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玉石的诗词

| 校园招聘 |

【www.guakaob.com--校园招聘】

描写玉石的诗词篇一
《描写玉的词语》

描写玉的词语 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 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握灵蛇之珠。

藏玉显真情,佩玉升情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无阳不看玉,月下美人多。

太平盛世玉生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丰年玉、荒年谷,无瑕胜美玉,化干戈为玉帛,莱霞倚玉树,玉貌花容,玉石俱焚,玉洁冰清,玉波静海,玉鱼之敛,玉皇大帝,玉姜避难,玉燕投怀,玉扇之报,玉昆金友,玉人吹萧,玉粒桂薪,玉川之奴,玉润珠圆,玉马白驹,玉山自倒,玉马朝周,玉石难分,玉山将崩,玉田娶妇,玉关人老,玉后无当,玉斧修月,玉石之美也,玉不琢不成器,金吊珠玉,金题玉嫂,金玉货赂,金科玉律,金玉良言,金相玉质,金玉满堂,金声玉振,金校玉叶,金口玉言,金马玉堂,金浆玉醒,金童玉女,冰壶玉尺,冰肌玉骨,冰清玉润,君子必佩玉,洁身如玉,亭亭玉立,温润如玉,守身如玉,以色辨玉,堆金砌玉,抛砖引玉,浑金瑛玉,琼浆玉液,东方玉文化,珠玉溅雾,清脆如玉,良金美玉,良玉不豫,白玉为皇,昆山之玉,昆山片玉,白玉楼成,伯雍种玉,出玉生金,大宋玉音,饭玉炊桂,封金刊玉,赴召玉楼,改步改玉,怀珠抱玉,兰摧玉折,兰田生玉,佩玉晏鸣,窃玉偷香,求玉索剑,精金良玉,象等玉杯,不吝金玉,萧史弄玉,以玉抵鹊,切玉断金,如花似玉,蝇粪点玉,投瓜报玉,候服玉食,葬玉埋香,芝兰玉树,钟山之玉,紫玉成'烟,美如冠玉,炫玉贸石,珠玉在侧,珠磐玉敦,被褐怀玉,夏玉敲金,琼枝玉叶,琼楼玉宇,喷金吐玉,怜香惜玉,香消玉硕,飞珠溅玉,玉树临风,美玉如斯。

描写玉石的诗词篇二
《关于玉的诗词》

1.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圭。

2.玉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3.金玉有本质,焉能不坚强。

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5.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6.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7.冰晶玉肌飘清韵,暴雨洗礼驻彩虹。

8.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

9.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10.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

11.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12.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13.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

14.玉器七千陈湛露,翠蛾三百舞灵风.

15.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

16.玉壶知素结,止水复中澄。

1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8.玉壶冰莹兽炉灰。人起绣帘开。

19.玉玺不缘归日角 锦帆应是到天涯

20. 古有和氏壁连成,今有泰山玉振声。

描写玉石的诗词篇三
《诗歌与玉石文化》

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异彩纷呈的奇葩,中国宝玉石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光芒四射的瑰宝,它们自古就有着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共同演绎了瑰丽多彩的篇张。古人对宝玉石美化生活的作用的认识日益加深,在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描写宝玉石的内容。在早期的《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宝玉石文化的名子,例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这里的“琼瑶”、“琼琚”指的是珍贵的玉器,用来象征淳朴美好愿望,表达了我国古人人民朴素善良的内心世界。如图所示:

先秦文学中,许多绚丽多姿的诗篇又给宝玉石文化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例如屈原在《九歌》中写道“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其中“玉桴”指的是玉头的鼓槌;《离骚》中“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米长;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这里的“琼枝”指美丽的玉,“琼靡”指玉的碎屑,“瑶象”指的是美玉的象牙,借宝玉石之美描写宏大万千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出现了更多有关宝玉石文化的诗歌,例如乐府《战南城》中“双珠玳瑁簪”,《古诗为焦促卿妻作并序》中“耳着明月珠,”“口如含朱丹”这里的“珠”、“丹”都是指珠宝首饰,“朱丹”指红宝石;曹植《美女篇》中“玉帛不时安”,这里“玉”与“帛”一起为古代行聘之礼;《西洲曲》中“垂手明如玉”,以玉形容手之白„„这些诗歌都表明,当时的宝玉石已经在民间较为广泛的流传,珠宝首饰的种类与款式也更为多样,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唐宋明清时期,我国的宝玉石文化发展到高峰,当时灿若繁星的众多诗歌辞赋里出现了大量有关宝玉石的词句。例如,王之涣著名的《凉州词》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的《凉州词》里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句子,李商隐《锦瑟》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而李白以“明月珠”比喻贤能,辛弃疾以“玉漏迢迢”比喻时间漫长„„特别是《红楼梦》里的一块神奇的“通灵宝玉”,蕴涵了无尽的诗情画意,其中有许多关于宝玉石的诗句,比如“珍珠如土金如铁”、“白玉为常金作马”、“东

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可为达到了中国宝玉石诗词的极致。

然而到了近代,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国宝玉石诗歌却显得不如人意,关于宝玉石文化的诗词少而又少,几乎难以看见——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上的一个遗憾。选载:和田玉网:

描写玉石的诗词篇四
《《诗经》玉描写的周文化内涵》

183

描写玉石的诗词篇五
《玉器名词大全》

玉器名词大全.txt我都舍不得欺负的人,哪能让别人欺负? 一辈子那么长,等你几年算什么我爱的人我要亲手给她幸福 别人我不放心

我想你的时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不许你们欺负他!全世界只有我才可以!放弃你,下辈子吧!!玉器名词大全2009-08-12 10:53五玉 古代祭祀时所用的五种玉石。《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 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里是六种玉石,除其中苍璧外,其余为五玉,用来祭祀五人帝及五人神,配以五方之色。

六瑞 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用于朝聘,计六种,故名"六瑞"。《周礼·春官》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六瑞形制大小各异,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

五瑞

①古代五种圭璧,形制不同,等级各异,诸侯执之。《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榖璧,男执蒲璧。是圭璧为五等之瑞,诸侯执之,以为王者瑞信,故称瑞也。"

②指古代五种瑞玉。即玉珪、玉璧、玉琮、玉璜和玉璋。古时多为朝聘、祭祀之礼玉。

瑞玉 古代五等诸侯所执之五种圭璧。古代作瑞信之物,用于朝聘,故名。《仪礼·觐礼》:"以瑞玉有缫。"注:"瑞玉:"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 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大圭 古代玉圭之一种。天子所服,长三尺,作用如笏,插于衣带之间,记事备忘。

玠 古玉器名。大圭。一种玉器。《尔雅·释器》:"珪大尺二寸谓之玠。"

镇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瑞之一。也作"填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为四镇之山为瑑饰,寺长尺有二寸。"

桓圭 古玉器名。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双植,谓之桓楹以架屋之义,犹言栋梁柱石也。见"命圭"。

命圭 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瑞。" 《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信圭 古代玉圭一种。为"六瑞"之一。周制信圭为侯所执,长七寸。《周礼·春官》载:侯爵执信圭。

躬圭 古玉器名。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顶圆左右两肩亦圆,琢像人躬之屈,其形小而俯,其文粗而略,取鞠躬不亢之义。参见"命圭"。

谷圭 古代礼玉之一种。天子、诸侯作为媾和或聘女之礼器。《周礼·考工记》:"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 《周礼·春官》:"谷圭以和难。"

介圭 古玉器名。大玉。《诗·大雅·嵩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笺》:"圭长尺二寸谓之介。"

日圭 古代玉圭之一种。长五寸。用于祭日,故名。《宋史·礼志》:"朝日日圭,夕月月圭,皆五寸。"

玄圭 黑色的玉,古代帝王举行典礼所用的一种玉器。同"玄圭"。

琬圭 古代玉圭之一种。上部浑圆,长九寸,古为瑞信之物。《周礼·考工记》:"琬圭九寸而缫,以象德。"

琰圭 玉圭名。上端锐。《周礼·考工记·玉人》:"琰圭九寸,判规,以除慝,以易行。"《春官·典瑞》:"琰圭以易行,以除慝。"注引郑司农(众):"琰圭有锋芒。"

圭璋 亦称"圭璋"。古代礼玉之一种。为一种贵重玉器。上尖下方曰"圭",半圭曰"璋"。古礼制:诸侯朝王执圭,朝后执璋。古为瑞信之器。

圭璧 古代祭祀、朝会用玉器。古为瑞信之物。于六寸璧上,琢出一圭,长五寸。《周礼·考工记》:"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 古代玉圭之一种。用以测定土地和四时日月。《周礼·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

璧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玉璧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作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瑗 古玉器名。大孔的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边小。"《荀子·大略》:"问士以璧,召人以瑗。"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提出:"好"是指当中的孔,'肉'是指周围的边。而出土玉璧,与《尔雅》所说不符。认为"'瑗'字在古玉名称中今后似可放弃不用。大孔的璧环类玉石器在新石器时代墓中便已出现,有的套在死者的臂上,当是作为手镯之用"。因此不妨把"瑗"作为古"玉镯"来解释。周南泉《试论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考古与文物》1985年5期)一文认为"瑗"玉"古籍中有明文规定,且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玉环、瑗上,墨书文字写名,也与《尔雅·释器》一致。今就不心更改定名为宜。"同意《尔雅·释器》一书的解释。

拱璧 古代一种大型玉璧。用于祭祀。因其须双手拱执,故名。大璧径长尺二,天子礼天之器。

谷璧 古代瑞信玉器之一种。为"六瑞"之一,用于朝聘。周制,谷璧为子爵所执。《周礼·春官》载:子执谷璧。

蒲璧 古玉器名。刻有蒲纹的玉璧。

尺璧 古玉器名。直径一尺的大璧,言其珍贵。《淮南子·原道训》:"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左思《魏都赋》:"明珠兼寸,尺璧有盈。"

瑄 古代一种祭玉。古为瑞信为物。圆形,直径六寸。用于祭祀上天。《尔雅·释器》:"璧大六寸谓之宣(瑄)。"《郊祀志》:"有司奉瑄玉。"

璧羡 古代一种长圆形玉璧。

戚璧 古玉器名。又称"璧戚"。一种异形的璧,它的两侧各有一段弧线切削平直,并有牙齿形突起各一排,刃部磨薄锋利。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有戚璧出土,作为武器类仪仗用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有两件出土,刃部分四段。

玉玦 古玉器名。玉饰的一种。 玦通"决"。形如环而有缺口。新石器时代、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墓葬中,常有发现,多放置于死者的耳旁。作耳饰玉器。到汉代,主要作佩玉用。玉玦用途,古今说法甚多,概括起来有五种:一作佩饰;二作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 三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四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待于境或一定地方,见玦则不许还;五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

璜 古玉器名。是一种弧形的玉器。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征召的玉制礼器。也作佩饰。玉璜最早之器,见于浙江姚河姆渡文化。殷代玉璜,一般是玉璧的三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为此,"璧曰璜"的说法,与"殷制"、"周制"不吻合。璜穿孔为佩饰物,故有"佩璜"之称。新石器时代的佩璜,一般两端各有一小孔,系以佩戴。商代的玉璜,多由璧环类改制而成。佩璜成型后,一般都进行再次雕琢,形成龙形、鱼形,有的又在表面再雕刻鳞纹和三角形纹等。

玉琮 古玉器名。一种外方内圆的管形玉器。玉琮用途,古今说法很多。综其说,有礼地、发兵、享后和夫人 、敛尸、饰辂辇竿头、古织机上持琮翻交等用。出土的玉琮,始见于江苏南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墓地。到殷代,玉琮常有出现,但器形比较短矮。汉代,玉琮可能已经不再制造,迄今为止仅在汉墓中发现几件,这几件都是由旧玉改制而成,改制后已不再作为仪礼用的玉器,而成为一种装饰或陈设玉器。汉以后玉琮不多见。明清两朝时有仿古制品,但已脱离先秦风格。

璋 古玉器名。古代朝聘、祭祀、丧葬、发兵用以表示瑞信。其形犹如圭之上端斜削去一角,而形制大小、厚薄、长短,因所事不同而异。有大璋、中璋、边璋、牙璋等。瑞信用大璋,通身施纹。祭大山川用中璋,十分之七施纹。祭中山川用边璋(即小璋),施一半纹。发兵用牙璋,首似刀,而旁无刃。

瑁 古玉器名。天子所执之玉,用以合诸侯之圭者。因冒于其上,故名"瑁"。通作"冒",又名"冒圭"。

珑 古玉器名。古人在大旱求雨时所用的玉制品,其文皆作蟠龙之状,其形如璧。有缺口者, 有无缺口者。

珩 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环 古玉器名。 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

玉环 玉制的环。 古时用作佩饰。

玉佩 古代一种佩饰。 古人认为佩玉祥瑞,君子必佩玉,故佩玉之风盛行。玉佩多作成扁平状,多圆形,亦有腰圆、菱形等。用透空、线刻、浮雕等手法雕琢。多为贵族佩戴。

环玦 古玉器名 。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玦。《汉书o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水苍玉 玉名。 古时用为佩玉。唐代官二品以下,五品以上,佩水苍玉。也省作"水苍"。

玉带钩 古玉器名 。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

玉钩 古代用玉制作的带钩、账钩。通常多镂刻有纹饰,有的镶以金银。玉带钩,春秋战国已有,汉代玉带钩, 时有发现。

玉鹿卢 古代一种玉剑饰。 雕琢精致。鹿卢,亦作"辘轳"。

玉剑饰 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 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四种。

玉珥 玉饰的剑鼻, 即剑柄与剑身相连处,两旁突出的部分。一说玉制的耳饰。

玉衣 古玉器名。 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缕或银缕、铜缕联缀而成。关于玉衣的起源,从考古资料考察,早在东周时就有"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可能是玉衣的雏形。

金缕玉衣 即"玉柙"、"玉匣"。汉时帝、王的殓服。按等级分金缕、银缕、铜缕。这三种玉衣,在考古工作皆有发现。1968年,河北满城发掘出汉中山靖王刘胜(武帝异母兄)夫妇墓,皆裹玉衣,各由两千余玉片,四角钻有小孔,穿以金丝,连缀而成,故名"金缕玉衣"。每块玉片的形状、大小,都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精细加工。玉衣按部位,可分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六部分。

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琢出土。

造型和纹饰较简单,因其随葬,主要为了起巫术作用。

含玉 古玉器名。"含"亦作"唅"、"琀",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用来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

玉塞 古玉器名。 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窍的九件玉器。这九件玉器在河北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

玉册 亦称"玉策"。 古代用玉版制作之册书。古制,帝王以玉册用以祭祀告天和作皇帝即位册文,亦用于册命太子及后妃。

玉牒

①玉牒书。 古代帝王进行封禅郊祀典礼,所用文牒以玉雕镂,故名。

②古代皇族族谱,用玉片镂刻,名"玉牒"。

玉函 玉制书套。 旧题晋王嘉《拾遗记o周灵王》:"浮提之国献神通善书二人,……佐老子撰《道德经》,垂十万言,写以。

玉牒,编以金绳,贮以玉函。

玉节 古代符节之一种。 玉制,作重要凭信之用,故名。

瑞 玉制的信物。 若后世的符玺。端玉,古代用为信物。

刚卯 古玉器名。 是用玉、金或核桃为料,制成的长方柱状物玉护符,中有贯孔。因制于正月卯日,故称"刚卯"。挂在革带上佩用,是护符的一种。刚卯的四面各有八个字,作两行书写。刚卯大约开始出现于西汉后期,王莽时曾一度废止,东汉时又恢复使用。

玉玺 帝王之玉印。 秦以后,为皇帝专用。

玉器纹饰 玉器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特别是龙纹和蟠螭纹,在古玉器中所占比重较大。此外尚有饕餮纹、谷纹、蒲纹、蚕纹、乳钉纹、回纹、云头纹以及各种人物、花卉纹等。随着时代的进展,纹饰也在不断演变发展。如新石器时代多素面;商、西周多龙、 蟠螭、饕餮、云雷纹;春秋、战国多蒲、谷、乳钉等纹;两汉多勾云纹,谷、蒲等纹亦较常见;隋、唐多飞天、花卉。

好 指圆形玉器中间的孔。《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好"是指当中的孔,"肉"是指周围的边。

北玉四杰 指北京玉雕行业中,具有独特技艺的四位名艺人:潘秉衡、何荣、刘德盈和王树森。俗称"北玉四怪"。

玉 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如宝石、玉器。古人说玉是"石之美者"。所以玉的概念不仅

描写玉石的诗词篇六
《诗词_玉_境——从唐诗宋词看中国玉文化的内涵及唐宋之际玉文化的发展》

诗{司‘‘玉”境文史纵横

诗词“玉"境

——从唐诗宋词看中国玉文化的内涵及唐宋之际玉文化的发展

杨瑾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1“玉”在唐宋诗词中的出现频率极高,诗词中隐含着深厚的玉文化内涵。依靠这些诗词能够清晰把握唐宋时期中国玉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唐宋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关键词】唐诗宋词;玉文化

唐宋的诗词含概了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士大夫阶层和广玉门关。”可见这条沟通西域和中原的经济要道几经战火硝烟。已经开大市井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诗词有很多艺术渲染和铺陈夸张,但从始走向衰落,唐朝盛世已渐渐没落。《子夜吴歌・秋歌》中说“长安一片一个侧面还是足以反映出社会真实的存在。而“玉”在诗词中的出现频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率极高,有专门描写玉的诗词,“瑶,佩,琼”都是玉的别名;有用“玉”对征!”体现了百姓厌战的情绪。家人对将士的思念化作家书千里迢迢美人才俊的形容:玉容、玉颜,玉骨,玉肤、玉树临风等等;也有对玉产地“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战争局势却始终是“岁岁金河复的记述和采玉、卜玉的诗句。诗词中隐含着深厚的玉文化内涵。同时,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可见当时战争持续时间长,征战频繁,百姓生依靠这些诗词能够清晰把握唐宋时期中国玉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唐宋时活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西域作为沟通中原和东方商贸的经济纽带和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守卫中原的边疆防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对玉门关的坚守,对中

一、“玉”与玉产地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条“玉石之路”的关隘见证了西域和中原政对于玉的界定《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宋应星《天工开治、经贸、文化交流的全过程。

物》卷18说:“凡玉入中国贵重者,尽出于阗”。除此以外,自古以来中三、“玉”与美人

国有不少地方亦出产美玉。“如《禹贡》载梁州玉,《韩非子》载楚山(即玉在中国人的审美观中代表了美丽洁白。珍贵难得。用玉来形容荆山)之玉,淮南子载钟山之玉,此外又有岷山之玉,蓝田之玉、太行碧美人的诗词不胜枚举。古人情有独钟用“玉”来描写美人,“旧时月色。玉、会稽之玉、余姚之玉、南阳之玉……多不胜举。”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易挑锦妇机中的根髓,只有了解了玉文化,才能对整个中华文明进行更好的把握和理字,难得玉人心下事”、“有玉人伶我,为簪黄菊”、“马嵬坡下泥土里,不解。见玉颜空死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玉颜不及寒鸦

李商隐《锦瑟》云:“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杜甫的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玉容安知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翠叶《九日蓝田崔氏庄》谓:“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中提到的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岂能将玉貌,“蓝田”和“玉山”都是指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的蓝田山,因产玉而得便拟静胡尘”,美丽洁白的女子亦或风流俊美的才郎,皆用“玉”来形容。名。尤其是面容的清秀俊朗用“玉”来形容实在是贴切而令人遐想。这应该

李白有“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之诗句和李贺的“忽忆是一种玉文化在审美中的具体体现。玉的美在中华民族的心理上占据周天子,驱车上玉山。鸣马刍辞凤苑,赤骥最承恩”。刘禹锡“忆君初得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刘驾《昆山》“昔时玉为宝,昆山过不得”。四、“玉”与礼仪

所指皆为昆仑山。《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会见居住在瑶池的西王母,《周礼》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六器亦称“六瑞”,即玉登昆仑山赞许“惟天下之良山,宝石之所在”,“天子取玉版三乘,玉服,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既而又对用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分于是载玉万只也”。昆仑古之认为是最高的山,黄河发源地,群玉之山。了尊卑、定了等级秩序。如《礼记・玉藻》说“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玄所以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玉、大夫佩水苍玉、世子佩琦玉”。自古中国人重视“礼”。礼是法度,是河乱注?”说明昆仑中流砥柱的作用。方千《题君山》中说“元是昆仑山法律,是尊严,是用礼乐的形式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严格固定下来。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借以形容世上罕有的珍奇。李贺《李凭箜篌统治阶级内部尊卑高下也用礼乐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即便是小到服引》用“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采形容声音如玉碎山崩之惊饰器用,~旦僭越,便构成非法。能够佩玉,必是上流社会的象征和标心动魄。由诗词可见一斑。和阗玉和蓝田玉在唐代应当是享誉盛名。志,玉器形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导向。玉冠、玉杖、玉玺是具有至高历史文献记载也能够证明这点。玄奘《大唐西域记》曾记载瞿萨旦那无上皇权的象征,玉琮和玉璧,既是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礼器又代表了(和田)产“白玉”。贞观六年(632)于阗国“遗使献玉带”。五代时期玉统治阶级的特权。《游宦纪闻》卷五记载宋代“国朝礼器及乘舆服饰多器贸易更加兴旺。宋代时使用和田玉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唐代。据《宋是于阗玉。”

史》和《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的记载,西域经常向宋贡玉。李商隐《隋宫》“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玉玺,用玉

二、“玉”与“玉门关”而非金,作为传国之宝,自秦朝以来作为王权的象征,一直沿袭到清代。玉门关得名至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来自英籍学者斯坦因所说因古代男子佩玉多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又融入了儒家的道德观。和阗玉输入中原而得名。玉门关之得名始于和阗的美玉,和阗玉自古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下,佩玉成为一种最为容易识别的身份标志。杜甫至今是塔里木盆地输入中国的一宗重要货品”1;另一种是李正宇、李树《哀王孙》“腰下宝块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壬维《酬郭给事》“晨若提出的“玉门”最早的古义为“玉饰之门”,即“边关”,亦即“国门”,新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中可见宫员执玉佩上朝。高适《别韦的引申义日“君门”。《周易》“乾卦”为“西北之卦”,言其卦象又有“为参军》“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千明主”、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玉为金”之说,“金性坚刚,玉质温润”.内含仁德,外施润泽。故有玉门明宫之作》“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王勃《滕王阁诗》“滕关之称。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除了《哀王孙》中指出人物皇族身份,

唐宋诗词中,玉门关成为边疆的泛指,其中流露的多是对远征故人其他诗中未直接指明身份自9人物其实都从礼法上体现出来了。这里的的思念和征战在外的思乡之情。从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块、砜、白璧代表着权贵,代表着上层社会,诗词中用玉采修饰和渲染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到了王涣之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下转第127页)《新西部))2008.16期一135—

简牍所见秦律令文史纵横

张家山汉简:“令:所取荆新地多群盗,吏所兴与群盗遇,去北,以儋条文,且在律、令、法律答问、廷行事、程、课、封诊式七种类型当中秦法乏不斗律论。¨"以律、令的形式使用最为广泛。这在现今大量史料无法查证的情况下

里耶秦简:1、“令曰:传送委输。必先悉行城旦舂、隶臣妾、居赀、赎和《秦律》遗矢的背景下,现有的简牍资料中出现的大量秦律、令还是具偾。急事不可留,乃兴徭。[s]’’有一定客观说服性。它不仅说明律、令在秦法中是客观存在,且证明

2、“令日:恒以朔日上所买徒隶数。【,"律、令是秦法中最常用的两种形式,而以“令”为名的追加法应该追溯到3、“令日:移言o[t03”秦统一以前或更早。

发现于睡虎地Mll的《文书)14简条文中也多次以令的形式出现:

……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娇端民心,去其邪避(辟),除其恶俗。I参考文献】

法律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间令下者。……而长邪避(僻)淫失(佚)[1]晋书・刑法志[z].

之民,甚害于邦,不利于民,故腾为是而修法律令、田令及为间私方而下[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文物出版之,令吏民皆明智(知)之,毋巨(炬)于罪。社.1978.

腾的文书对立法的目的作了明确的宣示,“主”指秦始皇,而且还规[3](日)大庭修.秦汉法制研究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定令公之于众之后还将派人检查,兑违法抗者依法惩处,鼓励良吏执[4](日)大庭修.云梦出土竹书秦律研究[C],关西大学文学论法,对不廉之吏还将“致以律”。集,1977.

……凡良吏明法律令,事无不能翳(也);有(又)廉絮(洁)敦憨而[5]张建国.秦令与睡虎地秦墓竹简相关问题略析[J].中外法好佐上;以一曹事不足独治翳(也),故有公心……恶吏不明法律令,不学。1998.6.

智(知)事,不廉絮(洁),毋一佐上,偷惰疾事,易口舌,不羞辱,轻恶言[6]蔡万进,陈朝云.里耶秦简秦令三则探析[J].许昌学院学报,而易病人,毋公端之心……故如此者不可不为罚。……2004.6.

这是一则由秦政府发布的具有代表性的律、令文书,发布时间秦始[7]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蓦竹简(二四皇二十年。据《史记》载,这时秦已并巴蜀、汉中,但还没统一天下。说明七号墓)[M].文物出版社,2001.

秦在这个时候已开始使用“令”这种法律形式,并且“令”这种形式出现[8][9][10]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湘西里耶秦代简牍选释在政府正式颁发的文书中,说明令这种法律形式在始皇二十年的政府[J].中国历史文物,2003.1.

行文中已正式通用。

三、小结【作者简介】

从现有的简牍资料中我们发现秦以用律、令的形式颁布很多法律张军(1968一)男,陕西临潼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员

(上接第135页)

器物人品必定是清高而持重。十一德、九德、五德等学说。《礼记・聘仪》中记载了孔子的玉十一德之

韩愈《谒筏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中“手持杯玟导我掷,云此最吉馀说;玉成为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社会道德的象征。难同”的诗句中“杯玟”是指用玉雕制,用以占卜吉凶之物。关于用玉占在宗教方面,用玉制造礼仪祭祀之器,并制定了严格的规定。

卜吉凶由来以久。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中关于“取玉”、“征玉”之b辞所金玉结缘,令诗词文学生辉添彩。在研究上,还有待深入。表现出的玉在国家政治中的重大作用;此之谓“以玉事神”,盖因玉是事总之,玉的美对中华民族来说已成为一种共识,玉文化不仅影响着神之物中之神圣者,最能代表神灵之形象。玉在人们的心目中衍变为文学领域而且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伦理到经济,从政治到军事,无所不能的通天圣物。玉能够向鬼神世界表达人间的意愿。唐宋之玉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在政治方面,玉作为权力的际,人们仍然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占卜,可见这—传统得到沿用和继承。象征,是身份的标记、财富的体现。国家之宝,皇室之珍,连城之璧,皇

五、“玉”与“金”帝之玺,都离不开玉。同时玉又是友谊、和平的象征物。几千年来,玉最为有特色的是金玉的关系在唐诗宋词中的完美体现。金玉同时联结了各地区、民族的友谊。在中国语言文字中,玉成为美的同义语。出现的诗句近三十首,与中国古代文化密不可分。《周易・说卦》云:玉还被蒙上了各种迷信色彩,佩玉以求辟邪除凶,食玉以求长生不死,“《乾》为天…为父,为玉,为金”,“乾”,为天,是太阳,所以佩玉是阳气服玉衣以求尸体不朽。总之,人们以玉为美、以玉为荣、以玉为贵,玉成旺盛元气充沛的象征。《管子》言:“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为人{门习俗生活的一部分。诗词中体现了玉器的地位和玉文化在屠宋布为下币”。即“黄金有价,玉无价”。而无论是玉还是金都代表了珍贵盛世的发展脉络,有待继续研究。

而持重的价值,因此也可以演化为贵族阶层和上流社会。而金玉配合

以诗词的押韵,处处体现了金玉的贵气和奢华,成为唐宋诗词一大特【参考文献】

色。[1]唐诗三百首详析.喻守真编注.中华书局,1982.

金玉在唐宋诗词中同时出现的主要原因:[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1、金玉都有其经济价值,玉贵金轻,确是一种中国文化特色。玉最[3]宋词三百首释注.编著郭勤.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开始为祭天的礼器和通神的陪葬品,随后成为进贡的宝物和商业买卖[4]宋词选.胡云翼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的货品,最原始归因于它的稀有和耐用适合作为财富的象征。[5]和田春秋.李吟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金玉同样有它的政治价值,《新唐书・舆服志》中记载了“以紫为[6]玉门关名义新探——金关、玉门二名互匹说.李正宇、李树三品之服,金玉带挎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玉带挎十一;浅绯为五品之若.敦煌学辑刊,2005.1(总第47期).

服,金带挎十……”说明金玉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就是这样靠礼制把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分明的分裂开采,并作为维护统治的手段之一。【作者简介】

3、金玉还有其道德赋予、宗教礼仪功能,这些都对中国文明有着深杨瑾,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远的影响。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儒家的道德观念认为玉有

《新西部》2008.16期・--——127・--——

诗词"玉"境——从唐诗宋词看中国玉文化的内涵及唐宋之际玉文化的发展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杨瑾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新西部(下半月)NEW WEST2008(8)

参考文献(6条)

1.李正宇;李树若 玉门关名义新探--金关、玉门二名互匹说[期刊论文]-敦煌学辑刊 2005(01)

2.李吟屏 和田春秋 2006

3.胡云翼 宋词选 1978

4.郭勤 宋词三百首释注 1997

5.唐诗鉴赏辞典 1985

6.喻守真 唐诗三百首详析 1982

本文链接:

描写玉石的诗词篇七
《诗歌与中国宝玉石文化》

诗歌与中国宝玉石文化

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异彩纷呈的奇葩,中国宝玉石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光芒四射的瑰宝,它们自古就有着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共同演绎了瑰丽多彩的篇张。古人对宝玉石美化生活的作用的认识日益加深,在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描写宝玉石的内容。在早期的《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宝玉石文化的名子,例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这里的“琼瑶”、“琼琚”指的是珍贵的玉器,用来象征淳朴美好愿望,表达了我国古人人民朴素善良的内心世界。 先秦文学中,许多绚丽多姿的诗篇又给宝玉石文化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例如屈原在《九歌》中写道“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其中“玉桴”指的是玉头的鼓槌;《离骚》中“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米长;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这里的“琼枝”指美丽的玉,“琼靡”指玉的碎屑,“瑶象”指的是美玉的象牙,借宝玉石之美描写宏大万千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出现了更多有关宝玉石文化的诗歌,例如乐府《战南城》中“双珠玳瑁簪”,《古诗为焦促卿妻作并序》中“耳着明月珠,”“口如含朱丹”这里的“珠”、“丹”都是指珠宝首饰,“朱丹”指红宝石;曹植《美女篇》中“玉帛不时安”,这里“玉”与“帛”一起为古代行聘之礼;《西洲曲》中“垂手明如玉”,以玉形容手之白……这些诗歌都表明,当时的宝玉石已经在民间较为广泛的流传,珠宝首饰的种类与款式也更为多样,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

个方面。

唐宋明清时期,我国的宝玉石文化发展到高峰,当时灿若繁星的众多诗歌辞赋里出现了大量有关宝玉石的词句。例如,王之涣著名的《凉州词》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的《凉州词》里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句子,李商隐《锦瑟》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而李白以“明月珠”比喻贤能,辛弃疾以“玉漏迢迢”比喻时间漫长……特别是《红楼梦》里的一块神奇的“通灵宝玉”,蕴涵了无尽的诗情画意,其中有许多关于宝玉石的诗句,比如“珍珠如土金如铁”、“白玉为常金作马”、“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可为达到了中国宝玉石诗词的极致。

然而到了近代,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国宝玉石诗歌却显得不如人意,关于宝玉石文化的诗词少而又少,几乎难以看见——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上的一个遗憾。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95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