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祖先教学反思

| 家教招聘 |

【www.guakaob.com--家教招聘】

共同的祖先教学反思篇一:我们共同的祖先教学反思

《我们共同的祖先》教学反思

桃城中心小学 章金珠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搜集,拓宽学生的视野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创设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为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超越教材,有效地利用课内外的资源,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其中,课前的活动是教学的重要准备。针对本节课的目标,我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去主动搜集资料。首先,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收集祖先的传说、创造发明等资料;同时,引导学生可以从网络、图书馆、中学历史书籍等途径去收集。最后,引导学生如何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合。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及祖先的故事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为课堂的学习探究起了铺垫的作用。

二、巧用媒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学习实践的主动力,是开启智力的钥匙。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实践、体验,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兴趣是动力。这节课上课一开始,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祖国历史文化的图片及《龙的传人》的音乐。创设这样这情景,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浓厚的氛围更能激发他们去了解我们共同的祖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音乐是贯穿始终的。在学生交流完有关黄帝和炎帝的历史传说及其贡献后,我又播放了各地民众、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祭祀黄帝陵的图片,再配以《我的中国心》的音乐。这样一来,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先的伟大,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感到自豪。特别是延伸活动中,我再一次利用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的MTV,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歌声中进一步感受到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为伟大的祖国、为自强不息的民族而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贯穿课堂的三首歌曲,都和本

课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起到音乐的辅助作用。我觉得效果不错。

三、交流探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品德与社会也要面向学生的整个活动世界。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的要求,更是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情实感的重要前提。让学生获得有关的祖国的历史知识和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是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交流与探讨,是实施这节课的主要方式。为了让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跟小伙伴一起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从中学会与人分享。在汇报过程中,我有意识地给予鼓励性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也注重谈出自己的活动感受,在互相交流探讨中,对祖先的了解层层深入。如:学生在交流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及贡献后,我播放后人祭祀黄帝陵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在各抒已见的氛围中,学生真切感受到祖先的了不起,他们的丰功伟绩造福于子孙后代,他们在炎黄子孙的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在探讨“世界文明唯我先”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先让学生自主交流、探讨祖先的创造发明,以及这些创造与发明产生的重要意义。然后我再补充一些我国古代发明之最,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感受到祖先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他们的心灵受强烈的撞击,对这句话的了解也水到渠成。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发扬祖先的精神,我还引导学生感悟祖先开创文明所具备的精神。从而让学生领悟到祖先对人类的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精神等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条件。最后的情感升华部分,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谈谈:作为炎黄子孙,此时此刻,你最想说此什么?最想做什么?通过这样的情感交流,可以说,到此刻,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已深深植在了学生的心里,他们已有了更明确的奋斗目标。如:“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长大后建设祖国!”等。从每一个学生认真、兴奋的表情可以看出,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里,他们的心理束缚仿佛完全解除,思维活跃。对历史的感受加深了,情感得到升华,这正是品德与社会课的主旨。不过,学生在谈感受时,谈的面比较窄,词汇不够丰富,我没能及时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谈自己感受,这也是我今后要注意的地方。

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这节课,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由此产生的民族自豪感,都取得了实效。但我们的教育任务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中了解过去,还应让学生展望未来。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

盛作出贡献,鼓励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创造辉煌的明天作好准备。其中,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祖国的大事,是重要的开始。为此,在学生交流探讨完祖先的创造发明故事后,我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当今社会伟大的创造,学生讲到了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等,这些都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但了解的面很窄,今后我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更多的祖国大事,甚至世界的发展,让学生做一个社会的有心人,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五、创新板书,无声的爱国教育

这节课的板书,只有简单的几个字,但却将爱国教育致于无形中。一个大大的祖国版图里,写上我们共同的祖先“炎帝、黄帝”,学生的骄傲与自豪也显而易见。中间大大的“爱我中华”四个字,更充分表达了所有炎黄子孙的爱国深情。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却高度概括了本节课的主旨,是无声的爱国教育。

由于品德与社会是刚实施几年的新课程,我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今后,我要继续努力,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教育功能。

共同的祖先教学反思篇二:《我们共同的祖先》教案

《我们共同的祖先》教学设计

桃城中心小学 章金珠

设计理念:

《我们共同的祖先》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寻根问祖》第一课《文明的曙光》的内容。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先的历史传说及其创造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的深远意义,从而使学生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以及自信心。在本节课上,我重视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体验中,促进个性发展,促进身心的健全发展。心理学实验表明,儿童只有在心境愉悦的情况下,情感才能真实、思维才能活跃、想象才能丰富、个性才能发展,能力才能提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教学难点:

对文明古国的认识,对炎帝和黄帝的传说、神话故事的理解。

教学准备:

1、首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学生搜集神话传说故事,教师准备一些有关炎帝和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几条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古老河流,这些河流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摇篮。这些河流所在的区域就是什么?学生交流所了解的知识。

2、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未间断过,作为文明古国的一员,让我们去寻找它的源头——中华民族的祖先。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讨论,探究交流。

1、学生翻开书本2至5页,请同学们阅读和欣赏教材第二页文字及插图,想一想: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有哪些特点?

2、学生自由发言,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互相评价,补充资料,并讲述自己准备的神话故事。

3、同学们一定听过“炎黄子孙”这个名称,谁来解释一下?

4、师小结: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领袖,被称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5、请同学们阅读第三页文字,读完后谈谈你的感想?看你知道了什么?

6、请同学们读第三页,重点理解:他们既记录了历史,又表达了人类的理想和愿望。

7、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页,了解有关伶伦和仓颉的文字的资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一起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谈出自己的活动感受,在互相交流探讨中对祖先的了解层层深入。

三、总结,升华情感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使大家能感到“世界文明唯我先”的道理,我们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设计意图:让学生为伟大的祖国、为自强不息的民族而感到自豪的情感得到升华。

《我们共同的祖先》教学反思

桃城中心小学 章金珠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搜集,拓宽学生的视野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创设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为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超越教材,有效地利用课内外的资源,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其中,课前的活动是教学的重要准备。针对本节课的目标,我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去主动搜集资料。首先,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收集祖先的传说、创造发明等资料;同时,引导学生可以从网络、图书馆、中学历史书籍等途径去收集。最后,引导学生如何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合。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及祖先的故事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为课堂的学习探究起了铺垫的作用。

二、巧用媒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学习实践的主动力,是开启智力的钥匙。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实践、体验,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兴趣是动力。这节课上课一开始,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祖国历史文化的图片及《龙的传人》的音乐。创设这样这情景,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浓厚的氛围更能激发他们去了解我们共同的祖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音乐是贯穿始终的。在学生交流完有关黄帝和炎帝的历史传说及其贡献后,我又播放了各地民众、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祭祀黄帝陵的图片,再配以《我的中国心》的音乐。这样一来,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先的伟大,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感到自豪。特别是延伸活动中,我再一次利用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的MTV,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歌声中进一步感受到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为伟大的祖国、为自强不息的民族而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贯穿课堂的三首歌曲,都和本

课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起到音乐的辅助作用。我觉得效果不错。

三、交流探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品德与社会也要面向学生的整个活动世界。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的要求,更是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情实感的重要前提。让学生获得有关的祖国的历史知识和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是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交流与探讨,是实施这节课的主要方式。为了让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跟小伙伴一起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从中学会与人分享。在汇报过程中,我有意识地给予鼓励性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也注重谈出自己的活动感受,在互相交流探讨中,对祖先的了解层层深入。如:学生在交流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及贡献后,我播放后人祭祀黄帝陵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在各抒已见的氛围中,学生真切感受到祖先的了不起,他们的丰功伟绩造福于子孙后代,他们在炎黄子孙的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在探讨“世界文明唯我先”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先让学生自主交流、探讨祖先的创造发明,以及这些创造与发明产生的重要意义。然后我再补充一些我国古代发明之最,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感受到祖先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他们的心灵受强烈的撞击,对这句话的了解也水到渠成。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发扬祖先的精神,我还引导学生感悟祖先开创文明所具备的精神。从而让学生领悟到祖先对人类的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精神等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条件。最后的情感升华部分,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谈谈:作为炎黄子孙,此时此刻,你最想说此什么?最想做什么?通过这样的情感交流,可以说,到此刻,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已深深植在了学生的心里,他们已有了更明确的奋斗目标。如:“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长大后建设祖国!”等。从每一个学生认真、兴奋的表情可以看出,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里,他们的心理束缚仿佛完全解除,思维活跃。对历史的感受加深了,情感得到升华,这正是品德与社会课的主旨。不过,学生在谈感受时,谈的面比较窄,词汇不够丰富,我没能及时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谈自己感受,这也是我今后要注意的地方。

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这节课,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由此产生的民族自豪感,都取得了实效。但我们的教育任务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中了解过去,还应让学生展望未来。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

盛作出贡献,鼓励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创造辉煌的明天作好准备。其中,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祖国的大事,是重要的开始。为此,在学生交流探讨完祖先的创造发明故事后,我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当今社会伟大的创造,学生讲到了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等,这些都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但了解的面很窄,今后我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更多的祖国大事,甚至世界的发展,让学生做一个社会的有心人,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五、创新板书,无声的爱国教育

这节课的板书,只有简单的几个字,但却将爱国教育致于无形中。一个大大的祖国版图里,写上我们共同的祖先“炎帝、黄帝”,学生的骄傲与自豪也显而易见。中间大大的“爱我中华”四个字,更充分表达了所有炎黄子孙的爱国深情。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却高度概括了本节课的主旨,是无声的爱国教育。

由于品德与社会是刚实施几年的新课程,我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今后,我要继续努力,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教育功能。

共同的祖先教学反思篇三:五年级上册品社1《我们共同的祖先》

共同的祖先教学反思篇四:《同是炎黄子孙》教学反思

《同是炎黄子孙》教学反思

《同是炎黄子孙》是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包含“海外华人心系祖国”、“两岸人民血浓于水”两部分。在教学“海外华人心系祖国”时,我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认识“黄帝陵”,然后我引导孩子们了解研究黄帝。通过课本以及查找资料,我与孩子们共同认识到,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华夏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黄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出生成长于陕西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陕西省武功),故号轩辕氏,后东迁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葬于陕西桥山黄帝陵,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历史身份: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天下共主。

神话身份:神界中央天帝

黄帝所居为姬水,黄帝以姬水成——《国语·晋语》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

黄帝:姬水成以土德王天下,土色黄,故称黄帝。

通过学习研究,学生认识了黄帝,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包括两岸人民、海外华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从而更加认识到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

共同的祖先教学反思篇五:五年级(上)品社后记

日 第周 星期

日 第周 星期

日 第周 星期

日 第周 星期

日 第周 星期

共同的祖先教学反思篇六:第3课:华夏之祖教学反思

第3课《华夏之祖》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从传说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印证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就与特点,同时通过中华人文始祖、禅让和大禹治水的传说,激发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关于这一课,我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新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案,结合学生实际,认真组织教学。从上课的效果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我以为和过去上的课比较而言较为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一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形式和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活动,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这一点,印证于课堂上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抒发。就本课而言,“情”主要凝结于“中国情”和“民族情”。通过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祖先的传说,激发了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形成的,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同根同族同源。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同时,又在远古的传说中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到以黄帝、炎帝、尧舜禹为代表的中华先祖们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使学生感受到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继承发扬中华辉煌文明以及创造灿烂现代文明的“责任感”。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贯穿教学始终,并不断加强、层层推进,在《祭黄帝文》的朗诵中将这样的情感体验推进到了最高峰。这条“情感线”是本课的“魂”之所在。同时,我个人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魂”。

其次,本课的教学设计环节简明,自然流畅,将教学三目标自然和谐地构建于教学设计中,紧密生成。

从新课导入,到教授新课中的“学生讲述传说”、“学生再现传说”、“学生观看传说”,再到师生一起课堂小结,到最后的尾声升华课文,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魂”贯穿教学始终,落实识记与理解目标,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合作、历史情景再现、启发学生分析思考等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再次,本课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究发现的引领者、学生学习活动的顾问、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发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发展方面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教学中展开了经常性的、良性的师生互动,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了一种开放的课堂氛围。

第四,本课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 新课导入时播放的《黄帝颂》,渲染了课堂的现场氛围,营造了本课的情感基调;讲述完华夏族的形成之后播放的“华夏儿女对黄帝

陵的祭拜”,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人文始祖的敬仰感恩之情和民族认同感,也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认祖归根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大禹治水”的动画片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史传说。最后播放的《祭黄帝》,将整堂课的情感体验推到最高峰。本课较为适时适度地将图、文、声、动画等综合信息穿插于教学中,较好地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去服务和优化历史教学,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有比较好的效果是与我课前学习历史课程标准,体会新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分不开的。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我把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禅让”的含义和实质,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作为学生识记与理解的目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对远古时代历史面貌进行合理想象以及培养学生从传说中提取有效信息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将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将“华夏族的形成”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将“禅让制”的含义和特征作为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政治文明的起源。

在上这一课和平时的教学中,我深感,“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每一课都是需要自身付出努力和心血的,也要不断学习

和吸收别人的长处,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由于我教学经验的不足,功底还不够扎实,所以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了相关的问题,比如说:

1、我的教学机智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上课前叫学生将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拿出来时,并未逐一检查。上课时,有名学生在讲述阪泉之战的时候实则讲述的是涿鹿之战,我并没有及时的打断学生的讲述,没有及时的做出更正和强调。在课堂中学生的发言,我的点评还不够到位。

2、我的语言表达的生动丰富性不够。在本课的讲述中,我的形体语言、表情不够丰富,虽然教学设计中用多媒体在声音、图像、音乐等方面来进行了弥补,但是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加强自身在这方面的修养。

3、我对学生情绪的有效调动和课堂氛围的调控不够。上课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学生略显拘束,而我并没有及时的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来改变课堂的氛围。

共同的祖先教学反思篇七:反思

《华夏之祖》教学反思

《华夏之祖》是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中的第3课。这一主题是中国历史的开篇,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和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主要是通过近代以来的考古成就来窥见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而第3课《华夏之祖》,主要是从传说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印证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就与特点,同时通过中华人文始祖、禅让和大禹治水的传说,激发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关于这一课,我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新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案,结合学生实际,认真组织教学。从上课的效果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我以为和过去上的课比较而言较为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一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形式和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活动,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这一点,印证于课堂上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抒发。就本课而言,“情”主要凝结于“中国情”和“民族情”。通过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祖先的传说,激发了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形成的,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同根同族同源。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同时,又在远古的传说中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到以黄帝、炎帝、尧舜禹为代表的中华先祖们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使学生感受到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继承发扬中华辉煌文明以及创造灿烂现代文明的“责任感”。

其次,本课的教学设计环节简明,自然流畅,将教学三目标自然和谐地构建于教学设计中,紧密生成。从新课导入,到教授新课中的“学生讲述传说”、 “学生观看传说”,再到师生一起课堂小结,到最后的尾声升华课文,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魂”贯穿教学始终,落实识记与理解目标,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合作启发学生分析思考等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第三,本课较好地实现了音乐情境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

新课导入后播放的《炎黄战蚩尤》,渲染了课堂的现场氛围,营造了本课的情感基调;讲述完华夏族的形成之后播放的“华夏儿女对黄帝陵的祭拜”,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人文始祖的敬仰感恩之情和民族认同感,也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认祖归根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尧舜禹禅让》”的动画片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史传说,使学生对舜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当选部落联盟首领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一清二楚,同时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禅让制。将整堂课的情感体验推到最高峰。本课较为适时适度地将图、文、声、动画等综合信息穿插于教学中,较好地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去服务和优化历史教学,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有比较好的效果是与我课前学习历史课程标准,体会新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分不开的。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我把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禅让”的含义和实质,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作为学生识记与理解的目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对远古时代历史面貌进行合理想象以及培养学生从传说中提取有效信息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将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将“华夏族的形成”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将“禅让制”的含义和特征作为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政治文明的起源。

共同的祖先教学反思篇八: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学反思集锦

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学反思集锦

《站在泰山顶峰》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由于准备比较充分,将关于泰山的图片、游览地图等资料展示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对泰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取得了丰富的信息资料,这样更易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题目“一山一水一圣人”, 了解了泰山的壮美景观和文化内涵。本课教学形式多样化,有欣赏,有探究,有调查,有归纳,将品德与社会紧密融洽地联系在了一起,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建立起了“学习做专题研究的方法”这一意识,逐步培养起研究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不足之处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将本课内容延伸出去,仅仅局限于课本,这样同学们的思维无法向更深更广的地方延伸。中国地大物博,泰山只是一个景点,比如黄山,华山,庐山„„都是学生们应该去探索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遵从新课标理念,努力探讨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开心中受到教育。

《来到黄河岸边》教学反思 :我在上课时运用黄河图片和《黄河颂》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分析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同学们踊跃发言。黄河各河段特征的学习,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水利图与地形图进行比较分析,增强了同学们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同学们针对黄河各河段不同特征找准治理措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各小组成员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动画演示“地上河”成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不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各河段特征配上图片录象更直观,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运用“一碗水,半碗泥”,“跳进黄河洗不请”等俗语,利于

学生理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提出黄河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问题更全面、更主动一些。

存在的问题;导入改黄河图片为录像配上黄河颂更能体现黄河的气势磅礴;黄河源流概况应该给予学生更多一点时间,做点课堂练习更利于学生巩固;再就是有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

《寻迹孔子故里》教学反思: 《寻迹孔子故里》是五年级品社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最后一课,通过这一课教学,我力图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世界文化的是深远影响从而使学生产生爱国情感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不再盲目“崇洋”。

教学“至圣先师”孔子,我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生平简介、“三孔”简介、并且观看孔府、孔庙、孔林图片,初步认识孔子在世界文化上的历史地位。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名言,体会孔子的“好学、善良、重行”。

通过教学“孔子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孔子思想对我们中国文化、齐鲁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认识到孔子思想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最后,我带领学生学习研究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秦始皇、张衡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更加努力的学习,以为了社会和人类进步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好大一个家》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册品社第二单元《心中有中国》第一部分就是《好大一个家》,教材设计让孩子认识了解我们祖国的疆域面积、东西南北跨度、行政区划以及我们祖国的民族,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等等。教学中我在跟孩子们说到我国的疆域时,我让孩子们观看了我们历史上元朝时代的疆域图,旨在让孩子们认识到,我们中国人也是曾经非常伟大,并不是一直受人欺负的,而是

也曾经侵略征服过很多地区和人口,只是到了近代中国,我们由于科技的落后才导致了被动挨打,今天,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落后就会被人欺负,落后就会被动挨打”,因此,我们要发愤图强,努力学习工作,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孩子们很兴奋,他们也被老师的情绪感染,从他们发光的眼神里面,我能看得出,他们已经在暗暗下定了决心。在教学“我们都是一家人”时,我引导孩子认识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并且认识到怎样才能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那就是必须互相了解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然后才能做到危急关头互相关心,互相支援。我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孩子们在《爱我中华》歌声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同是炎黄子孙》教学反思: 《同是炎黄子孙》是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

第二节的内容,包含“海外华人心系祖国”、“两岸人民血浓于水”两部分。在教学“海外华人心系祖国”时,我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认识“黄帝陵”,然后我引导孩子们了解研究黄帝。通过课本以及查找资料,我与孩子们共同认识到,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通过学习研究,学生认识了黄帝,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包括两岸人民、海外华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从而更加认识到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

《为了祖国的振兴》教学反思:“辉煌成就”这个主题活动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学习、采访等途径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在科技、教育、卫生、工农业、体育等各个方面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快 速发展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科书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确定感兴趣的调查研究主题,范围可以涉及科教文卫、体育等方面。接下来,通过五组照片和文字,分别向学生介绍了科技事业、教育卫生事业、工农业生产、

人民生活水平、体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折射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林海雪原》教学反思:由“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部分内容组成。活动重点是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北国风光”主要利用图片、文字的提示及问题引领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体会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然后以材料为依据探究人们生活与环境之间密切的联系,了解当地人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种种方法,初步明确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道理。在对东北地区民风民俗的了解方面,教科书设计的层次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使他们能够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体会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主要利用图片、文字的提示及问题引领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 体会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然后以材料为依据探究人们生活与环境之间密切的联系,了解当地人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种种方法,初步明确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道理。在对东北地区民风民俗的了解方面,教科书设计的层次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使他们能够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体会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江南水乡》教学反思: 我设计这堂课的思路比较简单,就是通过各种资料让孩子们了解江南,热爱江南,从而激发他们为祖国有这样的风水宝地而自豪的思想感情。首先我以推荐旅游的好地方为本文的导入,自己以导游的身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江南美景的视频音乐上,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然后用清晰的地图引出江南的地理位置并使他们明白了“水乡”这一名称的由来。这几个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了解了江南的水乡特色和风土人情。

了解江南,主要是通过“长江三角洲图”,了解“江南水乡”的范围和地理位置。老师简单介绍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学生活动,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江南古镇,可以读,可以说,也可以当个导游,带领大家去参观。在这个环节,学生说的还不错,把每个古镇的特点都说了出来,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了江南。

《黄土高坡》教学反思:本节课成功之处是播放黄土高坡歌曲,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土高坡的图片使学生开阔眼界,对黄土高坡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有了很深的印象。下载的视频使学生感受到黄土高坡严重缺水的情况。 在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时引导学生看地图去了解,使学生养成了看地图学地理知识的好习惯,给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地理奠定了基础。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太多,使学生学起来有一点枯燥,另外学习形式单一,视频的音响效果差,影响了教学效果

《雪域高原》:本节课的设计,我最欣赏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了,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对课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在竞赛时为了突出公平,所以设计了五个不同主题的竞赛内容,由小组长代表抽签决定小组的学习内容后,先给两分钟的巩固时间后进入正式的比赛。五年级的学生的竞争意识比较强,所以为了让自己小组有精彩的表现,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将所需掌握的知识快速记忆后以答题的方式进行展示。其他小组同学既作为参赛的选手同时有是评为,所以复习就不能只局限在自己小组抽取的内容上。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但是在前一步的竞赛铺垫之后,学生对藏族的民风民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结合课前了解的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特点,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不但充分的发挥了小组的合作精神,而且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种形式不但在这节课适用,而且对于一些高年

共同的祖先教学反思篇九: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章人的由来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本节的不少问题又是悬而未决的,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开始,适当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在研究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的异同点;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地质考察、寻找古人类化石和遗物证据等方法特别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积极思考“地壳剧烈运动使地球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森林古猿的生活产生了哪些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节《人的生殖》教学反思

讲到《人的生殖》这一课,开始七年级的同学,有少部分在笑,笑老师怎么把这些感觉不该公开讲的知识公开来讲,笑还因为自己的无知,想了解这些知识又感觉羞于启齿,羞于看书,我采取的方式是很自然地讲,让学生真正学会这部分知识。因为学生目前从各种渠道了解的关于人的生殖方面的知识并不少,这些知识不但科学性参差不齐,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往往使得学生只了解生理知识,而在性道德、情感以及生殖保健等方面的教育相对来说非常缺乏。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学生的认识进行了提高和升华,将生理课扩充为感悟生命的诞生,将落脚点置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人类生殖的每个环节,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产生的不易,父母为孕育生命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生命的影响,以及过于轻率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要学生在知道人类生殖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要珍惜生命,体会要爱戴父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审慎的人生态度。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达到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的目的。

教学中教育学生:

1、珍爱生命,知道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充满着冒险和挑战,每一个人都是有数亿个精子中最优秀的一个和卵细胞相结合形成受精卵开始的,天生就是冠军,每一个人能够降生都是非常非常幸运和不容易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

2、 尊重和感谢父母,尤其是母亲。母亲孕育和生育我们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重负,母亲把氧气和营养物质给了胎儿,胎儿把二氧化碳等废物给了母亲,母亲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负担都加重,最后在分娩的时候又伴随着剧烈的难以忍受的阵痛,所以我们要感谢父母的爱心和责任心所创造的生命的奇迹。

3、良好习惯的培养,烟、酒、药物等都会导致胎儿畸形,所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坚持,是对新生命的承诺。

最后我又让同学们看了一段邹越教授《让生命充满爱——爱父母》的视频,是整个的情感教育得到了升华,同学们由课堂开始前的笑,到最后的哭!

在今天教学中不但让学生对生殖过程有全面、科学、准确的把握,而且比较突出引发了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感悟,珍惜生命、爱戴父母以及良好的习惯行为的养成等情感教育。不但有知识主线——人类生殖的过程,而且还有一条情感的线路清晰可见,即感悟新生命的诞生。如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的感悟,母亲孕育孩子过程的感悟,整个孕育过程中意外因素对生殖影响的感悟等,贯穿始终。使得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的影响成为点点滴滴的渗透和感悟

第三节 青春期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几个亮点:

1、利用同学们熟悉的照片(尤浩然的照片),让学生结合自身来总结青春期的身体变化,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不好意思说的尴尬,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

2、利用视频,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入手,让学生身临其境。然后通过日记的形式,引导学生和自身联系,从心里感受进入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这样为下面的讨论做下铺垫,让他们在讨论时有话可说。也更进一步体现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3、“畅所欲言”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真正解决自身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的快乐,同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问题。

4、板书设计具有创意。板书构思“青春之花”,体现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心理变化及如何轻松愉快度过,学生从整体认识和把握,从而真正让青春之花绽放。

二、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全面。没有利用好跟学生见面的机会,所以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在开课时的几个问题,我是需要学生齐声回答,从而调动学生气氛的,但本班学生好像更习惯于举手回答问题,所以在刚开始时学生有点放不开。以后在上课之前一定先学会和学生沟通,充分地了解学生,从而使课堂效果达到好的提升。

2、对学生的评价不够恰当。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基本都是简单地用

“好”、“很好”之类的词,这种平淡的评价无法抵达学生内心深处,所以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让我来帮你”环节中,有位同学说的很全面,我应该用“你的回答真精彩”或其他更好的语言来评价,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发言的欲望。

3、时间安排不太合理。教材中的《青春期》这节课有两个内容: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及卫生、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卫生。本节课因为只有20分钟,所以计划用5分钟简单讲身体变化,重点放在心理变化及卫生。中间的讨论环节时间不能超过2分钟。但当时讨论时间有点长,加上问题本身难度不高,所以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这样不仅造成了学生心理的疲倦,积极性降低,同时还导致最后有点拖课,造成遗憾。所以以后设计讨论环节时,一定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设计讨论时间,这样使得教学环节更加紧凑。

总之,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和“学”而是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动脑筋创设学生亲身体验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期达到师生之间最佳合作的效果,创造出最佳教学气氛来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共同的祖先教学反思篇十:初一上教学反思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反思:

优点:1、本节课我始终贯彻教学设计的思路,围绕设定的三位目标进行教学。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充分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不足之处:本节课是新生刚接触的第一节历史课,虽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教学及引导学生学习,但是没有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在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模样时不够到位,所以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这是今后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2、作为升入初中的第一堂课,在明确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对原始社会进行学习。由于本节课距离我们比较遥远,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历史图片辅助教学,收效很大。透过历史图片,同学们能直观地感觉到这一段历史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记忆重点知识,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喜欢上历史这门学科。同时学生们还自己通过比较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山顶洞人的复原图,得出他们的体质特征。

由于学生未作预习,所以对本课知识生疏,因此在教学进度上没达到预期效果。基于此我觉得在一定条件下应让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学生通过提纲自读教材,注意及时在课本中勾画重点,培养学习习惯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后反思:

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全体学生鸦雀无声地望着我,就说明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当这种挑战来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细心观察并发现了摇头的同学,使得这一环节更有意义,激活了学生思维。 反思一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总是考虑能否按课前准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需要、情感没有真正地被重视。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观察、多思考,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到学生身上。 我相信,对学生多一份关注,他会还你一个惊喜。

第3课 华夏之祖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炎黄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了解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我们中华儿女拥有超强的凝聚力。到此第一单元原始社会的历史我们就学完了,从夏朝的建立开始,我们即将进入到奴隶制社会的学习。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通过对七年级《夏商西周的兴亡》这节课的讲授,使我充分的认识到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弊病,也使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为我以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希望这节课成为我以后不断改进,不断成长的起点,自认为本节课上的很失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对教学班的课程进度未能及时的了解,对前节课的知识未做补充,就直接引课,造成了学生的冷场和茫然局面,创设情境教学法失败了,应该有的效果未能体现出来。 2、 教学过程设计上,以我校的自然分材教学理念为基础,主体进行设计,由于本人对这一理念的理解有欠缺,所以设计了四个自学提示,以问题为导向,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但事与愿违,自己的设计和学生的学习不在一个调上,致使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设置的问题学生都在书中能够找到,所以学生没有新鲜感,问题反而成为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 从这节课上,我充分体会到了自己不敢放手发动学生自主探究的这一毛病,这也不是一两次了,怕放去收不回了,这也是自己的不自信造成的,老认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所以,就不敢放手。还有一个原因是:老认为学生不懂就要讲,大包大揽的包办了学生该做的事,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了。 4、 未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因为自己讲的过多(都是学生容易懂的),浪费了时间,若能做到学生会的不讲,我的教学就是很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有在今后工作中努力的使自己教学更有进步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内容。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等特点。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我选择丰富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帮助学生探究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同时,强调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的认识,适当介绍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学生对夏商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通过活动探究和知识归纳,师生共同将这一概念进行全面了解。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课后,我总想着那样处理不对劲儿。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充满着“你真不错”、“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但过度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我的上述处理方式,让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作为教师,这是一个不小的错! 其实,学生听多了赞赏的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所以当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提醒,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这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七课,虽然本课内容较为抽象,但在教学中采取了化难为易的方法,设置情境式问题,使学生一一击破,在轻松地谈话、讨论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整堂课运用动画、图片和文字资料的补充,丰富拓展了课堂,构建了开放的教学模式。

而运用图表结构、图示简洁清晰地概括出重点内容,开展活动与探究,大大加强和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我又从多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跳出一定的框架,更容易为学生接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及时提出相关问题,讲练结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用辩证的思想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1、七年级学生理解认识社会制度的变革这一复杂过程是有难度的。如何把这一抽象内容具体化,使学生易于接受。2、如何整合全课内容,使学生形成整体认识。

3、面对七年级的学生,怎样使这节课既能使历史知识得以落实又能生动有趣,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存在困惑。4、在授课的同时,应注意向学生有意识地渗透历史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在这两点的结合方面存在困难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成功方面:

(1)善于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去感悟与反思。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贴近历史时空。

(2)抓住主题,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主题“中华文化的勃兴”,展开。

(3)体现现代历史教学的新理念: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

(4)坚持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教学设计问题化,问题设计层次化,解决问题民主化,形成知识网络化,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本节课中共设计了10多个探究性问题来实现这些原则、理念和要求。(5)本节课教学设计不只停留在历史知识的表面,不是为了讲知识而讲知识,在讲解史实时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在知识的讲解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不足:(1)课件制作还需改进:增加动感和交互性。(2)还没有最大限度地放权于学生。比如小品表演中应由学生自由发挥。(3)应课前按排学生收集更多的相关的资料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先秦时期思想上的动荡,“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化的大发展,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思想大碰撞,反应了这个时代思想动荡、政治不稳定的现状,也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必要阶段。这一时代背景要对学生讲清,可顺便复习第6、7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的情况,加深理解。

在讲诸子百家的学说时,指导学生注意总结、归纳知识。本课学习了六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内容十分庞杂。但有些人的活动和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学派归纳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建立,以及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并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归纳,培养了学生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也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体系清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过渡显得较为生硬,关于统一文字对巩固统一的作用讲解不够到位,这是在之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努力的。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1、通过教学检验,学生完成本课学习任务良好。说明实施教学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等,这样教师教得明白有章,学生学得清晰有序。所以每堂课都要坚持目标明确、教学有序。

2、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上来,还是比较喜欢听故事的。本节课采用故事导入法,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把他们的兴趣都调动起来了,这样就给后面的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对于历史课还是比较适合的。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本课的教学方法虽然实用,但略显单调,如在学习第二部分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学生略显疲劳,我还是按照教案设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用笔勾知识要点,由于文字多,难度大外加学生疲劳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这部分教学可以把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意义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导学生阅读政治上措施,然后思想上措施,由此教师自己归纳意义,(因为比较抽象)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再如,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措施的背景可由学生介绍完毕后,过渡"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如此嚣张的诸侯王,你怎么办 "再由学生个别回答可能会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课堂气氛会更活跃,所以本课教学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气氛略显沉闷. 在两目问题的处理上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本课的主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一、农业的进步,包括黄河的治理,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二、手工业的新成就,包括丝织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三、商业的繁荣,包括交通的发达,钱币的铸造以及长安、洛阳的繁荣。“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是这一课的重点内容。古代经济的发展,

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两汉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解时,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重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本节课重点放在汉与匈奴的关系上,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识读战争示意图,并进行历史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识读图表的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也是在课程标准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的。昭君出塞则是重点中的重点,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分析人物性格,设身处地的站在人物立场上揣摩人物心理,是想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中最鲜活的因素,没有人物的活动,也就没有历史事件的发生,更不可能形成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但是历史人物应该是鲜活的,丰满的,生动的,要想体现其鲜活、生动、丰满,就得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置于其特定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分析与考查。本节课设置“昭君出塞途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就是想通过情境创设来达到这一目的。最后一个环节,对汉与匈奴民族关系的分析,是想突出单元主题,同时认识到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各民族之间在互相交往中不断融合,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另外我认为,在我们的教学中,让学生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对自身、对社会、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历史形成基本的认识,具备基本的历史素养,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本课分为三目:第一目:张骞通西域。介绍了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过程、作用以及西域都护的设置。第二目:丝绸之路。介绍了海陆丝绸之路的形成、路线及重要作用。第三目:班超经营西域。介绍了东汉时期政府对西域的管辖。

其中,第一目和第二目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课前让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这两部分内容上。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有些问题进行讨论,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出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的不够扎实。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有机整合,直观生动,为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注入生命力,营造出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创造条件。 三.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历史学科与地理、语文 、政治、生物等学科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创设探究式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欣赏他人的成果,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五.我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

1、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2、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析题。3、学生已经掌握了的问题,不需要再过多的强调。

4、对于班超部分,使用的时间有点多,因为是小字部分,可以让学生大体的了解一下就可以。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完成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备课时准备非常充分,对课件也进行了反复的调整修改,然而,在使用时,却发现不是很自如,在这种情况下,我临时调整思路,设计了一个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分别作四个展厅的解说员,以巩固本课知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积极表现,既锻炼了口才,又巩固了知识。可见,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些“生成事件”可能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因为教学智慧使课堂活跃起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本课围绕两汉的文化艺术精心创设了教学情景和问题情景,突出了重点,解化了难点,激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让学生自主学习,查阅收集资料,合作学习,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案设计中教师的归纳点欠精当,没有让学生初步了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

第18课 三国鼎立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我觉得不再是教给学生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能否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生能否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因为兴趣和能力,要比知识本身重要的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关键一步。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教学中的优点

教学方式:教师首先通过课前小考进行复习巩固,然后利用视频影像导入新课,学生比较感兴趣。学习新课的时候用课件出示导读提纲,上课时学生按照出示的导读提供自己对教材进行阅读,自学后教师分配各组任务,各组对问题进行交流并展示,教师及时引导、点拨,其他质疑、纠错,在展示结束后教师设计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课。 存在问题:学生自己没有拓展问题,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部分学生对于自学教材梳理知识点的能力还是不够强,听课的状态也不是特别好。

二、改进措施

1、加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精心设计好各环节,做到充分,预设周密。

2、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熟悉,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学生根据教材提出问题,并给出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3、课前注重导入的设计,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后用知识框架的形式做小结。

4、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进行巩固。

第20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爱国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

(1)整节课感觉还是教师讲得多,虽然我不喜欢那种“热火朝天”的课堂情境,但是过于单调也是不可取的。课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是最大的遗憾。

(2)历史课中的文化课的上法实在五花八门,我这节课还是基于“历史性”这一特性,加入了很多文化史的内容,本来是一条好思路,但是讲出来的东西还是专业性太强,像是美术史,但是又没讲透,有点不伦不类。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17273.html

    【共同的祖先教学反思】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