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银行招聘】
赞美银行七句诗篇一
《歌颂银行发展诗歌》
银行为百姓服务与祖国共成长
银行为百姓服务与祖国共成长
银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银行广大员工有着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银行在总行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 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凝心聚力,扎实工作,认真履行银行机构的职责,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银行为百姓带来全新的网上银行服务,
包括电话账务查询、转账、缴费、个人外汇买卖等特色服务,
银行还为百姓提供电话账务查询、转账、缴费、投资等服务,
银行还为百姓提供理财规划,对购房、购车和教育等理财目标制定合理的理财策略,
银行还保护百姓的资金安全和个人资料保密,
银行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银行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履行银行职责,
不断促进辖区经济金融在更高层次上良性互动发展。
光辉历程,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展现出崭新气象,昭示着美好前景。
江苏银行是近年来刚刚组建的商业银行,虽然基础差、问题多、面临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逐步缩小与先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差距,同时解决当前存在突出问题,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惟一出路在于创新,以创新求变,厚积而薄发。
一、充分认识江苏银行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创新是江苏银行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
江苏银行的发展战略是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人的现代化社区型零售银行。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当前江苏银行在观念上,对商业银行发展规律、以及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还不足;对发展方式、方法的认识和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审慎经营、合规经营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对市场化的认识和承受力还比较弱。 要实现发展战略,江苏银行就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加快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建立与战略相适应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考核体系。
(二)创新是江苏银行转换经营机制的需要
转换经营机制是信用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江苏银行成立之后,尽管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机制转换上做了大量工作,但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尤其是内控和风险管理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未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对风险进行计量,风险指标预警体系有待完善;授信业务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权限管理不严密;缺乏对客户授信量的综合分析;贷款五级分类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风险贷款的退出机制有待完善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坚持商业银行的标准,结合江苏银行的实际,才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条件的经营机制转换之路。
(三)创新是江苏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信用体制改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育核心竞争力,追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业务发展方面,营销体系不健全,科学营销不够,创新能力不足,营销队伍素质不高,激励机制不到位,营销渠道单一,服务功能不全,产品不丰富,至今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要改变江苏银行传统的营销方式,在保持营业网点规模的同时,逐步提高竞争力,就必须进行营销体制和业务经营模式的调整,加大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力度,把城市发达地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入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和个人,使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够分享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最新成果,为当地经济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
二、注重通过学习研究,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创新理念
需要明晰的是,创新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和手段。因此,创新要体现价值。一是创新必须服务于正确的改革和发展目标,就江苏银行而言,必须坚持服务中小、服务个人的社区型零售银行的发展战略,努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二是创新必须符合商业银行发展规律,坚持依法合规、稳健经营、内控优先、健康发展的原则。三是创新必须体现先进性,创新之所以能在一段时间内创造垄断性的利润,原因就在于其超前性。四是创新必须符合实际,体现江苏银行的特殊性。只有符合江苏银行实际的创新,才是有真正价值的创新,才具有生命力。
(二)加强环境研究,提高发现创新机会的能力
一是加强对市场环境变化的研究,从市场变化中捕捉创新的机会。二是加强对金融环境的研究,研究金融市场和竞争对手。三是加强对监管环境的研究,包括内控标准、风险评级、市场准入标准等各类指引和规章制度,了解商业银行的先进标准和基本要求,了解自身存在的差距,提高创新的有效性。四是加强对自身优劣势的研究,扬长避短,明确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三)通过学习提高把握创新机会的能力
发现创新机会固然重要,但只有转化为创新成果,才有实际意义。对江苏银行来讲,要提高把握创新机会的能力,一是加强创新理论的学习,准确把握创新的内涵和实质。二是加强对创新的计划管理,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要明确相关部门的任务和职责,脚踏实地,避免盲目性。三是要建立创新的工作机制,提高创新的有效性。四是加大创新的要素投入,包括人、财、物的投入,设置产品经理岗,建立专项创新费用制度;同时,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解决创新的技术瓶颈。五是建立创新的奖惩制度,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并将创新纳入对干部的考核体系。
三、当前江苏银行创新的重点和突破口
(一)观念创新
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追求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坚持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个人的市场定位。
遵循商业银行发展规律,结合江苏银行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学习和掌握商业银行最新的发展动态和管理技术,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引入经济资本管理、风险成本计量,风险定价,成本分摊、风险技术控制等。
密切关注监管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政策;及时了解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随时调整,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管理达标,在变化中调整,在调整中创新求变。
(二)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1、推进以组织架构调整为核心的体制创新。
以零售银行发展战略为目标,一是按照管理重心上移、营销重心下移,前、中、后台分离和零售银行业务与非零售银行业务分类管理的原则,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最终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务的分类管理、核算,风险、内审集中和垂直管理的目标,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二是调整岗位体系、制定岗位职责、明确工作责任,并结合组织架构调整,真正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业务经营模式;三是按照分类考核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引入经济资本考核,实现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统一。
2、推进以内控体系建设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机制创新。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内控观念,内控不仅仅是稽核监督部门的事,实际上是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过程,与每个岗位、每个人都有关系。内控人人有关,因此人人有责。二是要真正了解内控的内涵,创新内控的方法。通过管理体制和岗位职责的调整,实现内控的组织控制要求,使不相容职务彻底分离。三是要通过明确职责和权限,实现内控的授权控制要求,理清授权事项,明确授权的责任和审批程序,建立检查制度等。四是通过建立员工管理的制约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实现内控的人的控制要求,严格执行辞退制度、竞聘制度、用人失策追究制度,干部交流、轮岗、回避、休假稽核制度等。五是通过严格稽核监督和合规管理实现内控的监督控制,并引入客观评价体系。
3、推进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创新。
要实施经济资本考核,必须创新风险和财务管理技术,一是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计量体系,准确计算各类风险成本;二是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财务核算体系,准确核算产品收益,科学分摊成本;三是建立风险定价系统。在此基础上,以资本约束为原则、以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为主要指标,建立涵盖利润、风险和内控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分类考核为原则,逐步建立机构和业务条线并重的考核办法。
同时,进行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市场化程度,建立优胜劣汰、在市场中发现人才、在竞争中挑选人才的用人机制。理顺岗位体系,建立以岗定薪、薪酬与业绩挂钩的薪酬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业务创新
围绕零售银行建设目标,以产品创新推进业务创新,以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推进服务创新,以特色服务推进品牌创新。
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创新。中小企业是江苏银行的主要客户群和业务增长点,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江苏银行在高端客户领域的竞争力严重不足,而且能力上也无法适应对大企业、大客户的管理要求。因此,中小企业就成为江苏银行的必然选择。当前,创新的重点是推进产品创新、业务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技
术创新等,解决开展中小企业业务产品匮乏、成本高、效率低、风险控制水平弱和员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全力以赴推进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一是改革现有的零售银行管理模式,按集中作业和专业化操作要求,对营销推进体系、风险管理和售后服务模式进行改造,达到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效率、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二是进行业务经营模式的创新,按照零售银行业务定位,创新服务方式,拓宽营销渠道,增加服务内容;三是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尽快填平补齐产品和服务品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服务目标和自身条件,进行“原创型”的产品开发;四是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整合现有产品,大力推进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
大力推进中间业务创新。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是摆脱过于依赖存贷利差,减轻资本压力的根本出路,但也是江苏银行的弱中之弱。发展中间业务,依靠传统的服务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宽视野、扩大合作,把商业银行打造成一个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的金融平台,而不是仅局限于银行自身的服务功能。对此,一是要努力提高客户资源的占有数量,建立客户基础;二是要努力完善自身的银行服务功能,建立合作基础;三是要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和产品,扩大服务范围和功能,增加服务项目和品种,建立赢利基础;四是要改革考核方式,建立激励机制。
(四)管理和技术创新
一是针对江苏银行管理粗放、管而不理和漏洞较多的问题,推行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创新。理清管理流程,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明确职责,实施网格化管理;健全制度、制定手册,建立长效机制。二是针对江苏银行法人治理不健全,内控体系薄弱的问题,创新决策体制,建立健全透明、公开、民主的决策机制,形成对权力的有效制约。三是创新管理方式和技术,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管理的有效性。四是建立严密有序的管理控制系统,确保组织的各项活动有效地趋于统一的目标。
同时,学习和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推进以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增强产品研发能力,以适应商业银行管理扁平化、专业化,服务网络化、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四、建立创新机制、营造良好氛围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就是要倡导积极向上、永不满足的工作氛围;培育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宽松环境;建立严谨务实、积极高效的创新秩序。使创新成为一件“光荣”和“简单”的事情。建立长效机制,就是要建立符合创新要求的机制和制度,使创新行为规范化、制度化。
男: 当清晨的朝霞刚刚绽出红蕴
太阳就象一个俏皮的孩子
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迫不及待地露出了她的笑脸
女: 她的激情催人奋进
她的希望还很年轻
银行员工新的一天开始了........
男: 上班的人们起床 洗脸 打扫卫生
也许是夏夜的晚风吹人太急 早餐胡乱吃点什么
女人要赶着去送孩子
男人忙着安排自己一天的日程
女: 敲打窗棂的是雨还有风
不能因为风大雨急不去上班吧?
牢记自己的诺言,还有入团、入党时的豪情 你义无反顾地走出家门
很快就消失在风雨之中......
男: 桌面是你施展才华的舞台
窗口是你沟通客户的眼睛
女: 你把顾客奉为上帝
你将友情视为亲情
你的故事好多好多
你的声音是那么的动听......
男: 你对工作负责认真
你对同事满腔热情
难以忘记你经常说起做人不能只为了自己 女: 你将夏日里的凉爽让给别人
你把泪水、苦恼、劳累深深地藏在自己心中 男: 你用你的身躯阻挡了酷暑和严寒
你用你的智慧调整着春夏与秋冬
带病工作份外劳动等等等等
所有这些同事们都为之感动
女: 无论是工作多年的老同志
还是刚刚入行的大学生
都是你的朋友、你的姐妹和你的弟兄 男: 他们(她们)用心为你见证
每一笔、每一件、每一行和每一动 你的无言,似火、似海、似风
都刻在凭证上留在记忆里印在脑海中 女: 为了事业的成功,你刻苦钻研
为了银行的腾飞,你苦练技能
你是遵规、学法、守纪律的模范
你对善恶美丑勇于分辩
你对歪风斜气敢于斗争
男: 你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哪里发生了自然灾害,哪里又是洪水无情 目前的情况怎样,你牵挂着万千人的心 在你的日记里,都能寻找到它的行踪 女: 而在面对荣誉、晋级、奖励的关头 你只会重复一句话:我不行 我不行 男: 你的高风亮节、你的崇高品质
男女: 象焦裕禄、象孔繁森、更象雷锋......
赞美银行七句诗篇二
《诗朗诵:赞美你农商银行人1》
赞美你,农商银行人
肖:轻轻的我向你走来
李:轻轻的我向你走来
邬:走近你,坐落于****的农商银行
肖:走近你,坐落于****的农商银行
李:走近你,走进我们明亮洁净的营业大厅 合:这里,就是农商银行的办公大楼 合:这里,就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美好家园
肖:轻轻的我向你走来,走进开拓创新的农商银行
肖:每一笔业务的办理都在向我们讲述,讲述着农商行三年来发展的艰辛和努力 李: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在向我们讲述,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李:每一条短信的发送都在向我们讲述,讲述着农商行新业务的腾飞
邬:曾记否,三年前,农商银行排除万难,成功改制
邬:面对重重困难,面对陌生环境,是你,满怀美好的憧憬,用一双力挽狂澜的手,
托起了艰苦创业之重负 合:你就像一颗种子,播撒下收获的希冀 合:你就像一把火炬,点燃腾飞的梦想
肖:你凭着一腔热血
邬:你凭着求实的态度
李:你凭着超凡的胆识
邬:你凭着坚定的意志 合: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向前,向前
肖:多少个不眠的夜晚
邬:多少次艰难跋涉
李:多少次信贷创新
肖:多少个未来规划
邬:为了你啊,农商银行,我们的董事会呕心沥血,勾画出一幅幅创业发展的蓝图 肖:为了你啊,农商银行,我们的领导班子团结拼搏,书写出一篇篇新美诗卷 李:为了你啊,农商银行,我们的每一位员工无怨无悔,挥洒着一滴滴辛勤汗水 合:三年来,我们曾有过失落、消沉和迷茫 合:三年来,我们更有着拼搏、奋进、欢歌
李:是啊,有这样运筹帷幄和员工同甘共苦的领导班子,我们有什么闯不过的急流
险滩
肖:有这样敢于拼搏不畏艰险的员工队伍,我们有什么跨不过的坎
邬:逆水行舟,爱拼才会赢是你不屈的信念,务实、创新、竞争、超越是你永远的目
标
李:“支持三农、扶助微小”的发展战略,是你独具风格的创举
肖:“助三农、富创业、惠民生”全面建设之路,是你实现腾飞的追求
邬:三年的奋斗,资本实力终于变成花团锦簇,注册资本达100亿元
李:三年的奋斗,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社会各界的高度信任
肖:三年的成长,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邬:三年的成长,离不开各级监管部门的细心督导 合:今天,你终于扬眉吐气,使理想变为现实 合:经世济民勤运筹,发展不忘社会责
邬:一笔笔助学贷款的发放,你圆了一个个贫困学子的求学之梦
李:一笔笔“时贷快车”贷款的发放,你为一个个有志青年搭建着施展才华的舞台 邬:立足**,服务三农,你向社会履行着庄严的承诺
肖:立足**,服务微小,见证着你诚信于民的品格魅力 合:啊,今天的农商银行,你春光明媚、充满阳光 合:啊,今天的农商银行,你博采众长、踏浪飞歌
肖:今天,我们喜笑颜开,心花怒放
肖:今天,我们载歌载舞,放声高歌
邬: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盘点过去的成绩
邬:今天,我们集结在这里,迎接新年的春光
李:轻轻的我向你走来
李:轻轻的我向你走来
邬:走在满是汗水足迹的路上
邬:走在充满生机、活力的路上 合:我们豪情万丈,我们激情满怀
肖、李、邬:回顾过去,我们走过了科学发展的三年,追求卓越的三年
肖、李、邬:展望未来,我们有服务三农、奋力先行的豪情壮志
肖、李、邬:我们有矢志开拓的奋斗精神,我们一定能打造出现代新型金融机构璀璨
明珠
肖、李、邬:团结一心迎接挑战,共同道出一个心声 合:祝农商银行的事业象升起的太阳一样红红火火
李:我们农商银行
合: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赞美银行七句诗篇三
《诗朗诵:赞美你沙湖银行人》
赞美你,沙湖村镇银行人
张:轻轻的我向你走来
邓:轻轻的我向你走来
何:走近你,坐落于西部百强县的沙湖村镇银行
王:走近你,坐落于塞上小江南的沙湖村镇银行
合:走近你,我们走进明亮洁净的营业大厅
何:这里,就是沙湖村镇银行办公大楼
合:这里,就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美好家园
张:轻轻的我向你走来,走进开拓创新的沙湖村镇银行
邓:每一笔业务的办理都在向我们讲述,讲述着沙湖村镇银行三
年来发展的艰辛和努力
王: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在向我们讲述,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真实感
人的故事
何:曾记否,三年前,沙湖村镇银行落户平罗,信贷资本市场
陌生,社会认知度低下
王:面对重重困难,面对陌生环境,是你,满怀美好的憧憬,用一
双力挽狂澜的手,托起了艰苦创业之重负
张:你就像一颗种子,拨撒下收获的希冀
邓:你就像一把火炬,点燃腾飞的梦想
何:你凭着一腔热血
王:你凭着求实的态度
张:你凭着超凡的胆识
邓:你凭着坚定的意志
合: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向前,向前
何:多少个不眠的夜晚
王:多少次艰难跋涉
张:多少次信贷创新
邓:多少个未来规划
何:为了你啊,沙湖村镇银行,我们的董事会呕心沥血,勾画着
一幅幅创业发展的蓝图
王:为了你啊,沙湖村镇银行,我们的领导班子团结拼搏,书写着
一篇篇新美诗卷
张:为了你啊,沙湖村镇银行,我们的每一位员工无怨无悔,挥洒
着一滴滴辛勤汗水
何:三年来,我们曾有过失落、消沉和屈辱
王:三年来,我们更有着拼搏、奋进、欢歌
张:是啊,有这样运筹帷幄和职工同甘共苦的领导班子,我们有
什么闯不过的急流险滩
邓:有这样敢于拼搏不畏艰险的职工队伍,我们有什么跨不过的
坎
何:逆水行舟,爱拼才会赢是你不屈的信念,务实、创新、竞争、
超越是你永远的目标
邓:“支持三农、扶助微小”的发展战略,是你独具风格的创举 张:“助三农、富创业、惠民生”全面建设之路,是你实现腾飞
的追求
王:三年的奋斗,资本实力终于变成花团锦簇,资产达4.2亿元 何:三年的奋斗,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
岐山的亲临关怀
张:三年的成长,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邓:三年的成长,离不开各级监管部门的细心督导
合:今天,你终于扬眉吐气,使理想变为现实
何:经世济民勤运筹,发展不忘社会责
王:一笔笔助学贷款的发放,你圆了一个个贫困学子的求学之梦 何:一笔笔“全民创业”贷款的发放,你为一个个有志青年搭建
着施展才华的舞台
邓:立足平罗,服务三农,你向社会履行着庄严的承诺
张:立足平罗,服务三农,见证着你诚信于民的品格魅力
何:啊,今天的沙湖银行,你春光明媚、充满阳光
王:啊,今天的沙湖银行,你博采众长、踏浪飞歌
何:轻轻的我向你走来
王:轻轻的我向你走来
张:走在满是汗水足迹的路上
邓:走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路上
合:我们豪情万丈,我们激情满怀
何:回顾过去,我们走过了科学发展的三年,追求卓越的三年 王:展望未来,我们有服务三农、奋力先行的豪情壮志
张:我们有矢志开拓的奋斗精神,我们一定能打造出现代新型农村
金融机构璀璨明珠
王:团结一心迎接挑战,共同道出一个心声
合:祝沙湖银行的事业象升起的太阳一样火红火红
赞美银行七句诗篇四
《诗歌鉴赏答案》
1、 古代诗词鉴赏:
(1)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格,将古剑比作“秋水”和“老龙”,分别写出了古剑出鞘时如秋水般明净的光芒,有如龙吟般跃跃欲试的剑声。(4分,”秋水”、“老龙”各2分)
(2)诗人以剑自喻,表明心迹,前两句中的“谁明”二字则表明“烈士心”无人理解,古剑不能为世所用(2分);后两句则从被闲置不用的处境展开进一步的描写,以“龙吟”写剑声,写出诗人跃跃欲试、急于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1分)。(4分)
2、古代诗词鉴赏:
(1)①运用对比手法,把“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杯酒”与“十年灯”进行对照,将相聚之乐与别后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②叠加“桃李”、“春风”、“酒”、“江湖”、“夜雨”、“灯”等典型意象(选用一些名词物象),创造了相聚之乐与别后相思之苦的独特意境,令人回味无穷。(4分。答出一点即可)
(2)①从持家、治病(治国)、读书三个方面。②表达了对黄几复清正廉洁、长于治国、好学不倦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其不被朝廷重用表达了婉惜。(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
(1)“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仔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 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1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和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2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鱼竿客”,想驾一叶扁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赏析]:
诗从怀古开始。西山崇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之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醒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许多白鹭闲适地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于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4、[答案]
(1)(3分)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答出由雨丝想到网的给1分,“罔春”有留住春天意思的给1分,想象、比喻生动、新奇的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2)(5分)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
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作者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答出了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情绪的给2分,没能答出“政治上失意”的,最多给1分;能从一、二两句的分析中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从三、四两句的分析中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感叹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赏析]:
前两句写景。淅淅沥沥的小雨好象细丝一样,想要将春网住,无赖落花满地,又是在这黄昏时节,令人好不伤悲。抒发了作者惜春与伤春之感。后两句写作者的处境。哎,车马的踪迹再也不会延伸到这穷山僻壤之地,门前冷落可以捕鸟了。鸟儿已经快睡了,他们的声音也渐渐的稀疏起来,自己还是掩好了门,回家吧。叙写了作者因反对和议,触怒秦烩,被贬斥回家后的冷落之境,而“自掩门”又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坦然傲岸的胸怀。
张罗地:指门前可以张网捕鸟的地方,形容无人经过,门庭寂寂。
5、[答案]
1 A
2 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
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3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景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赏析]
此诗是一首重阳节赠诗,通过离愁别绪的倾诉,表达了岁月无情,年华老去,壮志无成的愤激心情。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短短一首重阳之作,诗人怀挚友,发豪情,表达爱国尽忠的诚心,抒发忘我报国的志向,其一腔爱国热血,汹涌澎湃,悲壮激昂,撼人心魄,动人魂灵!
顾诗在清代评价很高,沈德潜说:“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
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此《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很好地体现了其诗风。
6、[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赏析]
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莫,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
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莫之感。
9、[答案]
(1)(3分)1 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2 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3 比拟, 如说新月“学”扇。
每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如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也可给1分。
(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山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
[赏析] 此曲写浔阳江边清秋晚景,词采俊茂,音节流畅;设喻贴切,形象逼真。通篇用比喻,连用五个“如”字,想象丰富,笔力雄放,确乎“如玉笛横秋”(《太和正音谱》)。
此曲为写景之作。作者选择了宏观的角度,采用了富有动感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景图。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从作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满活力的艺术镜头,在他的笔下,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并且都在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这一整体构思中被不露痕迹地融合起来。
10、[答案]
(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之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的表现手法。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赏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
词的上片写春归景物。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残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他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
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他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上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他心中的“恨”有谁能理解呢?诚然,词人没有写他“恨”什么。但从词人给我们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他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11、[答案]
(1)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给予人世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 比喻。1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2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赏析]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太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二个风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风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入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二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是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于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风,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目,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目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愼徽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登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舒畅 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晴点诗意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分胜负,乃称《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崔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陵吊古之作,里弄诗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12、 [答案]
(1)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英猛
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 1 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2 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烈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3 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赏析]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元都大都时途经小孤山所作,。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诗中亦含抗元将帅匮乏,孤苦无依壮志难酬故国难复的隐痛,但诗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一洗国破家亡之痛,而发为激越凄厉之音。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有时也饶有韵致。
13、[答案]:
全诗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句也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在“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彩描写中,包蕴着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诗人“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不着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
[赏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14、[答案]
前两句诗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浪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赏析]: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向往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着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藏锋不露,含思婉转,颇具匠心
15、[答案]
赞美银行七句诗篇五
《诗歌鉴赏一》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渡 湘 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___。(2分)
(2)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愁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命题依据】本题意在训练学生从诗歌体裁、艺术技巧和思想内容三个方面鉴赏,关注考试变化动向,探索答题方法规律。
【分析解答】(1)七言绝句(2)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3)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点评】应熟悉常见诗词的体裁特点,应对新的考试动向;抓住诗词注释等相关信息,准确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河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 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1)这两首哲理诗揭示了什么道理?(4分)
(2)这两首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2分)
三.【命题依据】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理性的层次。
【分析解答】(1)朱熹诗借大战船自在航行的条件说明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不按照规律行事,硬是用人的蛮力去“推移”是不行的;苏轼诗通过琴音与手指的关系说明,单有好的客观条件或单有好的主观条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朱熹诗通过鲜明的形象体现理趣;苏轼诗通过两个浅显的假设表现理趣。(1分)
【点评】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其规律是答好本题的思维点。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1)这首词的词牌是 (1分),词人即景感怀,抒发了。 (1分)
(2)这首词在《东坡乐府》中极有艺术特色,请选其一点,作简要分析。(4分)
四.【命题依据】本题着重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整体把握能力,全面思考,准确作答。
【分析解答】(1)永遇乐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慨。(2)①独特奇妙的章法结构,上片用倒装的手法,前六句正面写燕子楼小园夜景,突出其清幽的特点,为烘托人物的情感作铺垫,后六句则追述梦醒之由和寻梦之行,交待缘由,使读者有一个全面而清楚的了解。(2分)②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按情事理而发,景是燕子楼小园的清幽之景,情为词人于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黯黯之情,理即由燕子楼关盼的事而悟得的“人生如梦似幻”之理。三者互相融合,相得益彰,辉映成趣。(2分)
【点评】从诗词的结构入手,从景、情、理三者的关系着眼,深刻体会其精妙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露①。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露:酒的泛称。②赊:远,长。
(1)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2)黄升《花庵词选》录这首词题作“送春”,意味着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送春情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5分)
五.【命题依据】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思之有据,答之有理。
【分析解答】(1)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抛却一路艰难跋涉之喜(分付杨花)。(答对一点0.5分,共2分)(2)不同意。(1分)全词紧扣“喜还家”三字,通篇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三个字构思下笔的。(2分)因此全词抒发的是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之情。(2分)
【点评】由景入情,抓住词眼,便可准确解答。
六、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清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请分析本曲中数词运用的特点和作用及本曲写景的层次顺序。
答:
六.【命题依据】本题意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技巧和写景的层次角度,掌握其格调特点和表达作用。
【分析解答】本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由于选择的数词不同,富于变化,增强了生动活泼的情韵。(3分)前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画船,第七句又近写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3分)
【点评】由数词的锤炼体会词曲的情感,由写景的顺序揣摩词曲的表现技巧
七.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3分)
杜诗: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
周诗: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3分)
答:
七.[参考答案] :(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 ②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评分标准:本题3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本题不要求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艺术表现方面
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选自2005届重庆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性考试)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北宋)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危楼:高楼。②黯黯:迷蒙不明。③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问: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4分)
八.答题要点:
(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3分。(只有“坚贞”、“执着”、“志诚”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
(2)从 “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3分。(只有“愁绪”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
(3)两点融合起来,并结合原词句进行了具体分析,视分析程度也可给6分
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选自宜昌市200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这首诗属于 体裁。表达了送别朋友时的 感情。(2分)
(2)本诗都笼罩着一个“雨”字。试赏析颔联围绕“雨”来写景抒情的妙处。(4分)
九.[参考答案]
(1)(2分)五言律诗(答“近体诗”也得1分);依依不舍(或感伤)。
(2)(4分)围绕“雨”字,写细雨湿帆,帆湿而重。以叠音词“漠漠”的无声来写船行的缓慢;归鸟入雨,飞行而迟,以叠音词“冥冥”写雨中归鸟的模糊迷蒙,这帆重鸟迟的客观景物全然是打上诗人主观感情烙印的物象,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十.阅读下面的组词,回答问题。(6分)(选自宜昌市2005届高三年级5月份模拟语文试题)
忆 江 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好,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白居易把情看作诗歌的“根”,认为作诗谱歌,应力图以浓郁的真情实感动人心魄,这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艺术经验。这三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2)从艺术特色的角度,任选一个点作一点赏析。(4分)
答:
十.参考答案:(1)洋溢于整组词的,是对于江南的赞美之情和忆恋(怀恋)之情。
(2)可以整组词为对象。①三首词各以问句结尾,层层深入。第一首泛忆江南,第二首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杭州景色,第三首回忆苏州往事,以三个问句结尾,形式上构成反复,内容上层层深入,从而表达了作者内心炽烈的情感。②三首词各自独立,又构成整体。各首词之间,通过句式、内容、结构的相似而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整体。在组词中,这种艺术技巧很高明。
也可以一首词为对象。①写景善于着色。春天百花盛开,经阳光照射,显得更红。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在上面,更显得波光粼粼。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色调明朗。②善于炼字。如“寻”字用得好。碧空明月,月光中的山寺,寺中的桂子,婆娑月影,一切都很美。着一“寻”字,则一切景物都通过主人公的心灵而变成有情之物,诗中有人,景中有情,情景交融。③写景动静结合。再如这一句从动态的“寻”观静态的景,下一句以静态的“看”观动态的静,动静相生,含蕴无穷。④善用比喻。如“红胜火”、“绿如蓝”这两句以贴切的比喻,写出了春光的明媚与活力。以“醉”字形容“芙蓉”,又以“醉芙蓉”形容“吴娃”的美丽,比喻更为贴切,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⑤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如第一首泛写江南春景,第二首描写杭州月夜之景和钱塘潮,都在写景中融注了对江南强烈的怀念之情。(其它答案能自圆其说就可给分,如扣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分析等。)
十一、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i)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十二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答:(1) "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3分)(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3分)
4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3分)
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1分)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1分) 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2分)
4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1分);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1分)
(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4)
答: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
答:(1)①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清新、和暖")(各1分)
(2)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2分)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2分)[评分标准]"散"与"不散"各2分:只概括说明(如答案的首句),未能结合伤口分析,只给1分。
4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2分)
答: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用典;对比(拟人)(4分)
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2分)
46、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6分)
北斋雨后① 文 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中国诗与中国画本来密不可分,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北斋可赏奇,诗人曾在雨后看枝头好鸟,待到深秋还可赏玩彩蝶戏花。
D.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E.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2)从你所认定的第(1)题的答案中任选一项,说说它为什么"不恰当"?
答:(1)B C(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
(2)第二句中的"放吏衙",是说免了下属的例行参见(恋北斋而推委公事),故B项不恰当。第三、四两中的"雨后"与"深秋"互文见义,诗人观鸟看蝶是同时(深秋雨后),故C项不恰当。(只就其中一项回答。意思对即可。)
4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
前人这样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80字左右)
答:要点:(1)侧面落笔,以“闲”写忙,兴味尤绕。(2)牵入栀子花,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意象甚美。(3)含蓄不发,摇曳生姿。(6分。要求扣住前人评述的“心思巧词句秀”进行赏析,表达简明通顺。有欠缺酌扣。若另有创见且合理,酌情给分)
4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赞美银行七句诗篇六
《2013古诗练习与答案详解100首》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拟古九首(其九)①
[晋]陶渊明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注】①公元418年刘裕扶持晋恭帝登基,隔年又逼晋恭帝退位,改晋为宋。有人认为这首诗暗喻晋亡的一段历史。
21.简析画线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2.分析这首诗的象征意义。(4分)
21.(3分)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转为议论。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写出结构上的作用,给1分;写出哀叹的意思,给1分;写出暗喻的意思,给1分。)
22.(4分)桑树象征晋国。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写出象征意义,给2分;具体分析,给2分。如果从人生命运,或者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分析也可以。)
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山寺
贾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1)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
答:“透”字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逆”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2)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4分)
答:①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一是围绕“高”,二是围绕“静”三是围绕“不俗”)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厌世慕隐,佛家情怀(大意对即可,大体答到“厌恶世俗”,“归隐之念”“高洁情怀”“超凡脱俗”“皈依之念”都算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夜思中原
刘 过①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②衣冠④天一方。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④。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
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⑤夜光芒。
注释:①刘过:南宋词人。②文物,礼乐:典章制度统称。③衣冠:指士绅、世家大族。④天阊:天门。⑤剑气:语出《晋书·张华传》,他夜观天象,见牛斗间紫气冲天,派人在江西挖到被埋的宝剑。
8.请对这首诗的颈联进行赏析。(4分)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答:8.笼罩在一片月色之中的河山冰重霜凝;春风吹来,本是草木争荣的时候,然宫殿却是一片荒凉。(2分)颈联借景抒情,“冰霜重”既点明了天气严寒,又饱含了对宋军无力恢复中原的感慨;“草木荒”描写了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凄凉景象。(2分)(酌情给分)
9.①首联紧扣题中的“思”,以沉痛的笔调写出了对中原对汴京的怀念之情,中原渺远,道路绵长,礼乐典制、世家大族聚居的汴京天各一方。②颔联作者遥想当年曾为国家“挥过血泪”,他的“孤忠”并没有受到赏识,才略并未得到施展,空落得四处流浪,表现了怀才不遇的哀怨。③虽然曾经的“孤忠”没有受到赏识,
但现在报主之志仍然未衰,运用典故,以剑自比,虽被沉埋而精光不灭,仍然可以上插于天,表达了对国家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中 年
郑谷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
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8.请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对颈联进行赏析。(5分)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参考答案:8.诗人寻找故第,只见苔色满墙,斑驳难认;连夜的雨声,又触发了诗人对家乡家田的忆念。(2分)本联,借景抒情,(1分)借“故第”、“春田”、“苔色”、“雨声”等事物,抒发自己追怀平生、想归隐家园安度余生之感。(2分)(答动静/视听结合,并合理分析可正常给分。例如:动静结合。1分。在安静的夜晚,连夜的雨声尤其打动人心,让人不禁想起家乡田园,期望归家安度余生。2分。)
9.诗人的心绪是复杂的。首联,写新年到来诗人感受的不是欢欣而是时间老去、年华老去的惆怅。颔联,承接上文写自己的满怀思绪“对花无语”,只能“借酒浇愁”。尾联,写在自己的衰迟之年,表面“自喜”于添了作诗技巧,实际是年事虚长、无所作为的自我安慰与无聊落寞的心绪。(三联,每联2分)(也可按两部分作答,各3分。前两联,写新年到、人已老,抒写人到中年年华已老的惆怅<2分>与无人能解只能借酒浇愁的的苦闷。<1分>。后两联或尾联,写自己到衰迟之年,只是年事虚长、并无大作为,<2分> 无聊落寞<1分>之感。)
一、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夜起
黄遵宪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注】①黄遵宪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活动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卓有成就的诗人。曾经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归家闲居,此时写于此期间。②鹅击海东青: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部分地区。
(1)赏析首联“檐铁淋铃”“雨横风狂”的作用。(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一、(1)①写了夜间所见所闻的十分险恶的自然景色。②象征了当时国家政治上的艰难形势。③奠定了全诗忧国忧民的基调。(3分。1点1分)
(2)①忧虑。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②愤懑。对朝廷阻挠变法,导致国势日衰的愤懑之情。③孤独。感觉国人还没有觉醒,没有同道,十分孤独。(4分。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李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百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3)简析尾联中的“茫茫”二字及最后一句的作用。(4分)
二、(1)①表现了对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的赞美。②对他老来受朝廷冷遇一事的强烈不满。③对即将分手的老友的关爱。(3分,每点1分)
(2)尾联中“茫茫”既点出送别地点,又描写了江水的浩渺,更表现了送别时茫然若失的感觉。(2分)最后一句除了点明送别时间,渲染气氛,更直接抒发了对老友的暮年生活前景难卜的担忧之情。(2分) (4分,每点2分)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鹊桥仙
(北宋)谢薖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注】①北宋末年,奸臣当道,谢薖由于不阿谀当权者,一生困居布衣。②锦楼:当时富贵人家用锦缎扎成的乞巧楼。
(1)请分析“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的意蕴。(3分)
(2)请赏析本词的抒情艺术。(4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踏莎行 惜余春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
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
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
(1)请鉴赏“急雨收春,斜风约水”中“收”“约”二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词写景、叙事、抒情有机融合,试鉴赏这一特点。(3分)
【参考答案】一、(1)这句词将富贵人家乞巧的奢侈与在七夕节的清苦生活相对比,既突出了自己生活的清苦,更以“清流叠嶂”寄托了自己正直、高洁的道德情操。(3分,“对比”1分,“突出生活清苦”1分,“寄托正直、高洁的道德情操”1分)
(2)这首词运用了融情入景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抒情自然、真挚。上阕,融情入景,朦胧的月、淡淡的星、南飞的乌鹊,蕴含着一种朦胧、欢快的情感,“清流叠嶂”蕴含着自己高尚的节操;下阕,直抒胸臆,“佳人何在”表达了自己对意中人(或知音)的呼唤,“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倔强抗争。(4分。“融情入景”2分,“直抒胸臆”2分)
二、(1)“急雨收春”意思是急雨凋零了花朵,收走了春色,“斜风约水”是说风阻拦了池水,所以池水溶溶。(2分)“收”“约”二字写得饱含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与无奈之情。(2分)(4分。解说每字各1分,情感2分)
(2)本词一二句写景,描绘残春的景色,三四句抒情,承接一二句表达惜春之情,五六七句叙述自己读妻子书信的场面并抒发感受,八九句是抒情,抒发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全词将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水乳交融。(3分。指出具体写景、叙事、抒情具体内容1分,评述“有机结合”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9.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答案:8.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意思答对,要点答全即可。)
9.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指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答出两种手法即可得6分。意思答对即可。)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9.(1)一二两句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写,三四两句从主人(作者)的角度写;(2分)想象访客旅途的艰辛,(1分)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1分,“体贴”或“感激”,答出一方面即可)
(2)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4分,“盼望”、“欣喜”和“好客”答出其中两方面得2分,结合内容简析2分)“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2分,感情1分,简析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春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3、本诗是怎样紧扣“春晚”两字写景的?(4分)
14、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13、开篇写花落,点出“春”;首句写夕阳下柴门虚掩,末句写黄昏时乌鸦翻飞,末句写樵夫渔人劳作归家,都紧紧扣着“晚”字。(分析"晚",两处1分,三处答全2分。若从诗歌意象的角度去作答亦可)
14、本诗表现了诗人闲适安宁的心境。全诗描绘柴门花落、乌鸦归林、诗人小立、樵夫渔人归家等画面,以动衬静,烘托出静谧而富有生气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闲适和安宁。(从其他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
清·宋征舆①
春流半绕凤凰台②。十年花月夜,泛金杯。玉箫呜咽画船开。清风起,移棹上秦淮。
客梦五更回。清砧迎塞雁,渡江来。景阳宫井③断苍苔。无人处,秋雨落宫槐。
[注]①宋征舆,明末诸生(秀才),明亡后先后考中清朝进士,仕清。
②凤凰台,在南京秦淮河附近的凤凰山上。
③“景阳宫井”又名胭脂井,故址在南京。隋兵攻占南京,陈后主入井避难,后被活捉。
8.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它和下阕有什么关联?(5分)
9.词的最后两句写“无人处,秋雨落宫槐”有什么作用?(6分)
8.①词的上阕描绘了南京秦淮河畔绮丽浓艳的夜游图景。春色醉人,泛舟河上,繁花似锦,饮酒作乐,吟风弄月,玉箫相伴,一片温柔富丽。②它为下阕写景阳宫井的冷落荒凉进行了铺垫,暗示着国运的衰亡的原因之一是统治者贪恋享乐。
9.①“无人处,秋雨落宫槐”与上片“十年花月夜”的盛景形成强烈的今昔盛衰对比,表达了对亡国教训的的检讨与反思;②以景传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亡国之痛于冷落之景中。景阳宫中不见人迹,满目萧疏,一派荒凉,只有淅淅沥沥的秋雨敲打着寂寞的宫槐,烘托出作者内心对故国衰亡的凄伤。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词人。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南宋统治者中弥漫着一种以长江为界,南疆北界的谬论,放弃北伐,以求苟安。【注释①提供的答题信息】:a此词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感;b作者对南宋统治者放弃北伐,以求苟安的不满情绪;c作者表达了不愿与当时统治者同流合污,决心北伐,收回失地的决心②中流誓:祖逖中流击楫,立志荡平外敌。【注释②提供的答题信息】:a表明此词用了运用典故的表现手法;b表明诗人将学习或效法祖逖立志荡平外敌,保固南宋江山③小儿破贼:东晋时期,谢安率军与氏族人苻坚作战,谢安回答友人的询问时说:“小儿大破贼”【注释③提供的答题信息】:a表明此词用了运用典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b表明作者要率军北伐“大破贼”的决心
8、词的下阙“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词人借祖逖中流击楫挥师北伐的典故,①通过“正好”“不须”二词,表达了自己要求北伐刻不容缓的迫切心情和毫不犹豫的自信心;②又以东晋谢安名句收尾,再现了谢安抗敌得胜时的大将风度,表达了自己豁达的胸襟、无畏的胆识和豪迈的气魄。
9、陈亮长于因词言政,借古讽今。试就词中所引六朝旧事,来阐述这一特点。(6分)
【解答】词人①借“只成门户私计?”明言六朝实际上是暗指当今统治集团不顾国家存亡的大事,只管各自谋取私利,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骗性;②又借“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之故事,讥讽了当朝醉生梦死的豪门贵族国难当头之际,既不敢抵抗入侵之敌,又要假惺惺地扮作“英雄流涕”的爱国志士的模样。
【附】:【全词大意】居高楼上四处眺望,深感如此地势的情意,古今有几个人曾经领会?长江天险象鬼神设施,竟被糊里糊涂地看作,划分南北的天然疆界。一条江水横奔纵陈,峥嵘的山岗环绕三面,都做出争夺雄奇、进取中原的姿势。六朝统治者干了些什么事?只依靠天然的险阻作为一时苟安的自私之计。
可笑东晋的权贵王导、谢安众人,居然登上高楼眺望边远,也装模作样学爱国的英雄洒泪挥涕。凭借着这有利的江山,却不去收复黄河、洛水一带地区,让敌人血腥蹂躏得无边无际。当前形势很好,正该北进长驱,不必再回头反顾,应该效法祖逖中流击楫发誓,谢玄在淝水大破秦贼,胜利的局势已经形成,用不着再问强敌是否相对!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21.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甚情绪灯前”中的“甚”字在曲中的作用。(2分)
22.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5分)
21.“甚”字,领起“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句,由景及情,表达了客子(游子)的愁苦情怀。(2分)(评分:写出“领起”或“由景及情”,1分;情感,1分)
22.(共5分)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2分)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1分)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8.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9.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6分)
8.答:比喻。作者将落在荷叶上的雨点比作“真珠”,把聚在一起的雨水比作“水银窝”。(简析修辞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随荷叶跳动忽散忽聚,在叶窝聚为一汪晶莹的雨水,表达了作者对雨的赞咏和喜爱之情。(分析作用3分)
9.答: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阕虚写梦中西湖急雨,下阕实写醒后池荷清雨。(简析手法3分)用梦中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西湖烟雨之美是公认的,而词篇暗示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词人构思巧妙,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分析作用3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4分)
赞美银行七句诗篇七
《表达技巧诗赏析》
早行 陈与义(宋诗)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呜。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行”得特别“早”, “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第二句, “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第三句“寂寞小桥和梦过”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呢!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又怎么知道在过桥呢?就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 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感觉、听觉并写。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是看见的。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 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
现在诗人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说是“夜行”)图。读者通过“通感”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眼前。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赏析】王安石的政绩,历史褒贬不一,但他的文学成就却是无不交口称赞。他的诗文别具一格,既具有高超的文学色彩,又具有很深的思想性,深得人们喜爱。他讲究章法和格律,遣辞造句颇费推敲,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茅檐”代指庭院,主人屋舍简朴,然而非常爱干净,人又勤快,庭院经常打扫得干干净净,叫人感觉舒适和清爽。“静”就是“净”,不见青苔,可见每天打扫,该是多么整洁干净!更赏心悦目的是花木,一畦一畦的,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培的。可见主人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 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诗人时在成都。“花卿”,指花敬定。“卿”,是对地位和年辈较低者的一种客气称呼。花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在平定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乱中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这首诗可能是在花敬定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即兴之作,诗中描写了宴乐之盛,委婉地讽刺他恃功骄恣。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锦官城里管弦交奏,一天到晚响个不停。音乐声一半散入江风,一半散入云层。开篇两句运笔工丽绝巧,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乐曲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增添了不少情趣。“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
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样美妙的乐曲只在天宫才有啊,人世间能得几回赏听?这两句表面上是在赞美乐曲,实际是用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含蓄地讽刺花敬定,可谓绵里藏针,意在言外。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日纷纷”,其侈靡可见一斑。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评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清代人评价说:“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李白)、少伯(王昌龄),无以过之。其首句点题,而下作承转,乃绝句正法也。”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释】 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即景:写眼前景物。练:白绢。淮山:泛指长江以北淮河流域的山。淀:同“靛”,即靛青,一种青兰色染料。江帆:江面上的船。“新月”句:新月开始像团扇那样圆了起来。塞鸿:边地的鸿雁。 【鉴赏】这是作者傍晚登浔阳城楼的写景即兴之作。浔阳江,即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那段。作者把江水、青山、江帆、山泉、晚云、新月、鸿雁七种景物,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写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又组成了一幅秀美河山的秋光图。开篇伊始,气势不凡:纵目远眺万里长江,一条白色如练;放眼遥望淮上远山,无数清色似染。作者从大处着眼,从远处落笔,勾画山水全貌,雄伟壮丽。这两句写的是远景。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江上轻帆数片,乘风顺流,疾飞如箭;江岸的近山崖壁上瀑泉直泻而下,奔如流电。这两句以工整的对偶叙出,带着分明的动感,说明这是一组近景。一、二句是静态画面,三、四句是动态镜头,动静变换,错落有致。 五、六句写天空浮云和月亮的变化,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傍晚,天空的云气慢慢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上空,初月冉冉升起,就像一把半圆形的团扇。一个“学
”字,使月亮变得富有人情,顿觉摇曳生姿。和前四句相比,这两句笔势由急渐缓,由刚转柔,显示出一种朦胧和凄迷的意境。最后一句写北塞鸿雁南归,成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不仅点明秋季时令,而且又为这无声诗的画面上留下了“阵雁惊寒”的音响,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面,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 诗人放眼远看,看到浩渺清澈的万里江水滚滚的流着,宛如一条银光闪烁的白练,淮南远山看似“数点”,苍翠得如蓝靛。他又收回眼光看看近处,看到在宽阔浩瀚的江面上,江帆几片,轻疾如飞箭地开着,巍峨高耸的庐山上,山泉瀑布好像千尺银河要落地,快得如闪电。啊!这是多么色彩鲜艳、美丽壮观的景色啊! 这时晚霞散开了,在天边渐渐消逝,变成了雾气雾水。天色也变黑了,一轮新月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来,在普通眼里,新月就只是新月,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这一轮新月故意露着半边脸,看上去像半圆形团扇的样子。一群鸿雁排成一字从天空中飞了过来。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尽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拈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先就上半阙而言,词人要表现的原是一种面对花落春归的无可奈何之情。本来春归花落是一件使人伤感的事,然而秦观在词中所叙的“落红”却只是“铺径”,所写的“水”也只是“平池”,所写的“雨”是“小雨霏霏”,而且还有“弄晴”之意。虽然眼中所见之“杏园”已经“憔悴”,耳中听闻的也已经是一片“鹃啼”,但最后结尾之处,也只不过对如此“春归”之景物只用了“无奈”两个字而已。 虽然是正式写情之语,也仍同样具有婉约纤柔之致。词之下半阙,则由写景而转为写人,换头之处“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两句,情致更是柔婉动人。试想“手捻花枝”,又是何等幽微深婉的情意。 下一句的“放花无语对斜晖”,这才是一句神来之笔。因为一般人写道对花的爱赏多只不过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甚至即使写到“葬花”,可是秦观这首词所写的从“手捻花枝”到“放花无语”,却是如此自然,当其“捻”起花枝时,是何等爱花的深情,当其“放”下花枝时,又是何等惜花的无奈。所以放花之下,乃继之以“无语”,便正为此种深微细致的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中的一种幽微的感动,原不是粗糙的语言
所能够表达的,而又继之以“对斜晖”三个字,便更增加了一种伤春无奈之情。极为含蓄地写了一个“放花无语”的轻微的动作和“对斜晖”的凝立姿态,但却隐然有一缕极深幽的哀感袭人而来。所以继之以“此恨谁知”,才会使读者感到其中心之果然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幽微之深恨。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 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 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1
赞美银行七句诗篇八
《古诗词的赏析》
(二)写作背景:
诗人本是太原人,因在长安南郊(即“杜陵”)安了个家,在一些诗歌里,他把长安南郊说成故乡。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
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 “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
陵梦”。
(三)文本探究:
1、全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提示:抓住诗歌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诗句或关键字眼。)
2、“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大雁是诗歌中十分常见的意象,一般与忧愁相思有关,例如亲友离别、闺中相思、羁旅怀乡等等。至于究竟是哪一种,必须依据对作品的具体分析来判定。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第二句就说:“客行悲故乡”,第七句说:“因思杜陵梦”,因此可以确定,他是借大雁来表达思乡怀亲、急于返家的迫切之情。
(四)习题设计: 1、最能体现《商山早行》题目中“早”的句子是 也是这首诗的千古名句。
2、 三个字点明了作者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 、倍加思乡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
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
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
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作者于
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
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
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
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阅读欣赏刘方平的《月夜》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清
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
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 “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
阅读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曾任建康通判等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有《放翁词》一卷,又《渭南词》二卷。《全宋词》存词一百四十余首。《卜算子·咏梅》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那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他的主战派士气低落,因而十分悲观,整首词十分悲凉,尤其开头渲染了一种冷漠的气氛。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这首词以梅喻人,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
洁的精神世界。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习题设计:
2、赞美梅花的奉献精神的名句
是 。
3、分析这首词中“愁”的内涵。
阅读欣赏晏殊的《破阵子》
一、作者介绍: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二、写作背景: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三,诗词译文: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正惊疑着昨晚的春宵美梦,原来是今朝发现田中土肥草盛,不由得脸上生笑 。 四、习题设计:
你喜欢这首词的哪个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赞美银行七句诗篇九
《诗歌课外练习》
诗词鉴赏练习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华 清 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 清 宫 崔 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吴诗“四郊”二句,是说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乌云密布,但只有落在华清宫中的雪即刻就融
化了,点出了宫内与宫外的不同。
B.吴诗“绿树”二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绿的门帘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已非常寒冷,
表达了诗人对宫内气候的赞美之情。
C.崔诗“草遮”一句,写用石头修得整齐的磴道因御驾匿迹而格外冷清,杂草已将石磴掩盖,与吴
诗中的华清宫形成鲜明反差。
D.崔诗“明月”二句,诗人描绘了多情的明月,虽然依旧出没其间,但玉阑纵存,已无人相依,突
出了荒凉寥落的氛围。
2.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吴诗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宫外宫内两个不同的世界进行比较,揭露了唐朝统治者不顾战争给人民
带来的痛苦,继续在宫中过着奢侈生活的丑恶现象。
B.崔诗先写华清宫白天的景色,荒草丛生,寂无声息,宫中之树,直插云霄;再写夜间之景,以“明
月自来还自去”比喻诗人孤寂的心境,情景相称,诗的韵味更加浓郁。
C.吴诗以讽刺见长。开头两句,一个“飞”字,突出雪大风猛,一个“暗”字,更显雪意正浓,接
着轻描宫中“落旋干”的景象,此句不着议论,讽喻之情自在诗外。
D.崔诗“云树深深碧殿寒”句形象地描绘了宫中树木高入云端,碧绿依然的景象,但一个“寒”字,
把宫中富贵繁华,珠歌翠舞,锦衣玉食一扫而空,使其充满寒冷的气氛。 二、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3. 对这两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白居易的词中,“风景旧曾谙”的“谙”字,说明江南春天的特点,不是听人说的,而是亲身
感受到的。
B. 在李煜的词中,“南国正芳春”的“芳”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
馥郁的花香。
C. 两首词中的“绿”都是既写水色,也写春色,与红日,江花互相衬映,把江南的春天渲染的妩媚
动人。
D. 两首词都表现了对春景的赞美之情,但结尾抒情方式不同,白居易的词用反问句直抒胸臆,李煜
的词用叙述句间接抒情。
4. 对这两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的词开篇即扣住“忆”字,先总提一笔,然后以“江”为中心,描写耀眼的红日、“红胜
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
B. 李煜的词从“闲梦”起笔,先概括描写,后用白描手法勾勒春江、乐声、飞絮、轻尘和观赏群芳
的“看花人”。
C. 两首词写景如画,景中含情,但写的都不是眼前的实景:白居易的词是忆中之景,李煜的词是梦
中之景。
D. 两首词都通俗明快。感情真挚,音韵悠扬,白居易的词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格。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唐滟预关。末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5、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唐滟预关”,诗人历尽政治的险恶,终于由偏远的瞿唐滟预关归来。 B.“满川风雨独凭栏”这句诗于“岳阳楼上对君山”的意思大体是相同的,都是说诗人登上了岳阳楼
极目远眺烟波中的君山。 C.“可惜不当湖水面”是说倘若能够乘舟前去观看充满神奇色彩的君山,那更是妙不可言。 D.“银山堆里看青山”,诗人厌恶世俗的金山、银山,认为真正美好的是大自然,是眼前令人心旷神怡
的青山绿水。
6、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未到江南先一笑”,表现了诗人心中充满生还的喜悦,所以虽然还未到故里,早已喜笑开怀。 B.“缩结湘娥十二鬟”的诗句,引用典故,借娥皇、女英的传说,赋予君山美妙神奇的色彩。
C.第一首诗采用了写实的手法,逐层写出了诗人生还之乐;第二首诗充满想象,既是写神奇的传说,
又设想自身新临君山的景色。
D.这两首诗都写得明白清浅,通俗易懂。第一首直写行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第二首思绪浪漫,欣
喜之意流于笔端。
四、读下列诗歌,回答7--8题
谢公亭李白
谢亭①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注释]①谢亭:即谢公亭,在安徽宜城城北,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眺在此送别过友人. 7.对这首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因地及事,次句触景生"愁".同是一个谢公亭,风景也依然如旧,但在此送别友人的谢眺已不可得见,
睹物思人,不能不生人事变迁,古今茫茫之慨叹.
B."客散","山空"照应起句"离别","青天月","碧水流"照应次句的"风景",借旷远寂静的画面,进一步渲染惆
怅的氛围.
C.颈联是实写想象中的情景,借春秋两季景物的不同变化来展现此处的人事沉沦与寂寞,令人于自开自落的荷花和飒飒秋风中的竹声里领略到"风景每生愁"的真切内涵.
D."今古一相接",表明诗人与谢眺有着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其言外之意是,谢眺之外,再无可引为知音的人
了."相接"指精神相通,志趣投合.
8.对诗歌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愁"前加一"每"字,表明诗人多次到过此处,每次都感怀生叹,从而通过这种数量的叠加和情感的积蓄,
大大强化了"愁"的程度.
B.颔联青天孤月,碧水长流是想象中的景,借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盛事难再的意味. C.尾联上句超越时空,纵贯今古,笔力雄健,意境高远.
D.尾联下句是说长久的郁积化为浩然长歌.诗以此作结,不仅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境界的高情逸趣,而
且鲜明地表示了抒情主人公潇洒伟岸的形象.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9.下面对这首诗的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山中秋景。“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暗示了傍晚的到来。 B.三、四句中的“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 C.第七句中“复”是“更加”的意思,“值”是“正碰上„„的时候”,这一句表示作者既赏佳景,
更遇良朋的喜悦心情。
D.接舆是春秋时代楚国的狂士,五柳指陶渊明。这里作者均用来自比。 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全结合的五律,一二句和五六句写景,三四句和七八句写人。
B.三四句主要写裴迪: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看渡头落日。安闲的神态,潇洒的闲情,
颇有陶潜之风。
C.五六句是王维诗的名句,历来被称道。“上”字尤见功力,它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初升的景象。 D.全诗在写作顺序上风光和人物交替出现,相映成趣,抒写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意。 六.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1—12题。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11、对这首古诗内容形式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汉乐府诗歌。“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后用作诗体名称。 B.“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的原因是胡地多凶险,常有性命之忧。 C.“飙风”即狂风。“何修修”形容树顶像于枯的鸟尾一样,“何”是“多么”。 D.“衣带日趋缓”是说乡愁使人日渐消瘦。“心思不能言”指乡愁难以表达。 12、对这首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滞留胡地思念故乡的古代诗歌。诗歌中充满苍凉悲怆的情调。 B.“胡地”二句写了恶劣的天气,也描写了凄凉的景象,这些都触发了乡愁。 C.“离家”以下四句主要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断肠人在天涯”的忧愁苦闷。 D.这首诗杂有三、四、五、七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2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时所作。 13、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雨过”二句,写黄昏雨后,晚霞铺水;潮水退去,惟余沙痕。 B.“叶声”二句,写落叶飒飒,透过窗纱,时令更迭,已是清秋。 C.“堪恨”句,写西风把世道吹换,表现了作者对西风的怨恨之情。
D.“更吹”句,词人以吹落天涯的枯叶自比,表达亡国后的飘零之苦。 14、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叶声寒”的“寒”字,既点明季节,又饱含了作者国家破亡的主观感受。 B.上阙前四句寓情于景,景情交融,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 C.下阙 “寂寞”四个句子,含蓄地写出南宋覆亡、物是人非的历史事实。 D.全词感情悲慨深沉,寓意丰富深刻,格调明朗清新,艺术感染力很强。 八. 读下面的诗,完成15—16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1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九.阅读杜甫《咏怀古迹》(之五),完成两道题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17、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诸葛亮“万世不朽”的英名和作者面对遗像的感受。 B、三四句概括诸葛亮的功业,赞扬他如鸾风高翔,独步云霄。
C、五六句认为诸葛亮的才能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相比,也不相上下。 D、七八句慨叹诸葛亮难以改变汉朝灭亡的命运,赞扬他 “鞠躬尽瘁”的精神。 18、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宗臣”即世所尊祟、敬仰的名臣;“宗臣”二字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B.全诗由进武侯祠,观遗迹(遗像等)起笔,自然地引入对人物业绩的评述。 C.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扬,又有对其壮志未遂的叹惋。
D.全诗描写生动,形象鲜明,使人如见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形象。
赞美银行七句诗篇十
《施蛰存唐诗百话039杜甫七言律诗二首》
39 杜甫:七言律诗二首
七言律诗虽然兴起于初唐,定型于沈宋,但诗人致力于这种诗体者,还不很多。一般人也不重视七言律诗。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所选录的是至德元载(公元七五七年)至大历末年(公元七七九年)这二十多年间的诗,他的自叙说:“选者三十六人,诗总一百三十二首。分为两卷,七言附之。”他所选的主要是五言诗,偶有几首七言诗,都编排在各人的五言诗之后,作为附选。这就反映出,直到中唐初期,五言诗仍然是正统,七言诗只是附庸。在律诗中间,五言律的地位也高于七言律。
律诗的“律”是初唐以来逐渐形成的。由于诗人们对声调、音节、对偶的逐渐深入研究,律也从宽疏发展到细密。杜甫回到四川以后,作了大量的五、七言律诗。他从丰富的实践中,掌握了律诗的种种条件和变化。他自己说过:“晚节渐于诗律细”,这个“细”字就是细密的意思。他自许晚年的诗,音律极为细密。他又曾写一首诗夸奖他的小儿子宗武,有一联道:“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宗武生日》)这是说宗武近来作诗,已经懂得律法。为了锻炼律法细密的诗句,就得摊开满床的书去找诗料。杜甫给律诗开辟了新的境界。他的律诗里出现了许多新颖的字法和句法,使唐代的律诗,无论在字句结构和思想感情的表现两方面,都达到高度的发展。尽管高仲武当时还不很重视七言诗,但在中唐后期,杜甫的七言律诗已起了很大的影响。
现在选两首杜甫的七言律诗,都是在大历元、二年旅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时所作。同时他还写了《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极有名的七言律诗。但这些都是组诗,最好作为一个整体来欣赏。如果抽取一二首来讲,只是窥豹一斑,不能见到杜甫对同一题目的各种变化处理。现在选讲的两首,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评价,未必是杜甫的代表作。我之所以选这两首,企图从一些浅显易懂的作品中找一个“诗律细”的典型。因为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可以不必多作字句的解释,而偏重于谈谈律诗的律。
返 照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这首诗第一联是把一个景色分两句写。楚王宫北,正是黄昏时候;自帝城西,还可见下过雨的痕迹。楚王宫和白帝城。都是夔州的古迹,诗人用来代表夔州。两句诗止是说夔州雨后斜阳的时候。第二联说斜阳返照到江水上,好象山壁都翻倒在江中,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云遮蔽了树林,使山下的村庄都看不见了。第三联写自己年迈病肺,止有高枕而卧,况且身在这遥远的边塞,感伤时事的心情,也只好早早闭门,意思是说:没有观赏晚景的心情。夔州是川东的门户,故称绝塞。“愁时”和“肺病”作对,应讲作“哀时”,哀伤时世,不能讲作忧愁的时候。最后一联说:夔州时局不稳,即将有豺虎作乱,这个地方不可久留,一心想回北方去而未能成行。
“豺虎乱”是用王粲的《七哀》诗句“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杜甫有《夔府书怀四十
韵》长诗一首,其中叙述了当时夔州人民的困苦和军人的跋扈。到大历三年,果然不出诗人所料,发生了杨子琳杀死夔州别驾张忠,据城夺权的乱事。末句意义比较隐晦,旧注以为此句“言在此屡遭寇乱,旅魂已将惊散也”(见《杜诗洋注》)。这是臆解,没有扣上原句字面。“未招魂”不能讲作“旅魂惊散”。而且,“南方”二字也没有着落。“实”字是杜甫的特殊字法,有几处用得出人意外。《秋兴》第二首有一句“听猿实下三声泪”,和这里的“实有未招魂”,从来都是含胡读过,没有人讲出作者本意。
我以为,要理解这两个“实”字,都必须揣摩作者的思想基础。屈原被放逐在江南,形容憔悴。他的学生宋玉写了一篇《招魂》以振作他老师的精神。其中有一句“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杜甫想到了这一句,用来比喻自己,所以说南方确实还有一个未招归的旅魂,用以表达自己想回北方去的意志。读杜甫此句,如果不联想到宋玉的《招魂》,就无法体会这个“实”字的来历。杜甫还有一首《归梦》诗云:“梦魂归未得,不用楚辞招”,可以作为此句的笺证。吴昌祺释此句云:“南方非久居之地,何无人招我魂而去此土也。”(《删订唐诗解》)沈德潜注云:“己之惊魂,不能招之北归。”(《唐诗别裁》)这两个注都是仅仅阐发诗意,而没有联系《楚辞·招魂》,因而没有接触到“实有”二字的作用。
《水经注》在描写长江巫峡风景的一段中记录了两句渔民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思想上涌现这个歌谣,所以说:听了巫峡的猿啼,真要掉下眼泪。“三声泪”是摘用原句中三个字。其实“三声”是猿啼三声,“泪”是行人旅客听了猿啼而下泪。如果杜甫思想上没有这两句歌谣为依据,“三声泪”本来不能成为一个词语。杜甫诗集中已注明了这首渔民歌谣,故读者容易了解这个“实”字。但是,除了《唐诗解》以外,都没有注出《招魂》二句,故“南方”与“实有”都使人不易了解。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结构和《返照》一样,第一联也是用两句来概括眼前风景:渚清沙白,风急天高;猿啼悲哀,飞鸟回翔。第二联分别描写两种印象最深的事物: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这两句虽然是登高即景,但也是化用了屈原《九歌》的两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不过把洞庭改为长江。登高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日的民俗,故登高所见都是秋景;第三联才点明题目:远离家乡的人,常常在客中感到悲秋的情绪,一生多病的人今天又独自登高台,度佳节。按照思想逻辑来体会,这两句的次序应当倒过来。因“百年多病独登台”而感慨到“万里悲秋常作客”。这种情况,律诗中常见,因为要凑平仄与韵脚的方便。“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一句的思想逻辑是“万里作客常悲秋”。杜甫作此联,肯定是先有下句而后凑配上句的。因为下句是与散文句法相同的自然句子,上句却是构思之后琢磨出来的句子。做律诗的对句,艺术手法的过程大概如此。先抓住一个思想概念,定下一个自然平整的句子。然后找一句作对,这就要用功夫了。在觅取对句的过程中,也需要把先得的句子改动几个字或词语,使平仄或词性对得更工稳贴切。“万里”
止是用来代替一个“远”字。“百年”,杜甫常常用来代替“一生”。此处如果用“一生多病”也可以和“万里悲秋”作对,但诗人选用“百年”,就比“一生”好得多。因为他把一个实词改用虚词,就是把逻辑思维改为形象思维。
第四联以倾吐自己忧郁的情怀作结束,完成了登高悲秋的主题。“艰难”是指乱离的时世。在这困苦艰难的时世中,愈觉得怨恨自己的满头白发。“潦倒”是指自已的遭遇。在流浪不定的生活中又因病肺而停止了饮酒。
杜甫的晚年生活,真是穷愁潦倒。这一时期的诗,都是哀音满纸,使读者悱恻无欢。但是他从广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夏季,离成都东游,在渝州(重庆)、忠州(忠县)、夔州住了一个时期,又南下到沅、湘而最后死在耒阳,这六七年间写的诗却最多。大概无聊之极,止有天天吟诗,才能稍稍发泄他的忧郁悲愤的情绪。这时他的诗律愈细,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精妙,真可以说是“穷而后工”了。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全篇结构,或者说篇法。第一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句,尾联不对。第二首则四联都是对句。律诗的要求,本来只要中间两联是对句,首尾两联不需要对偶。但是,从初唐以来,有些诗人却喜欢增加对句。前三联是对句而尾联不对的,已见于王维、常建的诗。首联不对而后三联全对的,已见于杨炯的《从军行》。但这一形式的七律,后人作的极少。四联八句全对的,恐怕创始于杜甫。沈德潜评《登高》云:“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这个评语,止有一半没错。八句皆对,是杜甫的“奇变”,而首联起句用韵,并不是始于杜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第一联“城阙辅三秦,风烟隔五津”早已是既对而又用韵了。
不论是律诗或古诗,最后几句总得点明主题思想。律诗尾联如果用对句,必须有很高明的艺术手法才能完成这一任务。《登高》的尾联,好象仍然和第三联平列,叙述自己的老病情绪,而不象全诗主题思想的结束语。它不如《返照》的尾联,不作对句,而意旨明白。沈德潜也有一个评语云:“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杜诗偶评》)意思是说:此诗最后二句没有结束上文,表达新的意旨。勉强凑上一联,实际是话已说完。这是一个缺点,不必硬要替作者辩护。这个评语,我以为是正确的。杜甫的五律及七律,八句全对的很多,其尾联对句,往往迷失了主题思想。七律中止有《宿府》一首的尾联云:“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可以说是既对偶,又明白,又雄健的结句。
两首诗的第一句第七字,都用平声字,都是韵。但两首诗的声调不同。“风急天高”句是仄起平收;“楚王宫北”句是平起平收。所谓起,是指第二个字;所谓收,是指末尾一字。一首律诗的第一句第二字,决定了第四、六字的平仄,也决定了全诗各句的平仄。现在把这两首诗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对照如下:
返 照 登 高
[句一] 王(平) 北(仄) 黄(平) 急(仄) 高(平) 啸(仄)
[句二] 帝(仄) 西(平) 雨(仄) 清(平) 白(仄) 飞(平)
[句三] 照(仄) 江(平) 石(仄) 边(平) 木(仄) 萧(平)
[句四] 云(平) 树(仄) 山(平) 尽(仄) 江(平) 滚(仄)
[句五] 年(平) 病(仄) 高(平) 里(仄) 秋(平) 作(仄)
[句六] 塞(仄) 时(平) 闭(仄) 年(平) 病(仄) 登(平)
[句七] 可(仄) 留(平) 虎(仄) 难(平) 恨(仄) 霜(平)
[句八] 方(平) 有(仄) 招(平) 倒(仄) 停(平) 酒(仄)
这两首诗的平仄粘缀完全符合规律,没有一字失粘。每一首诗第二句的平仄与第一句对,第三句的平仄与第二句同。第四句的平仄与第三句对,第五句的平仄与第四句同。第六句的平仄与第五句对。第七句的平仄与第六句同。第八句的平仄与第七句对,与第一句同。这是五、七言律诗调声的正格。但是这两首诗由于第一句的平仄彼此不同,故全诗的平仄完全相反。
我们再从句法的观点来分析这两首诗。我曾讲过,律诗的第一联和第四联可以合起来成为一首绝句。这个方法,却不能用于这两首诗。因为这两首诗都以前二联写景,后二联抒情。前二联之间没有起承的关系,后二联之间也没有转合的关系。《登高》的首尾二联,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因而无法截下来合成一首绝句。《返照》的尾联可以相当于绝句的第三、四句,可是它的首联却没有思想的发展,使尾联接不上去,因此也不能合成绝句。
一般的律诗,艺术中心在中间二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二联。中间二联要求对偶工稳,一联写景,一联抒情,或一联虚写,一联实写,切不可四句平行。首尾二联要通过中间二联,完成一个思想概念的起讫。杜甫《登高》一首却以前二联写景,后二联抒情。艺术中心强了,思想中心便削弱了。故吴昌祺评云:“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他指出了杜甫此诗的缺点在过于求整,以致起结二联失之呆板。这个“滞”字就是沈德潜所谓“气竭意尽”。由此诗可见杜甫的过于追求“诗律细”,有时亦会损害思想内容的表现。许多人读此诗,只觉得它声调响亮,对仗工整,气韵雄健,而不注意它思想内容的不明确、不完整。杨伦竭力赞美此诗,评云:“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这样高的评价。必不为吴昌祺、沈德潜等深于诗道者所赞同。至于《返照》一首,由前四句的写景,兴起后四句的抒情。尾联不作对句,仍用散句说明自已衰老厌乱、无家可归的情怀,使读者感到辞旨通畅,气韵苍老沉郁,不失为七律的杰作。
以上讲的句法是句与篇的关系。现在再讲一讲每一句的结构。这也称为“句法”,唐人称为“句格”。两首诗共十六句,全是上四下三的句法。但上四与下三结构各不相同。这里先看每句的上四字,可以分出下列五个类型:
(型一)风急/天高 渚清/沙白}一对词组
衰年/肺病 绝塞/愁时 }
(型二)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状词+名词组
万里悲秋 百年多病}
(型三)艰难苦恨 潦倒新停 }有动词
南方实有 不可久留}
(型四)返照入江} 主谓语全
归云拥树}
(型五)楚王宫——北}3字+l字结构,读作2+2,
白帝城——西}
每句下三字的结构只有二种类型:
(型一)猿啸——哀 飞鸟——回} 音节与词性结构统一
萧萧——下 滚滚——来}
繁霜——鬓 浊酒——杯}
豺虎——乱 未招——魂} 过雨——痕} (型二) 常——作客 独——登台}此三字或连读或读作2+1
正——黄昏}
翻——石壁 失——山村}
惟——高枕 早——闭门}
《返照》首联的“正黄昏”与“过雨痕”实在不成对偶,故诵读时必须互相迁就读成“正黄——昏”或“过——雨痕”。
七言律诗的句法结构,大概不外乎此。上四字必须是2+2格式。第二字与第三字必须分得开。象“楚王宫北”与“白帝城西”这种结构,读时也只能是“楚王/宫北”、“白帝/城西”。如果把“凤凰”、“松柏”、“琵琶”、“萧条”、“骨肉”等分不开的连绵词作为诗句中的第二、三字或第四、五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上一篇:通过银行寻找丢失手机
下一篇:面试 为什么进去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