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早熟有感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看《早熟》有感
观看早熟有感(一)

在《早熟》中看早熟

这是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了,虽然看的不是很认真,但感触依然很深。还记得第一次是在高中时候看的,那是的我正值青少年,跟影片中主人公的年龄相差无几。而这个年龄段,正是我们现在谈论得最多的阶段。电影中的两个高中生,在对爱情还处于懵懂状态的时候,却奋不顾身的跃进了爱的禁区。到最后,虽然两个人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但他们走过的路确实那么的辛酸,耐人寻味。

现在看早熟一词不是那么的陌生了,想必时下的初中生也不会感到诧异,因为“早熟”已成为了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于早熟,在我看来,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方面就在于他们不再像前辈那样,对应该知道的都有所了解了,能比较正确的面对成长过程中应该面临的问题。而不好的方面,则是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思想已经成熟而心智还未成熟之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很简单的道理,当他们因为一时的好玩或冲动,而做出一些事情后,他们根本无法面对在这之后出现的后果,因为他们还承担不起这样的后果。就像电影的方家富一样,因为冲动导致若男怀孕。起初他们想去医院做手术,但因为若男的害怕畏惧而最终作罢。值得庆幸的是,家富没有逃避,他选择了面对,选择了承担责任。于是他们开始逃跑,躲避。但现实是残酷的,当他们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哭了,然而哭却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他们开始后悔了,虽然勇敢的面对了现实,可现实最终还是将他们心中的幻想念头抹杀干净。

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的早熟,就影片来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有着不同的影响。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家长的责任不容小觑。一方面是对孩子的溺爱,一方面则是对孩子的放任不管。若男与家富就是很好的例子。若男的父母常年很少回家,连过年也很少跟女儿在一起,他的父亲竟然还忘记了女儿的生日。在若男家里,她的什么事都是父母规定好了的,根本没有什么自由。相反,家富的父母虽然没有这么严厉的管教,但父母整天打麻将、六合彩,碰见什么事情就是菜刀管制,缺乏理性的考虑。其次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不知道跟家人商量,在缺乏考虑的情况下贸然步入歧途。他们以为,只要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就能获得幸福,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殊不知,事情远比他们想象的现实更现实。不要以为只要躲起来让别人找不到,挖番薯,抓鱼,做苦力活,就是所谓的二人世界,就是所谓的幸福生活。最后就是社会因素,包括舆论,影视等。新时代的青少年有了网络,接触什么信息都很快,当然也就包括了很多不良的信息,尤其是对青少年起着冲击作用的黄色下流信息。也正是由于这些不好的东西,在青少年的心里留下了负面的影响,才导致青少年“义无反顾”的去尝试。所以说,对于早熟这种现象,绝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三者长期作用的结果。

我曾经在初中的时候就开始谈恋爱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是的自己真是幼稚。十二三岁的年龄,对恋爱根本什么都不懂,却还是学着小说电视里的那些同龄人,迷迷糊糊的谈起了恋爱。其实,那是的恋爱根本就不是什么恋爱,只是单纯的一种对异性的喜欢罢了。刚开始的时候,连不小心的遇见都能让彼此面红耳赤,话也不敢多说。虽然后来彼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也仅仅只停留在喜欢的层面上,因为都不敢牵手。再到后来,由于学习,彼此就没有更多的联系了。姑且算作是一次初恋吧,不过更是早熟。值得高兴的是,我们什么都没做,只是保持着一种关系。

虽然影片情节简单,但故事却很感人。看到他们的真挚,孩子灵透的眼睛和漂亮的笑,让我们知道,很多事情不是用天平就可以衡量的。我们做错过、挣扎过、误解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正确的把握自己。影片反应了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告诉我们的是“早熟”的颠簸历程,要对生活负责的态度,而不是告诉我们,什么都不要不要不要„„

电影早熟观后感
观看早熟有感(二)

电影早熟观后感【观看早熟有感】

电影早熟>观后感

浅小惜

【观看早熟有感】

闲来无事,看了一部电影《早熟》。刚看的时候也就是抱着打发时间心态去看的,可看到了中间,泪点低的我,又情不自禁了。或许剧情老套吧,但也很能反映当下社会年轻人的心态。剧中的男女主角,哦不,应该说不光男女主角,还有各自他们的父母,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此剧由房祖名担任男主角(家富),生长于劳动家庭,父亲是一名小巴司机,母亲是一位酒楼接待员,一家人住在一个拥挤的房屋内,没有高档奢华的生活,甚至比普通家庭还要贫困。可女主角家就不一样了,女孩由薛凯琪饰演(若男),在富贵的家庭中长大,其父是一名声名显赫的律师,母亲是公益界活跃份子,从小在父母的安排下长大的她,受种种束缚,不干做乖乖女的她,不顾父母反对,坚持与男主角在一起。

草根与公主,本没有交集,也不该有交集,可命运的齿轮,还是让他们在一场舞会邂逅,二人相互吸引,爱的单纯,爱的直接。一切都是这么顺理成章,就好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一样。终于,两人在新年的夜晚,偷吃了禁果,一切还都那么浪漫,年少的我们,不是都有那个冲动的时候,可冲动总归要付出代价:意外怀孕。

当若男找到家富商量此事时,带着惶恐的心来到私人诊所打胎。一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面对着一件又一件的器具摆在她面前时,疯也似的逃离诊所。投入了门外紧张不安的家富怀抱,两人选择留下了这个孩子。【观看早熟有感】

当双方父母知道后,两父亲打起来画面,若男父亲暴走的画面,这所有的画面,又怎么能不让我们有所感触。当若男得知要去美国,毫不犹豫的选择跟家富私奔,年少的叛逆,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来到一个无人居住的小村子里,过着窘困的生活,家富为了养活若男,开始四处打工,若男在家洗衣做饭,等待着家富的回来。当爱情的浪漫遇见生活的现实,两人在一起总归会伴随着吵架,可两人还是相依相偎,没有选择分开。【观看早熟有感】

看到这里,不得不有很多感慨。时下很多青年做着相同的事情,有的奉子成婚,有的一堕了之,搞的伤痕累累不欢而散。家富是敢于承担责任的,留下了孩子,为了女友,四处打工。但现实是残酷的,没有学历,没有一技之长,能做的只有小工,干着体力活。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家富够坚强,挺了下来,但一天的夜里他哭了。或许他后悔了,虽然勇敢的面对现实,可这残酷的重担还不是他一个孩子所能承受的。

承受不了,还是得由父母来解决,结局多少让我们有点意外,本以为结局会以分离落幕,可没想到报警捉拿家富的是若男的父亲,亲自为他申诉的还是她父亲,这段申诉的话,我记得非常深刻: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其实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都是充满激情,追求浪漫,不顾现实,所以或多或少地都会犯过错,可是到了现在,已为人父母,当然

【观看早熟有感】

不希望自己的儿女重蹈覆辙,于是千方百计去帮他们安排一切,以为他们只要遵从我们的计划,就一定会得到>幸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感受,一直在打压她们的意愿,我们不知道对他们的要求过高,会给他们很大的压力,我不知道对她过分的压迫,会对她心理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我现在明白,人生是需要经历的,任何人如果没有尝过甜酸苦辣,是不可能真正的成长,家富确实犯了错,错的是他年轻、幼稚、冲动,可他做对了一件事,就是他尝试去承担他的责任,尽了最大的努力去照顾若男,因为他爱若男,爱的单纯,爱的真。

现在的孩子过于早熟,不能有正确的爱情观。也能希望父母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去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少一点曲折,少犯一些错误。学校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应当多注重青少年心理的特点,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他们所犯的错误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能够正确的处理问题。

《早熟》看完了,不得不反问自己一句,真爱是什么?单纯的真爱,是深爱着对方,彼此承担责任,为幸福的未来而努力的。自己其实也是个孩子,经历的不够多,但时刻提醒着自己,走正确的道路,犯了错要勇于承担后果。记得自己曾经说过,男人的肩上扛着责任二字。我那牵挂的伊人,我那炙热的爱情,我们的未来该会怎样?

不想多说,请看过影片,慢慢咀嚼,慢慢品味。

早熟观后感
观看早熟有感(三)

我们都还是孩子

——《早熟》观后感

在宿舍看过一次这部电影了,在选修课上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流泪了。不是因为他们经历的事情太艰难,过的那段日子太辛苦。而是我真的感觉得到,我们还都仅仅只是个孩子,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记得我们的父母会担心,会一直支持我们。

十七八岁,正值雨季,懵懵懂懂的想要追寻一些所谓的自由。自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已经足够成熟,可以承担起一些责任了。但是事实上,我们还都只是个恋家的孩子。

【观看早熟有感】

电影中的若男,从小被父母保护得好好的,生活安排的满满的,上私立中学,有专车接送,参加各种培训。可是她却并不能感到幸福。因为她的爸爸妈妈一直在忙于工作应酬,不能很好的陪伴她。就在若男要年满十八岁时,她遇见了另一个和她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背景的家富。但是他们却有着同样的懵懂和对自由的向往。那样单纯的时光中,没有考虑到太多,甚至并不明白什么是爱。却已经莫名其妙的成了父母。不得不肩负起作为一个父母所要承担的责任。

真的是身为父母时才能体会到做父母的不易。他们在乡下老屋里虽说过的也是甜甜蜜蜜的二人世界。但是,肯定还是会在夜里睡觉时,想家,想念那个即使没有很大,但是有着很多温暖的家。会想念那个可能很唠叨,但是却不舍得自己受一点点伤害的母亲。会想念那个虽然老是摆着一副臭脸,但是却一直对自己寄于厚望的父亲。

初恋的青涩是难以用言语描述的。当一个人能描述出来自己初恋

时,他是真的已经从初恋中走出来了。真爱是什么?单纯的真爱,是深爱着对方,彼此承担责任,为幸福的未来而努力,但家富和若男都只是羽翼未长的年青人,他们在现实世界里,能否经得起考验?这还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当我们还不能承受住生活的现实时,就先不要考虑太多的风花雪月。但是,也不是钻戒,豪宅,跑车就能给真爱下一个完整的定义。真的有爱,即使天天喝白米粥也是幸福的。只要是在对的时间里,能够遇到对的人就好。

虽然我们将来会和一个本不是家人的人成为家人,建立起一个新的家。但是,原来那个在夜晚为我们开着一盏灯的家里,还是会有最爱我们的两个人,在等着我们这些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观看早熟有感(四)

[篇一: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周国平<安静>

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意义与精髓所在。人从出生时的懵懂无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现在,若没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里能够真正的成长起来,没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处事的道理。自我省察是积累,点点滴滴地发展。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时常回头看看,回想自己走过的昨天,“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满意的,苏格拉底说:“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寻求一种进步,从过去的“千篇一律”中爬出来,开启自己的下一个新“纪元”;总结曾经的经验,才能让自己逐渐摆脱昨天略带“晦气”的影子,焕发今天的蓬勃朝气……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意义,tǐ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篇三: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在报刊上零星读过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他的博学和深刻,知道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还知道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

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远方的朋友邮寄来的两本书<周国平散文精选><周国平人文演讲录>,后一本书比砖头还厚,所以我选择先看第一本。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一篇文章,即使不发表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一定会有喜欢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因为他已经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最佩服周国平文章中的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信手拈来,尼采、蒙田、拜伦、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仿佛都是周国平的好朋友似的,相聚在他的家中,说古道今,谈笑风生。周国平说:“文人最难戒的是卖弄。”这话是否有自嘲的意味?好在他的文章在名人名言的堆砌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声音。

[篇四: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我读周国平写的文章,有的就像他对尼采的作品产生一种无比的喜悦一样,我对他的一些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周国平对人生的指导思想很简单,第一条是快乐。我对人生的看法和他是一致的。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要珍惜我们的生命,去享受我们的人生,这中间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快乐。生活中不免有许多困难挫折,对待它们,我们当然要选择乐观的面对,而不是痛苦的不敢面对。我们正值青春年华,这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快乐是天经地义的。周国平写道,他最讨厌那种说教,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是啊,我们总是想到以后会幸福,只要现在付出自己的全力去苦苦奋斗。生命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为什么总要一味地把幸福向后推,而要放弃享受现在生命的美妙呢?我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拒绝幸福的做法。人只有一个青春期,要享受青春,也只能是在青春期。有一些享受,过了青春期诚然还可以有,但滋味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快乐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整天荒废生命,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快乐也充盈在我们每天奋斗的那份充实感中。这就牵出了第二条指导思想,那就是“可持续的快乐”青春终究会消逝,如果只是及时行乐,毫不为今后考虑,倒真会"老大徒悲伤"了。“可持续的快乐”就要求我们既要珍惜真实的今天,也要适当的考虑快乐的持续性,如此,我们必须靠我们的双手来打下我们明天快乐的基础。重要的是,要使快乐本身不但是快乐,而且具有生长的能力,能够生成新的更多的快乐。什么叫做更多的快乐呢?它应是精神上的享受,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读好书。我们倘若能够通过读书、艺术形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身上就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这种快乐时不会变成虚无,它始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这两条指导思想是相辅相成的。顺便提到了读书。如何选书,愉快是基本标准。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能让我们感到愉快的书就是好书,而无所谓它是不是畅销书。

他有一段话我非常赞成,“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我还相信,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我们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我们可以形成读书的癖好,读书的癖好与所谓刻苦学习是两回事,它讲究的是趣味。读书癖并不是所谓的“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读书的感觉,如果每天不读书就像是没吃饭一样,可以说是痛苦吧。我想如果不是想要获得立足社会的技能,那些所谓的“无用的书”可能会对我们有更大的益处。总之,多读书,读好书,听从自己的心,重要的是让自己愉快。

[篇五: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读一本书其实是从标题开始,进而是目录,然后是序言,再才是正文。这本散文集的标题很是普通,对内容的了解要从目录开始。散文是按日期分成几个专题的,从专题的名称来看,很富有哲学的味道。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每一个都可以作为一个命题,而写成一篇篇干涩难懂的文字,但是每一篇散文的标题,都是些贴近生活的内容。有旅游(<旅+游=旅游?>)、挤车(<从挤车说到上海不是家>),还有一些有关生活态度的,<消费=享受?>、<愉快是基本标准>。

从生活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哲理,也许准确地说是从我们通常都会需要的情况或是都会思考的问题出发,来谈一些看法。例如在<旅+游=旅游?>一文中,有这样三个问句“恬静的陶醉在哪里?真正的精神愉悦在哪里?与大自然的交融在哪里?”,从一个旅游的现象而引出这样三个问题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其实不仅限于旅游,而是我们的生活。

他的文章不仅是故事加感想的散文,也许是我有短时间看了太多的<读者>,基本上对一个故事加上就是论事的一点评论的八股格式,而大多是些信念、注重细节之类的,写出某个具体的道理,而读者很难有自己进一步的思考,缺乏“可持续发展”性。他的散文至少也是事情加思想,而给读者留下了继续思考的余地。

他的散文融合了生活和哲学。有他的散文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深刻,但是不干涩。前几日看了几页<苏菲的世界>,虽然把哲学放在了有丰富情节的故事之中,但终究是有“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基本哲学命题,需要集中的思考,也许也有一些对思想的压力,这样的思考是有味道的。但是在周国平的散文中,借生活事件和寻常的命题而思考一下人与自然、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轻松的思考体验。既有一种思考的快乐,又不至于有思想的压力,在我看来,这也是他的一个成功之处。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的现象相违背。<何必名校>便是如此的一篇,记得陈丹青有篇<教育的现实和现实的教育>,主题显然一致。但是陈丹青是借中美教育之差异而同批中国教育体制,也许是因为此文作序的需要,而<何必名校>则是通过自己小时候经历的描述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周国平散文,甚至包括今日在看的随笔集<人与永恒>,都是从自身出发,通常用第一人称(我在摘抄中有一段评论),更具主体性,而少一些排他性。也许有对现实的坦然。

也许他的散文的出色之处在于从普通的命题出发,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带动了我的思考。

[篇六: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著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404988.html

    【观看早熟有感】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