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的成语

| 校园招聘 |

【www.guakaob.com--校园招聘】

或的成语篇一
《成语》

成 语

第一节 成语的性质和范围

1、成语的性质

在第二章“语的分类”中,我们给成语下的定义是“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描述语”。我们同时知道,从内容上看,谚语都属于表述语,惯用语都属于描述语。在这一点上,有的成语和谚语一样,有的成语和惯用语一样,唯一可以作为区别性特征的,就是“二二相承”的四字结构。这样,既体现了成语的特点,又可以把成语与非二二相承的四字表述语和描述语(四字的谚语和惯用语)区别开来。

我们把成语定义为“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描述语”,含有以下四层意思:

第一、成语在字数上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语言单位,少于或多于四个字都不属于成语。如“一窝蜂”、“走后门”、“时势造英雄”、“不打不相识”等,前两个是惯用语,后两个是谚语。

第二、成语在读音上都是二二音步(节拍)的语言单位。否则,即使是四字格的语汇,也不属于成语。如“喝西北风”、“捅马蜂窝”;“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等,前两个是一三音步的惯用语,后两个是三一音步的谚语。

第三、成语在语法结构上都是固定结构,不能随意分开单独运用。否则,即使是常用在一起的四字格单位,也不属于成语。如“勤劳勇敢”、“请客吃饭”、“前后左右”、“花鸟鱼虫”等,它们都是可

以分开单独运用的自由词组。

第四、成语在语义表达上都是叙述性语言单位。否则,即使是二二相承的语言单位,也不属于成语。如“北京大学”、“朝鲜半岛”、“新闻联播”、“抗日战争”等,前两个是专名语,后两个是专门用语,它们都是概念性的语言单位。

综上所述,只有在语法、语义结构,或语音结构采取“二二相承”格式的表述语和描述语,才是成语。换句话说,成语是“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二二相承”的描述语合称。

把成语定义为“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描述语”,是以语言事实为基础的理性

思考,体现了汉语成语以四个音节为基础、以两个语步为结构特征的“骈体性”特点。已故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语的主要特点是形式短小,并且最好是整齐,甚至可以说是以四字语,尤其是二二相承的四字语为主。”(见《中国俗语大词典》序,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这说明,把成语定义为“二二相承的四字描述语和表述语”,具有在理论上的创新性。

2、成语的范围

(1)成语范围问题的复杂性。

把成语定义为“二二相承的四字描述语和表述语”,使成语有了比较清晰的内涵和外延,为确定成语的范围,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成语是不仅是汉语语汇早已大量存在而且是早被广泛关注的语言单位,由于人们对成语性质有不同的认识,对成语的范围也就众说

纷纭。

“成语”这个词,在古代文献里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多用来指称“习用的古语”,明确用来指称语汇单位,并列举较多语言事实的,始见于清代学者的著作。如清代的著名学者钱大昕在《恒言录》一书里,专列“成语类”,共收79条。所收的语中,既有成语(如“金玉满堂、多多益善、不学无术、数见不鲜、人面兽心、千变万化、如释重担、对牛弹琴、掩耳盗铃、因噎废食、吹毛求疵、矫枉过正、风清弊绝、登峰造极、一败涂地、摇唇鼓舌、片纸只字、百孔千疮、奴颜婢膝、花言巧语、抱头鼠窜”等,还收有谚语(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远水不救近火”等)、惯用语(如 “打秋风”、“抱佛脚”、“只许州官放火”、“悬羊头,卖狗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和歇后语(如“矮子看戏”)。此外,还收了“百怪(多种怪异)、妖精、作獭(侵夺,侵害)、鬼画符、护身符”等复合词。说明他对成语的理解,是非常宽泛的。

20世纪40年代,学者方绳辉在《成语和成语的运用》(《国语杂志》3卷2期,1943)一文里,认为“复字词根本不是成语”,“成语应当是‘语’或‘句’”。他把复合词,排除在成语之外,这是正确的,是对成语认识的一大进步。但由于他把成语定义为“社会上流行的语句,仍然把成语的范围定得过宽。他把成语分成22类,包括:

一、 俗语(如“不是冤家不聚头”);

二、 谚语(如“羊肉不得吃,空惹一身臊”);

三、 市语(如“水中捞月”);

四、 古语(如“牝鸡司晨”);

五、 常言(如“机儿不快梭儿快”);

六、 缩脚语(如“哑子吃黄连”);

七、 鄙语(如“利令智昏”);

八、 隐语(如“黄绢幼妇”所谓‟‟绝妙好辞);

九、 方言(如“不当家花拉”);

十、 “惯语”(如“就事论事”);

十一、格言(如“满招损,谦受益”);

十二、外来语(如“五体投地”);

十三、典故(如“塞翁失马”);

十四、简缩前人的文句(如“出类拔萃”取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乎其

类,拔乎其萃”);

十五、割裂前人的文句(如“千里鹅毛”来自黄庭坚诗“千里赠鹅毛”);

十六、引用前人说的话(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引自《后汉书·班超传》);

十七、重言叠用(如“如此如此”);

十八、比喻(如“班门弄斧”);

十九、转义(如“玉石俱焚”);

二十、伸引(如“司空见惯”);

二十一、将复字词拆开,插入限制或修饰的词(如“七零八碎”);

二十二、语句有特殊的语风,非字面所能解释的(如“之乎者也”)。 这种分类法,现在看来,明然不合理,从所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除成语外,

还包括谚语(如“不是冤家不聚头”、“机儿不快梭儿快”、“满招损,谦受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惯用语(如“羊肉不得吃,空惹一身臊”、“不当家花拉”)和歇后语(如“水中捞月”、“哑子吃黄连”)。这可以看作是对成语的广义理解。

这种对成语的广义理解,在当代学者中仍有影响。如有的学者把成语理解为“现成的话”,认为成语的范围应包括:

二字成语:如“推敲”、“鸡肋”、“烂柯”、“请缨”、“涂鸦”、“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蛰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献曝” 《列子·杨朱》:“昔者 宋国 有田夫,常衣緼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於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緜纩狐狢。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后因以“献曝”为所献菲薄、浅陋但出于至诚的谦词。等;

三字成语:如“闭门羹”、“口头禅”、“翘尾巴”等;

四字成语:如“投畀豺虎”、“光怪陆离”、“悲欢离合”、“口口声声”、“近水楼台”、“见仁见智”等;

五字以上的短句及复句成语:如“小巫见大巫”、“远水不救近火”、“行百里者半九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等等。 这种对成语的广义理解,模糊了成语的特点,不利于划清成语和谚

或的成语篇二
《所谓成语》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 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 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而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一、什么是成语:

什么是成语?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 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 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而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

也看做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成语的定义: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与词组的区别: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 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改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像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

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

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并列式:千山万水、画蛇添足;

偏正式: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间可加“的”字)。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

或的成语篇三
《成语的理解和使用》

成语的理解和使用

成语是是汉语言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都和成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各类文体中如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说明文、学术论文等,成语均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可以这样说,要学好语文,掌握成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文学上要达到一定境界,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成语非常关键。

一、成语的含义和特点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它是意义完整的、结构上定型的、在语法上与单词等价的固定性短语,是现成的或既成习用语。如成语“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并不是四个字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结构上则不能改变字眼或顺序,不能说成“鼠目光寸”等;在句中则起一个单词的语法作用,如“这种鼠目寸光、有眼无珠之徒,成不了气候”(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一句,“鼠目寸光”跟“有眼无珠”都是“徒”的定语。

二、成语的来源和结构

(一)成语的来源

1、历史继承下来的

A、古代书面语言:有的属于神话传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有的属于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有的属于历史典故:负荆请罪、破釜沉舟;有的属于诗文名句:忧心忡忡、老骥伏枥。

B、群众口头语言:水到渠成、千夫所指、狼子野心、正大光明。

2、当代创造出来的:一穷二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求同存异、百花齐放、扬长避短、饮水思源、自力更生、按劳取酬、争分夺秒、穷则思变、厚今薄占、史无前例、与时俱进。

3、从外民族借用来的:火中取栗(拉·封丹寓言)、象牙之塔、五体投地、不可思议、心心相印(佛教经典)。

(二)成语的结构

在五万多条汉语成语中,有三字格的,也有五字、六字、七字格的,如“闭门羹”、“莫须有”、“ 欲速则不达”、“五十步笑百步”、“醉翁之意不在酒”。但绝大多数成语(约占96%)为四字格式。这些四字格的成语,其内部语素的组合是有一定的语序和层次的。汉语语法的各种结构,几乎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踪迹。概括起来,成语的结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并列关系(内部又可分陈述、支配、偏正)

陈述的并列式:由两个陈述式的词语并列而成的。例如:烟消云散、兴高采烈、风平浪静、苦尽甘来、天翻地覆。

支配的并列式:由两个支配式的词语并列而成的。例如:发号施令、有条有理、贪小失

大、避重就轻、患得患失。

偏正的并列式:由两个偏正式的词语并列而成的。例如:深谋远虑、暴风骤雨、左顾右盼、四分五裂、粗枝大叶。

四个语素的并列式:青红皂白、生老病死、声色犬马、喜怒哀乐、礼义廉耻、骄奢淫逸、吃喝玩乐、是非曲直、之乎者也、悲欢离合。

2、陈述(主谓)关系:白驹过隙、叶公好龙、气象万千、啼笑皆非、耳目一新。

3、支配(动宾)关系:顾全大局、投其所好、扣人心弦、饱经风霜、以强凌弱。

4、偏正关系:不速之客、庞然大物、世外桃源、窈窕淑女、倾盆大雨。

5、补充(后补)关系:感激涕零、盛极一时、体贴入微、轻于鸿毛、遗臭万年。

6、连动关系:守株待兔、束手待毙、过河拆桥、负荆请罪、结党营私。

7、兼语关系:望子成龙、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请君入瓮、纵虎归山。

三、成语的理解和掌握

每个成语都有它的特定意义,有的成语的字与意义的关系比较简单,从字面上就能看出它的意义来,如“视死如归”、“对牛弹琴”、“千方百计”等,但更多的成语,其意义不是每个字面意义的简单组合,如果望文生义,难免用错。下面就归纳介绍几种理解和掌握成语词义的方法。

1、对于并列关系的成语,可以根据对文的规律推导出疑难词语的词义

所谓对文,原本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分别叫“同义对举”和“反义对举”。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我们常常可以由一个熟词或词的常用义去推断另一个生词或词的冷僻义。在成语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规律来推到疑难词的词义。如: 殚精竭虑 追亡逐北 身体力行 摧枯拉朽 求全责备 待人接物 名存实亡 舍本逐末 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 避实就虚 阳奉阴违

2、对于有些成语,只要掌握了其中一个关键字或疑难字的意义,整个成语就不难掌握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成语中的一两个关键字别住手脚,结果导致望文生义的错误,所以记住这一两个关键字的意思,是轻松破解整个成语意义的钥匙。 不速之客 杀人越货 赴汤蹈火 不能自已 拨乱反正 不求甚解 任重道远 走马观花 痛哭流涕 日薄西山 尾大不掉 欣欣向荣 望秋先零 文不加点 铤而走险 心广体胖 理直气壮 不刊之论

3、有些成语中的虚词值得我们注意 载歌载舞 言归于好 铤而走险 突如其来 卓而不群 率尔而对 羌无故实 下车伊始 语焉不详 生死攸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4、有些成语中的同义复词值得我们注意 穷极无聊 如其不然 百无聊赖 语无伦次 休养生息 囤积居奇

5、有些成语中的通假字应引起我们重视 信口开河 胡说八道 跳梁小丑 名列前茅 洞心骇目 掉以轻心 自怨自艾 高屋建瓴 打破沙锅问到底

四、成语的使用和规范

(一)读准成语的字音

掌握和使用成语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音。从古代到现代,成语的语音在不断变化,而且汉字又不是表音文字,不象英文那样一看便知读音,必须与语义联系起来才行,部分成语中的一些字虽字形与现在的一样,但仍然保留了古时的读音,极易发生误读,甚至有些字到现在已不再使用,只保留了古汉语的印记,使今人更难掌握它的读音。

1、疑难字的读音

这里说的疑难字,主要是指现在已不常用的字和易与形近字弄混的字。如: 暴殄天物 怙恶不悛 刚愎自用 不卑不亢 相形见绌 咄咄逼人 弄巧成拙 面面相觑 纵横捭阖 残垣断壁 病入膏肓 一丘之貉

2、多音字的读音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成语中的多音字人们往往容易读错,贻笑大方。 不省人事 省吃俭用 深恶痛绝 恶贯满盈 济济一堂 无济于事 妙趣横生 飞来横祸 生杀予夺 丢三落四 别无长物 毁家纾难 自怨自艾 心宽体胖 呼天抢地 拾级而上 窗明几净 荷枪实弹

(二)掌握成语的写法

汉字是音、形、义三要素的统一体,成语一般由四个汉字组成,而且是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因此,要正确掌握好成语,就必须注意成语书写的规范化,避免写错别字。成语书写形式不符合规范化要求的,主要有下列五种情况,其中第一种情况最为常见。

1、因误写同音字或近音字而致误

(1)那么只有去问窦松贵,他是明正言顺的队长,又是在党的,也一定知道内情。(曹玉林《苏醒的原野》)

(2)他们在河两岸修地堡、盖城池,好淫烧杀,无恶不做。(俊然《长长的乌拉银河》)

(3)白麻皮含蓄地笑了笑,不慌不忙地翻出手中的两张“爱司”,温文而雅地说:“对不起,统统被我吃进!”(叶辛《蹉跎岁月》)

2、因误写形近字而致误

(l)只是因为他是太平镇上的当权人,又是丁大耳朵的管家汉,为了利用,也只好虚与委婉。(李英儒《女游击队长》)

(2) 小沈想起党团组织对自己的期望,决定揠旗息鼓,避免了一场殴斗。(《人民日报》1981年5月5日)

(3) 刚睡醒的苏平不暇思索地答道:“二的平方等于四,四的平方等于八。”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3、因误写同音近形字而致误

(l) 你热爱金泉河,熟悉金泉河的脾性:夏天象一匹桀傲不训的烈马,咆哮奔腾,一泻千里;秋天象一个温柔文静的姑娘,轻泛涟漪,明丽可爱,„„(崔巍、钮宇大《爱与恨》)

(2)解放前,回回多是肩挑贸易,朝谋夕食,读书人如凤毛鳞角。(马瑞芳《煎饼花儿》)

(3) 他不畏艰苦,风尘朴朴,跑遍全国的山川大地,创建了“地质力学”,在勘探矿藏、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青年》1979年第8期)

4、因“字”的排列次序不当而致误

(1)要是在党外人士面前不宣传,棱模两可,或者干脆装哑巴,那样做,我就感到实在太别扭了。(艾煊《山雨欲来》)

(2)三多娘眉笑眼开地站在大门口,由杏花陪伴着,一直等他们在小学转角处消失。(司马文森《风雨桐江》)

(3)旧中国就象一个衣服上打着无数补钉、带着一群号饥啼寒的儿孙、受尽凌辱的苦难的母亲。(《浙江日报》1980年1月19日)

(4)三十年后,后人编辑的冼氏(冼玉清)遗著刊行,中国文化又重演着一段火尽薪传的故事。(陆键东《一个女子与一个时代》,《收获》1997年6月)

5、因其他原因而致误

(1)河流万里,总有个头,海阔天涯,也有个边。(路一《赤夜》)

(2) 不到前半晌,人已从四面八方汇集来。现在已经是人山人海,摩肩擦踵,挤得水泄不通。(崔巍、钮宇大《爱与恨》)

(3)她,一忽儿在帐房里招呼招呼,一忽儿到帐房外人群里去看看,忙的不得开交。(杨友德《俄洛天刚亮》)

(三)避免成语的误用

成语既然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本身自然是合于规范的语言材料。然而,在实际运用中,有些人由于未能掌握好成语,出现了下列所举的一些错误。

1、因不明成语意义而致误

成语绝大多数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有的有典故或来源,有的保留了古汉语的词义,这些成为我们理解和使用成语的难点,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误解、误用。例如把“不刊之论”的“刊”(删改)误解为刊登,把“不足为训”的“训”(典范,准则)误解为教训,把“危言危行”的“危”(正直)误解为危险,„„对于诸如此类的成语,切不可以今释古,望文生义,否则必然造成误用。

(1)我这时才留心看到,有四五个彪形大汉,已扇面形向我围来,其中一个首当其冲,瞪着红眼珠子,张着大嘴向我伸出了手,一股恶臭的酒气喷来,„„(植林《一个女囚的自述》)

(2)那猫倒也不孚人望,吃了不少的老鼠。(《文汇报》1980年11月9日)

(3)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走到哪里,哪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高考浙江卷)

2、因疏忽成语的适用对象、范围、场合而致误

有的成语只能用于一定的对象,一定的范围,一定的场合。比如“德高望重”只能用于老人,“聪明伶俐”是对少儿的用语,“血气方刚”只能用于青年,青梅竹马、相敬如宾只能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一挥而就、倚马可待、洛阳纸贵、江郎才尽等只能用于写文章或是文学艺术之中,“万籁俱寂”和“鸦雀无声”都是形容“很静”,但前者用于描写自然界的寂静,后者用来形容聚集于一定场合的人们极其安静,注意力高度集中等等。如果在使用时不注意其适用的对象、范围、场合,就会弄巧成拙。例如:

(1)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可谓汗牛充栋。(2000年高考题)

(2)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3)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3、因忽略近似成语的差别而致误

有些成语字面上或意义上很相近,极易混淆。但仔细分析,它们之间一般都不能相互取代,总有着细微的甚或是极大的差别。例如“粗心大意”和“粗枝大叶”都有“不认真”之意,但前者指“思维”,后者指“做事”;“日薄西山”和“山穷水尽”都含有“到了尽头”的意思,但前者形容衰老或腐朽的生命接近死亡,后者比喻陷入绝境。“不足为凭”与“不足为训”,前者指不能作为凭证、根据,后者指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其他如“舍本逐末”与“本末倒置”、“刮目相看”与“另眼相看”、“身临其境”与“设身处地”、“防患未然”与“未雨绸缪”、“勉为其难”与“强人所难”、“身不由己”与“言不由衷”、“不胫而走”与“不翼而飞”、“一蹴而就”与“一挥而就”、“望尘莫及”与“鞭长莫及”等都是。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使用语境,仔细辨析这些成语的同中之异,切勿见同而忘异。

(1)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高考浙江卷)

(2)他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时耳闻目睹,所以他也喜欢上了音乐。

(3)今年的招生考试、录取工作进展顺利,未发生一起徇私枉法事件。

4、因混淆成语的褒贬而致误

成语同其他词语一样,从感情色彩上也可以分为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三种。如“克己奉公”、“同仇敌忾”、“大刀阔斧”、“叱咤风云”、“从容不迫”、“肝胆相照”、“运筹帷幄”等都是褒义的;“粉墨登场”、“沆瀣一气”、“道貌岸然”、“负隅顽抗”、“阳奉阴违”、“蠢蠢欲动”等都是贬义的;“遍体鳞伤”、“人困马乏”、“自言自语”、“飞沙走石”、“犬牙交错”、“漫山遍野”、“街头巷尾”等都是中性的。因此,我们在使用成语时,要根据目的、场合、对象等的不同,来分辨其感情色彩,恰当地使用。否则,就容易出现褒贬不当的错误。如“自

或的成语篇四
《成语》

一、弄清迷彩型成语的多义性  所谓迷彩型成语,是指与今义字面意义容易混淆的成语(如1993年题“不刊之论”中“刊”,若单从字面上难以看出成语的褒贬义及整个成语的含义)。这类成语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往往容易误写和误用,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逐一剖析这些成语的多义性(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才能正确使用。 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1999年全国卷)  “美轮美奂”出自《礼记 檀弓下》,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在句中使用时,由于望文生义,误解成了美好之意。  弄清引申、比喻义,全面掌握成语含义,才不致望文生义。  如1992年“灯红酒绿”考的是本义,1999年“炙手可热”考的是引申义。“满城风雨”本义指“秋景”,现在一般用比喻义,指到处议论纷纷。还要注意与今义容易混淆的成语,如“苦心孤诣”(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文不加点”(涂改)、“不足为训”(法则)、“山馐海错”(味)、怙恶不悛(怙:依靠;悛:悔改)、“繁文缛节”(文,仪式,规定;节,礼节)等等,上述加点字如模棱两可,就会望文生义。  易望文生义的几个成语  有一些成语,我们不一定准确理解其意义,却很容易望文生义。事实上,我们望文而生的义有时与这个词的本义相去甚远。  1.弹冠相庆  例: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多用作贬义。句中只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  2.不刊之论  例: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予发表。  刊:削。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不刊之论,是指不能删简的言论。句中却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大错。  3.文不加点  例:古人写文章不加标点,所以有文不加点之说。  点:涂改。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可是句中却将“点”理解为“标点”,这就与原意相去甚远了。  4.差

强人意  例:我本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失误率较高,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其实它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意思理解差不多相反了。  5.空穴来风  例:我们有些同志就是喜欢捕风捉影,竟然说我们老厂长行贿收贿,这不是空穴来风吗?  空穴来风,是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句中将这个意思理解反了。  6.不足为训  例: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是不足为训的。  训:准则。不足为训,是指不能当作典范或准则。句中却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是没有理解“训”的意思。  7.始作俑者  例: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始作俑者,贬义词,是指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例的人。上句中,仅仅将它理解为“第一个”,显然是不当的。  8.首当其冲  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而上句中,仅仅将它理解为“首先、第一个”,因此,运用是不当的。  9.无所不为  例: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无所不为,是一个贬义词,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可该词常被人理解为褒义词,意思是“什么都敢做”,上句即是如此。二、弄清成语潜在感情色彩的“三栖性”  近几年成语考查特别注重褒、贬、中性词性色彩的正确运用。如1995年“无所不为”,1997年“趋之若鹜”,1998年“处心积虑”,1999年“炙手可热”,2000年(春季卷)“蠢蠢欲动”,2000年(全国卷)“洗心革面”等贬义成语用在褒义语境中,在复习中,应引导学生归类整理。   有些成语褒贬鲜明。如“胸无城府”“叹为观止”“同心同德”“虚怀若谷”“大有作为”等都是褒义。“信口雌黄”“有恃无恐”“无所不为”“肆无忌惮”等都为贬义。  有些成语或褒或贬,富有潜在感情色彩,应提醒同学复习时尤加小心。如“过江之鲫”、“夸夸其谈”、“弹冠相庆”、“无独有偶”、“煊赫一时”、“无所事事”、“兴师动众”、“投其所好”等常用贬义场合,否则就是误用。  有些成语或贬义或中性,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如“标新立异”——(中)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贬)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

搞一套。“闭门造车”——(中)原指只要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也符合标准;现多作贬义,比喻凭主观想像处理问题。“登峰造极”——(贬)比喻达到极点,多用于坏人;(中)有时比喻成就达到最高境地,是中性词,也恰当。  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或褒或贬,反义共存。应指导同学复习时严加防范。如“咄咄逼人”——(褒)形势发展很快,促使人努力向上;(贬)盛气凌人,气势汹汹。“呼风唤雨”——(褒)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贬)反动势力的煽动。  褒贬两用成语集锦-  1 按图索骥:既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2 暗送秋波:既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  3 独善其身:既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也指人要搞好自身修养。  4 粉墨登场:既指化装上台演戏,也讽刺某些人登上政治舞台。  5 顾影自怜:既指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6 规行矩步:既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也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  7 呼风唤雨:既比喻进行煽动性活动,也比喻人能够支配自然。  8 昏天黑地:既形容人生活荒唐颓废,也形容人神智不清。  9 冷若冰霜:既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也形容人态度严肃。  10 冷眼旁观:既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不愿参加,也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审视。  11 例行公事:既指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工作,也指按照惯例处理的公事。  12 另起炉灶:既比喻脱离集体另搞一套,也比喻重新做起。  13 绵里藏针:既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形容柔中有刚。  14 难分难解:既指双方争吵,打斗相持不下,难以开交,也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于分离。  15 奇文共赏:既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也指把新奇的文章拿出来共同欣赏。  16 谦谦君子:既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也指谦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17 穷形极相:既指丑态毕露,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  18 如虎添翼:既比喻凶恶的得到帮助后更加凶恶,也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  19 沙里淘金:既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  20 四平八稳:既形容说话、做事情、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情志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  21 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22 形若无事:既指在紧急关头台杜镇定自若,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23 引火烧身:既比喻自讨苦吃或

者是自取灭亡,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评教育。  24 瞻前顾后:既形容做事情以前考虑周密细致,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三、弄清成语运用中易犯的重复错误  成语运用的错误有的是由于不明白其真正的含义,其已含的意思在句中又进行了部分阐述而造成了重复错误。如:  1. “神来”、“顿悟”,不是自然的水到渠成,而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所必然会产生的瓜熟蒂落。   2. 他的家里堆满了各种形形色色的玩具,像大炮、飞机、坦克等。  3. 七千余名莘莘学子在讨论中达成了共识: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精神。  4. 军阀混战连年不止,劳苦大众民不聊生。  上述四句都有重复累赘的毛病,1句“自然”与“水到渠成”重复。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会成渠。比喻条件成熟,顺利完成,“自然”已含其中。2句“各种”与“形形色色”重复。因为形形色色就是形容事物的种类很多,各式各样。3句“七千余名”与“莘莘学子”重复。因为莘莘学子就是众多学子的意思。4句“大众”与“民”重复。  这类错误还可列举一些,如:  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口若悬河,形容能言善辩,“说”已含在其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潜移默化,形容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到感染、影响而不自觉地发生了变化,“影响”已含在其中。  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忍俊不禁,忍不住发笑。忍俊,含笑,与“笑起来”重复。  一览无余地看到。一览无余,形容事物很简单,一下子就看得清清楚楚,“看到”已含在其中。  三令五申地强调。三令五申,再三地命令告诫,“强调”已含在其中。  一天天日臻完善。日臻完善,一天天达到完善。日,一天天,与“一天天”重复。  难言之隐的苦哀。难言之隐,难以说出口的事情或原因,“苦衷”已含在其中。  没想到受到不虞之誉。不虞之誉,没有预料到的赞扬。不虞,没有预料,与“没想到”重复。  广大灾民哀鸿遍野。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与“灾民”重复。  百姓生灵涂炭。生灵涂炭,形容反动统治下,广大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生灵,指百姓,与“百姓”重复。  浑身遍体鳞伤。遍体鳞伤,满身的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伤势很重。遍体,全身,与“浑身”重复。  显得相形见绌。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些不足之处,“显得”已含在其中。  几天几夜通宵达旦。通宵

达旦,一夜到天亮。与“几天几夜”重复。  优良校风蔚然成风。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尚。风,风尚,与“校风”的“风”重复。  到处漫山遍野。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漫”与“遍”有满是、到处的意思,与“到处”重复。  耿耿于怀,至今难忘。耿耿于怀指心事牵萦回绕,不能释怀,“至今难忘”已含在其中。  独自孑然一身。孑然一身,孤单一人,“独自”已含在其中。四、弄清两用语境成语  在现代汉语成语中,有一些成语在两种语言环境中都可适用,如果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完成高考语文试题时,就可能把正确的成语运用判定为错误,从而影响得分。例如,1995年的全国高考题,"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的D的一项'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我们只知"想入非非"的"胡思乱想"之意,不知还有"让人的思想进入虚幻的境界"的用法,就会判定为错误,带来不必要的失分。 又如“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2001年北京春招卷)  "不三不四"本义是不象样子,后来多比喻行为不正派。在该句中用的是本义,是正确的。  常用的两用语境成语收录如下:  秀色可餐 形容女性容貌美丽动人,也形容景色优美,让人入迷忘饥。  例一,这女子容貌娇好,秀色可餐,到哪里都犹如众星捧月一样地被男人宠爱着。  例二,苏杭山水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称之"人间天堂"实不为过。  平易近人 比喻态度和蔼,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例一,就在那次交谈中,他亲身感受到了诗人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  例二,高士其是一位可敬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大都写得平易近人。  洋洋洒洒 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才思充沛,长篇大论连绵不断。也形容规模盛大,气势磅礴。  例一,他才思敏捷,一眨眼就洋洋洒洒写下了近千字的文章。  例二,这个贫困县的三个领导分坐三辆轿车去基层检查工作,一路上洋洋洒洒,好不气派。  灯红酒绿 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例一,一时管弦嘈杂,钏动钗飞,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直到九点多钟,方才散席。  例二,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眉来眼去 多用于男女示爱,也指坏人之间勾勾搭搭。  例一,他们两个眉

或的成语篇五
《成语》

或的成语篇六
《成语》

或的成语篇七
《成语》

成语(汉语中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编辑

[chéng yǔ]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

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中文名

成语

外文名

idiom

年 龄

几千岁

字 数

3~8

目录

1基本解释

2详细解释

▪ 定义

▪ 来源

▪ 出处

▪ 四字习语

▪ 格式

▪ 组成

▪ 由来

▪ 语法结构

3种类

▪ 专有名词

▪ 科学术语

▪ 谚语

▪ 歇后语

4特征

5辨析

6外语翻译

7之最

8实用

▪ 动物类

▪ 故事类

9非四字类

▪ 三字类

▪ 五字类

▪ 六字类

▪ 七字类

1基本解释编辑

古代[idiom;set phrase] 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性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

2详细解释编辑

1、习用的古语。

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不节烈( 中国 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

2、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大多由四字组成。

清·任泰学 《质疑·经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赵树理《金字》:“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1]

定义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来源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

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吴下阿蒙”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四字习语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2]

格式

不是四字的较少,还有三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一直到十三字,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组成

绝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由来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3]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语法结构

主谓式成语: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愚公移山、万象更新; 联合主谓式成语: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草长莺飞、莺歌燕舞;

联合动宾式成语: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批郤导窾、焚膏继晷、提心吊胆、破釜沉舟、指桑骂槐、买椟还珠;

联合名词式成语: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成语: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成语:逍遥法外、问道于盲;青出于蓝、爱不释手、心乱如麻、重于泰山;; 并列式成语:千山万水、画蛇添足、喜怒哀乐、吹拉弹唱、琴棋书画;

偏正式成语: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间可加“的”字)。

承接式成语:见异思迁、先斩后奏

因果式成语:水滴石穿、水落石出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因为成语有多种意义,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3种类编辑

专有名词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处。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练,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科学术语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谚语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像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像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勉强可以的。

歇后语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4特征编辑

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2、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2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1]

3、语法功能的多样性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5辨析编辑

使用成语有时会错用同音字或近义词。这类错误出现频率非常高,所以,使用成语时要特别注意用字正确。下面列举的成语,括号内的字是别字,括号后的字是正字。

A开头

1、﹙暗﹚黯然失色 黯然,阴暗的样子。“黯然失色”,形容相比之下暗淡无光,大为逊色的样子。

2、按﹙步﹚部就班 部,门类;班,次序。“按部就班”,指按其分类,就其次序,比喻学习要循序渐进,做事要遵循规章。

3、﹙安﹚按兵不动 指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机,也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按,压住、搁下。

B开头

4、暴﹙珍﹚殄天物 任意糟蹋东西。殄,灭绝;天物,自然界的宝贵生物。

5、别出﹙新﹚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6、﹙毕﹚筚路蓝缕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意指驾着柴车,穿着破旧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辛。

7、变本加﹙利﹚厉 厉,通砺,在这句成语里当“更加深一层”或“更加严重” 讲。

8、病入膏﹙盲﹚肓 病到了无可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膏肓,中医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认为此二者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9、不可﹙明﹚名状 名,说出;状,形容、描述。“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10、不﹙加﹚假思索 假,假借、依靠。“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

11、不﹙茅﹚毛之地 “不毛之地”形容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12、不﹙径﹚胫而走 胫,小腿。“不胫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传播流行。

13、不落﹙巢﹚窠臼窠、巢同义,但“窠臼”与鸟巢无关,含义是“现成格式、老套子”。 C开头

14、﹙苍﹚沧海桑田 沧海,蓝色的海洋。“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15、重蹈﹙复﹚覆辙 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覆辙,翻过来的老路。

16、出奇﹙致﹚制胜 制,取得。“制胜”,取胜。

17、﹙穿﹚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川,河流。

F开头

18、发﹙奋﹚愤图强 下定决心,努力进取,谋求强盛。发愤:决心努力。

19、飞扬﹙拔﹚跋扈 意气举动超越常轨,不受约束。跋扈,蛮横

20、分道扬﹙镖﹚镳 镳,马嚼子。“扬镳”义为“策马”。“分道扬镳”,比喻志趣不同而分路。

21、纷至﹙踏﹚沓来 连续不断的到来,纷纷到来。沓,多而重复。

G开头

22、甘之如﹙怡﹚饴 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苦、痛苦。饴,饴糖。

23、各行其﹙事﹚是 是,正确的。“其是”,自以为正确的。所以,这句成语含有贬义。

24、攻城﹙掠﹚略地 掠、略二字都有“夺取”义,但夺取的对象不同:掠,夺取人、财、地;略,夺取土地。

25、﹙固﹚故步自封故步,取自“邯郸学步”的故事,本义为“原来走路的姿势”,在这句成语里比喻成规旧套。“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盲目自得。

26、骨﹙梗﹚鲠在喉 鲠,鱼刺。“骨鲠在喉”,比喻有话憋在心里不吐不快。

27、﹙鼓﹚蛊惑人心迷惑、毒害人心。蛊,毒虫,用来放在食物里害人。

28、鬼﹙域﹚蜮伎俩 蜮,传说中在水里害人的怪物。“鬼蜮”即鬼怪。

H开头

29、汗流﹙夹﹚浃背 浃,音jiā,义为“透彻”。“浃背”,湿透脊背。

30、好高﹙鹜﹚骛远 骛,纵横奔驰,引申为“追求”。鹜,鸭子,无“追求”义。比喻不切实际,不踏实。

31、和﹙霭﹚蔼可亲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蔼,和气、态度好。

32、怙恶不﹙俊﹚悛 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悛,悔改。

33、﹙煌煌﹚皇皇巨著 皇皇,形容盛大。“皇皇巨著”,形容著作浩大。

J开头

34、既往不﹙究﹚咎 咎,本义为“过失、罪过”,引申为“责备”。“不咎” 即不责备。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99463.html

    上一篇:征友的内心独白

    下一篇:给员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