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的诗句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淡定的诗句篇一
《有一种淡定叫无奈——试析刘长卿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淡定的诗句篇二
《死亡_优雅淡定的回家之旅_丁尼生的_过沙洲_解读》

/死亡:优雅淡定的回家之旅

———丁尼生的《过沙洲》解读

⊙白艾贤[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太原

030024]

摘要:英国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诗《过沙洲》音韵优美、意象丰富、比喻恰当,且富含意味。更主要的是,诗中表达出一种对待死亡坦然而从容的态度,死亡被看做是优雅、淡定的回家之旅。关键词:比喻意象

音韵

结构

死亡

英国伟大的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Tennyson,1809—1892)于1892年10月6日与世长辞。在他的葬礼上,来宾诵读了《过沙洲》一诗,这是去世三年前(即1889年)诗人八十岁高龄时所作,是诗人晚年最为得意、也是其最为著名的一首诗。

在《过沙洲》中,诗人表达了一种迥然于他人的对待死亡的态度:不是惧怕、恐慌与逃避,而是一种平静与坦然的接受。于诗人而言,死亡是优雅而淡定的回家之旅。诗人借用一幅美妙的日暮黄昏的图景,将景与情和谐地糅合在一起,完美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

落日

晚星/清晰的唤我之声/愿我出海远航时,/沙洲上没有悲鸣/海潮奔腾却又似沉睡/不闻涛声,不见浪花/

晚钟/而后是黑夜茫茫/愿我登船出航时,/没有告别的悲伤/潮水

来自海洋深处的它哟/而今就要再次回家。/薄暮

跨越时空/将带我至远方/我愿越过沙洲/当面拜会领航。

是首短诗,仅十六行,共四个诗节。在第一诗节,诗人首先用“落日”“晚星”两个并列写景的名词,勾《过沙洲》

勒出一幅日暮西山的黄昏图景:白昼即将过去,夕阳将落,天色已晚,夜空星辰已现。对于八十岁高龄的诗人来说,也是“人近黄昏”。此时,有个清晰的声音在呼唤着,显然,那是冥冥之中的“死神”在召唤。但诗人不畏惧,不逃避,不悲伤,他要远航了,希望他走后他人也不要悲伤哭泣。“愿我出海远航时,沙洲上没有悲鸣。”诗人把死亡看做是一次出海航行,是他人生之中的一次经历,而茫茫大海,就是他的航程和目的地。

在第二诗节中,诗人描绘了安谧的夜幕下的大海。此时,白昼喧嚣的大海经过一天的奔腾汹涌,似乎已安静下“不闻涛声,不见浪花”,一切都回归平静。海潮来自海洋的深处,大海就是它的家,现在它就要再次回家,而诗来:

人的出海远航也是回家。潮起潮落是自然规律,生命也一样。人,来自大自然,死后回归大自然,这也是回家。在诗人笔下,死亡不可怕,死亡是美妙的回家之旅;诗人对于死亡,不是恐惧或逃避,相反,似乎有一种向往之情。

第三诗节同第一诗节的意境相同。诗人仍然首先用两个并列写景的名词“薄暮”“晚钟”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黄昏景象: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悠扬的晚钟敲响了,回荡在苍茫的暮色中,白昼将告别,幽幽黑夜即将来临。八十高龄的诗人深知,自己的一生也将告别白昼了,但是不要悲伤,不要难过,因为诗人将要起航的是回家之旅。

要登船远航,潮水将“跨越时空”“带我至远方”。远方不是未知的可怕的地方,那是诗人永远的家。在第四“我”

个诗节中,诗人将死亡之旅表达得从容、超然与淡定。“我愿越过沙洲/当面拜会领航”。领航(Pilot)一词指的是主宰一切的上帝。诗人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膜拜万能的上帝,在踏入另一个世界后能亲自拜会上帝,对诗人而言那是无限荣光的事。

因此,当人生之旅走向尽头、将与亲友诀别时,诗人的心境宁静而坦荡。死亡是归旅,是回家。死亡并不可怕,何况那里可能亲自见到人生的领航。在历经了人生几十年的沧桑后,诗人把死亡看做是如落潮归海般的自然,可谓洒脱、超然。诗人将扬帆远航,跨越时空的界限,步入另一个世界。对于诗人,死可能是另一种更高存在的开始,诗人借在暮色苍茫的退潮中登船越过沙洲去拜领航,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思考是生的升华。短短的十六句诗中,

与对死亡的超越及其超然、从容、淡定、优雅的死亡态度。

不仅表达了这种优雅而淡定的对待死亡的态度,其恰当的比喻、丰富的意象、优美的音韵和整齐的《过沙洲》

结构等,将诗歌的内涵与其形式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比喻《过沙洲》中充满了恰当而富含意味的比喻,如沙洲。沙洲是指河口或海湾的入口处,渡过沙洲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在诗中,沙洲被喻为生与死、尘世与阴世的分界线,渡过沙洲则被喻为穿越生死的界限,走向另一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诗文品鉴

122

个世界;落日、晚星、薄暮与晚钟比喻生命的旅程即将到达终点;出海远航是指走向生命的尽头;生死如潮起潮落;死亡是一种如落潮回归大海般的回家;死亡就是返回生命的本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乐观的生死观,而借用比喻,诗人将世人恐慌惧怕的死亡之旅描写得自然而轻松,令人充满向往。

意象《过沙洲》借丰富的视觉、听觉等意象描绘出了一个宁静超逸的世界。看:夕阳坠落的黄昏时分,晚星已跃上夜空,暮色苍茫中,诗人在宁静的大海边登上船只将要扬帆远航,沙洲上亲友相送,诗人挥手作听:清晰的声音响起,那是死神在召唤诗人。悠扬的别。

钟声敲响了,在暮色中荡开。喧嚣的大海现在也不澎湃了,风平浪止,落潮将在平静中悄然回家。多么美妙的画面。

音韵《过沙洲》共四个诗节,每节四行,全部压abab的交叉韵,非常整齐,给人以美的感受。在音长方面,诗人全部选用了长元音和双元音词汇,如star/sta:/,bar/ba:/,me/mi:/,sea/si:/,sleep/sl:p/,deep/di:p/。这些长元音和双元音词汇的使用,使诗歌产生了一种舒缓悠长的旋律,伴随着美妙的视觉和听觉的意象,使整首诗具有了一种唯美的意境,极富美感。

结构

短短的十六行诗可分为前八行与后八行两

个部分,每部分两个诗节,每个部分相对应的诗节结构相似、内容相近。如第一诗节与第三诗节都用两个表达日暮西山的词汇勾勒出一幅“人近黄昏”的图景,诗人要要出航,希望分别时沙洲上没有悲伤的哭泣声。登船、

这两个诗节采用不同的词汇表达了几乎完全相同的意思,因此,第三诗节可以说是第一诗节的重复与呼应。

在第二诗节中,诗人写到大海,写到潮水,表达了登船远航与落潮回归大海一样,是回家之旅;在第四诗节中,诗人再一次写到潮水与大海,表达了潮水带诗人诗人拜会领航之意。因此,第二诗节和第四回到大海、

诗节内容接近,但第四诗节并不是第二诗节的简单重复,而是内容上的递进、加强与意义上的升华。相似结构的重复与内容的递进,将诗人面对生命之终点的态度表达得坦然、平静而淡定。

短诗《过沙洲》体现在感情上的乐观与泰然,与其景物描写配合得非常和谐,完美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在采用名词勾勒景物方面,《过沙洲》不由使人联想到我国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枯藤思》西风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

“神秘的死亡之旅前用庄严的快乐感坦然面对,是诗人。叙述的诗歌”

死亡是美妙的回家之旅,诗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何其乐观与豁达!这是诗人历经人生后的感悟,是智慧诗人丁尼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桂冠诗人,是维多之语。

利亚时代的文坛巨匠之一,他能够完美地运用英语的声韵,恰当地选择英语词汇,巧妙地使用修辞技巧等,创造出美的氛围与意境,这在《过沙洲》上表现得非常短短的十六句诗行体现在感情上的乐观与恬静,充分。

与其景物描写配合和谐,读来如同音乐一般抚慰心灵,让人感觉不到这是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为自己写的告别人世的诗作。诗中借用名词勾勒出的黄昏景物,也体现得空灵与清澈,时空上的大距离交叉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深远,情景交融,美轮美奂。

历年来,《过沙洲》总是被编排在诗人诗集的最后。事实上,这首诗并不是诗人所创作的最后一首诗,但诗人在临终前数日曾嘱咐后人,以后如出版,当以此诗殿后。因此,人们总将这首诗收集在诗人所有诗集的最后《过沙洲》的音韵优美、意一首,作为诗人的绝笔之作。象丰富、比喻恰当而富含意味,尤其是这首诗的主题,更是令人叫绝。全诗谈生论死,却全无生死之词,诗中对待死亡坦然而从容的态度,可谓所表达的视死如归、

融入了诗人的人生哲理,更是耐人寻味。这首短诗的借景抒情、情景的和谐交融与美的意境等无不给读者留下了美的享受,诗人乐观对待死亡的态度更是发人深还是在艺术上,这首诗都别具一思。无论是在思想上、格,不愧为诗人的压卷之作。

参考文献:

[1]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6.[2]

何功杰.英美名诗品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3]祁志孝,杨东俊,王玲玲,靳淑珍.新译英美名诗120首[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短篇小说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和谐观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SXSK003作编

者:白艾贤,文学硕士,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

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英美文学。辑:水

E-mail:shuijuanby@sina.com

思》也长于以名词词组写景,首句表达的也是黄昏的景与境,抒发的是诗人悲伤、苦闷、凄寂的感情。《过沙洲》同样是借景抒情,但借黄昏之景抒发的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不是悲怆与凄楚,而是一种乐观、向往与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诗文品鉴

123

淡定的诗句篇三
《赏读仰斋诗词》

世尽趋新枝,君犹尚古风

-------赏读仰斋诗词

(竹林晨溪)

相遇晦窗之诗词,继而结识熊东熬之诗词,再则赏读仰斋之诗词,一路行去,一片片风景令我流连痴迷,忘记了今夕何夕,古耶今耶,静坐在不同的诗里看风景,我亦成为一道风景。

晦窗之宏雅蕴藉,熊东熬之简淡天然,仰斋之达观任真,无不打动我多情多感的心,袒露着心灵作最纯真的交流,漫步在曲径通幽的境域里,日渐深刻着相惜相知的情谊。何必见其人,形容笑貌皆历历在目,可触可闻。

问自己仰斋之诗词何以能打动我,反复思量,还是那份任真与实在,更兼“金玉其心在自持”的守持。任岁月流逝却丝毫没有在诗人的心上刻上沧桑二字,读仰斋的诗常为他的任真达观暗自喝彩。“平生不作悲秋赋,草草杯盘且送秋。别有离肠容汝去,只余残梦为吾留。芦花瑟缩愁将甚,枫叶飘零恨岂休。菊酒新醅堪一醉,羲车安睡好寰游。”从七律《送秋》前两联便能味出这样的情味。士子爱悲秋,诗人独不爱,且更有闲情送秋,已是大异其趣。“别有离肠容汝去,只余残梦为吾留。”前句有“容汝去”的明达,后句有“为吾留”的多情。虽则颈联“芦花瑟缩愁将甚,枫叶飘零恨岂休。”似乎透露出愁情别恨,但尾联峰回路转出“菊酒新醅堪一醉,羲车安睡好寰游。”一片柳暗花明的怡然心境。仰斋之诗无论中间如何起伏总能结于旷达安怡,实是心境使然。

仰斋爱诗,实则是热爱生活,情出于肺腑,因此在诗中情感的灌注与把握上能恰到好

处,不作夸张过激之语,不作奇诡魅人之语,始终掌握在一个符合当下心情的火候上,读之平易,味之有味,淡然而余味袅袅。正是仰斋深谙生活之道之趣的缘故,温火炖浓醇,其味绵永。看这首《题白鹤举翼欲飞图》中诗句之真与透,明与达“嶙峋瘦骨一身轻,万里翱翔羽翼成。昂首遥空飞欲去,凝眸碧海恋难行。长风远至携天籁,断岸孤悬绝市声。莫问游将何处去,但求自在不论程。”将鹤之情态刻画得婉转动人,欲飞去又难舍的样子惹人爱怜,此鹤不是孤高之鹤,是个很有人情味的多情鹤,不与人争高下,只求自在自得,句句言鹤,字字说人。“莫问游将何处去,但求自在不论程。”实是对自我价值明达的定位,若能得自在,何须论得失。如此人心怎不让人爱之慕之更敬之。

从诗中常常体悟到仰斋的诚实,每一个句子都是在心上反复的惦量过情感与意蕴,力求能表达内心最诚挚的诉求,不失于偏颇或追求矫饰。犹喜仰斋之绝句,清新朴实完全来自当下可见可闻的生活场景,“夜来风雨涨春寒,拥被酣眠日四竿。错怪雏莺胡打搅,是曾孙女没遮拦。”《春眠》一首中将春日浓睡,小曾孙女扰梦之情形写得有滋有味,动静有序,错怪二字见出对曾孙女的融融喜欢,一幅祖孙和乐图景,令人顿生欢喜羡慕之情。“摘菜挑篮赶市场,颤巍巍地步踉跄。一家丁壮打工去,咬紧牙根剩老娘。”《卖菜老妇》此首口语化的语言写市井风情,开场便如放电影似的出来一位步履踉跄的老妇,引得人生发出一番想象,此是何许样人家的人,为何身子骨这般情状了还要出来卖菜,往下看去原来是这么回事,“一家丁壮打工去”当今世道普遍的缘由,自然是剩下“咬紧牙根剩老娘”的不堪景象。此首前两句的语言描写极有感发力,将老妇形神写得如见其人,如风中残烛般摇曳着令人心生无限忧虑。“清风一扣席门开,不请依然得得来。来了别无些子事,为吾千里送诗材。”《清风》一首却也是随手拈来,即是满满的趣味。清风不请得得而来的样子实是动人心弦,让人爱之唯恐不及,语言真是有摄人心魂的无穷魅力,只要经营得当,便有无限生机引人入胜。

仰斋之词吟读起来恰也是这般的婉丽有致,别有一种俏丽秀美的模样。把玩间心上不断滋生出丝丝的爱意,“余寒未已,新晴忽至,轮替鹊呼鸠唤。风风雨雨恁无情,也须剩、春光一半。 夭桃憨笑,海棠痴睡,莺燕争穿柳线,白头老子肯空过?便忙把、诗囊撷满。”《鹊桥仙·春分》此曲上片写春天特有的时雨时晴天气,但无有半点愁情,在新晴忽至时,喜气油然而生,快乐情绪都渲泄在“轮替鹊呼鸠唤”此起彼伏的欢鸣中,整首词旋律紧凑,节奏轻快,从上片的未已、忽至、轮替到下片的争穿、忙把这一连串动作环环相扣,万物与诗人都在紧锣密鼓的演绎着爱春怜春惜春之意。诗中一派“游遍芳丛,始共春风容易别”的惬意与盛

情。即使有“风风雨雨恁无情”的怨叹却也归结到“也须剩、春光一半。”的宽慰与开解。下片更是用一反问直说已意“白头老子肯空过?”结句“便忙把、诗囊撷满。”到此处诗人的那份爱意已显露无遗。品味此词,春天雨后晴光,桃红柳绿,莺声燕影,一下子涌入视线,更有欣欣然神游其间的诗人憨态令人心生喜爱。

“短楫轻摇离柳岸,听著吴歌,进了荷风院。细水潺潺流宛转,层峦屡变庐山面。 金屋千间光灿烂,挟宠藏娇,多少恩和怨。琴瑟谐和深眷恋,如何也似游群散。”《蝶恋花·游苏州藕园》此曲上片纯然是散文中的移步换景手法,描绘诗人乘舟游苏州藕园所见到的景色。读者随着诗人的笔意,乘上小舟,摇离柳岸,听着吴歌,风拂拂而来,进了荷风园,听着水弦轻唱,看着层峦在眼前变幻着各种身形。完全回复到了当时的场景,感同身受。有时觉得用最简单的描写方法却能得到最真实的体验与认同感。下片“金屋千间光灿烂,挟宠藏娇,多少恩和怨。”由游园想到园林曾经的主人,想到曾经上演过的恩爱情仇,世事之难料,生离死别之无奈,一时间都来在心头。结句归于“琴瑟谐和深眷恋,如何也似游群散。”的深思慨叹。词虽结于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却非愁情也,只是借“如何也似游群散”从眼前游鲤聚而又散之实景生发人生无常之虚景,触发人们更深的思考人生的欲望,继而对无常生发敬畏心,重新整理自己的人生,能更清醒的看待人与事。

仰斋将自己明达淡定的处事态度溶入诗意词情,不刻意说理却理在情中,理在景中,在欣赏诗词中美好意象的同时,不经意间获得了清醒的思考能力。

注:“世尽趋新枝,君犹尚古风”出于仰斋诗

淡定的诗句篇四
《那些古诗词中的悲欢离合》

教学随笔:

那些古诗词中的悲欢离合

长安四中 姜红敏

最近,高三的复习已进入到如火如荼的时期,作为攻关难题之一的古代诗歌鉴赏,再次被提上训练日程。我留意了一下,发现古诗词中表达“伤别离”类的作品较多。从本学期开学到本周末的四次检测中,有三次诗歌鉴赏题都与“惜别离恨”有关。将以前的复习资料整理了一下,略做统计,找到了二十句与“离别”有关的诗句,其中有十句古人们表达的“离别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些古诗词中的悲欢离合,领略其中无尽的意味。

1.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坐》)

很明显,是后世“掉书袋”的辛弃疾化用了屈原的诗句。用在被召进京的离别宴上,面对生死未卜的前途,屈原的这句诗简直就是辛弃疾心声的真实写照,信手拈来,抒写心志,传神之至。

2.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这两句诗出处相同,表达的感情相近,但互为因果。也许正是由于“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相思相望不相亲,才产生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无尽悲伤。

3. 离合理之常,聚散安足惊。(晋.李克《松许从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两句诗都表现出了诗人在聚散面前的淡定与豁达,既可宽慰友人,亦可用于自慰。只是李克的诗直抒胸臆,来得畅快;苏轼的词由物及人,推及常理,略作婉约。

4.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唐.李白《金陵酒肆离别》)

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宋.严仁《鹧鸪天.惜别》)

若不仔细看,有人可能觉得这两句诗一样。

同样表达“惜别”之情,两人都用了夸张和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写出了离恨的沉重。但我觉得李白的“问”,更显“诗仙”之豪迈;倒是严仁的“识”,略显沉郁,有儿女之态。

5. 岐路分襟易,风云促膝难。(唐.骆宾王.《秋日别侯四》)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两句都有“难”,是啊,“分襟易”,“相见难”,“别亦难”,别后“促膝(更)难”。一个在唐初,一个在唐末,将古人面对离别的伤感和惆怅之情写的呼之欲出。

6.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唐.李白《江夏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可能是出于同一人之手的缘故吧,表达的离别之态很相似。都是友人乘帆已远去,送别之人仍在江畔眺望,目光所及之处,只见长江之水滚滚东逝。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将惜别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足以可见古人之长情。

7. 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唐.宋之问《留别之望舍弟》)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宋.秦观《虞美人》)

离别宴上,一杯一杯复一杯,只求速醉,怕的是清醒之后为别伤怀。古人的重情重义、惜别惧离,真让人为之感伤。想想今人的薄情寡义、重钱轻诺,真是汗颜啊!

8. 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唐.王勃《寒夜怀友》)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清.纳兰容若《画堂春》)

这两首诗词,一个怀友,一个思妻,感情之真挚,让人动容。是啊,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深。这辈子,若没有一个知己,知音,岂不白活?惟其难得,所以倍感珍惜,一旦不能拥有,方感噬心之痛。

9. 莫怨他乡暂别离,知君到处有逢迎。(唐.高适《夜别韦司士,得城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高适是唐代边塞诗人,也许是边塞雄奇壮阔的自然风光的熏陶,也许是沙场厉兵秣马、刀光剑影的历练,铸就了他豁达豪迈的性格。所以面对离别,他显得更超然洒脱一些,总能从别情愁绪中跳出来,宽慰友人,前途很光明,明天会更好。给人以无尽的鼓励和感召,让人心中温暖,不再伤别离,内心升腾起对未来美好的希冀。

10.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宋.欧阳

修《浪淘沙》)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宋.柳永《雨霖铃》) 与其他的离别诗不同,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想象虚写,就是还没有分别,在离别的当口,想象分离后的寂寞与冷清。然后用问句引发对方的同感,缠绵悱恻,更见情致。

11.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12.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宋.司马光《西江月》)

13.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宋.秦观《鹊桥仙》)

14. 久别偶相逢,犹疑是梦中。(清.翟灏《通俗编》)

15.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唐.杜甫《垂老别》)

16.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17.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18. 青山一道问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王昌龄《送柴侍卿》)

19.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唐.李白《菩萨蛮》)

20.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元.关汉卿《双调.沉醉东风》)

后记:

有时候觉得人真是被逼出来的,有时候又觉得处处留心真是有用处。连续带了五年高三,年年都与诗歌鉴赏打交道,翻阅了许多资料,做了无数题,但从来都没想过整理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去年申请了西安市的小课题后,每次上课或翻书,我都会留意与自己课题研究有关的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久而久之,觉得自己施教的思路清晰了,慢慢地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偶尔静下心来写东西,发现笔下比原来顺畅多了,那些古诗词中的美词佳句,历历在目,对古人的难言之情、难状之貌也有了更多更深的体悟。

这篇随笔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整理,在监考时将其付诸笔端并打印出来,总共的时间没超过两小时。所以,我觉得有目标式地多留心是有好处的,人偶尔那么“逼”自己一下,也是有效果的。感谢课题研究,让我少了惰性,多了思考;有了目标,没了盲目。

2014-3-29

淡定的诗句篇五
《中国古代诗歌常识》

淡定的诗句篇六
《对诗的热爱》

对诗的热爱,早早就藏在于丹的血液里:“诗歌一直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从小就跟着姥姥坐在床头背《滕王阁序》,父亲、舅舅也教我很多诗歌。”然而到出书的时候,于丹的姥姥、父亲、舅舅都已过世,“所以,这本书饱含了太多的感情回忆,也是我对所有亲人的一个交代。”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脱胎自于丹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的春节特别节目《丹韵词音》,成书后分为八个章节。从体例上看,既不是按诗词历史断代设置,也不是按照诗人分类,而是按照中国的意象。书中“春风飞扬”一章,写古人对春天的描述,表现春草、春水、春柳,“秋思浩荡”一章,则写秋天的蝉鸣、落叶,秋风满照。另有“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田园林泉”、“登临况味”、“剑啸江湖”、“诗酒流连”等章,篇篇读来唇齿留香。

于丹对此表示,她不做理论的梳理,也不给出任何结论和答案,只是让大家一起用心去接触,去感受中国的这些最美的古诗词,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语言者无二三,我们都需要内心有一种平衡的力量。诗歌可以修复这一切。当你郁闷时,回家读几首诗、念几阙词,你再试试你的感觉。”

不过这是一个诗不如湿的时代,因为古典的诗词像路边无名的小花,随着季节的更替,兀自开放,枯萎在寂寞的人间。那份过去失落的诗意,如同被遗忘的一路上的景致,无人问津,好不凄凉。我们的教育是背诗词,为了填句子,做情境赏析,一旦过了那个阶段便是束之楼阁,没有闲心去触摸那些可爱的文字。而且又还有多少人在灯下读诗,重拾那份古老深处的诗意。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似乎又是一个契机趋势我们去读诗词,再次领略蕴含在诗词其中无处不在的诗意。

说到古典诗词,我们其实都有一种心意相通的灵犀。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中所保留,所流传的是古代诗人,词人的思想与文化,以及当时的历史记录。同时,我们在古人的笔下,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最宝贵的价值,最深远的意义。诗词是人对事物的感受,也是某种来自作者内心的东西,诗词是充满天马行空的幻想,与我们的那些梦是孪生兄弟。诗词是一首我们可以让它醒着的梦。在某种意义上,诗词再现的是作者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一个人被剥离了那份诗意,就如同夺走了生活的幻想,也就等于夺去了他的幸福。

因为中国人的含蓄,是把精彩留给自己,因为我们最终会忘记事情的本来面目,而只记得文字中的影象。记得那些曾经切肤的疼痛,与切身的感动,这是一种内心的跨界表达。读古典诗词,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应付考试的需要,而还要修炼一份洋溢着诗意的情怀。这需要我们的鉴赏能力,因为诗词有好诗,也有坏诗。诗的好坏不在于外表的美丽,而是是否传达心中兴发的感动。漂亮的词藻只是徒劳的堆砌,空有其表,内质并没有多少可以思考的东西。而好诗总是充满人文的思考,因为作者是对自己所感随看的抒发,而那些漂亮的句子只是一种再加工,没有用自己的灵魂去叙写自己的感受。当我们能够用诗意的心,去欣赏,去体会中国古代诗歌所暗含的寓意,这才是读古代诗词的最重要的意义。当你一路走来,会为这份诗意感动的愉悦得饱含眼泪。

我想,这应是人生最诗意的境地罢,归到久居的楼阁。夜阑听雨,灯下读诗,心下宁然,看着心爱的人在身边熟睡。愿你今后人生里好有诗意这个安稳的相伴,此去应如是,已成魂绕梦牵 该书由“春风飞扬”,“秋思浩荡”,“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田园林泉”,“登临况味”,“剑啸长虹”,“诗酒流连”八个篇章组成。作者把那些最美的古诗词用八个常见的意象串连起来,结合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连贯的、美妙的诗词画卷。透过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洞悉那些熟悉的诗与词,还能够领略蕴含在诗词间那种无处不在的诗意。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继承了于丹一贯的风格,语言清新洒脱中蕴含着哲理和诗意,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如同一股清泉,涤荡心灵的尘污,帮我们找寻到那迷失已久的栖居之所。作者在“田园林泉”这个章节中写到,我们现代人往往会觉得田园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家园,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到达的世外桃源。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田园,每片田园里都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主人公。读田园诗,是为了唤醒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也许田园就在写字楼边,也许田园就在柏油路上,也许田园就在你一天疲惫之后,也许田园就在你远行归来的那个时分。每一个人生命里都有一些心情需要托付,托付给田园的时候,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

不管我们多么匆忙,不管我们如何壮志凌云,不失去田园的人,才有充电的地方。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一次次出发,走得更远。此刻,我们就不再觉得田园是一种虚无的、无法抵达的地方,原来它是那样触手可及。的确是这样,也许现实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很难拥有诗意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聆听、阅读让诗意扎根于心,外化于行。心中有了诗意,便有了爱、有了美、有了博大的胸怀,面对现实生活便多了份从容、淡定、坚韧。我想,这才是诗词里的各种意象拂过心灵所留下的真正意味吧。

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中国人是敏感的、多情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总会有那样一个关节点,我们品味人生,给心灵充电;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与其说于丹的这本书是在给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于丹用诗一样的语言诠释着千古名句,无时无刻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在这浮华喧闹的城市里,读这样的书如同品一壶飘着淡淡清香的茉莉花茶,怡情怡心的同时,又让我们的精神变得饱满丰盈,我们的生活也被浸染得诗情画意。

淡定的诗句篇七
《诗歌鉴赏》

淡定的诗句篇八
《诗句作用题的突破训练》

诗句作用题的突破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冯延巳

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

风微烟淡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伤感情怀的词,词的上阕起笔两句写景有何作用?

答案 ①交代离别季节,是芳草萋萋、绿柳成荫的春季。②交代离别地点,是在绿草如茵的郊外的一座桥下的柳荫中。③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美景,为后文抒发伤离惜别情怀起到反衬作用(乐景反衬哀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谪仙怨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唐]刘长卿

晴川①落日初低,落日孤舟解携②。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③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 ①晴川:晴朗的江面。②携:分离。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友人梁耿同遭贬谪的境遇。

词的首句“晴川落日初低”有何作用?

答案 首句写江上夕阳西沉的情景,点明时间已是傍晚,意味着别离的时刻即将到来,引出下文别离后的各种情感。

诗句作用分析题同文学作品中句子作用分析题答题思路差不多,仍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个别题目可兼顾表达技巧。从内容角度看,主要有写景方面、意境方面、表情达意方面;从结构角度看,要抓住

这些术语:缘起、呼应、铺垫、转折、过渡、总结、层层深入等。分析诗句作用,一要结合该诗句内容,二要顾及在诗词中的位置。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王禹偁[注]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 王禹偁: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首句“雨恨云愁”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比拟,这雨使人添恨生愁,突出了江南水乡多云多雨这一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②欲扬先抑,衬托江南水乡无论是淡妆浓抹,还是细雨浓云,总是秀美迷人。③总领全篇,呼应下片,完整表达作者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又看暝色满平芜”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 夜色笼罩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用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诗人内心的悽怆。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注]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首联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喜悦之情。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我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尾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次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诗人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6.(2011·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答案 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新郎·九日

(南宋)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请赏析本词末句“鸿北去,日西匿”。

答案 (1)末句以景结情,写景寓情。(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

(2)写天际广漠之景物,与首句相呼应。(从结构方面赏析)

(3)目送飞鸿北去,心向故国神州;眼看白日西下,则是忧虑国势殆危。(从内容方面赏析)

(4)鸿雁北去,白日沉沉,意境苍茫,寓无尽意于寥寥景语。(从意象、意境方面赏析)

(5)意象凄凉,境界开阔,既豪放,又深婉。(从词风方面赏析)

2.(2012·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注]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玉花:喻雪花。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 (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解析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两句中,“箬笠”“蓑衣”是钓翁的典型装束,“冰散响”“玉花空”写出了雪天垂钓的特点,“冰散响”也是以声衬静,既写环境之寂静,又写人物之宁静;“时振玉花空”写钓翁的动作,显其淡定。这两句诗借助声音与动作的描写勾勒出独特的钓翁形象,再配以“雪天”的特殊环境,很有意境。

3.(2011·四川)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淡定的诗句篇九
《古诗》

长春版五六年级古诗复习

五年级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意: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

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表达的感情: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在雨天和晴天呈现出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练习

一、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 代诗。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 )和( )时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 )之情。

2.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

3.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

二、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潋滟 : 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意:乌云翻滚,像打翻的墨汁,还未遮住不远处的青山,便大雨倾盆。白亮

亮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乱窜入船。地面上忽然吹起一阵狂风,一下子把乌云全都吹散,望湖楼下顿时波平如镜,好似一碧如洗的青天。

表达的感情: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表达了诗人借酒消愁,怀才不遇,渴望得到新天地的情绪.

练习题:

1这首诗写的是( )季的景象。从( )可以看出。

2.这首诗写的景物有( )作者用“翻墨”写出了云的( ),用跳珠

写出了雨的( ),用“忽吹散”写出了风的( )的特征。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意:长长的大河一路向东奔入大海,高耸壁立的山岳直插云霄,如此让人壮怀激励的河山总归被胡人夺去,我这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

充满期待的看着江南,希望偏安的南宋军队能夺回我们的江山,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表达的感情: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诗中运用夸张和想象,真切地反映了在金国统治下,北方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他热爱祖国、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早日收复国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沦陷的壮丽河山、苦难百姓的深切怀念和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悲愤的心情.

练习题: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遗民: 尽:

望: 又: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意:石头是经过千万次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

平常的一件事。 就算粉身碎骨都不怕, 因为要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表达的感情: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

质.抒发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坚决同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练习题:

1本诗的作者是___代的______,他借_________来表达自己_____________.

2、该诗运用了以物喻人的手法,很多词语有双重含义.请写出下列词语对石灰

和作者的不同意思

(1)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石灰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

(2)清白

石灰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诗意:园中的葵菜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表达的感情:《长歌行》这首诗通过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的短暂,教育人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奋进。

练习题:

1.这是一( ),作者借( )来比喻光阴之匆匆易逝,劝勉世人要( ).从中,你体会到( )

2.《长歌行》中有一句劝人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

明日歌

明 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诗意:明天又明天,明天是何等的多!如果我们一生做事都要等待明天,那么势必虚度光阴,一切事情就会错过机会。一般的人苦于被明日牵累,春去秋来衰老将到。早晨看河水向东迅速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瞬息坠落。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明天?请您听我的明日歌吧。

表达的思想感情: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诗人以通俗流畅的语言,明白如话的句子劝勉人们要珍惜时间,勿虚度年华,莫荒废光阴。

练习题:

1. 解释词语的意思。

复: 何其:

待: 蹉跎:

累: 悠悠:

几何: 请君:

2.这首诗是一首( ),意在说明( )。 诗告诫人们:不要( ),要( )否则会一事无成。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青海湖上空,云雾弥漫,遮盖了祁连雪山,是矗立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久战疆场,尽管铁甲被黄沙磨破,但守边报国的壮志在大漠风沙的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定:不击破侵略者决不还乡.看,身经百战的将士门的豪壮誓言,是多么响亮有力!

淡定的诗句篇十
《古典诗词中的落花与落叶》

古典诗词中的落花与落叶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蕴含深厚。某些意象往往具有多层面的涵义。在阅读的时候要细细体味,方能领略一二。就像落花和落叶,落花并不总是和伤春联系在一起;而落叶,它的内涵也不仅限于悲秋。 李煜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晏殊云:“无可奈何花落去”,诸如此类等等,都是见落花而伤春,但大诗人王维笔下的“落花”却别具特色。试看,“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落花寂寂啼山鸟”等。我们发现,王维诗中的“落花”与“啼鸟”是相得益彰的。“鸟鸣山更幽”,山中的啼鸟,优美动听而不喧哗。“落花”与“啼鸟”互为映衬,静中有动,声色相宜。再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写芙蓉花,只是摄取了“开”与“落”的瞬间加以表现,而充满了浓浓的生命气息。还有《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落”是一个过程。它包括了花儿在空中下落时划下的优美弧线、飘动时的微声,还有落花

铺在地面上的无声无息的状态。这个动作本身,就能引发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人闲,所以能感觉到桂花的飘落;夜静,所以能感觉到山鸟的啼鸣。“闲”和“静”,同样是一种“归根”的静美。静夜中的落花鸟啼和诗人的心境相契合,构成一种宁静和谐的境界,充满了禅意。总之,王维笔下的落花并不是伤感衰颓的象征,而是显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情趣,淡定而富于生机。

还有一些别具一格的落花诗,赋予落花别样的意味。最为人熟知的是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独特的角度刻画了落花的品格,发人深省,充满哲理。清代着名学者俞樾三十岁时,在北京保和殿参加朝考(入选翰林之考试),试题为“澹烟疏雨落花天”,俞樾以“花落春仍在”开篇,深得阅卷官曾国藩赏识,故而荣登榜首。此后,俞樾以“春在”题作堂名,且将二百五十卷着作题名为《春在堂全书》。“花落春仍在”一句,将文学作品中关于落花的伤感一扫而空,清新振拔,体现了大学者的气度。 如果说落花尚能表达对生命的执着与挽留,那么,有关落叶的诗句就是一首首生命的咏叹调了。“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落叶”最初以“木叶”这样古朴的姿态出现在古诗中,从登场之时就与悲秋

结下了不解之缘。晏殊词云:“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未明写落叶,而碧树凋零,望尽天涯,则落叶之深深可知矣。王勃的“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亦写落叶,而赋予其色彩与飞舞之姿。唐代诗人贾岛落第之后在长安街头徘徊,吟出“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句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此时的长安街已是落叶纷纷,诗人在飘飞的黄叶中走过,叶子落了一地,他颀长的身影显得更加寂寞。落叶和诗人此时的落寞心境是很契合的。

看到落叶,诗人不仅悲自然界之秋,还往往悲人生之秋。落叶在宋末词人王沂孙的词里最为萧瑟凄苦。他的《水龙吟〃落叶》以落叶抒发无尽的故国之思。词人生动地刻画了落叶的特征、飞舞的形态:“萧萧渐积,纷纷犹堕,门荒径悄”,“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最后发出由衷的感叹:“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往昔在故园的秋天扫落叶之图景,当时只道是寻常,在今天看来是那么温馨,然而已不能拥有。词人就像落叶一样,在茫茫尘世中飘荡无归。 落叶除了表达萧瑟凄凉的心境之外,还常表达僧侣自甘清苦的寂寞况味,透着一丝禅意。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人》云:“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

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道人隐于满山的落叶之中,只在此山中,却不知去处。这落叶,覆盖了空山,掩藏了足迹,使得空山更加幽深缥缈。落叶与白云一样,促使了人与现实的疏离,表现了僧侣或道人清苦而自足的生活与孤高出世的情怀。无可上人《寄从兄贾岛》云:“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清晨,诗人象往常一样打开门,一看,地上铺满了落叶,他不由得想起昨晚,雨声、风声,断断续续地在耳畔响了一夜。深秋就这样来了。落叶深深,昭示着一年将尽;听雨寒更,落叶阶前,在群动暂歇的秋天,诗人获得的是一份安祥和宁静。

落花也好,落叶也好,都是诗词中不可或缺的意象。落花与落叶,是永远也咏不尽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03618.html

    上一篇:男人事业

    下一篇:描写小学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