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师招聘】
篇一:《现代诗鉴赏(教师)》
现代诗歌赏析训练题(164、165班专用)
一、阅读《美丽的夜雨》完成题目
像轻声到来的客人
打开啤酒吧,欢迎
于是,泡沫,水珠
在脚下和车轮下飞进
美丽的夜雨
辛勤地擦洗大地
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
城市一下亮了起来
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美丽的夜雨
把情人牵到一把伞下
雨声掩住了低低的私语
从月夜下散出温暖的热气
把雨丝蒸酿成了蜜
美丽的夜
像拉着小提琴
滑过每一家的玻璃窗
把明天更甜的生活
飘进孩子的梦
1、 这首诗主要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作者从各种角度反复设喻,用多种喻体去说写老师的现代诗歌。
明夜雨这一本体,请具体说说这首诗用了哪些喻体? 这些喻体有什么作用?
答:轻声到来的客人、辛勤洗擦大地的清洁工人、把情人拉到伞下的红娘、拉着
小提琴的歌手. 这首诗通过奇峭的比喻和连珠似的妙想,主要表现了生活分外
美好
2、这首诗诗句清新洒脱,生动形象,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写人和自然的微妙
关系,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试说说下面几句诗的美妙之处(重点从词语和
修辞方面去品味)
“美丽的夜雨,辛苦地擦洗大地,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城市一下亮了起来,
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答:这节诗用了拟人(辛勤地擦洗大地)、比喻(闪光的镜子)、夸张(城市一下
亮了起来)、比喻 (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修辞手法,描写夜雨十分生动形象。
二、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答题。(8分)
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
有多少欣慰,
有多少鼓励,
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
带着多少叮嘱,
带着多少期望,
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
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
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
您用颤抖的声音鼓励着我们:
去吧——
勇敢的孩子,
向着明天,
谱写新生活的赞歌
(节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作者徐鲁,有改动)
1、请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刻,车,歌
2、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
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
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离别之际想到了老师的
点滴生活以后对老师的依依不舍和感激之情。写老师的现代诗歌。
4、诗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老师”是和蔼的,他一直鼓励学生,给予
他们爱和知识,当他的学生要离开时,他会欣慰的笑,会在心中为他们祝福,
老师把学生送向了光明,而他们仍然无私奉献,永远守在自己的讲台上。
5、请以“老师,谢谢你”为话题写四句以上的短诗一首。
三、阅读《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完成题目: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短诗的内容。
主要写诗人在田野漫步的情景。
2、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色彩丰富鲜明美丽的图画
3、找出句中动静结合的语句,并欣赏其妙处。
开头两句都是静态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草原上流着„„烟„„”一句运
用动态描写,这样使画面具有美感有具有动感,富有活力。
4、找出一处运用比喻手法的语句,试分析其好处。“新鲜的乳液似的的烟”把烟
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的美妙描绘出来了,而且可以看见可以捉摸。比喻写老师的现代诗歌。
可谓精妙。
四、阅读《露》完成题目: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写老师的现代诗歌。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1、说说诗中的“露”具有什么特点?默默无闻、乐观、心灵纯洁
2、文中的露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乐观向上
3、读了这首诗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在生活中,即使我们很普通很平凡,或遇到困难我们仍然应该乐观向上,不
要抱怨什么,应该永远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4、仿写: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
例如:我不是巍峨的高山,也不是连绵的峻岭,我就是我,一座矮小的山丘。
篇二:《《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师用书》
5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1.课文解读
死 水
⑴作者简介
闻一多原名家骅。又名亦多,湖北浠水县人。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刊》、《清华学报》编辑。1919年积极投入“五四”运动,担任学生会书记。1919年开始写新诗。1922年在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珂罗拉多大学学习美术,并研读外国文学。1923年9月第一部诗集《红烛》在国内出版。1925年7月,不堪种族歧视,愤然回国。归国后在北京艺专任教务长,开始了教育工作。1926年4 月,与徐志摩共同主持《晨报副刊》的《诗镌》。1928年1月,第二部诗集《死水》出版。不久,与徐志摩等共同创办《新月》杂志。1928年以后,闻一多先后曾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等职。1946年7月15日下午,在西南联大教授任上,因投身民主运动,被统治者当局暗杀。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斗士三种身份于一身。他著作甚丰,有《闻一多全集》四卷和《闻一多诗全编》等留世。
早年作为新月派的主要诗人,闻一多提出新诗的“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理论,倡导新诗格律化。在新诗的理论建设方面作出独特贡献。
⑵基本解读
《死水》作于1926年4月。此时,诗人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目睹国内“死水”般的现实,十分失望。在国外的时候,诗人曾热情地讴歌“如花的祖国”(《忆菊》),而现实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当时军阀统治下的中国腐败破落、满目疮痍。这一切令诗人痛苦不堪,他时刻在心底里叫喊着: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据说,
直接引发诗人的灵感并写下《死水》的,是这样一件事:在北京二龙路一带,诗人看到了一沟臭水,由此联想到中国的现实,眼前具体的景象与心中忧愤激昂的诗情相接通,于是写下《死水》一诗。
《死水》反复写一沟叫人绝望的死水,以此来比喻现实的黑暗。面对这样一沟“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死水,诗人主张“爽性”向它“破铜烂铁”,“剩菜残羹”,让死水给丑恶去开垦,看它能滋长出什么结果来。铜绿锈出的花,只能是“恶之花”,不论它怎样地绿成“翡翠”,锈出“桃花”,织成“罗绮”,蒸出“云霞”„„也只能是一种病态的美丽。诗人以丑恶为描写对象,却写出了一番似乎是“美”的景观,包含了多层意思:首先是对畸形、怪异的现实的暴露,其次是对造成这一局面的军阀统治者的斥责,再次是表达了作者希望丑恶事物早日灭亡的愿望。
闻一多主张新格律诗必须具有“三美”。《死水》便是他这种理论最满意的一次试验。首先,在韵律方面,这首诗各节大体押a b c b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收尾都是双音词,这样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其次,读着这首诗,一幅幅画面接踵而来。《死水》的用词十分讲究,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再次,诗的结构整齐。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像一块块严正的方阵,富有建筑美。闻一多对新诗格律化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⑶问题探究
《死水》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意象描写一沟叫人绝望的死水,对这种以“美”喻丑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朱自清的观点,认为作者在这里表达了让丑恶事物早日灭亡的强烈愿望。因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才有希望”。(《闻一多全集·朱序》)一是蓝棣之的观点,认为“既然‘美’开垦不出这沟死水,那么,不如让给丑恶去开垦。也就是说,既然他所认为的正确的有效的理论方法拯救不了这个国家,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让他认为是不正确的无效的理论方法去试试呢?这是说绝望可能给闻一多带来一个转机。”(《中外文
学名著精品赏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卷(下)》第777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无论如何,闻一多的这种写法,明显地受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思想的影响,以“美”喻丑,使丑更加触目惊心。可引导学生,讨论一下《死水》的这种笔法的用意,或让他们说说同意哪一种观点。
再 别 康 桥
⑴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浙江海宁人。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遇难,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⑵基本解读
“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勿勿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尽管一切都被揉碎了,诗人依然撑着长篙在寻梦。在青草的深处,他宁愿满载一船星辉,放歌而归。但在现实中,诗人却不愿惊醒他心中的梦,千万缕惜别之情,只化作心底里缠绵的笙箫、夜空中沉默的夏虫,在“悄悄”之中告别,在“悄悄”中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⑶精华鉴赏
《再别康桥》的惆怅之情深藏于飘逸、洒脱的抒写之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抒情主人公就如一朵流云,无形无迹,自由而舒展。主人公心中的康桥也如梦似幻,美好而易碎。诗中用“金柳”、“青荇”、“星辉”、“笙箫”等意象用描写康桥景观之美和自己对康桥的眷恋。这些意象往往既是写景同时又是抒情,景与情难分难解。“那湖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我”心中的眷恋着的情人形象,是“我”心中之旧情的流露——情与景已互为一体。在金柳之间,在青荇之上,“我”固执地寻找着“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而事实上,“我”又不能纵情放歌,只有“沉默”,“悄悄”地离去。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落寞的苦闷尽在不言之中。
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写出了一种包含淡淡的惆怅和酸楚的不舍之情。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在与自己心中的理想道别,那份深情和静谧,似乎唯恐惊破心中之梦。它微妙地展露了诗人因“康桥”理想的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的诗单纯、轻盈、柔婉而又深含忧郁之情。他善于将气氛、情感和景象融为一体,写梦幻般的景象的同时也充溢着一种梦幻般的情调。而且情绪回环反复,自由舒展,毫不扭捏做作。《再别康桥》读起来特别舒缓、悦耳,有一种和谐、优雅的音乐美。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⑴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诗集。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1937年9月,艾青经人介绍来到杭州蕙兰女子中学任国文和美术教师。这是一所教会学校,一切都按呆板的教条和规定行事。艾青并不愿意在这里久留。“七•七”芦沟桥抗日的炮声激励着每一个爱国同胞,但是在杭州,有些民众处于一种不关心民族命运的“安闲”状态,对于小市民的恐日病,艾青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鄙夷。11月中,侵华日军已从金山卫登陆。杭州危在旦夕。学校里己没有学生来上课了。艾青只好辞别蕙兰女子中学,借了盘费离开杭州回到了金华故乡。在老家只呆了很短的时间,艾青就带着妻子张竹如一起出走。他们打算从金华乘火车经南昌去武汉。艾青在金华车站候车室和月台上看到从前方撤下来的许多伤兵。他们有的燃着稻草取暖,有的摇头叹气。艾青等人挤上了要开往南昌的列车。当火车在寂静的黑夜向前奔驰时,艾青随着铁轮转轧的有节律的声响而展开了思绪:漫长的行程和广袤的土地,使他感到做一个中国人的“强烈的欢喜与骄傲”,甚至连这黑夜也带给他“一种家教的情感”,“纯朴地愿望着祖国能早日从少数人的自私与顽固的枷锁里解脱”;当着在熹微的晨光中从车窗外传来儿童们所唱的“打回老家去”的歌声时,他感到这歌声“传出了中国的悲哀与对于解放的遥远的呼叫”,这歌声在他的眼前“描出了一幅在冰天雪地中的东北义勇军行军的美丽的图画”(见艾青《西行》一文,载1937年12月出版的《七月》第一集第五期)。经过几天的颠簸,艾青终于来到了抗日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武汉。
“七·七”芦沟桥抗战的炮声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表现了全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但是国民党右派集团中的一小撮汉*亲日派,却在积极勾结日寇,妄图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断送抗战的大好形势。 艾青敏感地“在战争中看到了阴影。看见了危机”,“看见了汪精卫的动作与表情,
篇三:《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的几点感悟》
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的几点感悟
作者:易旭东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4年第07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062-01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现代诗歌就应该是现代汉语的最高形式。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初中生,他们个个青春飞扬和活力四溅,本身就是最美的诗;美好纯净的校园生活充满着诗意,可以给青春的心灵提供滋长梦想的诗意的文化土壤和放飞心灵的诗性的精神家园。而现代诗歌教学在长期的惯性思维模式中形成了"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教育观,这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感觉能力的弱化、钝化、退化。那么如何利用诗歌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呢?
1.激发兴趣,培养情趣
老师自身热爱现代诗歌。广泛阅读,有广阔深厚的诗歌背景知识。熟练掌握现代诗中的术语名词,诗人简历、创作背景等,常常给学生赏析诗词。借助画面用自创诗去描绘。常常有情感地朗诵诗歌。改诗填词,自创诗歌,用诗歌表现生活。广泛利用多媒体以及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目的是让学生觉得老师才华横溢,语言功底高深,用词丰富精当,情趣高雅。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他们自觉与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爱好文学,爱好诗歌。
2.掌握学习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朗读、物象、意境、写作技巧
中学的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注意朗读(美读)。我们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念诗"或朗诵诗,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尤其是现代主义的诗歌的解读方式不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那样可以从头到尾进行"顺读",而往往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细读。
朗读:注重停顿(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感情基调)。诵读要贯穿学习诗歌始终。 停顿。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重音。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语速。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有时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声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重音要适当增强其音量。
物象:看诗歌里写了哪些人、物、景、场面。诗歌里面描绘的人、事、物、场面所形成以一幅幅或完整的画面。意境:这些物象到底要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就要挖掘意境,如何来挖掘意境呢?可以联系写作背景,了解那段时间的社会生活;品词语,抓修饰语,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明确其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找出比喻义和象征义;注意各种修辞的运用。理解其话中话,弦外之音;把自己置于作者生活中,再把作者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这个环节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体裁而言,读诗歌,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想像……就阅读目的而言,掌握内容,心理活动的主体是分析--综合--联想;掌握写法,心理活动的主体则是归纳(归纳写作特色)--同化(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迁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因而,诗歌的课堂,更应给予学生独立阅读、充分想像、个性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诗歌的课堂,更应该是诗人、学生、教师三方的情感碰撞乃至心灵密语。
写作技巧:选词炼句,根据画面和意境,找出词句的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常可以采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如何其芳的《秋天》。
现代诗歌中的修辞,除了排比、拟人、夸张、对比、反复、顶真、叠字之外,主要有比喻(隐喻)、通感、矛盾修辞、象征、反讽等。其中的排比、对比和反复对于增强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还有本体和喻体互换,例如郭沫若的名诗《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看标题:诗词题目一般有三个作用:交代写作背景,隐示诗歌内容,告知写作手法。 抓情境:借景抒情是诗词中最常见的写作方式。起承转合四字,开头往往是由景起。抓住环境描写中的景物和修饰词,感受环境特点,便能捕捉作者隐藏其中的情感脉络。读篇末:诗词一般的写作手法都是借景起兴,议论抒情结尾。诗词的结尾即使不进行议论抒情,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通过分析景物的特点和叙事内容也能窥知作者的情感表达。如辛弃疾《密州出猎》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借叙事抒报国杀敌之情的。 改写:改写"即进行再造想
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改写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诗词句子的理解之上训练对词句的联想和想象,然后扩充成完整的篇章。但改写更重要的作用在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
3.广泛阅读、比较阅读,自我实践
互文性阅读,简单地讲就是比较阅读,让具有相同质素(人物、主题、题材、技巧、语言、结构)的文章同时呈现。在实际教学中,如同一单元的作品进行比较,(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 7 至 9 年(初中)语文教材是按照人文专题编写,以"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为线索安排相关内容。)一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主题,所以可以进行同一单元作品的主题比较和与之相关的如表现形式、主题细微差异的比较,如关于"秋"的主题性互文阅读,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与韩东的《山民》的阅读,同题诗如高尔基的《海燕》和郑振铎的《海燕》的比较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李广田的《乡愁》诗的比照阅读,这都会起到相当有效的阅读效果。
看多了,读多了,自然就有了兴趣。品多了 ,比多了,情感就丰富了,如果自己再进行一些写作实践,正如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如此,诗歌教学之效焉能不高?
篇四:《感谢老师的现代诗》
诗歌一:致老师篇五:《歌颂老师的现代诗》
教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