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无奈的诗词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现实无奈的诗词篇一
《形容无奈的诗句》

。 1、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

3、带著一根烟.浪迹天涯……

4、当眼泪流下来,才知道,分开也是另一种明白。

5、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谁寻。

6、不要轻易说爱,许下的承诺就是欠下的债!

7、多谢你的绝情,让我学会死心……

8、江上翁开门,开门向衰草。 只知愁子孙,不觉生涯老。 江上草茎枯,茎枯叶复焦。 那堪芳意尽,夜夜没寒潮。

9、分手后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不可以做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所以我们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10、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11、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12、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13、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14、回家的路上我哭了,眼泪再一次崩溃孓.无能为力这样走着,再也不敢骄傲奢求了。我还能够说些什么,我还能够做些什么?我好希望你会听见, 因为爱你我让你走了……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氓》

形容很无奈的句子精选

1、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2、走近你,就走近了痛苦,离开你,就离开了幸福。

3、走不到一起的人,不是不爱,是无法再爱。

4、曾以为孤独比寂寞更深沉,沦陷于寂寞里,方知寂寞比孤独更难熬,更令人疲惫。一个人,不,是一个灵魂,一个忧郁的灵魂,在街上游荡躯壳早已不丢弃在何方,风透过我的灵

魂吹过,却带不走我的寂寞和忧郁。或许风中含有太多的忧郁和寂寞吧!也或许是风在可怜我吧!不愿将我仅有的寂寞和忧郁带走吧!

5、再美好也经不住遗忘 ,再悲伤也抵不过时间。

6、与爱同行,总伴随几分脆弱和无奈,有时如同彩虹,五彩斑斓,一闪即逝,有时像流星划过长空,一个转身已消逝在茫茫黑夜。

7、有些事,咱们明晓得是错的,也要去保持,由于不情愿;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废弃,因为没终局;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8、以为蒙上了眼睛,就能够看不见这个世界;以为捂住了耳朵,就可以听不到所有的懊恼;认为脚步停了下来,心就可以不再远行;以为我须要的恋情,只是一个拥抱。

9、无奈的现实给了我们无奈的背影,无奈的我们只能无奈的走下去,无奈的社会其实造就了很多像我一样无奈的灵魂,这就是这个无奈的社会,我们有时候也无能为力,只能走下去……

10、突然觉得以前自己错过了好多好多,不知是当时自己年少无知的轻狂还是人生本该就如此,人真的是会一天一天的变得成熟和沧桑的,相对于昨天,也就是24小时前,我相信我变了,相对于以前,也就是走过的人生岁月,我肯定我变了。现在的我已经面目全非。

11、生涯在一个城市里,或者爱一个人,又或者做某件事,时光久了,就会感到厌倦,就会有一种想要逃离的激动。兴许不是厌倦了这个城市、爱的人、坚持的事,只是给不了本人坚持下去的勇气。

12、你不知道我在想你,是因为你不爱我,我明明知道你不想我,却还爱你,是因为我太傻。也许有时候,回避不是因为惧怕去面对什么,而是在等候什么。

13、那些已经犯过的过错,有一些是因为来不迭,有一些是因为刻意躲避,更多的时候是茫然地站到了一边。我们就这样错了一次又一次,却从不知道从中吸取教训,做一些检查。

14、见得多了,现在看来也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工作上的原因,我在到处漂移,真的见识了当年站在家乡最高山峰远眺的景色,那种向往却被深深的压在了心里的某个隐藏的角落,

过年回家见到一些幼年的同学,妻子孩子一家都是陶醉在幸福之中,家里的新建的小洋楼显得格外的光亮,心里角落的残存却没有了藏身之处。

15、当一个人迫于无奈,走投无路的时候,可能会变得极端,也可能从此心态变得平和。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类人,但我确信,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了。

16、不知不觉,习惯了双臂环抱的温度,左手牵着右手的温柔。习惯了寂寞时戴上耳机,不知何时,过去不会吸烟的我,何时享受那份别异的不悟。

形容很无奈的句子2

1.想你,是一种痛,隐隐的痛!不常来,却挥之不去。

2.想你,从不知疲惫,却极痛!不觉中已渗入血液,撕心裂肺……

3.以为蒙上了眼睛,就可以看不见这个世界;以为捂住了耳朵,就可以听不到所有的烦恼;以为脚步停了下来,心就可以不再远行;以为我需要的爱情,只是一个拥抱。

4.真的,我想要的仅此而已……或许当你懂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乎了。

5.很多人,因为寂寞而错爱了一人,但更多的人,因为错爱一人,而寂寞一生。我们可以彼此相爱,却注定了无法相守。不是我不够爱你,只是我不敢肯定,这爱,是不是最正确的。

6.生命无法用来证明爱情,就像我们无法证明自己可以不再相信爱情。

7.在这个城市里,诚如劳力士是物质的奢侈品,爱情则是精神上的奢侈品。可是生命脆弱无比,根本没办法承受那么多的奢侈。

8.为什么忘记一个人比喜欢一个人还要难;为什么美好的东西却总是会那么的短暂,为什么你越珍惜那人那事反而离你越远?

9.你不知道我在想你,是因为你不爱我,我明明知道你不想我,却还爱你,是因为我太傻。也许有时候,逃避不是因为害怕去面对什么,而是在等待什么。

10.擦干最后为你落下的眼泪,与昨日挥别,我更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真实的关怀,点滴的疼爱,平淡的生活,温馨的日子……

11.

很想你,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不常来,却仍深刻!(

励志美

文)

12.

人生每天都在遭遇着历练,梦想每天都在现实中蹉跎,我倍感孤独,只有镜中的自

己才懂得自己的心!!!

13.是否我消失了你才能知道我的存在;是否我落泪了你才能看到我的伤痕;是否我放弃了你才能看到我的付出;是否我沉默了你才能听到我的心声?

14.那些已经犯过的错误,有一些是因为来不及,有一些是因为刻意躲避,更多的时候是茫然地站到了一边。我们就这样错了一次又一次,却从不晓得从中汲取教训,做一些反省。

15.痛苦的不是过去,而是记忆!

16.如果背叛是一种勇气,那么接受背叛则需要一种更大的勇气。前者只需要有足够的勇敢就可以,又或许只是一时冲动,而后者考验的却是宽容的程度,绝非冲动那么简单,需要的唯有时间。

17.美好的回忆,只是偶尔瞬间出现在嘴角的那一丝微笑,笑着忘了吧……

18.有些事,我们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19.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心里没有被刀子割过,但疼痛却那么清晰。这些胸口里最柔软的地方,被爱人伤害过的伤口,远比那些肢体所受的伤害来得犀利,而且只有时间,才能够治愈。

心灰意冷的句子

发布:经典语录

心灰意冷的句子

1、当眼泪流下来,才知道,分开也是另一种明白。

2、如果可以做到不伤悲 拿什么换都无所谓。

3、因为那个人的一句话 一段感情 一个承诺。

4、绕过世事的浮华,冷眼外界的纷忧。

5、好想忘记现在的一切一切 你不在我的世界出现。

6、紧紧的抱着你、嘴里对你说着再见、可是双手却迟迟不肯放开。

7、若果你不爱我、那就请告诉我,我会放手、这样在一起我好累。

8、孤独是一种情调,比承诺更可靠。

9、青春为你而耗尽,你却留住你仅剩的青春,肆意挥霍。

10、可知心痛的感觉 ,总是我在体会。

11、或许、你并不知道我的存在、但、喜欢上你、我从没后悔过。

12、恐惧之后会有一种重生的感觉么?

13、我就是傲视一切,淡然自若的深渊。

14、带上耳机,走在路上,世界的喧嚣与寂静与我无关。

15、每天,我藏起眼泪对别人赠送微笑从不吝啬。

16、演尽了所有的悲欢离合后才发现,我只是个木偶。

17、你天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长短,你就要赶紧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现实无奈的诗词篇二
《诗词填空》

现实无奈的诗词篇三
《诗词与人生》

2009 —2010(2) 校公选课(或必修课)作业

人生感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

貌;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他指出,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要在所不惜,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自这一境界。

其中我最关注的是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是出自于辛弃疾的《青玉案》,王国维谓之人生的最高境界。《青玉案》一词中可以说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是爱情的一种存在方式;

第二层意思:作者借此自喻明志。表达自己和词中的女子一样高洁自持、孤芳自赏、娴静高雅。不肯与当时的世风和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宁可一个人寂寞站于灯火阑珊处,也不肯屈身降志,去和志向不同的当权者凑热闹;

第三层意思:它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哲理,这种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不会因岁月、际遇、环境的不同而磨灭或忘却。 可以说这是爱情的境界,是治学的境界,是成事的境界,是做人的境界,是人生的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中是指在倾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这句也可这样理解:在千百群中寻找一个,却总是芳影皆无,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突然眼前一亮在一角残灯旁恻分明看见了她; 隐含的意思就是: 一直在茫茫人海中寻觅那个所爱的人,却始终没

找到,突然有一天,冷静下来回首往昔的时候,竟然发现苦苦寻觅的人就在身旁,只是自己未发现。此句也指出了人要历经磨难,经历坎坷,最后才能得到幸福。表达这一主题的还有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每次读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句的时候,就不禁想到自己的路要如何走,路在何方?每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经历坎坷,历经磨难,要在曲折中不断的战胜困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样我们才能够换来最后的那一个蓦然回首;“人生在勤,不索何求”,对于我们的学习,也是要如此,要反复的揣摩、反复的追求,要有专注的精神,下足功夫,最后才能豁然开朗,有所发现。现实中一个人要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就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就能豁然领悟贯通,这时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我们才能够有所为,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让我们的人生充满阳光,不会留下遗憾,这样我们才能见到雨后七彩绚丽的天空。

人生有很多渴望,但渴望不能成为现实,就有了太多的无奈,生活就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样的一首诗词,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词。我们所追求的生活就是快乐的,这是人生的一种情怀。不再迷茫中挣扎,走出自我,走自己的路,看脚下,走好每一步,面对现实,走好自己的路。

现实无奈的诗词篇四
《八下古诗词赏析》

八下古诗词赏析

★一、闻雁 [唐]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

【译文】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的南部下着冰冷秋雨的夜晚,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赏析题目】

★1.读诗需要联想和想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秋雨,也听到了自远而近的归雁的悲鸣之声,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更不知道故乡远在何处,归思之情无穷无尽。

★2.通读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歌借秋雨独坐遥闻雁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尽的思乡之情。

★二、池鹤 [唐]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译文】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赏析题目】

1.最能概括“乱群鸡里有风标”句意的成语是:鹤立鸡群。这一成语的意思:一个人的 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中显得很突出。

2.“诗言志”,“怅望青田云水遥”这句诗表达作者怎样的志向和情感? 不甘作“池中物”的远大志向,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3.诗中“低头咋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4.白诗通俗易懂,通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用比照衬托的手法,描绘了丹顶鹤: 形象美,色彩美,鸣声美和心灵美,勾勒丹顶鹤超凡的风姿和孤傲的品格,诗人以鹤自喻,抒发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之情。

★5.读诗贵在品,试品味“怅”字运用的精妙。

一个“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三、《迎燕》 [宋] 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译文】

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在一户普通的老百姓家中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土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筑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赏析题目】

1.诗中表现人们欢迎燕子到来的诗句是: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2.这是首咏物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全诗借“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趣? 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借对“燕”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的喜爱(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

四、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赏析题目】

1.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2.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3.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示例一: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4.赏析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愁,举杯销愁愁更愁”,说说你喜欢的缘由。

比喻奇特而富有独创性,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带来的烦忧苦闷。

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6.你认为诗中哪一句可以概括李白的诗歌的特点。中间小谢又清发。

7. 诗中诗人的心理变化历程是什么?

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愁更愁”的苦闷深渊。又到结句消极的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散发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8、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9、这首诗通过高楼饯别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对岁月如流年华虚度的烦恼,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的愤怒,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对理想一定会实现的执着。抒发了这种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之情。

★五、渔家傲 [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 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

【赏析题目】

1.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上阙描绘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阙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真实感人。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此二句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致:重峦叠峰里,残阳夕照,紧闭城门,戍边关城被笼罩在沉沉的春霭之中,一片凄凉。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作用:点明了战事吃紧、军情紧急、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渲染了边地萧条肃杀,荒漠寂寥。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想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4、请揣摩"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2分) 因尚未达到建立军功、未勒燕然的目的.所以虽思乡却难回的矛盾心理。(2分)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采用什么手法?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在于:戍边将士的悲苦,归家之日遥遥无期,将士们的头发都白了,夜深人却不能入睡,思念家乡而暗暗落泪。

8、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9、词的上阕写景,以一“异”字统领,其“异”表现为:

①雁去将士留 ②秋风边声起 ③落日孤城闭

10、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边塞秋色,下阕侧重于抒发思乡之情。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11、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词作将大雁南归“无留意”与戍边将士们不能不留下来进行对比,润笔深厚,为下文写

★六、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题目】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 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心情。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5、“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看似恬静明丽,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其实,它更能反映诗人的浓浓乡愁。为什么?

因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虽美,但却更能使游子想起自己的羁旅生活,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样以乐景写愁,表达效果则更好。

6、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或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孤寂悲苦之情。

7、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8、请体会“古”“西”“瘦”的表达效果。

三个词修饰普通的景物,显示出景物的冷寂、萧条,感情的悲凉凄楚。特别是“瘦马”一词更使读者联想到这匹马经过了怎样的长途跋涉,马如此,马的主人更是如此的疲惫。

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09年连云港中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突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贬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帆船驶过,病死的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赏析题目】

1、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个典故:(1)闻笛赋:(2)烂柯人;

思想感情:(1)怀念故友 (2)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3.这首诗的前四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后四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现实无奈的诗词篇五
《现实主义诗歌》

现实主义诗歌

阐述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因此我个人觉得现实主义诗歌更能如实反映当时人的生活状况,有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诗歌。

阐述《诗经》中,《硕鼠》的审美意蕴:

这是一首农民反抗统治者残酷重税的剥削之诗。农民无法忍受课税负担沉重,因而发出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愤慨和控拆。

这首诗全用比体,以物拟人。诗体的三个部分结构相同,意义一致。

从历史背景上看,当时社会对土地按亩课税,实施封建课税法,封建的生产关系已在发展着。即是说,在农业奴隶劳动上的榨取关系已经衰废了,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和发展。农民群众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生活举步维艰,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使得阶层关系的对立日趋明显,才使得受苦群众不得不仰天长号。

从形象刻画上,全诗由两个层面描绘了本诗的主题,一是从正面刻画的“大田鼠”的形象,给人一开门见山留下了老鼠丑陋贪婪又狡黠的首映效应,同时也让广大受以压迫的人民群众对此贪得无厌的形象产生共鸣,借以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二是作者刻画穷苦民众的一次次诉苦中烘托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

从反应的社会现实上,群众一直渴望有块“乐土”可以免受压迫剥削的痛苦,但是哪里知道“大田鼠”是到处都有的,“乐土”也只不过是存在于农民阶级意识中的幻想而已,诗人说作歌告哀,骚人说发愤抒情,也只不过是无奈倾诉而已。在封建制度的笼罩下,这样的生活也不知何时是个尽头。《硕鼠》一诗以形象的比喻,层层推进的深刻内涵,通俗寓于全诗的感情线索中,揭示了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贪得无厌的丑恶本质,也烘托了受压迫民众的无奈与无助,同时也隐喻了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下残酷的社会现实,也从侧面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

阐述《诗经》中,《采薇》的审美意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要开始一种“不遑起居”的生活,主人公心情的凄凉自然是不可言喻的。那“依依”的“杨柳”虽代表着温柔的乡情,但“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幸福即将不再,这“杨柳”也见证了抒情主人公哀婉凄切的别离,寄托着主人公魂牵梦绕的乡愁和与亲人相会无期的感伤。客体之景与主

体之情相反相成,衬托出一幅离家远戍的悲苦画面。依恋、留别内涵的“杨柳”意象遂成为后代作品中描写离别的专有名词,到唐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折柳赠别”的习俗。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不合时宜的“雨雪”取代了主人公即将归乡本应有的欢愉,凝聚了在回乡时刻回味一生所体会到的人生无常的悲伤和世事苍茫的感怀,这“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愁绪使得他只能“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了。漫长的道路,痛苦的煎熬,心中充满不尽的哀伤。道路向前延伸,哀伤也将继续,又有谁能理解这不尽的哀伤呢?整个诗章充满人生感伤的情调,这是戍边士兵的痛苦生活酿造出来的满腔真情。它熏染到依依的杨柳上,凝结在霏霏的雪花里,也渗透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

阐述《十五从军征》的审美意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汉代兵役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少小离家,垂老归来,看到的却是”松柏家累累”,院舍荒芜,连一个共话凄凉的人都没有了,他只好“出门东向望”,老泪纵横。有多少血泪的控诉,多少人生的辛酸,都凝结在那默然眺望的身影中。诗歌正是选取了老兵重返故里这一片断,给他悲惨的一生打上一个句号。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层次。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陷入绝望之中。尽管诗中没有对老兵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如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作羹、“不知贻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望”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催人泪下。

阐述《七哀诗》的审美意蕴: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在交待当时的局势。“乱无象”正是军阀横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诗进而对这种混乱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对祸国殃民的“豺虎”即军阀的愤恨表达了出来。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这四句,写作者在混乱局势下,无可奈何被迫迁移。作者本从洛阳流离长安,现又要离开长安,故云“复弃”;“荆蛮”是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特地指出加以点明,以显示这次“委身”仍是出于无奈。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兵荒马乱之际,生离等于死别,“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写出了离别时的悲痛场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对当时长安四周数百里内不见人烟,“白骨盈积”的惨象,仅用十个字就作了高度概括。“无所见”正是为了强调下句的“白骨蔽平原”。这五个字极富概括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伤心惨目的图景。“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诗人选择了一个饥妇人由于万般无奈,只好弃子逃难的场面。草丛中呱呱待哺的婴儿,不久就要变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但弃子求生的饥妇人是否能逃脱饿毙的厄运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着自己的同样是死亡。这真是惨绝人寰。“驱马弃之去,

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目击者王粲在这惨绝人寰的饥妇弃子的事实面前竟因毫无解救办法,也只好一去了之。诗最后写作者登上霸陵,回头遥望长安,伤心感叹。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时代是汉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诗经》典故表达“思治”求安,“思明王贤伯”的心愿,也隐寓了对贤明的汉文帝的怀念。

《七哀诗》表达了诗人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痛苦,希望国家安定的进步思想。这一主题,是结尾四句点明的。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饥妇弃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画,这样忠于现实的抒写,使全诗的悲剧气氛更加浓厚。

阐述《无家别》的审美意蕴: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还善用简炼、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又怎敢横行无忌?“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其他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诗中的主人公不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吗?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现实无奈的诗词篇六
《古诗词鉴赏

现实无奈的诗词篇七
《8下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1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

首句以设问起。“故园”指诗人的家乡京兆长安,“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全句的意思是:家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在何处?思乡之情不言自明。

第二句“归思方悠哉”,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更使这归思无穷不已,悠然不尽。这一句表达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

第三句“淮南秋雨夜”,点明地点和季节。“淮南”指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当时诗人被贬为滁州刺史。身处异地,又值寂寥的秋雨之夜,“归思”之情更盛。

第四句“高斋闻雁来”,诗人独坐高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归雁在古诗文中,因来是思乡思亲之物。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端。诗到此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后的感触不写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

诗人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动乱年代里,在宦海浮沉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流露了孤寂和低沉的情绪。我们透过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不难看到在“归思”“闻雁”的背后,隐现着时代的面影,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感受。

这首诗的中心意思: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 2池鹤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首联“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写高高的竹笼里没有伴侣,意思是鹤是养在池里的,不是养在竹笼中的,在竹笼中没有鹤的“伴侣”。这突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

颔联“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写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矿物,可以入药。这里诗人以“丹砂”来比喻丹顶鹤头顶上的朱红色的皮肤。丹顶鹤的飞羽黑色,两翼折叠时覆于白色短尾上,当它展翅时,白色短尾就看不见了,所以诗人说“晒翅常疑白雪消”,“白雪”比喻“白色短尾”。这一联是写池鹤的色彩美。“恐”和“疑”是人格化的描写。

颈联“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用反衬手法,写池鹤不仅风姿超凡,而且不会“语声娇”,去讨好别人。诗人把丹顶鹤与鸬鹚相比,突出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

品格。“语声娇”,声音娇媚以讨好主人,暗喻邀宠献媚。“苦嫌”,诗人痛恨这种邀宠献媚的行为。

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写池鹤的鸣叫声美,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池鹤鸣叫时声音洪亮,“临风一唳思何事”是个设问句,“怅望青田云水遥”的答句。“怅”,惆怅,不如意。“青田云水遥”,自已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可望而不可即。“怅”字表现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其实,他厌恶仕途生活,追求“青田云水”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而已。

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迎燕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葛天民,字无怀,号补翁,南宋人。

“咫尺春三月”,点明时令。咫,八寸。用咫尺状春三月,见季节短暂,稍纵即逝,珍惜之情自不待言。接着,将刘禹锡《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句删去首二字,组入本诗首联。虽属借用,但恰到好处。“寻常百姓”,表明主人身份:非富贵人家,其住宅非雕梁画栋式建筑。那么燕能不迎“入”呢?主人毫不怀疑。因为“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燕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基于对燕这一品质的了解,主人抓紧咫尺光阴,忙着做“迎”的准备。在各项准备中,诗人选择了其中一件:“不下旧帘遮”。“帘”会妨碍燕的出入,故“不下”;“帘”惟其“旧”,才是“新燕”识别而“入”的标志;“帘”之所以“旧”,还具体表明主人是“寻常百姓”,无财力换上新“帘”。“为迎”句,直抒胸臆,是因;“不下”句,点明做法,是果。用词前呼后应,属对一虚一实,章法错落有致。

这位“寻常百姓”,终于迎“入”新燕。颈联暂撇下主人不写,着力刻画“新燕”:“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二句宛若“微雨飞燕”图:暮春三月,杂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香泥,穿梭来往。“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湿”是雨中飞行的结果。燕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勤忙碌,虽“翅湿”在所不辞,神情跃然纸上。

尾联,以饱含赞赏之情作结。新巢已成,雏燕长大,呢喃起舞,幸福地“相伴过年华”。 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燕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这首诗抒写的就是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从题目看,这是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开头就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表现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蓬莱文章”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去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指南朝,南朝在汉魏与唐朝之间。李白推崇南朝诗人谢朓,这次又是在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的楼上饮酒,因此,自比小谢,就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主客双方谈古论今,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揽明月”句中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里,就会更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

“抽刀断水”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抽刀断水水更流”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消愁,自想解脱,但就此“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一句诗中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相照应。李白长期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其本愿,便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后这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风格一。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体现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5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描写北宋西北边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范仲淹作此词时,任陕西经略副使,抗南西复的侵扰。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写乡思离愁的作品,往往借萧瑟的秋景表达。这首词也如此。但这首词所描绘的秋景与寻常所见的不同。“塞下秋来风景异”,开头先交代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用一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如果作者是当地人,就不会觉得眼中的景象有何异处;而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来到西北边地,自然会感到这里的风光奇特。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词中没有明说,但“衡阳雁去无留意”却表达他的情感: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傍晚时分,四面传来北疆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词人笔下的西北边境的秋景,悲凉奇异;从“孤城闭”中,也透出当时军事态势严重。 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紧承“孤城闭”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过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燕然未勒归无计”,尚未破敌立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羌管悠悠霜满地”是个写景句,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词义中见出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身为经略副使的词人自己,也包括广大的戍边士卒。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显然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为什么落泪?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本词的结构方式。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结合,表现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6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写景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巧妙组合,创造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前三句写景的方法很特别: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枯藤老树昏鸦”,显然是深秋傍晚的景物。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显得毫无生气;而傍晓时栖息树上的乌鸦却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小桥流水人家”,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更给人以苍凉之感。一个“古”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而旅途劳顿的“瘦马”,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

末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来。前面一系列景物的渲染,为末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了铺垫。

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称誉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元剧之文章》说:“(马致远)《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的确是中肯的评论。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虽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赋诗相赠,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诗的开头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巴山楚水”指贬居之地。回想二十多年来两度遭贬,一直在远离京城的荒僻之地为官,心中感慨万端。“弃置身”表达诗人对自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一满。

三、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诗人在外地二十多年,如今召回京城,许多旧友已经去世,只能徒然地呤诵“闻笛赋”表达怀念而已。“烂柯人”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相传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诗人以王质自比,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刘禹锡当初参与政治革新活动时只有三十四岁,不幸被贬二十三年,如今已是垂暮之年。但展望未来,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豁达的胸怀。

末两句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歌一曲”指白居易在席上赋诗相赠。“长精神”,即增长精神,振作精神。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表达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这首诗的精华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此联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明朗清新,意境沉郁又有豪迈之气,客观上被人认为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引申意义已远溢于本义之外。后人常引用此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8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诗人为什么不给这首诗定一个与诗意有关的题目?可能是有他的苦衷,不便明说吧。从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看是首伤别的诗。为谁伤别呢?是挚友还是恋人?还是另有寓意?但从描写内容来看似是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字意思不同。见面本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令人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即春风,“残”字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方”“始”,都是“才”的意思。春蚕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也有人认为这里可能是诗人借以抒发政治上屡遭挫折后的苦闷心情。

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古人说“女为悦已者容。”故诗人转写对方即从晓妆对镜落笔。“但愁去鬓改”,是对青春年华逝去表达忧虑。一个“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当诗人夜晚独对荧荧烛泪之时,所爱的人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踯躅苦吟吧?“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一往深情。

尾联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将对方住处比做“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为什么见面这般难?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连打探一下她的音讯也不容易,

只有请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帮忙。“青鸟殷勤为探看”,只是诗人苦苦相思时的一种愿望而已。“为探看”即为我探探看,口气中充满期待之意。

全诗把别后相思写得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古人说“别易会难”,而本篇开头却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将古语加以变化运用,在含意上翻进一层,由此可见诗人对离愁别恨的体会之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 9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内”。内即内人,妻子。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释很适合,解为寄给信在北方的友人也可以。李商隐曾宦游梓州,其妻王氏留在长安。这首诗大约是其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

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像是一问一答:“你问我何时能回家?我很难确定一个准确的日期。”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宦游人的乡愁、歉意,都在这看似平淡的诗句中表现出来。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巴山,指诗人旅居之地。从首句的叙述变为次句的写景,有点出人意料。初看似无联系,细想才感到语意相通;诗人因归期难料、秋夜听雨,倍感孤寂凄凉。

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从眼前遥想异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使诗境于回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融凄清与温煦、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

这首诗的构思极富特色,先写妻子思念远游巴山的丈夫,丈夫思念留在北方的妻子;后写想像中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既写出了空间的殊异,又写出了时间的变迁,还从空间、时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丰富地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夜雨寄北》从时间、空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人的悲欢离合,展示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1“问”写出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话”照应了“问”,写出了宦游人的乡愁和歉意。

2次句借凄凉的秋景抒写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3次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现实中的,是凄凉的;尾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现象的,是温馨的。 10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人赵翼这首论诗的诗,由于观点新颖,提倡创新精神,符合时代潮流,因而流传很广常被人引用。

前两句从评论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入手“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我们知道,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都很大,对我国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可赵翼却说李、杜的诗不新鲜了,他并非故意贬损李、杜,诗中所谓的“不新鲜”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的角度说的。尽管李、杜的诗篇万口传诵,人们仍需欣赏新的作品。

后两句提出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见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江山,这里指祖国的山河。古人认为人才出现跟江山秀气的熏陶有关,因此有“人杰地灵”的说法,

才人,有才华的诗人、文学家。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屈原的《离骚》,后来泛称文学。赵翼认为各个历史时代都会出现杰出的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李、杜之后,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宋代的王安石、苏轼、陆游等著名诗人,都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开一代新诗风。

此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前两句只是为提出下面的见解略作铺垫而已。赵翼论诗的着眼点在于创新,即提倡创新精神。

1“不新鲜”并不是贬低李杜,而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的角度说的,读者需要创新,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作品。

2一、二两句为三、四两句的议论作铺垫。 1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朝文学家。由于他生活在金元交替的年代,诗中有不少伤时感事之作。他关心民生疾苦,暴露金末社会的黑暗,形成沉挚而苍劲的诗风,对当时诗坛影响较大。有《遗山集》等。这是七言绝句。诗题中的“儿辈”指作者的子女,元好问有三子三女;“赋未开海棠”,意即做一首吟咏未开海棠的诗。

诗中所写的海棠为贴梗海棠,在3—4月间开花,花开时绚丽多彩,鲜艳耀眼,是人们喜爱的观赏花卉,由于花丛生于枝干之间,又贴近花梗,故称“贴梗海棠”。

第一、二句写数点海棠花蕾嵌于枝间重重新绿之中。为突出“数点红”,作者从“重重新绿”写起。俗话说“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红绿相映衬,会使双方的色彩都得到加强。在此处,作者的用意是为了海棠花蕾的明丽醒目妖艳动人。仅此就已写足海棠的美丽。

第三、四句作者笔锋一转由海棠引出桃李。桃李在海棠之前开花,“闹”字是从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得来,然而此处却语含讽意:桃李盛开,是为了抢得春光,哗众取宠;而诗人喜爱的海棠不仅美丽不在桃李之下,其格调品位之高,更是桃李所不及的。诗人诚意劝其“爱惜芳心,莫要轻吐”。联系诗题来看,诗人的这一劝诫,表面上是对海棠而言,其深层意思当是寄语儿辈。 12题红叶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这首诗相传为唐宣宗时宫女韩氏所写。从诗的内容看,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

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通过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一个少女长期被幽禁在深宫中,有时会有流年似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对比,烘托出这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

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它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表达了题诗人对身受幽办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 13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

王勃,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这是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意思是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题是《山中》,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次句“万里念将归”,句中的“念”字应解释为思归之念,即身处万里之外的诗人思恋家乡将欲归去。

三、四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又以景喻情。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托旅思乡愁,也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诗中的情与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前半首的久客思归的心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落叶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其感染力量。 14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杨巨源,字景山。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据诗的第三句,题中的“城”当指唐代京城长安,此诗约为作者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首句是诗人对在城东游赏时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意思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也就是说,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新春”即早春。“诗家”是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清”字既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指这种景色刚开始显露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很清幽。

第二句紧承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半”字暗示“早”。诗人抓住“半未匀”的景象使人仿佛见到枝条上刚刚露出几颗嫩黄的柳眼,是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早”字,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逼真。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惟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的消息。写新柳,正是抓住早春景色的特征。

第三、四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清丽的景色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浓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然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第三、四句与第一、二句形成对照,反衬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诗篇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把它看做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敏锐,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总是重复那已经陈旧的老套。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207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