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拟句

| 校园招聘 |

【www.guakaob.com--校园招聘】

比拟句篇一
《关于比较句和比拟句试析》

关于比较句和比拟句试析

学生姓名:赵海军 指导教师:王小娟

内容摘要:现代汉语中一些比较句式既可以表示比较的语义又可以表示比拟的语义, 因而在自然语言中比较句和比拟句常常纠缠在一起很难辨别清楚,故有的学者认为二者存在重合的部分,难以辨清。本文尝试通过比较项和比较参项的语义内容、比较项和比较参项的语义关系、比较参项的指称功能、比较结果的语义特征以及功能语法的名词指称分类等方法,对现代汉语比较句中的比较和比拟的辨析试做一些初步的探讨。区别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异同对研究比较范畴的形成时间和历时演变过程都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汉语比较句的研究,同时也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比较 比拟 语义 辨析 名词指称

一、 比较句和比拟句及其纠缠现象

目前学界较公认的比较句式有:“比”字句、“有”字句、以及“像(跟、同)„„一样”等构成的句式,但这些句式同时还可以表达比拟的意思。本文所谓的“比拟”就是打比方的意思,即用某些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与修辞学上的“比拟”不同。比较句与比拟句的区分对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研究以及汉语史上比较范畴演变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已略有涉及,但大多浅尝辄止,没有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马氏文通》首先提出汉语中的比较句,“凡色相之丽于体也,至不齐也。同一静字,以所肖者浅深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谓比也。”但就其所举例句来看,马氏并未就比较与比拟做出区分。吕叔湘(1942)把比较范畴分为“类同、比拟、近似、高下、不及、胜过、尤最、不如、倚变”等九类,可见吕先生认为比较包括比拟。首先提出区分比较句和比拟句的是丁声树(1961),在讨论“和、跟、同”和“比”时涉及到比较句,并认为:“‘比’字说的是程度差别,‘和、跟、同’说的是异同或近似”。并提到有些句子只是比拟句,而不是比较句,但并未提出具体的区分标准。“比较句”是就事物间的程度、数量和性状等方面的异同或高下做出客观的描述,属于一种叙实句。而“比拟句”一般只就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更多的是重在说明,主观性更强,属于一种说明句。但由于二者往往采用相同的 1

句法形式,甚至相同的形式标记,因而在自然语言中比较句和比拟句常常纠缠在一起很难辨别清楚,故有的学者认为二者存在重合的部分,难以辨清。“纯粹比较与纯粹比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这时,比较结构的确切含义往往需要一定的上下文或需辅助相应的语法手段、语气成分来加以明确。很多时候,在这个重叠区,比较句型在语义上是可以有歧义的。”(夏铭(2000)陆俭明、马真(1999)指出“还”和“更”的两个重要的区别:“还”只能用于两者的比较,“更”可以用于三者的比较;“还”有比拟的意思。该文用变换分析的方法,细致地分析了“还”和“更”用于不同比较句中的语义特性,并进而指出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区别: ①a.哈尔滨比这里还冷。→哈尔滨比这里更冷。

b.我哥哥比我还有能耐。→我哥哥比我更有能耐。

c.小张跑得比王平还快。→小张跑得比王平更快。

②a.那孔比针眼儿还小。→那孔比针眼儿更小。

b.他呀,比狐狸还狡猾。→他呀,比狐狸更狡猾。

c.他们跑得比兔子还快。→他们跑得比兔子更快。

例句①是表比较的,“还”和“更”可以自由替换;而例句②是表比拟的,“还”就不能替换为“更”了。

殷志平(1995)也认为:“X比Y还W”句式有比较类“比”字句和比况类“比”字句两种语义特征(比况类即本文所说的比拟类)。殷文还指出“比较类‘比’字句预设Y具有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且Y处于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的两极之间的某一个位置;比况类‘比’字句预设在特定的语境中,Y具有最高的性状、程度,Y处于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的极端位置,通常Y超过X。”例如:

③山东队比河南队还快。

④小张的孩子比小李的孩子还会哭。

⑤我们的大“蜻蜓”仿佛比飞机还飞得高。

⑥你绣出的花比山茶花还鲜艳。

殷先生认为: ③、④为比较类; ⑤、⑥为比况类。可见,同一个介词“比”既可以表比较又可以表比拟,二者常常纠葛在一起很难区分。陆俭明、马真(1999)和殷志平(1995)虽从不同角度提示了“比”字句存在表比较和表比拟之别,但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区别还应该有更为深层的语义制约因素。

二、 比较句和比拟句辨析

2

1、通过比较项和比较参项的语义内容辨析

从上节所引的用例可以看出,比较和比拟两种不同的语义内容可以同寄于一种句式——差比句当中。但正如我们前文指出的那样,比较句是一种叙实句,是说话人的客观陈述,而比拟句是一种说明句,更强调一种主观看法。对这两种语义内容,从这种句式本身出发很难离析清楚,所以我们还是要从比较和比拟这两种不同的语义范畴入手。陆俭明(1982)在分析“像X似的”的构造层次时指出“跟X似的”只表示比拟,而不能表比较。因此我们可以用“跟X似的”的这种表达单一语义的特性来检验差比句所表示的两种不同的语义内容。上节陆文的例①组句式是表示客观比较的,表达了说话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是一种客观陈述,所以都不能用表比拟的“跟X似的”重新表达。例如:句①a不能说成“哈尔滨冷得跟这里似的”,句①b也不能说成“我哥哥有能耐跟我似的”,句①c也不能说成“小张跑得跟王平似的”。而陆文的例②组句却可以,例如:句②a可表述为“那孔小得跟针眼似的”;句②b可表述为“他呀,跟个狐狸似的”;句②c可表述为“他们跑得跟兔子似的”。例②组句在变换为“跟X似的”句式后基本语义未变,说明这类差比句式所表达的是比拟的语义内容。同样殷文的用例也可做如此分析。

2、通过比较项和比较参项的语义关系辨析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两件事情,要是完全相异,那就或是无关系可言,„„。必须有相同的部分,又有相异的部分,才能同中见异,或异中见同,才能有比较关系。”我们认为“比较”可以是两个事物间的比较,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事物间的比较;而“比拟”只能是两个事物间相比。“比较”是指本质上的同类事物间的比较;而“比拟”是指两种不同事物间的比较,而两事物间又有某些相似性。丁声树(1961)认为:“‘比’字的用法可以分成两小组,一是同类事物的比较。二是程度的差别随时间而变。”从上面所引陆文和殷文的用例来看,凡是陆文和殷文所谓的比较类句式均为同一语义场内的事物间的比较,而比拟类句式为不同语义场内的事物间的“比较”。再比如:

⑦他的热情比年轻人还高。(《现代汉语八百词》)挑着比扛着轻。他今天比哪一天都高兴。

⑧这孩子已经有我那么高了。(《现代汉语八百词》)前面讲的和这里讲的是一致的。 这类句子看作比较句,一般不会有异议,因为比较的双方为同一语义场的两个事物或动作行为。但像下面的例句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未注出处的均引自《现代汉语八百词》)。 ⑨这种肥料和豆饼差不多。

3

⑩这种萝卜跟梨一样甜。

○11湖面同明镜一样清澈。

○12人群像潮水一般涌向广场。

○13这花开得有碗口那么大。

○14她的胳膊比火柴棍儿还细。(引自陆俭明1999)

这些句子中的“跟(像、同)„„一样”、“有„„那么”与“比”字句一样既可以表比较,又可以表比拟,因此很难辨别。《现代汉语八百词》就将例⑨—○13视作比较句,本文认为把这样的句子看作比拟句更好。比喻应该是本质上不同而又有某些共性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同类人和事物之间的比较是本义的比较,即所谓的“凡喻必以非类”。比拟句中比较项和比较参项作为两种不同的事物往往具有一些相似的特性,说话人并不是有意比较二者的异同,而是以比较参项(通常是人们熟知或某一性质的典型代表)为基准说明比较项,而且往往有夸张的成分。如例句⑥萝卜和梨是味道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萝卜在人们的印象中通常是辣的,而梨则是甜的,说话人在此是强调这种萝卜的甜,而并非是拿二者来进行比较。再如例句○14,在人们的认知心理中,火柴棍儿是细的,拿胳膊与火柴棍儿相比就是极言其细,重在说明而非叙实。比拟句中的说话人拿来做比较参项的往往强调其“内涵义”,而非“外延义”。也就是说,拿来“比较”的两个事物不是同一语义场内的,在人们一般的认知范围内不会把他们看作同一类事物,由此而形成的“比较”就应该是比拟关系。

3、通过比较参项的指称功能辨析

“名词的指称(reference)是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与名词有关的问题都牵涉到它。”(王红旗2004)“有指(referential)”和“无指(nonreferential)”是名词性成分的一对重要语义概念。“如果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entity),我们称该名词性成分为有指成分,否则,我们称之为无指成分。”(陈平1987)我们也可以借用这一对概念来说明“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区别。例如:

○15头种的西瓜,个个都有篮球大。

○16地摊上卖的西瓜,个个都有你手里的篮球那么大。

4

底下加线的为无指成分,加点的为有指成分。“篮球”着眼点是该名词的抽象属性,而“你手里的篮球”是有所指的某个实体。也就是说例○15中的“篮球”,说话人取其“大”的属性,借以极言西瓜之大,是一种说明,当然有夸张的成分;而例○16 “你手中的篮球”则是说话人用以作为比较的具体对象,是一种叙实。也就是说,当人们想要比拟、夸张某一事物的性状、程度时,往往选用认知心理中具有极端地位的性状或程度的事物作为“比较”的对象,即“比较参项”。这时往往是非叙实的夸张。例如:

○17“你孩子有多高了?”“我孩子?比书架还高了。”(引自陆俭明1999)

○18半年不见,小女儿比桌子还高了。(引自殷志平1995)上述两例的语义基本一致,我们以殷先生的例句为例分析其语义。小女儿一定是年龄很小,如按正常的成长一定不会有一般的桌子高,说话人在此想强调其高,故用其心理中的较高的事物作为比拟的标准,以极言其高。可变换此例为:

○19小女儿比这张桌子还高了。拿“小女儿”与“这张桌子”相比,强调的是二者的高度差,应该是一种真正的比较,“这张桌子”高,“小女儿”更高,这是一种“双项同向比较”。(参见周小兵1995)

4、通过比较结果的语义特征辨析

比较结果大多由形容词充当,可充当比较结果的形容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高、大、宽、粗、重’等,我们称之为‘高大’类形容词;另一类为‘低、小、短、窄、细、轻’等,我们称为‘低小’类形容词。语法学界曾有人提出‘高大’类形容词是褒义词,‘低小’类形容词是贬义词。”(张豫峰1998)张先生在此想证明表比较的“有”字句里“‘高大’类词语本身无所谓褒义或贬义,当这些词语进入到句子中,他们的性质、状态随着句子所要表达的某种表意倾向的变化而发生偏移”。在此我们想用张先生的图示和例子来说明本文的问题: (+表正值, -表负值,O表零点)

O O O

- + - + - +

粗 粗 粗

a.她的腰竟有水桶那么粗。 b.她的腰有小王那么粗。 c.她的腰只有柳条那么粗。“例a的表意倾向重在强调‘她的腰’不是‘细’而是‘粗’,因此形容词‘粗’的性状处在正值。例b在表意上既不倾向‘粗’也不倾向‘细’,只是对‘腰’的粗细进行衡量,因此形容 5

比拟句篇二
《比较句和比拟句的浅析》

比较句和比拟句的浅析

摘 要:在现代语言学中有很多比较的句式有时表示比较的含义,有时又具有比拟的语义。本文通过对比较句和比拟句进行粗浅的研究,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减少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的误用,这也将有利于今后我们在语言学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关键词:比较句;比拟句;辨析与比较;语法;语义

一、比较句

(一)比较句的定义

比较句是指谓语中含有比较词语或比较格式的句子,在结构上由比较主体、比较客体、比较词、比较点、比较值等成分构成。 例句:中国的人口比美国多。

“中国”是比较主体;“美国”是比较客体;“比”是比较词;“人口”为比较点;“大”是比较值。

(二)比较句的类型

汉语表示比较的句子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有两大类:

1.等比句:表示事物、形状的异同,不用“比”的比较句,而是“跟、和、同”等词

(1)结构:a跟/和/同/b 一样/不一样+形容词

例句:我和妈妈一样瘦。

2.等差句:表示比较性质、程度的差别

(2)结构:a不如b+形容词(形容词一般为积极意义的词) 例句:我不如妈妈细心。

不能写成:妈妈不如我马虎。

(3)“有”字句

结构:a有b+这么/那么+c

c1:形容词性

例句:沈阳有那么冷吗?

c2:动词性(如了解、喜欢、明白等动词)

例句:他有那么喜欢文学吗?

(4)结构:越来越+形容词/表示心理的动词(用来比较人或事物的数量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发展变化,是同一事物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的比较。)

①句中表示性质的形容词已经含有程度的意义,是肯定以前的程度高,现在更高,所以不再接受表示程度词语的修饰。 例句:沈阳的空气越来越好了。

不能写成:沈阳的天气越来越好多了。

②“越来越+„„”后只能出现心理动词,一般动词不可。 例句:奶奶越来越喜欢安静的生活。

不能写成:雨越来越下得大了。

③“越来越”是副词性短语,在句中只能用在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前作状语,不能用在主语的前面。

例句:注意健康的人越来越多了。

不能写成:越来越注意健康的人对了。

(5)结构:越„„越„„

例句1:人越多越好。

例句2:父母越宠着,孩子越顽皮。

注意:如果只有一个主语,自然放在“越„„越„„”之前,如例句1;如果有两个主语。则分别放在两个“越”之前,如例句2。

(6)“比”字句的两种基本结构式:

① 结构:a+比b+形容词/动词性结构

例句:沈阳比抚顺大。

② 结构:a+比b+形容词/动词+表示数量意义词语

例句:沈阳比抚顺大多了。

二、比拟句

(一)比拟句的定义

所谓的“比拟”,指的就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的一种常见的句式。一般而言,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二)比拟句的类型

1.拟人:借助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以人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动,这种比拟叫做拟人。它的一般构成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用一些描述人的词语来描述物

(2)让人与事物说话,把物人格化

(3)把物变成人,跟人一样行动、说话,有思想,有情感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这种比拟就叫做拟物

三、比较句和比拟句的简单辨析与比较

“比较句”是就事物间的程度、数量和性状等方面的异同或高下做出客观的描述,属于一种叙实句。

“比拟句”一般只就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更多的是重在说明,个人主观性更强,属于一种说明句。

但由于二者有时采用相同的句法形式,因而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句和比拟很难辨别清楚,以下是我个人认为的几种简单的辨析方法:

(一)比较和比拟两种不同的语义内容可以同寄于一种句式——差比句当中。但正如我们前文指出的那样,比较句是一种叙实句,是说话人的客观陈述,而比拟句是一种说明句,更强调一种主观看法。对这两种语义内容,陆俭明在分析“像x似的”的构造层次时指出“跟x似的”只表示比拟,而不能表比较。因此我们可以用“跟x似的”的这种表达单一语义的特性来检验差比句所表示的两种不同的语义内容。

例句:

1.哥哥跑得比我快。

2.我姐姐比我优秀。

3.哥哥跑得比兔子还快。

4.她的脸比苹果还红。

例句1不能说成“我哥哥跑得快跟我似的”例句2也不能说成“姐姐优秀的跟我似的”但例句3可以说成“哥哥跑的跟兔子似的”,例句4也可以说成“她的脸红的跟苹果似的”例句3和例句4在变换为“跟x似的”句式后基本语义未变,说明这类差比句式所表达

的是比拟的语义内容。由此便可以看出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区别。

(二)我们认为“比较”可以是两个事物间的比较,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事物间的比较;而“比拟”只能是两个事物间相比。“比较”是指本质上的同类事物间的比较;而“比拟”是指两种不同事物间的比较,而两事物间又有某些相似性。

例句:

1.他今天比哪天都高兴。

2.女儿已经有妈妈那么高了。

这类句子看作比较句,一般不会有异议,因为比较的双方为同一语义场的两个事物或动作行为。但像下面的例句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3.这冰雹和豆粒差不多。

4.这种萝卜跟梨一样甜。

5.这花开得有碗口那么大。

6.她的胳膊比火柴棍儿还细。

这些句子中的“跟(像、同)„„一样”、“有„„那么”与“比”字句一样既可以表比较,又可以表比拟,因此很难辨别。我认为把3—6的句子看作比拟句更好,比拟句中比较项和比较参项作为两种不同的事物往往具有一些相似的特性,在描绘的时候往往有夸张的成分。

如例句4 萝卜和梨是味道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萝卜在人们的印象中通常是辣的,而梨则是甜的,说话人在此是强调这种萝卜的甜,而并非是拿二者来进行比较,而是运用了一定的夸张手法。再如例

比拟句篇三
《比拟句“A比N还N”及其教学》

三.比拟句“A比N还N”及其教学

我们知道,“比”字句中,作为比较内容的谓语一般是谓词性的(可以是形容性成分、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主谓短语)。例如:

(1) 这座山比那座高。

(2) 对这儿的情况,他比我更了解。

(3) 我爸爸比妈妈身体好。

但是,在口语和文艺作品中,我们也经常能见到谓语为名词性成分的“比”字句。如:

(4) 自扮演成龙一显身手,用一位玩家的话讲:“我比成龙还成龙呢!”(北京青年报)

(5) 结婚后,他好象变成了另一个人,比葛郎台还葛郎台。

(6) 妻子讽刺说:“我看现在不是你指导他写,而是他帮你收集材料。你真是比雷锋还雷锋!老婆孩子扔家不管„„”(北京青年报)

(7) 他有时候比阿Q还阿Q。

(8) 别看他文质彬彬,君子似的,其实在家里比希特勒还希特勒。

(9) 妻子:如果把他留下,我就有点像东郭先生了。

丈夫:你有时候比东郭先生还东郭先生。可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来考虑,东郭先生还是值得提倡的。(电视剧《再婚家庭》)

这些句子虽然都有“比”,但并不是表示比较,而是表示比拟,即都是把一个事物作为一种衡量标准来比拟、衬托另一事物(1)。其用意不是把两个事物作比较,而是把具有某一性质的典型事物或极端事例作为衡量标准来说明另一事物。即“意在比喻,而非事实”(2)。例如“葛郎台”已成为吝啬的代名词,是吝啬的典型代表,如果说一个人比葛郎台还吝啬,其吝啬程度可见不同一般。这种格式可码化为“比N还N”。

这里说明一点:在我们收集到的语料中,还发现了不少“比N都N”的句子。如:

(10)他要是撒起泼来,比泼妇都泼妇。

(11)瞧她那认真样,比李虞都李虞。(语境为:会话人的朋友李虞是出了名的认真)

(12)最近和绅比忠臣都忠臣。(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

但更常见的是“比N还N”。这种句法超常格式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不可替代的语用价值,研究这种句式对探讨语法和修辞的结合等问题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该格式和其中的“N”、副词“还”及其语用修辞效果进行探讨。

(一)“比N还N”中的“N”

这些句子有别于其他“比”字句的地方在于被比较项和比较的结果都是名词性成分,而且是相同的名词性成分。那么是否所有的名词性成分都可以进入该格式呢?我们来看例子:

(13)听他聊起来,比专家还专家,可动起手来,什么都不行。

(14)(他)到了工厂,穿上那身工作服,地地道道的小工人,可回到家比贵族还贵族。

(15)这孩子淘的时候,能折磨死你,可好起来,比绅士还绅士。

(16)处理之前,你总是束手无策,事情过后,你又总是比诸葛亮还诸葛亮。

(17)他写的文章比八股文还八股文。

(18)*这小册子比书还书。

(19)*这布料比窗帘还窗帘。

(20)*那地方比图书馆还图书馆。

(21)*你的床比桌子还桌子。

我们把名词的语义内容分成关涉性义素和描述性义素。所谓关涉性义素是指对名词的内涵起到说明、限制等介绍作用的语义内容;所谓描述性的义素是指对名词内涵起到描写、修饰等形容作用的语义内容(3)。如:

书:装订成册的著作。(关涉性义素)

学者:在学术上 有一定成就的 人。

(关涉性义素)(描述性义素)(关涉性义素)

有的名词只凸显关涉性义素而描述性义素很弱,如“桌子、椅子、书”;有的名词关涉性义素和描写性义素都很强,如“淑女、绅士、权威”等。(4)—

(9)中充当前N和后N都是作为典型代表的专有名词,(10)—(17)中充当前N和后N都是普通名词,但是这种普通名词都具有某种典型特征。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其语义成分中都含有某种描述性的义素,而且这种描述性的义素非常强,都可以作为某一事物的典型代表,如“诸葛亮”是聪明机智的典型代表。作为某一类事物的典型代表,这些名词所凸显的描述性义素在一般语境中都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即很容易被分离出来。如说到“葛郎台”大家很容易联想到吝啬;说到“雷锋”大家很容易联想到乐于助人、大公无私;说到“阿Q”我们很容易想到盲目乐观、自欺欺人,也就是阿Q精神;说到“泼妇”我们很快就想到不讲道理等等。而(18)—(21)中充当前N和后N的都是只凸显关涉性义素而描述性义素较弱的普通名词。在一般的语境中,它们的描述性义素不容易被分离出来。所以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描述性义素凸显的名词性成分才可以充当该格式的被比较项和比较结果;而描述性义素较弱的名词性成分一般不可以。简而言之,只有代表为人们所熟悉的知名度高的事物的名词才可以进入该格式,而代表不为人们所熟悉的知名度低的事物的名词则不可以进入该格式。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证明:进入该格式的名词性成分一般都可受程度副词(很、真、太等)的修饰,而不能进入该格式的名词性成分一般则不可以。如: 他真/很/太绅士/女人/贵族/雷锋/阿Q/农民。

*太/很/真桌子/椅子/窗/教室

当然,有的名词词义本身的描述性义素很弱,也就是说词义本身很难分离出描述性义素,但借助于特定的语境,可以使其描述性义素得到凸显。如:他自诩道:“我这篇文章讲得非常详细,比词典还词典。”所以有些句子的理解需要特定的语境。但是语境并不是生成描述性义素的根本原因,只是揭示、显现描述性义素的途径。

这种句式(特别是“N”为专有名词时)的理解往往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如不知道“葛郎台”是吝啬的化身、不明白“雷锋”、“东郭先生”、“林黛玉”是乐于助人、迂腐式善良、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代表,自然就不能理解“比葛郎台还葛郎台”、“比雷锋还雷锋”、“比东郭先生还东郭先生”、“比林黛玉还林黛玉”。

我们说描述性义素凸显的名词性成分可以充当前N和后N,是否所有这样的名词性成分都可以呢?我们再来看例句:

(21)他那精神比保尔还保尔。

*他那精神比《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还《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中的保尔?柯察金。

(22)在我们小学生面前,老爷爷比孔乙己还孔乙己。

*在我们小学生面前,老爷爷比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还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23)他讨价还价的时候,比女人还女人。

*他讨价还价的时候,比斤斤计较的女人还斤斤计较的女人。

(24)我看你啊,比阿斗还阿斗。

*我看你啊,比刘备儿子阿斗还刘备儿子阿斗。

(25)他比变色龙还变色龙。

*他比一条变色龙还一条变色龙。

上述例句告诉我们,充当前N和后N的只能是形式比较简单的单个名词,而形式较复杂的名词词组不能充当该格式的前N和后N。其实这比较容易解释。作为某方面的典型代表,这些名词的描述性义素非常鲜明,为一般人所熟悉,不需要那么多修饰成分对它进行描写修饰;另一方面,表比拟的“比N还N”本来就是简洁的口语表达方式,不宜于出现过多修饰成分。

格式中“前N”和“后N”单纯从词的形式上来看,似乎是一样的,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这两个表面上的相同的名词其实质不同:作为被比较项的“前N”是有指名词,即该名词的表现对象是某个实体;而作为比较结果的“后N”是无指名词,即只表示该名词的最突出的抽象属性,而不指称话语中具有这种属性的具体人或者事物。简而言之,“前N”指名词的外延,是有指名词;“后N”指名词的内涵,是无指名词。“如果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entity),我们称该名词性成分为有指成分。”相反,如果一个名词性成分不表示一个实体(entity),我们不能把这个名词同语境中某个具体的人、物等同起来,这样的名词性成分是无指成分。(陈平1987)

(二)“比N还N”中的“还”和“副名组合”问题

沈家煊(2001)曾指出,“X比N还N”句式中“还”增加了语法结构以外的新信息,表明说话人的评价色彩,表示的是元语增量,增强信息度。说话者使用这个表示元语增量的“还”表明对被陈述对象的主观评价,并制约后N描述性义素的突显。因为“还”负载着复杂的语义信息,所以在该格式中显得尤为重要,不可缺少。格式中如没有这个“还”,就不成立。如:

小郭比林黛玉还林黛玉。 *小郭比林黛玉林黛玉。

你怎么比阿Q还阿Q? *你怎么比阿Q阿Q?

我们说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现在怎么解释“还+名词”呢?

我们认为“还”的副词性没有变,后N的名词性也没有变。这种副名组合其实是副词的语义特征和名词凸显的描写性义素的组合。充当比较结果的后N多可以换成该名词凸显的描写性语义特征可资证明。如:

(23)他比葛郎台还葛郎台。——>他比葛郎台还吝啬。

(24)她平时假小子似的,只要一看到他,就比淑女还淑女。(北京青年报)——>她平时假小子似的,只要一看到他,就比淑女还文静。

(25)他要是有了权,比陈世美还陈世美。——>他要是有了权,比陈世美还坏。

但这还是不能解释句法平面上的这种副名组合。对此,张谊生(1996)曾说过“副词之所以能够修饰名词,其深层的原因和制约的因素其实并不仅仅在于修

饰语副词,而主要在于那些被修饰的名词——或者是具有特定的语义基础,或者是功能发生了转化。”我们非常同意这种观点,本文所涉及的副名组合实现的条件是名词特定的语义基础使其功能发生偏离。上文我们说过,该格式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被比较项前N和比较结果后N是相同的名词。其实二者实质不同:前N是有指名词,即该名词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而后N是无指名词,即只表示该名词的最突出的抽象属性,而不指称话语中具有这种属性的具体人或者事物。简而言之,前N指名词的外延,是有指名词;后N指名词的内涵,是无指名词。

张伯江、方梅(2001)所勾画的名词稳定性的优势序列中有一条“有指名词>无指名词”,就是说无指名词比有指名词容易发生功能游移即容易偏离基本用法。本文作为比较结果的无指名词就发生了功能游移,即表现出一般名词所不具有的功能——受副词的修饰。

郭锐(2002)提出“语法动态性”,即语言成分在句法平面上可能表现出词汇平面上所没有的功能。上述这些名词在句法平面上都表现出形容词的一些语法性质(但绝不是变成了形容词)。当然这种形容词性并不是凭空产生或增加的,而是这些名词本来就凸显的描述性义素在该格式中得到极大的显现。其实这也可以从句式语法这个角度来考虑,即“X比Y还+形容词/动词”这个句式使上述名词呈现出形容词性的用法。我们知道,当一个句式形成并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时候,它对别的类似结构就有一种类化作用。表比拟的句式“X比Y还+形容词/动词”使“X比Y还+名词”得以成立,并赋予名词以形容词性的用法。当然这种类化和形容词用法的获得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这一切都是以这些名词固有的较强的描述性义素为基础的。如果一个名词本身没有描述性义素,表比拟的句式“X比Y还+形容词/动词”对它是无能为力的,是无法赋予它形容词用法的。如上文所举的“桌子、椅子”等。这也表现出了句法和语义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三)“比N还N”的修辞效果和手段

除了超常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的语义外,“比N还N”所具有的修辞功效和所运用的修辞手段也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语法层面的超常组合使得该格式具有如下独特效果:

言简意赅:前面我们说过,充当比较结果的后N多可以换成形容词(该名词凸显的描写性语义特征),但有些名词所凸显的描写性语义特征很难用一个形容词来表达;如:

(26)他虽然不是广西人,可长得比广西人还广西人。

广西人到底长得怎么样,很难用一个形容词来准确地表达,“比广西人还广西人”可以表现得淋淋尽致;而有的名词所凸显的描写性语义特征很多,如:“淑女”有“文静、温柔、漂亮”等,但“她今天表现得比淑女还淑女”把这些描写性语义特征全部表现在内了。可见比起“X比Y还+形容词/动词”来,这种格式更加言简意赅,具有不可替代性。

生动形象、新颖别致:作为被比较项的事物某方面的特征非常突出、典型,人们听到或读到它,很快就会进行某种联想,眼前立刻会浮现出鲜活生动的形象。另外,从句法的角度来说,“比N还N”是一种超常组合,偏离了语法常规,就会产生幽默诙谐、轻松俏皮的修辞效果,深受年轻人的青睐。

从辞格的角度来说,“比N还N”之所以能够言简意赅、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是因为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方法。我们知道,作为被比

较项的前N某方面的特征已经达到了极端,而把另一个事物说成“比它还

要„„”是不现实的,但正是这种显然违反了“量的准则”的超常格式才具有引人注意的效果。这显然是在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即用某个极端的事物作为参照来极言另一事物的某一方面程度之高。吕叔湘(1996)曾指出:“还”“表示扬的语气,把事情往大里、高里、重里说。”为了实现夸张的目的,该格式把两种相关的事物进行对比,如“他比变色龙还变色龙”。把“他”比作“变色龙”,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段。

总之,“比N还N”在语法上是一种超常组合,在修辞上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等手段,这种语法上的超常性和修辞的综合性使得它具有幽默诙谐、轻松俏皮等效果,在文艺作品、口语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比拟句篇四
《情趣横生的比拟句》

比拟句篇五
《元曲中的比拟句考察——兼论比拟句的历史发展》

比拟句篇六
《拟人句大全》

(二)拟人句大全

曹发敏 归纳整理 2010.1.20

什么是拟人句?

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不可和童话弄混。例:叶子妹妹说:“太阳公公……”这并非拟人句。)

一.把动物拟人化

1.蜜蜂引路!

2.小狗伸了一个懒腰。

3.鸣蝉在树叶里吟唱。

4.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5.溪水中金鱼悠闲地摇着尾巴游过来。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7.麻雀飞上枝头,吱吱喳喳的,好像在说:“快跑,有人来了!”

8.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筋疲力尽,蜘蛛才高高兴兴地享

用了这顿美餐。

二.把植物拟人化

9.花儿随风舞蹈。

10.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11.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朵。

12.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13.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14.绿油油的小草被风吹弯了腰。

15.小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仰望着慈眉善目的太阳。

16.春姑娘来了,小草悄悄地从土里探出小脑袋,好奇地望着这个世界。

17.春天的脚步近了,小草轻轻地伸了个懒腰,从土里钻出来。

18.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19.行道树笔直地站在路边。

20.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21.柳树在风中扭摆着腰肢,尽情地跳舞。

22.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欣赏着自己的容貌。

23.每棵树都是那么葱翠,谁也不高傲,谁也不自卑。

24.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

25.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6.柳树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

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27.翠绿欲滴的椰子从叶间探出了头。

28.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29.一个个红石榴小姑娘绽放出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30.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三.把一般的事物拟人化

31.太阳出来月亮就回家了。

32.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33.夜空中的小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

34.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35.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36.今天,太阳好害羞,躲在厚厚的云层后面,迟迟不肯露面。

37.蜡炬成灰泪始干。

38.蜡烛默默地哭泣着。

39.蜡烛上的火光欢快地舞蹈着。

40.风翻开了书!

41.微风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

42.没有风的打扰,水面很平静。

43.风儿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44.风是调皮的,一会把那朵悠闲的云赶得满天跑,还不断变化她的

面具,一会儿卷起地上的落叶,让她们打着旋舞蹈。

45.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46.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47.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48.兴安岭是多么会打扮自己啊: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49.巨浪伸出双臂把我猛地托起。

50.溪水唱着歌,欢快地向前奔跑。

51.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52.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

53.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5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

55.春天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我们身边。

56.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57.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58.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59.华语网告诉你什么是拟人句。

60.华语网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了千万学子。

61.收音机天天说个不停,令邻居十分讨厌!

(完)

比拟句篇七
《拟人句大全》

(二)拟人句大全

曹发敏 归纳整理 2010.1.20

什么是拟人句?

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不可和童话弄混。例:叶子妹妹说:“太阳公公……”这并非拟人句。)

一.把动物拟人化

1.蜜蜂引路!

2.小狗伸了一个懒腰。

3.鸣蝉在树叶里吟唱。

4.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5.溪水中金鱼悠闲地摇着尾巴游过来。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7.麻雀飞上枝头,吱吱喳喳的,好像在说:“快跑,有人来了!”

8.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筋疲力尽,蜘蛛才高高兴兴地享

用了这顿美餐。

二.把植物拟人化

9.花儿随风舞蹈。

10.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11.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朵。

12.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13.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14.绿油油的小草被风吹弯了腰。

15.小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仰望着慈眉善目的太阳。

16.春姑娘来了,小草悄悄地从土里探出小脑袋,好奇地望着这个世界。

17.春天的脚步近了,小草轻轻地伸了个懒腰,从土里钻出来。

18.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19.行道树笔直地站在路边。

20.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21.柳树在风中扭摆着腰肢,尽情地跳舞。

22.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欣赏着自己的容貌。

23.每棵树都是那么葱翠,谁也不高傲,谁也不自卑。

24.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

25.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6.柳树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

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27.翠绿欲滴的椰子从叶间探出了头。

28.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29.一个个红石榴小姑娘绽放出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30.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三.把一般的事物拟人化

31.太阳出来月亮就回家了。

32.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33.夜空中的小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

34.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35.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36.今天,太阳好害羞,躲在厚厚的云层后面,迟迟不肯露面。

37.蜡炬成灰泪始干。

38.蜡烛默默地哭泣着。

39.蜡烛上的火光欢快地舞蹈着。

40.风翻开了书!

41.微风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

42.没有风的打扰,水面很平静。

43.风儿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44.风是调皮的,一会把那朵悠闲的云赶得满天跑,还不断变化她的

面具,一会儿卷起地上的落叶,让她们打着旋舞蹈。

45.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46.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47.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48.兴安岭是多么会打扮自己啊: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49.巨浪伸出双臂把我猛地托起。

50.溪水唱着歌,欢快地向前奔跑。

51.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52.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

53.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5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

55.春天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我们身边。

56.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57.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58.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59.华语网告诉你什么是拟人句。

60.华语网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了千万学子。

61.收音机天天说个不停,令邻居十分讨厌!

(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9554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