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度分水岭 卢照邻

| 校园招聘 |

【www.guakaob.com--校园招聘】

早度分水岭 卢照邻篇一
《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许昌师专学报ˆ社会科学版‰

第‘–卷第“期

‘™™—年第“期 ¯¦ ¸µ£¨¡® ´¥¡£¨¥²³ø £¯¬ª¯µ²®¡¬¬¥ ¥ˆ³¯£© ³£©¥®£¥ ¥¤©¡¬´©¯®‰Ž‘–Ž®ÏŽ“¶Ï̮ώ“Ž‘™™—

李白5静夜思6作年及作地新考

张一民 王彩琴

»提 要½ 关于李白5静夜思6一诗的写作时间和地点问题Œ以往的观点有误"本文认

为Œ该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ˆ公元—’–年‰秋天Œ李白’–岁Œ时在扬州"

»关键词½ 李白 5静夜思6 扬州

李白5静夜思6诗云š/床前看月光Œ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Œ低头思故乡0"这是一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诗Œ也是国外凡喜欢唐诗的人所熟悉的一首诗"历代的诗评家们都对这首诗予以高度的评价"如明代胡应麟5诗薮6云š/太白五言Œ如5静夜思6!5玉阶怨6等Œ妙绝古今"0但是Œ关于李白这首诗的作年及作地Œ至今却仍无定论Œ故笔者拟就此作一重新考订"

关于这首诗的作年及作地Œ过去人们多未涉及"即如詹瑛的5李白诗文系年6和日本花房英树的5李白歌诗索引6等Œ对此亦付阙如"近些年来Œ由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编著的5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6ˆ日文版原名5汉诗的注释及鉴赏辞典6‰!安旗主编的5李白全集编年注释6和郁贤皓5李白选集6中才涉及到这些问题"这三家的观点分别是š

其一Œ作于李白/东涉溟海0!/散金三十万0之后的贫困之时Œ郁贤皓5李白选集6云š/按此诗乃客久而思乡之辞Œ疑作于-东涉溟海.!-散金三十万.之后的贫困之时"0作地未定"

其二Œ作于开元十五年ˆ公元七—’—年‰Œ李白’—岁Œ作地或在安陆寿山"安旗主编的5李白全集编年注释6云š/»按½此诗思乡之情略似上年ˆ指开元十四年Œ公元—’–年‰5秋夕旅怀6Œ其作时当相去不远›又诗中有-山月.一语Œ当系山居所见Œ则其作地或在安陆寿山"0该书将这首诗系于开元十五年ˆ公元—’—年‰Œ李白时年’—岁"安陆Œ唐时属淮南道安州ˆ安陆郡‰Œ即今湖北安陆县"寿山Œ在安陆县西北–•里"

其三Œ作于开元十九年ˆ公元—“‘年‰Œ李白“‘岁Œ作地在安陆小寿山"日本前野直彬!名川忠久5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6云š/»鉴赏½这是李白三十一岁寓居安陆ˆ今湖北省安陆县‰小寿山时所作Œ描写由静静的月光引起的思乡之念"0

笔者认为Œ安旗和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的说法不妥"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ˆ公元—’”年‰秋Œ开始/仗剑去国Œ辞亲远游›南穷苍梧Œ东涉溟海"0开元十四年ˆ公元—’–年‰春Œ他离开金陵往扬州"是年秋日卧病扬州Œ俟病愈后即于冬日离开扬州Œ经陈州Œ初谒李邕"接着Œ他又北游汝海Œ继而又经襄阳南下洞庭Œ将蜀中友人吴指南的遗体埋葬于/鄂城之东0Œ最后到达安陆Œ隐居于寿山中"开元十五年春Œ李白作5上安州裴长史书6"大约故相许圉师从裴长史那里得知了李白Œ遂予/见招Œ妻以孙女0"在5上安州裴长史书6中Œ李白写道š/而许相公家见招Œ妻以孙女Œ便憩迹于此Œ至移三霸焉"0/三霸0Œ即三个秋天"可见Œ李白与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当在开元十五年ˆ公元—’—年‰秋"那么Œ应该说在是年春夏之间Œ李白便与许圉师家开始来往了"5静夜思6一诗显然写于秋天"这一年秋天Œ李白刚与许圉师的孙女结婚Œ自然是不可能作此诗的"开元十九年ˆ公元—“‘

#”“#

年‰秋Œ李白尚在长安!开封!宋城及洛阳一带游历Œ而于开元二十年ˆ公元—“’年‰秋始回到安陆"因而Œ5静夜思6一诗Œ也不可能作于开元十九年ˆ公元—“‘年‰秋"就其作地而言Œ在开元十五年秋及开元十九年秋Œ李白也已不在安陆寿山隐居"所以Œ李白的5静夜思6一诗不可能作于安陆寿山"

郁贤皓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Œ但遗憾的是Œ他并未具体地确定这首诗的作年作地"而且Œ仅说/贫困0是李白思家的主要原因Œ似亦不大确切"

笔者认为Œ李白5静夜思6一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ˆ公元—’–年‰秋天作者卧病期间Œ李白’–岁Œ时在扬州"

在5上安州裴长史书6中Œ李白写道š/曩昔Œ东游维扬Œ不逾一年Œ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Œ恶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0由此可知Œ李白离开四川时带的钱是不少的"在开元十二年至十四年春这一段时间内Œ他虽南游洞庭Œ东游庐山!金陵一带Œ却并没有花费多少"只是从开元十四年春至是年秋日Œ在扬州/不逾一年0的时间内Œ因轻财好施Œ救济/落魄公子0Œ才/散金三十馀万0"然而Œ这时还并不是李白经济上最贫困之时"因为Œ如果这时李白经济已经达到最贫困之时Œ那么他便不会在是年冬离开扬州后经陈州!北游汝海及南下襄阳!洞庭Œ而会直接就近隐居山中的"在开元十二年秋至开元十五年春这一段时间内Œ李白经济上最贫困之时Œ当是他/丐贷营葬0蜀中友人吴指南之时"李白5上安州裴长史书6云š/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Œ指南死于洞庭之上Œ白礻覃服恸哭Œ若丧天伦Œ炎月伏尸Œ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Œ悉皆伤心"猛虎前临Œ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Œ便之金陵"数年来观Œ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刀Œ躬身洗削Œ裹骨徒步Œ负之而趋Œ寝兴携持Œ无辍身手Œ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Œ魂魄无主Œ礼以迁窆Œ或昭朋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0但是Œ5静夜思6一诗显然并不作于此时"因为Œ李白二次南下洞庭将蜀中友人吴指南的遗体埋葬于/鄂城之东0的时间Œ当在开元十四年冬至开元十五年春之时Œ然而5静夜思6一诗的写作时间则显然是在秋天"

开元十四年秋Œ李白在扬州Œ曾登临位于扬州城西北五里的西灵塔"登高眺远Œ遂牵动了李白的思乡情绪"其5秋日登扬州西灵塔6诗云š/宝塔灵苍苍Œ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Œ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Œ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Œ日动火珠光"鸟拂琼檐度Œ霞连绣木共张"目随征路断Œ心逐去帆扬"露浩梧楸白Œ霜催橘柚黄"玉毫如可见Œ于此照迷方"0诗人/登攀0宝塔Œ从塔上/览四荒0Œ自然也会眺望位于扬州西方的故乡Œ因而乡思之情油然而生š/目随征路断Œ心逐去帆扬"0但在这时Œ还并不是李白最想家的时候"

不久Œ李白便病倒了Œ而且病很重"其5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6诗云š

吴会一浮云Œ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Œ岁光屡奔近"良图俄弃捐Œ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Œ长剑挂空壁"楚怀奏锺仪Œ越吟比庄舄"国门遥天外Œ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Œ夜梦子云宅"旅情初结缉Œ秋气方寂历"风入松下清Œ露出草间白"故人不可见Œ幽梦谁与适Ÿ寄情西飞鸿Œ赠尔慰离析"

笔者认为Œ只有在/功业莫从就Œ岁光屡奔近"良图俄弃捐Œ衰疾乃绵剧0!/故人不可见0的特定环境下Œ胸怀/四方之志0的/大丈夫0李白才会产生象/楚怀奏锺仪Œ越吟此庄舄0一样殷切的思乡之情Œ才会达到朝思梦想的程度š/朝忆相如台Œ夜梦子云宅"0这里/相如台0!/子云宅0Œ均系作者以司马相如!杨雄自喻"也就是说Œ他是在/朝忆0!/夜梦0自己的什么台ˆ如读书台之类‰和自己的住宅"这二句又互文见义Œ说他在白天不仅/忆0着/相如台0Œ而且也/忆0着/子云宅0›夜晚在/梦0中Œ不仅/梦0着/相如台0Œ而且也/梦0着/子云宅0"

同时Œ也只有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Œ李白才能在是年秋夜写出5静夜思6这样的诗来š/床前看月光Œ疑是地上霜Œ举头望山月Œ低头思故乡"0

诗题曰5静夜思6Œ显然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可见Œ由于李白的病情很重Œ所以他睡得很沉!睡得很久"而且Œ/朝0有所/忆0Œ/夜0有所/梦0Œ联系5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6一诗来看Œ李白应该是/夜梦0了/相如台0和/子云宅0的"也就是说Œ他在梦中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在/静夜0之时Œ他一觉醒来Œ恍恍惚惚Œ看/着0/床前0的/月光0Œ一时竟/疑是0他所格外熟悉的家乡秋日的/地上霜0"但稍一定神Œ他便知道这种/疑0象只是一刹那#””#

的幻觉Œ知道自己并不是在自己的家乡Œ而是卧病在扬州客舍的病床上"于是Œ他便清醒地知道Œ这是/床前0的明/月光0Œ而不是故乡的/地上霜0"这里的/月光0Œ虽然是明月之光"因为只有明月之光才特别皎洁Œ照在地上才会象/地上霜0一样洁白的"于是Œ作者便自然地从床上坐起来Œ然后/举头望山月0"由于这/山月0是一轮圆月!明月Œ便自然使作者想起幼年和家人团圆时所看到的那/呼作白玉盘0ˆ5古朗月行6‰的圆月!明月Œ而联想到现在此时此地和家人的分离ˆ不团圆‰Œ遂不忍再看那团圆的!明亮的/山月0Œ只有/低头思故乡0了"他想起了自己幼时与家人在明月下团聚的天伦之乐Œ想起了自己那名唤月圆的妹妹Œ想起了在明月之下与友人谈书论道的情趣,,"不知不觉之间Œ他已是泪流满面Œ擦之不及了"这正是š/男儿有泪不轻弹Œ只因未到伤心处"男儿伤心落泪时Œ更比女儿多难住•0

笔者还认为Œ在写了5静夜思6一诗之后Œ李白便再也睡不着了Œ他情不能已地又写下了5秋夕旅怀6一诗š 凉风度秋海Œ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Œ流水何时归Ÿ目极浮云色Œ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Œ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Œ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Œ泣下谁能挥Ÿ

这首5秋夕旅怀6诗显然是5静夜思6的续篇"5静夜思6诗为五言古绝Œ仅有’•个字Œ言简意赅Œ极尽含蓄之致"诚如吴逸一5唐诗正声6所云š/百千旅情Œ妙复使人言说不得"0而5秋夕旅怀6一诗Œ则以三倍于5静夜思6的篇幅Œ印证!补充并说明了5静夜思6中所含蕴的大量的内容"如5静夜思6中的/床前看月光Œ疑是地上霜0二句Œ应该是作者在扬州旅舍病中梦醒之后所作"由于作者病重Œ所以这一觉睡得很沉!很长Œ这样自然也就/梦长0了"作者/觉罢天星稀0说明正是他/心断明月时0"再从/银汉落0三字可知Œ作者梦醒当在后半夜Œ这时的明月自然是在西天/远山0!/连山0之上的"这和作者在5静夜思6中所写的/举头望山月0的情景完全吻合"也就是说Œ作者/举头0所/望0的/山月0Œ是悬挂在/乡路远山隔0的/远山0之上Œ以及悬挂在/连山去无际0的/连山0之上的"5秋夕旅怀6的最后两句/含悲想旧国Œ泣下谁能挥0Œ则正是5静夜思6的末句/低头思故乡0的最好注脚"/旧国0Œ此即/故乡0"这足以说明Œ作者在/低头思故乡0时Œ不是一般地想想而已Œ而是/含0着极度的/悲0伤在/思0念/故乡0Œ是流着极伤心的擦不干的眼泪ˆ/泣下谁能挥0‰在/想0•

要想确切地确定5静夜思6一诗的作年和作地Œ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Œ那就是关于/山月0的解释问题"/山月0一词Œ顾名思义Œ即山上之月也"这本来是勿庸解释的Œ所以5辞海6!5辞源6中均无解释"但5中文大辞典6中却有此辞条Œ该辞典释云š

»山月½ 山上之月也"宋之问5端州别袁侍郎6诗š/客醉山月静Œ猿啼江树深"0孙逖5山阴县西楼6诗š/山月夜从公署出Œ江灵晚对讼庭还"0卢照邻5早度分水岭6诗š/瑟瑟松风急Œ苍苍山月团"0王勃5夜兴6诗š/野烟含夕诺Œ山月照秋林"0上朝仪5入朝洛堤步月6诗š/鹊飞山月曙Œ蝉噪野风秋"0王维5蓝田石门精舍6诗š/涧芳袭人衣Œ山月映石壁"0李白5静夜思6诗š/举头望山月Œ低头思故乡"0该辞典共列举出七人七首诗Œ除去李白的5静夜思6留作后论外Œ其他六人六首诗中所写的/山月0Œ卢照邻5早度分水岭6及王维5蓝田石门精舍6二诗中所写的/山月0Œ是作者从山上经过时或居住在山中时所见之/山月0"宋之问的5端州别袁侍郎6!孙逖的5山阴县西楼6及上官仪的5入朝洛堤步月6诗中所写的/山月0Œ显然不是作者从山上经过时或居住在山中时所见到的/山月0Œ而是分别在端州城内!山阴县西楼上和洛阳城中心的洛河堤上所见到的/山月0"王勃5夜兴6一诗中的/山月0Œ据聂文郁5王勃诗解6Œ以此诗与其5宇文德阳宅秋夜山亭宴序6对读Œ当系作者居住在山中所见到的/山月0"

由此可知Œ对于诗人们在诗中所写到的/山月0Œ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Œ不能一见到/诗中有-山月.一语0Œ便断然地下结论说š/当系山居所见0Œ因而/则其作地或在安陆寿山0ˆ见上引安旗主编5李白全集编年注释6‰"事实上Œ在李白的诗歌中Œ曾多处写到/山月0Œ与上面5中文大辞典6/山月0条释中的例举一样Œ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写作者在/山居0时所见之月亮为/山月0者Œ如5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6诗云š/中逢元丹丘Œ登岭宴碧霄",,策马望山月Œ途穷造阶墀"05游泰山六首6其六云š/独抱绿倚琴Œ夜行青山

#”•#

间"山明月霞白Œ夜静松风歇"05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6诗云š/暮从碧山下Œ山月随人归"0另一种情况是写作者在非/山居0时所见之/山月0Œ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兹如š

荒城虚照碧山月Œ古木尽入苍梧云"ˆ5梁园吟6‰

明月出天山Œ苍茫云海间"ˆ5关山月6‰

楼观岳阳尽Œ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Œ山衔好月来"ˆ5与夏十二登岳阳楼6‰

这就进一步说明Œ在诗人笔下所写到的/山月0Œ并非一定是作者在/山居0时所见到的/山月0"即使作者不在山中居住Œ也是能望到/山月0的"这也足以证明Œ李白在卧病扬州旅舍期间Œ即使扬州没有山Œ但是作者在5静夜思6和5秋夕旅怀6二诗中所/望0见的都是/山月0Œ这就是那挂在西天/远山0!/连山0之上的一轮明月"

其实Œ安旗主编的5李白全集编年注释6Œ已经指出/此诗ˆ按š指5静夜思6‰思乡之情略似上年5秋夕旅怀6Œ其作时当相去不远"0这是颇具慧眼的"但该书泥于/诗中有-山月.一语Œ当系山居所见0Œ所以才将此诗系于开元十五年ˆ公元—’—年‰Œ李白’—岁之时Œ将其作地定为/或在安陆寿山0"郁贤皓在5李白选集6中Œ既已确定此诗/作于-东涉溟海.!-散金三十万.之后的贫困之时0Œ但于此结论前却置一/疑0字Œ是否也泥于/诗中有-山月.一语Œ当系山居所见0呢Ÿ

最后Œ我们拟再进一步确定一下李白写作5静夜思6的具体月日"

李白是在开元十四年ˆ公元—’–年‰春离开金陵到扬州去的"但具体时间究竟是农历几月呢Ÿ从5金陵酒肆留别6及5夜下征虏亭6二诗来看Œ应该为是年三月"5金陵酒肆留别6诗云š/风吹柳花满店香Œ吴姬压酒唤客尝"05夜下征虏亭6诗云š/船下广陵去Œ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Œ江火似流萤"0

从5秋日登扬州西灵塔6诗中/露浩梧楸白Œ霜催橘柚黄0可知Œ作者写此诗时当已是农历八月"这时Œ作者既然能登临高塔Œ自然尚未卧病"5静夜思6和5秋夕旅怀6二诗中所写之月均为明月Œ自然应为农历八月或九月的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的夜月"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仲秋节Œ如果说5静夜思6和5秋夕旅怀6二诗中所写的是仲秋夜之明月Œ那么诗人对此是极为敏感的Œ定然会在诗题中标明/仲秋0Œ也会在诗中点明/仲秋0的"诗人既然没有这样做Œ就说明这两首诗不是写于是年农历八月月圆时Œ而是写于是年农历九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月圆之时"

综上所述Œ我们的结论是š李白5静夜思6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ˆ公元—’–年‰九月十五日左右Œ李白时年’–岁Œ其写作地点当在扬州旅舍"其5秋夕旅怀6诗当为5静夜思6的续篇Œ亦同时同地所作"#”–#

早度分水岭 卢照邻篇二
《明月峡诗意》

诗意明月峡

——古栈道在诗意中延伸

文学院 07级对外汉语10班 陈利君 学号:200702441002

[摘要]:位于广元市朝天区的明月峡,先秦以来一直是蜀地与外界沟通的交通要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此也汇集了大量历代文人的诗词。通过研究这些诗词,我们不仅可以触摸到诗人的际遇,感受古栈道的命运,追溯文明的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注意到明月峡在诗意中延伸。

关键词: 交通史的博物馆 诗歌长廊 文人心性 文明传承

广元市古称利州,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位于四川省北部。素有“蜀北重镇”、“川北门户”和“巴蜀金三角”之称。作为巴蜀的北门户,广元地形尤为险要。《四川通志》中记载:“自金牛诈取,五丁凿险,崎岖鸟道 ,一线仅通。如潭毒七盘朝天诸关率多,架木凿石,泥丸可塞,石燕蔽其西,蒹葭障其南,漫天二岭,雄于东北。其地叠嶂层峦,靡可枚举”。这给蜀地与外界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与外界交流,蜀人很早就开辟了各种道路,并在高山峡谷之间发明了栈道。从广元城向北25公里,陡见奇峰突起,剑戟排空,直上云霄,天地也顿时为之阴暗。 这就是位于广元市朝天区嘉陵江谷口的明月峡。在这就汇集了古今蜀人与外界的交通道路。

一、 交通史的博物馆——古今六道一峡集

明月峡位于广元市朝天区嘉陵江谷口,原名朝天峡,唐前叫漫天寨,天宝末年唐明皇避安史之乱奔蜀,蜀中百官于此接驾朝拜天子,故此峡更名为朝天峡。明月峡栈道处于清风、明月二峡之间,清风、明月是前人取李白"清风清秋月明"的诗句而来,峡谷壁高千仞,江水拍浪气势雄壮,李白《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鹄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就是对这一险要地势的真实写照。明月峡可被称之为蜀道咽喉中的咽喉,是连接南北的唯一通道,数千年来,人们为了打通蜀道,在这里修建了各种道路。对于其在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地方县志、当地的碑文、甚至出入蜀地的文人墨客的诗文游记中有不少记载:

“ 广阳州东七里,水南有遮要三槌石谷,东二里,至明月峡,峡首南岸,壁高四十丈,其壁有圆孔,形若满月,因以为名。” 李膺 《益州记》

“公乃月峡先登,瞿塘直上。 ”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 “乃剑门西拒,邛关南望,星桥对斗,像牛汉之秋横;月硖萦城,疑兔轮之晓落。武骑迁升之路,冠盖云飞” 唐 卢照邻 《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 “一过朝天峡,巴山断入秦。” 《朝天峡 》 清·黄密

至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古今六道聚集一峡通行的壮观景象。这六道是:嘉陵水道、纤夫鸟道、先秦栈道、金牛驿道、川陕汽车道、宝成铁道。这六道都有其历史特点,比如嘉陵水道,最早有文字资料记载的是《禹贡》,说夏禹治水时,“浮于潜,逾于汉,入于渭,乱于河”。有人考证这一记述而得出的结论是蜀流

先民们“循嘉陵江,逾秦岭,达渭河流域,已是通达的道路”。当然蜀汉先民们是最早开辟这条道路的先锋。河两岸的岩壁上,凿有一条难容双脚的鸟道,在险峻处排列着钻凿的小石窟,它记载了数千年来船工和纤夫们的辛酸历史。无论是古道或今道,秦入蜀,必须从此峡通行。古人为沟通秦蜀,在峡东岸的绝壁上凿石架木为桥,这正如杜甫在《飞仙阁》所描绘的“栈云栏杆峻,梯石结构牢”明月峡栈道。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朝天峡栈道孔开凿于春秋末期,广为利用于战国中期。秦惠王灭蜀(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张仪率十万大军就是从此峡进入西川的。战国末年,范睢相秦时,已是“栈道千里无所不通,使天下皆畏秦也”。 到了秦汉时代,朝天峡是统治者北控西秦、南扼巴蜀的重要通道,在元明清诸朝,它又是置兵戍守的军事要隘。今人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工具,汽车、火车还必须经此峡通行。只有走此峡最捷。明月峡连通秦蜀,变高山深谷为通途,不愧为中国交通道路博物馆。

在这座交通博物馆内,同时也凝聚了先秦、秦汉、三国蜀、唐宋元明清诸朝的文化。这些都是以交通道路为主体而发展的,因此,不仅是一座中国交通历史博物馆,也是一座历史悠久内容极为丰富的中国文化博物馆。相传刘邦北定三秦,是绕道走嘉陵栈道入关中的。今天朝天区境内不仅流传着刘邦、萧何的故事,而且嘉陵道、金牛道上都留有刘邦、萧何的遗迹,如汉王洞、萧何崖、朝天峡老虎口下的萧何碑等。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曹魏,中军帐就设在朝天峡附近的筹笔驿。因此过往此地的游人不禁发古之幽思,咏叹出多少名篇佳句。李商隐在这崎岖秀丽、豪壮沉郁的景观下留下了著名的咏史诗《筹笔驿》:

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元·达鲁花赤在《过朝天岭》中发出了“奉使朝天岭若仙,俯观锦绣蜀山川。古今豪杰知多

少?回首燕都路八千”的感慨。

二、 诗歌的长廊——历史文人的蜀道情怀

由于其重要的交通位置,古代入蜀出蜀的文人墨客,经过此地,面对明月峡如诗如画,千古风流之胜状,结合自己的经历,无不醉月飞觞,芳树晴岚流诗韵,使明月峡成为一部诗歌长廊,蔚为壮观。一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胜景对文人创作的影响(“文因景生”)。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他们对蜀道山水风物的情怀中看到古蜀道的历史变迁,聆听社会进步的足音。

(一)鲜有描绘,仅存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秦惠王为夺取大西南这片富庶之地,用“五丁壮士开金牛道”,打开了秦国通往巴蜀的通道。然而在明月峡栈道刚开通时,栈道是很危险的。当时也被称作 “危楼”,它只能承载一定量的负荷。“常车迎布,岁数千辆。遭遇阝贵 纳,人物俱堕,沉没洪渊,酷烈为祸。”要在这样十步九折的险路上行走,行人自是跌跌撞撞,愁苦万分。其次是路面的逶迤崎岖和泥泞粗糙。汉代摩崖石刻《石门颂》中,这样描述子午道:“上则悬峻,屈曲流颠,下则入冥,倾泻深渊,临危枪砀,履尾心寒,空舆轻骑,滞碍弗前。”行人步行在子午道上,上面悬崖峻峭,下面是幽谷深渊,飞瀑直泄。不管是平地或者峡谷,均是泥泞难

行,山道上也荆棘丛生。不难看出,因路途艰辛,山势险峻,行人行走其间,除却一身胆战心惊之外,几乎没有领略大自然风光的雅趣。这时期古道景物给游人主要是“险”和“畏”的感觉,而大自然的奇丽山水则静静的躺在身旁,没有激起文人的多少思索。所以关于这一时期的明月峡的记载,仅仅是在后人的县志中作为交通要道如实的记载。

(二)融入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到了唐宋时期,情况就大不同了。隋唐之后,改用科举进行官吏选拔,人员由此得以在全国上下大量频繁流动。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士人在步入仕途后往往被贬被黜。而当时的被贬黜之地,赫然呈现出以京城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边延伸的特点。而在历史上一直被誉为险隘、闭塞、蛮荒之地的巴蜀地区,无疑成为流人之所。因此往来于明月峡的身影也就络绎不绝。唐宋时期著名诗人:杜甫、白居易、陈子昂、卢照邻、孟浩然、陆游、“三苏”等既是流宦,又是文坛巨擘。在流放中他们有或感于明月峡的美好风物,或感于自己和被贬谪友人的苦难遭遇、委屈,或为了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愤,而写下灿烂的华章。

杜甫自秦州入蜀,有一首《水会渡》:“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篙师暗理楫,歌笑轻波澜。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入舟已千忧,陟騋仍万盘。回眺积水外,始知众星干。远游令人瘦,衰疾惭加餐。”

陈子昂《初入峡苦风寄故乡亲友》:“ 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故乡今日友,欢会坐应同。宁知巴峡路,辛苦石尤风。”

卢照邻《早度分水岭》:“丁年游蜀道,班鬓向长安。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陇头闻戍鼓,岭外咽飞湍。”

杨凝《别李协》:“明月峡添明月照,蛾眉峰似两眉愁”

骆宾王《送费六还蜀》:“星楼望蜀道,月峡指吴门。万行流别泪,九折切惊魂。” 陆游《题雪溪》:“危途踏半桥,扶杖俯洪流。雪溪巴山来,衰翁葱岭留。”

从他们的诗文中,我们看出在明月峡的道路虽然艰险,但古蜀道山水景观是很美的。同样是写蜀道沿途栈道艰险,在这里却有了变化,诗人在惊叹古道本身奇险的同时,开始放眼四周美好的景色,哀鸣的古猿,枯藤的松柏,飞流的瀑布,长空的飞鸟,山腰的白云,这些自然生灵开始跳入人的视野,心灵和大自然有了进一步交融。在一片胜景中渗透了他们失意的悲情和个人的理想。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现的是一种不同于本土的地景书写和地域经验。一方面他们去国离乡,对于贬谪之地的地域风情多能怀有一种新奇之感。所以除了有对栈道的艰险认识之外,对沿途土产、风俗、植被、动物活动等生态情况都十分留意。这段旅途是艰辛的,但四周的山水是可爱的。另一方面,他们将贬谪之地的风物与故乡或京城的景物暗暗对比,以其升华之妙笔饱蘸了浓浓的贬谪之失意。但同时面对明月峡的景物,他们饱含了对目的地锦州的美好憧憬,对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渴望,。

(三)彰显文明的动态之美

自唐末开始到明清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历史上先前暖湿的气候,从南宋开始日趋寒冷干燥,森林资源受到破坏,使得就地取材修筑栈道的可能减少。加上战争中人为的毁坏,明月峡栈道被一种新的道路“碥道”逐渐代替。碥道是在有坡度的崖壁上削坡铲石筑成的土石路,不像栈道那样平直近捷,它里程较长,坡度也有所增加,但比栈道经久耐用、安全。这使得行人可以从蜿蜒曲折的山路

上面,观赏到秦巴山麓的秀美风光。于是,明清文人眼中的古蜀道景物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明清文人首先注意到的是道路的变化。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今之栈道非昔矣„„特开路于诸岭之上,无复昔日之沿山架木,而栈道遂废”“自古称栈道险,今殊不然,可并行二轿四马。”“路虽崎岖,然在山麓无险。”这些都说明与以前的道路状况相比,改善了很多。

其次,我们看明清文人对明月峡的描绘:

明代文学家杨慎《马道壁上次韵》:“嘉陵江水碧迢迢,雷吼晴滩雪涌潮。”

《青 桥》:“ 阁道盘云栈,邮亭枕水涯。猿猱临客路,鸡犬隔仙家。风起青丘树,春迷玉洞花。旅怀今日豁,停幰问褒斜。”

《硖 石 道》:“石壕环陕驿,渑水带崤关。东望封泥谷,南运积甲山。

秦轮无只返,赵璧有双还。陈迹虚无里,荒台蔓草间。”

清·胡薇元《题朝天铁龙桥》:

屹立两江天未开,铁龙横跨峨眉台。四山云雾暗然落,万艘蓬船卷风来。

金牛古道龙门出,天梯石栈明月回 。停车小镇香土酒,桌满清客共举杯

清·黄密《朝天峡》:

一过朝天峡,巴山断入秦。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

暮色编悲容,风光易感人。明年在何处,妻子共沾巾。

我们发现明清诗文更加丰富了古蜀道的景观内容。水土流失后,河床淤升,险滩复出,大部分时期嘉陵江河床干涸,人们完全可以行走在河床上,不必取栈道而行受到惊吓,使嘉陵江景色开始大量跳入诗人视野。嘉陵江急流拍打两岸岩石发出的轰鸣声,以及如雪般净白的江水与朝天岭上浓密的森林交相辉映,江上帆舟往来如织,呈现出一派山水相依相映的美好画面。

但是栈道在这个时期依然是古蜀道上的重要风景。栈道风光也吸引了外国人的注意,光绪二年出使清朝的日本学者竹添井井入蜀写“连云栈”险境:“有燕子、有火烧、有小鬼,有青石,亦以十数,而阎王为之最,自中丞辟之,险变为夷,石栈如砥,置佛像马,更名观音碥。”他用小鬼、阎王来表述自己的心情,使栈道“险”的印象在此更加让人刻骨铭心。意大利来华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代时自西安越秦岭经汉中到成都,描写金牛道沿途大巴山景象《马可波罗游记》(第11页)::“这里大多属于森林地带,所以他们又以打猎为生。这里整个的范围有二十日的路程,所有路程完全在大山、峡谷和树林中,但沿途有许多市镇。这里地面平坦,人口众多,居民以商业和手工业为生,还出产大量的姜。再向西走二十日,又可以看到人烟,他们也是偶像崇拜者,以农产品和猎物维持生活。”又增添了巴山山民的宗教和经济生活内容,展现了那时百姓安居乐业、商贾往来繁华的蜀道景象。

王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对栈道感情更为深厚,在过栈道时他作诗云“千峰盘

雪栈,数骑出去林。蜀道连天起,秦关入望深。今宵图画里,如听冥猿吟。”在诗作《陇蜀馀闻》中他详尽描述“自剑州已南,尽梓潼县界。古柏千株,皆大数十围,形状诡异。高皆入云,蜀道奇观也。”这时对栈道的描绘加进了文人听力上的感受,使眼、耳、心与自然景观的交融更加深入,它们是传神的,满载着文人之心性,彼此交融,彼此深化。这样,明清文人在前代基础上,更加丰富了古蜀道的景物内容,且影响着后代对蜀道景物的理解。栈道、古柏、嘉陵江、雄关天险等景物经过历代文人的歌咏,成为了今天蜀道沿线的主要奇观。

千年古道,路是同样的路,山川是同样的山川,但在文人的眼里为何是不同的形象?其实除了缘于行人行走路线不同,作者个人心情各异,作者籍贯和生活习性差异之外,我们从整体去看,可以发现这也是古人对山水景物认识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和从功利到欣赏的过程。最初,人们认识山水重在突出其对人类生存有意义的东西。随着认识加深,人们开始感受整体形象,开始通过具体复杂的心情感受来表现山川,从而形成了心灵上的感受。通过文人抒发的特殊情怀,千年古道明月峡愈加散发出了诱人的风采。

三、 结语

千年古道明月峡在交通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在历代文人的歌咏下形成了一部蔚为壮观的诗歌史。它永葆生机的秘诀正是因为它具备了文化驿站的重要功能。有限的景观空间,一头连接了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一头连接了无限广阔的精神世界。对于热爱这片热土的人们来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追溯其文明的轨迹,让明月峡在诗意中永久延伸。

参考文献:

①、周晓琳,刘玉平:《空间与审美——文化视域的中国古代文学》·[M]·人民出版社,2009.9.

②、李怡:《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M]·湖南教育出版社。

③、谭兴国:《蜀中文化贯天下——巴蜀文学史稿》·[M]·四川文学出版社·2001.8. ④、赵义山,雷家仲《巴蜀文化大典——文学卷》·[M]·四川文学出版社·1998.8. ⑤、广元文化网:

早度分水岭 卢照邻篇三
《看汉学家解诗》

看汉学家解诗

白草

有时候看汉学家解诗,会让人产生莫可名状的喜感。莫砺锋先生曾撰专文,指出美国宇文所安关于唐诗研究中存在令人难以接受的“读法”,包括对字句的误读、对诗意的曲解等。如卢照邻《早度分水岭》“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宇文氏把“新沐者必弹冠”即入仕做官,理解成了“去官”之意,意思全反了;又如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把一个熟典“老马识途”的主角,当成了“年老的官员”;再如杜甫《戏为六绝句》“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将嗤点庾信流传赋的浅薄“今人”,曲解为后生可能会超过古人(《唐宋诗歌论集》)。

无独有偶,近几年因着犀利批评当代文学而产生了较大影响的顾彬,原系研究中国古典诗歌起家,其煌煌著作《中国诗歌史》2013年已翻译成中文出版,内中亦不乏与宇文氏相近的“读法”。试举几例。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顾彬释“倾国”为“使国家的存在成了问题”。其实,“倾国”并不是一个生僻词,在汉语中它与倾城相连来形容绝色女子,作为一个典故,也非僻典,《汉书》描述李夫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为人所熟知;同诗“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释“马前死”为杨玉环“并非死于马蹄下”,马蹄与军前,其意义差距岂可以道里计。再如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释“东风”是“从南京刮来的风”。大概著者以为此时李煜身在开封,风便从南京吹来,依了如此想象路径,又焉知风不是从扬州、苏州、合肥等地吹来呢?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这是一组名篇,其中三十一首“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系各种选本中选得较多的诗篇,顾彬释最后一句意思,“年龄最小的则被安排去学农活”,未免有点煞风景,不仅童趣全无,诗中的老农反而涉嫌雇用童工。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是一个千古名句,“消魂”一词却被解为:“这个双音词所指不仅仅是内心沮丧,其实它所代表的是在死亡那一瞬间出现的、灵魂与肉体的分离。”

正如莫砺锋先生所言,如此的“读法”确实令人难以接受;有意思的是,出现问题的地方绝非难度极大的词语、句子等,恰恰是一些看上去简单的、常见的词句。因为正是这些常见常用的词句,包括已经日常化了的典故,皆寄寓着中国人共同的审美情感、情趣,一点便知,会心一笑,外人实难感知。没有哪一个中国读者会将“消魂”与死亡联系起来,也没有人会从“倾国”一词联想到动摇国家,而汉学家们往往在看似简单的地方用力过猛了。 与此相关的,就是鲁迅早就指出的有些“研究中国的外国人”,“想得太深,感得太敏”,常得出“性”的结果。鲁迅所举的例子,乃日本人安冈秀夫《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安冈氏说中国人嗜笋,且想象其挺然翘然的姿势,可证这是一个好色的民族(《马上支日记》)。

这种“想得太深,感得太敏”的思维模式,在《中国诗歌史》一书中亦有所体现。如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一“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清人王琦注此诗意“眼中方见花开,瞬息日暮,旋见其落,以见容华易谢之意”(《李贺诗集注》),实际上没什么特别难懂的地方。顾彬则解为以鲜花和草茎比喻女性的脸庞,用一个迫不及待的男性求爱者比喻春风,并引用了他本国两位同行关于结尾两句的观点:一个以为显示了“由于爱而自我毁灭的行为”,另一位则认为春风实施了单方面的暴力行为——“花落象征强奸”。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顾彬解释说,这个东风“也是男人要在女人那里呆下去的路径。如果在这条路上得不到满足,就连这个女人也会在其本性和可能性方面受到限制”。

想得太深、感得太敏的另一个结果,往往是死于句下,看上去新奇的读法、阐释,多与诗的本义无涉。

早度分水岭 卢照邻篇四
《第一章 初唐诗坛:唐诗风貌的初成》

早度分水岭 卢照邻篇五
《第一章 初唐诗坛:唐诗风貌的初成》

早度分水岭 卢照邻篇六
《横吹曲与边塞诗》

【内容提要】横吹曲题目中的大部分被文人们赋咏为边塞诗,横吹曲辞与边塞诗是有关系

的。在音乐形式上,横吹的军乐性质就决定了文人在创作乐府诗的时候用边塞的题材。不仅如

此,横吹曲辞与边塞诗的关系还取决于最早的赋咏者南北朝诗人的选择,南北朝诗人把横吹乐

府赋咏为边塞诗也与他们只是据题面意思来创作,即赋题法的方式有关。南北朝诗人最早创作

了横吹乐府边塞诗,并且为后人的边塞诗的创作确立了诸多范式。南北朝乐府边塞诗,也就是

横吹乐府边塞曲辞的意义在于开启了初唐的雄伟诗风。 【关键词】 横吹乐/边塞诗/赋题/范式 汉

横吹曲是李延年因胡曲而改造的新声。汉横吹曲魏晋以后有十八个曲调流传,它们是《黄鹄》、

《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扬》、《望行人》、《关

山月》、《洛阳道》、《长安道》、《梅花落》、《紫骝马》、《骢马》、《雨雪》、《刘生》。郭茂倩《乐府

诗集》汉横吹曲部分收诗二百多首,其中边塞诗有近一百六十首,占到了总数的70%。若按曲

调来算,十八个曲调中,《黄鹄》、《黄覃子》、《赤之扬》三曲无作品,《洛阳道》、《长安道》、《梅

花落》、《刘生》四曲不关边塞,其余十多个题目都创作过边塞内容的诗歌。最早赋咏汉横吹曲

题的诗歌是南北朝诗人所作,在南北朝诗人那里,赋咏的横吹乐府多与边塞有关,到了唐代,

依然如此。《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部分收录的诗歌很多都是边塞诗,这些横吹乐府边塞诗有什么

特点?其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以上问题值得探讨。 一、横吹乐府边塞诗与横吹乐的关系 郭茂倩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题解称: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有鼓角

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晋书乐志》曰: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

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和

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1](p309) 横吹曲是李延年据胡乐而改造的军乐,虽然没有古辞的流传,

但是可以肯定其内容与征伐之事相关。试看这几个横吹曲的题目,《陇头》、《出关》、《入关》、

《出塞》、《入塞》、《关山月》、《紫骝马》、《骢马》、《雨雪》,从题面上就很容易与边塞联系在一

起。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横吹乐府诗,在南北朝诗人手中横吹乐府诗多被创作成

了以边塞题材为主的诗歌。其后唐代的横吹乐府在题材上基本是对南北朝的延续。南北朝时期

赋咏横吹乐府诗,都是关于边塞内容的,之所以写边塞内容,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古辞的流传,

诗人依据题面的意思来创作,自然而然地会联系到出征作战的边塞内容。另一方面,虽然横吹

曲古辞没有流传,但是横吹乐在南北朝时期仍然在流传,那么,横吹乐军乐的性质、胡乐的风

格,也会对诗人创作出边塞内容的诗歌产生了一定的规定性。就拿《出塞》这个曲名来说,《出

塞》从字面上来看可以联系到出征作战的边塞内容,也可以联系到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内容。南

北朝诗人如果只是单纯的据题面意思来创作,可供他们选择的空间是很大的,但是南北朝的《出

塞》诗都是写边塞的,而没有写其他内容,说明横吹乐本身对后来的横吹乐府创作是有影响的。

以上是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横吹乐对边塞诗创作的影响,下面从边塞诗的创作中来看横吹乐的影

响。 在边塞诗歌的创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乐器名,如羌笛、胡琴、茄等等,下面就总结一下从

南北朝到唐代的边塞诗中出现的主要乐器。(见下面表) 南北朝到唐代边塞诗中的主要乐器一

览表 乐器 作者 诗歌 诗句笳 齐孔稚 白马篇 嘶

笳振地响,吹角沸天声。 梁江淹 从萧骠骑新亭 代马思吴州,金笳

夜一远。 梁萧纲 雁门太守行 悲笳动胡塞,高旗出汉墉。 唐

王翰 凉州词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唐李益 盐

州过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鼓 梁刘峻 出塞 陷

敌挫金鼓,摧锋扬旆旌。 陈徐伯阳 度关山 寒陇胡笳涩,空林

汉鼓鸣。 隋薛道衡 出塞 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 唐

卢照邻 早度分水岭 陇头闻戍鼓,岭外咽飞湍。 唐杨炯 从军行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角 陈除伯阳 战城南 旗交无复影,角

愤有馀声。 隋杨广 白马篇 山虚弓响彻,地迥角声长。 唐

岑参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唐李益 听

晓角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箫 梁元帝 赴荆州泊

三江口诗 叠鼓随朱鹭,长箫应紫骝。 陈何胥 仿章公大将军诗 短

箫应出塞,长笛反惊邻。 唐崔湜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箫鼓辞家怨,旌旃

出塞愁。 唐钱起 送傅管记赴蜀军 巴山雨色藏征旆,汉水猿声咽短箫。

羌笛 梁任昉 咏霍将军北伐诗 胡笳关下思,羌笛陇头鸣。 梁戴暠 从

军行 燕旗竿上脆,羌笛管中嘶。 唐王昌龄 从军行 更

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唐王之涣 凉州词 羌笛何须

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笛 梁戴暠 度关山 笛喝曲难成,笳

繁响还涩。 陈陈暄 紫骝马 笳寒芳树歇,笛怨柳枝空。 隋

薛道衡 出塞 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雁声。 唐王维 陇头吟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唐储光羲 从军行 马上吹

笛起寒风,道傍舞剑飞春雪。

早度分水岭 卢照邻篇七
《横吹曲与边塞诗》

2006年第3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31 No.3 第31卷(总第129期)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Jun., 2006 古代文学研究

横吹曲与边塞诗

韩 宁 徐文武

(河北大学出版社,河北 保定 071002;河北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横吹曲题目中的大部分被文人们赋咏为边塞诗,横吹曲辞与边塞诗是有关系的。在音乐形式上,横吹的军乐性质就决定了文人在创作乐府诗的时候用边塞的题材。不仅如此,横吹曲辞与边塞诗的关系还取决于最早的赋咏者南北朝诗人的选择,南北朝诗人把横吹乐府赋咏为边塞诗也与他们只是据题面意思来创作,即“赋题法”的方式有关。南北朝诗人最早创作了横吹乐府边塞诗,并且为后人的边塞诗的创作确立了诸多范式。南北朝乐府边塞诗,也就是横吹乐府边塞曲辞的意义在于开启了初唐的雄伟诗风。

关键词:横吹乐 边塞诗 赋题 范式

作者简介:韩宁(1974—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河北大学出版社编辑。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6)03-0104-08 收稿日期:2006-01-11

汉横吹曲是李延年因胡曲而改造的新声。汉横吹曲魏晋以后有十八个曲调流传,它们是《黄鹄》、《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扬》、《望行人》、《关山月》、《洛阳道》、《长安道》、《梅花落》、《紫骝马》、《骢马》、《雨雪》、《刘生》。郭茂倩《乐府诗集》“汉横吹曲”部分收诗二百多首,其中边塞诗有近一百六十首,占到了总数的70%。若按曲调来算,十八个曲调中,《黄鹄》、《黄覃子》、《赤之扬》三曲无作品,《洛阳道》、《长安道》、《梅花落》、《刘生》四曲不关边塞,其余十多个题目都创作过边塞内容的诗歌。最早赋咏汉横吹曲题的诗歌是南北朝诗人所作,在南北朝诗人那里,赋咏的横吹乐府多与边塞有关,到了唐代,依然如此。《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部分收录的诗歌很多都是边塞诗,这些横吹乐府边塞诗有什么特点?其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以上问题值得探讨。

一、 横吹乐府边塞诗与横吹乐的关系

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题解称:“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晋书·乐志》曰:‘……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1](p309)横吹曲是李延年据胡乐而改造的军乐,虽然没有古辞的流传,但是可以肯定其内容与征伐之事相关。试看这几个横吹曲的题目,《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关山月》、《紫骝马》、《骢马》、《雨雪》,从题面上就很容易与边塞联系在一起。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横吹乐府诗,在南北朝诗人手中横吹乐府诗多被创作成了以边塞题材为主的诗歌。其后唐代的横吹乐府在题材上基本是对南北朝的延续。南北朝时期赋咏横吹乐府诗,都是关于边塞内容的,之所以写边塞内容,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古辞的流传,诗人依据题面的意思来创作,自然而然的会联系到出征作战的边塞内容。另一方面,虽然横吹曲古辞没有流传,但是横吹乐在南北朝时期仍然在流传,那么,横吹乐军乐的性质、胡乐的风格,也会对诗人创作出边塞内容的诗歌产生了一定的规定性。就拿《出塞》这个曲名来说,《出塞》从字面上来看可以联系到出征作战的边塞内容,也可以联系到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内容。南北朝诗人如果只是单纯的据题面意思来创作,可供他们选择的空间是很大的,但是南北朝的104

《出塞》诗都是写边塞的,而没有写其他内容,说明横吹乐本身对后来的横吹乐府创作是有影响的。

以上是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横吹乐对边塞诗创作的影响,下面从边塞诗的创作中来看横吹乐的影响。 在边塞诗歌的创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乐器名,如羌笛、胡琴、笳等等,下面就总结一下从南北朝到唐代的边塞诗中出现的主要乐器。

南北朝到唐代边塞诗中的主要乐器一览表

乐器 作者 诗歌 诗句

笳 齐孔稚 白马篇 嘶笳振地响,吹角沸天声。

梁江淹 从萧骠骑新亭 代马思吴州,金笳夜一远。

梁萧纲 雁门太守行 悲笳动胡塞,高旗出汉墉。

唐王翰 凉州词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唐李益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鼓 梁刘峻 出塞 陷敌挫金鼓,摧锋扬旆旌。

陈徐伯阳 度关山 寒陇胡笳涩,空林汉鼓鸣。

隋薛道衡 出塞 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 唐卢照邻 早度分水岭 陇头闻戍鼓,岭外咽飞湍。

唐杨炯 从军行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角 陈徐伯阳 战城南 旗交无复影,角愤有馀声。

隋杨广 白马篇 山虚弓响彻,地迥角声长。

唐岑参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唐李益 听晓角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箫 梁元帝 赴荆州泊三江口诗 叠鼓随朱鹭,长箫应紫骝。

陈何胥 伤章公大将军诗 短箫应出塞,长笛反惊邻。

唐崔湜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箫鼓辞家怨,旌旃出塞愁。

唐钱起 送傅管记赴蜀军 巴山雨色藏征旆,汉水猿声咽短箫。

羌笛 梁任昉 咏霍将军北伐诗 胡笳关下思,羌笛陇头鸣。

梁戴暠 从军行 燕旗竿上脆,羌笛管中嘶。

唐王昌龄 从军行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唐王之涣 凉州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笛 梁戴暠 度关山 笛喝曲难成,笳繁响还涩。

陈陈暄 紫骝马 笳寒芳树歇,笛怨柳枝空。

隋薛道衡 出塞 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雁声。

唐王维 陇头吟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唐储光羲 马上吹笛起寒风,道傍舞剑飞春雪。

琵琶 唐李颀 古塞下曲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唐王翰 凉州词 蒲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唐岑参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胡琴 唐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唐白居易 池边即事 毡帐胡琴出塞曲,兰塘越棹弄潮声。

芦管 唐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岑参 裴将军宅芦管歌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

(此表内容据《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全唐诗》)

105

上表的内容是对据《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全唐诗》两部常用的集子做的不完全统计,尤其是唐代部分,只是选取了一些典型的诗作。从以上统计中可以发现,一是笳、鼓、角、箫、笛和羌笛是南北朝到唐代边塞诗中都有的乐器,二是琵琶、胡琴和芦管在南北朝的边塞诗中没有出现,只有唐代的边塞诗中才有。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题解称:“有箫笳者为鼓吹,……有鼓角者为横吹” [1](p309),隋唐大、小横吹部列横吹用的乐器有角、节鼓、笛、箫、筚篥、笳、桃皮筚篥。下面就对边塞诗中出现的乐器作一个简要的描述。

笳:即胡笳,是古代的吹奏乐器。《乐府诗集》题解引《蔡琰别传》载:“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 [1](p860)陈旸《乐书》载:“胡笳似觱篥而无孔,后世卤簿用之,盖伯阳避入西戎

[2](第130卷)所作也。刘琨尝披而吹,杜挚尝序而赋,岂张博望所传《摩诃兜勒》之曲邪?”

是鼓吹乐和横吹乐中使用的主要乐器。 笳源于胡人,

鼓:一种打击乐器,是中国音乐史上出现较早的乐器。鼓的种类有很多,郭茂倩称:“有鼓角者为横吹。”鼓也是横吹乐中的主要乐器。

角:古代的吹奏乐器。《晋书·乐志》云:“角,说者云,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帝乃始命吹角为龙鸣以御之。其后魏武北征乌丸,越沙漠而军士思归,于是减为中鸣,而尤更悲矣。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

吹中的主要乐器。

箫: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不是源于少数民族,是演奏中较常用的乐器,横吹乐和鼓吹乐等军乐的演奏中也使用。

羌笛:陈旸《乐书》载:“马融赋笛以谓出于羌中,旧制四孔而已,京房因加一孔,以备五音。《风俗通》:汉武帝时,丘仲作尺四寸笛后,更名羌笛焉。《宋书》云:有胡笛、小箎出于鼓吹。”笛也就是胡笛,可以在鼓吹乐中使用。

笛:陈旸的《乐书》记载:“大横吹、小横吹并以竹为之,笛之类也。《律书乐图》云: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2](第130卷)[2](第130卷)[3](p715)角是与出征作战关系密切的乐器,也是横羌笛从西域传入,也是少数民族的乐器。南北朝以后,笛被称为横笛或横吹。笛是横吹乐的代表性乐器。

琵琶: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4](p107)陈旸《乐书》载:“唐明皇尝悦而善之,时有宫官使蜀,得异木奇文琵琶以

[2](第129卷)献杨妃,毎奏于梨园,诸王贵主竞为琵琶弟子。”

[2](第128卷)琵琶也是胡人所造,唐明皇以后尤其盛行。 胡琴:陈旸《乐书》载:“唐文宗朝女伶郑中丞善弹胡琴,昭宗末石潨善胡琴,则琴一也而有擅场,然胡汉之异,特其制度殊耳。”陈旸认为胡琴与琴是一样的,之所以有“胡”字的区别,是因

为制度的不同。实际上,在唐宋时期,胡琴系泛指西北和北部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乐器,如琵琶、五弦。箜篌等。另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自作《凯歌》中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尤自怨单于”之句,所指则是拉弦乐器。《元史·礼乐志》中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此与今之构造略同的乐器相类。不管怎样,胡琴在唐代才开始使用,之前则不见记载。

芦管:陈旸《乐书》记载:“芦管之制,胡人截芦为之。大口,与觱篥相类。出于北国者也。唐宣宗善吹芦管自制《杨柳枝》、《新倾杯》二。”[2](第130卷)芦管是胡人所造,在唐代开始流行。 南北朝到唐代的边塞诗中出现的乐器,多从少数民族传入中国,比如,笳、羌笛、笛、琵琶、胡琴106

和芦管;而且多用于军乐,即横吹和鼓吹乐中,比如,笳、鼓、角、箫、羌笛、笛。南北朝边塞诗中出现较多的乐器正是用于横吹乐中的笳、角、箫等;南北朝边塞诗中没有而唐代边塞诗中出现的琵琶、胡琴和芦管与军乐没有关系,不是横吹乐所使用的乐器,而在唐代才开始流行起来。由此可见,在南北朝时期,由于横吹乐的流传,诗人的创作中频繁出现横吹乐的乐器,而且出现横吹乐乐器的诗人创作集中在了边塞诗上。那么,横吹乐的流行以及音乐特点就基本上限定了横吹乐府诗的题材是边塞内容,而边塞诗的创作也反映了横吹乐在诗中的影响。唐代的音乐情况发生了变化,许多旧题乐府所入之乐已经是唐代的新乐了,所以唐代边塞诗中反映出来的乐器与南北朝不完全一致。但是在唐代边塞诗所用的乐器上也可以看出唐代音乐,包括流传下来的旧乐,也包括唐代产生的新乐,对边塞诗创作的影响。

二、南北朝文人确立了横吹乐府边塞诗的创作传统

横吹乐府多被创作为边塞诗还与南北朝文人首创而形成的文学传统有关。横吹曲辞十八个曲调中之十一个是边塞题材,边塞乐府诗大都是南北朝诗人最先创作的。南北朝诗人对横吹乐府诗歌题材的确定,形成了横吹乐府诗的创作传统。

南北朝文人创作乐府诗往往据题面意思来确定诗歌的题材内容,钱志熙在《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写作方法之流变》一文中为之定义为“赋题法”,即“采用专就古题曲名的题面之意来赋写的作法,抛弃了旧篇章及旧的题材和主题”。赋题法的使用在南朝乐府边塞诗创作上较为典型,而不仅仅局限于横吹乐府诗。如《陇西行》,《乐府诗集》中解题曰:

一曰《步出夏门行》。《乐府解题》曰:“古辞云‘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始言妇有容色,能应门承宾。次言善于主馈,终言送迎有礼。此篇出诸集,不入《乐志》。若梁简文‘陇西战地’,但言辛苦征战,佳人怨思而已。”[1](P542)[5] 再如《雁门太守行》,《乐府诗集》解题曰:

《古今乐录》曰:“王僧虔《技录》云:‘《雁门太守行》歌古洛阳令一篇。’”……《乐府解题》曰:“按古歌词,历述涣本末,与传合。而曰《雁门太守行》,所未详。若梁简文帝‘轻霜中夜下’,备言边城征战之思,皇甫规雁门之问,盖据题为之也。”[1](P573)

再如《度关山》,《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曰:

魏乐奏武帝辞,言人君当自勤苦,省方黜陟,省刑薄赋也。若梁戴暠云“昔听陇头吟,平居已流涕”,但叙征人行役之思焉。[1](P391)

《陇西行》、《雁门太守行》和《度关山》的古辞和边塞无关,但在梁简文帝和梁戴暠在此题目下创作的都是边塞诗。据《元和郡县志》所载,“陇西”是古西戎之地;“雁门”古为击夷狄之地,是边塞重镇;“关山”不是特指某一座山名,可为山靠近边关之通称。如果不看古辞内容,从题面上是很容易与边塞联系在一起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蔡宽夫诗话云:齐梁以来,文士喜为乐府辞,然沿袭之久,往往失其命题本意,《乌将八九子》,但咏乌,《雉朝飞》,但咏雉,《鸡鸣高树巅》,但咏鸡,大抵类此。”[6](p5)蔡宽夫把齐梁文人的乐府失其古意但咏题面归为古辞的“沿袭之久”,事实并不仅仅如此。就拿《陇西行》来说,其古辞亦见于《文选》,那么,在能见到古辞的情况下,齐梁文人也会只依题面赋诗,这说明南北朝诗人在创作时是具有一定的能动性的。与其他类型的乐府相比较而言,诗人创作横吹乐府时表现的能动性会更强一些,因为横吹曲辞没有古辞流传,所以就会更少的受古辞内容的限制。比如,南北朝诗人创作的横吹乐府中,《洛阳道》、《长安道》、《梅花落》、《刘生》等题不是乐府边塞诗,

107

《折杨柳》、《雨雪》、《紫骝马》等题是边塞诗。关不关乎边塞,有最早的拟作者的主观判定在里面。就拿横吹曲《折杨柳》和《长安道》来说,从题目上看都和边塞之事无关,《折杨柳》的最早拟作者是梁元帝: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1](P328) 诗意为征人怀乡,与边塞相关。《长安道》的最早拟作者是梁简文帝和梁元帝兄弟,简文帝诗云:

神皋开陇右,陆海实西秦。金槌抵长乐,复道向宜春。落花依度幰,垂柳拂行人。金张及许史,夜夜尚留宾。[1](P343) 梁元帝诗云:

西接长楸道,南望小平津。飞甍临绮翼,轻轩影画轮。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红尘。燕姬杂赵女,淹留重上春。[1](P344) 诗中描写了长安之繁华豪奢,与边塞无关。赋题作诗受题面限制的同时,也存在着对题面意思作理解时的相对自由,这就给了诗人的创作留下了一定的主观发挥的空间。

南北朝诗人在横吹乐府诗的创作中确立了边塞题材的文学传统,之后唐代横吹乐府诗也延续了南北朝的边塞内容。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南北朝诗人也树立了一定的范式。

首先,南北朝横吹边塞诗确立了边塞诗中使用的具有规定性的意象。《唐音癸签》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7](P16)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载体,中国古代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韵味、意境,这种韵味、意境是直抒胸臆的语言所无法构造的,因此大量的自然之物被频繁地写进诗歌,成为诗人抒情言志的审美意象。意象具有规定性,同一类别的诗歌会使用与之相应的一定类型的意象,这些意象肯定是能使一类诗歌具有区别意义的。在南朝横吹乐府诗歌中已经出现了特定的意象,如霜雪、飞沙、转蓬、明月、羌笛、箫笳、沙尘、旆旌等等,这样的意象正式具有了特定的边塞的意义。比如,南北朝横吹边塞诗中常使用军乐乐器这样的意象来表现征战的内容,如笳、笛、鼓、箫、钲、角等:

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张正见《陇头水》)

陷敌摐金鼓,摧锋扬旆旌。(刘孝标《出塞》)

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简文帝《折杨柳》)

还将出塞曲,仍共胡笳鸣。(陈后主《折杨柳》其一)

谷暗宵钲响,风高夜笛喧。(陈后主《折杨柳》其二)

寒笳将夜鹊,相乱晚声哀。(阮卓《关山月》)

笳寒芳树歇,笛怨柳枝空。(陈暄《紫骝马》)

况听南雁归,切思朝笳音。(陈后主《雨雪》)

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江晖《雨雪曲》)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江总《雨雪曲》)

在唐代的横吹边塞诗中就继承了南北朝横吹乐府中军乐乐器这样的意象: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杜甫《后出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

胡笳在何处,半夜起边声。(戴叔伦《关山月》)

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崔融《关山月》)

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翁绶《关山月》)

诗歌意象的使用可以形成一种品质。对于诗人而言,可以以某一诗歌意象来寄托其高尚情趣,作为其人格的象征物,如陶渊明爱菊,林逋、陆游爱梅,周敦颐爱莲,苏轼、郑板桥爱竹等。对于一种诗歌类型108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98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