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等级制度篇一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内涵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是关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法规、政策和登记管理主体、客体、体制、权利、义务、内容、方式、目的等方面规定的总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最基本的法律法规依据是《民法通则》、《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最重要的政策依据是,中共中央中发\[1993\]7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1996]17号文件中的有关要求;具体的操作依据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实施办法》和其他有关规定。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客体是各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登记管理。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登记管理机关有关要求事业单位按照《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申请登记、接受有关管理,并有权对事业单位违反《条例》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承担依法保护经核准登记或者备案的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的义务。二是事业单位有权申请登记,有权要求登记管理机关对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并对登记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的登记管理行为提出申诉;同时承担按规定申请有关登记、提交年度报告及其他材料、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对其依法实施有关监督管理的义务。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办理事业单位的设立登记或者备案、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审查事业单位的年度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置;依法保护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监督事业单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处理违反《条例》的事件等。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在登记管理方面以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发(缴)证书、公告为基本程序;在监督管理方面以年度报告的提交和审查为基本形式,同时辅以其他形式。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我国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事业单位登记的对象
进行法人登记的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科文卫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这类组织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服务性。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科文卫等领域,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或者商品流通的活动,而是为社会化的大生产提供“后勤”方面的保障,包括人的能力培养、素质的提高、身体状况的改善、业余生活的多元化等等。二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所追求的首先是社会效益,而不像企业那样只追求经济效益。
另外,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有几类事业单位无需进行登记,只要求备案即可:一是法律规定具备法人条件,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即取得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二是法律、其他行政法规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经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审核或者登记,已经取得相应执业许可证书的事业单位;三是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对这些事业单位实行备案制度,主要是为了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衔接。
(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体制
根据《条例》的规定,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和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是本级人民政府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可见,我国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登记管理的体制。
1.统一领导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中,地方各级登记管理机关都要服从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统一领导,遵守其发布的有关法规、规章和文件,统一相关的政策尺度,不得自行其是、自定标准。在对某些情况、某些问题把握不准时,需要及时与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取得联系,获得指导。
根据《条例》的规定,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专门成立了国务院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机构,定名为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为中央编办的直属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
(1)拟定有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定;
(2)依法保护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有关登记事项的合法权益;
(3)监督条例和细则的执行,依法处理违反条例和细则的行为;
(4)指导和监督检查地方登记管理机关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5)负责本级登记管辖范围内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6)主管全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电子化工作;
(7)提供有关社会服务。由此可见,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一方面负责全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同时还要根据分级登记的原则,直接负责中央层次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负责登记管理的事业单位为:
(1)中央直属事业单位;
(2)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举办的事业单位;
(3)直接或者间接使用中央财政经费的社会团体举办的事业单位;
(4)中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和国有重点金融机构举办的事业单位;
(5)本条上述事业单位举办的事业单位;
(6)按照法律或者有关规定,应当由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登记管理的其他事业单位。
2.分级登记
分级登记,是指县级以上各级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条例和相关的政策规定,分别对本级的事业单位实施登记管理。
事业单位分级登记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负责制定。各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责基本比照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的职责,除负责对本级事业单位继续登记管理外,还负责对下级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即省级的指导地市级的,地市级指导区、县级的登记管理工作。
(三)设立登记
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是指登记管理机关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对申请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单位依法继续审查,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核准登记,确定其法人资格,颁布《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1.设立登记的条件
《条例》规定,申请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所谓审批机关,是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的主管部门。
(2)有规范的名称。名称的规范性主要表现为:是否为独有,是否符合名称管理的有关规定,是否体现自身的特色等内容。
(3)有规范的组织机构。包括产生法人意志的机关,执行法人意志的机关,民主管理和监督机构。
(4)有稳定的场所。场所是事业单位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固定地点和处所,它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多处。
(5)有明确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这是事业单位法人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6)有与其业务范围相适应的从业人员。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分为管理人员、业务技术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三类。
(7)有与其业务范围相适应的开办资金和经费来源。开办资金是举办单位授予事业单位法人自主使用、管理、处置的财产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自有的财产的数额体现。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性收费、社会组织出资、捐赠等。
事业单位等级制度篇二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是关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法规、政策和登记管理主体、客体体制、权利、义务、内容、方式、目的等方面规定的总和。
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概述
(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依据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最基本的法律法规依据是,《民法通则》中的有关规定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最重要的政策依据是,中共中央中发[1993]7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1996]17号文件中的有关要求;具体的操作依据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实施办法和其他有关规定。
(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地方各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分别负责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各民主党派机关,使用财政性经费的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举办的,以及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直属和所属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工作。其他任何机关和组织非经法定程序授权或委托,不得对事业单位实施登记管理,否则,不但其登记管理行为无效,还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从层级上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可以分为国务院登记管理机关和地方登记管理机关。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主管全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地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市(自治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县(自治县、市、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分别负责本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下级登记_管理机关在上级登记管理机关的指导下开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从法律责任上看,各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是通过《条例》的规定获得的。他们依照《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对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职权,接受社会监督,不受非法干预,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客体是各类事业单位,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类:
1.各级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2.各级人大、政协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机关举办的事业单位。
3.各级党委部门和政府部门举办的事业单位。
4.使用财政性经费的社会团体举办的事业单位。
5.国有企业及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事业单位。
6.依照法律或有关规定,应当由各级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的其他事业单位。
7.上述事业单位举办的下属事业单位。
(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权利和义务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登记管理机关有权要求事业单位按照《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申请登记、接受有关管理,并有权对事业单位违反《条例>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承担依法保护经核准登记或者备案的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的义务。二是事业单位有权申请登记,有权要求登记管理机关对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并对登记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的登记管理行为提出申诉;同时承担按规定申请有关登记、提交年度报告及其他材料、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对其依法实施有关监督管理
的义务。
(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内容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办理事业单位的设立登记或者备案、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审查事业单位的年度报告并作出相应处臵;依法保护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监督事业单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处理违反《条例》的事件等。
(五)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方式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在登记管理方面以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发(缴)证书、公告为基本程序;在监督管理方面以年度报告的提交和审查为基本形式,同时辅以其他形式。
(六)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目的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
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形成历程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酝酿、提出和逐步确立的过程基本同步。其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酝酿提出阶段。1986年4月12日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5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这个通则,第一次提出了“事业法人”的概念。这是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1988年国务院机构编制部门就提出了建立事业单位证书制度的设想。1989年,原国家编委办公室在基本完成了对中央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的清理审批工作之后,针对怎样巩固并进一步发展清理审批的成果,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跟踪”管理问题,开始酝酿并提出建立事业单位登
记管理制度。
二是起草、修改《条例》,进行登记试点阶段。自1991年,开始着手进行《条例》的初步起草工作,并先后在沈阳、烟台、太原、北京召开了条例草案的修改和论证会。l 992年,中编办12号文件提出,要进行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认定。同年,中编办主要负责同志在中央国家机关党政机构改革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进行事业单位登记。1993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通知》(中发[1993]7号)文件中,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使事业单位具有法人资格,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1994年,中编办正式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草案)》报送原国务院法制局审查。与此同时,还进行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试点工作。最先进行试点的是安徽省,随后江苏、北京、天津等省(市)也相继进行了试点。在1995年的郑州会议上,中编办负责同志适时提出: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试点范围。1996年,中办发[1996]17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和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使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管理更加规范,要通过实施登记管理制度,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进程,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到《条例》颁布前,有19个省市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登记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适应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事业单位管理的需要;一方面为条例的修改、完善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实践经验。没有进行试点的省市,也就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作了充分的准备,并对《条例》的修改、完善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三是《条例》颁布后的实施阶段。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并于1O月25日颁布实施。《条例》对事业单位定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事业单位法人的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以及监督管理等都作出了明确的
规范。《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有了基本的国家法规的规范。全面贯彻实施《条例》,已成为各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重要任务。1999年4月1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会议”,标志着实施工作的正式启动。
三、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原因
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不是哪个部门、更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换言之,只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然要求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实行相应的改革与之相适应。因此,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说到底,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六个需要。
(一)依法管理的需要
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依法治国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把我国最主要的社会组织明确为四种法人:机关法人、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和社团法人,并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建立之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登记管理制度。现在,国务院颁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既是依法管理事业单位的需要,也是健全我国法人登记制度体系的需要。
(二)“市场准入”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市场”,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市场主体。在当时,事业单位基本上是机关的附属物,既没有进入市场的需要,也没有进入市场的可能。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观上需要进人市场,不能够完
事业单位等级制度篇三
《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一》
事业单位管理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一种( )行为。
A.行政管理 B.公共服务 C.公共管理 D.行政执法
2.我国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实行统一领导、( )管理的体制。
A.统一登记 B.分级登记 C.灵活登记 D.备案
3.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市场准入的需要
B.依法管理的需要
C.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D.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4.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是( )。
A.事业单位收入 B.事业单位预算 C.事业单位支出 D.事业单位资产
5.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叫做( )。
A.业务活动利润 B.经营收入 C.事业收入 D.商业收入
6.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汇总报( )审核批复后执行。
A.财政部门 B.主管部门 C.上级行政部门 D.国资委
二、多项选择题
1.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
A.办理事业单位的设立登记或者备案、变更登记、注册登记、审查事业单位的年度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置
B.依法保护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
C.监督事业单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
D.处理违反《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事件
2.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体包括( )。
A.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 B.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
C.地方审计部门 D.地方财政部门
3.事业单位备案的事项包括( )
A.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
B.法定代表人 C.经费来源(开办资金)
D.执业许可证明文件或者设立批准文件
4.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目的是( )
A.为了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
B.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
C.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
D.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
5.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 )
A.流动资产 B.固定资产 C.无形资产 D.对外投资
6.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目的是( )
A.规范事业单位财务行为 B.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C.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D.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7.事业支出,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下面属于事业支出的是( )。
A.工资 B.上缴上级的支出 C.职工福利费 D.对附属单位的补助
8.事业单位专用资金的范围包括( )。
A.修购资金 B.职工福利资金
C.医疗资金 D.按照其他有关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专用资金
三、判断题
1.1997年10月25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
2.《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限期有效证书。超过有效期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自动废止。( )
3.事业单位的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存货等。( )
4.事业单位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损失。( )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要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2.什么是事业单位法人?
3.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略
2.B[解析]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和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是本级人民政府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即,我国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登记管理的体制。
3.C[解析]事业单位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要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4.B[解析]事业单位预算是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它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反映了事业单位一个年度财务收支的规模。
5.C[解析]事业收入,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
6.A[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略
2.AB[解析]略
3.ABCD[解析]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有几类事业单位无需进行登记,只要求备案即可。事业单位备案的事项包括: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开办资金)、执业许可证明文件或者设立批准文件等。
4.ABC[解析]事业单位的改革是因为事业单位存在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环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目的并非为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5.ABCD[解析]略
6.ABCD[解析]略
7.AC[解析]事业单位的支出包括BD两项,但“事业支出”并不包括这两项。
8.ABCD[解析]略
三、判断题
1.×[解析]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2.√[解析]略
3.√[解析]略
4.×[解析]事业单位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四、简答题
1.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不是哪个部门、更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换言之,只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然要求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实行相应的改革,以与之相适应。因此,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说到底,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六个需要。
第一,依法管理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依法治国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务院颁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既是依法管理事业单位的需要,也是健全我国法人登记制度体系的需要。
第二,“市场准入”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作为市场主体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具有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资格。因此,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核准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使之取得受法律保护的“身份证”,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第三,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需要。一方面,使事业单位在法律上获得作为法人的应有权益,并受到相应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为改变国家对事业单位统包统揽的作法,打破部门所有和条块分割,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第四,保障事业单位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既是保障事业单位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
第五,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需要。
第六,保护国家财产,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在没有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不登记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的情况下,既不利于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保护国有资产。通过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登记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的具体数额,就将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限定在开办资金的范围之中,从而有效地保护国家财产,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2.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3.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预算管理,加大管理约束力度;加大财务管理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内控措施,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事业单位等级制度篇四
《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一、已登记的事业单位法人有关情况
(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基本情况
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我县事业单位法人登记68家,根据省编办安排完成了事业单位预分类工作,分类管理工作将根据省编办安排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主要通过设立登记审查和事业单位年检方式进行,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业单位的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开办资金)等情况。
(二)监督管理的内容、手段及存在的问题
1、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1)、事业单位是否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开展活动;
(2)、事业单位是否按照《条例》规定办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
(3)、事业单位是否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的合法收入,是否用于符合其宗旨和业务范围的活动;
(4)、事业单位是否按照《条例》规定提交年度报告;
(5)、事业单位是否按照有关规定使用证书和印章,有无涂改、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者出租、出借印章的行为;
(6)、事业单位接受捐赠、资助,是否符合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是否根据与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
(7)、事业单位是否按时完成实名制信息维护;
(8)、事业单位是否有违反《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
2、监督管理的手段。主要以年检方式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审查事业单位年度报告和其他相关资料对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监督管理。我办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监管,不断规范登记管理行为,如严格按照《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规范办理程序,并严格按照受理、审核、核准的权限分级进行操作,要求各事业单位提交的资料必须真实、齐全、准确。为了维护登记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我办针对登记管理中存在的不同情况,依法对一些未参加年检单位多次电话督促其尽快年检,对发生变更的单位要求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更或办理注销登记等。
3、监督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情况,我们认为,目前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登记管理机关监督职能太弱。《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赋予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职能太弱,对《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监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能部门的协作和制约,缺乏监督管理的自主性、强制性和决定性作用。有的举办单位缺少配合意识,在开展年检等工作时不够配合等。
(2)、监管处罚措施执行困难。《条例》、《实施细则》对事业单位接受登记管理的监管措施虽有一些规定,如:对不参加年检的事业单位,吊销其法人
证书,收回其印章,建议银行冻结其银行帐户,建议要求其主管部门给予法定代表人行政处分等。但实际监管工作中执行起来困难较多。主要原因:一是大部分事业单位承担着社会服务等公益职能,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部分,无法也不可能停止其业务活动。二是目前绝大多数事业单位附属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关系密切,要求通过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实施处罚,难度较大。三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的权威性不强。目前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均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机构规格偏低,在执法过程中比较难以体现其权威性。
(3)、机构队伍建设太薄弱。国务院令第411号《国务院关于修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决定》明确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执法主体是各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承担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变更、注销、年检及监督管理等的具体工作。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对事业单位实施登记管理,是各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尤其在《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摆在登记管理机关面前的责任尤为重大。但目前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人员配备还不到位,我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只有1名工作人员,并且还兼顾其它工作,人员力量薄弱。由于人员力量不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只停留在对事业单位日常登记、变更、年检工作上,没有更多精力去开展业务调研,从而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开拓创新。
二、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机构有关情况
我县通过民政部门登记审核的社会组织有7个,分别为计生协会、红十字协会、个体协会、消费者协会、农民藏西药发展协会、2个民办非企业组织:唐乃
亥乡蔬菜种植协会、虫草经济协会。这些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社会组织规模小、组织能力弱等问题。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资金问题,这些社会组织既难以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也难以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融资也比较困难,难以发展壮大;二是在现行政策下,职称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缺乏配套的扶持政策,与事业单位相比,资源少、缺乏竞争力;三是没有完善的监管措施,社会监管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公信度低,社会贡献少。
三、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还需做好与哪些部门、哪些法规的衔接、怎么衔接
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和岗位设置的进行以及事业单位登记费的取消,这就要求我国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必须再上新的台阶。而现行的《条例》已不能适应现阶段和未来对事业单位管理和监督的需要,应尽快调研、修改、补充和完善,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新《条例》要给予事业单位从产生到运行,直至消亡全过程有关的政府部门及社会一个准确的分工,以解决对事业单位怎么管理,由谁管理及重审批、轻管理的问题。这不仅是审批机关与登记机关的责任,还有举办单位、行业部门、审计、财税、司法、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等都有监督的权力和义务。明确责任后,登记机关应作为总的协调机关,建立等级评定、与证书使用有关部门协调、事业单位过错举报等制度,以对事业单位在业务开展和法人责任、义务执行情况、贯彻新《条例》情况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动态监管,推动对事业单位的依法监督管理,规范其社会行为,使其真正融入市场,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添新的活力。
事业单位等级制度篇五
《什么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1、什么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是关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法规、政策和登记管理主体、客体、体制、权利、义务、内容、方式、目的等方面规定的总和。
(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最基本的法律法规依据是,《民法通则》中的有关规定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最重要的政策依据是,中共中央中发[1993]7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1996]17号文件中的有关要求;具体的操作依据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实施办法和其他有关规定。
(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
(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客体是各类事业单位。
(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体制的基本形式是,统一领导、分级登记管理。
(五)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登记管理机关有权要求事业单位按照《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申请登记、接受有关管理,并有权对事业单位违反《条例》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承担依法保护经核准登记(备案)的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的义务。二是事业单位有权申请登记,有权要求登记管理机关对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并对登记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的登记管理行为提出申诉;同时承担按规定申请有关登记、提交年度报告及其他材料、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对其依法实施有关监督管理的义务。
(六)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办理事业单位的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审查事业单位的年度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置;依法保护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监督事业单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处理违反《条例》的事件等。
(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方式,在登记管理方面以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发(缴)证书、公告为基本程序;在监督管理方面以年度报告的提交和审查为基本形式,同时辅以其他形式。
(八)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酝酿、提出和逐步确立的过程基本同步。其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酝酿提出阶段。1986年4月12日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五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这个通则,第一次提出了“事业法人”的概念。这是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1988年国务院机构编制部门就提出了建立事业单位证书制度的设想。1989年,原国家编委办公室在基本完成了对中央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的清理审批工作之后,针对怎样巩固并进一步发展清理审批的成果,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跟踪”管理问题,开始酝酿并提出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二是起草、修改《条例》,进行登记试点阶段。自1991年,开始着手进行《条例》的初步起草工作,并先后在沈阳、烟台、太原、北
京召开了条例草案的修改和论证会。1992年,中编办12号文件提出,要进行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认定。同年,中编办主要负责同志在中央国家机关党政机构改革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进行事业单位登记。1993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通知》(中发[1993]7号)文件中,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使事业单位具有法人资格,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1994年,中编办正式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草案)》报送原国务院法制局审查。与此同时,还进行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试点工作。最先进行试点的是安徽省,随后江苏、北京、天津等省(市)也相继进行了试点。在1995年的郑州会议上,中编办负责同志适时提出: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试点范围。1996年,中办发[1996]17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和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使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管理更加规范,要通过实施登记管理制度,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进程,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到《条例》颁布前,有19个省市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登记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适应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事业单位管理的需要;一方面为条例的修改、完善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实践经验。没有进行试点的省市,也就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作了充分的准备,并对《条例》的修改、完善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三是《条例》颁布后的实施阶段。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并于10月25日颁布实施。《条例》对事业单位定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事业单位法人的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以及监督管理等都作
出了明确的规范。《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有了基本的国家法规的规范。全面贯彻实施《条例》,已成为各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重要任务。1999年4月1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会议”,标志着实施工作的正式启动。
2、为什么要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不是哪个部门、更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换言之,只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然要求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实行相应的改革,以与之相适应。因此,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说到底,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六个需要。
(一)依法管理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依法治国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把我国最主要的社会组织明确为四种法人:机关法人、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和社团法人,并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建立之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登记管理制度。现在,国务院颁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既是依法管理事业单位的需要,也是健全我国法人登记制度体系的需要。
(二)“市场准入”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市场”,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市场主体。在当时,事业单位基本上是机关的附属物,既没有进入市场的需要,也没有进入市场的可能。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观上需要进入市场,不能够完全进入市场的,也会与有关方面发生愈来愈多的关系。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作为市场主体的前提
事业单位等级制度篇六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内涵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是关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法规、政策和登记管理主体、客体、体制、权利、义务、内容、方式、目的等方面规定的总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最基本的法律法规依据是《民法通则》、《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最重要的政策依据是,中共中央中发\[1993\]7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1996]17号文件中的有关要求;具体的操作依据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实施办法》和其他有关规定。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客体是各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登记管理。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登记管理机关有关要求事业单位按照《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申请登记、接受有关管理,并有权对事业单位违反《条例》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承担依法保护经核准登记或者备案的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的义务。二是事业单位有权申请登记,有权要求登记管理机关对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并对登记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的登记管理行为提出申诉;同时承担按规定申请有关登记、提交年度报告及其他材料、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对其依法实施有关监督管理的义务。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办理事业单位的设立登记或者备案、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审查事业单位的年度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置;依法保护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监督事业单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处理违反《条例》的事件等。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在登记管理方面以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发(缴)证书、公告为基本程序;在监督管理方面以年度报告的提交和审查为基本形式,同时辅以其他形式。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我国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事业单位登记的对象
进行法人登记的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科文卫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这类组织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服务性。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科文卫等领域,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或者商品流通的活动,而是为社会化的大生产提供“后勤”方面的保障,包括人的能力培养、素质的提高、身体状况的改善、业余生活的多元化等等。二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所追求的首先是社会效益,而不像企业那样只追求经济效益。
另外,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有几类事业单位无需进行登记,只要求备案即可:一是法律规定具备法人条件,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即取得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二是法律、其他行政法规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经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审核或者登记,已经取得相应执业许可证书的事业单位;三是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对这些事业单位实行备案制度,主要是为了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衔接。
(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体制
根据《条例》的规定,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和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是本级人民政府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可见,我国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登记管理的体制。
1.统一领导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中,地方各级登记管理机关都要服从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统一领导,遵守其发布的有关法规、规章和文件,统一相关的政策尺度,不得自行其是、自定标准。在对某些情况、某些问题把握不准时,需要及时与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取得联系,获得指导。
根据《条例》的规定,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专门成立了国务院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机构,定名为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为中央编办的直属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
(1)拟定有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定;
(2)依法保护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有关登记事项的合法权益;
(3)监督条例和细则的执行,依法处理违反条例和细则的行为;
(4)指导和监督检查地方登记管理机关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5)负责本级登记管辖范围内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6)主管全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电子化工作;
(7)提供有关社会服务。由此可见,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一方面负责全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同时还要根据分级登记的原则,直接负责中央层次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负责登记管理的事业单位为:
(1)中央直属事业单位;
(2)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举办的事业单位;
(3)直接或者间接使用中央财政经费的社会团体举办的事业单位;
(4)中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和国有重点金融机构举办的事业单位;
(5)本条上述事业单位举办的事业单位;
(6)按照法律或者有关规定,应当由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登记管理的其他事业单位。
2.分级登记
分级登记,是指县级以上各级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条例和相关的政策规定,分别对本级的事业单位实施登记管理。
事业单位分级登记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负责制定。各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责基本比照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的职责,除负责对本级事业单位继续登记管理外,还负责对下级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即省级的指导地市级的,地市级指导区、县级的登记管理工作。
(三)设立登记
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是指登记管理机关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对申请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单位依法继续审查,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核准登记,确定其法人资格,颁布《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1.设立登记的条件
《条例》规定,申请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所谓审批机关,是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的主管部门。
(2)有规范的名称。名称的规范性主要表现为:是否为独有,是否符合名称管理的有关规定,是否体现自身的特色等内容。
(3)有规范的组织机构。包括产生法人意志的机关,执行法人意志的机关,民主管理和监督机构。
(4)有稳定的场所。场所是事业单位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固定地点和处所,它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多处。
(5)有明确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这是事业单位法人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6)有与其业务范围相适应的从业人员。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分为管理人员、业务技术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三类。
(7)有与其业务范围相适应的开办资金和经费来源。开办资金是举办单位授予事业单位法人自主使用、管理、处置的财产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自有的财产的数额体现。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性收费、社会组织出资、捐赠等。
事业单位等级制度篇七
《2013年事业单位考试管理制度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一种( )行为。
A.行政管理 B.公共服务
C.公共管理 D.行政执法
2.我国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实行统一领导、( )管理的体制。
A.统一登记 B.分级登记
C.灵活登记 D.备案
3.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市场准入的需要
B.依法管理的需要
C.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D.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4.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是( )。
A.事业单位收入 B.事业单位预算
C.事业单位支出 D.事业单位资产
5.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叫做( )。
A.业务活动利润 B.经营收入
C.事业收入 D.商业收入
6.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汇总报( )审核批复后执行。
A.财政部门 B.主管部门
C.上级行政部门 D.国资委
二、多项选择题
1.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
A.办理事业单位的设立登记或者备案、变更登记、注册登记、审查事业单位的年度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置
B.依法保护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
C.监督事业单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
D.处理违反《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事件
2.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体包括( )。
A.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
B.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
C.地方审计部门
D.地方财政部门
3.事业单位备案的事项包括( )
A.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
B.法定代表人
C.经费来源(开办资金)
D.执业许可证明文件或者设立批准文件
4.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目的是( )
A.为了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
B.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
C.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
D.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
5.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 )
A.流动资产 B.固定资产
C.无形资产 D.对外投资
6.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目的是( )
A.规范事业单位财务行为 B.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C.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D.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7.事业支出,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下面属于事业支出的是( )。
A.工资 B.上缴上级的支出
C.职工福利费 D.对附属单位的补助
8.事业单位专用资金的范围包括( )。
A.修购资金 B.职工福利资金
C.医疗资金 D.按照其他有关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专用资金
三、判断题
1.1997年10月25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
2.《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限期有效证书。超过有效期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自动废止。( )
3.事业单位的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存货等。( )
4.事业单位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损失。( )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要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2.什么是事业单位法人?
3.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略
2.B[解析]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和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是本级人民政府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即,我国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登记管理的体制。
3.C[解析]事业单位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要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4.B[解析]事业单位预算是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它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反映了事业单位一个年度财务收支的规模。
5.C[解析]事业收入,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
6.A[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略
2.AB[解析]略
3.ABCD[解析]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有几类事业单位无需进行登记,只要求备案即可。事业单位备案的事项包括: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开办资金)、执业许可证明文件或者设立批准文件等。
4.ABC[解析]事业单位的改革是因为事业单位存在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环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目的并非为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5.ABCD[解析]略
6.ABCD[解析]略
7.AC[解析]事业单位的支出包括BD两项,但“事业支出”并不包括这两项。
8.ABCD[解析]略
三、判断题
1.×[解析]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2.√[解析]略
3.√[解析]略
4.×[解析]事业单位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四、简答题
1.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不是哪个部门、更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换言之,只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然要求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实行相应的改革,以与之相适应。因此,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说到底,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六个需要。
第一,依法管理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依法治国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务院颁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既是依法管理事业单位的需要,也是健全我国法人登记制度体系的需要。
第二,“市场准入”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作为市场主体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具有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资格。因此,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核准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使之取得受法律保护的“身份证”,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第三,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需要。一方面,使事业单位在法律上获得作为法人的应有权益,并受到相应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为改变国家对事业单位统包统揽的作法,打破部门所有和条块分割,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第四,保障事业单位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既是保障事业单位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
第五,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需要。
第六,保护国家财产,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在没有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不登记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的情况下,既不利于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保护国有资产。通过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登记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的具体数额,就将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限定在开办资金的范围之中,从而有效地保护国家财产,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2.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3.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预算管理,加大管理约束力度;加大财务管理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内控措施,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下一篇:对单位财务人员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