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正心的意思

| 校园招聘 |

【www.guakaob.com--校园招聘】

诚意正心的意思篇一
《正心诚意》

简述正心诚意

打开《大学》这本书,我喜欢用温柔敦厚这个词语来形容这本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八条目来达到温柔敦厚是这一生命真正的境界。古人有言,“温”指的是颜色温润,“柔”指性情和柔,“敦”指厚实,因此温柔敦厚它的意思是:为人的性情温和,善解人意,厚道实在。简单的言语,三纲八目,却已经是用尽我们的一生来切磋,琢磨不偏离正心诚意的轨道的过程,而我们却刚启程。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颗透明的赤子之心和胸怀天下的情怀一览无余,而这一份兼济天下的情怀,或许我们穷其一生也无法到达,孔子的为了他的政治学说如累累如丧家之犬;而屈原用生命来诠释了对国家的这一分责任意识;钱学森用一份至死不渝的坚持来解读他的赤字之心。而我们人生在世,就借用孟子的一句话来说叫做:“人生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求其放心即一份正心诚意。

有人说:我们的收入增加了,但道德却更少了;我们的时代更加自由了,但拥有的快乐时光却更少了;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食物,但能得到的营养却更少了……因为内心复杂了,丢失了正心诚意,人生的路途也迷乱了,而正心诚意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我想和在座的各位一起分享我的理解。

“正心”即“治心”。中国古代的“治心”一是从身心和谐,精神安逸,心性自由的角度;另一个是怡情养性,仁义道德的角度,主要在于孟子的“四端”说,恻隐之心,好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心,要保护它使之发扬光大。而我和大家分享的是从第一个角度:

如果一个人, “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在我们的大学生活,学生会,班级,社团,这个大大小小的团体,让我们学会的是做事端正内心,踏实为人的地方,荣誉和光环下更是一份责任。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争取学分,成绩,更是一个体验和锻炼,

完善自己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当你汲汲于荣誉和利益,你就处于一个“感觉剥夺”的状态,这件事被扭曲的时刻,你的心丢弃了正心,你就无法体验到一件事真正的意义和快乐的感受,被利益的车轮拖着走,淹没在琐务中不能自拔。

这也让我想起了日本作家,加藤嘉一,他认为精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潜能,第二是公共意识,而在北大他认为很多人只是“人才”而非“精英”,因为今天的学生变得很现实,很实用,很功利,很有城府,只关心个人利益,个人的出路,才华都耗费在这些方面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学会在自己的脸上带起了不同的面具,隐藏了一个真实的自我,喜欢用成绩,用荣誉来武装自己,只追求分数和校园的名利之风,例如很多在校生的逃学赚钱,学生会的争名逐利,奖学金的你争我夺,为了利益蜂拥而上,大学感受到的是这样一群心术不正的我们吗?

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恩义广施,学会与人分享利益,分享财富,分享权利,分享名声,也是分享快乐和幸福,传播一种真诚的爱,心正,心境平和,对任何事都可以泰然处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反省升华,这才是内心该思考的问题……

《大学》曰:“意诚而后心正”,正心与诚意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而意诚又指什么呢?书中有言:“诚于中,形于外”,就是指生活的真实本性,《大学》主张发心要正,只有内心正,才能在言行外表表现得自然;如果发心不正,终究是自欺欺人,目之所视,手之所指自有无穷的威力。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是对内心的真诚。然而,很多人在众人看来较为成功的学子,不知道自己究竟该追求什么,我们每天都在应付外部世界的种种需要,支出精力和精神。我们从小到大,学习成绩或许很不错,得到了无尽的宠爱,包括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将来找什么工作,习惯过一种不加反省的生活,不重视自己内心世界的自觉和调整,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的心经常会走偏,“人之一念贪欲,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而一个意念真诚的人,以出

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以己悲,不为物累,摆脱贪念的束缚,以广阔的胸襟来容纳整个世界的气魄,不会对任何人仇恨,自然在生活中心广体胖,体貌安详,悠然自得。

基督教神学大师奥古斯丁,空谷足音的心灵感悟共鸣了每一颗真诚的内心,你是否扪心自问过“我是谁?我是怎样一个人?什么坏事我没有做过?即使不做,至少说过;即使不说,至少想过”。发自内心真诚而彻底的批判,而这样的自省会让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精神状态良好,神清气爽,身心愉悦。

而现代的人“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常常忘记去切磋,琢磨一颗干净的心灵。正如《南方周末》中的一段对现代人的描述一样:“要始终保持一个姿态,最好的,最好的,永远都是最好的,这是精英永远的优势……你获得什么样的地位,就获得什么样的压力,获得什么样的焦虑”。这是多么可悲的一种急功近利的主宰和“精英症”。现在,80后90后工资的降低,也因为大学生在企业投入资金,人力培养其半年后却是没有兴趣的原因频频跳槽,股份合作制的企业,也往往合作不了多久,就分道扬镳。所谓“心不可放”,如果把心沉没于追名逐利中,心的牵挂太多,迷恋太多,便也迷失了自己。孟子曰:“尽其心者,则知天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即为按照自己内心的良知来做,踏踏实实做事,才可以体验到人性的魅力,这就叫做存心,养性,事天。

其实,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成为精英的梦想——一种比被人高尚,比别人成功的情结,然而生活的急功近利总是同化了我们的心灵。《大学》对于我们来说,要做一个真正纯粹的人,有崇高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境界的人。心不正则事不行,我们要不断切磋琢磨,时时刻刻反省内心,让我们的心丰富而充盈,让我们的血液里流动着,容人,纳言,任事,忍气这一份大学生的胸襟和气度,坦坦荡荡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把修己淑世写在自己的心中。

公共管理系10级行政管理二班 林云

学号3100310056

诚意正心

关于“诚意”,在《大学》的经文里有如下解释: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诚意”的第一层境界是不要欺骗自己。当然不和自己过不去是每个人的本能,但这不代表每个人都能做到一定不欺骗自己,无论这种欺骗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很多时候人们做到完全不欺骗自己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不自欺就是面对丑恶的东西敢于愤怒,面对美好的东西敢于追求。诚其意就是要坚持真我,要爱憎分明。

“诚意”的第二层境界是不要欺骗别人。不欺骗朋友,不欺骗组织,不欺骗社会,更不欺骗国家。当看到大街上粘满的“刻章办证发票”的小广告纸条时,我们就知道我们国家在诚意建设上还任重道远。只要这些小广告纸条还比比皆是,只要人们上街道不把交通规则当回事,那么我们每天吃的食品就还远远不够安全,我们每天乘坐的交通也远远不够安全,因为全社会是一个整体,少数人循环欺骗的最后结果其实都是在骗自己。

“诚意”的最高境界是不欺天,就是“君子必慎其独也”。无论是否有人知道,无论是否有人看到,无论将来是否能够被查到,君子的“诚”在自己独处的时候都始终表现出言行一致。因为君子以为上天有眼,自己做的事上天永远都会知道,因此,即使没有任何人看到自己的情况下,也会不断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故可以称为不欺天。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穷尽一生来追求的目标,因为这样的境界实乃够得上圣人的标准。

在企业里,我们讲诚意其实就是讲诚信,讲职业操守;真诚对待客户,真诚对待企业,真诚对待同事……这些虽然不是很高调,但是职业人应该拥有的最起码的职业素质,能坚持做到这些,我们才能为企业担当好当前的和未来的重任。

关于“正心”,在《大学》的经文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和“心正而后身修。”

《大学》告诉我们:诚意是正心的前提,正心又是修身的基础。那什么是正心呢?我的理解是:不同人在不同时候,不同位置上,对正心的标准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在大街上路见不平奋勇救助是正心,在平日里默默无闻坚持助人为乐也可是正心。在企业里,采购人员坚持以公司利益为重是正心,业务人员坚持以客为本也是正心;人力资源坚持为员工谋福利是正心,安全管理部处理事故坚持公正客观也是正心。当然,不同的企业对正心的要求也可能不同,即使同一个企业对不同层级员工的正心期望也可以不一样。联想集团对基层员工的要求是责任心,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要求又多了上进心,对高层管理人员又要求事业心。

我们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越高,我们对正心的标准也应该越高,当我们拥有的诚意已经无法支撑我们需要的正心标准的高度的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就到头了。很多时候一个经理人的能力还有很大上升空间,但他的正心基础却不足以支撑他走向更高一个台阶,这样无论是对企业和对个人都是很危险的事。

在企业里,经理人要长期坚持自己的原则,守住自己的正心不是很容易的事。当你的职位越高的时候,你要面对的人情、诱惑、压力也就越大。这三座大山会不断挑战你的正心标准,而你必须不断学习、掌握驾驭这三座大山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正心标准,这样才有机会做好当前的工作,和在未来接受更有挑战的重任。

正心诚意

《大学》中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是古代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企业;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企业,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提高素质;获得知识提高素质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素质提高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信念才能端正;心思信念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

诚意正心的意思篇二
《正心诚意》

简述正心诚意

打开《大学》这本书,我喜欢用温柔敦厚这个词语来形容这本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八条目来达到温柔敦厚是这一生命真正的境界。古人有言,“温”指的是颜色温润,“柔”指性情和柔,“敦”指厚实,因此温柔敦厚它的意思是:为人的性情温和,善解人意,厚道实在。简单的言语,三纲八目,却已经是用尽我们的一生来切磋,琢磨不偏离正心诚意的轨道的过程,而我们却刚启程: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颗透明的赤子之心和胸怀天下的情怀一览无余,而这一份兼济天下的情怀,或许我们穷其一生也无法到达,孔子的为了他的政治学说如累累如丧家之犬;而屈原用生命来诠释了对国家的这一分责任意识;钱学森用一份至死不渝的坚持来解读他的赤字之心。而我们人生在世,就借用孟子的一句话来说叫做:“人生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求其放心即一份正心诚意。

有人说:我们的收入增加了,但道德却更少了;我们的时代更加自由了,但拥有的快乐时光却更少了;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食物,但能得到的营养却更少了„„因为内心复杂了,丢失了正心诚意,人生的路途也迷乱了,而正心诚意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我想和在座的各位一起分享我的理解。

“正心”即“治心”。中国古代的“治心”一是从身心和谐,精

神安逸,心性自由的角度;另一个是怡情养性,仁义道德的角度,主要在于孟子的“四端”说,恻隐之心,好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心,要保护它使之发扬光大。而我和大家分享的是从第一个角度:

如果一个人, “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

其味”。在我们的大学生活,学生会,班级,社团,这个大大小小的团体,让我们学会的是做事端正内心,踏实为人的地方,荣誉和光环下更是一份责任。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争取学分,成绩,更是一个体验和锻炼,完善自己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当你汲汲于荣誉和利益,你就处于一个“感觉剥夺”的状态,这件事被扭曲的时刻,你的心丢弃了正心,你就无法体验到一件事真正的意义和快乐的感受,被利益的车轮拖着走,淹没在锁务中不能自拔。

这也让我想起了日本作家,加藤嘉一,他认为精英必须具备两个

条件第一是潜能,第二是公共意识,而在北大他认为很多人只是“人才”而非“精英”,因为今天的学生变得很现实,很实用,很功利,很有城府,只关心个人利益,个人的出路,才华都耗费在这些方面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学会在自己的脸上带起了不同的面具,隐藏了一个真实的自我,喜欢用成绩,用荣誉来武装自己,只追求分数和校园的名利之风,例如很多在校生的逃学赚钱,学生会的争名逐利,奖学金的你争我夺,为了利益蜂拥而上,大学感受到的是这样一群心术不正的我们吗?

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恩义广施,学会与人分享利益,

分享财富,分享权利,分享名声,也是分享快乐和幸福,传播一种真诚的爱,心正,心境平和,对任何事都可以泰然处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反省升华,这才是内心该思考的问题„„

《大学》曰:“意诚而后心正”,正心与诚意是相辅相成,不可

分割的,而意诚又指什么呢?书中有言:“诚于中,形于外”,就是指生活的真实本性,《大学》主张发心要正,只有内心正,才能在言行外表表现得自然;如果发心不正,终究是自欺欺人,目之所视,手之所指自由无穷的威力。

“所谓城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是对内心的真诚。然而,很多人在众人看来较为成功的学子,不知道自己究竟该追求什么,我们每天都在应付外部世界的种种需要,支出精力和精神。我们从小到大,学习成绩或许很不错,得到了无尽的宠爱,包括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将来找什么工作,习惯过一种不加反省的生活,不重视自己内心世界的自觉和调整,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的心经常会走偏,“人之一念贪欲,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而一个意念真诚的人,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以己悲,不为物累,摆脱贪念的束缚,以广阔的胸襟来容纳整个世界的气魄,不会对任何人仇恨,自然在生活中心广体胖,体貌安详,悠然自得。

基督教神学大师奥古斯丁,空谷足音的心灵感悟共鸣了每一颗真

诚的内心,你是否扪心自问过“我是谁?我是怎样一个人?什么坏事我没有做过?即使不做,至少说过;即使不说,至少想过”。发自内心真诚而彻底的批判,而这样的自省会让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精神状态良好,神清气爽,身心愉悦。

而现代的人“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

重一中名义之念”。常常忘记去切磋,琢磨一颗干净的心灵。正如《南方周末》中的一段对现代人的描述一样:“要始终保持一个姿态,最好的,最好的,永远都是最好的,这是精英永远的优势„„你获得什么样的地位,就获得什么样的压力,获得什么样的焦虑”。这是多么可悲的一种急功近利的主宰和“精英症”。现在,80后90后工资的降低,也因为大学生在企业投入资金,人力培养其半年后却是没有兴趣的原因频频跳槽,股份合作制的企业,也往往合作不了多久,就分道扬镳。所谓“心不可放”,如果把心沉没于追名逐利中,心的牵挂太多,迷恋太多,便也迷失了自己。孟子曰:“尽其心者,则知天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即为按照自己内心的良知来做,踏踏实实做事,才可以体验到人性的魅力,这就叫做存心,养性,事天。

其实,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成为精英的梦想——一种比被人高

尚,比别人成功的情结,然而生活的急功近利总是同化了我们的心灵。《大学》对于我们来说,要做一个真正纯粹的人,有崇高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境界的人。心不正则事不行,我们要不断切磋琢磨,时时刻

刻反省内心,让我们的心丰富而充盈,让我们的血液里流动着,容人,纳言,任事,忍气这一份大学之的胸襟和气度,坦坦荡荡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把修己淑世写在自己的心中。

公共管理系

10级行政管理二班

林云

学号3100310056

电话 18259125867

诚意正心的意思篇三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注释: 从“物格而后知至”到“国治而后天下平”,则是反向逆推。指出在一个前提得以实现的情况下会产生的结果。天下的万事万物,如果能够推究出其内在的“理”,就会真正地丰富人的知识,人的知识得到丰富了,就套使得意思所发,自然诚实无欺章思诚实了,心便有了主干,也就不会偏颇邪僻了。心志端正而不受外物诱惑,身子自然便会修洁。 “物格”意即得到“圣人的教化”,此即“读圣贤书”。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提到:“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最后又在《绝笔文》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孰几无愧!”读圣贤书,就是要学作圣人,这就是《大学》的意旨啊! 要学作圣人,就要接受圣人的教化。接受圣人的教化,即可获得致善恶是非的标准。懂得善恶是非的标准,才能真诚地看待自己心思的正邪,学做圣人的过程,就在于秉持圣人之教,以遏恶意之既萌,以扬善念之未生。未生已生,则心无偏邪。心无偏邪,才能明见自己的“明德”。明见自己的“明德”,就是“身修”。本节所说的是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到“致知在格物”,再从“物格而后知至”开始的循环往复的文字。这种将上一节话的反复说明,迭相诠释,极堪玩味。《周易·咸彖》上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周易·咸象》又说:“咸,君子以虚受人。”《孟子》则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只有虚才能通,通则感,感则善。圣人之所以和平天下者,能感人心而已。 身修之后,足以为一家表率,这样家庭便自然而然地会治理好。在家齐的基础上,国治与天下平也扰不是难事了。这便是古人幻想的治平道路。即全从自身做起,从而推己及人,以道德的力量、教化的力量去影响他人,感化他人,从而达到最高的治平政治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用

功修身的人所必经的自修阶段。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身修之后所产生的良好效果。所以作者坚信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最关键的一环,是普天之下,不分贵贱都应遵守的真理。 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赖于明明德于一己之身,一己之身尚且昏暗而不能自主,又如何要求他人明其明德呢?其他人不能明其明德,不要说治国、平天下,连齐家都起不了。所以下文要接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诚意正心的意思篇四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尊敬的卞老师,圣人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多为人们熟悉,而前四者,似乎稍有淡忘,请您为我们开启一下,尤其是“格物”,何为“格物”?又为何“格物”,如何“格物”?末学从初中开始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实践,再加上父母朴实,而得的福报,所以末学由丑小鸭有了今天的荣耀,因不知因果,不懂“格物”,在此末学诚心感谢传统文化,感谢经典。

好,就是问呢,“修身”之前的那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个呢,确实呢,是修身的一个次第,如果你不谈前面的这个几个呢,一个“修身”就已经包含了,就是你家要想齐,就必须要修身,那你身要修呢,怎么修身呢,必须要做前面的工作,首先呢,要正心,就是心念要正,那么怎么样就是心念正了呢,“正”这个字,是一个“一”,一个“止”,止于一。那止于一呢,讲起来呢,好像又有点比较玄乎,其实呢,就是你要清净心,如果你有欲望,那心肯定不正,你只

要为自己,心就肯定不正,为自己呢,这个念头啊,就会很多。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是是非非,心就乱,不可能止于一。所以要修身呢,不是说,我每天做多少家务就修身了,你是为什么做家务的呢?如果你不是出于孝心,而是出于爸爸妈妈的奖励,那个呢,你就是多做家务,还是不叫修身,所以修身呢,心一定要正。那心怎么才能正呢,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就是你呢,不是说呢,这个正呢,我要到外面去学习,你告诉我什么叫做正,其实呢,只要你诚恳,你就正了。人性是本善的,人的本性就是清净的。一个人呢,实际上他的理性,他的是非观念,本来就是有的,智慧本来就有,只要呢,你很诚恳,你不被欲望牵着跑,心就正了,所以诚意比较重要。那么我常常举一个例子,有同学曾经问我,他说,学传统文化叫我们要淡薄名利,要清净无为,那我们青年人要求入党难道是错的吗?这个叫我解释这个问题,好像很有挑战性。但我说呢,要求入党,关键是你入党动机是不是正确呢?入党动机不正确,入党肯定错掉,你说

这个,谁会反对这个说法?每个人都清楚,这就是你本善的人性。如果你一听这一句话,话怎么能这样说呢,入党么就入党,捞点儿实惠么,你谈什么入党动机呢?你说,有谁会这样说呢,他即便这样想,他不敢这样说。因为他这样想呢,是他的欲望让他这样想,他为什么不敢这样说呢?他的理性告诉他,这样说是不对的,这样说是丢人的。所以这句话肯定正确,你的理性就告诉你了,那么入党动机怎么才能正确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正确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就正确了。那么除此以外其他的想法呢,都是垃圾,共产党员还能有其他的想法吗?这叫入党动机正确,这叫止于一。所以什么叫诚恳呢,就是你要真的按照你认为正确的东西,去做,你就诚恳了,你要让你的理性做主。所以我们之所以心念不正,是因为没有诚恳,你明明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就不这样做,然后再找出理由,这个找出理由已经不是你的真心了,那是妄心。所以这些都要清楚,那怎么才能诚意呢?“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要致知,什么叫致知呢,就是,

你心是不是诚,关键就是看你,你有没有情绪的波动,什么叫“知”呢?“知”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呢,他是了了分明,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起心动念,是这种状态,也就是,是清净心的状态,因为清净心才生智慧,真知是从清净心来的,所以这些原理我们要懂。所以你的心为什么不诚呢?是因为你这个欲望起作用了,感情起作用了,他这个起波澜了,分别执着了,所以呢,“欲诚其意者,要先致其知”。比如说呢,你现在啥心思也没有,你看我们这个教室,我们这个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你的智慧,但是你这个时候如果有欲望上来,你看“哎呀这个人很漂亮,我很喜欢他,那个人呢,对我不错,我愿意跟他在一起,某某人呢,我看他那个样子就不顺眼,我不愿意靠近他”,这个呢,就不是那个知的状态,你就已经掺杂着垃圾了,这个时候呢,心也就不诚了,于是就会花言巧语了,心就不正了,你怎么修身呢,那么如何“致其知”呢?达到这种能知能觉的,这一种清净的状态,那么致知在“格物”,“格物”呢,是跟

物欲搏斗,这格呢,有格斗的意思,就是要战胜自己的物欲,格除自己的物欲,物欲呢,不仅仅是指对物质的占有欲,这物呢,其实啊,在文言里面有时候他是指的动物,畜生,就是我们呢,那种动物性的欲望,我们要能够战胜他,这个虽然你还一时不能断除他,你说饮食男女,怎么断除呢?你不能断除他,但是呢,你不能让这个东西做主,理智一定要占上风,就是要战胜物欲,而我们现在呢,强调竞争,竞争的动力呢,就是私欲,所以现在人呢,甚至都可以堂而皇之说呢,要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他堂而皇之了,说这个话呢,已经严重到了不知耻。所以啊,这就非常麻烦。所以呢,修身的起点,就在于要降服我们的物欲,降服欲望,这一条不做,其他的都是空话。

诚意正心的意思篇五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礼记‧大学》:儒学经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释义:

格物:格,推究。穷究事物的道理,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及来龙去脉。 致知:致,求的。知,知识。就是求为真知。获得知识,达到完美理解。

格物致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获得本心之知 。

诚意:诚恳的心意。使意念发于精诚,不自欺,也不欺人。 正心:端正心性。

诚意正心:有真诚的心意才能端正心思。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参与国家治理,建设。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现在信息发的时代,对于我们这些小小的平民来说治国平天下太大,太远,切合实际,做点自己喜欢的。自己擅长的从格物到平天下一步步来。做出点成绩来。

诚意正心的意思篇六
《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一直坚守着“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以仁为本,忠恕至上,在性格上体现出温和与理性,在执政上体现着“人本”和“民本”理念,重视关注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

这是儒家的一种理念,比如格物: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致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诚意: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正心: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修身: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治国: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释义: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意正心的意思篇七
《如何正心诚意》

星云大师《如何正心诚意》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星云法师 发布时间:2010-6-19 21:40:07 繁體版 人与人相处,总希望留给别人好的印象,让别人觉得我们有道德,肯和我们来往,所以“正心诚意”很要紧。如何正心诚意呢?

一、对世间要救苦救难:人活在世间,难免有一些灾难,当别人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要及时伸出援手,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不必“锦上添花”,对世间要有救苦救难的精神。观世音菩萨之所以能受到家家户户的恭敬、供养,就是因为他能救苦救难。所以只要我们对世间救苦救难,必能受到大家的欢迎。

二、对他人要感恩念德:有的人,别人待他百般的好处,他很快就忘记;但是只要别人有一点不顺他的意,他就一直计较,念念不忘。这种不知感恩,又喜欢记仇恨的劣根性要去除。《维摩诘经》告诉我们,对朋友要不念旧恶,要感念别人对我们的好处,所谓“滴水之恩,涌泉以报。”

三、对家属要共荣共有:每一个人都有亲戚、朋友、家人,如果我们对待家人、亲戚、朋友都能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眷属必能和谐,家庭必然和乐、安详。

四、对社会要献心献力:人生活在社会里当然不能离开社会,社会是大家所共有的,有的人对国家要求这个、要求那个,殊不知国家社会的进步,必须靠每个人主动献心献力,才能促进国家社会的繁荣、富强。就好像一棵大树,你摘它的树叶,剥它的树皮,砍它的树干,这棵大树就不能长久。如果大家共同来浇水、灌溉、施肥,这棵大树就会茂盛繁荣。

所以我们如何正心诚意?

一、对世间要救苦救难。

二、对他人要感恩念德。

三、对家属要共荣共有。

四、对社会要献心献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9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