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赞美家乡诗句

| 教师招聘 |

【www.guakaob.com--教师招聘】

古诗欣赏走进李白
李白赞美家乡诗句(一)

古诗欣赏——走近李白

第一课时

一、课前。

1、师: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诵诵?

生背诵古诗。

教师评价:

这位学生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富有感情,热情奔放。

这位学生的背诵含蓄凝重。

一名学生背错,(当堂流泪了)教师及时鼓励,努力消除学生一时的阴影。

你为什么会背错呢?是紧张。在课堂上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反常的。失败乃成功之母。

2、师:这么多的诗人中,你比较喜欢哪个诗人?

生:我喜欢李白,喜欢他豪爽,情感丰富,奔放。

我喜欢陆游,因为他喜欢爱国。

我喜欢李清照„„

师:看得出,你崇尚男女平等,尊重女士。

3、中国是诗的王国诞生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今天,让我们走近诗歌王国中最亮的那颗星——李白。出示题目,音乐起。

二、了解李白。

1、你了解李白吗?

生:李白年轻时代豪迈,后半生忧郁,悲伤情怀。

师:是的,李白前半生积极入世,后半生非常超脱。

生:他是诗仙,有许多著名诗篇,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师:他学了一生的才学,称为诗仙,除了诗仙,还称他是什么仙?

他又是酒仙,集诗仙和酒仙于一体,简称李白是仙。板书:李白是仙

2、让我们看看杜甫的诗歌,前四句就是赞美李白的,师诵读,学生齐读。 《饮中八仙》

李白斗酒是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3、教师讲述故事

李白斗酒诗百篇„„

我们再诵诵,诵出李白的豪情。

那李白的诗歌有哪些特点呢?

三、走近李白。

(一)《望庐山瀑布》

1、教师诵诗。

指名学生诵诗。

有朗诵风格不一样的吗?评价:庐山瀑布气势在她的朗诵中在她的眼中。

2、齐诵。

3、老师到过黄山和泰山,只看到过白色的云烟,从没有看到过紫色的云雾?但在李白的眼里为什么是紫色的呢?(教师说,希望在课堂上听到不同的声音)

学生交流:喝醉了;光线的折射;紫色是华贵的;朝霞的折射等等

4、教师小结紫烟产生的原因。

5、师:这紫色的云烟升啊升啊,升到了哪里?

生:天空、天宇、宇宙

师:这种景象你见过吗?这样的景象只有诗仙看到,这是仙境那。

板书:恍若仙境

指导朗读:要读出虚无飘渺的感觉

6、你认为哪里写的好呢?

“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是夸张,你可以用哪两个词语形容?

特别极其极度

7、疑是„„这是什么呢?这是怎样的想象?【李白赞美家乡诗句】

生:大胆的想象非同寻常的想象惊人的想象奇特的想象瑰丽的想象

巧妙的想象美丽的想象特别的想象

老师概括为“神奇而美妙”的想象。

8、师:李白的诗歌把我们带进了奇妙的空间,他诗中有奇特想象。谁再来读读。 生朗诵。

评价:你读第一句的含蓄,为了第三句的高昂,读出了第四句的奇特。

生朗读。

评价:诗歌中的阳刚之气他表达出来了。

9、教师情不自禁地再次诵读。

10、诗仙的诗确实不同凡响,后人也想吟诵几句赞美庐山,但想到李白的诗歌,都不敢再写诗歌,怕被别人耻笑,自己没有了颜面。但到了唐代后期,有位诗人徐凝来到庐山,看到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他不管李白曾经写下的诗歌,情不自禁地也写了一首赞美庐山的诗歌。

出示: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师生读诗。

李白将瀑布比作银河,想想他把瀑布比作什么?

生:他把瀑布比作白练

比作一把剑,这把剑几乎把青山削开。

还比作闪电。

师:你们喜欢谁的呢?

生交流。

师:李白的诗歌给人内在的气势,充满浪漫的瑰丽。而徐凝的诗歌太写实了。

苏东坡来到庐山,知道徐凝也写了一首诗,他一看,鼻子一哼,不屑一顾,于是下写下这首诗,看看苏东坡的诗歌。

《戏徐凝题庐山瀑布》

苏轼

帝遣银河一派垂,

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

不与徐凝洗恶诗。

苏东坡喜欢谁的?为什么?

生:大概李白有人气,名气响。李白的诗有浪漫色彩,大概苏东坡也喜欢浪漫色彩。 教师介绍徐凝的诗歌,其实徐凝写的诗也是很有名的。如„„

(二)《夜宿山寺》

1、过渡:李白留下的诗有900多首,继续学习其他的诗,感受其仙风仙骨仙韵。 出示《夜宿山寺》,师吟诵

2、谁来吟一吟?评价:有点味又是一种风格

3、诗歌往往有诗眼,这首诗哪个字是诗眼呢?“高”、“危”。

这里的“危”也是高的意思。

4、从哪里看出高?你的手最高摘过什么?摘过星星吗?只有诗仙想到摘到天上的星星。这是诗仙想象。天上的人仙仿佛就在李白的哪里?又把我们带到怎样的境界?

真是奇妙的境界。

5、谁能自己的朗读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出来。

他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六重天,谁把我们带到九重天?

带到宛如仙境的境界,这就是诗仙的风格。

(三)《秋浦歌》

1、出示:白发三千丈„„

2、师范读,指名诵一诵。及时评点。

3、在明亮的镜子里我的头发一夜之间变成了白发。

如果说,上一首诗的诗眼是“高”的话,这首诗的诗眼诗什么?诗眼是“愁”。三千丈的白

我和你们的忧愁都看不到,而李白的忧愁我们却看到了。三千丈就像李白满腹的忧愁。发就像三千丈的忧愁。许多人写忧愁写得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可李白写忧愁却那么夸张,那么飘逸,那么豪放。

极度的夸张,奇妙的想象,这就是诗仙的风格。

4、有人说,李白的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他心中流畅出来的。

(四)讲述李白的故事。

青莲居士谪仙人,

酒肆逃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

金粟如来是后身。

教师边讲故事,边解释诗意。

他的高傲,不屑一顾尽显其中。所以,李白是仙,李白是仙。

休息十分钟,再上一堂课,讲李白是人。

【李白赞美家乡诗句】

板书设计:

恍若仙境

李白诗仙 极度夸张

奇妙想象

第二课时

一、过渡: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对李白有什么认识?

2、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鲁迅说,一个不能产生伟人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一个产生了伟人而不懂得崇拜的民族更是可悲的。

3、这节课我们讲:李白是人。

二、李白是人

过渡:作为人,就不能总是在仙境中,在夸张中,(擦去上节课的板书)李白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忧愁。

(一)《静夜思》

1、出示《静夜思》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思”

思念什么呢?思念家乡。(板书:思乡)【李白赞美家乡诗句】

2、谁用朗读表达他的思乡之情?

评价:听出了一点宁静,一点思念。

3、师:像李白这样的诗人,又怎么会把月光当作白霜?难道他又喝醉了?

生:霜是“凄冷”的东西。看到了霜的温度,清冷凄凉,心也像霜一样清冷清冷。 生:他喝醉了,在借酒浇愁„„

师:借酒消愁愁更愁,他的忧愁没有人来安慰。“霜”字反映他内心的情感。

4、师讲述诗的意境。„„睡到后半夜,睡不着„„看到皎洁的月亮,思念起故乡,为什么看到月亮就想到家呢?

5、生:月圆人团圆;千里共婵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中秋之夜,李白在想谁呢?

生:想念父母身体好吗?想念亲朋好友;想念妻子孩子;想念孩子的个子长高了没有;在想家乡发展了吗?

可能想皇上,因为李白一生想报效国家。

师:你懂得李白的心思啊,是啊,他一心为国报效。

7、想得很多很多,不说了,但都在“低头思故乡”里。这五个字包含了无数的内涵,说出了许多人想表达而表达不出的言语,这就是伟大诗人的惊人想象。

8、再读读。

不要以为你三岁时就会了,你30岁读它„„50岁读它„„80岁读它„„什么是名篇,常读常新。

9、古人不仅将这首诗传诵,还传唱至今。教师播放吟唱的音乐。教师带领学生自由吟唱。

10、诗歌不仅能诵,还能吟唱,有着无穷的韵味。

(二)《独坐敬亭山》。

1、过渡:李白还是人呀,他也思念家乡,李白是人呀,他眼中还有什么呢?

2、出示《独坐敬亭山》

3、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抓诗眼:“独”“孤”合起来就是“孤独”。(板书:孤独) 从哪里看出李白的“孤独”?

生:只有青山在默默陪伴他。他把其他人当作飞鸟,都飞走了。

师:其他人就像鸟消失在又高又远的天际。

生:那朵白云也飘远了。从“独坐”看出他只有一个人坐在山上?

师:李白的满腔的情怀,心中的充满了浓浓的孤独感都在诗中显示出来了。 谁来读?评价:你是李白的知音。读诗在于韵味。

李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更需要人间的友情。

4、只有理解了诗,走近了诗人的情感,才能将诗的情感读出来。

5、李白是人,他更需要人间的温暖。

(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过渡:出示诗歌,李白孤独,因此他更需要什么?板书:友情

2、读读诗,你认为他朋友送多长时间,依据是什么?同桌讨论。

师:那哪里是水呀!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谊啊。船渐行渐远,李白还在那里痴痴地看。滚滚的江水,是绵绵不断的情意。1小时、两小时半天、大半天,„„是怎样的情谊?

3、读读。评:你的朗读充满依依惜别。

4、李白心里涌动着情感,用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了。

李白是潇洒飘逸的,当我们朗诵不能表达情感的时候,就让我们吟唱吧。

音乐播放不出。师:一节课留点遗憾正常的。他不唱了电脑出问题了,他不唱,我们唱。

5、用《阳关三叠》的曲子,

布置学生在网上查找这首曲子练唱,一周后去检查。

板书设计:

思乡

李白是人 孤独

友情

孙双金老师谈设计意图:

情智语文,我觉得没有情感的语文不是语文,缺乏智慧的语文不是语文。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知识的种子播种在情感的土地上。我说,智慧之花生长在情感的富饶土地上。 李白是儒,早年功名心非常强,积极入世,求仙访道,通过结识名人,让名人赏识自己,推荐自己,从而达到目标。后来认识李隆基的妹妹李道士,觉得他是有人才,于是推荐皇帝。 李白是道,从小求仙访道。儒是积极入世,道是出世,达到无为而治。所以,李白身上是矛盾的,上半生是积极入世,后半生隐居山林。

李白是侠,游山玩水时常带着剑,有侠客的风范。

李白是仙,上这节课,就是想给孩子解读诗仙风范。

这节课,我把故事引入课堂,我觉得故事记忆,故事思维是开启情感闸门。

情感涌动,因为语文是鲜活的,灵动的。我觉得带有情感的范读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师的智慧在于设计。课堂精彩90%在于预设,10%是教学机智。评价语言要恰如其分,个性化的表扬。语文眼中有人,教书为了育人。

【点评】

——于永正老师

这节课一个字“融”。融诗歌、历史、故事于一体;融赏析、吟唱、想象于一体;融才华、表达、气质于一体。

我认为,一个能说会道,有才华的,有爱心的语文老师,怎么教都能教好语文,哪怕是满堂灌。优秀语文老师的语言本身就是教学资源。所以语文教师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很重要。这节课轻松自如,信手拈来。

第一节课,抓住“神仙般的意境,宛如仙境。”“极其的夸张,奇妙的想象”这两个重点。

第二节课,抓李白有常人的情感:思乡、孤独感、需要友人的情感。

孙老师曾上过“送别组诗”,以酒送别、以目光送别、以话语送别、以歌送别„„这就是名师的教学。

我觉得,启迪人的智慧,引起学生探究欲望都是好课。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一节课,应该留下语言,留下情感;留下形象,而不是理念;留下情感。

李白诗歌赏析
李白赞美家乡诗句(二)

李白诗歌赏析

1、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词句注释

⑴天门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白话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两岸边高耸的

[2]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

[2]门山时有感而发的。

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huai)”。 “月黑风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huai)”这样读起来才押韵。

因此在《回乡偶书》中的两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五种说法。

⑴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⑵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⑶“床”即“窗”的通假字。⑷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⑸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

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4]

李白诗《长干行》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如果是绕着大床转,这个床就不能顶着墙放,解释不通。白居易《咏兴》:“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躺在床上喝酒不大舒服,还是指马扎。

3、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词句注释

⑵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故名。南见:一作“南望”。 ⒀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⒁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⒂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⒃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4-5]

4、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缘:因。2.个:这样。3.秋霜:形容发白如霜。

此诗的倒装句法和夸张手法历来备受称誉。夸张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李白最善用之。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燕山雪花大如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

作者运用了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衷,属于抒愤诗。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后两句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词语注释

⑴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⑶辞:辞别。

⑷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⑸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

⑹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白话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3创作背景编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4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

[6]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6、古朗月行

⑴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⑵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⑴呼作:称为。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⑵疑:怀疑。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白话译文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7、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创作背景编辑

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8、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词语注释

⑴发:启程。⑵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⑷江陵: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⑸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⑹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⑺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白话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3]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3创作背景编辑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 文学鉴赏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李白赞美家乡诗句】

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作文素材 初识李白,是那首响彻千古的思乡之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情系千载,从此,我与李白有了解不开的情结。

在虚度光阴的时候,我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我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沦海”;在意志消沉的时候,我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李白的诗句永远吸引着我,李白的思想永远激励着我。在每一次花开花落、每一个阴晴阅缺,我都会想起李白,走进李白的世界。李白是“诗仙”,也是旷世名人。 感怀李白

眼前,一首首唐诗装饰了一个画面,而你——李白,却装饰了整个唐朝„„你写下千言诗篇,你曾抒发万千感慨,读不完的诗,读不尽的情„„

你身处异乡,却不忘故乡。那江水啊,寄托了你怎样的情呢?哦,是那“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离乡之情!虽遥隔千里,你却以月传情,你曾仰望明月,轻轻吟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的思乡之情我能读懂,就是那“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更有那天穹上挂着的一轮明月!

你虽与官场无缘,但你却与诗有缘。你的诗真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你用它描绘了整个唐朝,你用它支撑了整个中国,它成了你的灵魂。你将盛唐精神推到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你远离官场,却一生也没有离开过诗,我能读懂你,你就是“诗仙”„„你看透官场,不畏强权。你明知当今天下已被杨家掌权,却还让杨国忠为你磨墨,你明知高力士是皇帝身旁的红人,却还要让他为你脱靴。你的一身正气,坚贞傲骨我能读懂,就是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傲岸!

你一生安闲自乐,号青莲居士,结一方好友,交天下知己,虽没有上阵杀敌,你一身的高风亮节足以让人五体投地。你曾昂首云天,高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配合时代的最强音,唱出了千古气势。在你一生中,“义”字写得“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就情谊浓浓,寥寥几笔,却重于千斤!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情谊世人皆知,我能懂你,就是那“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愉州”的思念和友情!

你虽无权,但胸中已有百万雄兵,“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豪言壮语惊天地,泣鬼神,你虽身居陋室,却志在天下,那段动荡的历史便寄托了你的情怀!奸臣贼子的狡诈,你能看透,官场的勾心斗角,你能明白,虽被贬官,但是你仍未放弃国家。虽一生不得志,但你仍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的自信!你用诗描绘了那一段动荡的国家时局,你用情书写了一章又一章的千古名诗。我能读懂你,你是一代志士!

酒,喝进你嘴里,澎湃在你的胸中,那激荡的酒啊,掺和着你那滚滚热血,它占了你生命的一半,你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与酒又不可分割的缘分,“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赞叹一点也不假。当你苦闷时,是酒陪伴你走过了那段孤寂的时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诗句是你与酒一次真实的见证!是你那五分酒意,五分诗意铸就了一个顽强的灵魂,一页千古的诗文,一位古老的诗仙„„我能读懂你,你就是酒!

六十几载生命却成就了一个灵魂,一位诗仙,一段历史,当你笑问天下有谁懂你时,有一个从远方传来的声音正在回答你:我心里一直都懂你……

李白的人生与诗歌
李白赞美家乡诗句(三)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

题目 李白的人生与诗歌

姓 名 教育层次 专科

学 号 分 校 承德电大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教学点 宽城电大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3年10月

李白的人生与诗歌

摘要

关健词 **** *** *** *** **********************************************************************************************************************************************************************************************************

************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提起李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作品在中国诗歌历史上,铸就了一座辉煌的丰碑,把中国诗歌水平推上了颠峰。但他的一生,却也因不能见容于权贵,无法实现理想报复,有着浓厚的封建社会下文人志士必然的悲剧色彩。

一、博览群书,抱负远大。

李白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教育较一般人要好,少年时他遍读群书,很小就能出口成诗,又因其父为尉官,李白天性豪放,喜爱剑术,可谓文武双全。李白天资聪慧,触类旁通,大家熟知的铁杵磨针的故事,可见一斑。他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当时,道教盛行,李白也非常喜爱学道。他喜爱游历山水,居住附近的山水无不游览。25岁以前的作品流传较少,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似乎看见一个活力四射,而又温文尔雅,博学多才的天才少年的风采,迎面而立。

二、游学交流,诗风确立。

1伯乐识马才华初现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古代的伟大学者无不遍历天下。李白在熟读诸子百家后,25岁那年离家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沿江到达江陵,让他有了一次非凡的会见,他见到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为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这个受圣上宠信的道士正占领当时社会的精神高地,李白隐隐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向他走来,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东游至庐山,李白又作了《望庐山瀑布》这一气势磅礴又哲理深刻的千古名诗。

2世事沧桑,壮志未酬。

李白先后到了金陵和扬州。金陵为六朝故都,但早已繁华頽落,物是人非,一入此地,必感慨世事无常,沧海桑田之变化。及至扬州,一片盛世太平,纸醉金迷,让人流连忘返。但这都似乎与诗人无关,静卧病榻,怀念家乡,躬身自省,壮志未酬,不禁悲从心来。李白来到姑苏,作《乌栖曲》。虽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羞于回转家园。严酷的封建社会现实,无情的侵蚀着青年李白的

雄心,虽文才出众,但入仕无门,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施展。

3结交名流,因才成婚。李白前往襄阳拜见孟浩然,在江夏作诗《静夜思》,表达了思乡之情。又作《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诗中对孟浩然极尽赞美,崇拜至极。李白的一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深得孟浩然的“田园”意境。李白结交达官贵人,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4两入长安

30岁,李白初入长安,天子脚下,居于终南山。为了实现理想,他广为交游。其间作了《蜀道难》和《乌栖曲》这样的力作,得到了贺知章“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的惊叹,却一直无法出任仕途。他想通过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推荐给天子,虽然结识,却也未能如愿。他又开始漫游,先后游历山西、山东、河南、湘鄂一代,吟诗纵酒,豪气冲天,名声大振,直至惊动皇帝,唐玄宗将其招入长安,礼遇隆重。“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但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同僚的妒忌,不同的追求,又一次将他打回了冰冷的现实,终于被皇帝“赐金放还”。

5两圣聚首

转眼,李白过了不惑之年,44岁的他,再次踏上漫游征程。来到东都洛阳,李白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两人还一起学道,寻求学道求仙的真谛。此时,李白的诗歌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6动乱暮年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一直希望建功立业的李白做了最错误的决定,投靠了永王李璘,并力荐永王勤王灭贼。不久,永王失败,李白入狱,随后被长流夜郎。直至朝廷大赦,才重获自由,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很好的反映了他当时重获自由的释怀感受。可是人已老迈,又依靠朋友谋生,很快李白身体不支害起病来。61周岁与世长辞,临终赋《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一生,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思想的主流。同时作品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支持他一生壮志未泯。《梦游天姥吟留别》,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又如《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想象力之丰富,无人能及。综合来看,他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丰富有如下特点。

1感情强烈。

诗作往往以强烈的咏叹表达激荡的心潮。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且一唱三叹,反复咏叹,给人以强烈震撼,有一种海雨天风的感受

2夸张极度。

“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同,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3想象丰富奇特。

作品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奇特,神秘,奔放,不拘一格的神奇境界,深深吸引读者。“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四批判现实主义

1、李白对黑暗的封建统治做了批判。古风八,“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诗作对炙手可热的王侯贵戚和官宦小人给予了讽刺。又如《答十二王寒夜独酌有怀》,“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表达了对李林甫集团疯狂迫害的不满。

2对战争的认识。李白从小好剑术,立志报国,所以歌颂为国争战和戍边的将士。如《从军

行》,《塞下曲》等,对精忠报国的将士给予了高亢的赞美和歌颂,也描写了由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家庭失散,生灵涂炭的悲惨命运。谴责了不义的战争,这在《答十二王寒夜独酌有怀》也有体现。

3李白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境遇的同情。船工等底层劳动人民的辛苦生活,诗人也深有感触,李白一生,漂泊游历,老年依靠他人生活,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所造成的人民生活困苦感受颇深。难得可贵的是,诗人还极大关注到了封建社会妇女所遭受的苦难。如《妾薄命》,“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李白的一生,诗歌是其最大的成就。他清高自傲,俯瞰天下群才,世俗人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他力求建功立业却不能实现,就有了深深地孤独感,于是常常把大自然当作知心的朋友,企求从它那里得到抚慰和快乐,以至分担自己的愁苦。“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李白绝不只是“诗仙”,超脱凡世,更不只是浪漫诗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远大报复,关心世事的奋斗者的形象,只是当时的社会,注定了他的孤独和悲剧。

参考文献

发愤蛀书 .看花已是满眼泪 .北京 :京华出版社 ,2008.12 :94 .

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出版发行: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7-04-012280-4 出版日期:2003年6月

赞美李白的诗句
李白赞美家乡诗句(四)

1、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

2、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赞美李白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4、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5、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6、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7、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赞美李白的诗句

8、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9、仙才媲众美,10、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11、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12、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

13、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14、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15、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16、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府开,俊逸鲍参军。

17、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18、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19、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20、眸子炯然,哆如锇虎,或时束带,风流酝籍。

李白描写月亮的诗句
李白赞美家乡诗句(五)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3、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4、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李白描写月亮的诗句

5、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

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7、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8、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9、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李白描写月亮的诗句

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2、秋浦多白猿,13、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14、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

15、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处悬明月。

16、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17、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9、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月,青天悬玉钩。

2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1、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树。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22、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413658.html

    上一篇:喜欢舞蹈的句子

    下一篇:关于情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