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去世挽联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挽联精选》

五、挽联

含义: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一般分上下联,表示逝者的生平、成绩和美德,以及他的死亡对后人的影响等。

特点:写挽联应该是立意积极的、与时代精神合拍、对人民起正面作用。在写作中要求有针对性、真实性,不能把挽联写成通用联,既适用于张三,也适用于李四;并要有艺术性,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讲求技巧,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做到言简意赅,一语千韵,使人过目难忘。

书写: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纸上,也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可贴在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门口、骨灰盒两侧。

挽幛又叫祭幛,是用以悼念死去亲友的祭品。用挽幛比送挽联要隆重。一般情况下,挽幛用素色绸布或其它较好的布料制成,一般为代表庄重色彩的深色布料,不得用花布料或象征喜庆色彩的布料。其尺寸大约长2米,宽1米。

挽幛的格式一般采用竖排竖写,右侧为对死者的称谓,中间为挽幛词,左侧为署名部分,一般用笔在纸上写好后,再缝帖在幛子上,也有人用白色笔直接写上的,对死者的称谓一定要和送挽幛的身份与内容完全符合礼仪要求,如:某某内兄千古 妹夫王某某敬挽 某某父亲大人千古 某某哀挽 某某伯父千古 侄儿某某哀挽 某某舅父大人仙游 外甥某某敬挽

某某恩师千古 学生(弟子)某某敬挽 ;

花圈和祭幛上的挽条分上下两条,上联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 下联常用“XXX敬挽”、“XXX泣挽”、“XXX拜挽”。

字体:书写挽联的字体可以是正楷、行书、行草,也可以是隶书和篆书等,但以多数人能够辨认为好。 男女通用挽幛: 奠 千古 恩如海 古道照人 南极光沉 心哭泣血 铭恩 悲难却 鹤游天 长相思

天人同悲 梦入华胥 音容宛在 德高望重 壮志常存 梓里同悲 精神常在

青史永垂 福寿全归 勤劳一生 毕生忠厚 功业长存 松柏常青 悲失典型 厚德犹存 楷模宛在 流芳千古 风范永存 德传梓里 德范长在 百世流芳 典型安仰 典型尚存 典范常存 硕德流芳 硕德永垂 一别千古 光明磊落 名流后世 功高德重 千古流芳 长辞盛世 雅训永存 邻里楷模 悼男性:一别千古 蓬岛归真 功业长存 老成凋谢 鹤归华表 松柏长青 精神永驻 含笑九泉 流芳百世

灵安 清且白 慰忠魂 沉痛悼念 悲作古人 音容宛在 大雅云亡 英灵随鹤 硕德长存

悲恸早逝 德厚堪思 名远德高 良操美德 仙驭难回 泪洒西洲 哭奠中堂 乾德嘉风 德高望重 大德流芳 忠厚楷模

悼女性:哲人其萎 殿圯灵光 清白一世 管鲍遗风 痛失知音 浩气长存 女史留芳 彤史留芳 温恭淑慎

淑德常昭 芳容永存 懿德永昭 懿德遗风 慈颜不泯 驾鸾瑶池 母仪千古 母道犹存

凤落长空 品高德厚 德媲仉欧 芳容永存 平易近人 慈竹风凄 慈容宛在 慈颜宛在 淑德一生 慈帏摧竹 贞操美誉 宝婺星沉 母仪足式 壶范常存 光寒宿婺 瑶池赴召 萱花凋谢 高风亮节 悼祖父:风摧祖竹 祖杖仙游 遗训长昭 驾鹤蓬莱 祖训在耳 祖德留后 祖德永垂

悼祖母:懿德传世 孙兰痛心 慈恩如山 痛失慈爱

悼外祖父:遗训昭后 寿高德重 善训永聆 德泽永存

悼外祖母:难纾母戚 痛失含饴 婺宿沉芒 吊母舅 西州恸然 西门泣别 痛深渭阳 渭阳顿杳 终成宅相

泪倾西州 鸾骖顿杳 悲读陈表 典型莫仰 驾鹤云游 如失重闱 骑鲸归西 蟠桃添座 王母赐位 夫、妻丧挽幛词:痛失良人 失仰终身 断机人去

兄弟丧挽幛词:雁行失翼 痛失手足 如折我手

岳父、母丧挽幛词:痛失东床 泰山云寒 半子无依

老师丧挽幛词:桃李含悲 教诲犹闻 痛失师表 绵机声寂

好友丧挽幛词:友谊长存 痛失知音 痛殒知心

吊兄弟:雁行失序 永隔人天 折翼伤怀 抱痛鸰原 如折吾手 我泣仲田 ( 挽襟兄弟 ) 痛伤襟怀 (挽襟兄弟) 桃园失一 (挽义兄弟 ) 东官怀韵 ( 挽内兄弟 ) 伤感西州 ( 挽内兄弟 )

吊姐妹:大雷书杳 萎枝伤心 莺夫燕泣 (妹挽姐 ) 莺燕难分 (姐挽妹 ) 棠棣花萎 悲同季路 顿伤吾心 (弟挽姐)阿甥谁鞠 (兄挽妹 ) 吊姐丈妹夫 痛姐失爱 帐寒几冷 致奠挥泪 葬雪情切 吊 月冷东床 婿 恸深乡水 痛萎连枝 春苑燕杳 燕逝莺悲 ( 姐挽妹) 替姐分悲 遗爱归心 情同半子 泪浸东床 痛失半子 吊甥儿:吾女失依 宅相谁成 对题生悲 痛哭云昙 痛袭宅相

吊师长:余情何极 恸杳甥容 桃李含悲 痛失师训 蒿里作赋 教诲铭心

吊朋友 水清永怀 德文载誉 风雨永怀 愧乏麦丹 甘苦同尝 桂枝痛落 吊文朋诗友 玉树凋残 情若手足 书香千古 悲失椽笔 人品如诗 文章传世 遗墨飘香 锦绣一生

吊同事 清白一生 痛切怀旧 一代风范 浩气长存 功德永昭 哲人顿杳 亮节高风 正德清风 吊晚辈 怅汝早逝 乘鹤早去 风摧雏翥 冬梅早殒 残花伤神 早登仙界 痛深失爱 花萎黄泉 凄风折桂 水清辞世 芹香玉宇 ( 以下女性) 芙蓉凋谢 光明磊落 梦萦君容 遗愿化锦 含笑九泉

(一)灵堂门联:

1、父亡选用:难忘手泽/永忆天伦 继承遗志/克颂先芬

2、母亡选用:难忘淑德/永记慈恩 春晖未报/秋雨添愁恩师去世挽联

3、灵堂通用:音容已杳/德泽犹存 精神不死/风范永存 灵魂驾鹤去/正气乘风来

良操美德千秋在/高节亮风万古存

横批(挽男):驾返蓬莱 骑鲸西归 哲人其萎 鹤归华表 古道照人 遗风长驻 永作古人 松柏长青

恩师去世挽联

流芳千古 万古长存 南极星沉 和邻睦族 一别千古 一代英豪 英灵永吊 音容宛在

气贯如虹 含笑九泉 浩气长存 功业长存 含笑九泉 遗训长存 何日能忘 五福全归

壮志长存 教子有方 忠厚待人 德及梓里 名留后世 永垂不朽 千古流芳

(挽女):宝婺星沉 宝鹜沉光 凤落长空 驾返瑶池 淑德可风 闺阁名扬 巾帼名流 巾帼英雄

女中君子 女史流芳 母仪可则 母仪千古 德配孟光 驾返遥池 巾帼丈夫 遥池赴会

和睦妯娌 悲随鹤泪 久迎芳规

(通用):福寿全归 勤劳一生 俭朴家风 长辞凡界 浩气长存 永作古人 天鹤归华表 天人同悲

功业永存 百世流芳 何日忘怀 一别千古 万古流芳 远近同悲 风木悲伤 松柏风凋

典型宛在 典范长存 挥泪含悲 苦雨凄风 五夜风凄 音容宛在 返魂无术 夜月鹃啼

鹤驾西归 碧落黄泉 含笑九泉 痛切五中 德集梓里 千古流芳 千古长存 骑鲸西归

宝婺星沉 淑德可风 名留后世 名垂青史 教子有方 松柏长青 风落长空 楷模宛在

驾返蓬莱 驾返瑶池 永垂千古 永垂不朽 遗爱千秋 功业长存 孝慰忠魂 举世同悲

留芳千古 流芳百世

挽长辈联:寂寞乾坤邈笑一公何所在/凄迷风雨哀哉两字弗堪闻 辞尘祖去空留像/投笔人口不见颜 风起云飞室内犹浮诫子语/月明日黯堂前似闻弄孙声

祖父辞尘深痛音容难再睹/嫡孙承重回思教诲怎能忘

挽曾祖父母联:

继体赖先人有子有孙四代凄然推嫡嗣/藐孤当大事我祖我父九原可否见慈颜(此为父祖皆已逝世) 挽曾祖母联:酷暑痛伤心八秩余年首妣已先乘鹤去/新秋垂泪眼一堂五代群孙于此效鹃啼

挽祖父母联:风起云飞室内犹传诫予语/月明星黯堂前无复弄孙声

奉杖几何时方期爱日长绵歌笑欢颜承百岁/含饴今不再从此悲风陡冷凄凉血泪哭重闻

挽祖父联:一夜秋风狂摧祖竹 严君干逝心犹痛/三更凉露泪洒孙兰 大父旋亡泪更枯(父已死)

寂寞乾坤邈笑一公何所在/凄迷风雨哀哉两字弗堪闻 一夜秋风狂摧祖竹/三更凉露泪洒孙兰 寂寞乾坤邀矣一公何所在/凄迷风雨哀哉两字不堪闻 严君早逝心犹痛/大父旋亡泪更枯

勤劳本质儿孙永志/耕读传家世代不忘 一夜秋风狂摧祖竹/三更凉露泪洒孙兰

英姿爽飞归图画/雄心壮志留儿孙 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朋清风何处游

事实已归民世有/高风犹共后人昭 祖母仙游千载去/诸孙洒泪几时干

堪叹落花流水去/肯教明月送魂归 懿德合应传后世/遗型从此望前贤

良操美得千秋在/亮节高风万古存 春雨梨花千古恨/秋风桐叶一天愁

祖德难忘 风凋祖竹 哀号王父 燕贻恩深

挽祖母联:祖母云亡未报深恩徒涕泪/嫡孙承重还从何处觅音容 懿德传诸乡里口/贤慈报在子孙身 慈竹风摧鹤唳一时悲属纩/西山日落鸠扶只影恨含饴 祖母仙游千载去/诸孙泪洒几时干 无病而终想是生平修到/含饴未极忧从何日能忘 抱孙昔日恩如海/孝服今朝痛彻心 慈竹风摧鹤唳一时悲属纩/西山日落鸠扶只影恨含饴 祖母永别千载去/诸孙泪洒几时干

孙枝洒泪 含饴难再 陈情无地 忍泣桐孙

挽外祖父用联:厚谊附饴含从前雅嗜枣梨辱赐宠言蒙眷爱/深恩承岳戴此后傥闻丝竹缅怀往事益欷歔 当年随阿母归来德泽常叼幸与兰枝齐绕膝/此日痛外祖仙去典型莫仰空教宅相负虚名 灵鹊若传声纵属铁石亦为洒泪/骑鲸向何处凡兹外孙怎不伤悲 美德堪称典范/遗训长昭子孙 曾随慈母归来昔日教言犹在耳/痛悉外公逝去当年德泽永难忘 寿高德望/子肖孙贤

典型莫仰 如失重闱 难纾母戚 龙门绝笔 捧砚同哀

挽外祖母用联:属纩恨来迟宅相怀惭空自陈诗歌祖德/抚棺叹逝速利行忝附还应掩泪慰慈亲

萱幄喜长春视外孙如孙慈恩未报/莲台已仙去随老母哭母悲泪难干

带去暮年残岁/留来厚德芳名 美德常齐天地永/嘉风久伴山河存

挽父母联:倚门人去三更月/杏渺双亲无复见 泣杖儿悲五夜寒/孤哀两字不堪闻

挽父联:严父匆匆逝尘想当年克俭克勤甘苦备尝今已矣/棘人切切饮恨痛此日弗闻弗见与世长辞竟何如 鲤对方殷竟将大事付儿惨目灵椿生意老/乌私未遂犹念小人有母伤心慈竹泪痕多

齿德产推尊月旦有评慈惠常留众口颂/斗山今安仰风流长往典型堪作后人师

樽酒昔言欢烛剪西窗犹忆风姿磊落/人琴今已杳梅残东阁只余月影横斜 难见父亲面/痛煞儿女心 慎终不忘先父志椿影已随云气散/追远常存孤子心鹤声犹带月光寒 严容顿杳杳/泪眼苦茫茫 沧海慨横流跨鹤空山归上界/少微惊隐曜啼鹃清夜哭先生 人间未遂青去志/天上先成白玉楼 挂剑若为情黄菊花开人去后/思君在何处白杨秋净月明时 明月清风怀入梦/残山余水读遗诗 常若音容在一天雨雪凋椿树/永怀风木悲满目云山惨棘人 思亲泪尽情难已/怀父恩深泪更多 愁思向谁宣空想胪欢承菽水/终古成永诀枉教涕泣进羹汤 思亲泪尽情无尽/望父春归人未归 父归西土几辈儿孙同洒泪/亲梦南柯合家老幼尽悲哀 空对秧波哭我父/哀陈麦饭款宾朋

有子擅书法之长风追颜柳/骑鲸别水口而去云黯冬桃 屋内儿如差父逝/门前客吊履霜来

情切一堂痛泪相看都是血/哀生诸子斑谰忽变尽成麻 屋外迎春多乐事/堂中忆父动哀思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未弭前思顿成永别/追寻笑绪皆为悲端 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海阔天空忽悲西去/乌啼月落犹望现归 情切一堂红泪相看都是血/哀生诸子斑襕忽变尽成麻 倚门人去三更月/泣杖儿悲五夜寒

追悼暂停桑拓社/含悲怕听蓼莪诗 泣父悲声羊束语/致儿哭废蓼莪诗 哭父你去哪/问天我靠谁 陟古回看无父面/趋庭失训痛儿心 春风有恨垂疏柳/晓露含愁看早梅 父逝山垂首/儿悲水失声 嗟余家父今朝去/累尔亲朋此日来 静听风声聆教诲/悲观月色想严容 父灵驾白鹤/儿泪洒黄泉 音容未远悲畴昔/杖履空存忆老成 念遗言垂为家训/悲去日适隔春风 祭父泉为酒/思亲梦作真 胜日偏遭椿树萎/和风难拂棘人悲 雾掩椿庭千古恨/云迷岵岭一天愁

劳苦一生今可息/滋味红尘有悲欣

严训难忘 椿庭日黯 椿影顿杳 父魂何之 椿难傲雪 风摧椿萎 云掩大椿

心泣血泪 蓼莪抱痛 哭尊高尊 陟岵空嗟 哭失严亲 呜呼哀哉 悲恸欲绝

挽母联:母本是德人在昔年勤于耕织受尽百般辛苦/儿享先慈福当此日唯用金钱难报万种恩情 寿享七旬方期菽水承欢慈荫满门蒙母训/病终腊月哪料萱堂遽冷凄风绕地断儿肠

平生未享半日福都只为养儿育女/满目但见一天愁却原来断肠伤心 望断九泉路/更思三春晖 终天唯有思亲泪懿德难忘流痛泪/寸草痛无益母灵慈恩未报结愁肠

莫报春晖伤寸草无路庭前重见母/空馀血泪泣萱花有时梦里一呼儿

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含蘖全贞清名永著/断机教子遗训长存(寡母) 查暖间寒言方犹在耳/怀胎哺乳恩岂忘心哉 世上痛无救母药/灵前哭煞断肠人

玉洁冰清归泉路/孙贤子肖哭灵台 慈竹光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仍留芳 慈恩尚未报/福寿已全归 玉洁冰清归西去/子孝孙贤慰灵台 去岁忘方常在耳/今春欲请再无音 一堂泣雨/六月寒风 终天唯有思亲泪/寸草痛无益母灵 莫报春晖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 云封萱阁/泪洒慈帏 口泽犹存恩罔报/音容顿杳泪横流 思亲有影青云驻/怜子无人白鹤飞 南柯梦母/望月思亲 天涯芳草留晖远/海角哀鸿洒泪多 忆慈颜心伤五内/抚遗物泪流双行

六月凄风天有恨/五更冷月子伤心 严亲早逝恩未报/慈母别世恨终天(父先母逝)

七四慈颜成幻影/两行儿泪涌泉流 去岁慈言常在耳/今春于请再无言

宝婺云迷妆台冷/萱花霜萎乡帏寒 疾劳早夺慈母命/悲风难诉儿女情

宝婺云迷闰阁冷/萱花霜萎绣帏寒 奉母欠情空作子/负亲长望愧为儿

未报春阵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 梅叶王容含孝意/柳拖金色动哀情

未盗仙桃调味口/空悲黄土覆慈容 空悬月冷人千古/华表魂归鹤一声

椿树早凋悲未已/萱花才殒泪何穷 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常望白去飞

春江桃叶莺啼湿/夜雨萱红蝶梦寒 守孝不知红日上/思亲惟见白云飞

长记慈惠传后世/永留典范在人间 冰霜高洁传幽德/圭壁清华表后贤

生前记得三冬暖/死后思量六月寒 终天唯在思亲泪/寸草痛无盖母灵

良操美德千秋在/亮节高风万古存 惊春花染杜鹃血/倚门深得子规啼

慈母一去杳无影/怜儿千声呼不回 世上痛无救母药/灵前哭煞断肠人

心想慈母心有效/月临中秋月不圆 但愿此境成梦境/怎奈哀情是真情

心因父逝心滴血/月窥吾悲月无光 无路庭前重见母/亮节高风万古存

恸望三江皆血泪/愧为寸草报春晖 花落萱帏春去早/光寒婺宿夜来沉

山颓赐也将安放/琴在微之不忍弹 平生性善慈母泪/今日疾病悲儿情

直骨尤超古鹤上/慈教仍存青云中 支覆巫山人不见/月明仙岭鹤归来

想见音容家万里/欲听教诲月三更 美德常与乾坤在/英名永同天地存

绿水青山悲去迹/落花啼鸟终伤心 无路庭前重见母/有时梦里一呼儿

疾劳早夺慈母命/悲风难诉儿女情 莫报春晖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

母仪千古 女史流芳 慈颜难再 风荡慈云 慈竹霜摧 白云望断 萱堂风冷 无母何恃 慈爱难忘 哭断肝肠 彤管流芳 慈恩难报 哭亲泪枯 鞠我恩深 严慈双颓(父母双逝)

挽太岳父联:姻奸附孙枝当午空瞻千丈荫/节操同祖竹未秋先陨一庭霜

挽太岳母联:甥馆朅来时每拜重闱稔知祖德/慈轩归去后那堪一恸忝附孙行

挽岳父母联:半子无依何所赖/东床有泪几时千

半子无依 泪洒东床 悲伤半子 半子失依

挽岳父:生时已托足西天知成佛何难早证前身罗汉果/殁世定栖神东岱怅颓云太速空教引领丈人峰 东阁惯延宾公如高适为诗垂老联吟常不辍/西园今乏主我比羊昙哭舅生存零落总堪伤 甥馆昔相依又接芳邻叨茂荫/婿乡悲不已那堪蓬岛作游仙 丈人峰屺瞻如昨/半子情灰怅在兹 德范堪钦惟冀泰山常艿婿/鹤龄方祝孰期冰鉴顿捐尘 泰岳无云滋玉润/东床有泪滴冰清

丁年病入黄泉路/午夜惊颓太岳峰 大雅云亡梁木断/老成凋谢泰山颓

丈人峰坠 恩重泰山严训铭心 昊天罔极 痛失严亲 空余南陔 悲痛欲绝 陟屺生悲 顿失慈爱 母子难分 慈恩铭心 慈云缥缈 痛失母爱 悲切含饴 无母何恃 悲爱终身 泰山其颓 东岳陨坠 病仰岳尊 雾隐泰山 泰山安仰 泪洒甥馆 半子失恃 半予无依 岱岭月冷 望岳含悲 泰山露蔽

挽岳母:自入婿乡蒙厚爱/何堪甥馆杳慈云 劳燕遗雏恩未报/春蚕化蛹恨难留

凄凉甥馆慈云黯/缥缈仙乡夜月寒 慈竹影寒甥馆月/昙花香杳佛堂云

小草附乔松每诵白圭资训勉/高峰倾列岳每瞻素旐倍凄怆 婺星西陨恩无既/泰水东流泪与俱 半子荷深恩玉镜台前承色笑/一朝悲怛化璇闺堂上失慈晖 曾附诸昆聆训迪/顿伤半子失依归 获选昔乘龙犹记东床惭坦腹/游仙今驾鹤那堪堂北仰遗容

懿范堪夸此去九泉空景仰/灵柩在驾殊深半子痛哀思

忆半子昔日乘龙床东有幸/岳母今朝驾鹤堂北毛依

心伤泰水 甥馆凄清 风凄泰水 外氏萱凋 吾将安仰 雪冷岳峰 哀及东床 泰水顿杳 泰水西流 泰水冰寒 泰水枯竭 泰水断流 冰清永怀 东床失倚 望重二泰(双逝)

挽伯父:伯氏分为尊夙听阿父谈诗春草池塘生意满/吾家传已久愿与诸孤协力棣华原隰友于亲 想当年画虎诫严玉树交亲叼厚爱/痛此日乘鸾去渺竹林挥泪有余悲

勤劳本质侄儿永记/革命家风世代相传 永别儿孙功业在/长辞盛世遗风存 恸如陟怙/竹林息寂 一生务农勤稼穑/全心爱国勉儿孙 一世勤劳俭朴/终身浑厚和平 寿终德望犹在/人去徽音长存 竹林风月谁相赏/兰桂庭阶我更悲

恸如陟怙 竹林息寂 犹子兴悲 同室衔悲 寿终德在 德泽儿孙 悲恸涕零 遗训绕耳 驾鹤游天 犹子同悲

挽伯母:小于何如平时慈训亲承听说持家资拟氏/遗容宛在愿与棣萼济美犹忻传世得佳孙

痛伯母寿后稀龄遽伤驾鹤/叹侄辈情深服重空效啼鹃 勤劳品质侄永记/俭朴家风代相传 苦雨凄风问归何处/嘉言懿训痛想当年 画荻同遵推恩犹子/系蘩以 视死如生恩师去世挽联

慈颜宛在 慈容顿杳 淑德昭世 痛失慈萱 懿德流芳 懿型千古 痛悼萱灵 霜陨帏堂 恩同严亲 南极星陨 渭水顿竭

挽叔父:叔父早魂飞梅岭云寒未知何年还鹤驭/比儿常泪湿枫江月冷怕逢薄暮听乌啼

小于愧庸才平时杜履追随常承德庇/吾家多旧德此后门庭辑睦不负遗言

昔年训诲亲承犹子鲤庭聆教范/此日音容顿渺儿曹马诫感遗书 遥望竹林空堕泪/徒思马诫有遗书 一世辛勤范式乡里/终生节俭泽留村邻

顿失叔音 范式乡里 遗训不忘 竹林忽寂 叔恩难酬 福寿归宿 视吾犹子 同室衔辈

挽婶母:勤俭持家半生最怜叔母苦/报酬天地六亲都为比儿悲

劫后持家惟吾婶是赖/床前侍疾憾犹子未能 勤俭持家半世最怜叔母苦/报酬无地六亲都为比儿辈 婶萱忽萎 慈恩未报 婺宿夜沉 慈容宛在 懿德永昭 恸如陟屺 慈惠儿孙

挽姑父:齿德兼尊荫茂乔松托萝茑/音容顿杳声凄禽笛黯门楣 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遗嘉风 身逝音容宛在/风遗德业长存 常怀典范/寄托哀思

恩籍三业 乘鹤游仙 大璞归天 常怀典范

挽姑母:情仰先姑门棚仰慈荫/恩深犹子萝茑寄哀断 山容惨淡浑如睡/阃范留遗永不忘

驾鹤西池去/留名人世间

诸孙安问 门楣风冷 萱堂陨涕 痛失姑爱 瑶池赐座 德惠儿孙

挽舅父:忽贯少微星小草无知奚所瞻依成宅相/敢从诸子后素衣分列也应卓立侍灵帏

晋重耳车马长辞神伤渭水/谢安石室庐依旧泪洒州门 勤俭持家远近赞誉/宽厚待人老少共钦 宅相无成明月清风思渭水/乔阴莫仰残山剩泽哭西州 流水高山思典范/春风霁月仰仪型

敦厚可风实为前辈表率/和谦共仰堪作后人楷模

德泽犹存 哀过羊罢 爱遗甥馆 半子泣血 半子无依 痛切渭阳 痛切西州 音容犹在 音断渭阳 渭阳灵光 携杖云游 哭奠渭阳 泣送渭阳 寿老仙逝 泪洒渭阳 泰水恩深 岱老双颓(双逝) 挽舅母:懿训昔难忘霜萎灵萱自顾庸愚惭宅相/慈容今顿击风嘘小草未曾报答列春晖

荻画夙同遵愧樗栎非才未符宅相/星悲顿陨幸桂兰竞秀丕振家声

获画夙同遵愧樗栎非才木符宅相/嫡星悲顿陨幸芝兰竞秀丕林家声

慈竹风摧长有遗徽留懿范/含桃雨润不堪清酌奠灵帏

神伤渭水 懿德千古 仪型在目 痛哉甥心 月仰慈颜 驾鹤西池

挽姨父:齿德兼尊犹执谦恭延后辈/典型具在尚留声望启儿孙 悼念不闻亲教诲/情怀仍忆旧音容 小于有何知惟父母是依童年即谒高门早识邢谭通雅谊/亲情原最厚痛音容顿杏今日来凭灵榇不堪萝茑失乔阴

儿孙称典范/邻里赞楷模

终生修德 葭莩增感 家传高风 德泽后世 遗训入杯 痛杳音容 德范醒世 指座无人 慈颜顿杳 泪洒泉台

挽姨母:恩谊略同甥舅与吾母姊妹相亲顿失慈容劳想像/往来无向邢谭惟小于童荤承教缅怀懿训寄悲

鹤驾遽西归痛姨音容从此杳/雁行竟中断伤予手足何以堪 顿失慈容劳想象/缅怀懿训寄悲哀 萝茑昔攀依差喜女媭得所/门楣今落寞更教弱弟如何

情同慈母 陶母遗风 慈爱杳然 悲怀懿德

挽继母:生母继母皆是母/养恩育恩俱为恩 哀哉虽非亲子赛亲子/痛矣不是生娘似生娘

挽乳母:一饭尚铭恩况褓抱提携柢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亦应泣血三年

忆昔年襁褓提携含食哺孤真似母/看今日承欢侍奉煮汤病榻确如儿

何惭划荻和丸钟爱螟蛉如己子/岂亚斑衣泣杖孝尊乳母胜亲娘

乳哺提携奶儿亲儿一样/襁欢拥抱生母乳母何分 恩同生母只少怀胎十月/孝尽亲儿也应泣血三年 挽养母:生我者妈养吾者母旧事忆从头感念深恩未及报/持家以俭教子以勤今朝俱往矣缅怀懿德尽含悲 挽义母:早岁痛莪蒿感频年兰砌相依心同保赤/比邻悲薤露恨此日萱堂倏萎目断垂青

兰砌借相依频年仰荷提携恩同保赤/萱花惊粹萎此日衔悲失怙目断垂青

挽师:孝思尽宦海家园亲养亲荣一笑生天证佛果/道望齐太山梁木吾仰吾放几人入座哭春风 为人心谦气和奇才多艺曩时执教誉盈桑梓/平日德高望重谨言慎行今日永诀泪洒云天 为祖国为人民茹苦含辛半世劬劳培后代/爱学生爱教育鞠躬尽瘁满门桃李亦千秋

为国育才曾尽痒/案积芸香存手泽 一生事业永留芳/庭馀芝草见心田

德劭年高痛惜木坏山颓一朝永诀/生荣死哀每忆春风化雨百世流芳 慈惠常留众口颂/典型堪作后人师 一世献忠贞南山松柏长苍翠/九天含笑意故园桃李又芬芳 教育英才功不朽/宣传马列死方休

篇二:《挽幛、挽幅、挽带和挽联》

挽幛、挽幅、挽带和挽联

挽幛和挽幅,是用以为悼念死者而撰写的一种区别于挽联的挽书,是一种哀悼的礼品,被用来悬挂于死者的家庭、灵堂、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的场所等。

1、挽幛

挽幛多是独立成幅的,也称“礼幛”。挽幛通常用整幅绸布作成,也有用纸糊装裱成轴的,称为“礼轴”。为了便于悬挂,挽幛一般为竖式,上面的文字为直写。

2、挽幅

挽幅,也是挽书的一种,它与挽幛的不同在于挽幅多是横挂的,挽幛则都是竖挂的。挽幅上面的文字一般为横写。

挽幛、挽幅的题辞不拘形式、不限字数,有只写一个“奠”字的,也有多字的,但是常以四字句为多。挽幛、挽幅用语可用固定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撰写合适的词句,但应注意挽幛、挽幅属哀悼送礼之用,在文字措辞上,要直抒胸臆、真挚凝炼,颂扬而不过褒、哀痛而不凄惨,应具有褒扬悼念之意。

挽幛、挽幅的制作

挽幛、挽幅的制作没有一定的程式,可大可小,因地制宜;字体可楷可行可草,完全由送挽者自己决定;白字黑纸或黑字白纸,也可以布代纸。挽幛是竖挂直写方式,文字必须从右向左分三部分书写;挽幅是横挂横写方式,文字则应从上而下分三部分书写。

例: 挽幛实例 挽幅实例

第一部分,面向挽幛右手边(挽幅上顶边)顶头写上死者的姓名加颂词(亦称上款);第二部分,正中间写上祭悼语,祭悼语一般不要超过上款和下款,且字距要一致。也可不要这一部分;第三部分,面向挽幛左手边(挽幅底边)顶尾写上送挽幛、挽幅人的姓名、身份称呼和时间。

3、挽带

挽带,也有叫“花圈挽联”,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哀思而敬献花圈、花篮时撰写的联语。挽带也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在实际应用中,挽带的写法和形式有一定的程式,书写时要慎重选择挽语的用词,尤其是上半联,对死者颂词称呼不能搞错,因人用词,恰如其分。上半联、下半联的写法因用词的不同而多种多样,常用的上半联有“悼念”、“哀悼”、“追悼”格,也有“千古”、“安息”格;下半联有“敬挽”、“泣挽”、“同挽”格,“率子”格和“叩拜”、“泣拜”、“哀献”格等。 挽带的长短、宽窄要视花圈、花篮的大小裁剪,挽带的下端要剪出二个尖角,挂在花圈、花篮上呈八字型。书写挽带的字体可以是行书,

- 1 -

也可以是楷书,但必须是同一种字体,通常是白底黑字。在书写格式上,一般下半联的第一个字要比上半联的第一个字低1-2个字的位臵。 例: 沉痛悼念 ××× 同志

友××× 敬 挽

×× 恩 师 千 古

学生 ××× 拜 挽

悼念××× 仙 逝

邻里××× 哀 挽

敬爱的 爸 爸 安息吧

女儿 ××× 泣 挽

哀祭文是专门用于治丧过程中的应用类文体。虽然内容单一,形式也不多,但是,在写作上和形制上却有较高的要求,不能马虎敷衍。

4、挽联

挽联,是古时候挽歌的变体。挽歌是古时哀悼死者的丧歌。《晋书〃礼志》中“魏汉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古丧歌有《薤露》、《蒿里》两章“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

挽联作为悼念死者的一种文体,是汉民族民间的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起初多以诗、词、歌等韵文体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后渐渐形成一种对联的形式来表达。历代文人多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写作挽联,以寄哀思,但不用于歌唱。相传在宋代就写挽联了。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赵元镇(鼎)承相被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现在的丧葬活动中,挽联仍被普遍应用,成为丧家治丧时的必备之物。

(1)挽联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挽联属专用联,是专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因此,写挽联不仅要求感情真挚,还要注意挽联的写作特征。

挽联的时代性。挽联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随时代的变迁,挽联的内容也会起相应的变化,如:“宝瑟无声弦柱绝,瑶台有月镜奁空”,是旧时丈夫哀悼妻子的挽联,用在现代夫悼妻就多了点陈腐气。

挽联的针对性。做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的写作灵魂。

如挽丁玲

剪柳春风,节见穷时,一曲桑干传广宇

- 2 -

凝尘瑶瑟,情伤雪夜,百年有女耀高丘

即使是有些“通用联语”,其通用范围也是非常有限的。

(2)挽联的基本形式特点

挽联是属于对联中的专用联,因此,撰写挽联,一定要掌握对联的本质特点和形式特点,这是写好挽联的关键。

对联的形式特点。一般的挽联(对联)是由两句组成一联,上句叫上半联,下句叫下半联。挽联不管多么长(有些长联,上、下半联是由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组成的),多么短,总是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而且,上半联和下半联要搭配好,次序不能颠倒。挽联的长短要视悬挂场所而定,太长字小不醒目,太短空洞不美观,应大小适中、美观大方。 对偶的形式特点。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双作对地排列组合。严格的挽联,不但要求字数相等、句法相同,还要求词性也一样,对仗非常工整。

例: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戴素冠。

联中“雨”对“雪”、“竹叶”对“梅花”、“泪”对“冠”是名词相对;“珠”对“素”是形容词相对;“中”对“里”是方位词相对。 现在撰写挽联,能做到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就可以了,若进一步还能做到词性相对就更好了,做不到也不必强求,因词损意,总是不好的。

平仄相对的形式特点。对联要求平仄相对,这是就声调、节奏和韵律而讲的。虽然对联只有上下两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很严格一定要押韵脚,但是,对联必须注意分节奏、调平仄。好的挽联概莫能外。

节奏本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要合乎一定的规律。节拍就是乐曲中的节奏序列,每一序列包含两拍或三拍、四拍。所谓分节奏就是要求对联不管是长联还是短联,朗读起来要顺口,有音乐节拍,可以咏唱。即使不念不听,只是看,由于看的时候也是按照节奏进行的,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因此,挽联中的这种节奏感是很重要的,也是创作挽联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要素。反之,长短、强弱各不相同,节拍错乱,就不是对联了。

例:毛泽东挽蔡元培

学界 |泰斗

人世 |楷模

例:郭沫若挽鲁迅

平生功业| 尤| 拉化

旷世文章| 数| 阿Q

- 3 -

撰写挽联的字数应多少是没有一定程式的,多少长短各随己愿,但联语及节奏的构成方法有许多,运用起来变化多端,重要的是音组等长、强弱等量、繁疏缓和、轻重抑扬鲜明,掌握住“两两相等”的原则,就可以组织联语了。恩师去世挽联

调平仄是句讲节拍、字调平仄,是对联音乐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汉语有四种不同的声调,古代分平、上、去、入四调,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以平声对其它声调而言,就分为平声和仄声。古代以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现代以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去声为仄声。古人做挽联很讲究平仄,用平用仄,平仄交错;字有定声,律有定格,形成了挽联特有的艺术风格。现在做挽联用字讲平仄,上半联和下半联的相对字的声调有绝对相反的,也有大体相反的。能做到严格相反而不损害内容当然好,做不到严格相反,做到大体相反也可以。用做律诗的方法硬去调联语的平仄,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难做到。

(3)挽联的一般修辞手法 挽联是用方块汉字两两相对组成的整齐优美的联语,是独特的具有中国作风的文字样式。一般的实用文体不要求有文学性,而挽联却不同,其文学性与实用性是合二为一的。古往今来,有不少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俱佳的挽联作品得以流传,其原因之一,就是十分讲究联语的修辞手法。

镶名。是把死者的名字镶嵌在联语中。镶名格式有许多种,可以镶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以拆开姓名镶在首尾。 例一:挽古龙

古道失神剑 龙爪留江湖

这是鹤顶格,把“古”、“龙”分镶在句首。

例二:挽叶圣陶

天地永留圣著 泉台亦复陶然

这是蜂腰格,将“圣”、“陶”分嵌在句中。

用典。是在挽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或有出处的警语。挽联用典,可以使联语凝炼生动、意味隽永。

例一:康有为挽戊戌变法死难者:

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 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 睛看越寇飞来。

此联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比干、岳飞之冤杀,写六君子横遭昏君惨害;以方孝孺问成王之典故,怒斥慈禧;以"汉室党锢,晋代清谈",写清王朝的残暴与腐败;末尾以伍子胥悬头国门的故事,抒发作者极其

- 4 -

悲伤愤恨的心情。康有为的这副六典联,内容复杂而丰富深刻,不是一般的直陈联语所能比拟的。

联语用典变化多端,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单用合用、可各随己愿,但要熟事化新、融化不涩,切忌堆砌“掉书袋”。

比喻。是用某些有相关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 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例一:挽周总理

心血操尽,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耸寰宇

骨灰撒遍,深海恩情如滴滴甘露润人心

此联以泰山之高耸寰宇来比喻领袖革命伟业的高大,功垂千秋,又以甘露滋润人心来比喻领袖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比喻恰当,读来震撼人心,久久不能忘怀。

(4).挽联的制作方法 挽联和对联的书写形式是一样的,先书写上半联,再书写下半联,上、下半联都要顶天立地书写。字的大小,依联幅的长短和联语的多少而定。有些长幅联语一列书不完,可分为两列书写,但第二列必须比第一列短出许多,象龙门一样,又叫“龙门联”。书写“龙门联”要注意的是上半联必须从右到左书写,右边长左边短;下半联必须是从左到右书写,左边长右边短。

书写挽联可以落上下款:上款落在上半联,但不能和上半联的第一个字平头,而要低1至2个字;下款落在下半联,但下款不能高于上款,一般也要比上款低1至2个字距离,如果是穷款(单款)书写时还要低一些。当然,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不落款。书写挽联的字体可以是正楷、行书、行草,也可以是隶书和篆书等,但以多数人能够辨认为好。 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报纸上,也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现在殡仪馆又出现了一种比较高档的装裱成轴的空白联轴,供丧家选用。

- 5 -

篇三:《教师挽联》

一教师身亡,同僚写挽联悼之:

上联:一名教师两千工资三餐不定还要四处奔忙弄得五脏俱伤六亲不认却得七点出门八点上班人称老九十分辛苦还需向家长领导百依百顺实有千种艰辛万般无奈;

下联:万人唾骂千夫所指百年树人已然十分扯谈费尽九牛之力八斗之才累得七窍生烟六神无主五官僵硬四大皆空仍要对无德学生三跪叩首逼得两腿一蹬一命呜呼。

横批:无奈恩师去世挽联

清明了地下的烈士纷纷来电

江姐问:国民党被推翻了么?

答:被阿扁推翻了。

董存瑞问:劳动人民还当牛做马吗?

答:不劳动了,都下岗了。

吴琼花问:姐妹们都翻身得解放了吗?

答:思想解放了,都当小姐了。

扬子荣问:土匪都剿灭了吗?

答:都改当公安和城管了。

杨白劳问:地主都打倒了么?

答:都入党了。

雷锋问:那资本家呢?

答:都进人大和政协了!

刘胡兰问:同志们都藏好了么?

答:都隐身上网了

毛主席问:大家现在都在忙什么?

答:都在斗地主

毛主席:那我就放心了…

别忘了给孩子们讲讲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事:那时候天还是蓝的,水也是绿的,庄稼是长在地里的,猪肉是可以放心吃的,耗子还是怕猫的,结婚是先谈恋爱的,药是可以治病的,医生是救死扶伤的,住房是单位免费给的,拍电影是不需要陪导演睡觉的,欠钱是要还的,孩子的爸爸是明确的,学校是不图挣钱的,白痴是不能当教授的,卖狗肉是不能挂羊头的,贪官是要杀头的.

篇四:《林徽因传读后感》

关于林徽因,早有耳闻,因为徐志摩,也因为金岳霖,但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片段,片段里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是一位诗人,是一个能让那么多优秀男人为之倾倒的女神,在我印象中,她应该是个柔弱的美女,一个在文学方面有很深造诣的才女,如今看来,那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对她的认识缺失了最大的一个部分,那就是:她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

在书中我了解的不仅仅是林徽因,林徽因与梁思成能在一起,是再自然不过的,两家是世交,父辈都是政界名流,又是儒雅旷达的文人名士,两人的出身教养、情趣都十分相似,交往中互生好感也是在情理之中。林徽因在中学时代随父赴欧洲之行,使她对欧洲的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使她坚定了之后留学的方向,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梁思成的选择,梁思成在与林徽因交往之前对建筑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概念,在中国,建筑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门手艺,没有哪家的名门之后会考虑学习这门“手艺”,梁思成作为梁启超的长子,子承父业是理所应当,出国学习政治、历史、社会学、文学、哲学之类好象才是正道,但他偏偏选择去美国学习建筑,这完全是对林徽因爱屋及乌的一种表现,因为爱一个人而爱她所喜欢的东西,虽说有点盲目,却又是何等的浪漫,而正是这份浪漫成就了中国的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从中也可以看出林徽因对梁思成的影响有多大。林徽因传读后感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梁启超,关于梁启超我知道的仅是来自于历史书上的戊戌变法,但却不知他对子女的关心与教育却是如此细致通达,他一方面希望孩子们接受西方教育,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与自由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恐孩子们丢掉中国的传统文化,以至于每个假期专门为子女亲自授课,梁思成的国文功底就是在他父亲的授受下具备起来的。梁启超一方面对孩子们的思想学业循循善诱,另一方面也十分尊重他们的选择,梁思成选择与林徽因一起留美学习建筑,梁启超没有一声反对,相反在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样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梁家后人,怎会不出人才?另外,从他对孩子们的一封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孩子生活情感方面的关心和呵护也是无微不至的,生活中他是一位慈父,有时很难让人把他与那个与封建帝制进行冒死斗争的领袖人物梁启超联系起来。

作为名门之后,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做学问上却没问半点公子小姐的随意与娇气,他们用了15年时间走遍中国的15个省,二百多个县,二千余处古建筑,而这15年是他们生活最优裕的一段时光,他们却为了他们喜欢的一切,风餐露宿,奔走在穷乡僻壤,没了交通靠走,没了住宿就在山间露营,伴随他们的是粗劣的粮食、泥泞的小路、肮脏的小店里的跳蚤……这些怎么与那个优雅的新月派女诗人联系起来,怎么与梁启超的长公子联系起来?而恰恰是这两位用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与无畏的献身精神梳理出了中国各时期的建筑体系,勾勒出了中国建筑历史发展的脉络。他们乐观地面对着种种艰辛,在工作上对每一处古建筑的勘察测量可谓是一丝不苟,娇弱的林徽因也学会了攀爬梯子,帮梁思成一起测量记录,而梁思成不惧危险,攀梁爬柱,用人力所能及的一切手段测绘下中国辉煌的建筑历史,他们对学术的严谨态度让现代的人汗颜哪!

梁思成留美期间,确立了以中国建筑发展史为自己研究的方向。而他为这付出了的努力与经历的艰辛,是超出一般人想象的,哪怕是在抗战时期的那段颠沛流离连生活都快没有着落的日子里,都从没有间断过,而林徽因是梁思成的最忠实最坚定的支持者,可以说梁思成的成就中一半来自于林徽因,无论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外文资料的翻译、草图的绘制、论文着作的修改润色,都有林徽因的全程参与,林徽因生命的最后十多年,大部分时间是在病床上渡过的,但她并不闲着,而是支撑起虚弱的病体,在病床上帮梁思成完成了诸多研究。一个病入膏肓的女人,用她对梁思成的爱、对古建筑的爱为中国建筑史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对中国建筑界的伉俪,他们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实在让人钦佩万分,如若现在的众多研究有其万一的实干精神,中国的社会现状也许会是另一种境况,中国的教育也许也多了一份实在。林徽因传读后感。对于两位,我抬头默默仰望……

除了对学术研究的刻苦与严谨,他们的品行也为人称道,儿子梁从诫报考清华建筑系,差两分没录取,而当时梁思成与林徽因都在清华建筑系,梁思成是系主任,后来他们说想都没想过破格录取梁从诫,而如今的社会,应该是想都不用想一定会录取,是吧!

林徽因到底是一个怎样女子?梁思成与金岳霖都说她是个特别的人,思维很活跃,儿子梁从诫说:“在现代中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的傅斯年在写给朱家骅(时任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信中对林徽因的评价是: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这是多高的评价啊!一个能让徐志摩倾慕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一生,让金岳霖牵挂一生的女人,一个在沐浴更衣后,穿上白绸睡袍,焚香一柱,面对一池荷叶,在清风中吟诗作赋的女人,又能在恶劣环境下坚持考察研究的女人,在我看来除了“特别”也真的没有其他恰当的词汇能全面的形容她。

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的感情纠葛,梁思成是知道的,林徽因没有向梁思成隐瞒,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是在梁思成之前,是林家的否定及林徽因的态度终止了这段感情,但徐志摩与梁林二人一直是朋友,是梁家的座上客。关于金岳霖,是林徽因主动告诉梁思成的,她苦恼她同时爱上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就象一个小妹妹请哥哥拿注意,而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也是豁达的,他痛苦万分,但他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老金,那他会祝愿他们永远幸福。这是怎样的一种爱,爱到宁愿自己痛苦也不愿自己所爱的人痛苦,也正是这种爱让金岳霖断然退出,他认为梁思成是真正爱林徽因的。在这件事中,林徽因是个诚实的人,她对她的感情不隐瞒不欺骗,金岳霖是位君子,说到做到,而梁思成则是位彻彻底底的绅士,就是这样的人格让这三个人始终是好朋友,金岳霖也长期与梁家毗邻而居,正是这样的人格让梁家客厅里的朋友始终络绎不绝,这里不乏有胡适、张奚若等学贯中西、才华横溢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也有费正清、费慰梅等外国友人,在梁家客厅里,言论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精神也是自由的。

“如果思成和徽因终生痴迷的中国古建筑来比喻他俩的组合,那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厚重给人以负荷使命的承担,轻灵给人以飘逸变化的美感;厚重的意蕴展示了深沉恢弘、高贵纯正的境界,轻灵的律动表达了超脱束缚、飞升向上的愿望。仅靠轻灵不能承载永恒的价值,惟有厚重同样不能展示艺术的风姿。”我想张清平的这段话是对梁林二人最好的阐释。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我们还能寻觅出第二个如此特别的女人吗?


林徽因传读后感(二)

文/苗梦双

每一个女子都是一种花

不知是因为喜欢春天而喜欢花,还是因为喜欢花而喜欢春天,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春天,喜欢上了花开,喜欢阳光温暖,喜欢微风拂面,喜欢柳枝的婀娜,喜欢百花的娇艳,喜欢身处春天的那种心境,清新、明亮。

喜欢春天自然喜欢如人间四月天一般的女子林徽因,她最爱白莲,而她也如白莲一样纯净优雅。我总觉得民国时期的奇女子都有一种独特的美,处于新旧交替的年代,既有传统的古典美又有新时代女性的现代美。我想这和时势造英雄的道理是一样的,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造就了这样一些传奇女子,如林徽因如陆小曼如张爱玲……与林徽因关联最多的就是陆小曼和张幼仪了,因为一场康桥之恋,因为一个徐志摩。林徽音被比作白莲,那么陆小曼就是一朵红玫瑰,张幼仪就是那院子里的月季。

原来爱有很多种姿态

徐志摩和林徽因因一场康桥之恋成了世人眼中的才子佳人,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出国留学一起研究古建筑,演绎了一段细水长流的爱情,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身未娶。我既为没有结果的康桥之恋感到遗憾又觉得这是最好的结局。我想林徽因是爱徐志摩的,选择离开或许是因为太理智,她不想徐志摩为她抛妻弃子,或者是太懦弱承担不起这样的爱情。她自己的解释是爱的不够多,我是不太相信的,如她所说的话,那她又怎会在病痛中和徐志摩通信,人生病的时候是最脆弱的,会回到生命最初的状态,我想她的内心一定是有一片寂寞的地方只有徐志摩可以安慰。徐志摩死后她将一片飞机碎片常挂在自己房中,也许只有徐志摩才是她真正的知己。之所以说是因为爱的不够多,这种心理或许可以用弗洛尹德的自我防御机制来解释,即自我运用心里策略来保护自己避开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冲突,其中一个形式就是合理化作用,通过歪曲现实来为自己开脱从而保护自尊心,而不爱就是她为自己的离开最合理的解释。

林徽因曾说:“徐志摩当时爱的不是真正的林徽因,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怀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我并不是他心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不管是否如她所说,我都觉得他们没有在一起是最好的结局。林徽因向往的是人间烟火,最平常的生活,而徐志摩追求的是浪漫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经不起油盐酱醋的。这样的结局也算是彼此成全,成全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细水长流,成全了徐志摩永远的浪漫情怀,就好像一朵花开到最好的时候被拍成了照片定格成了永远。

有时候喜欢一个人是因为她做了别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就像陆小曼对徐志摩那极致的波澜壮阔的爱。为了他和王庚离婚并打掉自己的孩子,虽然他们没有好的结局,不被世人所接受,但我对她是敬佩的,敬佩一个女子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爱是不能用对错来衡量的。

相对于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温柔,对陆小曼的宠爱,他对张幼仪是那样的绝情,张幼仪为他无悔的养育孩子照顾公婆,而他对她连最基本的怜悯之心都没有,一个传统的女性独自出国,语言不通没有亲人,要面对多么大的困难,而他对她却是不管不问。但张幼仪是大度的,即使公婆是向着她的,面对离婚她还是选择了给他自由。面对这样的境遇,她没有沉沦而是活出了全新的自己。我想这种大度也是源自于爱,一种安静的爱。

所以我把张幼仪比作院子里的月季,把陆小曼比作玫瑰,一种代表家庭一种代表爱情,作为一个浪漫的诗人,徐志摩没有承担他作为丈夫和父亲应承担责任,他追求的是爱情。

林徽因死后,梁思成又娶了他的学生林洙,而金岳霖为了她终身未娶。据说有一天金岳霖把以往的老朋友都请到了北京饭店,之前没有说原因,去的人也不知道是为何,待饭吃到一半时,金岳霖站起来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此时的金岳霖已是一个老者,他对她情深至此,此时的林徽因是最让我羡慕的,这样的爱也是最让人感动的。

原来爱有很多种,有的爱的清澈,有的爱的热烈,有的爱的平和……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和朋友在一起看到漂亮的女生我有时会说看那个女生长得多么好看,如果朋友说长得好人不一定好,我就会开玩笑的说要是她人也好呢。其实就是有这么一些人拥有着让别人羡慕的一切。林徽因就是其中的一个,好的家世,好的教养,好的容貌,好的性情,有诗意的才情还有许多男人都比不上的事业。

一个人的性情是和她的童年有很大的关系的,林徽因有一个优秀的父亲还有一个平凡的不得公婆和丈夫喜爱的母亲,所以她的童年应该是不那么快乐的,从小便学会了在母亲面前做一个听话的女儿,在父亲面前做一个懂事聪慧的女儿,所以她应该从小就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比同龄人成熟的要强的人。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她对待爱情那么的理智,她的一生为什么顺利的没有太多的涂涂改改。她的要强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建筑事业的热情上,病痛也无法让她停下脚步,参与国徽的设计更是无限的荣耀,这样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子是很难不被人喜欢的。她既是诗人也是建筑师,但她最高的成就是在建筑事业上,所以她的墓碑上写的是建筑师林徽因之墓,我觉得这是她和张爱玲、三毛、萧红她们最不同的地方,在我看来也是优于她们的地方,她不仅会写作,她还有自己热爱并执着的事业。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金岳霖为她写的挽联,写得多么的适合她,多么的美,正对着她的诗“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林徽因传读后感(三)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心里不知道是何许的感觉,只知道美美的,带有诗一般的韵味,就像林徽因,总是给人以清洁、美好的感觉…

只看林徽因的诗,我们知道她是温柔的,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她应该是身居豪宅,不问世事的大家闺秀,然而进一步了解她之后,我们会发现,她虽然有着诗意的人生,她却不喜欢一个人的独处,煮一壶香茗,约3、5个好友,一起夜下话谈,谈人生谈理想谈事业谈诗词歌赋或许才投她意,但是对事业极度热忱的她却很少有这样的时间,只有在香山养病的那4年,才可以这么惬意的生活,但是病情稍微有些好转,她就立即投入到自己喜爱的建筑事业中去,喜欢一个人,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因为喜欢,就像她喜欢古建筑一样,没有其他的原因,无关风月,只是喜欢,故以她的才华,完全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一番作为,创造一番辉煌!

每个人都是过客,缘起缘灭都是前世今生早就注定的,今生我们擦肩而过,来世或许就会有那一次回眸。不需要刻意的去记住谁,也不需要刻意的去忘记谁,前世的债今世会来偿还,今世未了的情来世可以再续。但是谁又能知道,到底有没有那奈何桥,前世今生,我们在乎的那个人,来世是否还可以记得或者会忘记!

林徽因在16岁的时候遇到了24岁的徐志摩,她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遇到了风华正茂的他,在剑桥之上,两个生来就带着诗意的他们怎么可能不擦出火花,这或许早就注定了。林徽因是理智的,任何时候她都不会让自己尴尬,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软弱,所以当她发现自己摆脱不了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的阴影的时候,她断然的选择了离开,没有告别,就像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徐志摩知道林徽因的离开是为了什么,因为他懂她…后来徐绝情的与张幼仪离了婚,本以为这样林徽因就可以接受孑然一身的他,与他相依相守,但是他不知道林徽因是骄傲的,她同大部分女人一样,在浪漫的爱情与安稳的生活面前,她最终选择了梁思成给的安稳的、真实的生活,即使心里深爱着那浪漫,也只能是藏于心底,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慢慢回味…

也许只有林徽因才有这样的魅力,才能让多情的徐志摩挂念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一生,金岳霖守护一生。即使后来徐志摩爱上了陆小曼,他心里也永远有着林徽因的一席之地;“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林徽因沮丧的说,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他用实际行动宠爱了她一生;金岳霖,我不知道从何说起,终身未娶,只为爱她,他永远都是她的邻里好友,他会随着她的居所的变更而变更,一生守护,无怨无悔。徐志摩是多情的,他不止有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人,还有凌叔华,虽然最爱的只有林徽因和陆小曼;梁思成纵然是宠爱了林徽因一生,但是在她逝世几年之后,他还是娶了自己的学生林洙;只有金岳霖是钟情的,终身未娶,即使在林徽因去世之后,还记得她的生日,靠以前的回忆度过余生。感情的事我们总是说不清楚,没有谁对谁错,我们只是羡慕林徽因传奇的一生,感动金岳霖的痴情。

林徽因是美丽的,是智慧的,纵然是病魔缠身,仍然写了很多诗词并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总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深思千万。她的生命只有51年,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林徽因来讲,51年刚刚好,不长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

或许真的是有缘分这一说,她写了人间四月天亦在人间四月悄然离去…


林徽因传读后感(四)

人生在世,人事之外,每个人内心深处总会迷恋一些物件或情事,也许是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首曲、一帘梦……

时光微凉,那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去铅华,清绝明净。以为历经人生匆匆聚散,尝过尘世种种烟火,便应该承担岁月带给我们的沧桑。可似水流年分明安然无恙,山石草木依旧毫发无伤。

林徽因,生于一百一十年前杭州城莲花盛放的夏季,一个温柔聪慧的女子。她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考中进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其祖母典雅高贵,是一位端庄贤淑的美丽女子;其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林徽因身上沿袭了他们儒雅优秀的血统,所以一生拥有斐然才情与绝代容貌。也许这一切只是偶然不是必然,但她注定会成为那个风云时代的倾城才女。一座原本就韵味天然的城,被秋月春风的情怀滋养,又被诗酒年华的故事填满。这座诗意含蓄的城,因为她的到来从此更加风姿万种。

一个女子,究竟要以何种姿态行走于世间,才可以做到不被人忘记?一个男子爱一个女子,爱的是她青春的朝气,是她美丽的容颜,是她独有的聪慧。多少人会爱上岁月留在她脸上的印记?爱上她那颗被生活宰割得累累伤痕的心?林徽因似乎做到了,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地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我不得不承认,林徽因是一个可以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换颜的女子,仿佛只有她可以在滔滔不尽的尘世里淡定自若,可以令徐志摩为她写下最美丽的诗篇,令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才华横溢的男子相安无事地甘于为她守护一生。都说人如其人、其性、其心,读她的文字,永远都没有疼痛之感,永远都是那般清新美好。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好似她如莲的一生,纯净、柔美、优雅。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世间许多女子都有过这份安静素然的优雅,也曾令人心动,让人有一种不敢轻触的美好。只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她们慢慢地学会了挥霍光阴,浸泡在红尘的染缸里,谁还能做到纯粹如一?都说只有百味皆尝,方不负这仅有的一次人生。我们应该把所有繁复的过程,都当做是简单回归,把一切凡尘的荣辱,当作是云烟过眼。

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是一名驰名中外的女建筑学家,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级教授……虽身患肺部重疾,却仍以弱小身躯带病设计国徽,并最终以布局严谨,构图庄重而中选。1951年,她为了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志同道合者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苏联文化代表团”奉献上景泰蓝礼品,深受与会人员欢迎。次年,她和丈夫梁思成等人为我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工作劳心劳力,呕心沥血。经与助手一起认真推敲,反复研究,最终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以上种种成就,无不让我们众平凡女子心生嫉妒,望尘莫及!

又是一年春草绿,院内苍柳添新枝。世事纷繁,人生无常,人与人有缘相聚却又匆匆离散。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别过。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如果可以,请让我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哪怕将来某一天要加倍偿还。

这个雨季在何时停歇,我无从知晓。这个故事在哪里结束,我亦无法预知。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五)

文/张康

偶然翻到林徽因转,阅读完,心里不禁惆怅,她的评价非常多,有人说她是多情之人,破坏了徐志摩的婚姻,却又与梁思成结为夫妻,还是负了金岳霖,让他终生未娶,守护了她一身。有人说她对爱情的专一,她对徐志摩的爱情至死保留,念了一生?关于林徽因的爱情每个人理解不同,我并不是多愁善感之人,只是作者的文笔和主人翁颇感兴趣,竟让我有落泪的冲动,竟有些许羡慕,也有些许惋惜!

好奇竟然有这样一位女子让三个男人都为其倾情一生,寻找到她的照片,果然很美,由内而外的散发一股白莲的幽静,像水一样的女子是如此的吸引人!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句话第一次是在哪儿看到的已经记不得有到底是谁的原创更加无从得知。相信如果这句话人心中都会出几许暖意,像是对某个远方故人的祝福,有好似对所爱之人的一声温和的叮咛。仿佛只要对方幸福,那么这个世界从此就不再下雨,只有晴天。

大家都在忘记自己的承诺,忘记了过往那一场有一场筵席。

谁一生没有许下承诺,可是谁又能够说自己承诺过的一定可以做到,路到尽头的时候,又要怎么还会去在意当年的选择是对是错。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故事、离去之时,谁也不比必给谁交代,既是注定要分开,那么天涯的你我,各自安好,是否晴天,已不重要。

人说,北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篇五:《永远的门阅读答案》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永远的门阅读答案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在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永远的门阅读答案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着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步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位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8分)( )( )

a。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b。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的封建意识依然存在,[尊重每一个个体"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无恶意的侵犯"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不仅仅是爱情。

c。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店员,一位是[缺乏才华"的影院美工。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通过与院内人们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翔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

d。一只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多次,与沉闷、凝滞的冷漠情调形成很大反差,它既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意。

e。一位文艺评论家说:[在一部戏剧中,如果我们看到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一定会在后面的剧情中近到这支枪响。"<永远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便是这样一支[枪"。

f。作者最后写人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盛开。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无疑是潘姓女子迟到的表白。作品结局这种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10分)

3。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什么而言的?(8分)

4。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8分)

参考答案:

1。cf(每项4分)

2。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5分)。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作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5分)。

[评分标准]①环境是怎样的,5分;②环境描写的作用,5分。

3。①对潘雪娥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却了情感上的依傍(4分)。

②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4分)

[评分标准]①指出针对的双方(人们、郑潘二人),各2分:②针对的双方怎么样了,即[缺憾"的是什么,各2分。

4。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4分)。开始,人们热切盼望郑、潘二人能产生感情(2分);接着,人们对二人的缺乏温情表示遗憾与同情(2分);后来,人们为郑若奎的突然去世、也为郑潘二人永远无法结合而悲痛,同时对二人的行为表示敬意(2分);最后,人们看到隔壁上的门,为郑潘二人暗中[私通"而倍感愤懑(2分)。

[评分标准]①[线索"是什么,4分;②[线索"在文中如何体现,4点每点4分:③[线索"的确认不当,本题不得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339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