创造人,不是为了失败。

最后我觉得他自题的墓志铭也能表现出他的思想和语言特色:恕我不起来啦!

海明威名言:“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这体现了海明威主人公对待人类社会的基本态度,因此,这些人所表现出来的“硬汉性格”显得深沉、有力、真实。

只要不计较得失,人生便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海明威详细

[人生·命运|得失成败]

偏执是件古怪的东西。偏执的人必然绝对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而克制自己,保持正确思想,正是最能助长这种自以为正确和正直的看法。——海明威

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海明威

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海明威详

博尔赫斯的名言

越是无所顾及,越能让人相信这不是骗局;越是明目张胆,越不会露出马脚。

我们管千百个变化不定的原因的无限运作叫做命运。

假如你像个男子汉那样战斗,你就不会像条狗似的被人绞死。

天使对我说,绵羊的毛皮不是老虎的颜色,撒旦对我说,强大的上帝要它变成那种颜色,利用了我的技巧和染料。现在我知道,天使和撒旦都在颠倒黑白,一切颜色都是可恶的。

在那做梦的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

某些道德家认为拥有钱币不一定表示幸福,另一些幸运的形式也许更为直接。

知道某些幸福只是偶然的机遇会减少幸福的魅力。

任何决定都不是最终的,从决定中还可以衍化出别的决定。无知的人以为无限的抽签需要无限的时间,其实不然,只要时间无限地细分就行。 假如我无缘得到那份荣誉、智慧和幸福,那么让别人得到吧。即使我要下地狱,但愿天国存在。

我从怯懦中汲取了在关键时刻没有抛弃我的力量。我预料人们越来越屈从于穷凶极恶的事情;要不了多久世界上全是清一色的武夫和强盗了;我要奉劝他们的是:做穷凶极恶的事情的人应当假想那件事情已经完成,应当把将来当成过去那样无法挽回。我就是那样做的,我把自己当成已经死去的人,冷眼观看那一天,也许是最后一天的逝去和夜晚的降临。

英雄们就这样战斗,可敬的心胸无畏无惧,手中的钢剑凌厉无比,只求杀死对手或者沙场捐躯。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和所有的人都有共同之处,因此,把花园里的一次违抗说成是败坏了全人类不是不公平的,说一个犹太人被钉上了十字架就足以拯救全人类也不是不公平的。

上帝在克莱门蒂诺图书馆的四十万藏书中某一卷某一页的某一个字母里。我的父母、我父母的父母找过那个字母;我自己也找过,把眼睛都找瞎了。

他不是为后代,也不是为上帝写作,因为他对上帝的文学喜好一无所知。他殚精竭虑、一动不动、秘密地在时间的范畴里营造无形的迷宫。 我们往往为小说人物的不幸一掬同情之泪,结果我们自己的不幸更让人伤心。

傍晚有一个时刻,平原仿佛有话要说;它从没有说过,或许地老天荒一直在诉说而我们听不懂,或许我们听懂了,不过像音乐一样无法解释。

他要了一杯咖啡,缓缓加糖搅拌,尝了一口,一面抚摩猫的黑皮毛,觉得这种接触有点虚幻,仿佛他和猫之间隔着一块玻璃,因为人生活在时间和时间的延续中,而那个神秘的动物却生活在当前,在瞬间的永恒之中。

悠久的岁月使他抽缩,磨光了棱角,正如流水磨光的石头或者几代人锤炼的谚语。他黎黑、瘦小、干瘪,仿佛超越时间之外,处于永恒。 永生是无足轻重的;除了人类之外,一切生物都能永生,因为它们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永生的意识是神明、可怕、莫测高深。

我是神,是英雄,是哲学家,是魔鬼,是世界,换一种简单明了的说法,我什么都不是。

死亡(或它的隐喻)使人们变得聪明而忧伤。他们为自己朝露般的状况感到震惊;他们的每一举动都可能是最后一次;每一张脸庞都会像梦中所见那样模糊消失。在凡夫俗子中间,一切都有无法挽回、覆水难收的意味。与此相反,在永生者之间,每一个举动(以及每一个思想)都是

在遥远的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举动和思想的回声,或者是将在未来屡屡重复的举动和思想的准确的预兆。经过无数面镜子的反照,事物的映像不会消失。任何事情不可能只发生一次,不可能令人惋惜地转瞬即逝。对于永生者来说,没有挽歌式的、庄严隆重的东西。

地狱的属性之一在于它的不真实,这一属性使它的可怖似乎有所减轻,但也可能加强。

当我明白什么都救不了我时,我感到绝望;当我知道我的不幸不能由自己负责时,又感到宽慰。

神预见到天地终极时将会发生许多灾难和毁灭,于是他在混沌初开的第一天写下一句能够防止不幸的有魔力的句子。他之所以写下来是为了让它流传到最遥远的后代,不至泯灭。谁都不知道他写在什么地方,用什么字母,但是我们知道那句话一直秘密地存在,将由一个被神选中的人看到。我认为我们一直处于天地终极的时期,我作为神的最后一名祭师,将会获得知觉那些文字的特权。

你的醒并不是回到不眠的状态,而是回到先前一个梦。一梦套一梦,直至无穷,正像是沙粒的数目。你将走的回头路没完没了,等你真正清醒时你已经死了。

领悟的幸福远远超过想象或感觉。

过去是构成时间的物质,因此时间很快就变成过去。

德国作家使赫塔米勒的名言

——我觉得我获奖之后好像别人都比我自己还要激动。这种狂热的氛围再过一两个礼拜就会烟消云散,一切又重归平静。到时候大家都会冷静下来。我认为,在工作中你可以找到自我,每样工作,如果你投入进去,你就有了努力的方向,生活就有了某种意义,而除此以外,它什么都不是。 ——如果我是生活在一个没有自由、难以生存的地方,比如今天那些在监狱里的人,那么,语言还是他的家乡么?为政治独裁和意识形态服务的语言是他的家乡么?有时候语言偏偏就不是家乡,因为它只是它自己。如果人们互存敌意,用同一种语言相互攻击,那么这“同一种语言”显然也就不再是同一种语言了。因此对我来说这句话并不怎么合适。

——人们学语言的时候总是循序渐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总会有新的感受,而我也能够意识到许多细微的东西,这时我才感受到罗马尼亚语中的诗意景象是多么美,我才发现这是一种多么富有画面美感的语言,它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和整个罗马尼亚民族的存亡紧密相连,是那样激动人心。

——我不知道人们从哪里看出我用诗化的语言写作的。我不能胡乱捏造——这和人们写作的天性有关——写作风格是思想的肉体表达,你不能突然说,好吧,现在我决定换一种写作风格。至少我不行,也许别的作家可以。

——人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甚至会把实实在在的物体拟人化。一个人什么都没有了,就会特别注意周围的每一样事物,比如一个跳蚤、一个铁罐子、身上穿的衣服等等。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已经超出一般人的理解了,而这些事物也定义了人本身。我觉得,人们拥有的东西越少,人们就越会用他拥有的东西来定义自己,因为他们谁也不是了,什么都被剥夺了。他们定义自己的时候就通过眼前可以看到的这些他们还拥有的东西。 ——我觉得文字就像食物,语言也是可吃的。人们把它吃到脑袋里而不是胃里。通过细致的感觉把劳动的过程、劳动所用的材料比如沙子、水泥、石块、石灰等等吃到脑袋里。然后这些东西就被拟人化了,它们在脑袋里自我定位。

——长期的饥饿使他脑袋里只想着吃,他凭空想象了一顿美餐,却告诉自己其实不是抽象的。什么都和吃的有关,所有工厂附近的气味都和吃的有关。有的闻起来像香草,有的像揣了馅儿的辣椒,有的像柠檬花、橙子或者烤香肠。他都到处能闻到不同食物的味道。他整天都在“吃”,这就是吃的语言。吃的语言、饥饿的语言,这些基本上是一回事。这就是语言,到处都是。死亡就是最大的幸福

——劳动营里也有幸福。有思想上的幸福,有嘴巴里的幸福。甚至劳动营里,人们死前看到的东西也能带来快乐和幸福。死之前的那一瞬间,身体会感到一种突然的放松。对于那些在劳动营里长期忍饥挨饿,终于不能再忍受这一切的人来说,死亡就是一种幸福。

——幸福就是你发现了一棵薄荷草或者一只果子,不告诉别人自己吃了,虽然其他人也很饿。这就是嘴巴的幸福。思想上的幸福是比如有一瞬间你特别想家了或者陷入绝望,然后就产生一种斯德哥尔摩情结(又译“人质情结”),当你完全失去自我的时候,你爱上了劫持你的人。也就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内心对自己放弃了,说现在就是这么着了,我在这儿听任支遣,这就是我的生活了。这就是最外化的、最脆弱的或者也可以说是反常的一种幸福。

——小说里的人物关系是一种想要生存下来的关系,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人们会毫无保留的互相依赖。在极端情况下,人们当然会变得粗鲁,社会也变成了一种“胳膊肘社会”(这个词来源于20世纪,用来形容一种充满竞争和自私主义至上的社会)。生存下去对每个人都尤其重要。

——我们总是谈论诗意,但关键是,什么是诗意?对我来说写作必须要准确,它必须要鞭辟入里,

——“美”在这里就是一个双重含义的词,对于一种东西,如果我们找不出别的词来形容,我们就会用“美”。在艺术领域里,我们对无法接受的作品就用“美”这个词。我必须要这样做,因为这和主题休戚相关。

——写作的句子要准确、有它的节奏,读来朗朗上口,如果读起来佶屈聱牙,那么肯定是那里有问题。段落间的变化,诗化的段落和纪实的段落搭配,错落有致,整体之间要有变化,环环相扣,这都是要考虑的,但是这些又都是直觉的东西,我之前也不知道,只是写到这里某个句子自己冲口而出,仿佛要将自己展示在世人面前。我只是一个媒介和载体而已。这些都是在写作中水到渠成的,在此之前我也不知道我会怎么写。 ——我现在想祝福东欧那些经历了独裁时期的人们,比如安德鲁霍维奇或那些东保加利亚地区的人们,我为他们而高兴。但我不能装作好像自己一直都在为他们着想,否则我就是自欺欺人,我的写作并没有什么任务可言,我只是写和我自己有关的事情,这些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我自己一直承载的伤痕,而我并没有刻意让它们成为我的文学的某种使命。

——如果可以带来一些积极的结果,那自然很好,我认为任务化写作让人变得失去灵感,如果人们陷入了这样一个囹圄——我自己也读过很多意识形态的文章——那么即便它说的是对的,由于刻意为之,这些意识形态的意义反而会适得其反。我不信任这种方式。

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关于海明威的名言篇五
《名言 。海明威。王尔德。贝多芬》

关于海明威的名言篇六
《海明威》

关于海明威的名言篇七
《海明威》

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各类型的故事。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对缝纫等家事亦很感兴趣。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海明威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因此从小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的海明威,很热爱大自然。[7]

1913年到1917年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学业、体育上成绩优越,在英语方面天赋突出。在初中时,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的他有了首次的写作经验。升上高中后,他更成为了学报的编辑。有时他会使用“Ring Lardner Jr.”这笔名写作,以纪念他心目中的文学英雄拉德纳(Ring Lardner)。高中毕业之后,拒绝入读大学的海明威,以18岁之龄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在《堪城星报》工作了6个月的过程中,海明威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海明威后来,海明威不顾父亲的反对,辞掉了记者一职,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当我参加上一次的大战时,我是一个可怕的笨蛋,”海明威于1942年说,“我记得我只是认为我们是主队,而奥国是客队。”海明威是条典型的美国硬汉,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奋德教授曾说:“他身材结实、宽肩膀、头形端正、有深棕色的头发和小胡子。”本来,海明威的身材这么好,应能入伍,但却由于他的视力有缺陷而导致身体检查不及格,后来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前往意大利前线途中,他在德国炮火轰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并没有在安全的旅馆停留下来,反而尽量接近战场。海明威很兴奋,形容自己当时“好像是被派赴一个特别的任务来写这一年最伟大的故事”。他与朋友泰德·布鲁姆贝克租了一辆出租车,希望能看到一两个新弹坑。泰德写道:“我们一听到炮弹爆炸,我们的车子就尽快驱往爆炸声的地方去„„但是我们一离开那儿又听到市内远处另一声爆炸。”

到达意大利前线之后,海明威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在他到达那里的第一天,米兰附近的一座弹药库爆炸。海明威给星报写道:“这一座弹药库的爆炸是我生平第一次接受火的洗礼。我们把伤患带进来,跟在堪萨斯综合医院的情形一样。”海明威受命搜索附近田野里因爆炸而抛落下来的尸体,带到一个临时停尸场,他发现他们找到的女尸多于男尸。那一次看到的情况令海明威极为震惊。

在治疗期间的海明威(1918年,米兰)之后他遇到的士兵并没有减轻他的惊恐。在一次关于战场上死亡情形的讨论,埃里克·道尔曼-史密斯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那是海明威从未听过的。他很喜欢这句名言,于是要求埃里克把那句话写在一张纸条上,后来他又把它背诵下来。那句话是出自“亨利四世”一剧的第二部分:“真的,我并不在意死亡;人只能死一次;我们都欠上帝一次死亡„„随便怎么个死法,今年死明年死都一样。”[3][4][5] 他这种对死亡的看法从他写给他父母的一封信中可见。“死亡是件非常简单的事,”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结束了他的救护车司机的工作。他当时在奥地利的堑壕被迫击炮弹击中,在他的腿遗下了弹片,再被扫射中的机关枪射中。尽管自身负伤,他仍把一名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后来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制勇敢勋章(medaglia d'argento)。

海明威在米兰一个美国红十字会的医院工作。由于没有什么娱乐,他常常以读报和喝酒消磨时间。在这里,他结识了来自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修女安格妮·库洛斯基(Agnes von Kurowsky),她比海明威足足大了6岁。海明威爱上了她,但海明威后来返回美国,他们的关系就这样终止了;安格妮并没有跟海明威返美,而是与一名意大利军官缠绵。这件事的记忆在海明威的心中一直挥之不去,并成为了他早期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创作灵感。后来,海明威更把自己当作小说中的主人公,缪称自己取得意大利军队的中尉军衔,并且参加过三次战斗。

1

[编辑] 处女作与其他早期作品战争结束之后,海明威回到奥克帕克。由于禁酒令的关系,1920年,他迁往安大略省多伦多的巴瑟斯特街(Bathurst Street)1599号的一所公寓居住。在那里居住期间,他在《多伦多星报》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在那里是一名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员。海明威在那里结识了星报记者莫利·卡拉汉(Morley Callaghan),两人成为好朋友。卡拉汉在那里刚开始写短篇故事;他把这些短篇故事给海明威看,而海明威对这些作品赞不绝口。后来他们在巴黎得以再度重聚。

欧内斯特与哈德莉(1922年)1920至1921年的短短一年间,海明威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并为一所小报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逊(Hadley Richardson)。在同年的9月,他迁到了芝加哥北部的迪尔伯恩北街1239号的一所狭窄的三层公寓居住。那建筑物现在仍在原处,而在这公寓前面则是一个有“海明威之家”(the Hemingway Apartment)字样的匾子。哈德莉认为这公寓太昏暗和过于消沈,在1921年12月,海明威一家迁出了国外,再没有再回到那里居住。

“丁香园”(La Closerie des Lilas)咖啡馆(1909年),海明威在此地完成《太阳照样升起》的大部分章节他们听了舍伍德·安德森的劝告,在巴黎安顿了下来,在这里,海明威给星报进行关于希土战争(1919年-1922年)的采访。在海明威回到巴黎之后,安德森为他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格楚特斯坦。她成了海明威的良师益友,引导了海明威参与“巴黎现代主义运动”(Parisian Modern Movement),然后到蒙巴拿斯区(Montparnasse Quarter);这成为了美国移民“迷失的一代”之始,由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流动的飨xiǎng 宴》的题词带动。另一个对海明威影响深远的人是意象派的创立者艾兹拉·庞德。

海明威的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1923年),由罗伯特·麦卡蒙(Robert McAlmon)在巴黎出版。同年,他们一家回到多伦多短暂逗留,就在那时,海明威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取名约翰,并请格楚特斯坦当约翰的教母。由于要支持整个家庭的开支,海明威逐渐变得忙碌,并开始对多伦多星报的工作感到沉闷,遂于1924年1月1日辞去了这份工作。海明威为星报撰写的作品大多后来大多出版于1985年的《Dateline: Toronto》。

海明威在其短篇故事系列《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年)出版时才初登美国文坛。对于海明威来说,这部作品极为重要,它一再显示简洁的写作风格亦可为文坛所接受。

1925年4月,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两星期后,海明威在丁哥酒吧(Dingo Bar)遇见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佛兰西斯·史考特·基·费兹杰罗。相识之初,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常常对说共饮,彼此分享写作心得、交换手稿,费兹杰罗也表示希望海明威能在文坛上有更大的成就,但后来他们的关系逐渐冷却,更开始明争暗斗。费兹杰罗的妻子洁儿达(Zelda Fitzgerald)打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海明威。她更曾公开形容海明威为“假货”和“骗子”,并声称他看来很有大男子气概,其实也只是外表而已。她开始无理地指海明威为同性恋者,并谴责她丈夫与海明威一起参与社交活动。

海明威-费孚之家,建于1927年海明威第一部成功的小说是《太阳照样升起》(1926年),是他在最喜爱的咖啡馆“丁香园”用6个星期完成的,是部半自传体的小说。这小说十分成功,广受好评,其创作灵感是在读过费兹杰罗《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手稿之后萌生的。

2

欧内斯特与宝琳(1927年,巴黎)1927年,海明威与哈德莉·理察逊离婚,并另娶宝琳·费孚(Pauline Pfeiffer)为第二任妻子。她来自阿肯色州Piggott,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此外,她也是一名临时的时装记者,为《名利场》(Vanity Fair)和《时尚》(Vogue)这类的时尚杂志工作。[6] 这时,海明威开始转而皈依天主教。那一年,海明威的《没有女人的男人》出版,书中有很多短篇小说作品,而其中的《杀人者》(The Killers)是海明威最为知名的短篇小说之一。1928年,海明威与费孚迁居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开始了两人的新生活。可是,他们的新生活不久后就被一件悲惨的事情的发生中断。

1928年,海明威的父亲克莱伦斯因受不住糖尿病和财困的折腾,以内战时期用的手枪自杀。这件事对海明威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在获悉父亲自杀一事之后,他立即回到奥克帕克为父亲安排后事,此时他想起在天主教中自杀要下地狱的。同在这段期间,黑太阳出版社(Black Sun Press)创立者哈里·克罗斯比--也是海明威在巴黎认识的朋友--亦自杀身亡。同年,海明威的次子派翠克(Patrick)出生于堪萨斯城,而他的第三个儿子格利高里·海明威(Gregory Hemingway)在数年以后才出生。母亲多番阵痛后,几经辛苦,医生终于成功剖宫取出婴儿,有记指出《永别了,武器》中载有此情景。

《永别了,武器》记的是一个名为弗雷德里克·亨利(Frederick Henry)的美国士兵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利(Catherine Barkley)之间的浪漫故事。这小说是以自传的文体写成的:书中的故事情节灵感明显是来自海明威在米兰与库洛斯基护士的关系;而小说中的凯瑟琳在产前阵痛的创作灵感却是来自海明威的次任妻子宝琳生次子派翠克前的痛楚。

在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其他书籍都开始成名后,《永别了,武器》这才出版。《永别了,武器》的出版大获成功,很受欢迎,它亦为海明威解决了当前的财务困难。

[编辑] 基韦斯特与西班牙内战 欧内斯特·海明威在基韦斯特的家,现为博物馆海明威后来终于听取了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的劝告,于1931年迁往基韦斯特(他在那里住的房子现为博物馆)。在那里,海明威常与好友沃尔多·皮耳士(Waldo Peirce)到海龟(Dry Tortugas)附近钓鱼、到著名的“邋遢乔酒吧”(Sloppy Joe),偶尔会到西班牙旅行,为《午后之死》和《胜者一无所获》收集资料。1940年,即九年之后,海明威与费孚的这段婚姻结束,到1950年代,他进入了一生的另一个阶段,他在这阶段写的作品数量达一生所有作品的百分之七十。

1932年,《午后之死》这部关于斗牛的书籍正式出版。对于《午后之死》的评语各有不同,有些人认为这本书较像一本斗牛士和斗牛技巧手册,甚至可说是对死亡、艺术和高贵之间关系的思考。在《午后之死》这本书中,海明威大谈关于斗牛的事,而他所论述有关的斗牛仪式差不多都是一些宗教的习俗。海明威与西班牙有关的著作均深受巴罗哈的影响(海明威获诺贝尔奖之后,去了见巴罗哈,并表示他认为巴罗哈更有资格获诺贝尔奖)。海明威在1925年在潘普洛纳看过奔牛节之后深深着迷,后来更把其写成《太阳照样升起》一书,描述奔牛节的盛况。

海明威与家庭(1935年、巴哈马)1933年秋天,海明威随一队狩猎的旅行队到过肯尼亚的蒙巴萨、奈洛比及马查科斯,再到达坦桑尼亚,并在赛伦盖提(Serengeti)、曼雅拉湖(Lake Manyara)四周和现在塔兰吉雷国家公园(Tarangire National Park)所在地的西及南部打猎,猎物大多为象、狮子、老虎等陆栖的大型动物。1935年出版的《非洲的青山》就记载了他那次到非洲的旅行,而《乞力马扎罗的雪》和《法兰西斯马康伯快乐而短暂的一生》(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则是把他在非洲的经历辑

3

成的小说。

1937年,海明威受命到了西班牙,为《北美报业联盟》(The North American Newspaper Alliance)报道有关西班牙内战的战况。在那时,由于海明威不顾警告,不断报道法西斯主义者的丑事,甚至是左派共和军的丑事亦逃不出其笔锋,终于导致与约翰·多斯·帕索斯的友情断裂。[7][8] 此后,海明威与另一位记者马修斯(Herbert Matthews)成为了朋友。同时,海明威亦开始怀疑他信仰的天主教,最后更离开了天主教教会。那场战争亦令海明威的婚姻决裂。宝琳·费孚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而天主教是支持法西斯主义的,而海明威却并不喜欢法西斯主义,而是偏向支持共和军政府。在这时,海明威写了一篇知名度不高的散文:《告发》(The Denunciation),到1969年才得以附《第五纵队与西班牙内战的四个故事》出版。这故事是以类似自传的文体写成的,记述海明威当战时共和军情报员和教员的事。[8]

在这段期间,身体健康问题接踵而至,对海明威造成很大困扰:他染上了炭疽病、眼球被割伤、额头弄下一道很深的伤口、患上流行性感冒、患牙痛、生痔疮、患上肾病、鼠蹊肌肉被拉伤、手指被意外割伤(其伤口深至骨头)、在车祸时把手折断等,还曾在骑马穿过怀俄明州的森林深处时失手,伤及脸部和脚。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 1939年的海明威美国在1941年12月8日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明威要求加入海战。他将他的渔船比拉号(Pilar)改装为侦察船,在古巴近海进行搜索德军潜艇的工作。当联邦调查局接管对加勒比的反侦察工作时——约翰·埃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本来就很怀疑海明威,后来更甚之——海明威以《科里尔》杂志(Collier's Weekly)的战争通讯记者之身份到欧洲去。海明威在那里监视著车辆人员登陆艇的登陆D日,但是其实他并不能上岸去。他后来很愤怒,因为他的妻子玛莎·盖尔霍恩(Martha Gellhorn)在6月7日穿着护士服装,乘坐一艘装满炸药的船横渡大西洋离开了。后来,他声称自己在Villedieu-les-Poêles把3个手榴弹投入一个有党卫队军官隐藏的地窖。海明威在云布尔烈城堡(Château de Rambouillet)是名非正式的联络官员,后来更自行成立自己的党派。

战争结束后,海明威开始写他的《伊甸园》,而他一直都没能完成该作品,并在他逝世后的1986年其删节本才得以出版。他的很多时间都是在一个名为“Acciaroli”的意大利小镇(大概位于那不勒斯南部136公里),在那里,人们常看到他手拿瓶子四处走。

4年后,海明威与玛莎离婚,并另娶1944年开始在海外认识的战时通讯记者玛丽·维尔许·海明威(Mary Welsh Hemingway),在不久后再度回到古巴。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之后的作品是《渡河入林》(1950年),以二战后的威尼斯为背景。由于海明威当时迷恋着一个年轻的意大利女孩,因此他写的《渡河入林》是记述一个战时的陆军上校与一个年轻女孩的浪漫故事。这本小说引来很多负面的批评,他们多批评海明威庸俗、文体不适当或多愁善感,甚至被讥是江郎才尽;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批评海明威,马奎兹就曾表示:“没有《渡河入林》,就没有《老人与海》。”

[编辑] 晚年 在比拉号中的海明威,摄于1950年代中1952年,《老人与海》出版,海明威对这中篇小说的成功极为满意,他据此获得1953年度普利策奖及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两项殊荣。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却表现得异常谦逊,并提及丹麦作家凯伦·白烈森,说“若把这奖项颁给美丽的作家伊莎·丹尼荪,他会更高兴”。[9] 这些奖项令他在国际上重拾声望。

4

此后,他再临噩运:在一次狩猎中,他先后遭遇两次飞机失事,因而受重伤;他扭伤了右肩、手臂和左腿,严重受到脑震荡,他的左眼暂时失明,左耳也暂时失聪,括约肌瘫痪,脊椎骨严重受伤,肝脏、脾脏和肾脏破裂,脸部、手臂和腿被严重烧伤。一些美国报纸误发了海明威的讣告,以为他当时已伤重不治。[10]

海明威与鸽子(1954年、威尼斯)此外,在一个月以后,他更在一次森林大火意外中受重伤,双腿、前躯干、双唇、双手前臂严重烧伤。这些痛楚一直维持了很久,令他无法到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奖。

后来他偶尔找到了一些1928年写的手稿,重新整理为现在的《流动的飨宴》,重现一点点希望。虽然他的能量好像是恢复了,但酗酒问题还是困扰着他。他的血压和胆固醇极高,他患的主动脉炎及其意志消沉的情况因酗酒而恶化。

1959年,古巴革命推翻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政权后,外国人拥有的资产全被没收,因而迫使很多美国人返回美国。海明威选择再停留多一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海明威与菲德尔·卡斯特罗保持良好的关系,并曾声明自己支持该次革命。

1960年2月26日,欧内斯特·海明威向出版社要求出版斗牛故事《危险夏日》未果。于是他和妻子玛丽向朋友、《生活杂志》主席威尔·朗(Will Lang Jr.)要求离开巴黎并回到西班牙。海明威说服朗出版他的手稿,并顺带加上插图设计。虽然这建议没有文字记录,仍被采纳了。1960年9月5日,这故事的第一部分出现在《生活杂志》中。

海明威后来在爱达荷州克川市(Ketchum)接受了高血压及肝脏问题的治疗——并因为患忧郁症和偏执狂而也得接受电痉挛疗法,但是后来认为可能就因为海明威接受了电痉挛疗法而加快了他的自杀行为发生,因为据称在他接受此一治疗后严重失去记忆。他的重量亦流失了很多,他高约183厘米,这时却只重约170磅(即只有约77公斤)。

[编辑] 自杀海明威曾于1961年的春天试图自杀,于是再次要接受电痉挛疗法。在他的62岁生日前3个星期,1961年7月2日在爱达荷州克川市(Ketchum)海明威的家,他用从地下室贮藏库找来的双管猎枪自杀了,妻子听到枪声,立即下楼察看,当时已面目全毁,只剩下嘴巴与下巴,法医最后认定为擦枪走火。法庭裁定他最后的行为任何人都不需负上责任,并以天主教的仪式把他埋葬。据称在他接受了电痉挛疗法的治疗后严重破坏了他的记忆;医学和学术界亦极为留意此一说法。除了以上的一种说法外,亦有人认为海明威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在写作上对自己要求很高,后来发现自己的作品无法再达到《老人与海》那样的水平后,就陷入了绝望,虽曾试图靠深海捕鱼、打猎、饮酒等来分心,但是还是徒劳,最后才要自杀。[11]

海明威的其他家庭成员亦也都是自杀身亡的,如他父亲、兄弟姊妹及后来的孙女玛歌·海明威(Margaux Hemingway)。一些人认为海明威患有躁郁症。在他一生,他都常常喝得重醉,因在晚年过度酗酒而导致他患上此病症。

海明威被葬于爱达荷州克川市最北部的公墓。

5

关于海明威的名言篇八
《关于海明威宣扬的硬汉子性格的再思考》

关于海明威宣扬的硬汉子性格的再思考

摘要:海明威作品中宣扬的硬汉子精神及其他本人所具有的这种性格特征,几乎征服了全世界的读者。但是,要是盲目地崇拜这种性格并身体力行地模仿它,肯定会发现美丽的光环下有着一定的陷阱,所以,辨证而又清醒地看待海明威硬汉子性格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明威 硬汉子性格 魅力 陷阱

一、硬汉子性格的形成

海明威是一个硬汉子,他的一生都是大动作,极富传奇性。海明威的一生可以说是追求硬汉性格的一生,充满了勇毅和传奇。他的一生与带有几分自传性质的作品交相辉映,几乎让人无法分清到底是作品因人更具有吸引力,还是人因作品更有魅力。他的种种冒险活动和硬汉子性格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海明威小时候经常随父外出行医及捕鱼打猎,对游泳、钓鱼、拳击、踢球有特殊爱好,同时也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和刚强的性格。14岁走进拳击场,尽管被打得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认输。19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头弹片,也没能让他畏惧屈服。二战爆发后,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的当天,海明威就参加了海军。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战。他改装了自己的游艇,配备了电台、机枪和几百磅炸药。他的行动计划是,在古巴北部海面搜索德国潜艇;如果发现潜艇,就全速前进,撞击敌船,与之同归于尽。这项计划不但得到了美国驻古巴的大使布拉顿的批准,而且得到了美国情报参谋部的赞同。海明威指挥船员在海上追踪德国潜艇近两年,始终没有找到相撞的机会。虽然这个计划显得有些异想天开,但他的勇气还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1954年1月,海明威怀念非洲和狩猎生活,他又和妻子去非洲打猎。他们乘坐的小型飞机在尼罗河源头附近不幸坠落,俩人都受了伤。另一架飞机看到了那架坠毁的飞机,于是人们都认为海明威夫妇遇难了。但55岁的海明威并不在意,他们又换乘飞机飞往乌干达首都。飞机只飞了片刻便一头栽到一个种植园里。几秒钟后飞机爆炸,引起大火。海明威拉着妻子玛丽从飞机的残骸和火焰中爬了出来,然后陪玛丽去医院。其实,伤势最严重的是海明威自己。他在自己的病历卡上看到了长长的一串病名:关节粘连、肾挫伤、肝损伤、脑震荡、二度和三度烧伤、肠道机能紊乱等,可他面对这些困难和考验都挺了过来。

不但生活上的传奇经历,自觉不自觉地磨练出了海明威的硬汉子性格,而且在创作上,海明威的迅速成功,也助长了他硬汉子性格的形成。麦克利许总结得很好:“海明威二十岁之前,是从战场回国的退伍军人。二十五岁成名,三十岁成为大师。”①海明威在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几乎每一年半就会出一本新书,并且每本书都获得了好评。这种坚忍不拔的创作劳动,无疑也是他硬汉子性格的体现。

二、硬汉子性格的魅力

海明威一生奉行的至理名言就是: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这也是他塑造的“硬汉子”形象的思想精髓。探讨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成长轨迹,其实也是探索作家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海明威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遵循的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创作方法,按照生活的① 库尔特·辛格.海明威传[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96

本来样式来塑造他的硬汉形象,从而再现了他自己的现实生活,所以说海明威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影子。

海明威的速写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主人公尼克便是他早期塑造硬汉形象的雏形。“酗酒、移情换爱、酷嗜猎取大动物,喜欢斗牛。”①这些嗜好无不体现着海明威本人的特征。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中的斗牛士曼努尔,《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主人公乔丹,《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这些主人公身上都明显带有海明威自己的性格,有人说,海明威成功塑造硬汉形象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他自己先做个硬汉,然后他写自己。因此很多作品中的人物都可以看作是海明威现实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

不论是玩命地去斗牛,还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地去战斗,或者是在大海里与鲨鱼作殊死的搏斗,海明威在作品中不失一切时机地张扬的都是顽强拼搏的“硬汉子”性格。这些性格的共同特征是:坚强刚毅、勇敢正直,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为了所谓的人格和尊严,不论困难多么巨大,死神多么可怕,他们都会视死如归。

但是,海明威通过这些故事,也在试图告诉我们:个人在同外界强大势力的斗争中仍然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要事先做好失败的打算,有了最坏的设想以后,遇到任何困难挫折似乎都是在预料之中的,一点也不意外,这样才不至于乱了方寸。只有遇到险境的情况下,镇定自若的人才显得有风度,显得有人格的魅力。环境越恶劣,主人公越顽强,强烈的反差似乎越有震撼力,也许海明威追求的就是这种效果,他在作品中的很多地方有意营造这种氛围。 事实上,海明威崇尚的是牺牲也要牺牲得壮烈,死也要死得干净利索,这样才显得悲壮。这跟中国的俗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有点异曲同工的味道。当然,毁灭主人公的力量通常都非常强大,这些外界势力有可能是战争,也有可能是黑暗的社会,还可能是自然界异己的力量。主人公和这些力量作斗争时明显处于劣势,但主人公再所不惜,或者毫不畏惧,顽强地拼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作品的主人公最后尽管失败了,但仍保持一定的风度。就像他在《乞里马扎罗的山》里描写的狮子一样,死了之后依然在山上坐着,依然不会倒下,这就是海明威所崇尚的硬汉子风度,也是他尽心尽力塑造的一种形象。

“硬汉子”性格张扬的是力量,张扬的是勇敢,这些都是人们向往的美好品质,这些品质像指路灯塔一样,照耀着还不具备这种品质的人前行。所以海明威的“硬汉子性格”有一定的市场,美国国民对这种性格也是趋之若鹜,主要原因是海明威倡导的这种性格特征迎合了美国人的心理,或者是与他们产生了共鸣,表达出了他们的心声。

硬汉子性格让美国人顽强,不言输,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过程中,无论条件多么艰难困苦,都能一直挺了下来,直至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二战中,美国大兵扮演的也可以说是硬汉子角色,世界各地几乎都留下了他们反法西斯的足迹。所以硬汉子性格有着一定的迷人魅力,它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崇尚勇敢和武力的人士,为着自己的理想不顾一切地去奋斗,去拼搏。

三、硬汉子性格的悲剧

海明威自身有一种非常迷惑人的“硬汉子”的外表:傲慢、冷漠、玩世不恭,有时还不近人情。在为他举办的生日宴会上,他的朋友巴克·拉纳姆由于不当心,碰到了他的后脑勺,他立刻跳了起来,好像别人揍了他似的。他怒气冲冲地宣布,决不允许任何人碰一下他的头。海明威很年轻的时候在巴黎结识了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这位前辈就曾这样形容过①董衡巽. 海明威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191

他:“一个敏感的人硬要充硬汉”。①

海明威不但敏感,还沉溺于酗酒,少年时在密歇根度夏时,他就开始喝酒。成年后,他一直大量地喝酒,有时一个晚上能喝16杯双份的代基里酒。多年来,他从早晨起床就开始喝酒,一直喝到晚上上床睡觉。也许为了支撑硬汉子形象,海明威提前透支了他的健康,从而使他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酒精除了造成他无数次事故以外,还导致他长年高血压。他从30年代末就患上了肝病,按常理来说,肝病是忌讳饮酒的,可海明威不在乎这些,他的“硬汉子”心理让他无所顾忌。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扎尔达曾直言不讳地将海明威的“硬汉子气概”斥为“像假支票一样的东西”。②如果仔细了解海明威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就会发现他的这一切,不过是出于自己独特的个性或者所谓“硬汉子”的虚荣心,这种虚荣心让他漠视了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格特鲁德·斯泰因也许一语道出了实质:“他用残忍当盾牌,掩盖了他惊人的胆怯和敏感。”

在创作自传性作品《流动的圣餐》的时候,他陷入了困境,电疗致使记忆衰竭。才华的丧失使海明威的生活具有了意义,失去了才华,海明威再也不能忍受生活。在肯尼迪总统就职典礼的时候,别人冲着他的名气请他为新任总统就职写几句话,他憋了好几个小时,最后什么也没有写成,后来他在医生面前哭起来,说自己再也不能写作了。

海明威很早就对尼采的观点比较欣赏:“适时而死。死在幸福之峰巅者最光荣。”③他心目中的“幸福之峰巅”,就是一个人最有尊严、最体面的时候,人一旦维持不了这种尊严和体面,那么活着的压力就会顿时增大。荣格说,“一个人不能撇开本性,乔妆一副虚伪的性格,而不受到惩罚。在一般情况下,甚至想去那么干,都会引起无意识的反应,诸如坏脾气、矫揉造作、恐惧症、强制性的思想、堕落、罪恶等等。”④ 海明威越要在生活中装出英雄的样子,内心中的失败感就愈发强烈。

“当他觉得自己不再是他认为的‘硬汉子’形象时,结束自己生命的欲望变得日益强烈。”⑤于是他想到了死,他要以自杀的方式来维护自己那种“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的男子汉的“尊严”。 1961年7月,海明威因无法忍受晚年才思枯竭和疾病的折磨给他带来的痛苦,他要以自杀的方式来与痛苦作最后的搏斗,并以此来维护自己那种“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击败”的硬汉子的“尊严”。也许他想以这种死亡方式,让其成为自己是硬汉形象的一个佐证。

于是他把猎枪伸进嘴里,然后扣动了扳机。在这里,海明威就把猎枪当成是一个“男子汉”的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的象征。所以,海明威的自杀,既让人们震惊,似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也许在某些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常具有“硬汉子”性格的自杀方式。

四、硬汉子性格的思考

可以说,“硬汉子”性格成就了海明威,但也毁灭了海明威。“硬汉子”性格是一种完美的性格,它可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者的目标,理想与现实总存在一定的距离,如果为了追求这种完美就轻易毁灭生命,这等于是对生命的一种漠视。追求完美没有错,不过追求完美失败时,就要以平常心态来对待才行的。生命是美好的,但为了怕被打败,就轻易毁灭自己,显然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①

②杰弗里·迈耶斯.《海明威传》[M].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156 贝克. 海明威传. 林基海译[M].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2. 193

③霍契勒.爸爸海明威[M].译林出版社.1999. 218

④罗洛·梅.死亡论[M].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 96

⑤梅莉里沙·麦克丹尼尔. 海明威传[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144]

福克纳在得知海明威自杀之后,对朋友说了一些意味深长的话:“海明威抗议太多,他所显示的无畏与男子汉气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伪装。”然后又接着说:“海明威显然有病,但是这样做未免不够勇敢。”“我不喜欢一个走捷径回家的人。”①

生命是世界上最值得珍惜和尊重的。如果单单为了“硬汉子”性格,连自己的生命也毫不珍惜,这种“硬汉子”性格存在的意义要大打折扣。自杀是一种自私的行为,生命不容漠视。也许自己的毁灭,会给许多人带来悲伤。

海明威自杀以后,不但给他的家庭带来伤害,而且几乎令全美国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他们觉得海明威仿佛把我们的生命也给毁了。如今觉得自己也好像是个死人似的。可见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单单是自己的事,还关乎周围人的利益和感情,如果单单是一死了之,那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海明威的离去之所以让美国人哀痛,主要原因在于他倡导的“硬汉子”性格迎合了当时的美国精神。“硬汉子”性格让海明威的形象在美国人们心目中格外的伟大,伟大得简直就像一棵参天大树。

大诗人弗罗斯特在海明威自杀的第二天作了恰如其分的描述:“他坚韧,不吝惜人生;他坚

②韧,不吝惜自己。„„值得我们庆幸的是,他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显示了他的伟大。”海明

威的“硬汉子”性格也的确激励了整整一代美国人。在这个总统死了都不会举国哀痛的国家,海明威的离去能让全美国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其原因是什么?其原因就在于他那独特的作品,他那硬汉子精神!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及其他作品中的人物。

要是人们真正争相仿效他的话,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遇到越不过的门槛,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就想走捷径,一死了之,这是最可怕的事情。现在社会上这样的例子几乎是层出不穷,甚至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所以辨证地看待“硬汉子”性格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赞美“硬汉子”形象是可取的,崇拜“硬汉子”形象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硬汉子”形象通常以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同充满敌意的世界作殊死搏斗,无论情况多么严重,困难多么巨大,他们都不失人的尊严,不失勇气和决心,表现出坚强刚毅、勇敢正直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临危不惧的优雅风度。这些品格最富有魅力和最能打动人心。

然而,要是将“硬汉子”形象发挥到极致,最后盛名之下,难付其实,没有退路了,于是想到毁灭自己,这其实是对困难和恶劣环境的一种逃避,是最需要值得商榷和警醒的一种人生态度。生命给予每个人只有一次,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应该轻易毁灭自己。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真正的硬汉应该具有韧性的品格,而不单单只具有刚性的品格。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辛格.海明威传[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2 ]董衡巽. 海明威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3] [9]杰弗里·迈耶斯.《海明威传》[M].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4]贝克. 海明威传. 林基海译[M].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2

[5]霍契勒.爸爸海明威[M].译林出版社.1999.

[6]罗洛·梅.死亡论[M].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

[7]梅莉里沙·麦克丹尼尔. 海明威传[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8]李文俊.福克纳传[M].新世界出版社. 2003年. ①

②李文俊.福克纳传[M].新世界出版社. 2003年. 148 杰弗里·迈耶斯.《海明威传》[M].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176

兰守亭(1970年12月——)男,江苏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欧美文学。

地址:江苏南通大学新校区,邮编:226009

电话:013515203922 电话:0513-83568945

电子信箱:lanst12@yahoo.com.cn

关于海明威的名言篇九
《海明威文献作业》

姓名:罗欢

班级:2011级7班

学院:外国语学院

学号:201105140715

检索题目:海明威评述 学科:美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712

研究目的及意义: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人生旅程具有传奇色彩。他在文坛上负有盛名,早期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塑造了众多顽强拼搏、临危不惧的"硬汉"形象,并以精通叙事艺术、文体简洁、风格独特而备受称道。他"精于现代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作品《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他的创作风格、小说的人物和人生态度不但在英语国家而且在全世界都有广泛影响。

海明威生活的时代,美国当时固然表面上产业发展迅速,物质充裕,但背后也潜存着不安因素。产业危机和财富不均,工人罢工及商品过剩,失业率上升,农民由于粮食欠收而背井离乡等社会题目,导致经济大萧条。

物质方面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信仰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一战给美国人民的生活以很大影响,他们对世界变化感到捉摸不定,对老实的道德标准感到怀疑;"及时行乐"的思想十分横行,他们不把希看寄托在将来。在战场上回来的青年人为了排解郁闷,开始寻花问柳,道德沦丧,精神荒原。这个布满着战争、暴力、凶杀、恐惧、尽看和死亡的世界对海明威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和打击,并在他的肉体和心灵上留下了不可治愈的可怕的创伤,从而把他推上了痛苦、迷惘、尽看和死亡的边沿。但是,他并没有被打垮,他像一头"受伤的老狮子",用笔同那个荒诞的世界作了无数次抗争。

海明威通过小说揭露和鞭挞了那个荒诞的世界危机的矛盾,发泄他和"迷惘的一代"对那个社会和世界的憎恨、愤怒、不满和尽看。在海明威看来,一个人没有勇气比什么都可怕。他作品中主人公的头上总有一种恶运在盘旋,他们奋力抵抗这种恶运。海明威是钢性的汉子,具有典型的"硬汉"形象,他的精神、意志、精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他的作品中所阐述的思想和海明威模式的英雄及英雄人物的精神,就在今天,也是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

(一)生平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记者和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立兹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海明威的写作风

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他的很多作品至今仍极具权威。

早年

1899年7月21日上午8时,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奥克帕克。他生下来时体重即达9磅半,高23英寸,是新教徒克莱伦斯·爱德蒙兹·海明威和葛瑞丝·霍尔·海明威的第二个孩子,亦是第一个儿子。他有一位姊姊,名叫玛西琳;大妹叫玛德琳;二妹叫珊妮;三妹叫娥苏拉;四妹叫卡洛儿;年纪最小的是莱彻斯特·克莱伦斯,是海明威唯一的弟弟。在海明威7个月大时,他一家到了密歇根瓦隆湖,在那里建了一所农舍,并把其命名为温德米尔——此名乃取自葛瑞丝的英国故居温德米尔湖之名——往后常常在夏天时到那里度假。在到了瓦隆湖之后,海明威才受了洗。10月1日是葛瑞丝结婚的三周年纪念日,在当天午前不久,海明威便在第一公理会教堂以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之名受洗。他的名字乃袭自母系家族——欧内斯特是他外祖父的名字,而米勒则是外叔祖--一个寝具制造商--的名字。海明威一家住在其外祖父欧内斯特·霍尔所建的一所房子中,这房子共有六个卧室,是维多利亚式的房子。

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温德米尔--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他在那里吃、睡、游玩,尽吸山林之气。他小时候最喜欢读的是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平日也喜欢听各类型的故事。小时候的海明威很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每当他听到故事时,总会不断模仿故事中他喜欢的人物角色。海明威对缝纫等家事亦很感兴趣,她母亲说:“他喜欢缝制东西,他常想为他爸爸缝件穿的衣物。他喜欢缝爸爸的裤子,有一条裤子是妈妈给他补著玩的。”他喜欢各种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他会对他的玩具说话,把它们拟人化。他一直很渴望有一个小弟弟,在1902年4月妹妹娥苏拉出生时,他的眼睛充满了泪水说:“我想,也许耶稣明天会送个小弟弟给我。”

海明威的母亲一直希望诞下一对双生胎,但却事与愿违,她这个愿望一直都未能成真。为了安抚自己,她让小海明威穿上粉红色的方格花布衣,并戴上一顶饰有花朵的宽边帽,还给他换了他姊姊玛西琳的发型,把小海明威装扮得跟玛西琳的衣着一样,为他们拍了一张合照,称他们为“双生儿”。

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海明威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由于海明威从小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因此长期与大自然的接触令他一直都很热爱大自然,到了晚年,他更为了与大自然接触而时常到杳无人烟的地方旅行。

海明威在1913年9月到1917年6月间在奥克帕克及河畔森林高中接受教育。他在学业和体育上皆很优越;他会拳击、足球,在班中,他在英语方面的过人天赋尤其突出。在初中时,他曾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这是他首次的写作经验。升上高中后,他更成为了学报的编辑。有时他会使用“Ring Lardner Jr.”这笔名写作,以纪念他心目中的文学英雄拉德纳(Ring Lardner)。

高中毕业之后,他面临大学、战争和工作的挑战。虽然他的父亲要他与玛西琳一起上奥

柏林大学,而他本人也可能曾希望与同学和好友一起上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然而他却拒绝了入读大学,以18岁之龄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虽然他在《堪城星报》仅仅工作了6个月(1917年10月17日-1918年4月30日),但由于这家报社在当时的地位很重要,雇用了很多才华洋溢的记者,而每个记者几乎都有同一个梦想--写小说。在这种氛围下,海明威渐生写小说的念头。由于海明威在半年中深深受到了星报的写作风格影响,即“用简洁的句子。用短的段落作文章开首。用强有力的的英语。思想正面。”因此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一直以简洁著称。在海明威出生的一百周年纪念时,《堪城星报》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称其为100年来该报历任记者中的第一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来,海明威不顾父亲的反对,辞掉了记者一职,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当我参加上一次的大战时,我是一个可怕的笨蛋,”海明威于1942年说,“我记得我只是认为我们是主队,而奥国是客队。”海明威是条典型的美国硬汉,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奋德教授曾说:“他身材结实、宽肩膀、头形端正、有深棕色的头发和小胡子。”本来,海明威的身材这么好,应能入伍,但却由于他的视力有缺陷而导致身体检查不及格,后来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前往意大利前线途中,他在德国炮火轰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并没有在安全的旅馆停留下来,反而尽量接近战场。海明威很兴奋,形容自己当时“好像是被派赴一个特别的任务来写这一年最伟大的故事”。他与朋友泰德·布鲁姆贝克租了一辆出租车,希望能看到一两个新弹坑。泰德写道:“我们一听到炮弹爆炸,我们的车子就尽快驱往爆炸声的地方去„„但是我们一离开那儿又听到市内远处另一声爆炸。”

到达意大利前线之后,海明威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在他到达那里的第一天,米兰附近的一座弹药库爆炸。海明威给星报写道:“这一座弹药库的爆炸是我生平第一次接受火的洗礼。我们把伤患带进来,跟在堪萨斯综合医院的情形一样。”海明威受命搜索附近田野里因爆炸而抛落下来的尸体,带到一个临时停尸场,他发现他们找到的女尸多于男尸。那一次看到的情况令海明威极为震惊。

之后他遇到的士兵并没有减轻他的惊恐。在一次关于战场上死亡情形的讨论,埃里克·道尔曼-史密斯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那是海明威从未听过的。他很喜欢这句名言,于是要求埃里克把那句话写在一张纸条上,后来他又把它背诵下来。那句话是出自“亨利四世”一剧的第二部分:“真的,我并不在意死亡;人只能死一次;我们都欠上帝一次死亡„„随便怎么个死法,今年死明年死都一样。”他这种对死亡的看法从他写给他父母的一封信中可见。“死亡是件非常简单的事,”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结束了他的救护车司机的工作。他当时在奥地利的堑壕被迫击炮弹击中,在他的腿遗下了弹片,再被扫射中的机关枪射中。尽管自身负伤,他仍把一名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后来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制勇敢勋章。 海明威在米兰一个美国红十字会的医院工作。由于没有什么娱乐,他常常以读报和喝酒

消磨时间。在这里,他结识了来自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修女安格妮·库洛斯基,她比海明威足足大了6岁。海明威爱上了她,但海明威后来返回美国,他们的关系就这样终止了;安格妮并没有跟海明威返美,而是与一名意大利军官缠绵。这件事的记忆在海明威的心中一直挥之不去,并成为了他早期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创作灵感。后来,海明威更把自己当作小说中的主人公,缪称自己取得意大利军队的中尉军衔,并且参加过三次战斗。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July 21, 1899 – July 2, 1961) was an American author and journalist. His economical and understated style had a strong influence on 20th-century fiction, while his life of adventure and his public image influenced later generations. Hemingway produced most of his work between the mid-1920s and the mid-1950s, and w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1954. He published seven novels, six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and two non-fiction works. Three novels, four collections of short stories and three non-fiction works were published posthumously. Many of these are considered classic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Hemingway was raised in Oak Park, Illinois. After high school he reported for a few months for The Kansas City Star, before leaving for the Italian front to enlist with the World War I ambulance drivers. In 1918, he was seriously wounded and returned home. His wartime experiences formed the basis for his novel A Farewell to Arms. In 1922, he married Hadley Richardson, the first of his four wives. The couple moved to Paris, where he worked as a foreign correspondent, and fel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rnist writers and artists of the 1920s "Lost Generation" expatriate community. The Sun Also Rises, Hemingway's first novel, was published in 1926.

After his 1927 divorce from Hadley Richardson, Hemingway married Pauline Pfeiffer. They divorced after he returned from the Spanish Civil War where he had acted as a journalist, and after which he wrote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Martha Gellhorn became his third wife in 1940. They separated when he met Mary Welsh in London during World War II; during which he was present at the Normandy Landings and liberation of Paris. Shortly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n 1952, Hemingway went on safari to Africa, where he was almost killed in a plane crash that left him in pain or ill-health for much of the rest of his life. Hemingway had permanent residences in Key West, Florida, and Cuba during the 1930s and 1940s, but in 1959 he moved from Cuba to Ketchum, Idaho, where he committed suicide in the summer of 1961.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was born on July 21, 1899, in Oak Park, Illinois, a suburb of Chicago.[1] His father, Clarence Edmonds Hemingway was a physician, and his mother, Grace Hall-Hemingway, was a musician. Both were well-educated and well-respected in the conservative community of Oak Park,[2] a community about which resident Frank Lloyd Wright said ,"So many churches for so many good people to go to".[3] For a short period after their marriage,[4] Clarence and Grace Hemingway lived with Grace's father, Ernest Hall, who eventually became their first son's namesake.[note 1] Later Hemingway would say he disliked his name, which he "associated with the naive, even foolish hero of Oscar Wilde's play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5] The family eventually moved into a seven-bedroom home in a respectable neighborhood with a music studio for Grace and a medical office for Clarence.[2]

Hemingway's mother frequently performed in concerts around the village. As an adult Hemingway professed to hate his mother, although biographer Michael S. Reynolds points out that Hemingway mirrored her energy and enthusiasm.[6] Her insistence that he learn to play the cello became a "source of conflict", but he later admitted the music lessons were useful to his writing, as is evident in the "contrapuntal structure" of For Windemere on Walloon Lake, near Petoskey, Michigan, where as a boy Hemingway learned to hunt, fish and camp in the woods and lakes of Northern

关于海明威的名言篇十
《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

[3] 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各类型的故事。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对缝纫等家事亦很感兴趣。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海明威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因此从小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的海明威,很热爱大自然。

1913年到1917年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学业、体育上成绩优越,在英语方面天赋突出。在初中时,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的他有了首次的写作经验。升上高中后,他更成为了学报的编辑。有时他会使用“Ring Lardner Jr.”这笔名写作,以纪念他心目中的文学英雄拉德纳(Ring Lardner)。高中毕业之后,拒绝入读大学的海明威,以18岁之龄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在《堪城星报》工作了6个月的过程中,海明威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的反对的海明威,辞掉了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海明威由于视力缺陷导致体检不及格,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前往意大利前线途中,他在德国炮火轰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并没有在安全的旅馆停留下来,反而尽量接近战场。海明威在意大利前线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米兰附近的一座弹药库爆炸,一个临时停尸场中的女尸多于男尸,令海明威极为震惊。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并把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被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制勇敢勋章。后来,海明威在米兰一个美国红十字会的医院工作。他早期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此。海明威把自己当作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本色创作。

1920年,海明威迁往安大略省多伦多,居于公寓。居住期间,在《多伦多星报》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为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员,并结识了星报记者莫利·卡拉汉(Morley Callaghan),建立友谊。

1920至1921年间,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的海明威为一所小报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逊(Hadley Richardson),并在9月迁到了芝加哥北部的三层公寓居住。到12月,海明威一家迁出国外,再没有回到那里居住。在巴黎安顿的海明威,给星报进行关于希土战争(1919年-1922年)的采访。回到巴黎之后,安德森引导了海明威参与“巴黎现代主义运动”。

1923年,海明威的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在巴黎出版。海明威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后,由于要支持整个家庭的开支,海明威辞去多伦多星报的工作。1925年,短篇故事系列《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版,显示出简洁的写作风格。1926年,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1927年,海明威与哈德莉·理察逊离婚,另娶第二任妻子宝琳·费孚(Pauline Pfeiffer)。 并出版《没有女人的男人》。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在陆续几年中,海明威的二儿子与三儿子出生。

1931年,海明威迁往基韦斯特(他在那里住的房子现为博物馆),并为《午后之死》和《胜者一无所获》积累素材。1932年,《午后之死》出版。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1933年秋天,海明威随一队狩猎的旅行队到了非洲,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于1935年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在此期间,海明威写的散文《告发》于1969年附《第五纵队与西班牙内战的四个故事》出版。 1940年,海明威与费孚的结束婚姻,在这段期间,身体健康问题接踵而至,对海明威造成很大困扰。同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50年,以二战后的威尼斯为背景的《过河入林》出版,马尔克斯就曾表示:“没有《过河入林》,就没有《老人与海》。”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员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获准进入苏联情报机关档案馆。结果他惊讶地发现,海明威竟然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代号:阿尔戈。可惜没有天分,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1948年,海明威与玛莎离婚,并与战时通讯记者玛丽·维尔许·海明威(Mary Welsh Hemingway)结婚,不久重返古巴。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岁。

语言风格

朴实

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从句式上看,海明威常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表述,他认为没有必要用文字修饰雕琢来哗众取宠,只要将事物描述清楚就行,其他的则由读者来决定。如对《老人与海》中老汉用鱼叉制伏大鱼的情景,作者描述为“老人放下钓索,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没有使用任何修饰成分,只是将动词、名词简单组合就描绘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这种质朴无华的文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深刻的艺术境界与艺术底,这种质朴的语言也使海明威的作品具有了更多的亲和力与真实性。

海明威的小说语言就有着不冗不赘、文体轻松、造句简单、用词平实的特点,他常以基本单词为中心来构造单句,很少使用表达思想的形容词与副词。《永别了,武器》的第二十六章中,有一段亨利与牧师关于战争的对话,这段对话就十分简洁、凝练,没有任何浮华的修饰语,但从中读者可以强烈感受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在小说《杀人者》中,使用了许多简练的短语,用口语化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通过对话避免了许多解释与繁杂的背景交代,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直观

文学艺术要表现情感,但情感却是依靠事物的外观透视出来的,越是对事物外观的直接描摹,越能产生强烈的视觉真实性,越能拉近读者与作家的距离。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视觉化语言,将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印象付诸语言,写出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以直接的物象表现宇宙与生命。如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海明威曾这样写道,男人躺在帆布床上,他越过含羞树的浓荫向阳光炫目的平原望去,有三只硕大的鸟讨厌地蹲着,还有许多在展翅翱翔。海明威用这种简单、质朴的语言就是为了突出物象的清晰度与可视可感度。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印象派大师塞尚密切相关,从塞尚那里海明威学会了怎样控制读者的目光,如在早期小说《在密执安北部》中海明威就将视点集中于年轻姑娘莉芝·科茨身上,随着她的眼光描写景物,以此来暗示其纯洁无邪、乐观天真,对未来充满憧憬。

复合句与分句短语的使用比较符合正式文体,但句子过长使人看起来比较费劲,因而,海明威在对话中就力求克服这一缺陷,用简洁、流畅、有鲜明节奏感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这种文字表述常能产生视觉化的效果,给读者带来了视觉冲击。如《老人与海》中,大马林鱼拖着老人桑提亚哥游了一天一夜,老人几乎晕倒,但仍坚持不放弃,这时作者用极为简洁的几个字“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准确表达出老人的疲劳感,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视觉与心理感受。在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结尾,作者就用不厌其烦地重复

“那就请你,请你,求你,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千万求求你”,形象表达了姑娘的心烦意乱,并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含蓄情感

海明威有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他强调写作的客观性与主题思想的隐晦含蓄,反对作者直接出场对人物进行评说与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尽的内涵,因而,他的小说在外观不动声色,但内在情感却是丰厚炽热。“冰山原则”是海明威的创作原则,他坚持认为应该从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最有特征的情节,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按照“冰山原则”留下八分之七的空间让读者思考与揣摩。如《永别了,武器》的结局,亨利不顾护士的阻拦执意要看妻子的遗容,可是看到妻子遗体时没有一句表述,也没有一滴眼泪,这种无声的诀别实现了不解释而得到解释,疏远与冷淡而实现关怀的目的,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海明威常通过对形象的刻画,将人物的内心世界隐藏于背后,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表现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这种写法虽是寥寥数笔,却是入木三分,将人物的情感深刻地刻画出来,表现出一种不为命运所屈服的硬汉精神。

海明威常努力摆脱主观情感对作品的影响,用一种近乎客观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因而常被人贬称为“哑牛”。其实,批评者只是流于作品表象,并不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德国作家棱茨曾言,海明威通过无动于衷而达到激动,通过不加解释得到解释。在《白象似的群山》中几乎通篇都是对话,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作者的踪迹,但在对话中却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此外,海明威非常擅长用语言的歧义性来表达象征意义与思想内涵。如《永别了,武器》中的武器就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是战争的含义,另一方面是爱情的含义,它象征着小说的两个主题反对战争与告别爱情;《白象似的群山》中,“elephant”一词不仅有大象的含义,还有没用、累赘的意思。

对话

从叙事的方式来看,海明威的小说的对话是“展示”,而不是“讲述”。它是属于柏拉图所区分的“完美模仿”的一种,而不是“纯叙事”的那种,它想造成一种程度不同的“模仿错觉”,就是“诗人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说话”,而是某一个人物在说话的假象。两者相比,“纯叙事”的叙述和事件的距离较大,不如“纯模仿”直接。对话使叙述者完全让位于人物,它把模仿话语推向极端,彻底抹去了叙述的痕迹,把发言权全部交给了人物,并使他占据前台。在这种情形下,作者的影子消退了,好象只存在故事中的人,而不存在叙述人、说故事的人,换句话说,叙述者不介入或很少介入叙事,尽可能不留下讲述的痕迹。这种叙事方式,就其与所描述对象的距离而言,非常接近,近乎等于零;就其所传达的叙事信息而言,显得细致入微。海明威选用对话的叙述手段,其用意在于“展示”,追求完美的模仿。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为了突出对话,一开篇就是对话,非常突兀,这是展示型方式的叙事。

为了配合这种表达的简洁,他的对话尽量写得很好懂,不用深奥冷僻的词,不用大词,而用小词,只要读者按照顺序读下来,完全能明白每一段话的说话者是谁。另外,每次参与对话者一般两个,一问一答,或聊天,或争论。之所以保持在两个人这个量度,而不是多个

人,是因为人一多,在省略说话人姓名的情况下,读者不容易搞清谁说哪一句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当要出现第三者或更多的人对话时,海明威一定标明说话人的姓名。

海明威还写出了“风格化了的口语”,他的对话句子短,结构简单,没有什么华丽词藻。这种风格化的口语的特点是:采用美国中西部人民的口语及其节奏,又搀杂着不同地方色彩的语言,有古巴哈瓦那的语言,西班牙瓜达拉马山区的语言,西班牙式英语;有渔夫的语言、斗牛士的语言、猎人的语言等,读来如闻其声,往往给读者一种真正语言的幻觉。他们所选用的词汇、发音的方法都不一样。我们说海明威小说从不花俏,力避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对话也不例外,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正是由于海明威小说大量使用对话,而对话是不能花俏的,因此,大片大片的日常化的语言造成小说整体的朴质无华。在现代叙事学中,叙事的手段多种多样,各有千秋。海明威之所以钟情于对话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其原因是:用结构主义的“距离与角度”的理论来观照,人物的对话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叙述则难以达到这种逼真的效果。另外,对话比叙述来得更为简洁,也更为生动可感,蕴涵更为丰富。鉴于对话具有如此大的优越性,小说大师海明威毫不犹豫地采纳它,并将它的魅力发挥到无与伦比的程度,使得他的小说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学生涯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无论海明威是作为一位传奇式人物,还是作为一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净化了一代的传统文风,在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文化英雄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小说家,他在62年的生涯中,写下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作品,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融信念、意志、顽强、勇气和力量于一体的书,它让人彻底懂得了打不垮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究竟是个什么样。它、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海明威处处惹事,人人受气,给人留下了如此印象:喜欢冒险,四任妻子,拼命喝酒,任意争吵等,这么多病一直缠着他,最后用心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于海明威自杀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指出海明威的性格:“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lizhiwendang/73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