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句和它的意思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关于春的诗句与赏析》

关于春的诗句赏析

1)杜甫《春夜喜雨》赏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凝而成……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

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3)杜牧《江南春绝句》赏析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朝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4)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的题目是《春思》,一望而知,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内心世界的诗篇。按照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达习惯,大凡提到"春"字,一般都是语义双关的,其一,当然是指大自然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古时闺中女子每当春光明媚之际,其所思所想,自然是非出门在外的夫君莫属了。唐代诗人中有不少是善写思妇诗的行家里手,而有关少妇思春这一题材也真的留下了不少传神之作。如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形象而细腻地再现了一位原来无愁的"闺中少妇",因为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所以就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了一番,登上高高的翠楼,去观赏外面的大好春光。谁知,这一看不打紧,烂漫的春光却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春思":后悔自己当初一个劲儿地鼓动丈夫到边关去建功立业,到头来,却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虚度了"青春"。不过,由于《闺怨》是用当时最流行的七绝形式创作的,

因而呈现出一种比较表层的世俗的审美情感和趋向,也就是说流于通俗,而李白的这首《春思》,虽然属于同一题材,但因为体裁不同,是用五言古诗写的,所以在感情的抒发上,更加显得曲折委婉,一唱三叹。《闺怨》一看就是一首典型的唐诗,甚至毫无疑义是盛唐之作,而《春思》却给人以一种既古朴又隽秀的美感享受。清朝乾隆皇帝对这首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意思是说,从格调来说,与南朝齐梁间的民歌极为相似,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更多了几分含蓄与蕴藉,这种与《诗经》颇为相似的风格就是所谓的"古意"了。不过,在修辞上还是非常讲究的,运用了不同的对偶句式,开头是一般的工整的对法,"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紧接着便精心构造了一联颇见功力的"流水对","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这种艺术上的考究与锤炼,就是乾隆皇帝所肯定的"秀色"了。

5)《春望》赏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

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的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正如吴见思《杜诗论文》中写道:“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成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春天的诗句和它的意思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感触异常。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

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篇二:《描写春天的诗句》

描写春天的诗句

 时间:2010-06-09 来自:优惠啦 提供者:nan

描写春天的诗句

夏天是万分灿烂的季节,万物葱荣,艳丽夺目,但是毒辣的阳光又大煞了风景。不经回想起春日,阳光那么的明媚温暖,万物复苏一片生机,描写春天的诗句从心中悠然溢出。心中一遍一遍回荡着古今描写春天的诗句。幻想着春天的存在,暑意荡然无存。请看优惠啦带来的“描写春天的诗句”,让您从描写春天的诗句中带来些许惬意。

【古代描写春天的诗句】

描写春天的诗句1: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描写春天的诗句2: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描写春天的诗句3: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诗句4: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描写春天的诗句5:春天的诗句和它的意思

描写春天的诗句6:

描写春天的诗句7:

描写春天的诗句8: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描写春天的诗句9: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描写春天的诗句10:

描写春天的诗句11:

描写春天的诗句12:

描写春天的诗句13: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现代描写春天的诗句】

描写春天的诗句14:

《春天, 十个海子》

海子

描写春天的诗句15: 春天, 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 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 骑上你飞奔而去, 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 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 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 沉浸于冬天, 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 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 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而于一家六口人的嘴, 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 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 从北刮到南, 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春天,遂想起》

余光中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春天的诗句和它的意思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描写春天的诗句16: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春天》

徐永

篇三:《古诗中的春天》

《古诗文中的春天》

教学目标:

1. 认识四首古诗中要求掌握的生字11个生字,注意“畔、泗、滨”的生字的读音。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借助插图及诗句想象诗歌中描绘的情景,初步了解诗的大意。感受春天的气息,

体会诗人在春天里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

2.诵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大致了解诗意

4. 教学难点:能想象诗歌中描绘的情景。感受春天的气息,体会诗人在春天里愉悦

的心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前学生进行预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激趣,古诗导入

师: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大自然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能回忆起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关春天景色的诗句吗?

《咏柳》唐 贺知章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师:不同时代的诗人用不同的诗歌描绘了他们所看到的春天。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课件出示诗句,学生自由读,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春日》 宋 朱熹 《村居》 清 高鼎 2. 同桌之间相互读,相互指导。 3. 指名读,教师指导正音 4. 分组读、男女生赛读

5. 再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韵味。齐读古诗。解释诗题 6. 默读古诗,思考:这些诗句中分别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花、戏蝶、娇莺、桃花、东风 草 莺飞 杨柳 儿童 放纸鸢) 出示词语读一读

三、学习《江畔独步寻花》,感受春花的灿烂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词语注释】

1.江畔:江边。

2.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一)了解诗题: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指名读,借助注释思考:诗人寻得了哪里的花?这里的花开得怎样?(多、大、繁茂)

板书

出示诗句:读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1.展开想象,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学生自由表达) 预设: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的鲜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2.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花的色彩和形态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顺势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句诗)

(二) 师: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姹紫嫣红,花团锦簇, 春花密密层层,花香除了吸引住了诗人停步欣赏,还吸引了谁?

出示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 读诗句,借助注释回答问题。(生说,板书)

2.说说诗句的意思:预设,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婉转动人。

2. 思考: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为什么舍不得离开呢?(预设:从侧面写出了春

花的灿烂,芬芳鲜艳,香气迷人)

3. 师:诗人与戏蝶都陶醉在灿烂、鲜艳的春花中流连忘返,此时传来黄莺鸟优美的

歌声,心情会怎样?(轻松、愉悦)春天的诗句和它的意思

师:诗句中“自在”一词,就是自由自在的意思,这里不仅黄莺自在歌唱,更是表达出了诗人赏花的愉悦心情。 4. 指名读诗句,教师点评。(预设点评:读了这句诗,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

郊外那条 “黄四娘家”开满鲜花的小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5. 全班齐读诗句。

(三)了解时代背景,入情入境诵读。

1.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战乱之后,终于在四川成都西郊建

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写出了春天时节,春花灿烂,姹紫嫣红的美景。

2.再指名读。齐诵。

过渡:春天到了,各种花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竞相开放。你们知道,春天有哪些花儿开的热烈,开的灿烂。 (桃花、梨花、迎春花„„) 三月桃花红十里

我们现在一起来欣赏这里的桃花 读诗题《大林寺桃花》。

三、学习古诗《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

师:大林寺在庐山的香炉峰上,因为在险峻的山峰上,很少有人到大林寺。相传,这天白居易心情郁闷,登上了庐山游大林寺,写下了此诗。 1. 出示诗句,指名生读、齐读古诗。

2. 师:我们常说三月桃花红十里,可大林寺的桃花是在几月开的呢?(请同学们借助

注释,自学,试着弄懂诗句的意思)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的香炉峰上,是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花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转移。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3.交流

出示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 说说诗句的意思。四月繁花凋谢,而此时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2) 想象:此时大林寺的桃花是怎样的?有谁来描述一下。

(3) 看到眼前盛开的桃花,诗人的郁闷之情会怎样呢?指导学生读好诗句。 (4) 由此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出示诗句(生读):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师:诗人感慨到:——生借助注释说诗句的意思(或读诗句) 我常怨恨春天走了,再也没有地方寻找,却没料到春天悄悄地转移到这深山寺庙里来了。

师点评:我怨恨春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

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齐读诗句,读出喜出望外的感觉。

师:是什么让诗人找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还在自己的身边。(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师 小结整首诗的诗意: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齐读全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中,看到了春花的灿烂和明媚,有花的装扮,春天才是如此的生机勃勃。从《大林寺桃花》中,我们从四月盛开的桃花找到了春的足迹。让我们身在花中的人啊流连忘返,喜出望外。

齐诵两首诗。

篇四:《古诗春夜喜雨的意思_春夜喜雨阅读答案_作者杜甫》

<春夜喜雨>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词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古诗春夜喜雨的意思_春夜喜雨阅读答案_作者杜甫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前言]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注释]
⑴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⑵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⑺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⑻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翻译]
多好的春雨啊,好像知道时节变化,到了春天,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野外的小路上空乌云一片漆黑,只有江面小船还亮着一盏孤灯。清晨观赏细雨湿润的处处春花,朵朵沉甸甸地开遍美丽的成都。
[赏析]
<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348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