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感慨良多的古诗词
感概的诗句(一)
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
朝代:元代
作者: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一作:泪雨零 / 夜雨霖)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朝代:元代
作者:元好问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74人评价) 8.4
朝代:宋代
作者:晏殊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燕子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唐宋词鉴赏辞典》 录“双飞去”)
将进酒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木兰诗 / 木兰辞
(3049人评价) 8.2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感概的诗句】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ān jiān),南市买辔头(pèi tóu),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贴 通:帖;惊忙 一作:惶)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龟虽寿
作者:曹操【魏晋】赏析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8天培训感言诗一首
感概的诗句(二)
培训即将结束,感慨良多,即兴作诗一首,以记录这八天时光。献丑献丑。【感概的诗句】
欢乐总是太短,
寂寞总是太长,
挥不去的是,
雾一样的忧伤;
挽不住的是,
清晨一样的时光。
能把这一切记住的
唯有笔和一棵无垠的心
满含期待的双眼
热泪盈眶。
-----------------题记
你我来自四面八方,
却胸怀同一个梦想,
那就是有朝一日,
能站在那三尺讲堂。
冒高温,熬酷暑,
为了考试我们不怕骄阳。
台上老师慷慨激昂,
台下我们认真听讲。
有缘千里来相会,
无缘对面不打量。
短短的八天相聚,
是人生路上珍贵的时光。
你和我,他和她,
从陌生,到相识,
从面面相觑,
到互诉衷肠。
春水容易逝,
欢乐总难长
明天的明天,
我们又将回到来时的地方 恢复自己的生活,
然后默默闯荡。
变幻莫测的社会万象,
你我或许
有时迷茫,
但是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时刻清楚
认准自己的方向。
在这里衷心祝愿:
群里的单身小伙,
早日找到自己的专属新娘;
群里的单身美眉,
早日找到自己的白马新郎; 群里的已婚人士,
拥有自己的幸福专享。
只要我们努力拼搏【感概的诗句】
定能书写美丽的人生篇章。 加油吧,
我们的人生在路上。
-----------------Jerry
写于 2013年8月8日星期四 雨夜
祝各位同学
考试顺利,工作顺利,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哲理古诗词欣赏
感概的诗句(三)
哲理古诗词欣赏
李小晶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头,便不由加倍地伤感。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客观上看:“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如今,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奇装异服,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就主观而论:“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我所自恃的是,凭一双巧手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啊。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
独白到此戛然而止,女主人公忧郁神伤的形象默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语言没有典故,不用比拟,全是出自贫家女儿的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的口语,毫无遮掩地倾诉心底的衷曲。从家庭景况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风气谈到个人的志趣,有自伤自叹,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缚,一缕缕,一层层,将自己愈缠愈紧,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卷十六),近人俞陛云指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说》)沈、俞二氏都很重视本诗的比兴意义,并且说出了诗的真谛。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
决狐疑 ” 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 “ 决狐疑 ” 之 “ 法 ” ,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 “ 试玉 ” 、 “ 辨材 ” 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闲来读之,不由然腾升起思忖人生之感概。尤其在当今个人利益拜金为上,诚信仁善缺失的物
1
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吧?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品评】
元和五年( 810 ),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 “ 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 ” (其一), “ 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 ” (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 “试玉” 、“ 辨材 ” 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 赠君一法决狐疑 ” ,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 “ 赠 ” 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 “ 不用钻龟与祝蓍 ” 。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 “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 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 “ 爵位愈尊,节操愈谦 ” ;但历史证明他的 “ 谦恭 ” 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 是一篇的关键句。“欲横流的社会上,更当每日一读这样的哲理美诗,远胜过去看那些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影视作品为好。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是韩诗颇富奇趣的小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它的。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诸说不一。 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
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作者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才做入“无才思”的奇语,当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说,谢道韫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雪如杨花很美,杨花如雪又何尝不美?更何况这如雪的杨花,乃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没有它,也就失却晚春之所以为晚春了。可见诗人拈出“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应有怜惜之意的。尤当看到,“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黛玉葬花词),这勇气岂不可爱?
如果说诗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说,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派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前文所引述的两种对此诗寄意的解会,虽各有见地,于此点却均有忽略。殊不知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咏怀二首(其二) 李贺 日夕著书罢, 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 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 苦蘗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 饮水得相宜。
在这首诗里,李贺比较具体地描述了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清人方扶南说:“此二(指《咏怀二首》)作不得举进士归昌谷后,叹授奉礼郎之微官。前者言去奉礼,后者言在昌谷。”(《李长吉诗集批注》)这话与诗歌的内容是吻合的。全诗叹“老”嗟贫,充满忧伤绝望的情绪,显然是遭遇不幸以后的作品。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傍晚著书完毕,发现头上白发忽然像霜似的落下一丝,感到很震惊,不禁感慨万千。“著书”大约就是写诗。据前人记载,李贺每天都要骑着毛驴外出游览,遇有所得,便写在纸上,投入身边锦囊中。晚上在灯下取出,“研墨迭纸足成之,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可见他是个非常勤奋的诗人。当然,他成天苦吟,主要是为了排遣沉沦不
2
遇的苦闷。他未老先衰、两鬓染霜的原因就在于此。
三、四句写自己看到白发以后的反应。尽管表面显得很轻松,却掩藏不了内心深沉的痛苦:“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端详着镜中早衰的容颜,不禁暗自发笑:象我这样终日愁苦,年纪轻轻就生了白发,那会有南山之寿哩!显然,诗人这时已由“早衰”想到“早死”,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他的笑,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而已。
后四句写乡居时的贫苦生活:头上不戴帽子,也不裹“幅巾”,任凭风吹日晒;身上穿着用苦蘗(bò)染的黄衣,与乡野之人无异。“苦蘗”通称“黄蘗”,诗人不用“黄”字,而用“苦”字,暗示通身皆苦,苦不堪言。它写衣着,兼写生活和心情,熔叙事、状物、言情诸种表现手法于一炉,使客观和主观和谐地统一起来,做到示之以物,同时动之以情。
写到极苦处,忽然宕开一笔,故意自宽自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那些生活在清溪里的鱼儿,除了水,什么可吃的东西也没有,可它们还是怡然自得,尽情嬉戏。同鱼儿相比,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这里形式上是转折,意义上是发展、深化,诗人表现出的超然态度,有力地烘托了他的悲苦情怀。相反而实相成的哲理,用在诗歌创作上,产生一种异于寻常的表现力。
秋夜独坐 王维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前出塞九首(其六)
杜甫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 ,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3
感慨青春的句子
感概的诗句(四)
1、青春,也是一个永恒不朽的话题。回想,那些拥有青春岁月的笑脸,心里涌起一股一股的暖流。也依稀记起,那是一个明媚的午后,几个同学背着书包在开满油菜花的上学路上追逐着,奔跑着,嬉闹着,一起躺在青草地上无忧无虑的笑着。曾经也舒展着心怀振臂高呼,我的青春我做主。感慨青春的句子。
2、春,也是一个看似没有边际的人生旅程。在青春的旅程中,有太多太多的故事。经历过的酸甜苦辣,都显得那么青涩。因为年轻,青春是那么的灿烂,也是那么的脆弱,3、青春,也是爱情之花绽放的季节。除却豪情壮志的理想,爱情则是青春最为频繁的话题。少不更事的青春,爱情变的极其复杂。其实爱情很简单,无非就是你喜欢我,我也喜欢你。然而,青春里的恋人却把这么简单的事情弄的很糟糕。也许因为一句话,也许只是因为一件小事,也许只是因为一个不经意的猜测。就这样,爱情糟糕透顶了。
4、在易逝的青春里,最可贵的是善于把握,最可怕的是陷于泥潭不能自拔,最可悲的是不把青春当回事,甚至藐视青春。我想起一个人,他就是雷锋。在我看来,雷锋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把青春的价值展现得完美而无一点缺憾。如果我们想把青春过得充实有味,我们就应该抓紧每一个现在时,不让青春白白流逝。
5、青春犹如一朵花,不是瞬息就枯萎的昙花,也不是常年开放的四季,更不是热烈的玫瑰。青春是一朵报春花,又名年景花、樱草,象征着青春的快乐与忧伤。
6、当人开始发出这种感叹,在渐进的年轮中开始怀念自己的青春岁月时,真不知道,这是人生的悲哀还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表现?然而总觉得,虽然青春易逝,可它总是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一首节奏明快的乐章。
7、怀念青春,是怅然的;但在惆怅的同时,我们永远对青春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感谢它给了我们光和热,藉着这光和热,我们才有力量和勇气走过一切的荆棘和坎坷;藉着这光和热,我们才永远相信理想,热爱人生。
8、青春!喊这个词语,仿佛在喊别人,仿佛在喊火车上错过的淡绿色的风景,一切都是匆匆的,包括这个词语,它是活的;但是相对于我,它开始向原野深处走去,即将变成一座坟墓。
9、回首逝去的年华,青春岁月就像几片薄薄的纸,它只能浓缩成一部影片匆忙的几个镜头。激动和憧憬仿佛就是昨天;青春和今天仿佛就是一夜之隔,时间的列车怎么就那么快地驶过了青春的月台,而我们竟没有来得及领略青春月台的风景,就懵懵懂懂地来到下一个站台。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也决不可能拥有两次青春。但这样的道理,往往是事过境迁才懂得;开始懂得时,青春已成遥远的过往。
11、青春,也是一种逝去后留下的孤寂。以为青春一直都在,他却悄无声息的渐行渐远。昨日还在为自己的青春豪迈地歌唱,而今却蜗缩在角落里享受一个人的孤寂。有的人,或许天生就是一个孤独体,常年活在一个人得孤独里,有时候虚情假意的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然而在内心深处其实最能安慰自己的叫做习惯。这种习惯,你不可抗拒,也无法抗拒,因为不习惯也得习惯。经年往事都烟消云散,唯有微笑触动着不再震颤的心。那些远去的精彩,成为而立之年后的丰满经历和骨感生活。
12、人生谁不惜青春。青春时代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候。有的青年朋友,为了不虚度宝贵的青春年华,对崇高的理想,他们孜孜以求,对学业和事业,他们竭忠尽力。然而也有的青年摆脱不了物欲的诱惑而消沉,堕落,让青春年华付诸流水,万事成蹉跎。
13、青春是美丽的画卷,是奇异的珍宝,是清澈的天宇,更是潺潺的流溪。它依河而去,最终将消失成我们记忆中的某一片段,能否持久地使之精彩璀璨,光耀夺目,就看我们每个人是如何去面对了。
14、青春是最美好的,但正当青春年华时,自我陶醉的我们却往往无心去感受它的美好;青春是最容易消逝的,但正当青春年华时,自我麻痹的我们却往往不懂得去抓紧它的手。
15、青春,之所以耀眼动人,是因为它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阳光,原来可以如此明亮而温暖。望着彩旗飘扬,望着这些笑容明媚目光坚定的人们——铁路人,心里的感动无法言喻。我深深感觉到青春可以无悔、无撼。青春从来未有过它的界限,而其本身又是一种很冷酷的界限,它意味着一种纯净的美好,无论忧伤与快乐,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是将来。它总是来过……
16、青春不是童年,她告别了童年的泥巴和布偶,却没有忘却儿时的玩伴与没满而无忧无虑的时光;青春也不是中年,她还未触及社会的纷扰,她仍存在一颗玲珑剔透般的稚子之心,她还未忘却在忙碌的时光中给远方的父母一声“晚安”的问候;青春更不是老年,她是活力十足、光彩四射的季节,她不必为自己是否该不该做这些事而烦恼。青春是一纸年华,涂满鲜艳的色彩、散发着栀子花般的纯净。青春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姑娘,念得一些小事,写得一手好字,在偷闲时光里幻想未来的精彩。
17、青春年少,鲜红血液的源头是一颗怀揣天下的心脏。心太大,自己的位置就难以精确定位,最后以年华为代价,换来视线清晰的同时,眼里也只有一亩三分地。
18、青春是泪,是不断的扑向,扑向,扑向着的恋情。青春的扑向,仿佛有过不完的岁月,()等到过了青春,才知道伸出来,只能扑向空中,剩那一声:阿!青春。
19、青春如诗,书写在白色的宣纸上,挂在面朝南方在墙上,如同一幅价值不菲的山水画,不忍让一只甚至于微乎其微的虫子沾染;青春如歌,传唱在自信而善良的人心之间,如同一首神圣而美好的天籁之曲,让人不敢生出一丝的亵渎之意;青春如风、如雨,温柔多情,有着如同天空般蔚蓝的心灵与大海般浩瀚的胸襟。青春,舞动的是我们的热血和激昂,我们跃着轻快的步伐,走向下一个没美丽的黎明。舞动青春,见证我们前所未有的奇迹。
20、青春。我想着,眼前是黎明的光芒,那是谁的黎明呢,那是谁的八九点呢?我的日头悬在了头顶,如中年人生的光环。而青春的尾巴早已经不见了,那是一次伤,还是自然的进化?我的脚抬起来了,前面的路依然百花鲜艳,而青春如春天的影子向我投来,覆盖我,如褪色的战袍,让我觉得:我依然是那个怀揣梦想,勇往直前的勇士……、倘若人生是一场变幻多端的戏剧,青春便是一本瑰丽的书籍,散发着淡淡的芳香。然而这本书又如同飘落在风中的细沙,散了又堆积、堆积又吹散,而我喜欢这样的青春。时而如同深闺怨妇般郁郁寡欢,时而又如同翩跶起舞的蝶,似乎凤舞九天。
21、时光带走我们青春的容颜,生活带走我们青春的热情。我们曾经有过理想,但生活的琐屑和利益的鼓动消磨着我们的意志。青春,往往拗不过生活的惯性,往往敌不过利益的诱惑。
散文读书笔记
感概的诗句(五)
??<荷塘月色>读书笔记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品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面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
<荷塘月色>起句简洁,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踏着月光向清静的荷塘走去。?心不宁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散文读书笔记。在淡淡的月光下,独处于荷塘世界,感到是个?自由的人?。于是徜徉于荷塘,沉醉于月色,一幅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画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先鸟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给人以总的印象,然后有层次地从上到下写来,<荷塘月色>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文章追求的是一种诗情画意之美。作者调动一切艺术手法,着意创造一个诗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作品中满贮诗意的是风采绮丽的荷塘月色。作者层次有序地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动静结合,运用鲜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远及近,从里及外地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无边风光。作者时而又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别出心裁地虚实为用,浓淡相宜地勾勒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作者努力挖掘蕴含在大自然中的诗意,让声、光、色、味都透出神韵,共同点染荷塘月色绰约的风情。这样的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不仅使作品富有诗情画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精于构思、巧于布局,是<荷塘月色>又一显著特色。作品开头写心情颇不宁静,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文章以?我?去观赏荷塘为脉络,以人物的行止为线索,全文的写景抒情过程,都是随着作者的脚步和视线的移动逐步深化的。行文中以荷塘、月色为中心,又适当点染周围背景。布局上层次清晰分明,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自然舒展。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典雅清丽、新颖自然。<荷塘月色>保持了这一持色。朱自清很注重语言的锤炼,且以轻笔淡彩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荷塘月色>中动词与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准确而传神地渲染和强化了诗情画意,而且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散文读书笔记(二)
今天一直读萧白的散文,萧白的散文真是很难领会,主要他的散文跳跃太厉害了,不仅是文字跳跃,而且是思维跳跃,同时还加上句式表达经常不是常规的表达,有点欧式的表达方式,同时词性变化太厉害了,结构常是以点状或者以某一个点为中心,然后发散出去,有些像是意识流的写法吧,而这样放射状的也不是均匀的放射状,这些射线又经常有断点或者线段连接起来的,中间那些空白的地方作者的思路很难跟上。还有一个困难的地方,我读到这几篇基本都是描写情绪,呵,我最怕的是看情绪文字,我经常是没有办法进入别人的情绪世界里,所以,很难理解别人的情绪,所以,也就看不懂。
不过,难是难,还是可以学到一些新的东西。()而有些容易的,能学到的东西也少了许多。
台湾一些散文家,我喜欢,台湾的老一辈写文字的,从中国古典文化中吸取了很多的营养,中国文化文字功底明显是高于大陆的一些作家,特别是一些诗人也客串或者票友性质地写散文,我更喜欢看,比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我就经常翻阅,羊令野的一些散文也和余光中一样极善于营造诗歌的意象同时还大量的恰当的引用了古诗,比如<水亭与竹楼之间>、<你从鸟声中醒来><云和鸽子>都可以看出句式结构和文字选用很古典,写的蕴藉温婉,很有文人的气度。张晓风的一些文字我很喜欢她的想象力,看了只有羡慕,没有办法了,比如<春之怀古>。当然,偶尔有些人我觉得他文字表达还有一些可商榷地方,不知道是印刷问题还是修改不够。
外国的一些作家,隐居在瓦尔登湖好几年的梭罗写的<瓦尔登湖>还在看,有些不太习惯,毕竟有些文化上的差异,看了几篇读了好几遍也是隐居者的米。普里什文的文字<秋天>系列,如<大地的眼睛>、<死湖><初雪><天鹅>等,才有点领悟到他的不动声色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开头还以为这是白开水哩,他的文字里的情感和余光中的泛滥成灾式的情感铺叙完全相反,他确实和梭罗一道是以生活态度来写作,基本看不出感情,而梭罗的理性议论明显比米。普里什文多,余光中、羊令野等人经常是以歌唱形式来表达自己,感情比较外露。
其实最近一段正好教学中也教到苏轼被贬到黄州担任副团练时写的80多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回想起柳中原的<小石潭记>以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几个政治上失败者留下的文字,有些感概,人家隐居是因为乐意,咱们这些人隐居是政治生命暂时失意,或者故表清高,或者独辟另一条终南捷径,所以,总有一些愤愤不平,总有一些希冀,身在野外,还时时念叨?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总是不甘不愿的样子,再加上中国政治总体上缺乏宽容,这些文人还是夹着尾巴晦涩地发一些牢骚,太不像是在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