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 家教招聘 |

【www.guakaob.com--家教招聘】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与反思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五年级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年级《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表演歌曲《牧场上的家》

教学目标:

1、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体验三拍子音乐的优美,学习两个声部的演唱,锻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复习弱起小节的含义和它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

4、

教学重点:

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

教学难点:

进行两个声部的合作,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多声部情境:师生问好。

二、进入三拍子的音乐情境。(多媒体第一张)

1、唱音阶。要求:每个音唱三拍,两个音一换气。注意拍节的时值。

2、学习两个副旋律的乐句。要求:要唱出意境。教师适时进行引导。(通过看

多媒体图片2)

三、学习歌曲

1、听歌曲的音乐。设问:音乐是几拍子的?

2、划拍听音乐,引导学生听出歌曲的弱起小节。设问:学过的歌曲中有哪首也

是弱起节奏?(晚风)可以唱一唱。

3、再听一次音乐,教师弹奏。引导学生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4、让学生用la,lu等母音跟唱歌曲的旋律。要求统一呼气,保持乐句的完整性。

5、学习歌词,(出示第三张歌词)要求学生有气息的支持,保持饱满的歌唱状

态。

6、学习歌曲的(部分)曲谱。重点乐句要反复练习。在模唱曲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乐句。(多媒体第四张)

四、歌曲的处理

1、 完整地演唱歌曲,设问:什么样的声音可以表现歌曲的意境?(柔和、连贯) 教师弹奏并录音。

2、 两个声部的处理。

(1)再次复习开始学习过的两个乐句。

(2)教师放歌曲的主旋律,并且加进第二声部,让学生聆听效果。

(3)学生练习,开始可以先用动作参与,还可以张嘴不出声。而后逐渐的达到

两个声部的合作。

(4)两个同学面对面,进行合作。再交换。每次给出客观的评价。

3、 听一听不同的处理方法,(多媒体第五张,为学生播放八只眼合唱组的演唱) 使学生感受不同的演唱方式——多声部;速度,力度等不同的处理方法)

4、 学生再次完整地分声部演唱。要求:唱出歌曲的情绪。(多媒体第六张)

五、拓展

1、启发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演唱,发现其情绪上的变化。

2、试着变换歌曲的拍号,教师弹琴,学生直接跟唱。感受其情绪上的变化。

3、可以用动作、神态等表演歌曲内容。

六、结束本课。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是以三拍子音乐的特点为主线贯彻始终的。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牧场的图片,反复地进行三拍子的各种歌唱练习,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的优美意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情境,投入状态。

在歌曲感情处理的时候,我让学生感受不同方式的乐曲处理,通过聆听、对比来体验愉快的情绪,并让学生在自己脑海中描绘着美丽的牧场,用歌声和表情来体现歌曲的情绪,学生马上就掌握了。

课前我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的音乐活动才是有效的?”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过多地引导学生关注歌词的内容,而是尽量多地让学生通过音乐的要素来理解作品的内涵。我认为,一节课上仅仅学会齐唱歌曲,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在课程开始的时候设计了比较悠扬唯美的副旋律乐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正确的气息状态等,把单纯的简单的乐句唱出内容。倾吐对家乡的赞美,热爱之情,最后环节让学生两两相对进行声部的合作,目的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合作悉心聆听,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两个声部的合唱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可以切身的感受音乐的立体美。一种和声出现的时候,学生会兴奋。也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后节拍改编的环节,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要素的变化是可以改变音乐情绪的。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这节课上,老师不用喋喋不休的说教,而学生则完全从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什么是美好的,怎样发现美,怎样表现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地参与学习,并且愉快地学习,我有效的利用和开发了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成为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牧场上的家》教学反思

《牧场上的家》教学反思

《牧场上的家》是一首旋律优美,感情丰富的美国乡村儿童歌曲。它给学生们勾勒出一副在美丽的牧场上,美国少年儿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本节课以聆听音乐为主,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歌(乐)曲的风格。上课伊始让学生聆听绿箭口香糖广告主题歌曲,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学生马上进入了情境,投入状态。在学习弱起小节的演唱及附点四分音乐的演唱中,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了游戏法——闯关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化难为简的解决了难点。在歌曲感情处理的时候,我让学生观看图片,感受美国朋友热爱家乡,愉快的情绪,并让学生用歌声和表情来体现美国朋友的心情,学生马上就掌握了对家乡热爱的情绪。为了让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美国乡村音乐的曲式风格,在这节课上我结合教学内容以聆听为主题,在聆听的基础上感受,在感受基础上表现,在表现的基础上升华。学生在聆听的时候感受歌曲的节奏、速度、情感、演奏乐器、总结乡村音乐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再次演唱《牧场上的家》。

在这里,课堂教学从单纯的师唱生学的模仿、记忆阶段的灌输式已经走向了以聆听、感受为主的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创编活动,歌颂自己家乡。愉快地学习,我和学生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在本节课中,我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实践,力求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让学生把体验感受音乐贯穿与于学习的始终。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合作讨论的时间不够多,学生对歌曲的总体感受不够深刻。在今后中的教学中我会将教学工作做得更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音乐的王国中去尽享学习和创造的无限快乐。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五年级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年级《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表演歌曲《牧场上的家》

教学目标:

1、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体验三拍子音乐的优美,学习两个声部的演唱,锻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复习弱起小节的含义和它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

4、

教学重点:

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

教学难点:

进行两个声部的合作,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多声部情境:师生问好。

二、进入三拍子的音乐情境。(多媒体第一张)

1、唱音阶。要求:每个音唱三拍,两个音一换气。注意拍节的时值。

2、学习两个副旋律的乐句。要求:要唱出意境。教师适时进行引导。(通过看

多媒体图片2)

三、学习歌曲

1、听歌曲的音乐。设问:音乐是几拍子的?

2、划拍听音乐,引导学生听出歌曲的弱起小节。设问:学过的歌曲中有哪首也 是弱起节奏?(晚风)可以唱一唱。

3、再听一次音乐,教师弹奏。引导学生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4、让学生用la,lu等母音跟唱歌曲的旋律。要求统一呼气,保持乐句的完整性。

5、学习歌词,(出示第三张歌词)要求学生有气息的支持,保持饱满的歌唱状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歌曲《牧场上的家》教学教案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牧场上的家反思

《牧场上的家》教学反思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老师观摩我上的《牧场上的家》一课,竖笛在我校区已经开展了2年多,已对竖笛与歌唱教学模式进行了阶段性的研究,不足之处还请给位专家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牧场上的家》是一首美国田园牧童歌曲,歌曲旋律优美,意境深远,我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中学习歌曲的教学模式。对歌曲进行了校本化处理,在课堂学习了使用竖笛演奏歌曲的旋律,从而降低了学唱歌曲的难度,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形式,使歌曲更具有审美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感受歌曲的意境美,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创设歌曲的意境美。

首先,通过学生观看视频片段,感受牧场的美丽景色,初步体验歌曲的意境美。

其次,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特长,拉奏小提琴,同时学生用lu来哼唱歌曲旋律,使同学们自然进入到演唱状态,并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用lu、lv这样的闭口音来训练学生的假声是有效和必要的)

第三,通过对歌曲情感的挖掘和表现,激发、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以及对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最后,学生通过简单的二声部旋律的吹奏,增强学生的和声感觉,并将这种训练巧妙地融合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之中,从而使学生能够以演唱、演奏、欣赏、舞蹈等多种表现综合学习歌曲,加强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深化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达到多重教学效果。

这是一节歌唱与竖笛的整合课,尤其是竖笛的演奏在二声部旋律吹奏中达到很理想的效果,让孩子们能深入感受旋律之美、和声之美。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案例评选音乐案例《牧场上的家》占妃军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课题:《牧场上的家》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莘村小学 作者:占妃军

参赛者个人资料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牧场上的家教学反思

牧场上的家教学反思

篇一:牧场上的家>教学反思

《牧场上的这家》是一首旋律优美,感情丰富的美国乡村儿童歌曲。它给学生们勾勒出一副在美丽的牧场上,美国少年儿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本节课以聆听音乐为主,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歌(乐)曲的风格。上课伊始让学生观看配了美国乡村音乐的美国乡村画面,让学生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学生马上进入了情境,投入状态。

为了让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美国乡村音乐的曲式风格,在这节课上我结合教学内容以聆听为主题,在聆听的基础上感受,在感受基础上表现,在表现的基础上升华。设计了拓展这个环节,让学生聆听几首不同节奏、表现不同内涵的美国乡村歌曲。学生在聆听的时候感受歌曲的节奏、速度、情感、演奏乐器、总结乡村音乐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再次演唱《牧场上的家》。在这里,课堂教学从单纯的师唱生学的模仿、记忆阶段的灌输式已经走向了以聆听、感受为主的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我和学生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篇二:牧场上的家教学反思

《牧场上的家》是一首旋律优美,感情丰富的美国乡村儿童歌曲。它给学生们勾勒出一副在美丽的牧场上,美国少年儿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这节课我主要是结合了工作室课题研究的要求,以展现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来上的研究课,教学内容以体现自主学习方式方法以及对歌曲体验为主,在自主的基础上思考、在聆听的基础上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表现,在表现的基础上升华。

经过老师们耐心的评课,我对自己的课做了如下总结:首先,对于这节课的教案我感觉写的不够清晰,虽然自己心里还是蛮清楚过程的,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是在教案上没有明确的体现出来,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在听课老师的反映来看是不够具体的,经过胡老师的详细讲解,算是彻底明白教案、案例与实录的区别了。

其次是要学会对教学进行深度思考。包括课的设计、对学生的全面关注、教学过程时间的合理分配及多媒体的运用,这些看似比较细碎、繁琐的部分其实对一节成功的课来讲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总是讲要关注学生、全员关注,其实这个做起来还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年轻一点的老师,像我自己就有点,其实我不是不去关注部分孩子,而是某些时候自己真的忘记要去更多地关注孩子,感觉不敢松动自己的上课状态,怕多看一眼众多的孩子们,心里就没底了,或许还是不够自信吧!这个还是需要在长期的教学中慢慢经验积累的。有些相对于弱一点的学生特别渴望被关注,可我们老师真的有时候在上课上到投入时“因为害怕某些学生的犯错”而对其“视而不见”或者“干脆不见”,造成孩子渐渐对我们的课失去信心。不可否认的说李老师在这个方面确实做得很好,孩子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齐刷刷地凝聚在李老师的身上,这种教学状态是值得我们工作室所有成员学习的。

还有一方面就是关于评价的问题。我们正在做的课题刚好是与这个“评价”直接关联的。我上的研究课是“唱歌课”,光从字面上不难理解从我们老师方面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引导他们对声音的处理、歌唱的状态、音色的调整以及因各种原因导致大部分学生提前进入变声期的嗓音保护策略等等问题,教师要学会针对教学事件灵活的处理,以便及时的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其中教师的评价要客观,不要一味的鼓励表扬,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像音准问题、音色问题我们在鼓励的同时也要给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概念,怎么唱是准的,怎么唱是不准的,什么声音是美妙的,什么声音是有缺陷的,当然教师如果可以以身示范效果会更好,毕竟面对面心灵与心灵的撞击和机器与心灵的撞击效果是很不一样的。我们的孩子需要鼓励、需要表扬,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老师就需要更好的运用评价手段,特别是教学改革之后,我们的评价更重要的体现在其诊断的功能上,我们要学会运用评价的诊断功能来促进孩子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及逐渐的提高。在这课当中我还是感觉学生对歌曲的总体感受不够深刻,以至于演唱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难怪胡老师会说:“唱的还是少了点,感受不深刻是无法更好地表现歌曲。”

没有什么公开课是完美的,我们要在不完美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并从中吸取教训得到成长,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可能今天想的写的还有些不够全面,但在今后中的教学中我还是会努力将教学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音乐的王国中去尽享学习和创造的无限快乐,让音乐能伴随他们一生!

篇三:牧场上的家教学反思

《牧场上的家》是一首美国田园 牧童歌曲 ,歌曲旋律优美 ,意境深远,我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 中学习 歌曲的教学模式,《牧场上的家》教学反思 。对歌曲进行了校本化处理,在课堂学习了使用竖笛演奏歌曲的旋律,从而降低了学唱歌曲的难度,丰富了歌曲的表现 形式,使歌曲更具有审美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感受歌曲的意境美,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创设歌曲的意境美,首先,通过学生观看视频片段,感受牧场的美丽 >景色 ,初步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其次,学生用lu来哼唱歌曲旋律,使同学 们自然 进入到演唱状态,并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第三,通过对歌曲情感的挖掘和表现,激发、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以及对音乐实践 活动 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以演唱、演奏、欣赏 、舞蹈等多种表现综合学习歌曲,加强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深化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达到多重教学效果。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牧场上的家 教案

1

2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牧场上的家__何国基。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

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课题《牧场上的家》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碧桂花城学校

作者:何国基

电话:18924898051

邮箱:1091156980@qq.com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

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对学生:小学五年级

2、学科:音乐

3、课时:1课时

【教学课题】 歌曲《牧场上的家》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第九册第四课《可爱的家》其中的一课。

【教材分析】

《牧场上的家》选自小学音乐教材第九册第四课。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四三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的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设计理念】

在小学高年级的合唱教学中,学生的二声部合唱是学习的难点。如单纯的进行合唱教学,很容易使音乐学习活动变得枯燥、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导致学生失去音乐学习兴趣。基于这样的问题思考,我把此课进行了校本化处理,选择了竖笛与歌唱整合教学模式,旨在充分发挥竖笛的辅助教学功能。如通过竖笛演奏熟悉歌曲旋律,通过竖笛演奏,创编歌曲B段二声部旋律,丰富歌曲的表现力。通过演唱、演奏、创编等综合性艺术表演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加强音乐实践体验,达到多重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牧场上的家》,培养学生对二声部歌曲的学习兴趣,并能够用平稳悠长的气息、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演唱歌曲。

2、通过演唱、演奏、竖笛为歌曲伴奏等多种形式学习歌曲,来表现歌曲情绪。

3、能进行简单的二声部歌曲合唱、二声部的合奏以及多种表现手法来表现歌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牧场上的家》,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3、能力发展目标: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教学重点】:

1、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

2、弱起小节的学习;长音的延长时值。

3、歌词的填入,字与音对齐。如:那儿的儿化音和那儿没有儿化音的填入。

【教学难点】

1、领会歌曲的意境,发挥想象,表达优美的情绪。

2、改编《牧场上的家》。

【教学资源】

钢琴 多媒体 竖笛

【教学方法】

听唱法、欣赏法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

【百度搜索】聆听歌曲:《可爱的家》

(师:提问学生,这首歌曲能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是的,这首歌曲让我们身心都非常愉悦,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在美国的乡村有个同样温暖的家庭,让我们看看他们家到底在哪里?他们的家有什么样的美景?观看课件、师生交流。(他们家在草原,他们家有水牛、小鹿、羚羊;那里是快乐的天堂)

这位美国小朋友的家真是快乐的天堂啊!瞧!他们还在小院里唱起了家乡的歌。我们和他们一起学吧!

出示课题:牧场上的家

三、歌曲教授

1、教师播放录音伴奏《牧场上的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歌词。

2、完整欣赏一遍歌曲学生随着音乐拍出歌曲《牧场上的家》的固定节奏型并复习3/4拍强弱规律。

3、节奏难点——学习弱起小节:

出示节奏:? xx︱x x x︱x–‖

○ ●○○ ●○

A、师念生模仿。注意:弱起、强弱规律

B、用身体乐器打拍子。

C、边念边打。

D、跟伴奏音乐边念边打。

4、歌谱学习。用“lu”音来模唱。(注意声音位置、发声方法、气息等。)

5、 歌词学习。歌曲的演唱顺序是怎样的?

A、学习第一段歌词。边学边解决出现的问题。

B、出示:一字多音等标记的歌谱,并唱一唱。

C、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

6、学唱第二段歌词。解决难点并完整唱第二段歌词。

7、完整演唱歌曲。

8、歌曲处理。分析歌曲情绪、丰富演唱形式。

9、欣赏英文歌曲《可爱的家》,体会同一首歌不同的表现方式。

A、歌曲中A乐句与B乐句的演唱要唱出mf与mp的力度对比。

B、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歌曲速度,用高位置的混声来演唱《牧场上的家》。音色要圆润。最后全班深情地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尽情地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四、竖笛辅助教学

1、欣赏竖笛版的《牧场上的家》

2、竖笛练习音阶与长音

3、教师弹琴学生练习

4、师生一起更随伴奏音乐音乐吹奏乐曲

5、请1、2、3组吹奏一声部 ; 请4、5、6、组来吹奏二声部(感受二声部的和声效果)

五、拓展教学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创编一段热爱家乡、歌颂家乡的歌词,使情感得到升华。

1、教师弹琴学生演唱自己创编的歌词。

{附}老师自编歌词

牧场上的家

我的家在花城

那儿有鸟儿欢唱

还有美丽的花卉世界

那儿多么欢畅,那儿没有悲伤

辽阔天空多么晴朗

家 花城我的家

那儿有美丽的花卉世界

那儿多么欢畅,那儿没有悲伤

辽阔天空多么晴朗

站在佛陈桥头,抬头仰望天空

天上星星闪烁光芒

星空多么壮丽 令人无限神往

但是比不上我的乐园

家 花城我的家

那儿有美丽的花卉世界

那儿多么欢畅,那儿没有悲伤

我爱我的美好家园

2、教师弹琴学生再次演唱创编的歌词。

六、下课小结。 【教学反思】

1、将培养学生能力有机地渗透在音乐审美活动中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改变了过去过于重视知识传输、技能训练的倾向,更加关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兴趣态度。但新课程下的音乐老师,理解和表现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时出现了不敢触及“双基”的错误倾向,面对“传

统”与“创新”,音乐教师呈现出进退两难的局面。在执教《可爱的家》一课时,根据乐曲旋律特点,创设“对比法学乐谱”,有机的将“双基”教学融入到音乐活动之中,从聆听入手,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结合情感渗透,充分培养学生敏锐的听力、音乐记忆力、注意力、反应能力和感受与创造能力等等。从而较好地体现了音乐审美功效与提高学生技能二者之间的融合统

2、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整堂课,教师通过音乐活动、唱歌教学、竖笛教学、创编歌词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情”的感受当中来感受音乐,在“情”的呼唤中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渴望。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从而发了孩子去爱自己的家。充分的体现了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的艺术原则。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27617.html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