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好词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曾国藩家书》警言名句》

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

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凡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弟子。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人谁不死,只求临终心无愧悔耳。

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

家中大小,总以早起为第一义。

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

走路宜重,说话宜迟。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历观古来世家之久长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绩、酒食二事。

君子贵于自知,不必随众口附和也。

读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曾国藩家书好词

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曾国藩家书好词

曾国藩家书好词

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的。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游子在外,最重惟平安二字。

温经须先通一经,一经通后,再治他经,切不可兼营并鹜,一无所得。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

为一己存惜福之心,为阖族留不尽之泽。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凡盛衰在气象,气象盛则虽饥亦乐,气象衰则虽饱亦忧。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学诗无别法,但须看一家之专集,不可读选本以汩没性灵,至要至要!

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

若非道义可得者,则不可轻易受此。要做好人,第一要在此处下手,能令鬼服神钦,则自然识日进、气日刚。

可以为天地之完人,可以为父母之肖子,不必因读书而后有所加于毫末也。

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

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至切至切。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无有不败。

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曾国藩家书好词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

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

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

篇二:《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特别【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一生恶名与荣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之贼”、“曾剃头”的恶名。他作为一位儒丈,却能善始善终,成为时人推祟的处世圣人,他家族兴旺,成为了每个成功者争相效仿的楷模;他作为一位完善的成功者,给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经验。换句话来说,曾国藩在近代中国是一位影响力很大的人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广为流传,乃至于他已经成为现代人必知的品牌。

青年毛泽东对他这位有名的老乡评价甚高,历数古代帝王无赞语,独服曾文正公,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梁启超曾惊叹:“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这些都归于曾国藩一生中的十三套学问中能流传后世的一套——《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最有影响力的100封家书中,每篇都是脍炙人口,每句话都耐人品味。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其中一篇——对其弟们劝学的之道。简述了:读书之道,早上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就是死了也无遗憾,要做到这点,十分不容易。闻道,必须是真的理解了,而且非常信奉,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心中已经没有把握,有怎么能闻道呢?

“唯学问远过古人,乃可评讥古人,而等差其高下”。学问之道,不可轻率地区评价或讥笑古人,只有在堂上的人才能评判堂下之人的曲直是非。而现在那些讲理学和汉学的人,动不动就贬评汉唐儒家,这都狂妄的不自量力的陋习。善于学习的人应该对古人的书籍,逐一品读,不能妄加评论。只有学问远远超过了古人,才可以讥评古人,排列古人的高下位置,才是学问之道。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本人虽是浅读,但却收益良多,让我也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时刻谨记:为学之道,最要虚心。

[1]革文军,梅朝荣.曾国藩家训[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57~70

[2]清渠,程国珄。曾国藩最有影响的100封家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33~49

篇三:《曾国藩家书主要内容及读后效果》

曾国藩家书好词

《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

《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应有尽有。诵之悟之﹐大有裨益。人生丰富﹑性格复杂﹑毁誉参半﹑争议不休。然千封家书﹐足见其殷切之情。今以文白对照的形式﹐向读者展示这本蒋介石终生苦心研究的书的魅力所在。

总是片面

——读《曾国藩家书》随感

曾国藩家书好词

有好几年的记忆,对曾国藩的印象停留在他政治生涯的顶峰——那个剿杀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的清廷高官,源于童年(还是少年?)的历史、政治教科书。相信我一直是学校里的乖乖孩子,擅长考试,历史、政治都可以拿接近满分的高分。童年的记忆真是刻骨铭心,因为教科书的言说,让我记住了那个“手上沾满了太平天国农民义军鲜血”的曾。

仍然很迷信教科书的年龄里,阅读量增大了,曾的形象,也渐渐从教科书上描述的那般片面趋向丰满,轮廓日益分明,知晓他更多的一面,不再简单地痛斥这个“杀手”。

可是,我的同学中,有没有人,除了教科书之外其实并不看其他另外的历史书?曾国藩家书好词

炎炎夏日里,喜欢读古书,诗词歌赋的曼妙让我沉迷。多年前背过的《古文观止》有荒废的嫌疑,也需拿出来温习一遍。而《曾国藩家书》也是挤在那些“经典文库”里让我再读。

(——符合朱永新先生批判的教师阅读:“很少读专业书”。) 读曾的家书,一个对祖父母谦恭有礼的孙儿,一个对父母温良孝顺的长子,一个对幼弟学业百般牵挂的兄长,一个戎马劳碌中不忘殷殷教子的严父,跃然纸上。不以善小而莫为的家长里短,比那虽功高震主犹自内心如履薄冰的惶惑更打动我。无论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皆自成一格。很多时候,那样的琐碎与絮叨,要失笑却又为之动容:

“家中诸事都不挂念,惟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须将所作文字诗赋寄一二首来京。”

“读《后汉书》,现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请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予生平于伦常之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

“吾每作书与诸弟,不觉其言之长,想诸弟或厌烦难看矣。然诸弟苟有长信与我,我实乐之,如获至宝。”

“又闻四妹起最晚,往往其姑反服事她。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

如何教科书上曾被描摹成那样面目可憎?固然杀戮太平天国农民军,从一个角度理解是是他的硬殇,但他自有他的立场。

不为之辩解。

但如何“坏人”就一般面目的“全坏”呢?总是片面,总是模糊,总是过于极端。

想起英国课堂上孩子们学习的亨利八世了。这个暴君,对他的妻子与臣民可谓残暴之极。然而,他在英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却不容忽略,尤其是他改写了英国王室与教会之间的关系,功不可没。那些英国孩子们在学习亨利八世时期的家世、钱币、建筑的同时,居然被要求调查亨利八世六位妻子的来历与结局,还要研究亨利八世最爱其中哪一位。相信那些孩子们,离开校园之后,即使不再补充阅读其他课本,他们也已了解到一个真实、丰满的君王,并不片面。

而我呢?我这样对教科书深信不疑的好孩子,要在很多年后,课外补充阅读到一定量后,才可以慢慢勾勒出曾国藩比较丰满的一面。到底问题在哪里?

我们被教诲的,为何总是片面?真的不明白。

篇四:《曾国潘家书读后感》

选读<曾国藩家书>一书,原本很是偶然,做为单位里一名通讯员,主管要求自由选读一本有关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的书籍,并写出读后感。徘徊间,好友许君参与的一次写作大赛得了二等奖,奖品是价值300元的文学书籍,他向我推荐了其中的这本由吉林出版社出版、中国读书网鼎力推荐的<曾国藩家书>。

家书?还是那种古文式的(好在有白话译文),按照很多时髦同学的标准来看,家书嘛,没什么刻意复杂的行文结构,也没有现代感的写作文字技巧,平平淡淡到白开水地步的166封家信(精选出的经典部分)而已。可是,可是当我耐性的读完,没有哪一回读完一本书有如此的感怀,实际上,抛开曾国藩从小发愤苦学,6岁入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1846年充文渊阁直学士,次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10年之中连升10级官至二品,誉为晚清第一重臣,一部家书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乃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的历史背景不谈;或者抛开<曾国藩家书>中与父辈与诸弟所谈的立志、勤劳、俭朴、修身、治军、做官为政等等书信也不谈;就论<曾国藩家书>中的教子弟的读书做文之法;就论曾国藩读过的浩如烟海的书之经历,让我肃然起敬!

为什么我不能够熟练地遣词造句,运用典故?为什么我写不出的优秀的文章,文字呆板?根源呢?读书少,不学习,贪婪,投机。曾国潘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努力读书的严肃足以令性喜热烈漂浮的我凛凛然。


曾国潘家书读后感(二)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着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曾国潘家书读后感。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而<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从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潘家书读后感(三)

<曾国潘家书——传忠书局刻本>内容概要:国藩之所以长久为人称道,不仅是因为他的文治武功,更是因为他的文章与道德。而他的文章、道德之精粹无不包涵于<家书>之中。在他辞世后的第七个年头-1879年,由李瀚章编、李鸿章点校的这部<曾国藩家书>由传忠书局刊刻传世,一时洛阳纸贵,四野流传,迅速成为一部争相购买的家藏典籍……

自古常言:事不过三或富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能经久不衰,世代人才辈出,似乎不符合常理;这其中必有其奥秘或过人的招数,曾国藩的家书中有句名言:“有富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曾氏家族对后代的教育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借鉴的,真是人生处处是考场,人生事事是考题,人生人人是我师,曾氏家族确实在遵循和饯行这个准则,一个人只有与人为善,与人友好相处,与人平等相待方可立于不败之地;人生有四堂必修课,曾氏的家书中无不一一得以体现,无论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他都既勤又恒的做到了,做的惟妙惟肖;他阅人无数,受到了名师的点悟,成功的人生哪能不走这条华山之道呢……

昨日,买来此书即读,至深夜,到45页。今日又读,细味深酌,殊是上品。凡读书之人当人手一册,越读越有味道。于我辈做人处事,世界观之反思与成型均大有裨益。听闻,毛泽东年少时于湖南一师就学之时,受业师杨昌济力荐所读之曾公家书就是这本传忠书局刻印刊本:又蒋公中正留学日本之前所读家书亦是这一版本。众所周知,曾涤生乃是千古第一完人,是毛蒋都最相钦佩之人,盖此一版本的家书,乃是二人之深窥曾氏之学的门径。可见读书必要讲版本,知版本之优劣后方可读书。是书弊端乃是评点太疏,聊胜于无:缺少校释,以点龙睛。可见是书版本虽好,但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的编辑水平较低,力有不逮。若换成古籍、中华书局、商务等肯定会择要有所点校注释。总体而言,是好版本,是好书。收藏自读都好……

篇五:《傅雷家书好词好句摘抄》

好词摘抄:

一劳永逸、首当其冲、巧夺天工、颐指气使、炙手可热、倾巢而出、登堂入室、万人空巷
耳熟能详、万马齐喑、莘莘学子、深孚众望、梁上君子、休戚相关、美轮美奂、始作俑者
讳莫如深、文不加点、不刊之论、苦心孤诣、明日黄花、琳琅满目、不易之论、豆蔻年华
青梅竹马、自食其果、毫发不爽、首鼠两端、如蚁附膻、气冲斗牛、如坐春风、不以为然
弹冠相庆、涣然冰释、大方之家、不耻下问、趋之若鹜、望其项背、比翼双飞、耳提面命
鼎力相助、醍醐灌顶、不足为训

好句摘抄:

1、开音乐会的日子,你仍维持八小时工作;你的毅力,精神,意志,固然是惊人,值得佩服,但我们毕竟为你操心。孩子,听我们的话,不要在已经觉得疲倦的时候再force[勉强]自己。多留一分元气,在长里看还是占便宜的。尤其在比赛以前半个月,工作时间要减少一些,最要紧的是保养身心的新鲜,元气充沛,那末你的演奏也一定会更丰满,更fresh[清新]!

2、好孩子,3、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于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4、音乐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

5、我知道你忙,可是你也知道我未尝不忙,至少也和你一样忙。我近七八个月身体大衰,跌交后己有二个半月,腿力尚未恢复,腰部酸痛更是厉害。傅雷家书好词好句摘抄。但我仍硬撑着工作,写信,替你译莫扎特等等都是拿休息时间,忍着腰痛来做的。孩子,你为什么老叫人牵肠挂肚呢?预算你的信该到的时期,一天不到,我们精神上就一天不得安定。

6、以实际来说,你倘若为了要说明情形而回国,则大可不必,因为我已经完全明白,必要时我可以向文化部说明。倘若为了要和杰老师分手而离开一下波兰,那也并无作用。既然仍要回波学习,则调换老师是早晚的事,而早晚都得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向杰老师作交代;换言之,你回国以后再去,仍要有个充分的借口方能离开杰老师。若这个借口,目前就想出来,则不回国也是一样。

7、我一生遇到重大的问题,很少不是找几个内行的、有经验的朋友商量的;反之,朋友有重大的事也很少不来找我商量的。

8、一个人往往对有在手头的东西(或是机会,或是环境,或是任何可贵的东西)不知珍惜,直到要失去了的时候再去后悔!这是人之常情,但我们不能因为是人之常情而宽恕我们自己的这种愚蠢,不想法去改正。

9、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

10、我说“希望”,不是指“专业”方面的造就,而是指人格的发展。所以我越来越觉得青年全面发展的重要。

11、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他的生活只有痛苦,但他的作品差不多整个儿只叫人感到快乐。他的作品是他灵魂的小影。这样,所有别的和谐都归纳到这个和谐,而且都融化在这个和谐中间。

12、这样下去,少年变了老年。与社会脱节,真正要不得。我说少年变了老年,还侮辱了老年人呢!今日多少的老年人都很积极,头脑开通。

13、我始终认为手的紧张和整个身心有关系,不能机械的把“手”孤立起来。

14、要有耐性,不要操之过急。越是心平气和,越有成绩。时时刻刻要承认自己是笨伯,不怕做笨功次,那就不会期待太切,稍不进步就慌乱了。

15、自己弹的曲子,不宜尽弹,而常常要停下来想想,想曲子的picture[意境,境界],追问自己究竟要求的是怎样一个境界,()这是使你明白whatyouwant[你所要的是什么],而且先在脑子里推敲曲于的结构、章法、起伏、高潮、低潮等等。尽弹而不想,近乎improvise[即兴表演],弹到哪里算哪里,往往一个曲子练了二三个星期,自己还说不出哪一种弹法(interpretation)最满意,或者是有过一次最满意的interpretation[弹法],而以后再也找不回来(这是恩德常犯的毛病)。假如照我的办法作,一定可能帮助自己的感情更明确而且稳定!

16、练琴一定要节制感情,你既然自知责任重大,就应当竭力爱惜精神。好比一个参加世运的选手,比赛以前的几个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护得非常好,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出场竞赛。俗语说“养兵千日”,“养”这个字极有道理。

17、假如你看了我的信,我的发言,和周总理的报告等等有感触的话,只希望你把热情化为力量,把惭愧化为决心。你最要紧的是抓紧时间,生活纪律化,科学化;休息时间也不能浪费!还有学习的计划务必严格执行,切勿随意更改!

18、一般小朋友,在家自学的都犯一个大毛病:太不关心大局,对社会主义的改造事业很冷淡。

19、要把这些事情当作心灵的灰烬来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20、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21、以我们的感情来说,你一定懂得我们想见见你的心,不下于你想见见我们的心;尤其我恨不得和你长谈数日夜。可是我们不能只顾感情,我们不能不硬压着个人的愿望,而为你更远大的问题打算。

22、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理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ǐ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23、练琴的时间必须正常化,不能少,也不能多;多了整个的人疲倦之极,只会有坏结果。要练琴时间正常,必须日常生活科学化,计划化,纪律化!

24、慢慢地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去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在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前因后果,作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300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