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校园招聘】
登岳阳楼杜甫阅读答案篇一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8.解释下列词语(4分)
坼 乾坤
戎马 轩
1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况?(2分)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8.分裂 天地 代指战争 窗户
19.诗人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舟为家,艰难度日。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1、 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回答问题。
(1)诗中能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美的句子
是什么?找出这两句中的关键词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2)联系诗的后四句,体会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2、(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浮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2)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
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 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
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 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
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
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
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
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
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
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
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
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
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
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如何能忍受呢?诗意至此,已经
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登岳阳楼杜甫阅读答案篇二
《登岳阳楼答案(0)》
《登岳阳楼》答案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深刻地反映了唐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迫歌》
背景再现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湖北)到达岳阳,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57岁,距命终仅有二年,患肺病及风湿症,右臂偏枯,左耳已聋。出蜀后,生活上一直无依靠,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孤舟,随处漂泊,行无止定。
二.问题探究
1.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鉴赏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浮”字的妙处?
2颈联和尾联有何联系?
颈联写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由自伤凄苦进而感时伤世,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并非一般的游兴之作,而是一首表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和关注人民生活重大主题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登岳阳楼杜甫阅读答案篇三
《杜甫: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杜甫阅读答案篇四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答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答案
1、指导阅读《旅夜书怀》:在我们读第一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时,语调很缓慢,哪怕重音放在“独”上,依然读起来只有淡淡的忧伤,当读到第二句的时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还有波光粼粼的东流江水,语调低沉而雄浑,这时的杜甫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孤寂无助,凄苦茫然的漂泊之伤痛,在紧接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杜甫的愤激不平呼之欲出,可是杜甫最后只是无可奈何不无感伤说了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份呼之欲出的愤激之言就这样硬生生的堵在喉颈。情感表达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第五题和第六题答案 见教师教学用书第55页。
七、潮湿的岸边没有来路也没有去路,只有瘦弱的草孤零零地在无边的风中摇摆不定,水边的草注定纤细单薄。那只破旧的小船还有那根高傲的桅杆静寂地躺在月色中,守候着漫漫长夜。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在天与地相接的地方,几颗星辰垂挂着,皎洁的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一江的波光粼粼铺向远方,江天一色。
八、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茫然凄苦的感情。“天地一沙鸥”借沙鸥来自况,抒发自己心中那种渺小,孤寂,迷惘之情。
九、“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中:“垂”字让人觉得星辰好像垂挂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眼前的平野辽阔无边,这个“涌”字可见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直伸向远方,江天一色,天地相接,这样的画面呈现 雄浑开阔 的意境。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 :“坼”描写洞庭湖的千层巨浪冲裂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显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描写洞庭湖主宰着天地万物的沉浮,显示洞庭湖的壮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大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
十、可促发学生回忆《春望》、《春夜喜雨》、《赠花卿》、《绝句》、《登高》、《石壕吏》、《兵车行》等耳熟能详的诗作,进一步激发学生赏析杜甫诗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登高》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这首诗不管从写景的角度还是所营造的意境方面都同《旅夜书怀》很相似
尾联中“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自己人在羁旅的艰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把心中的悲凉镶嵌在字里行间了,你看这个“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这个“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而最后一小句把诗人心中的这份万古悲愁浓缩在一份无奈之中,你看“新停”不仅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也因为多病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如果说《旅夜书怀》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用了反语来抒发愤激不平之情,那漂泊两年之后的杜甫,这份愤激这份不平这份不甘心不见了,只有那浓的可以化成墨汁一
样的悲凉,像一阵一阵巨浪淹没杜甫。这首诗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情感表达的也是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杜甫善于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大的空间中,使得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但是,总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
《登岳阳楼》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明明是个人的痛苦,但杜甫却把它放在宇宙(“乾坤”)和时间的运动(“日夜浮”动)之中,这个气魄就宏大了。诗人最后凭轩老泪横流,诗人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是雄浑宏大,情感悲凉深沉了,正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
这样的风格在他其他的诗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比如我们最近学的《兵车行》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诗歌内容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意义深广,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开始“咸阳桥头悲惨送别的场面”到“边庭血流成河的场面”到“千村万落荒芜的场面”最后“青海白骨无人收”这些场面体现诗人情感起伏也表达了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尤其最后一句“天阴雨湿声啾啾”承载着诗人满腹的血泪控诉和郁愤悲痛之情,
小结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探讨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的原因:
和当时的时代有关,安史之乱
和自己的遭遇有关,个人的穷愁困苦,颠沛流离
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心忧黎元社稷的情怀
登岳阳楼杜甫阅读答案篇五
《杜甫_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杜甫阅读答案篇六
《登岳阳楼杜甫》
登岳阳楼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3、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难点: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法指导:
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连缀、补充联想、练字炼句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诵读全诗,找出生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东南坼(chè) 戎(róng)马 涕泗(tì sì) ....
2、把握诗歌的节奏、重音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3、猜读:只读题目和作者,你感知到了些什么?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岳阳楼景。由作者杜甫生活的时代及其经历,联系初中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胆推测,这首诗是借登岳阳楼所见,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4、反复朗诵全诗,争取背诵。
3、资料链接:
介绍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
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多形式朗读,注意正音正字、指导节奏 (检查预习)
(1)、小声读诗歌与课下注释,读懂诗句,遇到疑难问题作标记。(前后位
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典型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大声朗读,揣摩感情。(同位为一组,点评,并改进。)
(3)、用自己的话解释本诗的意思。
(4)、指名朗读、点评并指导诵读,划分节奏,注意轻重、缓急、快慢。
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
“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三)、诗歌赏析
(一)、学生自主赏析
结合课后练习题一,提示:可以从艺术手法,情感表达,景物描写,或
你认为最棒的句子或生动传神的动词入手,谈谈你对本诗的理解,对诗人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情怀的把握。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
(二)、 教师导析 师生合作 品味全诗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首联用了什么手法? “昔闻”和“今上”
两相对照,包含了怎样的感慨?有何作用?
首联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
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象?这两句中最具
表现力的词语是哪两个?你能说说这连个词的妙处吗?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衔远山、吞长
江,浩浩汤汤。“坼”,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教师总结赏析诗句的技法:赏析诗句可从修辞、用词、含义、情感等方面考
虑。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开阔突然转为狭窄,联系尾联和
作者当时的处境,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
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
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4、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
人联想。
教师总结古诗词鉴赏十读法
一、读题目 二、读作者 三、读背景(注释) 四、读题材 五、读意境 六、
读内容 七、读语言 八、读手法 九、读情感 十、读主题
(四)、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
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五)、融入情感,想象自己是杜甫,大声读。齐背
(六)、拓展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①屈 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③许 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⑤杜 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⑥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⑦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三、真题演练 (巩固·延伸 )
(一)、2011年德州中考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3分)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2分)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1、答案示例:"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要点: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
评分:2分,答出一点即可。
3.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二)、2011年黄冈中考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
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1. 破 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2.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修订说明:
通过将近一个月的研修学习,聆听专家讲座,和同行共同切磋,让我从教学理念上又有所更新,重新审视先前提交的教案,感觉有很多瑕疵,重新做了调整,修订理由如下:
1、本来感觉一首诗一节课足矣,背背,理解一下就可以了,可现在感觉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要背诵,积累,还要教会学生鉴赏,所以有一节课增加为两节
课。
2、在设计学生读诗词注释时,有疑难问题作标记的要求,却没有如何解决问题的途径,致使教学环节不完整,现做调整,让学生学有所获。
3、大声朗读,揣摩感情,后面加上具体要求,让学生更明确自己的任务,并且能互相切磋,共同进步,有助于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4、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师生共同赏析诗词中,原来是就诗论诗,现在加入对鉴赏诗词技法的讲解,让学生不仅会赏析《登岳阳楼》,还能赏析
其他诗词,注重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能力。
5、学完整首诗,再加入“教师总结古诗词鉴赏十读法”加大对学生的方法指导,
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这对初三的学生很重要。
通过修订后的教案,我感觉内容更充实,更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对初三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实用。
登岳阳楼杜甫阅读答案篇七
《杜甫《登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