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事业单位招录制度

| 事业单位 |

【www.guakaob.com--事业单位】

国家事业单位招录制度篇一
《事业单位考试专题三事业单位制度》

第一章 事业单位概述及其管理体制

第一节 事业单位的涵义及其性质

一、事业单位的内涵

事业单位是我国所特有的,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事业单位这样的称谓。国际上通常把类似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机构称之为社会公益性组织或公共机构,主要指学校、医院、协会、孤儿院等部门。

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事业单位成立应当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依法设立;二是从事公益服务;三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四是社会组织

二、事业单位的性质

公益性、公有性、社会服务性

第二节 事业单位的特征和类型

一、事业单位特征

提供公共服务;属于非公共权力机构;属于知识密集型组织;经费来源的国家化;事业单位范围的广泛性。

二、事业单位的类型

一是按照公共经济学的原则分为纯公益性、准公益性和半公益性

二是按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该项事业的自然属性分基本事业单位和非基本事业单位

实践中我国单位的分类方法很多。目前,最基本的分类是将现存的事业单位分为: 行政执行类

生产经营类:职业培训机构、社会中介机构、新闻媒介出版机构、广播影视机构乃至部分宾馆、招待所等。

社会公益服务类 :

A、纯公益性:基础科学研究、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图书馆、环境保护

B、准公益性:具有部分排他性和笑非竞争性。如: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卫生

第三节 事业单位的功能及其存在的社会基础

一、事业单位的功能

经济学家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不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与竞争性的物品。

非排他性是指即使物品的所有权已经属于某人,某人也不能或无法有效阻止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非竞争性是指物品的在消费者之间无法分割,个人消费不影响他人的消费,增的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个人消费量等于集体消费量。

非排他性使所有者无法排除他人“搭便车”,即无偿享用自己购买的物品。

公共物品无法有市场提供,政府是公共物品的最佳提供者。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物品称为“纯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怕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称之为“准公共物品”。

二、事业单位存在的社会基础

1、满足公共需要 4、防止契约失效

2、弥补市场缺陷 5、弥补之源不足

3、节制政府失灵

三、我国现行事业单位的基本概况

事业单位仍然是我国提供科教文等公共服务的承担者。

具体表现为:

1、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生机和活力 效益不高

2、政府负担沉重,事业单位面临生存4、法制不完备,运行不规范

困境 5、事业单位社会服务功能“缺位”

3、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社会

第四节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内涵

管理体制是对管理权限和管理资源配置的制度。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就是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权限及其活动进行管理的制度。它不是事业单位内部自身的管理机构和体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问题。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包括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主要包括:

(1)事业单位管理体重是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一种权限划分关系。清晰划分政府与事业单位的权限范围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实现政府对事业单位领导的前提,是事业单位能够良好运作的基础。事业单位原则上接受政府的相关领导,而在业务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通过相关组织结构权责的规定来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行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对于“权限关系”的规定主要表现在对作为活动主题的各个组织间的权责的规定上。

(3)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对公共资源在公共领域间进行分配与管理的行为规则

(4)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特征

1、地位与功能的政治化与非经济化 3、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2、机构设置管理的行政化 4、职能范围的扩大化

第五节 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形成阶段(1949——1966)

奠定了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基础,并形成理科至今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管理体制。

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曲折发展阶段(1967——1977)

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恢复和改革阶段(1978——1991)

四、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向现代公共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转化阶段(1992——现今)

第六节 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背景

(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总体背景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和发展。传统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被逐步打破;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制。社会利益需求结构、社会利益供给和需求开始逐步分化、与此同时,原有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显得十分僵化,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入和建立,商品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逐步扩大,市场剧烈地冲击着传统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发展目标和服务对象的市场化,事业单位资源价格的市场化、事业单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等等,使得原有的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事业单位在计划体制的运作也难以从根本上满足事业单位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1、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弊端逐步显露:

A、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B、原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设计本身的局限逐步凸显出来

C、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缺乏活力

D、事业单位主体单一、布局不合理

2、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3、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将有助于我国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三)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

1、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所涉及各种利益关系的复杂性

2、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内容的复杂性

3、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的艰巨性

4、当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突出

A、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整体滞后于社会体制改革的总体进程

B、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还多处粗浅层面,缺乏必要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C、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多属于单项推进、局部试点、各行其实的探索阶段,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统一改革的依据

D、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缺乏整体配套改革

E、事业单位的改革还存在很多认识、实践上的误区。

二、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

(一)改革的理论依据:现代事业管理制度

1、现代事业管理体制的内涵

是指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制度运作下,建立一套适合社会事业单位发展规律的法人制度、领导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评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管理制度的总和。现代事业制度的核心是现代事业组织。

现代事业组织是指在社会经济条件下,依法设立,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拥有独立的资产,向社会提供公共性、或准公益公共产品或劳务的社会组织形式。

现代事业组织的特点:

A、现代事业组织不同于传统的事业单位组织。现代事业组织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和建立的,市场是其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B、现代事业组织不同于政府组织。现代事业组织主要提供准确公共物品或劳务,而政府则主要提供纯公共物品。

C、现代事业组织也不通不过于现代企业组织。现代企业组织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事业单位往往是一个非盈利性的机构。

2、现代事业管理制度的框架

现代事业组织是一种组织形式,现代事业管理制度是一整套社会管理制度的总和。包括事业内部、外部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

特点是:政事分开、责任明确、多元投资、管理科学、强化约束。

内容:

A、健全的事业单位法人制度。是现代事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事业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B、多样化的组织模式。包括公司型、社会型、社团型、研究中心等。

C、多元化的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独立的资产是事业单位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确保其开展正常的组织活动的基础

D、科学民主的领导制度 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领导制度是实现组织管理科学与民主的关键。具体包括:一是明晰事业单位的产权制度,实现所有权、管理权、监管权有效分离;二是建立事业单位管理的负债制度,相关的领导对于事业单位组织的运作管理承担相应的责任。

E、完善的具体运作制度。主要包括: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监管制度等。通过事业单位组织的运作过程的制度化管理实现组织活动运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事业单位管理目标最终贯彻落实。

(二)改革的有益借鉴:西方国家公共事业部门的管理体制改革

三、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思路

(一)明确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和目标

1、前提:

A、有利于保持和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管理的体制改革进行系统而合理的安排;

B、是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整体推进的同时,要着重强调部分领域、关键领域的重点改革;

C、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重视和关心人的发展和成长;四是改革要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效防止国有、集体资产的流失

D、是改革需要在保持整个社会安定、团结、和谐有序的基础上进行,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不能够以牺牲整个社会秩序为代价来进行;

E、是事业单位的改革需要以确保事业单位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的维护与实现为基础,要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率。

简言之,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即建立一个在政府宏观条件和监管下,包括政府内在多元投资主体、多元主体承担服务,科教文卫等领域的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为基本运作方式、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系统。

2、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就是事业单位的社会化以及运行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其基本原则是政事分开。

3、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应实现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

A、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与政府管理的分离

B、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法制化

C、推进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管理的社会化。

D、事业活动的产业化、市场化

E、积极促进事业单位主体的多元化。

(二)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分类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式是进行分类改革。确立合理的分类管理制度是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具体而言,借鉴公共产品理论,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中实现依1、据事业单位公共产品的公积来进行分类管理。

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在本质上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提供有三种基本方式:公共提供、市场提供好混合提供。具体而言,依据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产品的公益性程度进行分类管理:

A、纯公共性事业单位,是指事业单位中提供纯公共物品,缺乏经济效益的机构;

B、准公共性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公共事业,但能够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机构,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C、版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具有相应生产力和经营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能够获得相当经济效益的机构。针对事业单位的管理类别的差异性,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

2、要明晰事业单位的权、责、利

(三)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1、创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

2、创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

3、创新事业单位监督管理体制

(四)完善事业单位主体运作模式

1、实现事业单位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共事业部门与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的动力机制;

3、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慈宁宫“政府控制”模式向“社会选择”模式转变

(五)优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外在环境

1、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

2、积极培育中介组织

3、积极完善配套体制改革

4、强化监督与管理体制建设。

第二章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概要

第一节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我国的单位类型分为行政、事业、企业

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简称机关),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的单位为机关单位。机关单位实行公务员管理制度。

企业单位实行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比较复杂,有依照公务员管理的制度,还有目前正在推行和完善的聘用制度。

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管干部原则、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政事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表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建立一套适合科、教、问、卫等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各自岗位要求的具体管理制度;形成一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路子,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

业单位人员的做法,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再按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根据社会职能、经费来源的不同和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和不同岗位特点的人事制度,实行分类管理;在合理划分政府和事业单位职责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的事业管理自主权,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用人上的自我约束机制;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搞活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制度。通过制度创新,配套改革,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速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聘用制度

聘用制度是指事业单位与职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机床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的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实现用人上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单位自主用人,保障职工自由择业,维护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通过聘用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

(二)工资分配制度

在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的原则上,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烈机制。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改革,发挥工资政策的导向作用。

(三)宏观管理制度

(四)人事监督制度

第二节 岗位设置及岗位聘用

岗位设置是聘用制度的基础。岗位是指事业单位根据其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好工作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设置岗位应具有明确的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国家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宏观调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国家确定事业单位通用岗位类别和等级,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规模及隶属关系等情况,对岗位实行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自主设置本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

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一、岗位类别和等级

事业单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中类别。根据岗位性质、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事业单位不同类别的岗位分别划分通用的岗位等级。

(一)管理岗位

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部级正职、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分别管理岗位一到十级职员岗位。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设置事业单位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

(二)专业技术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是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计值要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好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和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登记,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

高级岗位分为7个等级,及一至七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职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起级

国家事业单位招录制度篇二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落实情况分析》

专题研究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落实情况分析

杨鑫

(吉林省人事考试中心,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将制度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制度从制定到落实到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顶层设计同样也需要落实上的纠偏。本文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对这项制度有个全面客观的了解,进而实现制度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是继公务员实行考试录用制度之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又一项“阳光工程”。在事业单位推行公开招聘制度,打破旧的用人制度,开创新的人才选拔模式,难度和阻力可想而知。回顾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制定之初到落实的全过程,梳理其发展脉络,希望可以对我们全面了解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本身有所帮助。

一、制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初衷

2005年原国家人事部以第6号令公布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255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