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饭后喝茶的诗句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形容饭后喝茶的诗句篇一
《解读饮茶诗的养生意蕴》

形容饭后喝茶的诗句篇二
《饮茶诗,课件

形容饭后喝茶的诗句篇三
《自编有关饮茶诗歌》

茶 兴

美丽神话伴茶饮, 山树总爱勤劳人。 文人墨客把盏品, 谈笑风生话异珍。

惜 茶 春染带露闲情问君 叶芽沐山临君可识

绿,崖。家,茶。

形容饭后喝茶的诗句篇四
《关于形容美好事物的诗句》

关于形容美好事物的诗句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邯郸驿里逢冬至,报膝灯前影伴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红旗渠水进田间,禾苗长的绿艳艳。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儿童冬雪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3lian.com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坟头岭修个发电站,家家都把电灯安。

关于事理哲理的诗句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14.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8.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2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2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2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3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3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36.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3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3lian.com

38.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形容女子美丽的诗句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密态随羞脸,娇歌逐软声。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梨花一枝春带雨。

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 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 水下看妆影,眉头画月新。 寄言曹子建,个是洛川神。

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3lian.com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罗小扇白兰花,纤腰玉带舞天纱,疑是仙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形容女人忧伤的诗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关于愁恨悲欢的诗句

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琵琶行》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3.陶陶然乐在其中——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

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同上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遣怀》

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

1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1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1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1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1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1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9.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20.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

2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

2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3lian.com

2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

2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

关于友谊的诗句

1、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读】劝友人酒中蕴涵着浓浓的深情,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朋友出关了,去了塞外,不知道何时再能相见,而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作者的心情,只能用酒代替了。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

形容饭后喝茶的诗句篇五
《形容美味的诗句》

1、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后称东坡春鸠脍。

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

“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爱好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苏东坡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

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彘”即“猪”,“彘骨”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

"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

“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3、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诗。

《丽人行》中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诗句,即为"八珍" 。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

"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描写唐代厨师加工鱼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

"春日春盘细生菜"

"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

问答未及已 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梁(《赠卫八处士》)

甲第纷纷厌梁肉 广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

饔子左右挥双刀 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 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 既饱欢娱亦萧瑟(《观打鱼歌》)

4、郑板桥不仅是有名的画家,而且 对吃也有一定的研究。

郑板桥有"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惟有莼鲈堪漫吃,下官亦为啖鱼回"

"家家户户剥春笋"

"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其它人也有许多,如:

张志和的《渔歌子》中不就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句

宋代诗人秦少游的"秀色可怜刀切肉,清香不断鼎烹龙"

唐宋诗人杜牧曾著有“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

不知何苦食鸡豚。”,“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后称东坡春鸠脍。三牲五鼎 词义: 旧时形容祭品丰盛。后来也形容食物美好。 词音: sān shēng wǔ dǐng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shí bù yàn jīng,kuài bù yàn xì 成语典故: 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成语出处: 《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例句: “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 哀梨蒸食 āi lí zhēng shí 成语典故: 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 八珍玉食 bā zhēn yù shí 成语典故: 泛指精美的肴馔。 伴食宰相 bàn shí zǎi xiàng 成语典故: 伴食:陪着人家一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 成语出处: 《旧唐书·卢怀慎传》:“开元三年,迁黄门监。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饱食暖衣 bǎo shí nuǎn yī 成语典故: 饱食:吃得饱;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成语出处: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酒足饭饱 jiǔ zú fàn bǎo 成语典故: 酒已尽量,饭也吃饱。形容吃饱喝足。 成语出处: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俺这里安排一席好酒……,我着他酒醉抉饭饱,走不动。” 饱食终日 bǎo shí zhōng rì 成语典故: 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成语出处: 《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例句: 人如果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是最没有出息的。 津津有味 朝齑暮盐 囫囵吞枣 大快朵颐 香飘四溢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侈衣美食

形容饭后喝茶的诗句篇六
《从饮茶到咏瓷:唐代诗人笔下的瓷茶具》

从饮茶到咏瓷:唐代诗人笔下的瓷茶具

安徽大学历史系 方成军

绚丽多姿的唐诗中,咏瓷诗的发展一脉相承,大诗人杜甫、白居易以及孟郊、皮日休、陆龟蒙、郑谷等皆有 咏瓷诗篇或诗句传世。从咏瓷诗几乎都是咏吟茶具来看,唐代咏瓷诗的兴盛与唐代盛行饮茶以及对瓷茶具的 需求有关。本文在唐代社会饮茶习俗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唐代诗人笔下的咏瓷诗来考察唐代的瓷茶具。

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首先,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与唐代社会饮茶之风盛行有关。饮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汉代王褒《僮 约》已有"武阻卖荼"、"烹荼尽具"之句,表明汉代已有饮茶之事。两晋以后,茶风渐盛,张载、左思等在诗中均 有所咏及。左思《娇女》诗云:"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心为茶口剧,吹歔对鼎沥……。"茶与舜之不同, 据《尔雅》"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舜。"唐代饮茶真正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对此 记载道:"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唐代饮茶之风兴盛与佛 教的大力提倡和影响有着直接的关联。佛教教规要求僧人不饮酒、非时食"(过年不食)"和戒荤食素。修行时 要专注一境,静坐须跏趺而坐、头正背直,这样容易产生疲倦、打瞌睡。而作为饮料的茶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 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成为佛教僧徒们最理想的饮料。正如唐代诗憎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赞誉剡 溪茶的那样:"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另外,唐代盛行禅宗,禅寺也非常讲究饮茶,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道:"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 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中唐 开始,茶已成为城乡贵贱"无异米盐"、"难舍须臾"的寻常饮料,"'山林禅寺大兴"茶会"、"茶宴",借此"品茶"便 清谈赋诗,文人也好与僧人品茗,"满添茶鼎候吟僧"(杜苟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这样茶与诗的关系更加 紧密,茶具有的"清"、"新"特质对诗体、诗材、构思、诗味、意境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均 留下了咏茶诗,中唐陆羽著成《茶经》一书,影响深远。随着饮茶之风盛行,饮茶器具便应运而生,尤其是品茶 用的瓷茶具。

其次,瓷器在唐代生活中的重要性较前大为增加,尤其作为民间饮茶主要的瓷茶具更是如此,因而成为乐 于饮茶的诗人争相咏吟的对象。中国早在商代中期已产生了原始瓷器,东汉中晚期趋于成熟。魏晋南北朝时 期瓷器逐步取代了金属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品种亦大为增加。唐代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 局,即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并存的局面。瓷器的使用范围更为宽广,举凡餐 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及实用的瓶、罐和各类陈设装饰器无所不备,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成为向唐廷进贡 的地方特产,"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在唐代瓷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 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时尚和审美观念,而作为当时社会风尚之一的饮茶及茶具自然也不例外。与皇室 贵族饮茶用金银、琉璃以及越窑贡瓷--秘色瓷茶具不同,民间多以陶瓷茶具为主,瓷茶具成为最普通的品茶 用品,自然也是诗人们品茶用具,因而在诗中加以咏吟。

咏瓷之作并不始于唐代,晋代潘岳《笙赋》已有诗句曰:…'披黄包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缥瓷即呈青白 色的器。据考证,缥瓷可能是当时瓯窑(窑址在今浙江温州)生产的胎

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的瓷器。清 蓝浦《景德镇陶录》曰:"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其瓷青,当时著尚。"

然而咏瓷诗兴盛是在唐代。咏瓷诗在唐代的发展情况是:出现于盛唐,而以中晚唐最为兴盛,表现出随着 饮茶之风的兴盛咏瓷诗因而得到很大发展的特点,所咏瓷器几乎均为茶具。

盛唐的杜甫、颜真卿均有咏瓷之作。杜甫《进艇》诗有"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田无谢玉为缸"之句,另一首诗 《又于韦处乞大邑磁碗》通篇咏颂大邑磁碗:"大邑烧磁轻且坚,扣如哀(一作"寒")玉锦城传。君家白琬胜霜 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磁"即"瓷",全篇称赞四川大邑白瓷胎质薄("轻且坚"),釉质细致洁白("胜霜 雪"),且胎体烧结很好("扣如哀玉")因而风靡蜀中("锦城传")。唐代文献有乐师以瓷器为打击乐器的记载, 如公元九世纪中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乐师郭道原"用越瓯、邢瓯十二,施加减水,以筋击之,其音妙于方响", 因此杜甫诗中用"扣如哀王"来形容大邑白瓷胎质坚硬便不难理解了。唐诗整篇咏瓷实始于杜甫,而{进艇》 诗明显反映出咏瓷与饮茶从唐咏瓷诗一出现关系就很密切。颜真卿咏瓷诗句是:"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按,素瓷当为白瓷。

居于盛唐与中唐之间的顾况在其《茶赋》中有"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之句,"越泥似玉之瓯"指越 窑温润、似冰类玉的青瓷瓯。从中唐开始,饮茶之风极盛,文人饮茶成为时尚,咏茶和咏瓷诗较前显著增加,作 者有自居易、施肩吾、孟郊等人。自居易"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偶作二首》之二),闲暇时"移榻临平岸, 携茶上小舟"(《屉道新居二十韵》),在《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请中,他写道:"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在另一 首待中,白居易满怀深情地写道:"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匝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萧员外寄新蜀茶》)这里的"瓯"显然是瓷茶具,茶成为文人间联络感情的纽带。"蜀茶"在当时很有名,故施 肩吾也有咏《蜀茗词》七言诗,诗云:"越橇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 嗔。"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咏道:"蒙茗王花尽,越匝荷叶空。"

晚唐咏瓷诗达到极盛,咏瓷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郑谷、韩惺、徐夤等。与此前不同的是通篇咏瓷且篇 名直指瓷茶具的诗作显著增多,如皮日休《茶瓯》五言诗曰:"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 起。枣花似旋眼,萍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邢窑与越窑瓷茶瓯轻巧圆整的形象跃然纸上。陆 龟蒙的《秘色越器》诗描写越窑在秋天烧制"千峰翠色"的秘色瓷,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芒,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越窑秘色瓷器在当时就非常有名,徐黄{贡余秘色茶盏》诗极尽赞美之 辞:"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红 渍。中山竹叶酷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晚唐还有独创性之诗句且多为写越窑瓷茶匝的,如韩握《横塘》L寺 有"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郑谷则有"箧重藏吴画,茶新换越瓯"之诗句。

通过对唐代咏瓷诗的考察,陈极少数无法考证所咏瓷器的窑口以及个别系咏别的瓷窑瓷器(如杜市《又于 韦处乞大邑磁碗》咏四川大邑窑白瓷,皮日休《茶瓯》诗兼咏邢窑白瓷)外,其余咏瓷诗或诗句基本上是咏越窑 青瓷茶具的。

最早咏越窑青瓷茶具是盛唐与中唐之际顾况的《茶赋》。越窑青瓷茶具真正闻名于诗坛,诗人竞相咏吟而 形成高潮的是中唐与晚唐。中唐有孟郊、施肩吾等。晚唐则更多,如陆龟蒙、徐夤、韩握、郑谷、皮日休等。如 此多的诗人争相吟咏越窑青瓷茶具是由于越窑青瓷代表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以及唐代饮茶习俗"尚青"因 而品茶时热衷用越窑青瓷茶具。 唐代越窑主要烧瓷地点在今浙江上虞县窑寺前、帐子山、凌湖,余姚市上林湖,慈溪市上岙湖、白洋湖一 带。这一地区制瓷并不始于唐,其陶瓷业可上溯至商周时期。商周以降,尤其从东汉至北宋千余年间,瓷器生 产从未间断过,产品一脉相承。到了唐代,越窑青瓷

在继承六朝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成为唐代青 瓷的代表。其幼洁的瓷质、晶莹似冰如玉的釉色、精美的纹饰,引得唐诗人纷纷咏诗加以赞颂,难怪清乾隆发 出"李唐越器人间无"的感叹。越窑青瓷不仅以釉色"似玉"、"类冰"之美而闻名,而且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适 应了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因而名噪一时,这必然在诗中有所反映。

更重要的是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当时饮茶用"煮"法,即唐诗中所说的"烹茶"、"煎茶"(如陆龟蒙《煎茶 歌》、皮日休《煮茶》诗),非常讲究茶叶的色香味。茶色上,唐代"尚青",这与宋代茶色"尚白"不同,因而茶具选 择上习用青色的瓷茶具,"青则宜茶",在《茶经》一书中,陆羽如是说。通过对各地瓷器釉色特点及其对茶色的 影响的分析,陆羽认为越瓷最适宜饮茶的需要,他说:"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越州瓷岳瓷皆 青,青则益茶。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正因为尚青的饮茶习俗以及 陆羽的大力提倡,越窑青瓷茶具在当时社会上非常流行,视茶事为荣的诗人纷纷作诗赞美越窑青瓷茶具,这也 是唐代咏瓷诗主要是关于越窑青瓷茶具的重要原因。 唐代咏瓷诗提及的越窑青瓷茶具有瓯、盏、碗等,其中又以瓯为主,杜甫《进艇》诗还提到"茗饮"所用的"瓷 甓"。根据咏瓷诗主要是咏瓯来看,瓯是唐代最流行的瓷茶具。越窑生产的青瓷瓯曾经风靡一时。盛唐与中 唐之际顾况《茶赋》就赞美"越泥似玉之瓯"。中晚唐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咏越瓯之诗更多,或描写越瓯造型 之美:"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皮日休)。或写越瓯之珍贵:"箧重藏吴 画,茶新换越瓯"(郑谷);"蜀纸麝煤添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韩偃)。从盛唐到晚唐赞美越瓯的诗作持续时 间如此之长,可见越瓯在唐人饮茶习俗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陆羽在《茶经》中对越瓯有很高的评价,认为 "瓯,越州上"。他还描述了瓯的器形特征:"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根据这一描述,结合出土实物, "瓯"即为托盏中的盏。盏在唐代的演变是:初唐盏底为圈足,容量小。晚唐式样增多,直口浅腹,有的口沿卷 曲呈荷叶形,圈足外撇,因而才有孟郊"越瓯荷叶空"的描写。晚唐徐夤《贡余秘色茶盏》的盏也即瓯,诗人以 "捩翠融青"、"春水"、"绿云"、"嫩荷涵露"、"中山竹叶"比喻秘色瓷盏青翠欲滴的釉色,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 出土的唐廷供奉秘色瓷的青绿、湖绿的釉色完全一致。

碗,在唐代也是茶具之一种,施肩吾《蜀茗词》曰:"越碗初盛蜀茗新",诗中的"碗"即碗,陆羽《茶经》写作 "怨"。《说文》解释道:"怨,小盂也。"陆羽《茶经》认为"怨,越州上",对越窑生产的青瓷茶碗给予充分的肯定。 与深腹、直口、平底的饭碗相比,唐代茶碗的器形较小、器身较浅、敞口、器壁呈斜直形、玉璧形足、碗身轻巧,因 而适宜饮茶。 从杜甫《进艇》涛中"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甓无谢玉为缸"之句来看,瓷甓也曾被当作茶具使用。甓是中晚 唐时常见的品种,其形制类似于六朝初唐时的习惯上称盘口壶或瓶的器物。浙江曾出土有唐"元和"、"大中" 纪年且自名"罂"的盘口壶,即是证明。"罂"即"甓",盘口,喇叭形颈。

注释:

(1)(唐会要),卷八四《杂税》。 (2)刘学忠:《茶与诗--文人生活对艺术的渗透》,《文学遗产》1996年2期。 (3)李肇:《国史补》。 (4)萧统:《文选》,卷十八。 (5)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42页。 (6)傅振伦:《详注》,卷七,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7)《全唐诗》,卷二二七。 (8)《全唐诗》,卷四九四。 (9)《全唐诗》,卷三八零。 (10)《全唐诗》,卷六二九。 (11)《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卷一九七,盏部。

(12)《全唐诗》,卷六八三。 (13)《全唐诗》,卷六七五,

形容饭后喝茶的诗句篇七
《从品茗饮茶到赋诗遣兴》

从品茗饮茶到赋诗遣兴

摘 要:本文结合苏轼茶诗创作的文化背景、诗人的人生历程等多个角度,分析苏轼茶诗创作的特点。

关键词:苏轼;茶诗;特点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10-02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乃华夏“国饮”;中华又有“诗国”美誉,千百年来茶与诗结下不解之源。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宋朝尤盛。炙盛的宋代茶风,造就了这一时期丰硕的茶诗创作。宋朝的咏茶诗文盛极一时,而其中又以苏轼的茶诗创作居多,并呈现出自身的特点。这不仅与宋朝鼎盛的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更与苏轼自身的经历及思想有直接的关系。

一、苏轼茶诗创作的文化背景

宋代茶诗的大量出现,可以说是在宋朝鼎盛的茶文化背景下孕育而成的。首先,宋代饮茶之风炙热,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李觏《盱江记》载:“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无不用也。”其次,炽盛的宋代茶风,促进了茶馆、茶具等相关经济的发展。最后,文人、隐士、僧人领导着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宋代茶文化的两极走向: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如苏轼收到黄庭坚的《双井茶》诗后,写下了《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两位诗人用互赠茶诗的方式表达挚友之间的真诚关切。因此,宋代

茶文化的时代性和融通性,可以说是茶诗创作得以繁荣的根本原因。

二、苏轼的人生历程和茶诗道路

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在今天的四川省境内。茶叶早在宋朝就已成为了蜀地的特产,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方茶文化。民间茶风的最初熏染,可以说成为了苏轼日后爱茶嗜茶的最初原因。加之茶本身清新爽口,可助诗思、通气神,从而使之成为了苏轼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他夜晚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拭足迹遍及各地,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诚如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产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这种似云腴美的“新饼”产自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这谷雨前的“焦坑茶”产自粤赣边的大瘐岭下;还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

江西分宁(今修水)的双井茶,湖北兴国(今阳新)的桃花茶,等等。此外,苏轼在徐州当太守时,一次在夏日外出,因天气炎热,一路上令人口渴思睡,十分想喝一杯茶解渴解馋,便向路旁的农家讨茶,并填《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记载下当时的情景和思茶解渴的心情。因此,对于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茶诗成就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三、苏轼的思想及其茶诗创作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为人坦荡,讲究风节,在北宋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因此,苏轼的思想必然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他的茶诗创作。

苏轼的思想体系中体现了儒家的“仁爱”之说,诗人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苏轼在《荔支叹》中云:“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诗句从宋代社会中的贡茶制度落笔,对官吏的媚上取宠、宫廷的穷奢极欲予以了尖锐的讥刺,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的深度关切。

苏轼的思想深受佛家思想的浸染,追求自我的超脱,从而达到清净自然的人生境界。苏轼在被贬逐的生涯中,仍然能够怡然自得的品茗饮茶,创作了诸多咏茶诗篇,这与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有密切的关系。韩愈贬潮州,柳宗元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

而苏轼贬至黄州时,由于经济拮据,却能在自名“东坡”的荒地上种植起茶树,并写下了《问大冶长者乞桃花茶栽东坡》和《种茶》两首茶诗。可见诗人在困顿中的洒脱情怀,也反映了作者坚毅的人生信念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此外,苏轼由于受佛家思想的熏染,茶诗创作也格外显得风流儒雅,惊世骇俗,如神仙之飘逸脱尘。诗人第一次任杭州知府时,就与西湖之滨的南屏山净慈寺的谦师结下深厚友谊,谈古论今,品茗赏诗;元祐四年,苏轼第二次任职杭州,一次游西湖寿星寺,谦师闻讯后特意赶去为他点茶,苏轼再次目睹了谦师炉火纯青的点茶技艺,品味了回味无穷的茶汤,写下了《送南屏谦师》来记述“道人晓出南屏出,来试点茶三昧手”的经历。

四、苏轼茶诗创作及其特征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正是在前述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造就了苏轼在茶诗创作上的辉煌成就。苏轼的茶诗创作不仅在数量上居多,而且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本文从苏轼茶诗所涉及的题材范围及艺术的审美性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苏轼茶诗的题材多样性

苏轼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而且精于品茶、烹茶,功于茶史、茶道,甚至对茶具、烹茶之水和烹茶之火也有研究,故而留下了数十篇题材略殊的咏茶诗文。苏轼对茶饮之考究,一是茶壶,一定要用紫砂壶;二是茶,一定要用阳羡茶;三是水,他认为好茶必配好水。苏轼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其笔下为我们呈现了

各种题材相异的茶饮作品。

苏轼对煮水器具和饮茶用具很讲究,诗人强调“铜腥铁涩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红玉”,就是指出用铜器铁壶煮水有腥气涩味,石兆烧水味最正,喝茶最好用定窑兔毛花瓷(又称“兔毫盏”)。苏轼在宜兴时,还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纪念他,把此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即是苏轼用此壶烹茗独饮时的生动写照。

苏轼对茶的品质极尽考究,甚而亲自栽种茶树。诗人贬谪黄州时,由于经济拮据,生活困顿,黄州一位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来一块荒地,他亲自耕种,以地上收获稍济“因匮”和“乏食”之急。在这块取名“东坡”的荒地上,他种了茶树。《问大冶长者乞桃花茶栽东坡》云:“磋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在另一首《种茶》诗中说;“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诗作是说茶种在松树间,生长瘦小但不易衰老。移植于土壤肥沃的白鹤岭,连日春雨滋润,便恢复生长,枝繁叶茂。可见诗人于躬耕间深谙茶树习性,并对茶之品要求甚高。

苏轼对烹茶十分精到,诗人认为“精品厌凡泉”,就是点明好茶必配之以好水。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曾作《求焦千之惠山泉诗》:“故人怜我病,蒻笼寄新馥。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作者正是借此诗向当时焦千之索惠山泉水。另一首《汲江煎茶》有句:“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20964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