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梗概800字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窦娥冤梗概
窦娥冤梗概800字(一)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作者关汉卿塑造了窦娥这一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窦娥这个人物在世界文学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代表。他笔下的窦娥是一个很丰满的形象,不甘屈辱,不畏强暴,善良又质朴对亲人细致体贴;原本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的普通妇女,她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之于命运,她希望能洗清她的清白,支持她对地痞无赖的抗争。

窦娥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儒家的思想和教育,她的父亲窦天章把“三从四德”当作教条来约束窦娥,窦娥善良、温和、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却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迫害。

窦娥在张驴儿的淫威面前窦娥强烈反抗,誓死不从,张驴儿见要挟窦娥不成功,便转儿诬告窦娥害死张老头。公堂上,张驴儿用银子疏通贪官,要窦娥用命来偿还父亲的命。窦娥受尽贪官的拷打,但善良的窦娥,看到一边战战栗栗、不停发抖的蔡婆婆,不由得想到父亲窦天章进京赶考缺银两,把自己买给蔡婆婆为儿媳,想到自己的先夫,想到和蔡婆婆相依为命,形影不离,由婆婆一手把她拉扯大以及儿时与婆婆玩闹的情景,不由浮现在眼前。已近六十岁的老人,又如何经受得起这群如狼似虎衙役的拷打?如果,让婆婆受到这般酷刑,我又怎么能对得起我那死去的丈夫!善良的窦娥,自己虽然正在倍受酷刑的折磨,心里还在考虑着她面前唯一的亲人——蔡婆婆。为了使蔡婆婆免受拷打,窦娥牙根一咬把毒杀张老头的罪刑揽了下来……。窦娥表现出了善良、无畏的精神,做为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品性进一步得到展现。

窦娥的命运如此悲苦,她遭受了丧母、离父、亡夫的一系列不幸,但她没有任何怨言,认为自己厄运都是因为“前世烧香不到头,今生甘愿受苦罹难”,劝自己,也劝别人“早将来世修”,【窦娥冤梗概800字】

但是窦娥的思想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即对多舛命运的抗争,当张驴儿父子闯进窦娥家时,她表示了对他们和婆婆的不满,即使婆婆已经允许了,已成了不能改的事实了,但窦娥并不甘心受这种命运的摆布,对蔡婆婆进行了大胆地批判,对张驴儿予以了强烈的怒斥。窦娥的反叛精神也在对话中表现的淋漓尽至,窦娥不甘屈辱,勇于反抗。【窦娥冤梗概800字】

窦娥丈夫死后,她只有“侍婆守孝”,是个言词应口的孝顺媳妇。但她不是一个任人捏合,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她身上充满一种“力”,充满一股对正义追求的“力”,当张驴儿闯进她家并拉她堂结亲时,她断然拒绝,推张驴儿一跤,在张驴儿你子面前,窦娥像一位凛然不可侵犯的女神,这都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窦娥冤梗概800字】

窦娥性格中既有温柔贤慧的一面,又有刚烈坚毅 的一面。贤慧媳妇的苦难令人回肠荡气,悲从中来;刚烈性格的抗争,叫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窦娥的刚烈性格满足了悲剧在这方面的要求,从而使《窦娥冤》的悲剧冲突具有不可调和的尖锐性。

窦娥在临死前,怨天责地,并发下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飞溅悬挂在旗枪上的丈二白练上;二要在三伏天,降下三尺瑞雪,以证其冤;三要楚州亢旱三年,窦娥死后,这三个誓言都应验了,死后窦娥千方百计寻找父亲申冤等等这些情节都反映了她对命运的抗争。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这种既任命又不任命的矛盾性格,才使窦娥这个人物形象更真实可信。

【窦娥冤梗概800字】

评论(1)|7

《窦娥冤》鉴赏
窦娥冤梗概800字(二)

《窦娥冤》鉴赏点

1、《窦娥冤》剧情梗概:

流落在楚州的秀才窦天章,因欠当地蔡婆婆本利四十两银子无力偿还,只得将七岁的独生女儿端云(后改名窦娥)卖给蔡婆婆作童养媳。窦天章又得到蔡婆婆十两银子作路费,自己赴京赶考去了。 楔子——序幕

十三年以后,蔡婆婆已迁居山阳县。窦娥与蔡婆婆的儿子结婚不久就死了丈夫,婆媳二人相依为命。一天,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赛卢医把蔡婆婆骗到郊外,企图勒死她。恰巧遇见流氓无赖张驴儿和他的父亲将蔡婆婆救下。张氏父子得知蔡婆婆家只有婆媳两个寡妇,就强迫她们婆媳嫁给他们父子。蔡婆婆无奈,把张驴儿父子带到家中,张驴儿死赖着不走,逼迫窦娥与他成婚,窦娥坚执不从。 第一折——开端

一次,张驴儿趁蔡婆婆生病,向赛卢医讨来毒药,暗中放在窦娥为蔡婆婆做的羊肚儿汤中,想毒死蔡婆婆,逼窦娥允婚。不料蔡婆婆呕吐,把汤让给了张驴儿的父亲,张父一命呜呼。张驴儿反咬一口,借机逼婚,逼婚不成,告到官府。楚州太守桃杌是个贪官污吏,他根本不听窦娥据理申诉,就重刑拷打,窦娥怕年老的婆婆也遭拷打,就一身承担了“药死公公”的罪名,当即被判处死刑。 第二折——发展

窦娥被押上刑场,她有冤难诉,气愤得指天骂地,并且发下三桩誓愿:一要开斩后鲜血飞上白练,半滴不落尘埃;二要六月降雪,掩埋尸骸;三要楚州三年大旱,以示惩罚。结果三桩誓愿一一兑现,证明了窦娥的冤枉。 第三折——高潮

窦娥死后三年,多年寻找女儿的窦天章,以提刑肃政廉访使的职务,来到楚州视察刑狱,审理案卷,检查贪官污吏。窦娥的冤魂出现,向父亲控诉了冤情。窦天章将张驴儿、赛卢医、桃杌等人捉拿归案,终于使奸人受惩,窦娥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第四折——结局

2、窦娥形象浅析:

首先,窦娥是一个不幸者,在她的身上集中了各种各样的不幸。

窦娥的身世是极为可怜的。她三岁丧母,七岁离开了父亲,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以偿还高利债。十七岁结婚,不久丈夫就死了,她成为年轻的寡妇,二十岁被冤杀。这就是窦娥极短暂而悲惨的一生。仅仅二十岁年纪,她却几乎承受了封建社会强加给妇女的一切灾难。

第二,窦娥是一个顽强的反抗者。

流氓恶霸的凌辱迫害,昏官的严刑拷打以至妄判死刑,重重的压迫终于使这个普通女子的性格,在正直善良之外又闪出了反抗暴虐的斗争光芒。

窦娥的反抗精神首先体现在她对张驴儿的反抗上。她一面批评婆婆的软弱,一面与张驴儿展开正面的斗争,绝不向逼婚者屈服。

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更表现在她对死亡的不屈服和对官府的痛恨上。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是战歌最嘹亮的部分。关汉卿一字一泪地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愤和反抗精

神所产生的感天动地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使窦娥的反抗精神和剧本气氛达到了顶点。

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 第一桩誓愿主要是为了辩白自己无罪,表现她对昏官枉判死刑造成冤案的反抗,她要把冤屈显示给人民看,证明自己含冤而死,表示自己对误杀的反抗。昏官不能为她申冤,她要向人民申冤,她要分清是非、黑白。

第二桩誓愿是“六月飞雪”, 有显冤反抗的意味,显示了她直接与官府斗争的锋芒。她用三伏天降三尺瑞雪来显冤,表示反抗,她用雪白的大雪掩盖尸体来表示她的洁白、品德的高尚。

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 官吏们不想公正地执行法律,这是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而且表明冤狱遍于元统治地区,已达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窦娥把矛头直指贪官污吏,她要以亢旱三年来惩罚、报复贪官污吏。这三桩誓愿都是自然界的反常现象,这反常现象具有批判现实的力量。

这三桩誓愿是窦娥对不幸命运的抗议,她不是在乞求上天怜悯她,而是用命令的口吻让天地听从她的支配,这充分表现窦娥相信自己、相信真理。这三桩誓愿给人的感受不是悲悲切切,而有悲壮之美,激扬人们向上;是愤怒,是坚信,正义必然战胜邪恶那种昂扬斗志,尤其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更直接攻击了统治者的罪恶,说出了人民的心声。真是一针见血,大快人心。

第三,窦娥是一个悲剧人物,顽强的反抗与善良温顺,构成了她性格的两个方面。 窦娥是作为向黑暗势力进行坚决斗争的英雄人物的形象出现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这一悲剧主人公的形象,深刻地刻画了她的悲剧性格。窦娥的身世和遭遇是悲苦的,她的抗争是悲壮的,结局是悲惨的。鲁迅先生指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的悲剧,一方面通过窦娥的冤狱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另一方面,又通过窦娥善良而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形象,歌颂了人民反抗压迫的不屈服的斗争精神。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是非常强烈的。

3、作品的戏剧冲突:

第一次是张驴儿父子的闯入,表明了平民百姓与流氓恶棍的矛盾,张驴儿父子是统治者的爪牙,这种人在元代的数量是比较多的。我们说张驴儿父子的闯入虽然带有偶然性,但这个偶然性却表现了这两个孤苦无依寡妇受凌辱的必然性,即使张驴儿不来,王驴儿、赵驴儿也会来的。这种恶势力的迫害,激起了窦娥的愤然反抗,她决不屈负嫁给张驴儿。

第二次是窦娥与昏官的斗争,这表现人民群众与贪官污吏的矛盾。窦娥在公廷上与贪官污吏桃杌据理力争。黑暗社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将窦娥推向绝境,使她终于被冤杀。赛芦医、张驴儿、桃杌,这一群坏蛋组成了血泪的元代社会图画。这就是窦娥生活的典型环境。所以我们说窦娥的悲剧,是命运悲剧,是社会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窦娥是千万个不幸者的缩影,她代表了元代人民的不幸。窦娥的不幸显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她的遭遇使人看穿了封建统治阶级,使人懂得了对元朝统治者不能寄予任何幻想。

弟子规读后感800字
窦娥冤梗概800字(三)

今年7月份的生日一过,就是33周岁了,还好,现在还能说自己是32岁,这是个让人尴尬的年龄。每年的生日都没有一份自己送给自己最好的生日礼物。但是今年我觉得自己应该可以送给自己一份大礼。

昨天去看中医,是王总带我去的,看到我因为病痛愁眉苦脸,热情备至,十分感谢。弟子规读后感800字。其实虽然排了好多人来看病,但是对我而言,并没有把这个医生看得多么神奇,因为我知道根在自己,不在他人。不过,在看病的间隙,我听到医生和别的病人说,我很要强,从小各方面都希望自己能比别人强,但是小的时候模仿能力也很强,无法甄别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应该摈弃的。从小任性的我对于父母的教育也是熟视无睹,加之父母管教不严,所以有很多不良的习性。比如,从小就是学习好就行,其他都不加注意。弟子规读后感800字。比如女孩子应该有的整洁,条理,我都不具备。自己也从来没有认为这些没有会怎么样,就是个性使然。再后来就是学会和父母顶嘴,这是和同学学的,他们说不论是谁,不对的就要提出来,争论清楚。虽然长大以后为人父母之后知道了对父母的顺要大于孝,但是在个别问题的处理上还是不好。太多强调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忽视了父母的感受,这是一个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不应该的。还有就是冲动。因为从小我就是一个很一般的女孩子,但是心里我不希望自己是个普通人,很多时候我喜欢跳出来,让自己成为焦点,对于后果从来都不加考虑,这一点在30年的历程中,有不少时候被人赞赏,但是自己也承担了很多为冲动而付出的代价。现在想想一个人要想出人投地,一定要有真本事或优秀的品行,只靠冲动不是能够真正被人认可的途径。作为一个女人,我遭遇了婚姻的失败,我现在的男友也经常让我反省,虽然我表面上很固执,其实我内心一直在反省。女人血足则性柔,男人气足则方刚。宇宙阴柔阳刚才是和谐之道。我的性格太过刚,所以与宇宙规律相悖,所以大多数时候不能顺利。在婚姻中我对自己的定位也发生了偏差,这一点是需要我认真调整的。女人要强和男人要强一样重要,但一定要分清主次,权衡利弊。女人和男人一样要有个性,但一定是成熟理性,能够为结果负责,不要盲目大胆,无法为孩子做出榜样。与男人的相处要收放自如,不要采用单一的方式处理问题。

我现在觉得自己要学习的方面还很多,继续努力。一定要做个优秀的女人。


弟子规读后感800字(二)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简简单单的二十四个字概括了整篇弟子规的内容。第一句话就点明了弟子规是圣人们对我们的教导。后面十八个字把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都概括了,弟子规本身就讲的是做弟子,做学生,做儿女的规矩,于是我们便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读弟子规。

初读弟子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受,等读了五、六遍,六、七遍以后,才琢磨出点意思来,我反复读,感受越来越深,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讲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和大众相处时要相互爱护,并且亲近有德行的人,多向他学习,这些都是非常重要不做不行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好好的学习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了。整篇文章都在讲应该怎么做儿女,应该怎么做学生,应该怎么做人。

我在读弟子规,一定少不了父母的陪同。于是,我们一起读弟子规,理解弟子规,交流心得。有一天,我在爸爸的手机上看到一条短信,叫养生小专家。里面说修身养性排名第一的就是写毛笔字。因为我也写毛笔字,所以我也深有体会,你在不静心的情况下是写不好字的,但是你沉下心来写一会儿,心就会静下来。正如?余力学文?一段中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说的一样,你不好好写字,心静不下来,沉不住气,在心理上就会得疾病了。古人在清朝康熙年代就已经知道这个道理了。

在弟子规里,在家要孝顺父母,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学礼、懂礼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在世上还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爱天地万物,爱万物生灵,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更要亲近有仁德之人,不强人所难等,这些是我得到的启发。

读完弟子规,理解完弟子规后,我发现我有些地方做得好,也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好的地方我会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不好的我会改正并做到更好!


弟子规读后感800字(三)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兄弟姊妹较多,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领导布置做的工作,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领导批评。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421039.html