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古诗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初中语文古诗文归纳——叙事类文章
叙事古诗(一)

第五单元:叙事类文章

叙事性文言文是以展示事件过程和情景为中心,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组织行文的。阅读这类文章,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清思路,看看作者叙述了什么事,文章如何开端、发展、演绎高潮乃至结束。第二,文章写了哪些事?中心事件是什么?第三,注意作者的感情色彩,注意作者的评说褒贬,乃至议论抒情。第四,叙事性文言文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两个方面是:阅读叙事性文言文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还要把握住关键语句,这对分析概括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叙事性文言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入手。

一、筛选文中信息

首先要整体把握,分析题干,理解选项。锁定题干要求,明确筛选方向,看涉及的是何人何时何事,抑或是何种表现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从而做到从题目着眼,辨别选项。

其次要认真筛选,善用排除法。命题者设题经常在以下几个方面设陷阱,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1)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不对应。(2)事件与其发生的时间不对应。(3)事件与人物品行不对应。(4)刻画人物的手法混乱不明。我们做题时,要对所给信息逐条辨析,对无把握的选项可以先放在一边不管。

“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人”和“事”水乳交融,无非各有侧重。这里的“叙事性文言文”就包括史传类文言文在内。

阅读叙事性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和他是什么关系?文章写了哪些事?主次详略如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用了哪些手法?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情感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叙事性文言文是以展示事件过程和情景为中心,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组织行文的。

叙事性文言文有:《童趣》、《陈太丘与友期》、《咏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狼》、《公输》、《孙权劝学》、、《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狼》、《送东阳马升序》

《童趣》

作者介绍: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著名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wèi)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wèi)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lì)凸者为丘,凹者为壑(hè),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课文翻译:

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地看见最细微的事物,(我)见到微小的事物,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我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就果真像变成白鹤一样;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累得发僵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里浏览,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家伙,拔山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注释

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明,清晰。察,观察。本来形容目光敏捷,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来形容人洞察事理,不受蒙蔽。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细小的东西。

8.细:仔细。

9.纹理:条纹。

10.故:所以。

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2.成:发出。

13.私拟:暗自比作。拟,比。

14.于:在。

15.则:那么,就。

16.或:有时。

17.果:果真。

18.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jǐng),脖颈(gěng)。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古时的素帐为黄褐色。

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21.使:让。

22.而:并且。

23.作:当做。

24.观:景观。

25.唳 (lì ):鸟鸣。

26.为之:因此。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8.以……为……:把……当作……。

29.林:森林。

30.土砾:土块。

31.壑:山沟。

32.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33.兴:兴致。

34.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也形容标榜强大,而实际上没什么了不起的。(体积大的东西)

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36.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

37.为:这里是被的意思。

38.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

39.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40.之:代词,它指癞蛤蟆。

41.驱:驱赶。

通假字 :

1. 强: 通“僵”,僵硬。项为之强:脖子看得都酸了。

多音字 :

1. 虾: há 虾蟆xiā 对虾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鞭打”的意思。)

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 一词多义

1 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2 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3 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4 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

5 为: ①项为之强„因为...而...‟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6 之: 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词,的‟ ③心之所向„助词。无意‟ 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 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 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7.见藐小之物(的)

7 其∶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词,指我‟③神游其中 (在,代词)

8 神:①定神细视„精神‟②神游其中„想象‟

特殊语句翻译

1、介宾后臵句式:

(1)“徐喷以烟”等于“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 等于“于素帐中留蚊”。 译为:又在未染色的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等于“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译为: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2、省略句式:

(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 译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斗(于)草间”。 译为: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叙事古诗】

(3)“果如鹤唳云端”等于“果如鹤唳(于)云端”。译为:果真像鹤群在青云上翻飞鸣叫。

(4)“驱之别院”等于“驱之(于)别院”。译为: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3、被动句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判断句式: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5、固定句式:

以丛草为林:以-----为。 译为:把------当作。

古今异义词解释

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

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 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观:古义:景象 今义:看

私:古义:私下 今义:自私

本文成语 明察秋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形容眼里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也指视力很好。

庞然大物: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

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怡然称快:高兴地连声叫好

中考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鹤唳( ) 怡然( ) 土砾( ) 癞虾蟆( )

二、通假字。项为之强 “________”通“________”, 音:________,义:______________

三、多义词。

观:作青云白鹤观( ) 观之,兴正浓( )定:神定( ) 定神细视( )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 ) 心之所向( )昂首观之( ) 以:徐喷以烟( ) 以丛草为林( )然:怡然自得( ) 庞然大物

( )

四、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藐小之物( ) 细察其纹理( ) 使之冲烟而飞鸣( )

蹲其身( ) 盖一癞虾蟆( ) 鞭数十( )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名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___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同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____

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叙事古诗(二)

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记叙文

要求:不能改变原诗的意思,发挥一定的想象,写出李白与孟浩然依依不舍的情

景,着重写人物的神态、语言。 原诗: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

孟浩然饯(jiàn)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

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

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

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

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

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

流向天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的朋友—李白早早起床,只为孟浩然送行。

他拿出一坛坛珍藏已久的美酒,赶到了长江边上的着名的黄鹤楼,来到了自己的老朋友

身边。

“我将乘船去广陵了。”孟浩然百感交集地说:“希望以后还能相见。”

“此时正是鲜花烂漫的三月,不宜谈这些。”李白虽然不怎么说,但心里却有十万个舍

不得小声地说:“喝点酒,缓解一下。”

果然酒是放开心事的灵丹妙药,李白一喝就是一瓶似乎有点儿醉了,说“孟兄啊,这一路就是几百里啊,这一走就是几年,舍不得呀!”

上船了,孟浩然说:“我们永远是好友!”李白说:“记得派人带点土特产啊!”“知道了!”

朋友走了,但还有一大堆话都被压在心里。

李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孟浩然的帆船上。茫茫长江,船多的是,可在李白眼里,此时只有孟浩然乘座的一艘帆船!

李白继续喝酒,越喝越想孟浩然,越想孟浩然越喝。终于,这种“鸡生蛋、蛋出鸡”的状态结束了,因为李白已经把所有情感放在了这首诗上。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多美的诗啊!诗罢,李白大笑一声如闲云野鹤般飘然而去!

古诗改写
叙事古诗(三)

〔作文教学〕 古诗改写

【原创】课堂实录:习作《古诗改写》

一、导语

同学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其隽永的意境赢得人们的喜爱。它们有的激昂悲壮,有的凄婉哀怨,有的气势雄浑,有的奔腾豪放。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世界,品悟诗人的情感,聚焦诗人的思想,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把你喜欢的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通俗易懂的记叙文。(板书:古诗改写)

二、明确习作要求

师:首先我们进入第一环节:谈理解、明要求(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习作要求

1、 把你喜欢的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把古诗所描绘的内容具体连贯地写下来,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展开想象;

3、题目自拟,也可立题为“改写古诗《xx》

请大家自读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

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对习作要求的理解。

生1: 我认为本次习作的体裁从形式上由诗歌改变成了记叙文。

生2: 从内容的要求上看,要写具体生动,叙事完整,尊重诗歌原意。情节要生动,适当展开想象,有创新。 生3: 借景抒情的古诗重点是景物描写,抒发情感;叙事性古诗重点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进行描写,叙事完整。

师:同学们对习作要求理解得很好。古诗改写就是对古诗词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新的包装,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使诗词句子更具体、更加通俗易懂。(板书:形式:古诗 记叙文 内容:保留原意 适当想象)

那么怎样进行古诗文的改写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读例文、学方法。(学生齐读)

三、例文引路

(一)

师:请看第一篇例文。《改写暮江吟》。这是一首著名的写景诗。诗人就江边所见,摄取残阳铺水和新月两个小镜头,把黄昏的奇景和月夜的风光组成一幅色彩鲜明、富有立体感的秋江图景。意境优美。那么小作者是怎样改写的呢?请看大屏幕。

(投影出示诗配画以及例文《暮江吟》)

暮 江 颂

——《暮江吟》改写

1

落日渐瞑,夕阳的余晖洒满整个大地。

太阳脱去了那件耀眼的外衣,披上了鲜红的披肩,是那么的柔和,那么的美!

清澈的江水宛如一面镜子在余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微风吹来,江面上泛起水波,太阳的倒影也随之颤动,犹如一位少女在水中翩翩起舞。

江边一棵棵垂柳将她们长长的头发伸入水中,好似一个个美丽的公主,扭着细细的腰肢,摆着那翠绿的裙摆在岸边与水中的太阳比美。可惜他们没有分出输赢,反而把江水映得半红半绿,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

江边的花儿虽然没有那么婀娜,却一直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我站在岩石上,放眼望去,轻轻的远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异常神秘;灯花通明的村庄像一只只萤火虫成群结队,雾的朦胧使江、地、天连为一线。啊!多么美的九月初三之夜呀!鸟儿在山前啼鸣,田野里散发果香;露珠儿酷似晶莹的珍珠;隐月好似一把精美的弯弓,就连落叶上都写满赞美,风儿都在唱着赞歌。

我爱你这让人陶醉的暮江!

师:写景类的古诗要侧重景物描写,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时,字里行间要有真情,抒发真情实感。情与景不可分离,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一篇好的习作要避免有景没情,做到情为景生,景为情注,只有二者妙合无痕,才能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二)

师:绘景类的古诗同学们领会了它的改写方法,那么叙事类的古诗应该怎样改写呢?下面请同学们看《赠汪伦》的改写。

这是一首歌颂友情的叙事诗。也是送别诗中的佳作。自古以来,别离的气氛是哀婉凄凉的,很少有欢声笑语。可是诗人却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营造出一种豪迈的气氛。表达出朋友间的一片深情和临别祝愿。请看原文及改后例文。

(投影出示诗配画以及例文《赠汪伦》)

送 别

——改写《赠汪伦》

李白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身世坎坷,曾经历过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李太白之所以被称为“浪漫主义诗人”,是因为他性情豪爽,好游,好酒。而当时有位名为汪伦的人极为崇拜李白。让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吟诵李白的《赠孟浩然》。得知李白因国事而操劳想出去游玩一番,便给李白写了封信: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汪伦

李白收到此信,心花怒放,心想:游玩,饮酒乃是我的最爱,为何不借此机会放松放松?于是,他第二天就出发了。来到汪伦的家中,李白迫不及待地问“汪兄,十里桃花在何处?”汪伦笑着带李白去看,可却只有一棵桃树,汪伦说:“我们这里只有一株桃树,每逢盛开的季节就飘香十里,所以叫„十里桃花‟”。

李白又问:“那万家酒店呢?不如我们去痛饮几杯吧!”可汪伦则领李白去了一个名为“万家酒店”的小酒楼。李白不解,汪伦告诉李白这家酒店的老板姓万,所以就叫“万家酒店”。

李白不但不生气,而且还连连叫好。汪伦也十分开心,请李白到家中做客,汪家的人盛情款待。李白在汪伦家中与其促膝长谈,并结为至交好友。

2

李白在汪伦家一住就是半年,时光飞逝,这一天,李白对汪伦说:“汪伦兄,我在你家已有半年了,明日我就要离开,继续过我那神仙般的生活。”“为什么?难道是我待客不周,你不愿意再住下去了?”汪伦问道。李白挥挥手解释说:“不,您的家人待我像亲人一样,我怎么会嫌弃呢?只是我志在四方,想云游天下。”汪伦见说不过李白,只好答应让他走。

第二天,清晨,李白载着无尽的留恋和惋惜来到桃花潭边边。李白双手握拳,含着泪说:“汪兄,你对我的情谊,李某没齿难忘!”话还没有说完,岸上就传来用脚步打节拍唱歌的声音。李白一眼望去,啊!是村民们在为自己送行,李白向人群挥挥手,大声说:“乡亲们,保重,我李某一定会再来看你们的!”人群中一人说道:“大诗人,您也要保重呀,祝你一帆风顺,咱们后会有期。”这时,一条小船已停靠在岸边,等待着大诗人李白上船。李白踏上小船,深情地对汪伦说了最后一句话:“汪伦兄,桃花潭固然很深,但也比不上你和我的情谊深,让我们撑起友谊的小船,驶向对方心灵的彼岸。”汪伦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流满面地说:“保重!”

船儿渐渐远去,望着李白的身影,汪伦在心底默默地念叨:“李兄,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呢?

师:请大家齐读原诗。(学生读)谁愿意把例文给大家读一读?(一生读)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

【叙事古诗】

① 你认为这篇习作改写得怎样?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借鉴的地方?有哪些不足?

② 与第一篇例文比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生汇报点评(略)

师:叙事类的古诗文改写要把事情叙述完整,有故事情节,有时间、地点、人物,也就是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改写。

四、选材构思

通过这两篇例文,同学们基本上领略了古诗的改写方法,下面我们进入第三环节:选古诗 巧构思

生: (大屏幕出示 学生齐读)

师: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学过的古诗,同学们可以在这里选,也可以选择自己平时积累的古诗。(大屏幕出示古诗)

师:你想选择哪一首诗进行改写,怎样改写,重点部分怎样写,把你的构思说给你的同桌听。

生:(选择古诗)

师:下面请大家汇报一下你的构思。

生1: 我改写的古诗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亘古不变的亲情。在改写时我先写重阳节王维在街头漫步,看到家家户户欢聚一堂,不仅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然后写他回忆从前的时光,怎么与他的兄弟姐妹朝夕相处,最后写抒发自己的感情。重点写登高、遍插茱萸等情节。【叙事古诗】

师:很好。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的亲情,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亲情也是人类最朴实、最动人的情感在改写时要紧扣这个主题。下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略)

生2:。我想重点写母亲灯下为游子缝衣的母子情深的画面,通过一些细节歌颂伟大的母爱。

3

师:是啊,母爱是人世间最淳朴、最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多少诗人、作家尽情地吟唱。因此改写这首诗时要抓住细节表达这一永恒的主题。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抒发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 (略)

生3: 我改写的古诗是《枫桥夜泊》。这首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诗人以一缕愁绪把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和谐而有层次的组成一幅秋江夜泊图。在这首诗的改写中,我想加一些故事情节,有物有人,有情有景。借助寒山寺的钟声衬托诗人的愁绪离索。

师:是的,这钟声在夜半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静谧与深沉,使夜不成眠的游子更增添了愁绪,而诗人卧听钟声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通过你的妙笔把诗人张继的感受表达出来。下面请大家帮她参谋参谋。

生: (略)

生4: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我想先叙述时间地点,故事的的主人公登场,然后描写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再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借景物承载一段乡愁。

师:是啊,剪也剪不断的乡愁。对故乡的思念是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共同的情结。乡愁难眠啊。下面大家给她提一提建议。

生: (略)

生5: 我改写的古诗是《泊船瓜洲》。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情怀。我想重点写诗人的所见所想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浓浓的情怀。

师:是的。思乡之情是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的一种最真切的感受。不管身在千里万里,故乡只有一个。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绿了多少回,如今春风依旧,明月依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可是诗人多年的企盼只能寄情于明月。因此,我建议在改写这首诗时字里行间要突出作者的思乡情结。

生6: 我改写的古诗是《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现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充满喜悦的离别,充满向往的离别。时间地点人物提供得很具体,借景物描写表达友情。

师:这首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感情真挚深切,意境优美动人。这也是送别诗中的佳作,在改写时要表达出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大家提提建议。

生: (略)

生7: 我改写的古诗是《清明》。在改写时,我先写时间、环境、气象等。然后交代清明节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接着写杜牧的所见所感,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引出故事的发展。

师:改写这首诗时,要抓住清明时节气候特点,阴沉沉,雨绵绵以及细雨中的景物,把环境衬托得极为伤感,再用行人愁肠欲断加以渲染,把作者的愁绪满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暗示了主人公思乡、怀旧、苦闷、缠绵的心情。下面大家提提建议。

生: (略)

【叙事古诗】

师:同学们提的建议很好。没有发言的同学也都在小组内谈了对自己喜爱的古诗的理解,说出了自己精巧的构思,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让我们赶快进入第四环节:写草稿 共品评(大屏幕出示 生齐读) 4【叙事古诗】

五、成文共点评

1、下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妙笔去叙述诗中的事,描绘诗中的景,表达诗中的情。(学生起草)

2、谁愿意把你的习作读给大家听?(听后评议)

3、学生评议(略)

预设点评提纲:

(1) 是否符合诗歌愿原意?

(2) 再创作时想象是否合理?

(3) 故事情节是否完整?

(4)字词句运用如何?有没有特别好的语句?好的修辞?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追寻诗人的足迹,走进诗歌改写的殿堂,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去解读,去感悟。不知不觉中,四十分钟的聚会就要结束了,同学们兴趣盎然,意犹未尽,让我们相约下节课,共同走完古诗改写的旅程!

古诗改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训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二.训练学生迁移创新的能力。

教学设想: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无数中国人都是沐浴着唐诗、宋词、元曲的阳光雨露而茁壮成长。本课希望通过对古诗的改写训练,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古代诗人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代诗歌的深邃意境,认识祖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悠久,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教学设计:

步骤一:活动准备

1.让3—5名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并说说古诗内容和自己喜欢的理由。

2.为自己喜欢的诗选配一首歌、一支曲或一幅画,注意诗与所选歌、曲和画的联系。

步骤二:进入活动

让学生将自己为古诗选配的歌、曲或画在班上交流,同时介绍自己选配这些歌、曲或画的原因。再让其他同学对此诗与歌、曲或画进行评点。然后要求学生用文字将上述内容口述出来,为进入古诗改写打下基础。

步骤三:写作演练

1.激趣导入

有一位秀才,因书法极好,被召去为慈禧太后书写王之涣的《凉州词》。书写中,一不小心,将词中的“间”漏掉。慈禧阅后,认为秀才讽刺自己没有文化,不由大怒,喝令将秀才推出斩首。秀才急中生智,忙说自己写的并非是王之涣的诗,而是一首词,言毕当场高声朗诵出来。慈禧一听,转怒为喜,放了秀才,还给了不少赏赐。 同学们知道秀才是如何朗诵的吗?

(待学生讨论作答以后,教师再给出答案: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

叙事现代诗
叙事古诗(四)

诗歌一: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381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