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 淡浓相宜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时光 淡浓相宜篇一
《岁月浓淡总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欢》

岁月浓淡总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欢

少年时代读李白,喜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羁,羡慕“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纵情欢乐,敬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壮志。那个年纪,感情浓烈,一腔热血,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刻骨铭心的爱情,坚守两肋插刀的兄弟义气,坚信“成王败寇”的人生意义。

年纪见长,看清了世事沉浮,看淡了人情世故,逐渐能体会与欣赏苏轼的淡泊。敬佩其“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那种无悲无喜,胜败两忘的人生态度,期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朴素相守,而最喜的是“人生有味是清欢”。

知味·清欢有味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曼曼。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生有味是清欢。

——苏轼《浣溪沙》

什么是清欢呢?对于苏轼而言,他的清欢是春日里与友郊游,在南山里喝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这样的清欢不是来自山珍海味、声色犬马,与物质条件无关,而是来自对平静简朴的生活的热爱。在这个时代,山珍海味、繁华热闹最是容易获得,而清欢可就难了。同事朋友相聚,一赴酒局,觥筹交错,伤身伤神,去风景名胜一览祖国风光,各景区皆拥挤不堪寸步难行。说清欢难寻,难寻的是一个环境。我喜欢的一个场所是在茶室里。若暂无俗事挂心头,便泡上一壶好茶,或三五知己围坐,或独自品饮,茶中清欢静静品之,仿若置身苍山绿野中,真味无穷。这种清静的时光,这样清淡的欢愉,我想,就是苏轼所说的“人生有味是清欢”。

岁月·浓淡相宜

后人在“人生有味是清欢”这句诗前加上“岁月浓淡总相宜”,也别有一番意味。年轻时的“浓”有浓的意义。那时的你野心勃勃,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王之涣 ,那时的你坚韧不拔,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那时的你多情似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柳永,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而当繁华历尽,方知平淡是真。往事重温如故,逐渐体会生活之外的韵味,此时的“淡”有淡的味道。岁月的积淀,让你在事业与生活中游刃有余。当年无法释怀的执念,时至今日,已可一笑置之,抬头只见乌云散去,一轮明月当头。此时的你,是“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苏轼。岁月浓淡总相宜,浓有浓意,淡有淡味。

最后,奉上正山堂茶业出品的“知味”、“岁月”好茶,好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与诸君共品清欢味。

时光 淡浓相宜篇二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浅谈诗歌的意境美

陕西泾阳泾干中学王晓玲

苏子曾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认为:西湖的景色,或晴或雨,有如西施或淡或浓的装扮,一年到头,都是明丽动人的。其实,诗歌的意境亦如此,不管是诗人简单的勾勒,还是反复渲染,展现给读者的都是恰到好处的美丽,赏心悦目的激情。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高明的诗人总是能透过或短或长的文字传递无比丰富的内在信息。要知道这些信息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那么,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意境。意境其实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即“物我两忘”。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身处菊花之中,悠然于终南山之下的高雅之士,怡然自乐的情态。

庄生曾经分辨不清蝴蝶与自己,此时的我们亦难以看的明白,菊花与陶渊明孰是梦?孰是真?美就在刹那间,悟就在你我心中!

诗歌的意境美可以分为好多类,我们不妨简单分析一下:

一、诗歌的凄清美。

一首《雨霖铃》不只唱出柳永心中的忧伤与愁苦,更唱出了千千万万多情人的凄切与悲痛。《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柳永可谓调情能手,把那“蝉”说成是“寒”的,更加之以“凄切”二字,又用“晚”“骤雨初歇”“无绪”等词句渲染,悲苦凄凉的氛围笼罩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田。那种将别未别的痛苦心情,唤起了不忍离别的“留恋处”,留什么呢?留一番凄凉悲苦于读者;恋什么呢?恋那一份难舍难分的情感。“骤雨”已“歇”,无论如何也该起程,可那分情,那分爱,怎舍得?“兰舟催发”,是该分别了。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连一声“珍重”都难以说出,“凝噎”时,悲痛以至极。“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虽无色趋于霁朗,而离人却是愁云堆积。“相看泪眼”,雨已止但泪不止,雨只是“骤雨”,片刻泪停怎比的“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那么持久呢?景随离别之进程而变换,情随景物之变换而加深。不要以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只是借浩淼迷茫的烟波暮霭来表现离人暗淡的离愁,要看到词人在这里写行舟去处,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那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楚天,无边广漠之中,正有那不见于字面的意境,漂流无所止的一叶行舟,行舟里面的孤子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怅惘的内心。这番空阔而凄美的意境着实让人感动,涕泪涟涟之时才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悲中有悲,冷上加冷,一幅千古绝唱的凄清之美的画面映入读者眼帘,我们不禁替柳永捏了一把汗,这般凄苦的离别他怎能忍受?一句“今宵酒醒何处”,问出了千百年来多少人的一番无奈与凄楚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流浪在外的人思家的真实写照。恐怕是“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去天边月无人知。”月挂树梢本是一种自然景象,着一“残”字,就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写月之凉,月之残,都为了倾诉出离清别绪。 本词的“情”是“凄情”;本词的“绪”是“无绪”;既为“凄情”,又“无绪”在那“杨柳岸边”加之“清秋节”这般的“冷”,这般的“清”,着实道出了真实的离别情,映出了那番离别意!

二、诗歌的豪迈美。

说到词人中的豪迈,莫过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向往。随着赤壁景物的展现,周郎这位英雄人物被推了出来。但在这里,仅仅是伏笔,还没有展开来写。读一读那惊人的诗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幅幅直立的图画展现在你我面前,怀古中的豪情壮志

溢于言表,激荡不已的心情澎湃起伏!

当然,豪迈之情还表现在周瑜这位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小乔初嫁了”一句道出的不仅仅是小乔初嫁了,更衬托了周瑜的“雄姿英发”。如此动人的姿貌,出众的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对赤壁之战寥寥数笔的描绘,就已勾勒出一位从容娴雅的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人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豪迈的景中有豪迈的人映衬出豪迈的情,渲染出一番豪迈的美!

三、诗歌中的沉郁美

对于杜甫的《登高》。我们不说别的,单道那十四字之间的八意。“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意是“万里”。说明在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大背景下,作者远离家乡,难以抑制的悲痛。(二)意是“悲”。一字“悲”含有千万辛酸,千万艰难苦恨,实为凄惨之极。(三)意是“常”。这样的“悲”不是短暂的、一时的,而是常常如此。对于诗人来说,虽感难受,但不愿麻木。此复杂情感难以言表。(四)意是“作客”。客居他乡,总归是“愁”。“愁”国不昌盛;“愁”家不团圆;“愁”天下难以太平。(五)意为“百年”。在时间上在空间上,诗人离不了“苦”,,离不了“怨”。(六)意为“多病”。“屋漏偏逢连阴雨”连连的打击遭遇使诗人难以排遣心中那份深广的忧愤,只能是“独”“登台”。此为七意和八意。独自一人,漂泊西南,离乡背井,形影相吊,凄凉之情实难尽述。

读完《登高》,只道一句`“好凄凉”未了然。细思量那“沉郁”之情,那“顿挫”之笔,一唱三叹,实为古今难有,确为天上人间万道情!

不同的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不同的意境,单靠简单的文字难以传达。实在需要深入内里,和他们真正融为一体,方解古今一“情”字。

但愿今古美景处处在,一了天下多情人!

时光 淡浓相宜篇三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也许是夹在青涩少年精心准备的手抄笔记中;也许是在诗人们抚得泛黄的经典诗集里;也许是情人间偷偷传递的粉红信封中,而我却要用它来装扮人生。  人生之路,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走法,而走法本身是没有高低之分,关键在于走得恰到好处,走得正大光明。不论你是欣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淡雅的人生态度,还是沉醉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豪爽的人生态度,只要你走得像样,身正影直,“淡妆浓抹”又有什么关系呢?  古往今来,以淡然之心处事者不胜枚举,而其中留名者又有几人?想必陶渊明应当是其中佼佼者吧。身处于一个黑暗时代,人人贪图私利,朝廷腐败无能,陶渊明自知一己之力必定无力回天,既然无法改变环境的黑暗,何不隐逸山林,将混沌乱世抛诸脑后呢?也许真正是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处世态度能让他“出淤泥而不染”,在这样的时代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绝非凡夫俗子所能轻易企及的。而支撑陶渊明这般心境的是什么呢?难道是对世事的漠不关心?这是看破尘世,看透人生才有的一种超脱淡定的心境。  淡定有淡定的美妙,而浓艳的人生也绝非完全不可取。李白一生潇洒飘渺,从未臣服于任何一人,即使朝中第一臣子高力士也不得不屈尊为他提鞋,这正是缘于他对豪迈人生的一种至高追求。  谈妆浓抹总相宜,这是人生的至高追求,更是人生的一种美妙升华。

时光 淡浓相宜篇四
《此中有真意,淡浓皆相宜——陶渊明的浪漫主义创作探究》

时光 淡浓相宜篇五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杨震

来源:《学知报·教师版》2012年第41期

《杜甫诗三首》是杜甫流寓夔州时期的作品。此时,杜甫在成都的安定生活随着严武的去世而结束,他只得继续漂泊,再加上老病孤愁、壮志难酬,他的心境是极其孤独沉郁的。这三首诗正是作者深沉复杂情感的真实写照。本文尝试从景物描写中的色彩描写这个角度入手,窥探这三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杜甫诗三首》景物描写中的色彩描写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冷色与暖色相间、淡色与浓色相宜,色彩中寄寓情感。

一、冷色与暖色相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玉露,秋天的白露,晶莹剔透而又凄凉冷冽。而秋天的枫林却有着“落霞与孤鹜齐飞”般的温暖、浪漫与凄艳。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青冢,草色常青的墓冢,“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娇嫩的青草是如此清新可爱,而生长在墓冢上的郁郁青青的草却是那么醒目惊心的凄冷。黄昏,绵延无尽的朔漠之上的黄昏,该是怎样大面积的温暖与忧伤。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清,这清该是“寂寞沙洲冷”的清冷,因为那曾经在洲渚之上栖息的雁群值此落木萧萧的深秋早已无影无踪了,只剩下萧瑟的荻花在秋风中寂寞地挥手。沙白,“沙暖睡鸳鸯”,纵使是温暖洁净的沙岸,也不会有鸳鸯栖睡,因为现在是风急天高的深秋。

这三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将冷色调与暖色调相间,营造出萧瑟冷冽而又温暖凄艳的氛围,使景物显得丰富而有温度。

二、淡色与浓色相宜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玉露,晶莹剔透,淡的几近透明,如悲秋之人的泪滴;枫树是浓妆艳抹的褐黄与赭红,像燃烧的火;秋气萧森的巫山巫峡是浓黯的悲凉,如一方古砚。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朔漠,无边无际、绵延不绝、灰白寂寞的北方大漠,空间的广袤使这灰白寂黄显得那么浅淡。而黄昏降临了,江水遇到凄艳的夕晖呈现出“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悲壮,那么朔漠之上的黄昏也该是浓艳而深黯的巨大忧伤吧。在无边的朔漠与黄昏的烘托映衬之下,这墓冢之上的草就显出一种醒目惊心的凝重,如昭君浓得化不开的寂寞与乡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夔地的深秋急风猎猎、天高云黯,这是诗人登高所望之远景,肃杀空阔,若形诸画笔,该是油画般凝重的苍山黯黯、劲风悲旋;而“渚清沙白”则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清寂的洲渚,洁净的沙岸。

这些描写景物的诗句在色彩的选取与运用上浓淡相宜,使画面既具有油画般的凝重之美,又具有水彩般的淡雅之美,极富层次感。

三、色彩中寄寓情感

色彩是绘画语言,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觉。“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秋天晶莹剔透的露珠给人凄凉易碎之感,枫林的澄黄赭红既是浪漫的又是忧伤的,夔州苍黯的山峡又传达出萧瑟肃杀的意蕴。首联借助这些色彩营造出凄凉凝重的氛围,寄寓着诗人漂泊流离、感时伤怀的孤独抑郁之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灰白色的大漠传达出无边无际的寂寞,朔漠之上的黄昏笼罩出令人无法招架的伤感,墓冢之上郁郁青青的草分明是昭君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作者将这些色彩感极强的词组合在一起,烘托出昭君远嫁异域的无尽孤独与幽怨,同时也寄寓着诗人远离故土、壮志难酬的苍凉感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远天苍黯,猿声哀凄,如此沉重的哀愁,而浅淡的洲渚已无雁群栖息,白色的沙岸也无鸳鸯安睡,这是怎样的凄凉寂寞!作者忧国伤时、半生流离的无尽感慨便寄寓在这或凝重或浅淡的色彩之中了。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通过作者笔下色彩感极强的景物描写,我们便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时光 淡浓相宜篇六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新塘中学 张霞 ——作文教学的一点反思

本次“国培计划——送培下乡”学习,时间跨度较长,任务繁重,但庆幸的是活动安排紧凑、程序清楚、内容实在,不虚此行。尤其是听了四堂作文指导课后,更是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困扰着许多语文老师,当然也包括我。不过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后,我觉得不管用什么方法与技巧,如能让学生“我手写我的心”“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不断进步,都是可行的。正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采用下列一些写作指导方法。

片段训练,将困难化零为整。初中三年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片段训练,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七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了《春》一文,在赏析“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一句时,有的学生从拟人的修辞角度说“偷偷地”赋予“小草”人的情态,可爱且富有生机活力;有的学生从用词的角度赏析“钻”字,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小草向上的挤劲,也表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课文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体会了这样写的妙处,立即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某处景物进行描写,他们的写作兴趣自然就浓了,对作文的畏惧感也就减少了。

游戏活动,让写作“有米可炊”。每周的两节作文课,第一节课组织学生做游戏活动,他们亲自参与,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了,体验真切。如:一块五毛的游戏、词语接龙、老鹰捉小鸡等,简单且可操

作性强。孩子们不再是无事可写了,第二节课马上写作。一旦发现其中把人物活动写得细腻生动,或把场面写得有特色的,我都会当堂范读。同时也会抓住每一次校级活动,如田径运动会、广播体操比赛、诵读比赛等,对他们进行写作训练。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灵敏的耳朵去倾听生活,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勤劳的双手去描绘生活。日积月累,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会如花朵般在孩子笔下绚烂绽放。

广泛阅读,使生活丰富多彩。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将让他们受益终身。很多孩子不爱看书,或者只对一些《阿衰》、《豌豆笑传》等低劣的动漫书感兴趣。不能静下心去阅读一本书,内心十分浮躁。因此,我会在班级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全班同读一本书,都做读书笔记,然后交流读书心得,并将之形成文字。班上图书角,每月每人更换一本,实在没有的我会帮他们补上。一学期下来至少每人读了四本书,其中还精读了一本。在这些活动中多表扬那些积极者、进步者,能发动家长参与是最好的。一天一天坚持阅读,不管是十分钟还是三十分钟都行,能让阅读成为习惯是最佳境界。

作文教学之路坎坷崎岖,跌跌撞撞地摸索前行,学习着,反思着,积累着,总结着。深信用耐心、爱心去播种希望,定能收获累累硕果。

2015年12月13日

时光 淡浓相宜篇七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纪念从夏末初秋至年终岁尾

赏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都一样美丽动人;把西湖比做西施,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都美不胜收。

人人皆知西施是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恰恰也是如此,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描写,要节约很多笔墨,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人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拓展诗的外延。难怪后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从乌云散,白云飘,云卷云舒,浩浩渺渺的夏末初秋,到烟花笑,雪花谣,花开花落,暮暮朝朝的年终岁尾,用过不少言语描述我的“最美娃娃”。这一次,就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词的深邃去看待,任心驰骋,让思无邪。

淡妆:你说现在的你,是算淡妆呢,还是算没妆?擦脸油,噢耶,是淡妆。我修饰你用的第一个词语——宁静致远。想来谁的波澜不惊,都是曾被太多波澜淹没换来的。不要说

岁月无情,其实是它温柔了你。若要远离脂粉,就要记得:笑容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娃娃的脸上只适合绽放笑颜。

某天提起您妈妈的美丽时,想到下面这句话,当时没来得及发给你,现在说也还算合适“年轻女孩的美,是傻漂亮;成熟女人的美,是会漂亮;迟暮女人的美,才是真漂亮”。我和你一样确信,您的妈妈一定是最美的淡妆。

浓抹:说到这儿总是会充满遗憾,我错过的已然太多。我没有看到你的可爱童年、你的少女模样、你的万般皆命、你的七七荣耀、你的真傻贾傻、你的物理课堂、你的身着婚纱、你的初为人母、你的事业变动、你的大气从容、以及你那浓墨重彩的每一笔。

为了补课或是减少遗憾,我试过将你放在我听过的你同龄人的故事里,但感觉始终不对。原来,那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是更加生动而干净的。你的与众不同注定了你的无可取代。

总相宜:看了一学期、挑了一学期,虽然不爱洗脸、虽然总有理由,但仍然让我——这个身处所谓最好年龄、最美容颜的小女人,百般羡慕、爱不释手。

“淡妆”OR“浓抹”?喜欢听故事,但又不想一下听完;眼前的风景,一样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原来没有哪一个是

更美,原来我什么都没有错过,原来若将你的一生拍成电影,哪一部分、哪种美丽都有资格放在预告片里。

站在这学期的尾巴上,想着要有一段时间见不到你,还是会很难过。15号散会时是不是很混乱?之后再见面是不是要等到开学?我该如何去跟你要一个拥抱,才有勇气面对暂时的分别?其实这个拥抱是幸福的,因为有着确定的时间可以期待。其实下一个拥抱〃〃〃〃〃〃

时光 淡浓相宜篇八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鉴赏景物形象

(一)解题思路

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

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如:阅读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本诗的景物描摹可这样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巴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的心境。

2.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

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如阅读张可久的《双调·清江引》,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里就需要景物形象与感情和写法结合分析:这首诗取西风、雁

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3.结合背景分析

有的诗词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的是熟知的,有的是诗词注解上注明的。

(二)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

1.考查意象类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同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2.考查意境类

(1)意境含义:

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考查内容:

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二、鉴赏事物形象

(一)解题思路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

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候要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来分析。

如:阅读下面的咏物诗,回答问题。

赠 别

杜 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在回答“诗中蜡烛的形象”时就要结合“有心”来分析。“蜡烛有

心”谐音相关,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因此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

任何一篇诗作咏物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如:阅读下面的一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从对山园小桥的吟咏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品格情趣?

作者咏梅花不是目的,关键是借梅花言志。首联描写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既是赞美梅花,又是以梅花自喻,表现了诗人卓然不群、超凡脱俗的高洁品质。尾联抒怀,表示在赏梅之时低声吟诵,在恬静的山林里可自得其乐,而不需要“檀板金樽”的豪华场面,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荣利的高尚的情操。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

很多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做纵深的

分析。

如,阅读下面一首杜甫的诗,举例说说诗人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孤雁这一形象的。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嗓自纷纷。

在这首诗里,作者托物言志,寄寓了自己的情感:颔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路途遥远,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表达诗人高远志向,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二)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的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作者单位 河南省淮滨县第三高中

时光 淡浓相宜篇九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摘要:”提倡学科综合”的理念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正确认识现有的音乐教学体制,是在音乐中进行学科综合的基础。针对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笔者联系自身的教学体会,从学科综合的概念及意义、学科综合的做法、学科综合的反思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学科综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45-01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理念,对我们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来说,综合是自身发展完善的结果,其价值不仅体现了音乐审美的价值,也体现了音乐在人文学科中的学科价值。让我们来看看目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状况:

现象一:音乐课开始了,对于一首新乐曲的欣赏,音乐老师依然遵循老套路:组织教学-介绍作品-聆听乐曲-讲解难点-重复聆听。效果不甚理想,学生兴致不高。

现象二:有的老师把音乐鉴赏课当成了杂色拼盘,施展十八般武艺,把地理、历史、政治、语文、舞蹈等学科都和音乐进行了综合,看似热闹,可很多学生一堂课下来连乐曲要表达的意思都没领会。 可以看出,单纯的乐曲讲解和热闹的学科拼盘并不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科综合,它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高中音乐的鉴赏教学进行更准确的定位。

回顾:

自己在刚参加工作时,给学生上音乐鉴赏课,总是把作者、体裁、背景等都介绍详细,同时,对于鉴赏中的难点-曲式结构、作品中各种记号等会进行重点分析,可认真听的同学寥寥无几,大部分的同学都是昏昏欲睡,缺乏兴趣。

分析:

音乐老师在教授的初始,往往会寻找一个参照物作为自己上课的范本,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自身的学习历程。大学期间的音乐欣赏都是这样上的:老师对有关的知识进行介绍,并对其中的一些要点进行深入的梳理,分析透彻,让我们受益匪浅。于是,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了模式,但学生们却并不认同。这不得不让我们静下心来进行理性分析,能这么简单的照搬照抄吗?音乐院校的学生和高中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培养的方向也不一样,把高中音乐欣赏课上成音乐院校纯粹的作品分析课,显然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这不仅会让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继续下去,课程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翻看《音乐课程标准》,里面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先来分析学情: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如果我们按步就班,使音乐鉴赏课上成枯燥的分析课,是缺乏效果的。我们应该摆正音乐的位置,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使音乐鉴赏更贴

近学生已有的知识,站在音乐文化的角度上欣赏,更容易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从而使其他学科与音乐相得益彰,有效的完成学科综合。

由此可见,如何把握好高中音乐鉴赏的综合教学,使之既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又不脱离音乐鉴赏学习本身的内涵?是我们应该慎重思考的。

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提倡学科综合”理念的阐述,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合现有的音乐鉴赏资源

“感受与鉴赏”、”表现” 、”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是课程标准中的四块音乐学习领域,在教学的实际运用中,我们只要安排得法,就能把这四块相对独立的领域综合起来进行。避免 “难、繁、偏、旧”现象,高中音乐教材的很多内容都可通过听、唱、动、奏来加深体验和理解。例如:高一年级在欣赏西藏民歌《宗巴朗松》时,我们可通过介绍歌曲、听辨、歌唱、乐器的演奏、师生的合作创作等有层次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从中渗透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2.音乐鉴赏与非艺术课程的整合

《新课标》突出了音乐审美育人的功能,认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表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来接受音乐,把握音乐主线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重视非艺术学科的文化蕴涵,有助于扩

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3. 音乐鉴赏与课外活动的整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林,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果我们能将学生愿意参加的课外活动与我们的高中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则学生会更乐于我们的音乐鉴赏学习。尤其是在文化艺术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将音乐教学与生活有机配合,有效的处理课外活动中的音乐实际问题,能使高中学生对美的感受更真切。 反思:

通过这些方面,我们更加需要考虑:如何分配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科综合的比例?轻、重、多、少都必须建立在音乐为主力军的前提之上,以音乐化的方法与其他的相关文化相融合,对于人文性的材料进行有计划的插入,否则就会出现前面的现象,成了杂色拼盘。在设计综合性的音乐鉴赏教学活动时需要慎重的选择可教性的材料,考虑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具有音乐性?是否会喧宾夺主?是否有利于展示自己的特长?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学科综合才能真正对我们的音乐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提倡学科综合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提升审美教育的质量为适应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的步伐

我们的高中音乐教学需要努力完成对音乐鉴赏内涵的理解,并构架起音乐与各学科联系的桥梁,利用有效的资源,进一步促进学生

审美能力的发展和艺术修养的沉淀。期待高中音乐的学科综合之路越走越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郭声健. 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4] 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杨丽苏. 新课程音乐教学法-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62580.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