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听到亲人去世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突然听到亲人去世 篇一:《亲人去世》

亲人去世的心理治疗

“我简直无法相信,在我的世界崩溃的那一天,一切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阳光还是那样耀眼,天气还是那么晴朗,街上的人们仍在四处游逛。”去年,金的母亲因癌症去世,17岁的她向我们回忆一年前的那个日子。

悲痛是人面对亡故者的一种自然反应,是一个有着很多不同感受的过程。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所经历的伤痛和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

当你为所爱的人悲痛不已时,该做些什么?

不要克制自己的心情。

无论你处于悲痛过程的哪个阶段,不要克制自己的心情。你可能想大哭一场,或是不想让自己流泪。悲痛,并没有什么正确的方法,只有属于你自己的方法。如果你认为勇气意味着淡泊,你要努力抑制自己的眼泪,那么,这只会延长你的痛苦。

说出你的感受,让别人与你一起分担。这需要勇气和努力。一些亲友(比如,父亲、母亲)或许也在痛苦之中,不能陪在你的身边。所以,你可以需要其他的人,最适宜的人,他们不会去担心该对你说什么,而应该知道如何听你倾说。当某个你爱的人离去的时候,任何语言都不能减轻你的痛苦。在你需要表达悲伤心情的时候,别人的倾听更为重要。在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担心扰乱你的心思,或者,他们不太清楚该怎么帮你,所以,要想让人倾听你的心声,你需要多一些自信。

给自己一些时间

恢复是需要时间的。当你所爱的人去世之后,你究竟会在何时摆脱悲伤的感受,是无法设定一个“正常”时间的。恢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痛苦才能慢慢消退。或许,在你的生活中,你会以很多方式一再感到失去这个人的痛苦,不过,今后的痛苦不会总像现在这么强烈。

你要明白,悲痛的过程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

在某一天,你可能会有几分钟甚至几小时的时间,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没事了,甚至非常快乐了。随后,痛苦和思念又像波浪般涌上你的心头。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你的痛苦可能是强烈的,却不是持续不断的。有时,你的感觉会非常好。但是,你会有一种负罪感,觉得自己在这种时候仍有好心情是不应该的,或者,你不敢把自己的好心情告诉别人,因为他们会以为你已经恢复正常了。而你自己很清楚,你的悲伤之旅才刚刚开始。

你的这些感受是正常的,不要担心。在非常痛苦的时期,能够有片刻的笑容和快乐,也会给予你力量。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失去亲友的压力会对你的身体健康造成重要影响,会让你很容易头痛、胃痛和不断地感冒,甚至会让你大病一场。你的体重也会突然剧增或骤减,这取决于你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是厌食还是暴食。同时,给你的身体带来更多的隐患。健康问题会让你的心情更糟,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定要重视自己的健康,要花时间照顾好自己。即使没有胃口,也要试着吃营养平衡的食物。每天都要给自己安排一些锻炼。散步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你也可以痛快地洗个舒服的热水澡。要像往常一样注意自己的外貌和装束。不要小觑这些微小的行动,它们能让你的生活恢复规律,能在一切都发生变化的时候,给你以信心和勇气。

探索你的精神信仰以及对死亡的好奇心

如果你曾经与一个人分享很多东西,突然间他就离去了,在这个时候,你自然会想,他们的身体或精神层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如果你想了解人死后的身体变化,或是用防腐剂处理尸体以及火葬的情况,你可以问问为你的家庭或朋友安排死者后事的葬礼主事,本地的殡仪业者也能解答这些问题。如果你感到难堪,你可以去附近的图书馆,找到有关死亡过程的图书,阅读有关濒临死亡体验的书籍,借此来了解死去亲友的经历。

用自己的方式接受事实

接受所爱的人死去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忘却。相反,当你接受这个事实的时候,你就能从整体上评价死者的生活。你仍然会以各种方式哀悼他/她的离去,但你已经能用感恩之心去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一旦你接受了这个事实,你就能够逐渐解脱出来,去回忆有关死者的有趣、感人、可笑和勇敢的事。这些回忆会让你破涕为笑,早晚有一天,这将是会心的一笑。

让你的回忆、你的好心情和梦帮助你恢复。有很多人会忽略这样的可能:在悲痛的时候,梦以给人以安慰和见识。

亲人去世问候语

1.逝者已登仙界,生者节哀顺变。请记得,他的教诲和疼爱会永远陪伴在你身边,你的脑海里还会经常浮现出他微笑的慈颜;请为了关心你的亲朋更加积极而快乐地活着,让他在天堂里为你自豪!

2.生者幸福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安慰。请记得,ta會永遠活在你的心裏,ta的愛都會一直陪伴你;请为了关心你的朋友、兄弟更加积极而快乐地生活。节哀顺變

3.生老病死是人生中常有的事,不要太伤心了,大家都会这样,或许他去了天堂是一件好事吧,会很幸福,你开心他也会开心,因为,他在天上看着你呢!!! 4.生老病死我们无力改变,活着就意味着坚强!多珍惜身边的亲人,多孝顺他们,不对死者的爱转移给其他最爱的亲人,不要总沉浸在痛苦里。佛经里不是讲死亦为生,只不过是在另一个我们看不见的空间里生啊!

5.亲人以乘黄鹤去,人去音存楼不空。但以笑颜慰慈恩,从来此恨最无穷。 6.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爷爷虽然离开他了,但是爷爷留下了许多东西,永远活在他的心中.

7.亲人会在天上注视着你。陪伴着你。亲人一直都会在你身边。只是你看不到他了.

8.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无法去体会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只能在心里为死去的人默默祈祷,希望他们在另一个天堂也活过的很好!

9.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在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人人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10.你的亲人去世了,不要太伤心难过,在天国,他不会喜欢你这样消沉的,打起精神,努力吧,为了你的亲人。

11.以实际行动来回报老人家,只有好好工作才对得起他的在天之灵.

12.别太难过了,我接下来最应该做的就是振作起来,一切都挽回不了了,我们还要继续生活下去,不知是为自己,也为你哥哥,好好活下去~!。

13.去的已经去了,但他一定不希望我们活着的人过得痛苦。他一定希望我们在表达了适度的悲哀之后,应该照样会好好地活着。他会在另一个世界为我们祝福的!

14.他是到另一个地方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应该祝福他.因为他在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天天开心是最好的.

15.天有不测风云,这些事是谁会愿意谁能想到的呢?失去了 那个曾经我们天天一起快乐生活的人,这怎能不让人难过,可是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我想要是他在天堂看到你们不吃饭,他也会难过的。

你的亲人只是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能看到你,他们不希望因为他们而让你过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你是非坚强的人,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

人生就是这样,想要拥有却不能够拥有,或许会使人们自暴自弃。

确实失去,就要越坚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无法挽回过去。就让我们坚强起来,失去了一个人,至少还有其他人,不会让我们觉得寂寞的! 逝者安息,生者奋发 生者奋然,死者安息.

尽人事!听天命!万事终究有始有终!随缘 人死不能复生请节哀顺变珍惜眼前人 节哀顺便,不要太难过了.照顾好身体.

家人会在那边过的很好.一定不希望看到大家太难过!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生老病死,一切都是自然现象;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常活我心中

你的亲人去世了,不要太伤心难过,在天国,他不会喜欢你这样消沉的,打起精神,努力吧,为了你的亲人。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在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人人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突然听到亲人去世 篇二:《去世的说法》

pass away

Sadly, Georgia's uncle passed away yesterday after a short illness。(突然听到亲人去世)

真伤心,乔治亚的叔叔昨天得了一场急病去世了。

pass on

I'm sorry to learn that your dear mother has just passed on。

很遗憾听到你妈妈刚刚去世的消息。

pass away 和 pass on 都是暗指过世。

lose one's life

一般指由于意外事故、战争等不可抗力而造成的死亡,为意外死亡。

How did he lose his life?

他是怎么死的?

depart

depart 也是死亡的委婉说法,意思是灵魂离开了肉体的存在去往另一个世界了。 Comrade Zhou Enlai finally departed from us。

周同志和我们永别了。

expire

expire的意思是呼气,这里引申为呼出最后一口气,暗指死亡。

The patient expired early this morning。

这位病人今天早晨去世了。

perish

perish 指的是非自然死亡。

Many soldiers perish in battle。

很多士兵在战斗中死去了。

go to meet one’s Maker

注意这个Maker要大写,有造物主的意思,所以去见造物主了就是灵魂回归了,也就是死亡的委婉说法,就像我们也会说某人“去见马克思了”。

He knew that he came into the world with nothing and that he would go to meet his Maker with empty hands。他知道他是一无所有的来到世上,也将会两手空空的离开人间。 Kick the bucket

(突然听到亲人去世)

As soon as he kicked the bucket, he started to become famous. 他一死便开始出名了。 bite the dust

1.倒地而死 The cavalry commander predicted that many Sioux would bite the dust if they attacked the fort. 骑兵指挥官预言, 如果苏族人进兵要塞, 他们中有很多人会被打死。

2.被打败, 被拒绝 Another good idea bites the dust. 又一个好主意被拒绝了。

be no more

“Then our race will be no more. “我们的种族将会灭亡。”

decease

Upon his decease the house will pass to his wife. 他死后房屋归他太太所有。

demise死亡;逝世;一命呜呼

Upon his demise his house passed to his son. 他故世后,房子便传给了儿子。

Fujian killed himself, marking the demise of his state. 两年后,吴国首都再次陷落,夫差自杀,吴国就这样灭亡了

go aloft 去世了 升天了

buy the farm归道山,死了

depart this life与世长辞,死亡;逝世;辞世

cease living

cash in one's chips

entered into rest

left the world in God's hands

gone on to be with the Lord

Be among the missing

be in heaven

moved further north to live with his(her) Heavenly father make one's exit

go to the better world

go out of this world

join the heavenly choir

突然听到亲人去世 篇三:《学生亲人突然去世》

学生亲人突然去世,教师、家长如何应对?很多家长担心让孩子参与会影响孩子学业,就尽量少占用孩子的时间,较晚通知学生,个别家长甚至干脆当时不通知。如此一来,这些学生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承受丧亲之痛,承受未能与亲人见最后一面的终生遗憾。尽管多数家长和班主任会做一些安慰工作,但仍有不少学生事后变得敏感、内向、孤独,不论在学业还是人际交往方面都有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

这一现象的出现和中学生特殊的成长阶段有关。他们习惯了父母亲人的呵护,对亲人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因此对社会生活了解不足,缺少独立的能力。一旦亲人去世,他们外在的支撑力量会严重弱化甚至消失,内心就会产生恐慌和无助。如果此时又未能在亲人临终前见一面,积郁的哀伤之情很可能造成心理创伤。但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他们又认为自己已经成熟,必须在别人面前显得坚强,往往表现得若无其事。内外对立的强烈反差加剧了他们心理的煎熬,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较大影响,也会无形中淡化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感和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不要被学生表面的坚强所迷惑,而忽视他们内心的脆弱。要把这些看似个别实则普遍的问题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入手,恰当利用心理咨询和治疗手段,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一、和空椅子对话——倾泄情感,释放悲伤

空椅子技术是心理干预和治疗常用的一种技术。在合适的场所摆放两张椅子,来访者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作为内心冲突情境的一方,充分表达和宣泄自我。之后,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另一方,对刚才一方的宣泄给予自己认为的回应,并进一步引导双方进行持续对话,最终达到来访者自我整合或者自我与环境整合的目的。对于未完成事件导致的心理情结,采用空椅子技术进行合理宣泄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对承受“丧亲之痛”的学生,用空椅子技术让他们充分宣泄,表达对离别亲人的伤痛之情,有助于使他们的悲伤情绪得以舒缓,心态得以及时调整。

例如,小叶的舅舅生病去世了。舅舅生前对小叶非常疼爱,甥舅感情很好,可妈妈为了不影响小叶上课,一直瞒着她,直到出殡那天上午才带她参加葬礼。

第二天上午,小叶回校—上课,看上去面色很平静,不象特别悲伤的样子,听课、写作业都很认真。我想这孩子很坚强,这事对她不会有太大影响,就没太在意。(突然听到亲人去世)

过了两周,班级任课老师向我反映,小叶最近情况不太对劲,没有上学期学习认真,上课有些心神不宁,作业错误率很高。接下来的月考,小叶的成绩明显退步。联想到两周前的事,我意识到是自己大意了。 一天晚自习,我请小叶到办公室,就她的变化进行交流。她承认自己近期学习不够专心,成绩也不理想,并认为这些都和她舅舅的去世有关。她说舅舅是除父母以外最关心她的人,她在中考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有勇气读普高、也是因为有舅舅的鼓励和支持。以往只知道舅舅身体不太好,没想到这么突然就去了,最后的时刻自己竟然没能再见上他一面。现在不论上课还是自习,脑海里总会浮现舅舅的身影,心里憋得慌,做什么都没心思,自己知道会影响学习,但就是无法控制。说着小叶就抽泣起来。

根据具体情况,我决定采用“空椅子技术”让小叶尽情宣泄,帮她把积压的悲伤释放出来。

(突然听到亲人去世)

在小叶的对面我放了一张椅子,告诉她:“现在回到两周前,假设你在舅舅临终前赶回了家,现在对面就是舅舅,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他讲,就都讲出来吧。”(突然听到亲人去世)

她一下哭出声来,边哭边说了许多心里话。

持续了大约十分钟,她不说了,只是哭。

我告诉她:“自己想说的都告诉舅舅了,舅舅也一定会对自己说些什么。现在坐到舅舅的椅子上,作为舅舅对小叶讲讲自己的心里话。”小叶坐了过去,强忍着没哭,学着舅舅的口气表达了对小叶生活上的关爱和学习成长方面的期望。

回到自己的位置后,她显然沉浸在对舅舅的无尽思念之中,不停地哭。

半小时后,她的情绪稳定下来,说心里舒服多了,感觉轻松了很多。

接下来围绕她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的交流非常顺利,她表示以后上课和自习不会再走神,一定抓紧时间复习,争取在下一次的考试中赶上来。

此后的小叶学习又认真起来,听课聚精会神,作业能按时完成,任课老师也给了积极的评价,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二、缅怀亲人——走出阴影,走近阳光

对于亲人的去世,有的学生情感上难以接受,不愿承认事实。还有的把亲人送给自己的礼物一直带在身边,睹物思人。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热情,心态显得压抑郁闷,如不及时疏导易导致心理疾病。

针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要和家长及时沟通,一是除非有非常特殊的原因,亲人去世前后应尽量安排孩子在场。如果没能在场,家长应模拟一个较为完整的和离去亲人告别的仪式,使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哀思和伤痛。二是在一些特别的日子祭奠逝者时,尽量让孩子参与。三是遗物之类最好由家长代为保管。此外,还要建议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及时填补孩子因为丧亲形成的情感空洞。如果这些方法都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就要考虑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做心理咨询或治疗,使孩子早日走出阴影,走近阳光。

——摘自《班主任之友》2007/10 程文秀

许多儿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应激事件。他们曾面对痛苦的情境,譬如父母离异或某一挚爱长辈的逝去,这些都可能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困境和压力。然而,这些经历通常不会被认为是创伤,创伤是性质上完全不同的经历。创伤事件的特征包括:突发或非预期的事件;这些事件具备冲击性;死亡、生命受到威胁或肌体伤残;或强烈恐惧的主观感受、惊恐、无助感[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2000,P.463]。诸如儿童身体或性方面的虐待;目击或直接遭受家庭、社区或学校暴力;严重的交通事故及其他事故;患有危害生命的疾病,例如癌症、烧伤或器官移植;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父母、兄弟姐妹或同伴的突然死亡;以及遭受战争、恐怖活动或沦为难民。但许多心理弹性非常好的儿童即使经历过这些创伤性的事件,却没有罹患持续性的创伤障碍。儿童是否会出现心理障碍,要考虑很多影响因素,诸如发展水平、先天或习得的心理弹性以及外在的支持资源等等。

儿童对创伤事件的反应取决于其年龄和发展水平。例如,在短暂的创伤事件中,年龄较小的儿童比年龄较大的孩子更容易受其父母应对创伤的方式的影响(不论他们经历的事件有多么严重)。如果他们的父母应付得很好,大部分低龄儿童不会产生严重或长期的创伤症状(Laor,Wolmer,&Cohen,2001)。然而,相对于直到青春期才开始发作的慢性创伤,生命早期就出现的创伤具有更大的潜在力量,可能会极大地改变低龄儿童的发展轨迹。因此,在某些创伤情境中,年龄小可能是个保护因素;而在其他情境中,年龄小则可能会具有更大的风险性。

同样地,一个完全相同的应激事件在不同的儿童身上,可能因人而异产生程度迥异的影响,这取决于每个儿童先天的心理弹性、后天习得的应对机制和身体、情绪、社会支持等外在资源。即使是一个普遍被认为是创伤性的应激源(例如,目击多起凶杀或成为强奸的受害者),对某些儿童来说,所造成的创伤也明显小于另一些儿童。我们经常观察到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经历了相同的可怕事件后,却对同一个创伤有着明显不同的反应。例如,一个案例家庭,长期处于家庭暴力之中,最后,父亲在孩子们面前射杀了他们的母亲,接着杀死了最小的儿子,然后自杀。幸存的儿童都在事发现场目睹了整个过程,然而,三个儿童有明显不同的反应。最小的是一个七岁的女孩,她有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十四岁的儿子没有明显的PTSD或抑郁症状,却有严重的攻击行为问题,需要住院治疗;而那个十二岁大的女儿只有轻微的抑郁症状,她反而专心照料和安抚她的小妹妹。由此可知,创伤体验不仅取决于儿童所遭遇的创伤事件本身,还取决于儿童对这一事件的不同的反应。

造成不同反应的部分原因是,儿童有他们理解创伤的独特方式。他们去理解这些事件与自己的关系,取得家庭或其他形式的支持,应付因这些事件而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的压力,并将这些事件整合在他们更大的自我意识里。本书所描述的治疗取向提供了各种干预技术,治疗师可依儿童的个别需要而灵活运用,以使治疗过程的每个阶段都达到最佳效果,帮助儿童应付创伤事件。

本书描述的治疗模式——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疗法(Trauma-Focu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TF-CBT),是为曾受创伤的儿童而设计的,创伤的症状下一段将会提到。这个模式对没有症状的儿童可能

并不适合,特别是那些没有PTSD、抑郁或焦虑症状的儿童,他们或许不需要完全经过这个治疗模式涉及的所有治疗单元。例如,如果一个儿童几乎没有过度唤起或逃避的症状,很少焦虑,也没有与创伤经历相关的抑郁,那么他几乎没有必要在治疗中创作一个创伤叙事;这样的儿童可能在治疗的初期,透过些许的鼓励就很容易谈起他的创伤经历。这样的儿童可以从简易版的TF-CBT中获益,例如心理教育、放松训练、情感调节,或许还有一些认知治疗就可以了。对这样的儿童来说,直接讨论所发生的事并非没有帮助,只是他们可能不需要在治疗中就这方面花很长的时间。

本书也为那些在创伤性的情况下失去挚爱者而经历过创伤性悲伤的儿童,介绍了治疗的方法。当创伤症状发生在丧亲之后,儿童和在世的父母不仅要着眼于他们的创伤症状,还要应对这一事实,即这些创伤症状经常会干扰、破坏他们成功应对典型的悲伤过程的能力。上述问题处理不好,愈演愈烈,儿童们可能多年以后都无法走出悲伤的困境。本书中描述的创伤性悲伤治疗途径,用连续的方式整合了聚焦于创伤与悲伤的各治疗单元;因而,一旦创伤症状消除,儿童和父母便可进入悲伤治疗阶段。本书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创伤治疗和悲伤治疗的各个单元。除了创伤症状之外,儿童若在多个领域(详见下文)患有严重的、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还将需要其他的干预或平衡策略。

最后,虽然有些儿童遭受了高度应激性事件,但因为有照料者和社区其他资源的支持和引导,他们能很好地调整过来;然而,不幸的是,大部分遭受创伤的儿童都会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症状,并将延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创伤症状有哪些?

本书所使用的“创伤症状”一词,是指直接与创伤经历相关的行为、认知、躯体或情绪上的问题。这些通常相当于PTSD,但也包括抑郁、焦虑或行为的其他症状,诸如自残、药物滥用、人际信任受损和情感不稳定等:有创伤症状的儿童,遭受过一个或多个创伤性事件之后,其对自我、对世界和对他人的看法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许多儿童遭遇创伤后会发生心理生物学上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会加剧和维持心理上的症状。我们将这些症状概括为几类:情绪性创伤症状、行为性创伤症状、认知性创伤症状、复杂的PTSD的和心理生物学方面的创伤性症状。很显然,这样的分类确实有些武断,因为这几个方面相互重叠且又相互作用和影响。

创伤症状的情绪方面

一般的情绪性创伤症状有恐惧、抑郁、愤怒和情绪紊乱(即,频繁的情绪变化和/或难以忍受负性情感状态)。恐惧是对可怕环境的本能的和习得性反应,儿童在有生命威胁的情境中往往本能地体验到恐惧,自主神经系统会对察觉到的危险作出反应,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神经递质,从而强化焦虑。可怕的记忆在大脑中的编码方式与非创伤性记忆的编码方式不同。有些儿童一旦暴露在创伤事件的激活线索下,就会再次产生相同的生理和心理的恐惧反应(例如:一个儿童遭受过一场有人死亡的严重车祸后,以后只要经过车祸现场,都会惊吓不已)。这种恐惧反应泛化到原本无害的人、地点、时空、场景,都能诱使儿童想起创伤事件,并造成与最初的创伤程度相同的恐惧反应(例如:这个儿童可能乘任何车都会感受到强烈的恐惧)。这段可怕记忆的侵入正是PTSD的标志。白天,儿童会有侵入性的恐惧念头;晚上,则会做噩梦。对年幼的儿童来说,这些令人害怕的梦或许并不明显地与创伤事件有关,但很可能与其他一些可怕情境有关。产生新的恐惧(除了时间接近以外,与创伤没有明显的关联)可能是低龄儿童的PTSD症状(Scheeringa,Zeanah,Myers,&Putnam,2003)。

除了具体的恐惧以外,创伤的突然性、不可预期性、恐怖性还可能引发广泛性焦虑。这会导致儿童产生普遍的不安全感和过分警觉,用以保护自己免于“下次的意外”。厄运临头的感觉(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他们的头上)会侵害儿童完成与自身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任务的能力,并促使他们以超越这个年龄所应有的成熟水平来担负责任。广泛性焦虑会导致儿童过早认同父母的角色,或促使儿童努力追求“完美”以防止未来的潜在威胁。不断警戒着未来可能的威胁恶兆,以及其他受焦虑驱使的行为都可能控制儿童。所有这些行为都妨碍了健康调适,并可能导致广泛性焦虑障碍以及其他并发症。

儿童在创伤后会有抑郁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突然失去对其他人和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例如:失去天真无邪的童心、信任感、信心或对未来的盼望)。许多遭受创伤的儿童体验到更具体的丧失;例如,

一个被枪击或被车撞伤的儿童,可能暂时或永久地遭受肢体功能的丧失或外表损毁。一个遭受性虐待的儿童,可能因此而“失贞”,或经历生殖器方面的其他痛苦的伤害。

„„  教导儿童认识并正确对待死亡

很多小孩在小时候便经历过生命无法延续的情形,例如:亲人的过世,

家里心爱动物的死亡,或是在路上或电视上看到的一列又长又哀戚的出殡队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要不要说明,以及如何说明?正因为合理的说明必须建立在对儿童死亡观念的深入了解之后,所以我们首先看一看儿童死亡观念的发展特点。

一、孩子对死亡的认知与心理行为反应(突然听到亲人去世)

1.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分为三个时期

1948年,匈牙利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调查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死亡的认知

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孩子对“死亡”就好像睡觉或去很遥远的地方一样,所以认为一天当中可能会有多次体验死亡的感觉,如爸爸去上班了,妈妈不在了。死去者只不过是暂时地离开,并没有完全消失。死去就如同睡觉一样,是生命的中断而不是结束。死去的人可以再回转过来,这之间并无任何的矛盾可言。一般的情况下,此时期的儿童几乎将死亡看做是生存的一部分,你死掉一会儿,又醒来一会儿,接着又会死掉一会儿。

第二个阶段大约是在5~9岁阶段,这阶段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

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尤其是自己的身上的事情。他们关心的是别人的死亡,他到哪里去了?他还能变成什么?他为什么要死?而且因为别人的死亡,他们会心生恐惧和不安,尤其是在亲人死亡之后。

第三阶段是在9~12岁阶段,这时期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是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

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其中自然包括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亡的事实。他们已经开始不再把死亡看成是一种外在力量,而看成是一种生命固有的必然现象。人都会慢慢变老、生病最后走向死亡。研究表明,对于一些孩子而言,死亡与黑暗联系在一起,从而具有了某种神秘的色彩。这时的孩子也开始主动地去避免死亡,例如,有病时会主动吃药,甚至能忍痛要求打针,配合父母主动治疗,也会尽自己所能,尽量避免来自生存环境中能意识到的危险。由于孩子已经或多或少了解死亡的意义,所以遇到孩子询问与死亡相关的事情时,父母不需要隐讳而不敢言。此阶段的问题是父母如何在不伤害孩子的情形下,去向孩子传述死亡的事实。

2.孩子对死亡的反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死亡可以说是最残酷的伤害和打击,大人应了解孩子的心

理反应情绪,并适时给予适度的精神支持,以下将提供几种孩子在面对死亡时可能产生的几种反应:

(1)生理及情绪上的困扰。孩子会因为焦虑而产生喘不过气来、呼吸急促、整日

昏睡、头痛或胃口不好的状况,晚上还会出现做噩梦、失眠等不安现象。

(2)对死亡情形的焦虑。孩子深信他所见的死者临死时的症状,因此而忧心忡忡。

(3)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孩子会苦恼从此再也没有人会关心他、照顾他、疼爱他

了。

(4)取代。是指孩子很快就会转移情感需求,希望他人能成为死者的替代品。

突然听到亲人去世 篇四:《关于亲人去世的句子 整个世界突然变暗》

1、整个世界突然变暗,视线模糊了,心脏也变得异常沉了。脑子里一片迷蒙,身体开始失重,似乎要飘起来。一种掉入黑洞般的感觉变化成泪水从眼中夺眶而出。我猛然发觉,他(她)不在了!
 
2、他不觉得悲,但心中又不知是什么滋味,然而他忽而明白了:他现在心里早就麻木了!他嚼着口中的菜,却觉得那菜似是泥做的,但要真是泥做的,也应该有些泥滋味吧!
 
3、他忽而死死盯着那水果搅拌机,好象他自己的心在那儿搅拌、流血,再把那破碎的心植回胸膛,却也只剩一摊死水。关于亲人去世的句子 整个世界突然变暗
 
4、他觉得他的心像是被一把钝了的锉刀残忍地割开,悲痛从伤口流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394789.html

    上一篇:海的语录

    下一篇:经络养生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